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重启改革议程 吴敬琏 2012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副标题:重启改革议程
作者:吴敬琏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2088
出版时间:2012
页数:265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在十八大结束后的第一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 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中国改革》杂志社资深记者、编辑。他长期关注改革大局,曾在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 第一讲 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二讲 苏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改革? 第三讲 1956年,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四讲 第一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讲 向国企放权让利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奏效 · · · · · · 第一讲 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二讲 苏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改革? 第三讲 1956年,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四讲 第一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讲 向国企放权让利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奏效 第六讲 农村承包开启“增量改革”新战略 第七讲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第八讲 开放为改革增添动力 第九讲 双轨制的作用和它带来的问题 第十讲 1993年:经济改革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第十一讲 构筑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基础 第十二讲 重建金融系统 第十三讲 回归公共财政 第十四讲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路阻且长 · · · · · · 深入浅出,逻辑清晰,道理讲得很明白,虽然有不少专业术语,却并没有形成阅读障碍。像我这样的经济学白痴,也可以从书中获得对中国经济改革热门议题的基本了解。吴老持“市场取向改革论”,主张努力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观点很中肯,起码不会让人怀疑他的动机和利益取向。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兴趣,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关心基本的政治经济议题。 读完这本书有两点突出感受:1.中国经济政策波动性非常强 2.经济政策走向往往由政治所决定 在那样的时代,能站出来高声疾呼,必须敬仰。同时,也可看到,这改革的历程是渐进的,甚至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每次,总是希望做最小的变动,在不改大局的前提下逐渐推进,却发现,这样的折中带不来期望的效果,不得不采取更加市场化、更直接的改革。也许,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保守主义永远占据上风,但有时可能得狠一点才好。 虽然吴没有提出太多原创性的学说,但是本书对于中国改革历程的剖析鞭辟入里,改是要改的,但是怎么改,却由不得经济学家和下层来定。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而zf改革往往是周而复始,左右摇摆,呈现极大的被动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本书使劲看,字里行间全是个“利”字。将利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就会形成一个利益群体,一个利益集团。中国几千年来,永远摆脱不了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剥削和统治,只不过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方式,有得做的更隐蔽,有得做的更露骨。... 近日闲暇,拜读了当今中国经济学界,三位学术泰斗之著作。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三人专著各有所长、比较阅读,以更全面了解中国经济。本人经济基础薄弱、知识浅薄、读后感悟几句。 三本书读后体会,开篇点... 突然眼前晃过这样一个场景:某一天,我被要求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了解历史吗?我再三犹豫,但又故作镇定地回答:不了解,但我正在试着了解,通过广泛地阅读来增加我对历史的见闻。而且,我还会毫不犹豫地补充道:了解历史的方式有千万种,不仅仅只是历史名著和穿越小说,我们... 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前11个月,零星有一些媒体、机构的纪念活动,没有形成声势,突然到年底,也就是当年改变整个中国走向的三中全会召开的12月中旬,突然从中央到地方似乎是卯足了劲儿,掀起了一股纪念热潮。大量的文章、展览、书籍、评选等等,喷涌而出,令人应接不暇。而... 这是第二次看,也有许多收获。吴敬琏提出的,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缺一不可,深感有理。中国经济市场化先行,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法制化、民主化却没有跟上步伐,因此涌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市场化不彻底,产权不清晰是个痛点。 