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乐观派 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闾佳 2011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理性乐观派
副标题: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作者:闾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60742
出版时间:2011
页数:316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欣欣向荣。 马特·里德利 Matt Ridley 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国。 现在读这种经济史科普加当代问题危机讨论杂烩书籍的边际收益已经很低了。选用论据倾向性明显,有些史实也不准确,结论流于表面。不过依然Readable,对于经济史科普来说还是够了 用大量事实对《“某”本论》进行啪啪打脸,虽然有些论据不足以支持其论点,但是足以凸显经济发展、商品交换以至于商人,资本家对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贡献,反对国家政治压制资本,倡导经济自由发展,配合《大国的崩溃》共同食用效果更佳。 谨慎而乐观,2018年经济下行时我们反复读得一本书。虽然技术不可能一直有大的突破,但长足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乐观,我们是有理由的。 楼主是这本书的翻译。 这本书交稿之后,前后两位审稿的编辑不约而同地对我说了类似的话: “看了你的译文感觉意思有点费解,查了原文之后才懂了。” 言外之意是,译文似乎并不算错,但还不如原文好理解。 比如原文有一句话是这样: It is my contention that in looking i... (让本文影响你对此书的评价之前,请注意两个前提:我给此书的评价是四星,里德利是我每本必读的作家;赞美之辞我在豆瓣和微博上都已说过了,这里都是批评。) 在第二、三两章中,里德利提出了一个观点:(我的总结)导致现代智人经历一系列戏剧性的快速进化,特别是语言和语... 什么才是推动现代世界的创新永动机的飞轮?为何创新成了惯例?是科技的驱动?是资本的功劳?是货币的应用?是知识产权的授予?是政府发力?——都不是,是交换的威力。思想观念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现代世界速度日益加快的创新。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贫困、饥饿和疾病,全世界... 创新与自由 2012-01-24 对于市场经济和自发秩序,有许多人或者是缺乏理解,或者是缺乏信心。有经济学家就曾说过:自发秩序就是等死。还有人说,市场经济不能靠自己来维持,只能靠政府施加的外力来维持,因为封闭系统如果没有外界的能量输入,必然会变得越来越无序。 但是持这... 为什么聪明人总是对未来感到悲观——以及为什么他们是错的 Lasciate ogni speranza, voi ch’entrate. ——Dante,Inferno 入此门者,弃绝希冀。 ——但丁,《地狱篇》 我用这句话来形容“反对虚假希望”者的心态,他们说,不仅改良是虚假希望,革命也是虚假希望。 当然这样... 创新进化史:一股永远向上的力量 The biolog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forces behind human progress 人类进步背后是怎样的生物、文化和经济力量? May 13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 By Matt Ridley. H... 本学期《贫困与社区发展》课程,我所选择阅读的书籍是英国作家马特.里德利所写的经济学书籍《理性乐观派》。它的副标题为“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理性的分析判断,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富者的确愈富,但贫者并未愈贫。”这个核心观点。 本... 要环保?先工业化! 2012-02-01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不是“环保主义者”。笔者赞成保护环境,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笔者不赞成那种为了保护环境而牺牲人类生活质量的反人类的环保主义。本文的所有观点都以此为前提。 今天的人们总是把工业时代之前的生活想像得充满田园... 悲欢的流言比乐观的期望更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人们总感觉到它无处不在,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广岛核弹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事故后,更加延长了流言的生命期,一系列与物种消亡、癌症、犯罪、艾滋病、气候变暖等相关的问题出现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可实际上,我们... 