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副标题: 作者:[美] 托马斯·C. 谢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65472 出版时间:2005 页数:230 定价:22.00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托马斯·C·谢林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Lucius N. 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国际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Frank E. Seidman)杰出贡献奖,获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 这套丛书还有 《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行为博弈》,《创新及其不满》,《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等。 一个人的行为会不经意的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然后影响整个群体,从微观到宏观。最后面有关数学的一部分没怎么仔细看,主要思想应该是了解了。 其实看的是人大出版社的那本,那本书的最后一章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水平问题,没怎么看懂,直接跳过了。 人以群分的博弈论 李华芳 如同诺贝尔奖一贯的作风一样,奥曼和谢林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旨在表彰他们年轻时候的贡献。只不过谢林自称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errant economist)”,他的思想遍地开花,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我可以列出一些同为诺... 书名有点让人皱眉,但其实这是本相当有趣的书,一点不会让人感觉枯燥。 作者托马斯•C•谢林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经济学教授,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书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之一。得几年前,我看过这套丛书中的《策略思维》,从可读...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感 (一)作者简介 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1921年生人,2005年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分析中心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 Aumann)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着作有:《冲突的战略》、《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等。 他的主要贡献... 本书作者托马斯.C.谢林(Thomas.C.Schelling)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府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并与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因运用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而共同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谢林正如他自己自称的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 但是我本身不是学经济学的,所以读来在有些地方有些不好理解,但是谢林说得第七章我倒是觉得比其它几章更好理解一些。 作者托马斯·C·谢林,是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是一本阐述我们一些微观的动机会对宏观产生影响的书籍,有点博弈论的感觉,读完还挺有收获的,可以看见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人以群分,互相依赖,微观推动宏观,许多宏观现象都是因为我们一... 这两天在北京出差随身带了4个3M口罩。还没离开机舱,我看到外面灰蒙蒙一片就戴上口罩。一路上转乘地铁到达五道口的宾馆,看到戴口罩的人不超过5个。接着两天,我还是没有碰到什么人戴口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太小题大做了,之后在和朋友一起的时候,也就没有坚持戴口罩了。 ... 本刊12月荐书 [2005-12-12 11:16:00 ] 共有 0 条点评 新经典 ……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美)托马斯谢林著,谢静、邓子梁、李天有译,李天有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谢林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得奖人之一,是一位从心所欲的智者... 假设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0到100之间。同样,假设在同一楼层有两个房间——我们可以设想它们为同一楼层的两个餐厅,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他所选择的房间,并可转换到年龄中间值跟他/她的偏好更接近的房间内……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有关这些人的不同偏好结构: (1)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平均年龄和他自己年龄最接近的房间内 稍作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任何稳定的分隔必须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在一个房间内... 2016-12-04 17:40 假设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0到100之间。