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通胀 2010年巴菲特向欧洲各国财长郑重推荐的“枕边书” [英]亚当·弗格森 2011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通胀
副标题:2010年巴菲特向欧洲各国财长郑重推荐的“枕边书” 作者:[英]亚当·弗格森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5800233 出版时间:2011 页数:304 定价:39.90 内容简介: 通胀引发的痛苦更像阵痛,在持续的时候能吸引你的全部注意,但别管它留下了怎样的精神上或身体上的伤疤,一旦结束,它就会被人们轻易地忘记和忽略。 坚挺的货币是社会的第一个防卫堡垒,你想摧毁一个国家,你必须首先毁掉它的通货。 “引人入胜”——英国《卫报》 “迷人极了”——美国《时代周刊》 “令人目眩神迷”——英国《每日电讯报》 大西洋两岸的各国政府启动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这也是近年来金价高涨的部分原因——当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走高,人们开始把有形资产看成是贮存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国纷纷把印制的纸币投入全球经济以求修补经济颓势的时候,我们对超级通货膨胀的担心又一次暗暗滋长。 本书自1975年初版诞生以来,广受好评,它对带有周期性的通胀作了一次深刻的规律性总结,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被看作是反映德国那个怪诞、恐怖时代的最经典作... 通胀引发的痛苦更像阵痛,在持续的时候能吸引你的全部注意,但别管它留下了怎样的精神上或身体上的伤疤,一旦结束,它就会被人们轻易地忘记和忽略。 坚挺的货币是社会的第一个防卫堡垒,你想摧毁一个国家,你必须首先毁掉它的通货。 “引人入胜”——英国《卫报》 “迷人极了”——美国《时代周刊》 “令人目眩神迷”——英国《每日电讯报》 大西洋两岸的各国政府启动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这也是近年来金价高涨的部分原因——当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走高,人们开始把有形资产看成是贮存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国纷纷把印制的纸币投入全球经济以求修补经济颓势的时候,我们对超级通货膨胀的担心又一次暗暗滋长。 本书自1975年初版诞生以来,广受好评,它对带有周期性的通胀作了一次深刻的规律性总结,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被看作是反映德国那个怪诞、恐怖时代的最经典作品,二手书价高达2000美元仍一册难求。以为生存挣扎的普通人的目击事实为经线,以精妙的分析评说为纬线,编织出一幅恶性通货膨胀下人类社会的全景图: 为什么政府诉诸于通胀; 沉郁而极具破坏性的“通胀瘟疫”如何造访普通民众; 恢复经济的巨大痛苦; 长期、黑暗的后遗症。 作者简介: 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son),1932年出生于苏格兰。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任《格拉斯哥先驱报》《统计学家报》与《泰晤士报》记者。他担任过欧洲议会成员、英国外交部特别顾问及欧洲国际工商事务顾问等数职。目前任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前言 4 当一国的货币不再是安全的保证,当通货膨胀成为整个社会担忧的焦点,我们转向其他在历史上曾有过如此惨痛体验的社会,以寻求借鉴与指导,就再自然不过了。 1 黄金换钢铁的时代 11 德国试图以号召人民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满足战争带来的庞大支出。人们高喊着“我们要用黄金换钢铁”交出了手中的黄金饰品与珠宝。战争贷款一次又一次地发行,将德国大量的私有财富转换为一张张代表着向国家索偿权利的文书。而德国的敌人,尤其是英国,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2 没有欢乐的街 32 嘉宝在电影《没有欢乐的街》中饰演的角色,最终在美国志愿者的怀抱中找到了真实与幸福。但让我们回想一下那个时代的一幕幕经典场景:从面目可憎的屠夫肆意侮辱与嘲弄着他的店前长长的等待购买食物的队列,到投机者与牟利者未经许可地整夜饕餮狂欢,我们不难发现,电影正是那个时代的忠实写照。 · · · · · · 前言 4 当一国的货币不再是安全的保证,当通货膨胀成为整个社会担忧的焦点,我们转向其他在历史上曾有过如此惨痛体验的社会,以寻求借鉴与指导,就再自然不过了。 1 黄金换钢铁的时代 11 德国试图以号召人民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满足战争带来的庞大支出。人们高喊着“我们要用黄金换钢铁”交出了手中的黄金饰品与珠宝。战争贷款一次又一次地发行,将德国大量的私有财富转换为一张张代表着向国家索偿权利的文书。而德国的敌人,尤其是英国,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2 没有欢乐的街 32 嘉宝在电影《没有欢乐的街》中饰演的角色,最终在美国志愿者的怀抱中找到了真实与幸福。但让我们回想一下那个时代的一幕幕经典场景:从面目可憎的屠夫肆意侮辱与嘲弄着他的店前长长的等待购买食物的队列,到投机者与牟利者未经许可地整夜饕餮狂欢,我们不难发现,电影正是那个时代的忠实写照。 3提交的法案 46 绝大多数德国人并未意识到《凡尔赛和约》究竟涉及了哪些内容。下层社会中的许多人可能甚至从未阅读过和约内容。而结果是,如今德国民众终于第一次渐渐领悟到最后的审判日已经到来了。 4 谵妄的10亿 64 对于那些缺乏金融知识的人来说,确定前景的好与坏是非常困难的。随着象征整个国家的大船鲁莽地顺流而下逼近瀑布,这一国家的前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势必值得欢欣鼓舞,而对于另一部分人则糟糕透顶。在摒弃了一些繁荣的假象之后,国家的复兴如今正岌岌可危,而人们知道谁该为这样的状况负责。 5 滑向超级通胀 95 在1922年的春季,德国正不断显现整个国家陷于绝望境地的种种征兆。当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道德、物质与社会层面的破坏肆意侵蚀与损毁着其伦理与价值观,整个国家的架构随之崩塌,无论是对于抽象层面的法国军国主义或整个法国的忿恨,还是不断增强的复仇的渴望都不足以让这群人重新团结起来。 6 1922年之夏 122 法国人贪婪地抢食德国蛋糕,而每片蛋糕的售价仅仅是5马克。