在weibo上写了一点,把它写完吧,首先把weibo上的转过来,稍微有点改写,添加了一些link -------------------------------------------------------------- Matt Ridley是我最中意的科学作家,文风华彩渊博,抛出八卦的速度今人叹为观止,二个星期断断继继看完了他的最近著作... 如果你是21世纪的中国人,想必对“悲观”这个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说的不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不,不,我们不怎么担心这么长远的事,我们担心的全是切身的利害:会不会喝到毒奶粉,会不会吃到地沟油,会上会上了高铁就下不来…… 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较之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充满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急剧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找不到依靠,无所适...   2012-06-03 18:30  11人喜欢 如果你是21世纪的中国人,想必对“悲观”这个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说的不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不,不,我们不怎么担心这么长远的事,我们担心的全是切身的利害:会不会喝到毒奶粉,会不会吃到地沟油,会上会上了高铁就下不来……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较之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充满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急剧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找不到依靠,无所适从。人人都知道,现状不可能长久持续,但新的未来会怎样,谁的心里也没有把握。过去并不美好,现状也差强人意。这样一来,我们尤其容易陷入悲观情绪。所以,能够经手翻译这样一本书,不能不说是我的幸运。它不是励志读物,而是科普读物。它不故弄玄虚,只讲科学证据。它不重管理,而强调演进。它用大量考古证据和历史事实指出,过去的几万年,依靠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世界越变越好;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畅通,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的大难来临之际。这是一本带给我们信心的书。就像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诚如法国汉学家白乐日所说:“专制之国的势力范围,官僚制度的无限威力,是越发走向极致了。当时对人们的服饰,对公共和私人建筑(房屋的尺寸)均有管制。一个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听什么音乐,过什么节日,所有这些都有管制。生有生的规则,死有死的规则。从生到死,人生活里的一举一动都处于天朝的密切监视之下。这是一个充满官样文章和烦恼的证券,无穷无尽的官样文章,无穷无尽的烦恼。” 别对这段文职给愚弄了:白乐日描述的...   2012-04-24 11:11  4人喜欢 诚如法国汉学家白乐日所说:“专制之国的势力范围,官僚制度的无限威力,是越发走向极致了。当时对人们的服饰,对公共和私人建筑(房屋的尺寸)均有管制。一个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听什么音乐,过什么节日,所有这些都有管制。生有生的规则,死有死的规则。从生到死,人生活里的一举一动都处于天朝的密切监视之下。这是一个充满官样文章和烦恼的证券,无穷无尽的官样文章,无穷无尽的烦恼。” 别对这段文职给愚弄了:白乐日描述的是明朝的情况。 囧囧囧 我肿么觉得这段是在吐槽········· 三个臭皮匠一定顶不了一个诸葛亮,但是三百万个臭皮匠,能推动无法想象的进步。为什么本质上,人类的进步取决于人口数量? 按人类学家乔·亨里希(JoeHenrich)的说法,人类通过仿效名人,在彼此之间学习技能,并因为犯错,在误打误撞间有所改良和进步,从而实现创新一这就是文化演进的方式。因为依赖野生资源,狩猎采集部落的人口最多不过几百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现代化的人口密度。这造成了一个重要的后果,它意味着狩猎采... 2017-05-18 19:25  2人喜欢 三个臭皮匠一定顶不了一个诸葛亮,但是三百万个臭皮匠,能推动无法想象的进步。