开篇是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讨论,以及中国缘... 今天晚上,合上了吴敬琏、马国川-《重启改革议程》的最后一页。这本书名字虽然是重启改革议程,但是并没有对明确而又详细地提出未来的改革方案,而是把改革追溯到1956年,回顾了建国以来历次改革进程。一是在回顾中不限于对改革的叙事体描述(当然叙事也很精彩,用语客观准确,... 看完书的感受,和看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的感受颇有相似之处,我们都处在变革时代的边缘,我们需要有人勇敢的站出来,敢于和老世族对抗,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商鞅变法的二十多年之后,还存在老世族的对抗,不过,最终被秦惠文王消灭。商鞅之法,虽然... 《重启改革议程》,马国川、吴敬琏著,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1版。 这书卖得很火,以至于去年底第1版出来后迅速卖断,今年1月又出了新的一版。书火,说明主题受人关注。主题受人关注,反映当下社会现实。 其实,有些事明明白白,道理浅显易懂,偏生被左扭右曲,弄得面目模糊... a) 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国际政治影响力提升; b) 各种矛盾:依赖投资出口提振经济,消费不足 - i. 社会保障不健全 ii. 权力寻租空间和腐败 iii. 民间资本和市场经济发展不足 - 政府职能体现在控制,而不是服务 3. 背景:从哪里来 a) 概述(第一讲) i. 建国后的苏联模式 ii. 大跃进、三年自然灾.. 2013-06-22 11:14  1人喜欢 1. 总览:a) 当前的问题;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b)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录2. 两头冒尖的现状(前言)a) 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国际政治影响力提升;b) 各种矛盾:依赖投资出口提振经济,消费不足 - i. 社会保障不健全ii. 权力寻租空间和腐败iii. 民间资本和市场经济发展不足- 政府职能体现在控制,而不是服务3. 背景:从哪里来a) 概述(第一讲)i. 建国后的苏联模式ii. 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饥荒、十年文革iii. 70年后改革开放,“走一步看一步”,慢慢建立起市场体制- 理论准备不足情况下的“无为而治”- 自然生长起的市场经济iv. 曲折的左右摇摆的改革过程,新国有化和国进民退b) 思想起源(第二讲)i. 政治起源1. 马克思:集中到达极限;对剥夺者的剥夺,“社会大工厂”;2. 19世纪俄国的现实:集中并未到达极限,资本主义自我修复;列宁“国家辛迪加”和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世界第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计划经济”和“五年计划”3. 20世纪的社会民主主义:放弃国有化,转向税收和社会福利ii. 经济起源1. 新古典经济学,帕累托**帕累托标准和改进(非零和博弈),二八原则2. 20世纪20-30年代,哈耶克的“社会主义论战”:苏联的集中计划经济是否有效率**走向奴役之路3. 超越新古典模式的现代经济学,计划经济缺少效率:信息有限;激励有效c) 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第三讲)i. 新民主主义论,两步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ii. 争论:“巩固新民主主义”和农业合作化iii. 过度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和“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小农和家长,乡土社会iv. 斯大林去世后的百花争鸣:孙冶方,顾准,陈云v. 论十大关系成为第一轮改革的指导思想:行政性分权d) 行政性分权/向地方政府分权(第四讲)i. 从三个放权(向地方政府和企业放权,提高生产者个人福利)到一个放权(地方政府)ii. 混乱:1. 地方政府靠行政权力争夺资源;2. “小纪委”力不从心;3.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4. 大饥荒:2000万人~3000万人**温故1942:500万人~600万人iii. 陈云:更严更紧的“八字方针”iv. 1970年毛泽东“下放就是革命”到1975年“全面整顿”v. 1957年赫鲁晓夫“地区平衡,中央综合”改革vi. “分权式威权制”1. 造就了30年经济增长2. 投资消费出口失衡,经济不平等加剧e) 市场社会主义/向国企放权(第五讲)i. 苏联“柯西金改革”ii. 中国“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iii. “新八字方针”与第一次思想回潮,1981年中共十二大计划为主市场为辅iv. 1984年扩权十条和1983年国有企业承包制v. 计划/市场双轨制,带来的寻租腐败4. 出路,从农村到城市的增量改革a) 农村承包,包产到户(第六讲)i. 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大跃进ii. 包产到户:帕累托改进1. 土地权所有权仍属于集体2. 政府官员控制土地流转b) 民营经济(第七讲)i. 社会主义国家的两难选择:改革和稳定ii. 双轨制/增量改革/非国有经济改革iii. 知青回城与个体户iv. 雇工与“个体企业”v. 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转移vi. 乡镇企业vii. 三资企业viii. 非国有经济增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私营、外资c) 对外开放(第八讲)i. 对外贸易一边倒:社会主义阵营国家ii. 与苏联断交:闭关锁国iii. 进口替代iv. 出口导向(新重商主义)1. 双轨过度与经济特区2.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3. 引进利用外资v. 经济特区的开放倒逼改革1. 用人制度2. 户籍制度3. 分配制度4. 计划管理体制5. 财税制度6. 价格体制d) 增量改革的问题:双轨制(第九讲)i. 市场轨与计划轨的价差带来的寻租空间ii. 不同时期的不同解读1. 改革初期孕育了市场经济2. 市场经济初具规模(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后产生弊端**《曾国藩》和《胡雪岩》3. “腐败的重新滋生是实现国富民强所付出的代价”iii. 