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官员激励与治理 周黎安 2008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副标题:官员激励与治理
作者:周黎安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15306
出版时间:2008
页数:339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和转型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间,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迁,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 。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录、经验不同于西方国家,鉴于此,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发展。 周黎安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官员的激励与行为、产业组织、经济转型与发展。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6.1 改革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6.2 传统体制下的财政激励与承诺问题:进一步的分析 6.3 财政包干与分税制改革 6.4 预算外财政 6.5 省及以下政府问的财政关系 7 行政发包与晋升竞争:理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7.1 纵向发包和横向竞争 7.2 中国行政体制的“集权一分权”悖论及其解释 7.3 政府层级问的“责任状”和“数目字管理” 7.4 地方政府治理的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7.5 传统地方政府治理的弱点 8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地方官员激励的影响 8.1 区域互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 8.2 被忽略的角落:行政区交界地带的经济发展问题 8.3 地方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理论及其解释 8.4 区域经济互动中的“抱团竞争” 9 地方政府与企业 9.1 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历史与现实 9.2 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理论分析 9.3 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兴盛 9.4 政企关系的新特征 9.5 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 9.6 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差异:一个理论假说及其证据 10 地方政府治理的改革 10.1 问题与挑战 10.2 地方政府治理的转型 10.3 从发包制向官僚制过渡? 参考文献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中国财政制度改革30年》,《通往创新国家之路》,《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 等。 属地化的行政发包制是他解释央地关系的框架,基于此,政治锦标赛就成了激励手段。理论有创新,但作者是把论文攒成书,一个论述出现一遍又一遍。。。令人痛心。。。 选看了比较切近的几章,周黎安未免有点过分强调“晋升锦标赛”的作用,但我的问题仍然在,跨区域(比如: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如果并不是在一个体系内竞争,那如何用这些考绩指标来进行分析呢?看起来大区域竞争,周飞舟老实说没有很好的分析办法是有道理的,周黎安的那一章远没有分清楚。以及,不知道他有没有参加过各省的常委会讨论干部任用,没有的话,讲经济指标和干部晋升之间的线性关系就整整少了一环——各个省市的轻重程... 选看了比较切近的几章,周黎安未免有点过分强调“晋升锦标赛”的作用,但我的问题仍然在,跨区域(比如: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如果并不是在一个体系内竞争,那如何用这些考绩指标来进行分析呢?看起来大区域竞争,周飞舟老实说没有很好的分析办法是有道理的,周黎安的那一章远没有分清楚。以及,不知道他有没有参加过各省的常委会讨论干部任用,没有的话,讲经济指标和干部晋升之间的线性关系就整整少了一环——各个省市的轻重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被指定要晋升的人,完全可以放到一些更能出政绩的省份,必须小胡到呼市……我瞎想的,慢慢整理个思路来重新审视吧……这个议题很重要 作者的分析既能解释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能解释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确实比其他著作更高一筹。 非常详尽,逻辑清晰。从体制的角度解释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高增长下的乱象。但感觉有些虎头蛇尾了,具体治理相比有些简略。 行政逐级发包,属地化管理,财政分成,和政治锦标赛的晋升竞争构成了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可用以解释改革开放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解释中国集权—分权的悖论,理解中国现状的众多法门和问题事件(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产权、司法、房地产、边界经济、抱团腐败)。地方和中央的制衡(权、财)、可置信的承诺/权力晋升的强激励、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市场化的开放、数目字管理促成了粗放型... 行政逐级发包,属地化管理,财政分成,和政治锦标赛的晋升竞争构成了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可用以解释改革开放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解释中国集权—分权的悖论,理解中国现状的众多法门和问题事件(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产权、司法、房地产、边界经济、抱团腐败)。地方和中央的制衡(权、财)、可置信的承诺/权力晋升的强激励、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市场化的开放、数目字管理促成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层出不穷的问题所在。然而,对症下药仍是任重道远,把监督要求转化为冰冷的数据控制划入绩效考核,怎么都觉得容易走偏。属地化支撑起国家机器的强烈控制,一时半会也难以有所重大改革。 挺不错的,尤其是里面的行政锦标赛还有行政分包,我觉得可以和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结合起来看 周黎安的《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所涉及领域颇广,已经从公共行政领域扩展到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方面,给寻觅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主要动因和中国特有的政治行政体制所产生的作用提供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 中国地方政府在转型之中,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扮演着关键的执行决策。