为什么本质上,人类的进步取决于人口数量?按人类学家乔·亨里希(JoeHenrich)的说法,人类通过仿效名人,在彼此之间学习技能,并因为犯错,在误打误撞间有所改良和进步,从而实现创新一这就是文化演进的方式。因为依赖野生资源,狩猎采集部落的人口最多不过几百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现代化的人口密度。这造成了一个重要的后果,它意味着狩猎采集部落能发明的东西很有限。几百人组成的部落最多只能维持数量有限的工具,原因很简单:工具的生产和消费都需要有个最小规模的市场人只能学到有限的一套技能,如果一项稀罕的技能没有足够多的专家可供众人学习,这种技能就会消失。好的想法(通过骨头、石头或串珠所表现出来)必须靠人口的数量来维持和延续,否则,进步就无法立足,甚至转为倒退。当代的狩猎采集部落接触不到人口众多的交易伙伴(比方说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亚,特别是塔斯马尼亚州,还有安达曼群岛),他们的技术就陷人了停滞,较之尼安德特人好不了多少。现代人的大脑没什么特殊的地方,造就不同的是他们的交换网络一也就是他们的集体大脑。技术倒退最突出的例子是在塔斯马尼亚。这里有9个部落、5000多名靠狩猎采集为生的土著人,隔绝地生活在世界尽头的一座小岛上。他们不光是陷入停滞、没能进步这么简单,他们根本是缓缓地逐渐退回了更简单的工具和生活方式当中,这纯粹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人口数量来维持现有技术。人类在至少35000年前就抵达了塔斯马尼亚,当时该岛还跟澳大利亚本土连在一起直到10000年前,两地仍然是连在一起的——偶尔也会断开一阵儿。但那以后,海平面上升,填平了巴斯海峡。打那儿以后,塔斯马尼亚人就陷人了隔离状态。到欧洲人第一次碰到塔斯马尼亚土著的时候,后者不光没有掌握大陆亲戚的许多技能和工具,还丧失了自己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不少技术。他们没有任何类型的骨制工具,比如针和钻,没有防寒的衣物,没有鱼钩,没有把手类工具,没有刺矛,没有渔网,没有投矛器,没有回旋镖。这些工具里,有少数是在塔斯马尼亚跟澳大利亚大陆隔绝之后才发明的(比如回旋镖),但大部分都是第一批塔斯马尼亚人制造且使用过的。考古证据说明,这些工具和技巧是一步步被无情遗弃的。举例来说,骨制工具先是越变越简单,到了大约3800年前,就完全被放弃了。没有骨制工具,就不可能把兽皮缝成衣物,所以,哪怕是在凛冽的严冬,塔斯马尼亚人也近乎赤裸,只在皮肤上涂些海豹油脂,在肩膀上搭层沙袋鼠皮。最初的塔斯马尼亚人大量捕鱼吃鱼,但到西方人接触后来的当地土著时,他们不光有3000多年都不吃鱼了,碰上有人给他们吃鱼,还感到很厌恶(不过,他们倒是很快活地吃着贝类)。故事可不止这么简单,因为塔斯马尼亚人在陷人隔绝之后,还发明了几样东西。大约4000年前,他们弄出了一种极不可靠的独木筏子,用成捆的灌木制成,要么由男人用桨划,要么由女人(!)游着泳来推动前进。靠着它,他们就能到近海小岛上去捕鸟、猎海豹。筏子下水几个小时后就会解体沉没,所以没法用来跟大陆重新建立联系。这一创新太不理想,简直不足以证明规则的例外。此外,妇女们还学会了潜水到12英尺以下的地方,用木楔子撬开岩石逮龙虾。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累人工作,但妇女们居然很擅长,而男人是不参加的。所以,倒不是说当地根本没有创新,而是倒退完全压过了进步。最先介绍塔斯马尼亚人退步的考古学家叫里斯·琼斯(Rhys Jones),他说这是一个“对思维进行慢性扼杀"的案例。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个说法大概激怒了他在学术界的一些同事。塔斯马尼亚人单个的大脑毫无问题,但他们的集体大脑不大对劲。隔绝(也就是自给自足)导致了他们技术上的退化。之前,我说过劳动分工是靠技术实现的,但事实还要有趣一些。因为反过来说,技术同样是靠劳动分工来实现的:市场交换唤起了创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为什么直立人的技术进步是如此缓慢,因为他们及其后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没有交换的环境下(还记得吗,尼安德特人的石头工具都是靠步行1小时范围内的原材料制成的)。所以,每一个直立人部落其实就等于是一座虚拟的塔斯马尼亚岛,切断了跟人口更多的集体大脑的联系。塔斯马尼亚的面积跟爱尔兰的面积差不多。到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Abel Tasman)1642年登上该岛的时候,岛上有分为9个部落的4000多人,主要靠用木棍和长矛猎杀海豹、海鸟和沙袋鼠为生。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时候,全岛最多只有几百个年轻人在学习新技能。和其他所有地方的惯例一样,文化是靠着忠诚的模仿(偏向于模仿有名望的个体,即仿效专家,而非仿效最接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来运作的,这样一来,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幸事故(比如最有名望的人忘记了或是搞错了关键性的步骤,又或者还没来得及教会徒弟就步人了坟墓等),某些技能就消失了。