寻租理论iv. 面对双轨制弊端的分歧和新的改革方向1. 回到计划取向/认同腐败/向市场取向过度2.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格体系改革”a)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先调后放b) 俄罗斯:“休克疗法”3. 1986-1987国企改革,市场化改革停滞4. 1988-1989“价格闯关”失败5. 1989社会动荡后,政治思潮逆转,重新回到计划和市场的争论5. 改革的新阶段a) 经济改革“整体推进”(第十讲)i. 重回争论起点:计划还是市场,“皇甫平事件”ii. 邓小平92南巡,三个有利于。市场取向的改革iii. 改革规划1. 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2. 外汇开放3. 私营企业4. 间接调控宏观经济5. 新社保6. 政府职能转变7. 法制b) 产权(第十一讲)i. 清楚界定的权利是市场交易的前提ii. 放小:中小型国有企业及乡镇企业改制成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起点《激荡三十年》:健力宝,科林格尔,联想。。**俄罗斯的私有化与寡头:别列佐夫斯基,阿布拉莫维奇iii. 抓大:国企改制,退出竞争性领域,下岗分流c) 金融(第十二讲)i. 199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ii. 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改制iii. 股票市场1. 成立:“证券市场要为国企服务”2. 审批制与流通/非流通股3. 过度投机与零和博弈4. “核准制”d) 财政(第十三讲)i. 国企利润与政府税收ii.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从财政包干(1980)到分税制(1994)**朱镕基主导的分税制改革与土地财政- 财权与事权不对等(主流媒体观点)- 支出结构不完善(吴敬琏)iii. 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 “执收罚没”- 土地财政- 城投公司**穆迪2012年底地方政府债务12.1万亿,当年GDP54万亿,当年中央财政赤字8502亿iv. 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回归公共财政- 教育医疗社保支出不足e) 社会保障(第十四讲)i. 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到基金积累。ii. 医疗保险: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供给不足iii. 失业保险f) 总结改革历程(第十五讲)i. 五次波动,宏观经济反复出现过热与通胀ii. 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投资,消费,出口)- 内部:投资率畸高,消费不足无法拉动经济,进一步投资以拉动经济- 外部:出口高额国际收支盈余,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iii.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6. 未来会到哪里去a) 市场化改革(第十六讲)i. 半市场半统制的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电力改革- 生产要素:土地- 信贷市场:利率- 资本市场ii. 财产权确立- 土地产权iii. 国有资本布局- 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运iv. 国进民退与权贵资本主义/威权发展主义- 东亚模式v. 改革的“大关”- 国有经济垄断:石油、电信、铁道、金融- 政府掌握重要经济资源:土地、资金- 法治基础未建立,行政审批强大b) 政治体制改革(第十七讲)i. 苏联体制- 少数人独裁,集中制组织ii. 孙中山:“党在国上”“以党治国”iii. 邓小平:八一八讲话,开启政治体制改革- 党政分离-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iv. 亚洲戏剧- 日本,韩国,台湾:从威权到民主- 印尼,菲律宾:权贵资本主义c)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第十八讲)i. 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模式- 自然资源驱动的农业;投资驱动的工业;科技驱动的现代经济ii. 学习苏联:投资驱动重工业- 粗放增长- 效率低下- 环境恶化- 过度投资带来不良资产iii. 学习日本:出口导向- 1994年开启汇率改革,促进出口- 低利润,高产量,劳动密集型,外汇储备激增导致人民币被迫超发,通胀和资产泡沫**广场协定和失去的十年**傅高义《日本第一》iv. 新技术推动经济增长d) 寻租与腐败(第十九讲)i. 权力不受约束,双轨制中的差价- 资金,土地,汇率ii. 贫富分化- 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等** 中国社科院:陆学艺 《十大阶层》iii.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权力- 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铲除腐败的根源e) 重启改革(第二十讲)i. 三岔路:1. 法治的市场经济2. “中国模式”或威权主义3. 重新国有化**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ii. 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1. 经济:市场化- 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 减少行政干预2. 政治:法治,民主,宪政3. 从法治入手建立现代民主制度4. 政府改革: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借用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觉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又全部走向另一个方向。中国目前的社会现象吴敬琏先生称之为两头冒尖,一方面,经过改革开发,经济飞速发展,积累的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中国,这艘巨轮一旦停下来,... 