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悖论 [美] 丹尼•罗德里克 2011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全球化的悖论
副标题:
作者:[美] 丹尼•罗德里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2043
出版时间:2011
页数:240
定价:49.80
内容简介: 近年来,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将全球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人们开始思索,全球化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全球化真的有利于世界的发展,能够实现全世界共同发展的目标吗?本书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全球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推动全球化的方法,错的是我们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每个国家都各有其特点,适用于某一国家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想要用一种方法在各国实现全球化是不可能的。此外,一味地拒绝全球化,各国之间会存在难以逾越的壁垒,不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而过分推崇全球化,会将某个地区的危机无限放大,最终变成世界性的灾难。所以,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恰当的方法推动全球化;要推行适度的全球化,充分发挥出全球化的优势。 丹尼•罗德里克 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研究全球经济的著名专家。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全球发展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成员。  曾获得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颁发的首届Albert O.Hirschman奖(SSRC的最高奖),并享有卡内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特别研究经费。  长期担任《经济学人》《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顶级财经媒体撰稿人。 第1 章 全球化的迷思 /1 全球市场面临着双重问题:它不像本国市场那样,有国内上层建筑的支持,而只能在各国社会制度的夹缝中生存。就算各国对跨国贸易和国际金融没有直接限制,这种双重魔咒也使得全球化非常脆弱,国际贸易成本高昂。全球化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政府不行,有了政府也不行! 第2 章 第一波全球化的兴亡 /19 大多数经济历史学家认为1914 年之前100 年的全球化,是第一波全球化。根据大多数标准,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方面,我们最近才超过了1913 年的水平。说到劳动力全球化,我们甚至还没有赶上当时的程度。 第3 章 揭开自由贸易的面纱 /37 贸易的真实面貌非常微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什么情况下揭开它的面纱。自由贸易并非事物的自然状态。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而且支持自由贸易的势力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占上风时,我们才会有自由贸易,或者是接近自由贸易的东西。一个更好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 · · · · · · 第1 章 全球化的迷思 /1 全球市场面临着双重问题:它不像本国市场那样,有国内上层建筑的支持,而只能在各国社会制度的夹缝中生存。就算各国对跨国贸易和国际金融没有直接限制,这种双重魔咒也使得全球化非常脆弱,国际贸易成本高昂。全球化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政府不行,有了政府也不行! 第2 章 第一波全球化的兴亡 /19 大多数经济历史学家认为1914 年之前100 年的全球化,是第一波全球化。根据大多数标准,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方面,我们最近才超过了1913 年的水平。说到劳动力全球化,我们甚至还没有赶上当时的程度。 第3 章 揭开自由贸易的面纱 /37 贸易的真实面貌非常微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什么情况下揭开它的面纱。自由贸易并非事物的自然状态。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而且支持自由贸易的势力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占上风时,我们才会有自由贸易,或者是接近自由贸易的东西。一个更好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 第4 章 政治与贸易,无休止的纠缠 /55 如果贸易政策可以跟其他国家政策分离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管辖区;如果我们可以生活在这个自由贸易经济学家缔造的梦幻世界里,那么这一切都将无关紧要。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没有必要的国内、国际策略来应对全球化造成的破坏,贸易的社会成本远高于它狭隘的经济效益,对全球化的反抗会愈演愈烈。 第5 章 金融全球化的荒唐事 /73 很多国家选择让国际资本市场主宰其命运,一浪接一浪的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不得不承认金融全球化辜负了我们的期望:将国门向外资敞开的国家面临更大的风险,但是又得不到更高的经济增长回报。 