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 2012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动物精神
副标题:
作者:罗伯特·席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6160
出版时间:2012
页数:280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 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 美国总统奥巴马枕边书!美国政府官员争相抢读! ★ 编辑推荐 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为何无法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源? 传统经济政策为何无力重振全球经济繁荣? 答案只有一个:它们忽略了“动物精神”! 何为“动物精神”?简言之,它就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信心是否充足、公平感、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参照物的 “故事”,这些都是动物精神的具体表现。人类的经济决策并非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那般理性和简单,其复杂的心理因素才是整体经济动荡不安的根源! 一位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位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入围者,两位经济学大师将心理学、社会学引入经济学研究,用全新视角解读经济的真实运行原理,是我们看透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也是重振全球经济的一个新思路! 李扬、陈志武、李稻葵、许成钢、王一江、白重恩、巴曙松、黄海洲、... ★ 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 美国总统奥巴马枕边书!美国政府官员争相抢读! ★ 编辑推荐 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为何无法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源? 传统经济政策为何无力重振全球经济繁荣? 答案只有一个:它们忽略了“动物精神”! 何为“动物精神”?简言之,它就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信心是否充足、公平感、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参照物的 “故事”,这些都是动物精神的具体表现。人类的经济决策并非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那般理性和简单,其复杂的心理因素才是整体经济动荡不安的根源! 一位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位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入围者,两位经济学大师将心理学、社会学引入经济学研究,用全新视角解读经济的真实运行原理,是我们看透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也是重振全球经济的一个新思路! 李扬、陈志武、李稻葵、许成钢、王一江、白重恩、巴曙松、黄海洲、钟伟、何帆等专家联袂推荐!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商业周刊》《时代周刊》等媒体一致好评! ★ 专家推荐: 阿克洛夫和希勒两位教授是治学严谨、思想深湛的学者,无论认不认同他们的结论,其著作总是能启发思考,值得多读。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动物精神是什么? 说到底,它就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它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市场经济体系脆弱性的基础。意识到这一点并善加利用的商人就是巨富,如索罗斯和巴菲特;研究清楚这一点的学者就是最伟大的学问家,如凯恩斯和赫伯特•西蒙。当今世界的两位经济学权威带你走进动物精神的世界,帮你解读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值得关注。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尽管难以量化和模型化,动物精神却是解释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重要概念。不过,阿克洛夫和希勒的动物精神概念,似乎要比凯恩斯的概念更加宽泛也更加系统,他们试图创建一套基于动物精神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和波动。他们的描述说明,现代市场经济对信心的依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 信心是否充足、对公平的关注、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生活模板的成功“故事”,这些都是动物精神—非经济动机和非理性行为—的具体表现。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模式远非古典理论所假设的那样简单,贪婪、诱惑、嫉妒、怨恨和恐惧等情感不但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而且可能导致整体经济的动荡不安。相信这本书将给很多人带来全新的启发。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 动物精神是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是正确理解一切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但是,这一切几乎曾经被多数经济学家遗忘或抛弃。基于这种抛弃产生的政策是导致今天几乎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的一个基本根源。诺贝尔奖得主阿克洛夫及非理性金融研究的先驱希勒的这部著作是对凯恩斯理论的重要发展。它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金融危机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许成钢 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自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都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洗礼,人的贪婪、恐惧和无奈在股票、汇率、石油价格的起伏之间表露无遗。虽然关于危机形成的理论会不断有新视角和新解释,但动物精神必将是重要视角之一。理解动物精神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心理活动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和波动。本书的两位作者均是世界大师级经济学家,其精辟的分析和优美的论述将使读者既感受到短期投资的快乐,又收获长期回报的欣喜。 ——黄海洲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董事总经理 阿克洛夫和希勒成功地说明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分析之所以往往失灵,是因为它不仅对失业及诸如信贷市场这样的制度体系等平常之事熟视无睹,而且还疏于分析那些难以记录的行为模式,但所有这些都囊括在作者关于动物精神的理念中。信心的有无至关重要。公众从兴奋到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对资产价格以及金融部门以外的经济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 ——本杰明•弗里德曼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书对我们的观念进行了非常必要的纠正。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刻,《动物精神》为宏观经济学做出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贡献。 ——罗伯特•索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克洛夫和希勒探讨了动物精神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他们涉及的问题范围很广,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动荡、贫困以及货币政策的运作方式。本书观点尖锐,具有说服力。 ——乔治•佩里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 阿克洛夫和希勒这两位最富创造力且受人尊敬的经济思想家在《动物精神》这部新作中指出,关键是重拾凯恩斯关于动物精神的洞见……阿克洛夫和希勒也许没有想到,他们在正确的时间出版了一本佳作。该书并没有刻意宣扬重建经济学的远大目标,但它确实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经济学家将把它视为一种宣言。 ——克莱夫•克鲁克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本书绝不是一本悲叹经济学理论过失的书。