属地化管理以及行政发包制都指出,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任务具体需要地方政府来执行,中央政府扮演着监管、分配、指导的作用。第二,地方官员面临上级的考核,政治晋升依赖上级评价。 非常喜欢这本书,最近连续一周时间我都一直在看。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解释中国30年来经济政治发展的著作了。作者提到的概念:如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财政包干等,很好解释了很多中国发展中的问题,都很令人信服。 这无疑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行政体制、政企关系... 中国是行政体制上高度集权的国家,但因为在传统上中央把几乎所有的事务均委托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事权高度集中于地方政府,中央离开地方几乎无法独立做任何事情,这本身就行程了中央和地方的一种合作和利益制衡机制。 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或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 //////////////////// 2.政府内部的...   2017-01-15 20:24  1人喜欢 ////////////////////1.导论中国是行政体制上高度集权的国家,但因为在传统上中央把几乎所有的事务均委托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事权高度集中于地方政府,中央离开地方几乎无法独立做任何事情,这本身就行程了中央和地方的一种合作和利益制衡机制。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或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2.政府内部的激励与治理:理论背景激励问题,就是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问题,也可以抽象地理解为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即委托人(如企业经理和中央政府)把某项特定的任务或工作交给代理(个人和地方政府)去完成,而任务和工作完成的好坏取决于代理人努力的程度。激励的2个问题原因:一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二是委托人关于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说关于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代理人知道自己是否偷懒,而委托人则不太知道。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授权和信息的分散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激励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组织必须寻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激励机制:2.1激励契约将代理人的薪酬与代理人的业绩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适用的环境是,虽然代理人努力程度不能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但其产出或绩效是可以观察的,且可以写入契约,即能够被第三方验证。2.2效率工资指对员工支付高于市场工资水平的一种激励策略。(案例:20世纪初福特)高工资是和监督体系、惩罚力度密不可分的。2.3职业前景理论职业前景对于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年轻人是最能起到激励作用的。为什么企业内部的交易不能全部放在市场上?原因是交易费用,即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交易所需要的费用。企业形式的三种类型:即单一型(U),控股型(H)和多事业部型(M)。U型企业的特点是,权力集中于总部,企业根据功能分工的原则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如采购、生产等,总部依靠这些职能部门垂直控制各业务单元。H型企业则正好和U型企业相反,它类似于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M型企业正好是前两者的一个结合,它根据不同产品或地区建立不同的事业部。各事业部成为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政府间关系:分权与财政联邦主义在政府间税收及支出分配方面,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应注重对管辖区内流动性较低的经济单位和要素征税(财产税),流动性较高的经济单位和要素的征税权力交给上级政府(收入税)。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因为预期到政府会在其经营困难的时候出面资助,而缺乏激励去努力经营。从承诺可信性的角度看,“预算软约束”问题事实上可以归结为委托人不能事前有效承诺不向代理人提供帮助,从而导致代理人激励不足的问题。////////////////////3.行政逐级发包和属地管理U型结构:苏联的计划经济接近于一个U型结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垂直的、纵向的计划管理关系,而各个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根据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加以组织,服从中央计划委员会的专业部委的垂直管理和协调。M型结构:改革前的中国,计划经济采用的是一种M型结构,存在着结构和功能类似的多层次和多地区的管理结构,即所谓的“块块经济”,各个省区之间经济上相对独立,每一个省区都试图建立相对完备和独立的工业体系,变成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中国自古以来的行政治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属地化管理,一是行政逐级发包,或者叫政府内部逐级发包。属地化管理模式特征:1.平民百姓的日常事务只和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或行政组织发生联系,并由它直接管辖,与其他层级的政府的联系也一定是以管辖政府为中介发生。2.地域与地域之间横向联系较少,各自为政。3.即使中央的机构派驻地方其经费、人员、后勤也主要由当地地方政府提供。属地化的行政发包制的收益:首先,属地化“行政发包制”节约了大量的组织和监督成本。第二,行政发包和属地管理高度整合之后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地方官员的行政责任的边界容易清洗界定,对于发生在管辖地域的边界内的事情,行政责任容易落实。第三,行政发包有助于对下级政府做出关于分权的可信承诺,从而在一个集权体制下给予了地方官员使用权力的稳定空间,相当于为地方官员的自主决策提供了“产权保护”。第四,在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内生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传统属地化管理的基础——即个人和企业对属地的依赖关系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被严重削弱,个人和企业的跨地域流动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传统的以属地为基础的行政发包制日益成为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1993年以前,中国实行“条块管理,以块为主”的原则,即条条部门只提供业务指导,人财物均由地方政府提供,“属地化管理”的色彩依然非常浓厚。