第6 章 做金融业的刺猬,还是狐狸 /93 刺猬认为开放市场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正确答案,而狐狸总是认为魔鬼就隐藏在细节里。既然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全球市场的管理还这么差?并不是金融市场不会失败,而是我们可以继续骗自己说金融市场不会失败。 第7 章 富世界里的穷国家 /113 “你愿意在一个贫困国家里当有钱人,还是愿意在一个富裕国家里当穷人?”工业革命初期,世界上最富的地区和最穷的地区之间的比例是2 : 1,现在这个比例是20 : 1,而最富裕的国家和最贫困国家之间的比例已经上升到80 : 1。为什么在物质如此丰饶的世界里,还有那么多人穷困潦倒?“世界经济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8 章 眼见并非为实 /131 问题的瓶颈在哪里,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只要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思考,一个更有效的发展策略离我们就不远了,因为这个策略是建立在狐狸式的现实主义之上的。这就像你有一辆开不动的老爷车,你给它一副新的挡泥板,新的车头灯,一层新油漆,还有一个更强劲的引擎,这辆车是好看多了,但是能不能跑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也许,这时候我们常常需要回归常识。 第9 章 和超级全球化说bye bye /153 选择限制国内民主,对全球经济不时带来的社会、经济冲击置之不理,只求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选择限制全球化,希望在国内建立合法的民主制度?还是选择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的民主全球化?世界经济难求三全其美,一旦我们接受了有节制的全球化,我们其实可以向前再迈一步…… 第10 章 全球性治理可行吗 /173 国界消失了。距离不再存在。地球是平的。我们的身份不再靠出生地来维系。国家政治被一个更新的、更为易变的,而且超越了国界的代表形式所替代。权力已经从本国的决策层转移到了跨越国界的监管网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听到这样的宣言:一个全球性治理体系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有人满怀憧憬,有人语带责难。 第11 章 什么样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才最有意义 /195 追求超级全球化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重新调整我们的重点。全球经济的最大弱点不是缺乏国际合作,而是我们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缺乏全面的认识:全球市场影响范围的大小一定要受到治理范围的限制。只要交通规则是正确的,由国家政府来开车的世界经济一定能够正常运行。 第12 章 中国会成为新的霸主吗 /211 中国体现了全球经济要面对的所有挑战。随着美国实力的衰退,全球经济将如何发展?如果中国真的成为新霸主,国际秩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革?全球化是一个多元化国家的集合体,监管它们交往的应该是一层薄薄的、透明的 、合乎常理的交通规则,在这个环境下,各个国家将自行决定它们的未来。 后记 一个有寓意的故事 /235 译者后记 /239 · · · · · · 七年前出版的书,已经预测到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战的可能性,虽然只是很少的篇幅,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慧眼。整本书对于全球化进行的辩证分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事实就是大多数人,包括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在内,都被某一方的口号裹挟,忘记了辩证这个简单的方法。 好书往往被忽略 真知经常要在犄角旮旯里找到。关于贸易,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很不错,还解释了政府以及社会在贸易的反应机制。非常棒的一本书。 Impossible triangle实际上是深度全球化所需的全球制度治理体系与各国差异化的国内制度体系间的矛盾,文中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传统的国内制度成为国际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多边国际组织与谈判难以推动此进展,今后主要依靠双边谈判来达到规则协调,按照公平对等原则,再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Dani Rodrik和郭凯都在Harvard,我可以合理猜测他们有诸多交流。作者固然是金融外行,但对发展真是看得深想的远。P.S.fair trade真是个good point P.S.S英文版诟病良多,诟病者可能也在痛苦地学习正统经济学,非常有趣,更想再看一遍了。 4.2. 作者赞同“浅度”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偏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妥协的全球化版本。贸易、金融全球化都是为了经济增长服务,而非相反。各国应当在国内政治环境不同的前提下按各自的情况制定政策,而非全球一统的模式。有洞察。 在导师的读书会上遇到了这本书,读完对经济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战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全球化的悖论》一书从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两个角度去探讨经济全球化,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的勾勒,分析了民族国家对待全球化不同态度背后的动机和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机制该如何建立等核心问题,作者对全球化的认识洞若观火,让人耳目一新。