举例来说,,假如由于海鸟数量繁多,有个部落很多年来都无须捕鱼,结果最后一个会制造捕鱼工具的人死掉了。又比如说,岛上能做出最锋利倒钩长矛的匠人还没带出徒弟,有一天却突然摔下悬崖。一点一滴地,塔斯马尼亚人的技术越变越简单。最先丧失的是最难造出的工具和最复杂的技能,因为没有可供效法的师傅,他们最难掌握。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工具其实是衡量劳动分工程度的一种尺度,劳动分工受市场化的程度所限。塔斯马尼亚的市场太小,维持不了太多的专业技能。澳大利亚的其他岛屿基本也发生了和塔斯马尼亚一样的事情。提维(Tiwi)人5500多年来一直隔绝在达尔文港北部的两座岛屿上,他们积累的技术也出现了倒退,工具越变越简单。托雷斯的岛民丧失了制造独木舟的技艺,这使人类学家W. H. R. Rivers 不禁苦苦思索“有用技艺之消亡’’。看起来,要是太过隔离,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是死路一条。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大陆却维持着稳定的技术发展。塔斯马尼亚的长矛只有用火硬化过的木头矛尖,而在大陆上,长矛有可拆卸的矛尖,有石头倒钩,还有名为“武麦拉’'(woomera)的投矛器。大陆上存在长途贸易,发明创造和奢侈品才能从遥远的地方运来,这也并非偶然。至少30000年前,贝壳珠饰就在澳大利亚大陆上长距离穿梭了。产自北部海岸的珍珠和贝壳垂饰至少穿越了8个部落地区,到达了1000多英里以外的最南部,一路上越变越珍贵、越变越神圣。烟草类植物“佩奇拉''(Pitchera)从西部转移到昆士兰。最锋利的石斧从产地运送到了500多英里之外。和塔斯马尼亚形成对照的是火地岛——面积并不比塔斯马尼亚大,人口也不多,天气更寒冷,环境不怎么好。1834年,查尔斯·达尔文登陆此地,岛上有两个种族的人,他们下鱼饵捕鱼,用网捕海豹,设圈套打鸟,使用钩子和鱼叉,有弓和箭,能制造独木舟和衣物——一切全都靠专业的工具和技能完成。火地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跟对面麦哲伦海峡的其他人群维持着相当频繁的接触,这样,要是技能丧失了,他们还能重新学习,又或者时不时地引人工具。这只需要偶尔有人到大陆上去,防止技术倒退就行了。这里面的教训十分深刻。自给自足状态几万年前就撑不下去了。没有庞大的人口交换思想和技能,就算是相对简单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也无法持续。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人类的成功,极大地取决于数量和联系。寥寥几百人维持不了复杂的技术:交换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大陆本身已经够庞大了,但它说不定也受到了这种隔绝效应带来的伤害。回想一下,45000年前,从非洲顺着海岸线朝东扩散至亚洲的现代智人先遣队就来到了这里。这种移民先遣队显然人数很少,而且肯定是轻装前进。很有可能,他们只带上了红海对面大本营里的少量技术。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技术尽管在其后的数千年里稳步发展,但相较于旧世界,还是少了很多功能,比如弓箭、石弩等弹射式武器,还有炉子。并不是他们太“原始",或是智力上出现了倒退,而是他们来的时候,就只带了当时可用技术的一小部分,再加上没有足够密集的人口,故此也就没有演进出能够升级这些工具的集体大脑。“塔斯马尼亚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从16000年前开始,非洲的技术进步如此缓慢而不稳定。它说明了南非品尼高点、布隆伯斯洞穴和克拉西斯河口(KlasiesRiver)等遗址所表现的现代工具周期性大爆发。尽管交换已经出现,但非洲大陆就像一块又一块互相点缀的虚拟塔斯马尼亚岛。按史蒂夫·香农及其同事的计算,每当(打个比方)海鲜、淡水和肥沃的大草原结合得恰到好处,令当地人口出现大爆炸时,技术也会随着交换网络足以维持和发展的人口数量等比例地走向复杂,也就是说,跟集体智慧的规模保持等例发展;一河流干涸、沙漠外延、人口崩塌或萎缩,技术就会退化。人类文化的进步是一项集体性的事业,它需要密集的集体大脑。相互联系的庞大人口意味着更迅速的渐进式发明创造——这点直到今天依然成立,香港和曼哈顿就是明证。经济学家Julia Simon说过(The Ultimate Resource 2):“说人口增长令收益递减太荒唐了,它引起生产力提高才是科学证明了的事实。” 1. 相比过去,今天更美好。无论从平均数字统计,还是以国家单独计算,人类的收入、健康水平都增加很多,而今天贫困人口中大部分也拥有上个世纪富豪无法拥有的生活必需品。从照明技术的既不,工作效率的提升,大量的时间被节约下来。同样,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廉价的产品,人变得更富裕(反面因素有:金融资产的萎缩可能会损失一部份收入,但这是为了投资来买更多消费品,还有政府阻止房屋降价)。 2. 幸福感因富有... 2016-12-30 11:47  3人喜欢 ### 更好的今天1. 