当前的垂直管理与以前的“条条”管理的不同之处是,在人事任命、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和财政经费等方面完全由上级统一管理,而不再依赖于地方政府。////////////////////4.政治锦标赛模式逐级淘汰的政治锦标赛模式:是指上级政府对多个下级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设计的一种晋升竞赛,竞赛优胜者将获得晋升,而竞赛标准由上级政府决定。中国地方官员之间的政治锦标赛采取了多层级、逐级淘汰的程序。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省、市(地区)、县和乡镇五级政府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政治锦标赛的最实质性的变化是考核标准的变化,地方首长在任期内的经济绩效取代了过去的政治忠诚。转变的契机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政治锦标赛的技术前提:1.上级政府的人事权力必须是集中的,它可以决定一定的晋升和提拔的标准,并根据下级政府官员的绩效决定升迁。2.存在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可衡量的、可观察的客观的竞赛指标,如GDP增长率。3.委托人必须以可信的方式承诺在考核、选拔和任免政府代理人时一定会公众和无私地执行这些指标。4.各参赛主题,即政府官员的“竞赛成绩”是相对可分离和可比较的。5.参与人之间不容易形成合谋。当上级政府提出某个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下级政府就会竞相提出更高的发展指标,出现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的现象。政治锦标赛最大收益之一是在地方政府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这种竞争随着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日益增大而加剧。干部人事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强制离退休制度的引入(干部年轻化)和年度考核制度的确立。干部异地交流制度。政府官员的激励扭曲:1.第一个问题是偏好替代问题。以GDP增长指标或其他一些经济指标替代居民的偏好。2.第二个问题是多任务下的激励扭曲问题。一些任务容易测度,一些不容易,容易忽略不容易测度的指标。3.第三个问题是晋升博弈下的软预算约束问题。////////////////////5.转型中的地方分权改革以前中央和地方推行“下管两级”的人事管理体制。中央负责省级和地市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提拔和调动。1958年以来一直到1980年,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经历数次“放权——收权”循环,宏观经济也围绕着权力收房而波动起伏,恰好说明了地方分权与中央计划之间的深刻矛盾。纵横交错的条块结构也给政府运行带来的问题:第一,由于权力分割在各个部门,批准一个项目需要涉及多个条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经常会有上层领导的超负荷和政府部门间的相互扯皮和推诿。第二,信息失真问题。中国的政府体制涉及多个层级,同时又缺乏独立的信息渠道,上级政府需要的信息需要下级政府的汇报,可能造成信息失真。第三,官员的约束不力、腐败和专断。这主要源于行政部门和单位领导的巨大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受到的监督和约束比较有限。乡镇政府:从行政逐级发包的角度看,乡镇成了最基层的承包方,如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无所不包。和县及以上的地方政府相比,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基层政权,体现为“责大、权小、能弱”。////////////////////6.转型中的财政分权改革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在改革以前,中国的财政体制整体上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财政体制。这和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以及国家工业化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财政包干80年代财政包干改革的重大突破:一是更为彻底底推行了收支包干制;还有一个是收支挂钩,以收定支,地方拥有统筹安排地方财力的自主权。分税制94年,为了扭转财政包干制下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例持续下降的问题,也为了解决传统税制中一些弊端(如:税制过于繁杂、地方任意使用减税政策)。主要内容有:首先,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其次,以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被划分为中央税(关税、消费税等)、地方税(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再次,税收实行分级征管,成立国税局,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由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自收自支、自行支配的财政学资金(地方政府“小金库”)。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重新界定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将它界定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学资金。同时要求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未收归国有,实际使用权在各部门和单位,但性质已变)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开始对性质事业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所有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同级财政专户管理。逐步实现预算内管理。乡镇财政县乡财政困难和农民负担加重有两个原因:一是乡镇企业的最终衰落和转型,乡村集体的财政实力受到重创。二是分税制改革。财政资源大幅度向中央倾斜,但省以下还是实行财政包干制。////////////////////7.行政发包与晋升竞争中国传统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四个基本要素:行政逐级发包、属地管理、财政分成与地方官员的晋升竞争。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支持,构成了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中国行政体制的“集权——分权”悖论集权方面:中央以下达文件和命令的方式几乎控制了大部分的决策权,从地方治安、税收、人事任命、教育支持到立法。分权方面:一是事权高度分散在地方政府,除国防、外交和货币发行之外的几乎所有政府事务的执行权均在地方政府。二是因为监督困难,地方政府事实享有大量的关于地方事务的自由裁量权。////////////////////8.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地方官员激励的影响区域互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与官员间的晋升竞争机制有关联,时常是零和博弈。强-强竞争,强-弱合作现象。////////////////////9.地方政府与企业计划经济下的政企关系:第一,政府既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的宏观管理者,与此同时还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者。