2013-01-05 19:51  1人喜欢 借用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觉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又全部走向另一个方向。中国目前的社会现象吴敬琏先生称之为两头冒尖,一方面,经过改革开发,经济飞速发展,积累的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中国,这艘巨轮一旦停下来,只会有倾覆的危险,改革不可偏废。 关于中国目前种种问题,存在两个论调,一部分说,这是因为改革开发带来的问题,违背了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的理论,另一部分人说,中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孰是孰非?中国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假装摸着石头是鸵鸟政策,改变不了现状,反而会让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如果不遏制权贵资本对人民的财富的进一步削夺,舒缓社会矛盾,那么打着革命旗号,“打土豪,分田地”式的英雄人物出现就会一呼百应,将中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中国实行的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很强,通过国有资本,垄断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尤其是04年以后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殊不知,这样管制是代表一种利益的再分配,当权者有了权利寻租的空间,使得腐败深入肌理。不是腐败无法遏制,而是权力过大失去监督,必定滋生腐败,依靠人的自律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社会已经形成这种风气,不管逆风顺风,你必定是在风中。国有垄断,代表的是低效率,缺乏激励,无法释放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固然有它的好处,也仅限于战时或者某些特殊时期,一旦进入和平时代,需要时全社会、全员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依靠政府投资驱动,依靠庞大臃肿的国有企业,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中国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国退民进,造成国有资产贱卖,国进民退,又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剥夺,进亦难退亦难,难的是没有一个开放、文明的政治体制,出现种种乱想不足为奇。 读完了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公共财政、社会保障、金融体系、外汇储备问题都不懂,看书看得一脸懵逼,那种恐慌感时刻拽紧着我,好想多了解一些东西,自己真的是太无知了,然而巨大的空白需要花时间精力来填补,多努力吧!这两个月想把经济学原理学好,然后多了解一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宏观经济。 整个中国经济概括起来讲是“半市场半统制”,行政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相互博弈,市场化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 2017-11-27 23:27 读完了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公共财政、社会保障、金融体系、外汇储备问题都不懂,看书看得一脸懵逼,那种恐慌感时刻拽紧着我,好想多了解一些东西,自己真的是太无知了,然而巨大的空白需要花时间精力来填补,多努力吧!这两个月想把经济学原理学好,然后多了解一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宏观经济。整个中国经济概括起来讲是“半市场半统制”,行政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相互博弈,市场化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权力、意识形态为借口不断反扑,一次次阻碍市场化改革。特别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胡耀邦、赵紫阳等人在邓小平的默许下,不断加大市场化改革同时在政治改革方面倡导“党政分开”“,“民主”,却因为政治风波下台,很是可惜。现在政治倾向集权化,个人崇拜,言论管制,哪有民主可言呢?经济问题是频繁出现,产能过剩、负债率居高不下、贸易摩擦等等,却想着仅仅靠供给侧改革解决问题,还是行政干预,没有向市场化迈进,至今没有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反,行政干预的阴影投在了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官员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各种伸手要钱,寻租空间大。银行没有经营独立权,承担大量不良资产,不能发挥其调控经济的作用。土地产权制度模糊,受到权益损害的农民只有经营承包权,政府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社会统筹占多;医疗保险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是公共医院少,却又不放开市场,允许民营医院,另一方面是医疗支付中,大部分比例由个人承担,政府不知去哪里了。那么财政的钱被用去哪了?很明显,公共服务这一块做得不好。财政(收入支出)有中央地方的划分,两者实行分税制,中央才有了一点钱。然而地方承担责任过大,导致地方教育相差很多。那么钱去哪里了?形象工程、国企补贴这些非公共领域去了。中国经济结构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低,经济增长靠出口拉动。然而一个模式总有消耗的时候,低端贸易赚取利润太低,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一系列问题,要求转变以往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创新路。