同样,假设在同一楼层有两个房间——我们可以设想它们为同一楼层的两个餐厅,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他所选择的房间,并可转换到年龄中间值跟他/她的偏好更接近的房间内……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有关这些人的不同偏好结构: (1)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平均年龄和他自己年龄最接近的房间内 稍作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任何稳定的分隔必须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在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在这个年龄之上,而在另外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小于这个年龄这章看得我头晕脑胀。回过头来发现最初的这个结论我就没怎么明白是如何“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的…… 1.一杯苦艾酒,一杯杜松子酒,舀一勺苦艾酒到杜松子酒里,又从那边舀一勺回来,最后是苦艾酒里的杜松子酒就多,还是杜松子酒里的苦艾酒多——比起物理,这确实是不明显的“守恒”... 2012-06-29 19:13 看完《小世界》以后就一直想看这本书,这几天有空就买来看啦第二章:抢凳子,总体必然实现第三章:6个模型第四章:种族、肤色、性别、年龄第五章:年龄(喂)、收入第六章:没看懂第七章:理论(数学你好,数学再见)第二章 1.一杯苦艾酒,一杯杜松子酒,舀一勺苦艾酒到杜松子酒里,又从那边舀一勺回来,最后是苦艾酒里的杜松子酒就多,还是杜松子酒里的苦艾酒多——比起物理,这确实是不明显的“守恒” 2.就是我忽然意识到 性别比例失调真正的后果不是造成光棍 而是造成结婚男女年龄差距加大啊..........................................萝莉控的福音什么的我会乱说么 3.加速原理。成长动态学里,实际讲的是一个对未来的预支。义务兵役那个例子,从21岁改到20岁,就是不可逆地往未来预支了一年人力。到了加速原理中,这个例子就没看懂了。如果和其他例子一样,那恐怕也是一个预支罢了,分开4年减少,却在1年内增加完毕。 4.分配地位。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有10%的人是那某个10%,这就是抢凳子。 5.过路费只对一个方向收双倍,另一个方向不收,因为大部分的车都是有去有回的。实际上这个做法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 作者以自己一次演讲观众坐座位的现象破题。 他发现来的观众的数量是礼堂里全部座位的一半。更有趣的是,这些观众自发地分布在从第13排到最后1排的位置上。 就这个现象他引出两个问题: 1.观众是否喜欢自己最后选择的座位 2.这样的选择方式造成的后果是否让所有人满意 于是作者提出本书是:阐述一种分析模式,分析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其实是偏向理论性的研究部分的特征。这种分析探... 2012-02-01 21:41 第一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作者以自己一次演讲观众坐座位的现象破题。他发现来的观众的数量是礼堂里全部座位的一半。更有趣的是,这些观众自发地分布在从第13排到最后1排的位置上。就这个现象他引出两个问题:1.观众是否喜欢自己最后选择的座位2.这样的选择方式造成的后果是否让所有人满意于是作者提出本书是:阐述一种分析模式,分析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其实是偏向理论性的研究部分的特征。这种分析探讨构成某些社会群的个人的行为特征和群体特征间的关系。个体倾向 intention我们要尝试推导出什么样的个人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将会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这种模式。 1.一杯苦艾酒,一杯杜松子酒,舀一勺苦艾酒到杜松子酒里,又从那边舀一勺回来,最后是苦艾酒里的杜松子酒就多,还是杜松子酒里的苦艾酒多——比起物理,这确实是不明显的“守恒”... 2012-06-29 19:13 看完《小世界》以后就一直想看这本书,这几天有空就买来看啦第二章:抢凳子,总体必然实现第三章:6个模型第四章:种族、肤色、性别、年龄第五章:年龄(喂)、收入第六章:没看懂第七章:理论(数学你好,数学再见)第二章 1.一杯苦艾酒,一杯杜松子酒,舀一勺苦艾酒到杜松子酒里,又从那边舀一勺回来,最后是苦艾酒里的杜松子酒就多,还是杜松子酒里的苦艾酒多——比起物理,这确实是不明显的“守恒” 2.就是我忽然意识到 性别比例失调真正的后果不是造成光棍 而是造成结婚男女年龄差距加大啊..........................................萝莉控的福音什么的我会乱说么 3.加速原理。成长动态学里,实际讲的是一个对未来的预支。义务兵役那个例子,从21岁改到20岁,就是不可逆地往未来预支了一年人力。到了加速原理中,这个例子就没看懂了。如果和其他例子一样,那恐怕也是一个预支罢了,分开4年减少,却在1年内增加完毕。 4.分配地位。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有10%的人是那某个10%,这就是抢凳子。 5.过路费只对一个方向收双倍,另一个方向不收,因为大部分的车都是有去有回的。实际上这个做法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 假设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0到100之间。同样,假设在同一楼层有两个房间——我们可以设想它们为同一楼层的两个餐厅,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他所选择的房间,并可转换到年龄中间值跟他/她的偏好更接近的房间内……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有关这些人的不同偏好结构: (1)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平均年龄和他自己年龄最接近的房间内 稍作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任何稳定的分隔必须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在一个房间内... 2016-12-04 17:40 假设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0到100之间。同样,假设在同一楼层有两个房间——我们可以设想它们为同一楼层的两个餐厅,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他所选择的房间,并可转换到年龄中间值跟他/她的偏好更接近的房间内……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有关这些人的不同偏好结构: (1)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平均年龄和他自己年龄最接近的房间内 稍作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任何稳定的分隔必须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在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在这个年龄之上,而在另外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小于这个年龄这章看得我头晕脑胀。