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书,貌似2012年出版的,虽然不算新,但梳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全球化,对了解全球化还是蛮有好处的。 Rodrik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反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的,这就是全球化的致命弱点。换句话说,全... 在《全球化的悖论》一书中,作者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将政府变小那么难?耶鲁大学的政治科学家大卫·卡梅伦的文章有些内容。 他感兴趣的问题时:为什么二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公共部门扩张得这么快?他研究了一些数据:1870年前后,发达国家的政府开支大概占总开支的11%,1... 看的时候,觉得此书号称“警世之作”也算当之无愧,后来想了想,到处看了看,又觉得还是加个问号比较好。 警了谁呢? 对老百姓来说,似乎从没真的完全在意过什么超级全球化、自由主义之类。 对政府,貌似当今大部分政府也不是真的就吃这一套,更多的是一些政治博弈,如书中所言...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公共资源 ”这个问题反对以上原则的声音可能很多 ,在下一章 ,我会对其中一些做出回应 ,但是 ,有一个很大的声音 ,我必须马上做出回应 ,因为它是由重大误解引起的 。有人认为监管全球化经济的法规不应该由单个国家制定 。反对的声音说 ,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会大大削弱国际合作 ,因为各国都只顾自己的狭隘利益 ,世界经济就会陷入保护主义的泥沼 ,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这套逻辑建立在全球经济跟全... 2017-06-04 15:36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公共资源 ”这个问题反对以上原则的声音可能很多 ,在下一章 ,我会对其中一些做出回应 ,但是 ,有一个很大的声音 ,我必须马上做出回应 ,因为它是由重大误解引起的 。有人认为监管全球化经济的法规不应该由单个国家制定 。反对的声音说 ,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会大大削弱国际合作 ,因为各国都只顾自己的狭隘利益 ,世界经济就会陷入保护主义的泥沼 ,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这套逻辑建立在全球经济跟全球共同资源完全一样的错误基础上 。为了说明这套逻辑思维 (或者是说非逻辑思维 ) ,我们就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 ,这可是全球公共资源的最佳例子了 。我们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全球气温上升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不断积聚引起的 ,这样的证据还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全球性问题 ,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 ,因为国界对这些气体来说是不存在的 。全球只有一个气候体系 ,碳在哪里排放出来 ,影响都是一样的 。影响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是碳和其他气体在大气中的累积效应 ,这些气体来自何方无关紧要 。如果想避免环境的灭顶之灾 ,人们必须合作 。有人会说 ,各国的经济体的相连程度和这个也差不多 ,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不无道理 。开放 、健康的世界经济 ,就像温室气体含量低的大气一样 ,是一个 “公共资源 ” ,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 ,两者的相似之处仅此而已 。在全球气温上升的例子里 ,限制碳排放对于国内的好处真是微乎其微 。在这样一个单一的全球气候系统里 ,个人行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一点全球性的考虑都没有的话 ,每个国家的最佳策略就是毫无节制地排放 ,白占那些控制碳排放国家的便宜 。要解决气候变化这个问题 ,每个国家都必须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 ,真诚合作 ,共同寻求统一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国际协调 、合作 ,全球共同资源就会毁于一旦 。相比之下 ,决定每个国家经济命运的是国内因素 ,而不是国外因素 。 不打老虎,专打… 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弗朗索瓦 ·密特朗 ( F r a n c o i s M t t l e m a n d )总统在 1 9 8 1年开展的抗通缩运动 (所谓的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 ” )失败了 ,法国也因此改弦更辙 。密特朗使得投资者从法国大量撤资 ,法郎面临加息压力 。一开始 ,密特朗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加强资本管制 ,管制严格到每个出国旅行的法国人都要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 (购汇记录 )以便记录他们购买的外汇 。这样的麻烦使得... 2017-06-04 10:33 不打老虎,专打…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弗朗索瓦 ·密特朗 ( F r a n c o i s M t t l e m a n d )总统在 1 9 8 1年开展的抗通缩运动 (所谓的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 ” )失败了 ,法国也因此改弦更辙 。密特朗使得投资者从法国大量撤资 ,法郎面临加息压力 。