为什么中国经济总是会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问题呢?为了有钱投资,总是超发货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的做法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经济增长是上去了,可是收入还是没有,就是如此了。不多说了,我要进一步挖掘现有问题出现的原因。弄清这些东西,到时候,再把这本书看一遍。 采用对话的形式,对中国1949年至今在经济方面的变革缕了一遍。整个经济要发展起来的根源在于市场化,中国每一步都似乎是在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向市场化靠近。然而改革一旦出现诸如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时,天平又开始倾向行政化力量,变革左右摇摆,方向不定。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已有成绩取得的自满,让改革在近10年内没有取得任何突破,还是停留在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的阶段。(我这些都是比较笼统的看法,作者论述起来理性更强... 2017-11-11 12:41 采用对话的形式,对中国1949年至今在经济方面的变革缕了一遍。整个经济要发展起来的根源在于市场化,中国每一步都似乎是在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向市场化靠近。然而改革一旦出现诸如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时,天平又开始倾向行政化力量,变革左右摇摆,方向不定。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已有成绩取得的自满,让改革在近10年内没有取得任何突破,还是停留在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的阶段。(我这些都是比较笼统的看法,作者论述起来理性更强,我是双手赞同的附和 ,但是也要学会那种理性的思考方式,一步步论述打败计划趋向的那些人)在国企改革是失败的,大巨头不好动,一动(产权制度改革)对政治是对社会主义的冲击,对经济是大动荡,毕竟把握了那么多资源在手里,突然放到市场上。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带来了“增量改革”的启示,着眼点从国企改革移开了,投向了民营经济,它的野蛮生长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无孔不入。这是大致介绍了一下,下面我挑几个点讲一讲。我有一点了解的是后面的国企改革,原来我以为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是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的,然而经过作者的讲解才明白它的弊端。国企改革的思想的来源于捷克斯洛伐克“市场社会主义”(都是社会主义兄弟,来传播经验了),让企业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权,但是产权还是握在国家手里,资源是国家给的,成本控制得很低。企业的权力可以说是在一步一步增大的,可以发挥的自主空间是增大,但是利润怎么划分的问题,企业一做大,就有了龃龉,管理层与国家有了分裂,这个企业又该向哪一方妥协?或者是企业的董事要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又要和冗杂的官场打交道,分身乏术,而市场要的是高效率,这也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发展得好。还有行为短期化、财务管理松弛等情况。特别是价格双轨制,一方面是为市场豁开了一道口子,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腐败,官倒、寻租(有人运用走关系、行贿等手段接近权力,并通过权力取得超额收入)等恶劣敛财的行为很严重,利用手中掌握审批资源的权力,买卖审批文件。在这方面,计划取向又开始责怪市场带来了腐败,要求收紧,然而吴等人主张是市场化不够深,才让人有空可钻。我认为是法制化的问题,正是灰色地带,才有了腐败的空间。后在赵紫阳的领导下,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经济改革的筹划进行中,却在实施时遭遇了通货膨胀的外部环境,价格闯关失败,改革计划流产,经济再一次收紧,先把通货膨胀压下来再说。在国企改革之前,作者梳理了一下建国以来经济的走向,以及为什么这样走的原因,这样走的后果及存在的问题。最开始,是毛的时代,意识形态很重,一句话可以否定别人的意见,大刀阔斧开始农业合作社、工商业合营,社会主义大 改造,人人一样的穷。生产总值下降,经济不景气,毛就开始想着是不是该放放,步子不能迈太大,那就地方分权把!(行政性改革)是放活了,地方政府更加有活力,却也引发了资源抢夺的毛病,大跃进时期也都忙着放卫星,争取好印象,对经济控制更紧了,地方的监视更加近距离,进一步加深了集权。增量改革取得的效果意外的喜人!首先是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都是勇者,农村经济在合作制下几乎要饿死人了,穷则思变,屡屡有人提出包干的想法,却被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所不能容忍。直到1979改革,承包责任制才被官方正式接受。农村经济好起来,启示了政府,改革可以先放放国企,转眼看到了民营经济,这个偷偷摸摸生出来的孩子,终于得到关注了。抱着不争论的态度,待观察。这野孩子表现不俗,一出手,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然后是乡镇企业,成长得都还行,只是后续难免有些乏力,公众的东西,你知道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放的状态经历了闭关自守,到进口替代,学习国外的技术,然而这远远是不够的,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邓等人出国访问,决定实行出口导向政策,要有自己的出口产品,分国际贸易的一杯羹。地点就选在沿海地区,先做出个样板给那些老古董看看,出口经济可以发展得很好。不负所望,通过简化外资办理手续,税收的优惠,法律的保障,改善投资环境,加工贸易发展的很好。 改革的两种前途:一条是政治文明下的法治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权贵私有化的道路。 