第二,企业除了是一个缺乏经营自主权的生产单位之外,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物,还承担了许多非生产性的政府职能,即“企业办社会”。第三,企业领导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具有通用的行政级别。第四,初期国企央企居多,地方国企较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扭曲的价格体系实际人为制造了一系列的政策性租金和潜在套利机会。当今政企关系的新特征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态度转变的核心在于,民营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2个基本共享:一是GDP增长,二是财税的增长。对地方官员来说,都是行为激励的主要来源。地区间的激烈竞争是地方政府行为面临的新现实,地方官员由计划体制下的计划执行者在改革开放时期变成了政治企业家,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挖空心思”,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所需的资源。地方政府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10.地方政府治理的改革地方政府治理的转型:第一,在地方分权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陆续推动“垂直化管理”浪潮,原来属于地方政府控制的许多权力开始陆续上收或局部上收,如国税、银行、海关。第二,政治锦标赛模式正在沿着两个重要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完善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加入绿色GDP概念;另一方面是把决定干部晋升的委托人由原来单一的党委组织部门变成多重委托人,加入了人大、政协和普通民众。差额选举试点。第三,财政预算体制方面,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移,财政由原来的经济建设的工具变成公共服务的手段。制约我国传统地方政府治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央或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监督和制约的困难,而主要依靠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和控制加剧了这种困难。从发包制向官僚制过渡?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试图从一个分权化和市场化的政府治理模式过渡到接近韦伯式的官僚体制。 从省际高速公路设施服务观属地发包导致的公共服务分割 从重庆到四川的渝蓉高速,在重庆域内段和成都域内段分别由两省承包建设,与两地区经济实力与财政投入相对应,同一条高速公路上两省交界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巨大差别。 重庆段大足区的最接近两省边界服务区,与进入四川后的第一个服务区(位于几江式),地理位置只相差十几公里,然而建设情况、服务质量和商品多样化水平却是天壤之别。前者规模大,多家店铺入驻,商品从土特... 2019-01-22 07:11 从省际高速公路设施服务观属地发包导致的公共服务分割从重庆到四川的渝蓉高速,在重庆域内段和成都域内段分别由两省承包建设,与两地区经济实力与财政投入相对应,同一条高速公路上两省交界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巨大差别。重庆段大足区的最接近两省边界服务区,与进入四川后的第一个服务区(位于几江式),地理位置只相差十几公里,然而建设情况、服务质量和商品多样化水平却是天壤之别。前者规模大,多家店铺入驻,商品从土特产到手工艺品应有尽有,普通一个小型购物商场,而十几公里以外四川境内的服务区则相对简陋,只提供简单的面条米饭套餐,设施也比较陈旧。连接两省的高速公路是跨区域公共产品,属地层层发包制将这种跨省公共品分割肢解为两段地方性公共品,且发包层次越低,导致地方承担公共支出比例越大...这是导致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大的根本性原因,这一切使得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的跨地区横向协调和整合功能没有充分实现。正如渝蓉高速的例子,位于省界两遍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差距悬殊,而各自承担对高速路在各省界内的承包修建,因而导致同一条高速路设施服务的“两阶段”差距。 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成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 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治理一次就来自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其基本内涵是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治理进一步的含义是指有效应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组织安排。 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机制的核心要素是地方分权、逐级发包、财政分成和晋升竞争。 2016-04-19 10:33 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成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治理一次就来自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其基本内涵是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治理进一步的含义是指有效应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组织安排。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机制的核心要素是地方分权、逐级发包、财政分成和晋升竞争。 中国相对集中的行政体制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在中央领导之下,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地方政府应该就是中央政策和命令的忠实执行者,哪有什么地方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可言呢?这是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作用的最大的一个误解。(P9)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讨论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理想设计,更重要的是揭示现实中政府运行的微观激励基础。如果不打开政府这个“黑箱”,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政府部.. 2016-06-14 22:30 第一章 导论*主题句中国相对集中的行政体制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在中央领导之下,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地方政府应该就是中央政策和命令的忠实执行者,哪有什么地方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可言呢?这是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作用的最大的一个误解。(P9)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讨论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理想设计,更重要的是揭示现实中政府运行的微观激励基础。