一开始 ,密特朗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加强资本管制 ,管制严格到每个出国旅行的法国人都要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 (购汇记录 )以便记录他们购买的外汇 。这样的麻烦使得密特朗的受欢迎度大打折扣 。尽管这样 ,由于欧洲各国间贸易繁荣 ,资本照样外流 。密特朗和他的智囊们终于意识到资本管制适得其反 :普通法国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法国富豪们却可以从他们在瑞士或其他避税天堂的银行账户取得外汇 。 1 9 8 3年春 ,密特朗政府再次改弦更辙 ,终止了抗通缩运动 ,放松资本管制 ,把国内金融开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 “保守派政府不敢做的事情 ,却由一个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府做到了 。 ”一个观察家评论道 。更重要的是 ,在资本是否应受管制这场辩论中 ,法国开始坚定不移地支持资本自由流动 。 1 9 8 5年 ,密特朗时期的财政部长雅克 ·德洛尔 ( J a c q u e s D e l o r s )开始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他积极推动 “欧洲一体化 ” ,并将开放资本流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刚开始时 ,德洛尔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只是想让资本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但是后来 ,德国却成功地将资本自由流动的范围扩展到非欧盟成员国的其他欧洲国家 。到了 2 0世纪 9 0年代 ,欧洲各国之间不再实行资本管制 ,这使得欧洲成为世界上金融最开放的地区 。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球储蓄:因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困境很容易给另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带来问题 。 2 0世纪 8 0年代之前 ,美国在信贷方面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美国银行从其他国家贷款 ,但是直接投资形式进行的国外长期投资抵消了这些贷款 ,借出和借入的是相等的 。后来 ,从国外借来的钱为国内信贷扩张提供了过半的资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 2 0世纪 9 0年代后期 ,吸取了十年前金融风暴的教训 ,亚洲储蓄增加 。它压低了美国和欧洲的实际利率 ,引发了一波信贷高潮 ,使银行对孳息的追逐徒劳无功 ,扩大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 。银行业确实对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施加了有害的影响 ,这点我们很难反驳 ;但是 ,我认为约翰逊的文章对经济学家的影响 ,以及他们树立起来的思想体系对 “滚滚而来的撤除监管政策 ”产生的影响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篇文章把这一切都归咎于金融业的权力 ,为经济学家推卸了责任 。最令人费解的是 ,约翰逊一直积极支持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开放金融业 ,直到 2 0 0 7年年底 ,他才改变了原来对加强监管模棱两可的态度 。 [ 4 ]危机前对资本市场心存怀疑的人曾提出改革资本市场的激进的方法 ,但是那些提议都没有约翰逊在 《大西洋月刊 》里提出的来得新奇 ,他主张将银行的规模缩小 。贸易的负面影响:边缘国家不但没有工业化 ,它们还失去了原有的一点点工业 ,它们进行了非工业化 。在工业革命曙光初现时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工业活动水平和欧洲的相当 。在 1 7 5 0年到 1 9 1 3年间 ,欧洲的工业活动水平翻了六番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水平却下降到原来的 1 / 3 。 [ 2 ] 1 9 0 0年 ,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工业制造品的数量只有 1 8 3 0年的一半 。这些统计来自经济史学家保罗 ·贝罗奇 ,他写道 : “毫无疑问的是 ,欧洲制造品 ,特别是纺织品 ,大量涌进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导致了它们的非工业化 。 ”这一场 ,全球化又输了 。 1 9 1 4年前的国际分工的确为原材料出口国创造了财富 。但是 ,就像现在的石油出口国一样 ,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成了阻碍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进口代替工业化:巴西 、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家没有实施那么多对外开放政策 ,修正主义者对这些国家的经历也做了错误的判断 ,它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与东亚国家和毛里求斯不同 ,这些国家没有努力推动他们的企业出口 ,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市场 。他们将严格的贸易管制保留到 2 0世纪 8 0年代 。这就是 “进口替代工业化 ” ( I S I )策略 ,是拉丁美洲 、中东 、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以印度为代表 ) 2 0世纪 3 0年代以来采用的主要模式 。它的名字就告诉我们 ,这个策略的重点在于用本国产品代替以前的进口产品 ,刚开始取代的是简单消费品 ,慢慢的 ,先进的工业器械也会被取代 。要达到目的 ,需要一系列的政府干预 ,比如说进口保护 、信贷补贴 、税收优惠和政府投资等 。这个策略不强调国内企业要出口 ,要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也可能是不相信国内企业有这个能力 。