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 侯家驹 2008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中国经济史
副标题:
作者:侯家驹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802253827
出版时间:2008
页数:890
定价:85.00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花费11年的时间撰写本书,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极有价值。 说到本书有七八十万字,可能有人问到,写本国经济史何必花这么大篇幅?答案乃是本书系采“大历史”的写法,即除经济事务外,尚论述政治、社会的背景。所以本书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 侯家驹(1928-2007),台湾中兴农经所毕业,澳洲新英格兰大学农经硕士,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国贸系与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私立东吴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儒家自由经济思想》、《先秦法家统制经济思想》、《国际贸易的挑战》、《周礼研究》、《经济统一论》、《中国财金制度史论》等。 第三编 第一次一元体制:秦汉——郡县制度 第三编附录 公元前中国经济发展之阶段——由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 第七章 由封建制度到一元体制:演变与特色 第一节 政治趋于专制 第二节 经济趋于统制 第三节 社会趋于管制 第四节 大一统在经济上的缺失 第五节 大一统在经济上的贡献 第六节 大一统与中国治乱循环 第八章 大一统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 从户口变迁看南方之逐渐开发 第二节 阶级变迁与土地兼并 第三节 人民生活情况 第四节 财经职官概述 第五节 赋役制度及政策 第六节 货币金融制度 第七节 社会福利政策 第九章 大一统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 公共建设 第二节 科技进步及企业家的出现 第三节 农业发展与重农措施 第四节 工业发展与公营事业 第五节 商业发展与经济中心之分布 第六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七节 秦汉财经得失 第八节 大一统的崩溃 第四编 第一次多元体制:后汉末至南北朝——坞堡经济 第十章 多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 政治趋于乖离 第二节 经济趋于隔离 第三节 社会趋于疏离 第四节 战火蹂躏下的破碎经济 第五节 隔离与疏离的经济效果 第六节 多元体制对经济的贡献 第十一章 多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 南方崭露头角 第二节 阶级变迁与宗教勃兴 第三节 人民生活情况 第四节 政风与财经官制 第五节 赋役制度及福利政策 第六节 货币金融制度 第十二章 多元体制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新整合 第二节 科技发展与公共建设 第三节 农工业发展与公营事业 第四节 商业发展暨经济中心 第五节 国际贸易的曲折发展 第六节 多元体制下的财经得失 第七节 小结——由分裂趋向统一 第五编 第二次一元体制:隋至盛唐——府兵制度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一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 政治趋于开明专制 第二节 经济趋于放宽统制 第三节 社会趋于松弛管制 第四节 略论隋唐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节 长安:世界性首都 第十四章 第二次一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第二节 人民生活与由俭入奢 第三节 财经官制 第四节 府兵制度下的田制与税制 第五节 货币金融制度 第十五章 第二次一元体制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 公共建设 第二节 农矿业之发展 第三节 科技暨工业发展 第四节 商业发展与经济中心 第五节 隋唐对外贸易 第六节 隋唐财经得失 第七节 小结:天下又由合而分 第六编 第二次多元体制:中唐五代两宋——区域经济 第十六章 第二次多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 政治离而少乖 第二节 经济离而不隔 第三节 社会离而鲜疏 第四节 乱世经济残破及救济措施 第五节 财经制度的变革 第六节 此一期间经济之病象 第十七章 第二次多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 宗教发展与社会伦理 第二节 东南愈重与西北愈轻 第三节 人民生活 第四节 财经官制 第五节 赋役制度之演变 第六节 公田、专卖及杂税 第七节 货币金融制度 第八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 第十八章 第二次多元体制下的产业暨经济发展 第一节 公共建设:治水与养士 第二节 农矿业之发展 第三节 科技暨工业发展 第四节 商业暨都市发展 第五节 对外贸易之拓展 第六节 中唐至两宋财经得失 第七节 小结:天下再由分而合 第七编 第三次一元体制:元明清——中央集权 第十九章 第三次一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 政治益趋专制 第二节 经济益趋统制 第三节 社会益趋管制 第四节 中学西传与欧风东渐 第五节 元代经济扩大掠夺与明清对经济的干预 第六节 资本主义在明代萌芽? 