一家蛋糕店里的食品仅在半小时内就被一扫而空……马克贬值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烘制蛋糕的速度。看着此情此景,必定能让你对汇率产生新的认识。 7 哈布斯堡的遗产 140 除了那些极少数将资金存在中立国的幸运儿,退休阶层的人们面临的状况无疑是最糟的。拥有专业技能的阶层,正遭受着病人荒与客户荒。依靠固定收入过活的专业人士更是“陷入了彻底的穷困之中”。对于那些需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60%的物价上涨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奥地利就像是在1922年的欧洲这片纷乱的海洋中勉强漂浮着的小船…… 8 秋天里对货币的追逐 162 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现金尽快转变为其他东西。把钱存起来是愚蠢的。然而,在奥地利,很多农民的行为很疯狂。任何面对通货膨胀的人都通过购买可以保值的资产:房屋、地产、产成品、原材料等,安全避免了货币贬值的损失。当人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此不知所措的时候,恐慌就随之而来了。 9 鲁尔作战 186 当时德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和冲突,迷惑和失望折磨着每一个人。在一直以来极度忠于政府的德国低层官员中间刮起了一阵极端民族主义精神之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对于任何政府来说,现在已经不可能考虑政治上放弃鲁尔区的消极抵抗了。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来说,联盟政府正在迅速失去人心。 10 1923年之夏 217 在两周内,柏林成了一座围城,乡村的各个小区停止了向城市供应所有的肉类、鸡蛋和蔬菜。而货币不再能衡量价值,甚至不再充当交换媒介 。城市里的日常生活变得复杂,人们需要一种更深刻的数学知识,而仅仅是为了将灵魂和肉体绑在一起而已。 11 哈芬施泰因 229 哈芬施泰因:一手炮制通胀的德国中央银行总裁,因为他德国走上了印钞、以债养债的不归路。现今的环球政治气氛虽然与哈芬施泰因时代已大为不同,但不少中央银行家都面对与他相同的经济难题,对“量化宽松”措施刺激经济的成绩沾沾自喜。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一措施与开动印钞机的后果并无二致,通胀迟早必定重临。 12深渊之底 245 通货膨胀给政治极端主义分子创造了机会,扰乱了社会秩序。在德国,通货膨胀政策是无视金融力量的结果,是企业主的贪婪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政治软弱的结果。因此,这为日趋激烈和迅速壮大的反抗或者革命运动提供了温床。 13 沙赫特 264 公众的感受和前两个月大不相同让人震惊。那时所有人都绝望了,以为即将来临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今天他们充满信心。只是因为他们持有了大量的货币——现在有1.25亿英镑,而去年九月只有500万英镑。 14 失业大爆发 277 1926年的工业危机至少放过了那些在金融危机中饱受折磨的专业阶层。在这一年的五月之前,医生,律师,教授,作家等人的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一切看起来都不错,除去没有物质保障的失业大军以及成千上万的没有工作可做的人…… 15 裸露的伤口 292 随着传统的美德:节俭、诚实和勤劳失去了吸引力,每个人都想迅速致富,特别是通过货币或股票投机,因为后者比劳动的回报可能大很多。随着社会地位的失去,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也随之而去。道德崩溃了。这让大多数人感到绝望而嫉妒,恐惧和愤怒也随之而来。而在商业、政治和公务服务行业中,腐败的空气到处蔓延。 · · · · · · 1922年左右德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人民的苦难生活导致社会需要反抗这种通货膨胀,哪怕是出现一个独裁者,隐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了助推器和积淀 2012-05-26读毕,通胀破坏人的购买力,破坏市场秩序,破坏人的道德。使知识贬值,使强人出世 2011-10-26 今天收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送来的三本书《迷恋》《通胀》以及《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很开心! 果然要先很熟悉很熟悉历史才读得通。作者是历史背景出身,因而作品缺乏经济分析的逻辑,史料倒是很多。 说的是德国时期的恶性通胀。我去,真他妈的惨。 让我知道一个道理,有的时候不是人民币贬值,是其它的货币升值。但是在信息来源迅捷的今天,这道理似乎也没啥用。 原名:When money dies: the nightmare of the Weimar hyper-inflation(货币已死:魏玛时期超级通胀的恶梦) 这里的魏玛时期是指1919年至1933年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简称魏玛共和,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共和国的官方名字)这个时期正是阿道... 这本书写的过去19世纪20年底的欧洲通货膨胀,书中引用了当时许多报刊文章的数据,详细记录的那时候通胀灾难的状况和产生的过程,对今天大家探讨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意义。 我在此前的日志有些过一篇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观察,水平有限,当做此书的读后延伸思考吧。 原文:http:... 在1923年,在德国,1英镑可以兑换18000亿马克,这当然不靠谱,可从1919年开始德国就这么一步一步滑向不靠谱的恶性通货膨胀。 假如你不理解这个通货膨胀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在1923年购买一个鸡蛋需要的马克绝对数量,假如不贬值的话,放在1918年可以购买500,000,000,000个鸡蛋。... 首先,文不切题啊,我想看的是作为斗升小民怎么应对通胀,这本书里面基本就没有提到。于是,没有了可操作性。 其次,这段时期的银行利率和准备金率之类的,也完全没提到,更是满篇文字,没有一幅图表,比较碎片化。 所以,这本书充其量也就是一本纪实小说这种档次的东西,只...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