如果不打开政府这个“黑箱”,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政府部门发生的种种系统现象,也无法真正理解政府治理转型的困难所在。(P14)………………………………………………………………………………………………………………*世界观与方法论如果这是一个系统的现象,我们就必须理解其背后的激励原因,研究它与中国目前行政体制安排的内在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谴责这些贪腐者的道德品质。(世界观,P16)(方法论,P16)………………………………………………………………………………………………………………*地方政府有力量的实例(P2)1.农村联产承包制2.经济特区3.乡镇企业4.“经营城市”运动………………………………………………………………………………………………………………* 激励效果和政府失效的并存(P3)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能有那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的经济增长?为什么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很难激励这些政府官员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却能做到这一点?……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长期积累,程度相当惊人。比如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收入分配不平等、地区差异、环境恶化、医疗保障体系落后、市场秩序紊乱、少数官员腐败与政府职能错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是”政府失效“的产物,都与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地方政府的地位及分税制改革 (P7)书本通过几个趋势图表明了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地位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P8,从政府控制的财政支出和人员规模两方面论证)。1994年,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收入锐减。(P11 )………………………………………………………………………………………………………………*第一章提到的几个现象分税制改革政治锦标赛模式80年代初,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制的推行代表了中央的行政权、经济管理权和财权向地方政府的全面下放。(P10)从1984年开始,中国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将原来“下管两级”制度改革为“下管一级”。(P10)在中国,政府官员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更具特殊性:一是行政权力巨大,二是所受约束有限(如“一把手”现象)。(P14)(“59岁现象,P15)从90年达中期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所谓“垂直化管理浪潮”,即银行、国税、海关变成中央垂直管理,质检、国土、工商变为省内垂直管理。(P20)………………………………………………………………………………………………………………*政治锦标赛模式中国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地方官员的晋升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地方官员为了政治晋升而在经济上相互竞争,形成了政治锦标赛模式。(P17)锦标赛模式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使得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于经济建设而非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引导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定。(P18) 从省际高速公路设施服务观属地发包导致的公共服务分割 从重庆到四川的渝蓉高速,在重庆域内段和成都域内段分别由两省承包建设,与两地区经济实力与财政投入相对应,同一条高速公路上两省交界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巨大差别。 重庆段大足区的最接近两省边界服务区,与进入四川后的第一个服务区(位于几江式),地理位置只相差十几公里,然而建设情况、服务质量和商品多样化水平却是天壤之别。前者规模大,多家店铺入驻,商品从土特... 2019-01-22 07:11 从省际高速公路设施服务观属地发包导致的公共服务分割从重庆到四川的渝蓉高速,在重庆域内段和成都域内段分别由两省承包建设,与两地区经济实力与财政投入相对应,同一条高速公路上两省交界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巨大差别。重庆段大足区的最接近两省边界服务区,与进入四川后的第一个服务区(位于几江式),地理位置只相差十几公里,然而建设情况、服务质量和商品多样化水平却是天壤之别。前者规模大,多家店铺入驻,商品从土特产到手工艺品应有尽有,普通一个小型购物商场,而十几公里以外四川境内的服务区则相对简陋,只提供简单的面条米饭套餐,设施也比较陈旧。连接两省的高速公路是跨区域公共产品,属地层层发包制将这种跨省公共品分割肢解为两段地方性公共品,且发包层次越低,导致地方承担公共支出比例越大...这是导致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大的根本性原因,这一切使得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的跨地区横向协调和整合功能没有充分实现。正如渝蓉高速的例子,位于省界两遍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差距悬殊,而各自承担对高速路在各省界内的承包修建,因而导致同一条高速路设施服务的“两阶段”差距。 中国是行政体制上高度集权的国家,但因为在传统上中央把几乎所有的事务均委托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事权高度集中于地方政府,中央离开地方几乎无法独立做任何事情,这本身就行程了中央和地方的一种合作和利益制衡机制。 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或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 //////////////////// 2.政府内部的...   2017-01-15 20:24  1人喜欢 ////////////////////1.导论中国是行政体制上高度集权的国家,但因为在传统上中央把几乎所有的事务均委托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事权高度集中于地方政府,中央离开地方几乎无法独立做任何事情,这本身就行程了中央和地方的一种合作和利益制衡机制。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或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2.政府内部的激励与治理:理论背景激励问题,就是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问题,也可以抽象地理解为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即委托人(如企业经理和中央政府)把某项特定的任务或工作交给代理(个人和地方政府)去完成,而任务和工作完成的好坏取决于代理人努力的程度。激励的2个问题原因:一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二是委托人关于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说关于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代理人知道自己是否偷懒,而委托人则不太知道。