第二十章 第三次一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 民智渐开与逐利渐炽 第二节 南方担当财经重任 第三节 人民生活 第四节 财经官制 第五节 税制之演变 第六节 公田、专卖及杂税 第七节 财政之疲敝 第八节 货币制度 第九节 信用制度 第十节 社会救助与福利 第二十一章 第三次一元体制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 公共建设:交通与学校 第二节 农矿业之发展 第三节 科技暨工业发展 第四节 工匠与行会 第五节 商业暨都市发展 第六节 对外贸易之起伏与移民 第七节 元明清财经得失 第八节 小结:天朝沦为弱国 附录 强迫学习的历程——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肇始 第八编 结论 第二十二章 结构间结论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条件 第二节 政治分合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政治循环的经济因子 第四节 战争与经济 第五节 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第六节 政府与经济发展 第七节 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八节 家族与经济发展 第二十三章 结构内结论 第一节 崇本观念与农业发展 第二节 抑末观念下的工业停滞 第三节 商业发展与企业家精神 第四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第五节 科技与经济发展 第六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七节 土地与经济发展 第八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九节 产权、人权与经济发展 第二十四章 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回顾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 · · · · · 至少看着很漂亮很澎湃的一部经济史,900页论述两个貌似不大靠谱的模型(我觉得如果两个模型不拿经济学图系表述的话,会好很多吧,至少槽点少),老人家要是一次写好说不准还能领一时风骚(虽说也是文化界的)。。。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不过经济学历史学两边不讨好,也是一种无奈吧。。。当做小说很好看,至少这个流畅度,简直是经济史里少有的。。。 相对于钱穆,侯家驹更注重用现代经济学的框架来分析中国经济制度演变,不可多得的好书。 台湾学者侯家驹先生花费11年时间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上、下两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它以88余万字的篇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又颇具有机结构的体系。据作者所说:“本书系采用‘大历史’的写法,即除经济事务外,尚论述政治、社会的背景。所以本书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 有点好奇台湾和海外的汉学界如何评价这本书,照我看来,这本书流存后世的主要价值应该在于告诉后来的治史者,如何避免写一本最糟糕的经济史。 好的经济史应该是怎样的,以一个历史门外汉的见识来看,我确实不清楚,但这本书以雄辩的说服力至少让人了解了它的反面应该是怎样的。... 这本书用了不少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史,但我仅就我看到两汉魏晋这些部分来说,史料的依据感觉依然分量不是很足。 比如说有一部分说两汉的工商平均利润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意),他的依据只是汉书(还是后汉书,要去看原书)食货志里人的一句话而已,仅仅依靠别人的... 侯家驹倾注11年心血写成的巨著,妄加评论实在是一种冒犯。 从钱穆到侯家驹,都不认为历史是一种单向度的演进。简单的说,前任犯过的错误,今人仍然可能再犯。 文景之治短暂显现了重商的迹象。至汉武帝时,经济政策走上了大一统,为征伐匈奴,汉武帝采取了重农的路线,抑制商业... 我刚买这部书,觉得作者用意很明显,要以史记为榜样,开创中国经济史学先河! 作者做到了这点! 而且作者把经济理论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功底不是一般的人。 至于有的读者评价作者欠缺历史功底,不敢苟同。 这本书读了比较长时间,应该说候老师写这本书是费了不少心力的。涉及方面比较多,史料枚举非常翔实。 