印度也是如此就算各国在全球标准方面取得了共识 ,它们达成的监管法规也可能是错误的 。全球金融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全球银行的监管机构 ,大家对它赞赏有加 ,都说它是全球金融合作的典范 ,但是它定出的大多数法规还是差强人意 。 [ 2 ]巴塞尔协议 I推崇高风险短期借贷 ,这很可能是亚洲金融风暴的一个重要诱因 。巴塞尔协议 I I依赖信贷评级机构和银行自己的模型来决定风险比重 ,从而定出所需资本 。经过最近的金融风暴 ,我们知道这个制度也不是很合适 。巴塞尔协议 I I没有认识到 ,决定单个银行行为引发的风险有多大的因素是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如何 ,巴塞尔委员会定出来的标准其实放大了系统风险 。既然各种监管方法的价值成疑 ,让各种监管形式百花齐放可能效果更佳 。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公共资源 ”这个问题反对以上原则的声音可能很多 ,在下一章 ,我会对其中一些做出回应 ,但是 ,有一个很大的声音 ,我必须马上做出回应 ,因为它是由重大误解引起的 。有人认为监管全球化经济的法规不应该由单个国家制定 。反对的声音说 ,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会大大削弱国际合作 ,因为各国都只顾自己的狭隘利益 ,世界经济就会陷入保护主义的泥沼 ,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这套逻辑建立在全球经济跟全... 2017-06-04 15:36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公共资源 ”这个问题反对以上原则的声音可能很多 ,在下一章 ,我会对其中一些做出回应 ,但是 ,有一个很大的声音 ,我必须马上做出回应 ,因为它是由重大误解引起的 。有人认为监管全球化经济的法规不应该由单个国家制定 。反对的声音说 ,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会大大削弱国际合作 ,因为各国都只顾自己的狭隘利益 ,世界经济就会陷入保护主义的泥沼 ,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这套逻辑建立在全球经济跟全球共同资源完全一样的错误基础上 。为了说明这套逻辑思维 (或者是说非逻辑思维 ) ,我们就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 ,这可是全球公共资源的最佳例子了 。我们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全球气温上升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不断积聚引起的 ,这样的证据还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全球性问题 ,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 ,因为国界对这些气体来说是不存在的 。全球只有一个气候体系 ,碳在哪里排放出来 ,影响都是一样的 。影响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是碳和其他气体在大气中的累积效应 ,这些气体来自何方无关紧要 。如果想避免环境的灭顶之灾 ,人们必须合作 。有人会说 ,各国的经济体的相连程度和这个也差不多 ,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不无道理 。开放 、健康的世界经济 ,就像温室气体含量低的大气一样 ,是一个 “公共资源 ” ,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 ,两者的相似之处仅此而已 。在全球气温上升的例子里 ,限制碳排放对于国内的好处真是微乎其微 。在这样一个单一的全球气候系统里 ,个人行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一点全球性的考虑都没有的话 ,每个国家的最佳策略就是毫无节制地排放 ,白占那些控制碳排放国家的便宜 。要解决气候变化这个问题 ,每个国家都必须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 ,真诚合作 ,共同寻求统一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国际协调 、合作 ,全球共同资源就会毁于一旦 。相比之下 ,决定每个国家经济命运的是国内因素 ,而不是国外因素 。 不打老虎,专打… 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弗朗索瓦 ·密特朗 ( F r a n c o i s M t t l e m a n d )总统在 1 9 8 1年开展的抗通缩运动 (所谓的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 ” )失败了 ,法国也因此改弦更辙 。密特朗使得投资者从法国大量撤资 ,法郎面临加息压力 。一开始 ,密特朗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加强资本管制 ,管制严格到每个出国旅行的法国人都要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 (购汇记录 )以便记录他们购买的外汇 。这样的麻烦使得... 2017-06-04 10:33 不打老虎,专打…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弗朗索瓦 ·密特朗 ( F r a n c o i s M t t l e m a n d )总统在 1 9 8 1年开展的抗通缩运动 (所谓的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 ” )失败了 ,法国也因此改弦更辙 。密特朗使得投资者从法国大量撤资 ,法郎面临加息压力 。一开始 ,密特朗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加强资本管制 ,管制严格到每个出国旅行的法国人都要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 (购汇记录 )以便记录他们购买的外汇 。这样的麻烦使得密特朗的受欢迎度大打折扣 。尽管这样 ,由于欧洲各国间贸易繁荣 ,资本照样外流 。