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授权和信息的分散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激励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组织必须寻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激励机制:2.1激励契约将代理人的薪酬与代理人的业绩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适用的环境是,虽然代理人努力程度不能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但其产出或绩效是可以观察的,且可以写入契约,即能够被第三方验证。2.2效率工资指对员工支付高于市场工资水平的一种激励策略。(案例:20世纪初福特)高工资是和监督体系、惩罚力度密不可分的。2.3职业前景理论职业前景对于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年轻人是最能起到激励作用的。为什么企业内部的交易不能全部放在市场上?原因是交易费用,即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交易所需要的费用。企业形式的三种类型:即单一型(U),控股型(H)和多事业部型(M)。U型企业的特点是,权力集中于总部,企业根据功能分工的原则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如采购、生产等,总部依靠这些职能部门垂直控制各业务单元。H型企业则正好和U型企业相反,它类似于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M型企业正好是前两者的一个结合,它根据不同产品或地区建立不同的事业部。各事业部成为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政府间关系:分权与财政联邦主义在政府间税收及支出分配方面,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应注重对管辖区内流动性较低的经济单位和要素征税(财产税),流动性较高的经济单位和要素的征税权力交给上级政府(收入税)。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因为预期到政府会在其经营困难的时候出面资助,而缺乏激励去努力经营。从承诺可信性的角度看,“预算软约束”问题事实上可以归结为委托人不能事前有效承诺不向代理人提供帮助,从而导致代理人激励不足的问题。////////////////////3.行政逐级发包和属地管理U型结构:苏联的计划经济接近于一个U型结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垂直的、纵向的计划管理关系,而各个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根据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加以组织,服从中央计划委员会的专业部委的垂直管理和协调。M型结构:改革前的中国,计划经济采用的是一种M型结构,存在着结构和功能类似的多层次和多地区的管理结构,即所谓的“块块经济”,各个省区之间经济上相对独立,每一个省区都试图建立相对完备和独立的工业体系,变成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中国自古以来的行政治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属地化管理,一是行政逐级发包,或者叫政府内部逐级发包。属地化管理模式特征:1.平民百姓的日常事务只和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或行政组织发生联系,并由它直接管辖,与其他层级的政府的联系也一定是以管辖政府为中介发生。2.地域与地域之间横向联系较少,各自为政。3.即使中央的机构派驻地方其经费、人员、后勤也主要由当地地方政府提供。属地化的行政发包制的收益:首先,属地化“行政发包制”节约了大量的组织和监督成本。第二,行政发包和属地管理高度整合之后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地方官员的行政责任的边界容易清洗界定,对于发生在管辖地域的边界内的事情,行政责任容易落实。第三,行政发包有助于对下级政府做出关于分权的可信承诺,从而在一个集权体制下给予了地方官员使用权力的稳定空间,相当于为地方官员的自主决策提供了“产权保护”。第四,在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内生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传统属地化管理的基础——即个人和企业对属地的依赖关系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被严重削弱,个人和企业的跨地域流动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传统的以属地为基础的行政发包制日益成为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1993年以前,中国实行“条块管理,以块为主”的原则,即条条部门只提供业务指导,人财物均由地方政府提供,“属地化管理”的色彩依然非常浓厚。当前的垂直管理与以前的“条条”管理的不同之处是,在人事任命、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和财政经费等方面完全由上级统一管理,而不再依赖于地方政府。////////////////////4.政治锦标赛模式逐级淘汰的政治锦标赛模式:是指上级政府对多个下级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设计的一种晋升竞赛,竞赛优胜者将获得晋升,而竞赛标准由上级政府决定。中国地方官员之间的政治锦标赛采取了多层级、逐级淘汰的程序。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省、市(地区)、县和乡镇五级政府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政治锦标赛的最实质性的变化是考核标准的变化,地方首长在任期内的经济绩效取代了过去的政治忠诚。转变的契机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政治锦标赛的技术前提:1.上级政府的人事权力必须是集中的,它可以决定一定的晋升和提拔的标准,并根据下级政府官员的绩效决定升迁。2.存在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可衡量的、可观察的客观的竞赛指标,如GDP增长率。3.委托人必须以可信的方式承诺在考核、选拔和任免政府代理人时一定会公众和无私地执行这些指标。4.各参赛主题,即政府官员的“竞赛成绩”是相对可分离和可比较的。5.参与人之间不容易形成合谋。当上级政府提出某个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下级政府就会竞相提出更高的发展指标,出现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的现象。政治锦标赛最大收益之一是在地方政府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这种竞争随着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日益增大而加剧。干部人事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强制离退休制度的引入(干部年轻化)和年度考核制度的确立。干部异地交流制度。政府官员的激励扭曲:1.第一个问题是偏好替代问题。以GDP增长指标或其他一些经济指标替代居民的偏好。2.第二个问题是多任务下的激励扭曲问题。一些任务容易测度,一些不容易,容易忽略不容易测度的指标。3.第三个问题是晋升博弈下的软预算约束问题。////////////////////5.转型中的地方分权改革以前中央和地方推行“下管两级”的人事管理体制。中央负责省级和地市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提拔和调动。