相比过去,今天更美好。无论从平均数字统计,还是以国家单独计算,人类的收入、健康水平都增加很多,而今天贫困人口中大部分也拥有上个世纪富豪无法拥有的生活必需品。从照明技术的既不,工作效率的提升,大量的时间被节约下来。同样,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廉价的产品,人变得更富裕(反面因素有:金融资产的萎缩可能会损失一部份收入,但这是为了投资来买更多消费品,还有政府阻止房屋降价)。2. 幸福感因富有而提高,“伊斯特林悖论”(认为富国比穷国的国民不幸福)并不存在,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有相对稳定的幸福水平,所以能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人更幸福。* 今天世界依然存在困境,但这些困境是可以依赖发明改变的,一如过去被改变的历史。* 社会化的劳动和分工合作,让我们享受了生活的美好,同样也是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食物里程并不能完整的衡量世界的可持续性。狩猎采集生活并非那么美好,人类不可避免的进入分工合作,避免了战争、饥饿和疾病。* 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故事,是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人们得以靠生产越来越少的东西,去消费越来越多的东西。交换、专业分工,以及它们带来的创新,最终“创造出了”时间,这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主题。### 集体大脑1. 互惠在动物中很常见,但以物易物的出现(原因不详)促使了人类分工和技术改进,以获取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2. 劳动性别分工,可能是从非洲走出的智人赢得世界的一种解释。性别分工,就好像一个人拥有了狩猎和采集两种大脑。* 人类人口密度快速增长,灭绝了部分繁殖速度慢的大型动物,比如猛犸象,这种增长源于捕猎小型动物技术的提升。* 人口数量增加了人类交换技能的机会,促使技能交流;相反,那些活动范围有限的原始人类,生产技能就难以快速进步,进而被淘汰。塔斯马尼亚人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在与澳洲大陆隔绝后,技术(集体大脑)出现了倒退。* 集体大脑发展的关键是人口爆炸,以及带来的人类活动范围扩大。### 信任与规则* 最后通牒博弈,就是A给B钱,由B分配给B和C,如果C接受分配方案则B和C拿钱,否则二人拿不到钱。在部落社会进行的实验证明,越落后和隔绝的社会里,人们越吝啬,不愿分钱给他人。人能克服直觉,从而理性的与陌生人进行社会交换,是考虑到合作带来的益处,而不是象动物一样以暴力解决。* 信任在人类历史中逐渐成长和深化,交换孕育了信任,信任也孕育了交换。* 商业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信任,也促进了人的平等。同样制度的完善也增强了分工和创新。### 农耕* 传统认为有了农业才产生了盈余,进而出现贸易和资本;但实际上是人类开始交换才有分工的动机,从而进行农耕生产多余的食物。* 考古发现证实,农业在世界多个地方在接近的时间被发明出来,这可能因为恰当的气候。* 随着农业取代采集,放牧也取代了狩猎。* “小麦危机”(the Wheat Problem),是指预测人口增长导致食物短缺,文明将走向灭亡。而化肥工业的发展和高产小麦的培育,打破这个预言。* 转基因### 城市* 乌鲁克,是苏美尔人的古代城市。* 腓尼基人发明的单层甲板大帆船,使得海上贸易带来了大规模劳动分工。* 集体大脑,就是靠劳动分工共同促进了商业繁荣。欧洲人和中国人,通过印度人作为中间人,学会了丝绸和玻璃的制作。* 中国是唯一一个1950年时GDP低于1000年的国家。* 明朝对贸易严加限制,而欧洲不容易统一,贸易和交流更容易。* 来自历史的信息是如此的明显——自由贸易能实现共同繁荣,而保护主义导致贫困. 贸易有一定破坏性,但更多的是好处。### 人口* 土地已经不是唯一决定人口数量的因素,经济承载能力决定了人口的变化。* 19世纪,日本的养殖牲畜基本消失,人力是耕种的主要动力来源,因而技术停滞甚至退化。* 英国逃离马尔萨斯陷阱,是因为殖民地承载了人口需要的土地。“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说,欧洲取得的成就要靠两件关键的东西:煤和美洲。”* 人类生育力下降的原因:儿童死亡率下降/收入增加(消耗更大)/女性解放/城市化### 能源- 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节约使用燃料,就等于消耗的减少,这完全是混淆了概念。真实情况正好相反。新的经济模式会增加燃料消耗,这是规律。”- 化石燃料使用了很少的土地,生物燃料消耗了过多本应提供粮食的土地,### 收益递增- 世界并不存在理想的均衡状态,自然、经济都是。- 驱动经济创新的动力,不是科学、金钱、专利、征服,而是交换,思想观念的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创新。