密特朗和他的智囊们终于意识到资本管制适得其反 :普通法国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法国富豪们却可以从他们在瑞士或其他避税天堂的银行账户取得外汇 。 1 9 8 3年春 ,密特朗政府再次改弦更辙 ,终止了抗通缩运动 ,放松资本管制 ,把国内金融开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 “保守派政府不敢做的事情 ,却由一个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府做到了 。 ”一个观察家评论道 。更重要的是 ,在资本是否应受管制这场辩论中 ,法国开始坚定不移地支持资本自由流动 。 1 9 8 5年 ,密特朗时期的财政部长雅克 ·德洛尔 ( J a c q u e s D e l o r s )开始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他积极推动 “欧洲一体化 ” ,并将开放资本流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刚开始时 ,德洛尔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只是想让资本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但是后来 ,德国却成功地将资本自由流动的范围扩展到非欧盟成员国的其他欧洲国家 。到了 2 0世纪 9 0年代 ,欧洲各国之间不再实行资本管制 ,这使得欧洲成为世界上金融最开放的地区 。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球储蓄:因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困境很容易给另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带来问题 。 2 0世纪 8 0年代之前 ,美国在信贷方面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美国银行从其他国家贷款 ,但是直接投资形式进行的国外长期投资抵消了这些贷款 ,借出和借入的是相等的 。后来 ,从国外借来的钱为国内信贷扩张提供了过半的资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 2 0世纪 9 0年代后期 ,吸取了十年前金融风暴的教训 ,亚洲储蓄增加 。它压低了美国和欧洲的实际利率 ,引发了一波信贷高潮 ,使银行对孳息的追逐徒劳无功 ,扩大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 。银行业确实对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施加了有害的影响 ,这点我们很难反驳 ;但是 ,我认为约翰逊的文章对经济学家的影响 ,以及他们树立起来的思想体系对 “滚滚而来的撤除监管政策 ”产生的影响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篇文章把这一切都归咎于金融业的权力 ,为经济学家推卸了责任 。最令人费解的是 ,约翰逊一直积极支持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开放金融业 ,直到 2 0 0 7年年底 ,他才改变了原来对加强监管模棱两可的态度 。 [ 4 ]危机前对资本市场心存怀疑的人曾提出改革资本市场的激进的方法 ,但是那些提议都没有约翰逊在 《大西洋月刊 》里提出的来得新奇 ,他主张将银行的规模缩小 。贸易的负面影响:边缘国家不但没有工业化 ,它们还失去了原有的一点点工业 ,它们进行了非工业化 。在工业革命曙光初现时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工业活动水平和欧洲的相当 。在 1 7 5 0年到 1 9 1 3年间 ,欧洲的工业活动水平翻了六番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水平却下降到原来的 1 / 3 。 [ 2 ] 1 9 0 0年 ,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工业制造品的数量只有 1 8 3 0年的一半 。这些统计来自经济史学家保罗 ·贝罗奇 ,他写道 : “毫无疑问的是 ,欧洲制造品 ,特别是纺织品 ,大量涌进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导致了它们的非工业化 。 ”这一场 ,全球化又输了 。 1 9 1 4年前的国际分工的确为原材料出口国创造了财富 。但是 ,就像现在的石油出口国一样 ,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成了阻碍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进口代替工业化:巴西 、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家没有实施那么多对外开放政策 ,修正主义者对这些国家的经历也做了错误的判断 ,它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与东亚国家和毛里求斯不同 ,这些国家没有努力推动他们的企业出口 ,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市场 。他们将严格的贸易管制保留到 2 0世纪 8 0年代 。这就是 “进口替代工业化 ” ( I S I )策略 ,是拉丁美洲 、中东 、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以印度为代表 ) 2 0世纪 3 0年代以来采用的主要模式 。它的名字就告诉我们 ,这个策略的重点在于用本国产品代替以前的进口产品 ,刚开始取代的是简单消费品 ,慢慢的 ,先进的工业器械也会被取代 。要达到目的 ,需要一系列的政府干预 ,比如说进口保护 、信贷补贴 、税收优惠和政府投资等 。这个策略不强调国内企业要出口 ,要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也可能是不相信国内企业有这个能力 。印度也是如此就算各国在全球标准方面取得了共识 ,它们达成的监管法规也可能是错误的 。全球金融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全球银行的监管机构 ,大家对它赞赏有加 ,都说它是全球金融合作的典范 ,但是它定出的大多数法规还是差强人意 。 [ 2 ]巴塞尔协议 I推崇高风险短期借贷 ,这很可能是亚洲金融风暴的一个重要诱因 。巴塞尔协议 I I依赖信贷评级机构和银行自己的模型来决定风险比重 ,从而定出所需资本 。