1958年以来一直到1980年,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经历数次“放权——收权”循环,宏观经济也围绕着权力收房而波动起伏,恰好说明了地方分权与中央计划之间的深刻矛盾。纵横交错的条块结构也给政府运行带来的问题:第一,由于权力分割在各个部门,批准一个项目需要涉及多个条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经常会有上层领导的超负荷和政府部门间的相互扯皮和推诿。第二,信息失真问题。中国的政府体制涉及多个层级,同时又缺乏独立的信息渠道,上级政府需要的信息需要下级政府的汇报,可能造成信息失真。第三,官员的约束不力、腐败和专断。这主要源于行政部门和单位领导的巨大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受到的监督和约束比较有限。乡镇政府:从行政逐级发包的角度看,乡镇成了最基层的承包方,如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无所不包。和县及以上的地方政府相比,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基层政权,体现为“责大、权小、能弱”。////////////////////6.转型中的财政分权改革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在改革以前,中国的财政体制整体上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财政体制。这和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以及国家工业化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财政包干80年代财政包干改革的重大突破:一是更为彻底底推行了收支包干制;还有一个是收支挂钩,以收定支,地方拥有统筹安排地方财力的自主权。分税制94年,为了扭转财政包干制下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例持续下降的问题,也为了解决传统税制中一些弊端(如:税制过于繁杂、地方任意使用减税政策)。主要内容有:首先,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其次,以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被划分为中央税(关税、消费税等)、地方税(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再次,税收实行分级征管,成立国税局,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由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自收自支、自行支配的财政学资金(地方政府“小金库”)。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重新界定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将它界定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学资金。同时要求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未收归国有,实际使用权在各部门和单位,但性质已变)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开始对性质事业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所有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同级财政专户管理。逐步实现预算内管理。乡镇财政县乡财政困难和农民负担加重有两个原因:一是乡镇企业的最终衰落和转型,乡村集体的财政实力受到重创。二是分税制改革。财政资源大幅度向中央倾斜,但省以下还是实行财政包干制。////////////////////7.行政发包与晋升竞争中国传统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四个基本要素:行政逐级发包、属地管理、财政分成与地方官员的晋升竞争。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支持,构成了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中国行政体制的“集权——分权”悖论集权方面:中央以下达文件和命令的方式几乎控制了大部分的决策权,从地方治安、税收、人事任命、教育支持到立法。分权方面:一是事权高度分散在地方政府,除国防、外交和货币发行之外的几乎所有政府事务的执行权均在地方政府。二是因为监督困难,地方政府事实享有大量的关于地方事务的自由裁量权。////////////////////8.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地方官员激励的影响区域互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与官员间的晋升竞争机制有关联,时常是零和博弈。强-强竞争,强-弱合作现象。////////////////////9.地方政府与企业计划经济下的政企关系:第一,政府既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的宏观管理者,与此同时还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者。第二,企业除了是一个缺乏经营自主权的生产单位之外,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物,还承担了许多非生产性的政府职能,即“企业办社会”。第三,企业领导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具有通用的行政级别。第四,初期国企央企居多,地方国企较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扭曲的价格体系实际人为制造了一系列的政策性租金和潜在套利机会。当今政企关系的新特征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态度转变的核心在于,民营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2个基本共享:一是GDP增长,二是财税的增长。对地方官员来说,都是行为激励的主要来源。地区间的激烈竞争是地方政府行为面临的新现实,地方官员由计划体制下的计划执行者在改革开放时期变成了政治企业家,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挖空心思”,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所需的资源。地方政府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10.地方政府治理的改革地方政府治理的转型:第一,在地方分权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陆续推动“垂直化管理”浪潮,原来属于地方政府控制的许多权力开始陆续上收或局部上收,如国税、银行、海关。第二,政治锦标赛模式正在沿着两个重要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完善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加入绿色GDP概念;另一方面是把决定干部晋升的委托人由原来单一的党委组织部门变成多重委托人,加入了人大、政协和普通民众。差额选举试点。第三,财政预算体制方面,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移,财政由原来的经济建设的工具变成公共服务的手段。制约我国传统地方政府治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央或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监督和制约的困难,而主要依靠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和控制加剧了这种困难。从发包制向官僚制过渡?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试图从一个分权化和市场化的政府治理模式过渡到接近韦伯式的官僚体制。 