### 悲观主义- 几十年前的悲观主义观点,在今天并没有确实的坏结果。人类总是在福利和危害之间取舍。- 蕾切尔·卡森书中认为是化学合成品造成了癌症高发,尤其是儿童癌症;但这算因为导致儿童死亡的其他原因下降很快,使得癌症占的比例增加。- 实际情况是这样:除了肺癌之外,其他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稳步下降。 “要想越来越幸福,致富不是唯一途径,甚至也不是最佳途径。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eart)说,社会和政治解放远为有效:生活在允许你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住在哪儿、跟谁结婚、如何表达自己的性欲望,等等)的国家,幸福来得更多。1981年以来,由于自由选择的增多,52个.. 2012-06-11 13:11  3人喜欢 “衡量一种东西价值的真正标准,是看获取它所花的时间。”“什么叫繁荣?这就是繁荣:你以同等工作量换取的上品活服务数量增加了。”“要想越来越幸福,致富不是唯一途径,甚至也不是最佳途径。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eart)说,社会和政治解放远为有效:生活在允许你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住在哪儿、跟谁结婚、如何表达自己的性欲望,等等)的国家,幸福来得更多。1981年以来,由于自由选择的增多,52个国家里有45个国家的幸福程度都提高了。鲁特·维恩霍文(Ruut Veenhoven)发现:“国家越是个人化,国民越是享受生活。””“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繁荣,或者发展,证日渐等同于从自己自足过渡到相互依存,把家庭从一个辛苦、缓慢地从事多种劳动的单位,变成一个靠专业化的单一生产活动偿付便捷、快速、多元化消费的单位。”“经济系的学生,因为长年接受”人性本性自私“的教育,选择背叛的概率比常人足足高2倍!”“一个社会里,彼此信任的人越多,社会就越繁荣,信任感的增长似乎出现在收入增长之前。”在政治上,富裕与宽容的并存带来了一种怪异的情形:社会上同时出现了两股思潮,偏保守的那股思潮热爱经济的变化,却痛恨相应的社会后果;偏自由主义的那股思潮喜欢社会后果,却痛恨令这些结果产生的经济根源。“后者谴责资本主义,却狼吞虎咽者它的果实;前者诅咒它的果实,却捍卫孕育它的整个制度。”“”人人都知道世界人口正在增加。但知道以下这一点的人似乎就不多了:世界人口增长率自20世纪60年代初就一直在下降,每年新增的人口数从80年代末也开始下跌。“”就算按联合国的最大估计,一旦达到2075年92亿的巅峰,世界人口很可能就开始下降了,这样的话,养活全世界绝对没有问题。这么想吧,1804年(这是一个跟实际情况想去不远的估算年份),世界人口首次达到10亿人之后,人口又过了123年才想出怎么养活另外10亿人:1927年,人口突破了20亿的里程碑。接下来,达到30亿涌来33年;达到40亿,14年;50亿,13年;60亿,12年。可尽管人口增长的不发越来越快,按人均卡路里来算,世界粮食供应却得到了显著改善。而现在,再增长10亿人口的速度慢了下来。2013年,世界人口才会达到70亿,用时14年;再搁15年,人口才会达到80亿;再过26年,人口达到90亿。至于100亿,按目前的官方预测,永远也不会到来。“人类生育大幅下降的原因:1. 排在榜首的居然是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只有当妇女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活下来,他们才会控制家庭规模,不再生下去。但有时两者也不必然相关。2. 财富。收入更多,意味着你能养活更多的孩子,但它同样意味着你能负担更多的奢侈品,让你远离不断生育。每当国家走向富裕,人口过渡就出现了,但除现在什么收入水平并无定数,而且,再同一个国家里,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生育率都是同时下降的。3. 女性解放。女性普遍接受教育和低生育率存在紧密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减少人口的最佳政策,恐怕就是鼓励女性接受教育。4. 城市化。大多数诚实的死亡率都超过出生率。“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无损于我所有;犹如亿人以我之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亦不因此身处黑暗。— Thomas Jefferson (Letter to Issac McPherson)“”打从旧石器时代以来,恐怕旧没有哪一代人不曾抱怨下一代软弱无能、不曾陈今在杜过去美好回忆里的。现代人对短信和电子邮件分散了注意力的无尽抱怨,其实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那时候,柏拉图谴责写作摧毁了人们的记忆力。“”调查结果始终表明,人对自己乐观,对社会却悲观。关于社会和人类五种的未来,人天然地觉得前途黯淡。与之伴随的是人类对风险的厌恶性:大量文献都证实,人们对输掉一笔钱的厌恶感远远比赢得同一笔钱的欣喜感要强烈。