经过最近的金融风暴 ,我们知道这个制度也不是很合适 。巴塞尔协议 I I没有认识到 ,决定单个银行行为引发的风险有多大的因素是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如何 ,巴塞尔委员会定出来的标准其实放大了系统风险 。既然各种监管方法的价值成疑 ,让各种监管形式百花齐放可能效果更佳 。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公共资源 ”这个问题反对以上原则的声音可能很多 ,在下一章 ,我会对其中一些做出回应 ,但是 ,有一个很大的声音 ,我必须马上做出回应 ,因为它是由重大误解引起的 。有人认为监管全球化经济的法规不应该由单个国家制定 。反对的声音说 ,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会大大削弱国际合作 ,因为各国都只顾自己的狭隘利益 ,世界经济就会陷入保护主义的泥沼 ,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这套逻辑建立在全球经济跟全... 2017-06-04 15:36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公共资源 ”这个问题反对以上原则的声音可能很多 ,在下一章 ,我会对其中一些做出回应 ,但是 ,有一个很大的声音 ,我必须马上做出回应 ,因为它是由重大误解引起的 。有人认为监管全球化经济的法规不应该由单个国家制定 。反对的声音说 ,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会大大削弱国际合作 ,因为各国都只顾自己的狭隘利益 ,世界经济就会陷入保护主义的泥沼 ,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这套逻辑建立在全球经济跟全球共同资源完全一样的错误基础上 。为了说明这套逻辑思维 (或者是说非逻辑思维 ) ,我们就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 ,这可是全球公共资源的最佳例子了 。我们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全球气温上升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不断积聚引起的 ,这样的证据还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全球性问题 ,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 ,因为国界对这些气体来说是不存在的 。全球只有一个气候体系 ,碳在哪里排放出来 ,影响都是一样的 。影响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是碳和其他气体在大气中的累积效应 ,这些气体来自何方无关紧要 。如果想避免环境的灭顶之灾 ,人们必须合作 。有人会说 ,各国的经济体的相连程度和这个也差不多 ,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不无道理 。开放 、健康的世界经济 ,就像温室气体含量低的大气一样 ,是一个 “公共资源 ” ,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 ,两者的相似之处仅此而已 。在全球气温上升的例子里 ,限制碳排放对于国内的好处真是微乎其微 。在这样一个单一的全球气候系统里 ,个人行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一点全球性的考虑都没有的话 ,每个国家的最佳策略就是毫无节制地排放 ,白占那些控制碳排放国家的便宜 。要解决气候变化这个问题 ,每个国家都必须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 ,真诚合作 ,共同寻求统一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国际协调 、合作 ,全球共同资源就会毁于一旦 。相比之下 ,决定每个国家经济命运的是国内因素 ,而不是国外因素 。 不打老虎,专打… 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弗朗索瓦 ·密特朗 ( F r a n c o i s M t t l e m a n d )总统在 1 9 8 1年开展的抗通缩运动 (所谓的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 ” )失败了 ,法国也因此改弦更辙 。密特朗使得投资者从法国大量撤资 ,法郎面临加息压力 。一开始 ,密特朗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加强资本管制 ,管制严格到每个出国旅行的法国人都要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 (购汇记录 )以便记录他们购买的外汇 。这样的麻烦使得... 2017-06-04 10:33 不打老虎,专打…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弗朗索瓦 ·密特朗 ( F r a n c o i s M t t l e m a n d )总统在 1 9 8 1年开展的抗通缩运动 (所谓的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 ” )失败了 ,法国也因此改弦更辙 。密特朗使得投资者从法国大量撤资 ,法郎面临加息压力 。一开始 ,密特朗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加强资本管制 ,管制严格到每个出国旅行的法国人都要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 (购汇记录 )以便记录他们购买的外汇 。这样的麻烦使得密特朗的受欢迎度大打折扣 。尽管这样 ,由于欧洲各国间贸易繁荣 ,资本照样外流 。密特朗和他的智囊们终于意识到资本管制适得其反 :普通法国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法国富豪们却可以从他们在瑞士或其他避税天堂的银行账户取得外汇 。 1 9 8 3年春 ,密特朗政府再次改弦更辙 ,终止了抗通缩运动 ,放松资本管制 ,把国内金融开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 “保守派政府不敢做的事情 ,却由一个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府做到了 。 ”一个观察家评论道 。更重要的是 ,在资本是否应受管制这场辩论中 ,法国开始坚定不移地支持资本自由流动 。 1 9 8 5年 ,密特朗时期的财政部长雅克 ·德洛尔 ( J a c q u e s D e l o r s )开始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他积极推动 “欧洲一体化 ” ,并将开放资本流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刚开始时 ,德洛尔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只是想让资本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但是后来 ,德国却成功地将资本自由流动的范围扩展到非欧盟成员国的其他欧洲国家 。到了 2 0世纪 9 0年代 ,欧洲各国之间不再实行资本管制 ,这使得欧洲成为世界上金融最开放的地区 。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球储蓄:因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困境很容易给另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带来问题 。 2 0世纪 8 0年代之前 ,美国在信贷方面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美国银行从其他国家贷款 ,但是直接投资形式进行的国外长期投资抵消了这些贷款 ,借出和借入的是相等的 。后来 ,从国外借来的钱为国内信贷扩张提供了过半的资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 2 0世纪 9 0年代后期 ,吸取了十年前金融风暴的教训 ,亚洲储蓄增加 。它压低了美国和欧洲的实际利率 ,引发了一波信贷高潮 ,使银行对孳息的追逐徒劳无功 ,扩大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 。银行业确实对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施加了有害的影响 ,这点我们很难反驳 ;但是 ,我认为约翰逊的文章对经济学家的影响 ,以及他们树立起来的思想体系对 “滚滚而来的撤除监管政策 ”产生的影响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篇文章把这一切都归咎于金融业的权力 ,为经济学家推卸了责任 。最令人费解的是 ,约翰逊一直积极支持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开放金融业 ,直到 2 0 0 7年年底 ,他才改变了原来对加强监管模棱两可的态度 。 [ 4 ]危机前对资本市场心存怀疑的人曾提出改革资本市场的激进的方法 ,但是那些提议都没有约翰逊在 《大西洋月刊 》里提出的来得新奇 ,他主张将银行的规模缩小 。贸易的负面影响:边缘国家不但没有工业化 ,它们还失去了原有的一点点工业 ,它们进行了非工业化 。在工业革命曙光初现时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工业活动水平和欧洲的相当 。在 1 7 5 0年到 1 9 1 3年间 ,欧洲的工业活动水平翻了六番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水平却下降到原来的 1 / 3 。 [ 2 ] 1 9 0 0年 ,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工业制造品的数量只有 1 8 3 0年的一半 。这些统计来自经济史学家保罗 ·贝罗奇 ,他写道 : “毫无疑问的是 ,欧洲制造品 ,特别是纺织品 ,大量涌进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导致了它们的非工业化 。 ”这一场 ,全球化又输了 。 1 9 1 4年前的国际分工的确为原材料出口国创造了财富 。但是 ,就像现在的石油出口国一样 ,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成了阻碍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进口代替工业化:巴西 、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家没有实施那么多对外开放政策 ,修正主义者对这些国家的经历也做了错误的判断 ,它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与东亚国家和毛里求斯不同 ,这些国家没有努力推动他们的企业出口 ,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市场 。他们将严格的贸易管制保留到 2 0世纪 8 0年代 。这就是 “进口替代工业化 ” ( I S I )策略 ,是拉丁美洲 、中东 、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以印度为代表 ) 2 0世纪 3 0年代以来采用的主要模式 。它的名字就告诉我们 ,这个策略的重点在于用本国产品代替以前的进口产品 ,刚开始取代的是简单消费品 ,慢慢的 ,先进的工业器械也会被取代 。要达到目的 ,需要一系列的政府干预 ,比如说进口保护 、信贷补贴 、税收优惠和政府投资等 。这个策略不强调国内企业要出口 ,要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也可能是不相信国内企业有这个能力 。印度也是如此就算各国在全球标准方面取得了共识 ,它们达成的监管法规也可能是错误的 。全球金融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全球银行的监管机构 ,大家对它赞赏有加 ,都说它是全球金融合作的典范 ,但是它定出的大多数法规还是差强人意 。 [ 2 ]巴塞尔协议 I推崇高风险短期借贷 ,这很可能是亚洲金融风暴的一个重要诱因 。巴塞尔协议 I I依赖信贷评级机构和银行自己的模型来决定风险比重 ,从而定出所需资本 。经过最近的金融风暴 ,我们知道这个制度也不是很合适 。巴塞尔协议 I I没有认识到 ,决定单个银行行为引发的风险有多大的因素是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如何 ,巴塞尔委员会定出来的标准其实放大了系统风险 。既然各种监管方法的价值成疑 ,让各种监管形式百花齐放可能效果更佳 。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