中国相对集中的行政体制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在中央领导之下,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地方政府应该就是中央政策和命令的忠实执行者,哪有什么地方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可言呢?这是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作用的最大的一个误解。(P9)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讨论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理想设计,更重要的是揭示现实中政府运行的微观激励基础。如果不打开政府这个“黑箱”,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政府部.. 2016-06-14 22:30 第一章 导论*主题句中国相对集中的行政体制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在中央领导之下,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地方政府应该就是中央政策和命令的忠实执行者,哪有什么地方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可言呢?这是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作用的最大的一个误解。(P9)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讨论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理想设计,更重要的是揭示现实中政府运行的微观激励基础。如果不打开政府这个“黑箱”,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政府部门发生的种种系统现象,也无法真正理解政府治理转型的困难所在。(P14)………………………………………………………………………………………………………………*世界观与方法论如果这是一个系统的现象,我们就必须理解其背后的激励原因,研究它与中国目前行政体制安排的内在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谴责这些贪腐者的道德品质。(世界观,P16)(方法论,P16)………………………………………………………………………………………………………………*地方政府有力量的实例(P2)1.农村联产承包制2.经济特区3.乡镇企业4.“经营城市”运动………………………………………………………………………………………………………………* 激励效果和政府失效的并存(P3)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能有那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的经济增长?为什么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很难激励这些政府官员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却能做到这一点?……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长期积累,程度相当惊人。比如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收入分配不平等、地区差异、环境恶化、医疗保障体系落后、市场秩序紊乱、少数官员腐败与政府职能错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是”政府失效“的产物,都与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地方政府的地位及分税制改革 (P7)书本通过几个趋势图表明了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地位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P8,从政府控制的财政支出和人员规模两方面论证)。1994年,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收入锐减。(P11 )………………………………………………………………………………………………………………*第一章提到的几个现象分税制改革政治锦标赛模式80年代初,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制的推行代表了中央的行政权、经济管理权和财权向地方政府的全面下放。(P10)从1984年开始,中国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将原来“下管两级”制度改革为“下管一级”。(P10)在中国,政府官员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更具特殊性:一是行政权力巨大,二是所受约束有限(如“一把手”现象)。(P14)(“59岁现象,P15)从90年达中期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所谓“垂直化管理浪潮”,即银行、国税、海关变成中央垂直管理,质检、国土、工商变为省内垂直管理。(P20)………………………………………………………………………………………………………………*政治锦标赛模式中国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地方官员的晋升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地方官员为了政治晋升而在经济上相互竞争,形成了政治锦标赛模式。(P17)锦标赛模式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使得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于经济建设而非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引导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定。(P18) 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成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 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治理一次就来自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其基本内涵是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治理进一步的含义是指有效应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组织安排。 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机制的核心要素是地方分权、逐级发包、财政分成和晋升竞争。 2016-04-19 10:33 行政治理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个合适的激励结构,限制随意处置权成为合法伤害的可能性,鼓励政府官员以激励兼容的方式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治理一次就来自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其基本内涵是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治理进一步的含义是指有效应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组织安排。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机制的核心要素是地方分权、逐级发包、财政分成和晋升竞争。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