悲观基因似乎比乐观基因更常见:只有20%的人具有显性羟色胺转运体长基因,具有这种基因的人,往往天生就爱往光明的一面看。“ 数百年来,人类的悲观论调不断强化: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资源枯竭、酸雨、瘟疫、环境污染、千年虫等等,在当时看来天崩地裂的事情,如今即使是时间末日也不攻自破。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文化丰富,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但是,且不说可能存在的外星访客,地球内部的冲击,人类越来越把属于全星球的能量为自己服务,开矿炼金、鱼林牧业、资源消耗、喜... 2013-02-27 23:32 数百年来,人类的悲观论调不断强化: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资源枯竭、酸雨、瘟疫、环境污染、千年虫等等,在当时看来天崩地裂的事情,如今即使是时间末日也不攻自破。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文化丰富,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但是,且不说可能存在的外星访客,地球内部的冲击,人类越来越把属于全星球的能量为自己服务,开矿炼金、鱼林牧业、资源消耗、喜新厌旧,吸精华于日月,吐糟粕于环境,能量持续往一个方向运转,只有靠外力的持续累进。从历史是没有发生大的崩溃,但不代表以后没有。敬畏一下自然吧。 衡量一种东西价值的真正标准,是看获取它所花的时间。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因为交换和劳动分工,让社会富有;因为思想的交配和遗传变异,让创新和革命改变你我。 衡量繁荣的真正尺度是时间。提高生活水平的方法之一,是降低别人的生活水平。(奴隶制)现代生活的标志性特征:消费多样化,生产简单化。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历史最伟大的主题:交换、专业分工以及它们带来的创新,最终“创造“出了时间。自然选择是一种保守的力量,大部分时间不是改变物种而是延续物种。塔斯马尼亚效应。合作与交换的生物学基础:人类有移情的能力,擅长识别值得信任的人。商业对于平等、慈善、少数派、自由、种族、女性解放的推动,让人变得文明。自给自足导致贫穷。有机农业就是产量低。现代人如此善良是因为有了市场。消费和商业是控制人口的战友。问题是否全是工业化带来的,许多问题可能一直存在,工业化甚至让其有所改善。从工业时期才开始正视贫困。化石染料解脱了对奴隶劳动力的依赖。让出了土地。可再生不意味着环保。生物燃料侵占土地,提高粮食价格。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就是用尽量少的土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思想世界是收益递增的。现代世界的吊诡:拥抱技术变革却不赞美它。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变化放缓。自下而上的世界。 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更高、更聪明、更长寿、更自由的人们享受的丰裕可是非同小可啊: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东西,正一步步地走向廉价。过去两百年里,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衣物、食物、燃料和住房,明显便宜了很多。食物和衣服尤其如此(尽管2008年粮食价格出现了短暂上升),燃料的价格走势有点飘忽不定,但即便是住房,也是越来越便宜。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可如今普通家庭住房的价格比1900年,甚至1700年都略微便宜,哪怕房... 2019-04-01 08:22 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更高、更聪明、更长寿、更自由的人们享受的丰裕可是非同小可啊: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东西,正一步步地走向廉价。过去两百年里,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衣物、食物、燃料和住房,明显便宜了很多。食物和衣服尤其如此(尽管2008年粮食价格出现了短暂上升),燃料的价格走势有点飘忽不定,但即便是住房,也是越来越便宜。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可如今普通家庭住房的价格比1900年,甚至1700年都略微便宜,哪怕房子里还多了许多现代便利设备,如电力、电话和抽水马桶。既然基本需求变得廉价起来,那么就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来消费奢侈品了。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