回潮现象:垄断和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及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造成寻租基础扩大,并导致腐败蔓延;但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下,罪责却被强加在市场化的改革身上,进而成为加强行政干预和国家垄断的理由。= 最终极左和极右殊途同归。 2015-10-31 15:28 改革的两种前途:一条是政治文明下的法治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权贵私有化的道路。回潮现象:垄断和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及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造成寻租基础扩大,并导致腐败蔓延;但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下,罪责却被强加在市场化的改革身上,进而成为加强行政干预和国家垄断的理由。= 最终极左和极右殊途同归。 借用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觉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又全部走向另一个方向。中国目前的社会现象吴敬琏先生称之为两头冒尖,一方面,经过改革开发,经济飞速发展,积累的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中国,这艘巨轮一旦停下来,... 2013-01-05 19:51  1人喜欢 借用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觉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又全部走向另一个方向。中国目前的社会现象吴敬琏先生称之为两头冒尖,一方面,经过改革开发,经济飞速发展,积累的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中国,这艘巨轮一旦停下来,只会有倾覆的危险,改革不可偏废。 关于中国目前种种问题,存在两个论调,一部分说,这是因为改革开发带来的问题,违背了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的理论,另一部分人说,中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孰是孰非?中国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假装摸着石头是鸵鸟政策,改变不了现状,反而会让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如果不遏制权贵资本对人民的财富的进一步削夺,舒缓社会矛盾,那么打着革命旗号,“打土豪,分田地”式的英雄人物出现就会一呼百应,将中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中国实行的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很强,通过国有资本,垄断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尤其是04年以后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殊不知,这样管制是代表一种利益的再分配,当权者有了权利寻租的空间,使得腐败深入肌理。不是腐败无法遏制,而是权力过大失去监督,必定滋生腐败,依靠人的自律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社会已经形成这种风气,不管逆风顺风,你必定是在风中。国有垄断,代表的是低效率,缺乏激励,无法释放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固然有它的好处,也仅限于战时或者某些特殊时期,一旦进入和平时代,需要时全社会、全员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依靠政府投资驱动,依靠庞大臃肿的国有企业,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中国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国退民进,造成国有资产贱卖,国进民退,又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剥夺,进亦难退亦难,难的是没有一个开放、文明的政治体制,出现种种乱想不足为奇。 马克思主义设想与后来者实践之间的矛盾,原因: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是以他所处时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投资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为背景的。但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驱动力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 2.西方国家会采取反垄断措施和社会进步政策。 3.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人与人之间、个别人和全体人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情况,只有在经... 2015-10-31 15:32 马克思主义设想与后来者实践之间的矛盾,原因: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是以他所处时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投资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为背景的。但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驱动力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2.西方国家会采取反垄断措施和社会进步政策。3.