虽然是中国经济史,但其基本出发点是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即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还看待中国历史中经济发展中的机会。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在大国中,政... 中国经济史著者,大多为“历史的经济”,而非“经济的历史”。这在马克思主义一元统治的大陆思想界,尤是如此。经济学擅长提取一般规律,历史学固然也有此愿望,但头绪繁多,人性论,阶级论,地域论,不一而足,很难达到化简的结果。台湾已故学者侯家驹先生所著《中国经济... 侯家驹先生的这本书很好,既有中国传统的治史严谨,又有现代经济学观点支撑,两者结合的很好,顺序排的也很好,书中屡有新鲜的观点 原始社会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部族型社会,例如神农氏,轩辕,女娲。虽然都是神话的内容,但是根据典籍这些都不过是部族的形态罢了。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长足发展,其中经济像我们所描述的是易货贸易或者是使用贝壳之类的东西当做钱粮。新石器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值得让人惊奇的是,税课这种东西居然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 其中在夏商周,西周时代,人们已... 2014-12-17 00:35 原始社会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部族型社会,例如神农氏,轩辕,女娲。虽然都是神话的内容,但是根据典籍这些都不过是部族的形态罢了。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长足发展,其中经济像我们所描述的是易货贸易或者是使用贝壳之类的东西当做钱粮。新石器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值得让人惊奇的是,税课这种东西居然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其中在夏商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利用课税来调节经济,虽然我不知道这种观点是出自于何处,但是这种征税方式着实是一个惊奇的发明。另外,在中国的古籍当中已经有区位优势理论的出现就是说,征税和进贡是按照到城市中心距离来计算的。这是让人觉得很惊讶的,就是拿五百里作为一个征税的标准,平行运输成本等等! 另外西周时封建时代的一个标志,虽然当时的情况比较像西欧中世纪的冷兵器时代,在西周之前,分封制属于比较松散的形态,但是到了西周就有了比较统一的征税,进贡的系统了。这个时候最出名的制度莫过于井田制了,国家仿佛是一个偌大的指挥中心,管理就业,人口,分地,祭祀,各种资源的等级分配。这个时候的特点莫过于金字塔制度了,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各司其职,资源并没有很好的流动,而是由国家统一分派管理等等当然,时势造英雄,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当时是由于部族刚刚安定下来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形态,所以也没办法挑剔了。那时候的人们到时比较渴望安定,不是战乱,流离失所的生活吧。所以生活还是相当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基本上国家分到的都是零成本的农田。另外周朝时候的课税制度鼓励大家去耕种公用农地的方法我想到现在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吧! 前面的生活条件和战斗条件的一致在这里被重提。蒙古人的马和欧洲人的船就是一致性的很好体现。 2011-11-03 00:38  1人喜欢 关于晚唐南宋一段还是蛮有意思的。毕竟是中国经济最辉煌的时期。作者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原则衡量南宋经济也有点看头。前面的生活条件和战斗条件的一致在这里被重提。蒙古人的马和欧洲人的船就是一致性的很好体现。 文章中的史料充足,大量引用着文献中的原文。这样的引用让我少了很多阅读乐趣。毕竟阅读文言文的流畅程度要差很多。就像开车不断过减速带的感觉一定很糟糕。而且许多完全没有进行处理的引用多少让人觉得偷空减料。证明了作者的阅读量很大,但却没有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 研究历史需要不断证实和证伪。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做到。很多时候作者下的结论都很捉风捕影。比较让人惊诧的一个就是关于汉代...   2011-10-30 11:55 看到现在为止,稍微有些失望。文章中的史料充足,大量引用着文献中的原文。这样的引用让我少了很多阅读乐趣。毕竟阅读文言文的流畅程度要差很多。就像开车不断过减速带的感觉一定很糟糕。而且许多完全没有进行处理的引用多少让人觉得偷空减料。证明了作者的阅读量很大,但却没有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研究历史需要不断证实和证伪。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做到。