回过头来发现最初的这个结论我就没怎么明白是如何“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的…… 作者以自己一次演讲观众坐座位的现象破题。 他发现来的观众的数量是礼堂里全部座位的一半。更有趣的是,这些观众自发地分布在从第13排到最后1排的位置上。 就这个现象他引出两个问题: 1.观众是否喜欢自己最后选择的座位 2.这样的选择方式造成的后果是否让所有人满意 于是作者提出本书是:阐述一种分析模式,分析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其实是偏向理论性的研究部分的特征。这种分析探... 2012-02-01 21:41 第一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作者以自己一次演讲观众坐座位的现象破题。他发现来的观众的数量是礼堂里全部座位的一半。更有趣的是,这些观众自发地分布在从第13排到最后1排的位置上。就这个现象他引出两个问题:1.观众是否喜欢自己最后选择的座位2.这样的选择方式造成的后果是否让所有人满意于是作者提出本书是:阐述一种分析模式,分析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其实是偏向理论性的研究部分的特征。这种分析探讨构成某些社会群的个人的行为特征和群体特征间的关系。个体倾向 intention我们要尝试推导出什么样的个人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将会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这种模式。 假设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0到100之间。同样,假设在同一楼层有两个房间——我们可以设想它们为同一楼层的两个餐厅,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他所选择的房间,并可转换到年龄中间值跟他/她的偏好更接近的房间内……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有关这些人的不同偏好结构: (1)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平均年龄和他自己年龄最接近的房间内 稍作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任何稳定的分隔必须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在一个房间内... 2016-12-04 17:40 假设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0到100之间。同样,假设在同一楼层有两个房间——我们可以设想它们为同一楼层的两个餐厅,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他所选择的房间,并可转换到年龄中间值跟他/她的偏好更接近的房间内……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有关这些人的不同偏好结构: (1)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平均年龄和他自己年龄最接近的房间内 稍作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任何稳定的分隔必须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在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在这个年龄之上,而在另外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小于这个年龄这章看得我头晕脑胀。回过头来发现最初的这个结论我就没怎么明白是如何“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的…… 1.一杯苦艾酒,一杯杜松子酒,舀一勺苦艾酒到杜松子酒里,又从那边舀一勺回来,最后是苦艾酒里的杜松子酒就多,还是杜松子酒里的苦艾酒多——比起物理,这确实是不明显的“守恒”... 2012-06-29 19:13 看完《小世界》以后就一直想看这本书,这几天有空就买来看啦第二章:抢凳子,总体必然实现第三章:6个模型第四章:种族、肤色、性别、年龄第五章:年龄(喂)、收入第六章:没看懂第七章:理论(数学你好,数学再见)第二章 1.一杯苦艾酒,一杯杜松子酒,舀一勺苦艾酒到杜松子酒里,又从那边舀一勺回来,最后是苦艾酒里的杜松子酒就多,还是杜松子酒里的苦艾酒多——比起物理,这确实是不明显的“守恒” 2.就是我忽然意识到 性别比例失调真正的后果不是造成光棍 而是造成结婚男女年龄差距加大啊..........................................萝莉控的福音什么的我会乱说么 3.加速原理。成长动态学里,实际讲的是一个对未来的预支。义务兵役那个例子,从21岁改到20岁,就是不可逆地往未来预支了一年人力。到了加速原理中,这个例子就没看懂了。如果和其他例子一样,那恐怕也是一个预支罢了,分开4年减少,却在1年内增加完毕。 4.分配地位。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有10%的人是那某个10%,这就是抢凳子。 5.过路费只对一个方向收双倍,另一个方向不收,因为大部分的车都是有去有回的。实际上这个做法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 作者以自己一次演讲观众坐座位的现象破题。 他发现来的观众的数量是礼堂里全部座位的一半。更有趣的是,这些观众自发地分布在从第13排到最后1排的位置上。 就这个现象他引出两个问题: 1.观众是否喜欢自己最后选择的座位 2.这样的选择方式造成的后果是否让所有人满意 于是作者提出本书是:阐述一种分析模式,分析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其实是偏向理论性的研究部分的特征。这种分析探... 2012-02-01 21:41 第一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作者以自己一次演讲观众坐座位的现象破题。他发现来的观众的数量是礼堂里全部座位的一半。更有趣的是,这些观众自发地分布在从第13排到最后1排的位置上。就这个现象他引出两个问题:1.观众是否喜欢自己最后选择的座位2.这样的选择方式造成的后果是否让所有人满意于是作者提出本书是:阐述一种分析模式,分析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其实是偏向理论性的研究部分的特征。这种分析探讨构成某些社会群的个人的行为特征和群体特征间的关系。个体倾向 intention我们要尝试推导出什么样的个人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将会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这种模式。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