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人与人之间、个别人和全体人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情况,只有在经济资源不存在稀缺性,财富能够无限涌流,或人人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计划经济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因而难以建立有效率的信息机制;激励机制的缺乏。(p32)但具有短期优势,即可以利用国家强制手段来动员经济资源。在资源不太紧缺、有较大的粗放发展余地的经济发展初期,在面临战争威胁或在战时紧急状态下,或者在资源配置有旧章可循的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制度往往能利用自己强有力的动员资源能力和经济活动参与者对个人物质福利要求较易满足的条件,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目标。 读完了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公共财政、社会保障、金融体系、外汇储备问题都不懂,看书看得一脸懵逼,那种恐慌感时刻拽紧着我,好想多了解一些东西,自己真的是太无知了,然而巨大的空白需要花时间精力来填补,多努力吧!这两个月想把经济学原理学好,然后多了解一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宏观经济。 整个中国经济概括起来讲是“半市场半统制”,行政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相互博弈,市场化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 2017-11-27 23:27 读完了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公共财政、社会保障、金融体系、外汇储备问题都不懂,看书看得一脸懵逼,那种恐慌感时刻拽紧着我,好想多了解一些东西,自己真的是太无知了,然而巨大的空白需要花时间精力来填补,多努力吧!这两个月想把经济学原理学好,然后多了解一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宏观经济。整个中国经济概括起来讲是“半市场半统制”,行政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相互博弈,市场化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权力、意识形态为借口不断反扑,一次次阻碍市场化改革。特别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胡耀邦、赵紫阳等人在邓小平的默许下,不断加大市场化改革同时在政治改革方面倡导“党政分开”“,“民主”,却因为政治风波下台,很是可惜。现在政治倾向集权化,个人崇拜,言论管制,哪有民主可言呢?经济问题是频繁出现,产能过剩、负债率居高不下、贸易摩擦等等,却想着仅仅靠供给侧改革解决问题,还是行政干预,没有向市场化迈进,至今没有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反,行政干预的阴影投在了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官员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各种伸手要钱,寻租空间大。银行没有经营独立权,承担大量不良资产,不能发挥其调控经济的作用。土地产权制度模糊,受到权益损害的农民只有经营承包权,政府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社会统筹占多;医疗保险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是公共医院少,却又不放开市场,允许民营医院,另一方面是医疗支付中,大部分比例由个人承担,政府不知去哪里了。那么财政的钱被用去哪了?很明显,公共服务这一块做得不好。财政(收入支出)有中央地方的划分,两者实行分税制,中央才有了一点钱。然而地方承担责任过大,导致地方教育相差很多。那么钱去哪里了?形象工程、国企补贴这些非公共领域去了。中国经济结构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低,经济增长靠出口拉动。然而一个模式总有消耗的时候,低端贸易赚取利润太低,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一系列问题,要求转变以往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创新路。为什么中国经济总是会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问题呢?为了有钱投资,总是超发货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的做法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经济增长是上去了,可是收入还是没有,就是如此了。不多说了,我要进一步挖掘现有问题出现的原因。弄清这些东西,到时候,再把这本书看一遍。 采用对话的形式,对中国1949年至今在经济方面的变革缕了一遍。整个经济要发展起来的根源在于市场化,中国每一步都似乎是在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向市场化靠近。然而改革一旦出现诸如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时,天平又开始倾向行政化力量,变革左右摇摆,方向不定。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已有成绩取得的自满,让改革在近10年内没有取得任何突破,还是停留在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的阶段。(我这些都是比较笼统的看法,作者论述起来理性更强... 2017-11-11 12:41 采用对话的形式,对中国1949年至今在经济方面的变革缕了一遍。整个经济要发展起来的根源在于市场化,中国每一步都似乎是在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向市场化靠近。然而改革一旦出现诸如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时,天平又开始倾向行政化力量,变革左右摇摆,方向不定。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已有成绩取得的自满,让改革在近10年内没有取得任何突破,还是停留在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的阶段。