很多时候作者下的结论都很捉风捕影。比较让人惊诧的一个就是关于汉代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一个20%利润率完美平衡状态的论调。这样一个完美状态在其他时期都没有实现过,根据某史书上的一小句话,作者相信在此时由于政府的宽松管理达到了。未免有些不能让人信服。书中的闪光点也是不少的,比如说汉朝之前非集权状态下富商涌现的史实,比如说其他正史很少研究的多元体制下地政治经济。不过数小时的阅读偶尔能够出现的一小个惊喜,并没有能让人有阅读的成就感。但大概搜索了一下,豆瓣上的中国经济史,这一本应该是拥有最多读者的吧。可以想象,这已经是最成功的一本经济史了。看来还需要一个更有掌控力的大师,用更简单明了但更沉着有力的剑法,勾勒出条理清晰的经济史了。这样的大师暂时没有出现的原因,难道是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有许多赚外快的机会,没有时间沉心写书了么。 仅从目录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些意思。总的来看,统一后的两次多元体制让远离战争中心的东南发展加速,而三次一元体制却有着不同的效果。汉明清时期政治专制,经济统治,社会管制。这是由于统一后中央集权的力量过大,各地没有力量进行抗衡。而在唐宋时期经济社会史放松管制的。这两个朝代,也被大家认为是中国最兴盛的时期。 这一点,就给了我不少期待。 2011-10-30 11:42 仅从目录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些意思。总的来看,统一后的两次多元体制让远离战争中心的东南发展加速,而三次一元体制却有着不同的效果。汉明清时期政治专制,经济统治,社会管制。这是由于统一后中央集权的力量过大,各地没有力量进行抗衡。而在唐宋时期经济社会史放松管制的。这两个朝代,也被大家认为是中国最兴盛的时期。这一点,就给了我不少期待。 仅从目录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些意思。总的来看,统一后的两次多元体制让远离战争中心的东南发展加速,而三次一元体制却有着不同的效果。汉明清时期政治专制,经济统治,社会管制。这是由于统一后中央集权的力量过大,各地没有力量进行抗衡。而在唐宋时期经济社会史放松管制的。这两个朝代,也被大家认为是中国最兴盛的时期。 这一点,就给了我不少期待。 2011-10-30 11:42 仅从目录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些意思。总的来看,统一后的两次多元体制让远离战争中心的东南发展加速,而三次一元体制却有着不同的效果。汉明清时期政治专制,经济统治,社会管制。这是由于统一后中央集权的力量过大,各地没有力量进行抗衡。而在唐宋时期经济社会史放松管制的。这两个朝代,也被大家认为是中国最兴盛的时期。这一点,就给了我不少期待。 刚读完战国时,战国时从经济角度和文化角度而言均有相当可取之处,如果各国之间出现相对均衡的寡头竞争时,从文化、创新以及经济发展都是相对有益的。 从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可知,战国初期人民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这样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迫使候国间为了称霸而争施仁政,并且大力招揽人才。这是春秋末到战国初轰轰烈烈百家争鸣的政治制度条件。但是我比较关心的是从经济角度各国如果是充分竞争,按理应该争相减税以利百姓迁入... 2011-10-11 17:28  1人喜欢 刚读完战国时,战国时从经济角度和文化角度而言均有相当可取之处,如果各国之间出现相对均衡的寡头竞争时,从文化、创新以及经济发展都是相对有益的。从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可知,战国初期人民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这样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迫使候国间为了称霸而争施仁政,并且大力招揽人才。这是春秋末到战国初轰轰烈烈百家争鸣的政治制度条件。但是我比较关心的是从经济角度各国如果是充分竞争,按理应该争相减税以利百姓迁入才对,要么就是寡头竞争情况下,各国联合一起形成了价格联盟?《管子幼官》中看到齐桓公“三会诸候,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可见当时的价格联盟。还有一个问题是,周的田产不是私有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田产属于邦国,授田于民并且进行纳赋。春秋时,各候国均将田产分给其后代和亲戚,于是形成贵族分封制,就是所谓的封建制。但中国实际上从来没有所谓的真正的封建制,封建制分封裂土,中国没有长子世袭,因此,不久财富就慢慢变化了,有的实行了兼并,有的则因慢慢分家而将财产一点点稀释掉。(商鞅曾经在变法中强令要求分家,一方面防止财产过于集中,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增加人丁以利于战争和生产需要。)但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却为自由迁徙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即使是封建,也和西方的封建完全不一样,西方的封建制更多的是城邦主,附属农田,手工业和商业。