(我这些都是比较笼统的看法,作者论述起来理性更强,我是双手赞同的附和 ,但是也要学会那种理性的思考方式,一步步论述打败计划趋向的那些人)在国企改革是失败的,大巨头不好动,一动(产权制度改革)对政治是对社会主义的冲击,对经济是大动荡,毕竟把握了那么多资源在手里,突然放到市场上。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带来了“增量改革”的启示,着眼点从国企改革移开了,投向了民营经济,它的野蛮生长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无孔不入。这是大致介绍了一下,下面我挑几个点讲一讲。我有一点了解的是后面的国企改革,原来我以为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是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的,然而经过作者的讲解才明白它的弊端。国企改革的思想的来源于捷克斯洛伐克“市场社会主义”(都是社会主义兄弟,来传播经验了),让企业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权,但是产权还是握在国家手里,资源是国家给的,成本控制得很低。企业的权力可以说是在一步一步增大的,可以发挥的自主空间是增大,但是利润怎么划分的问题,企业一做大,就有了龃龉,管理层与国家有了分裂,这个企业又该向哪一方妥协?或者是企业的董事要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又要和冗杂的官场打交道,分身乏术,而市场要的是高效率,这也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发展得好。还有行为短期化、财务管理松弛等情况。特别是价格双轨制,一方面是为市场豁开了一道口子,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腐败,官倒、寻租(有人运用走关系、行贿等手段接近权力,并通过权力取得超额收入)等恶劣敛财的行为很严重,利用手中掌握审批资源的权力,买卖审批文件。在这方面,计划取向又开始责怪市场带来了腐败,要求收紧,然而吴等人主张是市场化不够深,才让人有空可钻。我认为是法制化的问题,正是灰色地带,才有了腐败的空间。后在赵紫阳的领导下,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经济改革的筹划进行中,却在实施时遭遇了通货膨胀的外部环境,价格闯关失败,改革计划流产,经济再一次收紧,先把通货膨胀压下来再说。在国企改革之前,作者梳理了一下建国以来经济的走向,以及为什么这样走的原因,这样走的后果及存在的问题。最开始,是毛的时代,意识形态很重,一句话可以否定别人的意见,大刀阔斧开始农业合作社、工商业合营,社会主义大 改造,人人一样的穷。生产总值下降,经济不景气,毛就开始想着是不是该放放,步子不能迈太大,那就地方分权把!(行政性改革)是放活了,地方政府更加有活力,却也引发了资源抢夺的毛病,大跃进时期也都忙着放卫星,争取好印象,对经济控制更紧了,地方的监视更加近距离,进一步加深了集权。增量改革取得的效果意外的喜人!首先是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都是勇者,农村经济在合作制下几乎要饿死人了,穷则思变,屡屡有人提出包干的想法,却被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所不能容忍。直到1979改革,承包责任制才被官方正式接受。农村经济好起来,启示了政府,改革可以先放放国企,转眼看到了民营经济,这个偷偷摸摸生出来的孩子,终于得到关注了。抱着不争论的态度,待观察。这野孩子表现不俗,一出手,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然后是乡镇企业,成长得都还行,只是后续难免有些乏力,公众的东西,你知道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放的状态经历了闭关自守,到进口替代,学习国外的技术,然而这远远是不够的,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邓等人出国访问,决定实行出口导向政策,要有自己的出口产品,分国际贸易的一杯羹。地点就选在沿海地区,先做出个样板给那些老古董看看,出口经济可以发展得很好。不负所望,通过简化外资办理手续,税收的优惠,法律的保障,改善投资环境,加工贸易发展的很好。 现在的各种问题,不是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方向的经济改革错误所造成,而是经济改革不到位。这时候的回潮思想反而与当下权贵资本主义的发展倾向殊途同归。 2015-11-02 20:37 现在的各种问题,不是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方向的经济改革错误所造成,而是经济改革不到位。这时候的回潮思想反而与当下权贵资本主义的发展倾向殊途同归。 腐败根本原因是权力不受约束,形成某种寻租环境。遏制方法是尽量实行市场化,使权力不能任意插手资源配置;同时在必须设立行政许可和国家干预的有限范围内,加强对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认为市场经济是当前贫富分化加剧主要根源的观点,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真的平等吗?(不); 2.市场化改革是造成贫富分化的罪魁祸首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与结果平等有替换关系(负相关),但与机会平等有正相... 2015-11-02 18:56 腐败根本原因是权力不受约束,形成某种寻租环境。遏制方法是尽量实行市场化,使权力不能任意插手资源配置;同时在必须设立行政许可和国家干预的有限范围内,加强对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认为市场经济是当前贫富分化加剧主要根源的观点,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真的平等吗?(不);2.市场化改革是造成贫富分化的罪魁祸首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与结果平等有替换关系(负相关),但与机会平等有正相关关系。贫富差距是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首要因素是腐败。当然市场经济下也会发生机会不平等,针对知识经济不平等,应当义务教育;针对能力不平等产生的结果不平等,应当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征收遗产税、资本所得税等来缓解。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