但我们的封建在候国的角度有点类似,到了微细胞处--即城市发展的角度,却很不相同。更何况,我国早自楚国就开始试行郡县制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耕牛开始使用,尤其是水利的兴建,使生产效率提高很快。商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西周开始的重农轻商思想,最终由商鞅变成一种基本国策之后,对商业和手工业,以至于中国创新的打击是致命的。(本文认为重农也是军事上的一种必要。为什么这个误解深化了这么多年,我想了几条原因,1,军事需要--农民利于征兵,也利于军农统一。2,工商流动性大,不利于国家管理。3,后世的儒家强化了这一思想,认为这样老百姓的思想会纯朴,利于管理。4,商业利润的征税不足够高?但还是觉得不足够。需要留待今后继续挖掘。) 还是接着上文写,看到汉代,汉朝开始也是分封制,这种分封制一旦有了征税权,权力就非常大,因此象吴王吴濞权力很大,吴王吴濞因为吴地有盐有铜,因此对属地的百姓不征税,而且徭役也可以用钱来替代。因此老百姓纷纷归属,汉景帝也认为吴濞这是在争民心,但被逼之际,汉景帝也实行了一系列宽民爱人之国策,比如实行了历史上最低的赋税 ,而且免除了不文明的肉型和笞法等等。 看到这段想起两个问题,秦汉之初要重农轻商的主要原因.. 2011-10-11 22:02  1人喜欢 还是接着上文写,看到汉代,汉朝开始也是分封制,这种分封制一旦有了征税权,权力就非常大,因此象吴王吴濞权力很大,吴王吴濞因为吴地有盐有铜,因此对属地的百姓不征税,而且徭役也可以用钱来替代。因此老百姓纷纷归属,汉景帝也认为吴濞这是在争民心,但被逼之际,汉景帝也实行了一系列宽民爱人之国策,比如实行了历史上最低的赋税 ,而且免除了不文明的肉型和笞法等等。看到这段想起两个问题,秦汉之初要重农轻商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以土为本,有了土地人就跑不了,这样,就算是政治上有竞争,人民也有很高的迁移成本,确实有利于统治。第二个问题,这种政治上的竞争对于统治阶层确实比较麻烦,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讲确实是利远大于弊。尤其是征税权的竞争,这对于经济发展,或者说降低制度成本非常重要。后来汉武帝在真正实行了大一统之后,政权垄断,人民就再也享受不了政治竞争带来的的好处了。想想对于一个大的国家来讲,美国州政府的州征税权的设置对于美国的经济发展很重要。后来中国经济屡次失于中央集权而地方没有活力,症结很明显。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好下者与之争(利)--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汉朝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一系列富豪起于铁,盐,矿以及买卖。 企业家的兴起,白圭是战国之初的企业家,史载,他“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并且岁熟取谷,予以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战国时期其它企业家如猗顿与郭纵,秦时为乌氏倮与寡妇清,以畜牧和开矿致富,汉初企业家更多,冶铸有卓,郑,... 2011-10-27 18:40  1人喜欢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好下者与之争(利)--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汉朝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一系列富豪起于铁,盐,矿以及买卖。企业家的兴起,白圭是战国之初的企业家,史载,他“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并且岁熟取谷,予以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战国时期其它企业家如猗顿与郭纵,秦时为乌氏倮与寡妇清,以畜牧和开矿致富,汉初企业家更多,冶铸有卓,郑,孔,经商有刁闲,师氏,粮食有任氏,畜牧有桥姚,金融业有无盐氏,关中富商有田氏,栗氏,杜氏。但只出现在武帝之前。 原始社会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部族型社会,例如神农氏,轩辕,女娲。虽然都是神话的内容,但是根据典籍这些都不过是部族的形态罢了。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长足发展,其中经济像我们所描述的是易货贸易或者是使用贝壳之类的东西当做钱粮。新石器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值得让人惊奇的是,税课这种东西居然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 其中在夏商周,西周时代,人们已... 2014-12-17 00:35 原始社会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部族型社会,例如神农氏,轩辕,女娲。虽然都是神话的内容,但是根据典籍这些都不过是部族的形态罢了。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长足发展,其中经济像我们所描述的是易货贸易或者是使用贝壳之类的东西当做钱粮。新石器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值得让人惊奇的是,税课这种东西居然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其中在夏商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利用课税来调节经济,虽然我不知道这种观点是出自于何处,但是这种征税方式着实是一个惊奇的发明。另外,在中国的古籍当中已经有区位优势理论的出现就是说,征税和进贡是按照到城市中心距离来计算的。这是让人觉得很惊讶的,就是拿五百里作为一个征税的标准,平行运输成本等等! 另外西周时封建时代的一个标志,虽然当时的情况比较像西欧中世纪的冷兵器时代,在西周之前,分封制属于比较松散的形态,但是到了西周就有了比较统一的征税,进贡的系统了。这个时候最出名的制度莫过于井田制了,国家仿佛是一个偌大的指挥中心,管理就业,人口,分地,祭祀,各种资源的等级分配。这个时候的特点莫过于金字塔制度了,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各司其职,资源并没有很好的流动,而是由国家统一分派管理等等当然,时势造英雄,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当时是由于部族刚刚安定下来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形态,所以也没办法挑剔了。那时候的人们到时比较渴望安定,不是战乱,流离失所的生活吧。所以生活还是相当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基本上国家分到的都是零成本的农田。另外周朝时候的课税制度鼓励大家去耕种公用农地的方法我想到现在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吧! 前面的生活条件和战斗条件的一致在这里被重提。蒙古人的马和欧洲人的船就是一致性的很好体现。 2011-11-03 00:38  1人喜欢 关于晚唐南宋一段还是蛮有意思的。毕竟是中国经济最辉煌的时期。作者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原则衡量南宋经济也有点看头。前面的生活条件和战斗条件的一致在这里被重提。蒙古人的马和欧洲人的船就是一致性的很好体现。 文章中的史料充足,大量引用着文献中的原文。这样的引用让我少了很多阅读乐趣。毕竟阅读文言文的流畅程度要差很多。就像开车不断过减速带的感觉一定很糟糕。而且许多完全没有进行处理的引用多少让人觉得偷空减料。证明了作者的阅读量很大,但却没有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 研究历史需要不断证实和证伪。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做到。很多时候作者下的结论都很捉风捕影。比较让人惊诧的一个就是关于汉代...   2011-10-30 11:55 看到现在为止,稍微有些失望。文章中的史料充足,大量引用着文献中的原文。这样的引用让我少了很多阅读乐趣。毕竟阅读文言文的流畅程度要差很多。就像开车不断过减速带的感觉一定很糟糕。而且许多完全没有进行处理的引用多少让人觉得偷空减料。证明了作者的阅读量很大,但却没有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研究历史需要不断证实和证伪。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做到。很多时候作者下的结论都很捉风捕影。比较让人惊诧的一个就是关于汉代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一个20%利润率完美平衡状态的论调。这样一个完美状态在其他时期都没有实现过,根据某史书上的一小句话,作者相信在此时由于政府的宽松管理达到了。未免有些不能让人信服。书中的闪光点也是不少的,比如说汉朝之前非集权状态下富商涌现的史实,比如说其他正史很少研究的多元体制下地政治经济。不过数小时的阅读偶尔能够出现的一小个惊喜,并没有能让人有阅读的成就感。但大概搜索了一下,豆瓣上的中国经济史,这一本应该是拥有最多读者的吧。可以想象,这已经是最成功的一本经济史了。看来还需要一个更有掌控力的大师,用更简单明了但更沉着有力的剑法,勾勒出条理清晰的经济史了。这样的大师暂时没有出现的原因,难道是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有许多赚外快的机会,没有时间沉心写书了么。 仅从目录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些意思。总的来看,统一后的两次多元体制让远离战争中心的东南发展加速,而三次一元体制却有着不同的效果。汉明清时期政治专制,经济统治,社会管制。这是由于统一后中央集权的力量过大,各地没有力量进行抗衡。而在唐宋时期经济社会史放松管制的。这两个朝代,也被大家认为是中国最兴盛的时期。 这一点,就给了我不少期待。 2011-10-30 11:42 仅从目录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些意思。总的来看,统一后的两次多元体制让远离战争中心的东南发展加速,而三次一元体制却有着不同的效果。汉明清时期政治专制,经济统治,社会管制。这是由于统一后中央集权的力量过大,各地没有力量进行抗衡。而在唐宋时期经济社会史放松管制的。这两个朝代,也被大家认为是中国最兴盛的时期。这一点,就给了我不少期待。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