两位作者犹如经济学领域的两盏指路明灯……经济学家往往对理性给出不切实际的假设,然而本书的两位作者却没有这么做,尤其是在当前的危机时刻,用精致的公式描述行为理论更显困难。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阿克洛夫和希勒为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经济学人》 阿克洛夫和希勒是首次尝试为我们这个时代重构经济学理论的人。他们所做的努力本身就已使此书成为一座里程碑……本书文字简洁,易于理解,不仅对经济学家,而且对一般读者也有裨益。 ——《纽约时报》 经济学界的两位超级明星写出了一部大胆而又极富创意的著作,他们试图用心理因素来诠释当前经济动荡的起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之道。在经济崩溃之时,人们的信心拖累了市场和经济,因此作者侧重于经济学中的心理因素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商业周刊》 ★ 内容简介: 如果你看不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想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弄不明白股市的起落规律,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怕降低目前的生活品质……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无所适从,那就了解下“动物精神”吧。 这是一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同时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广大民众的解惑之作。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抛开人类经济决策源于理性经济动机的假设,将信心、公平感、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生活参照物的“故事”等心理因素置于宏观经济学的前沿和核心,试图建构一套动物精神理论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经济的真实运行原理。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为将来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危机当前,哪种政策才能真正奏效? 这是一次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绝妙碰撞,这是一种重振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 乔治•阿克洛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因在分析不对称信息市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犯罪、歧视和货币政策等。 ★ 罗伯特•希勒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全国房价指数的联合创始人。2012年希勒入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经常为联合报业集团下属的报刊和《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同时,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包括《非理性繁荣》、《终结次贷危机》以及最新著作《金融与好的社会》。 第一部分 动物精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经济周期背后的思维模式//003 信心: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004 信心乘数效应//007 · · · · · · 第一部分 动物精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经济周期背后的思维模式//003 信心: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004 信心乘数效应//007 第二章 公平:工资和价格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013 公平问题不该受冷落//014 问卷调查:公平比经济动机更重要//016 经济实验:人们渴望公平//017 公平交换理论//019 公平是一种幸福,不公平是一种侮辱//021 经济决策者需考虑公平因素//021 第三章 腐败和欺诈:经济运行的阴暗面引发衰退//023 美国最近三次衰退中的腐败案例//027 对冲基金会倒闭吗?//037 每次衰退都有腐败和欺诈的影子//038 第四章 货币幻觉:公众能否揭开通货膨胀的面纱?//041 货币幻觉的思想史//042 潮流逆转//044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极端假设//048 工资合同与货币幻觉//050 债务合同与货币幻觉//051 会计与货币幻觉//052 货币幻觉确实存在//053 第五章 故事:公众行动的参照物//055 政治家最会编经济故事//058 故事推动整体经济//060 信心随故事波动//060 故事就像“传染病”//062 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八大经济问题 第六章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065 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065 非理性繁荣催生大萧条//071 大萧条的前因后果//075 萧条源于人类的本性//082 第七章 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085 标准故事:中央银行如何干预经济//086 标准观点并不完美//090 公开市场操作效力有限//091 中央银行:最后一个放贷人//092 不断变化的问题本质//094 贝尔斯登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095 第八章 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099 实现信贷目标是当务之急//102 对未来的影响//104 美国政府的政策回应//105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109 金融市场目标的作用//111 第九章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115 非自愿失业//115 工资、价格和效率工资//119 萧条时期人们很少辞职//122 为什么雇主支付的实际工资高于他们必须支付的工资?//124 第十章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129 通货膨胀对失业的反应//130 走得太远//131 货币幻觉的影响//131 自然失业率理论成立吗?//134 货币工资泄漏实情//134 权衡关系的进一步解释//136 到北方去//138 第十一章 为什么为将来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141 长期后果和复利的威力//142 储蓄的易变性//144 传统的储蓄理论为什么有误?//149 储蓄与国民财富//151 购物中心和信用卡//155 储蓄对国家的意义//158 第十二章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159 选美比赛和“美味苹果”的比喻//162 投机市场的流行病和信心乘数//163 动物精神的反馈效应//166 动物精神与石油价格变动//171 市场驱动投资//173 驯服野兽:让金融市场为我们服务//177 第十三章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181 对房地产的天真认识//183 房地产信心乘数//187 第十四章 为什么弱势的少数族裔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191 黑人两极分化问题//193 他们为什么被抛弃?//193 没有获得成功的人//196 政府应如何消除种族差异?//199 必须勇于尝试//203 结语 将动物精神纳入宏观经济学理论//205 传统宏观经济学走错了方向//206 一个测验//207 动物精神理论意义何在?//211 动物精神是人们行动的真实动机//214 重振全球经济的新思路//215 致 谢//219 参考文献//221 · · · · · · 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在思考经济问题时在基础的经济学基础上加上心理学对结果的影响,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强了很多。书中讲的5大动物精神全部都囊括在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一书中,而书中对于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也和索罗斯的反身性异曲同工。 我觉得说的很在理呀。理性的纯经济目的的决策只是决策图的左上角。还有由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和故事构成的非“理性”决定。他们同样参与构成了经济行为,并且没有它们很多现象就没法解释。 基本可以归为烂书行列,两句话说明白的东西楞是写了一本书,完全让人看不下去不说,不明白这么简单的观点怎么就成了这么牛逼的一本书呢! 繁荣创造繁荣,幻灭衍生幻灭。行为经济学安利指南。最后总结把解决途径全都归结到加强政府监管就有点搞笑了,感觉和书一开始解释的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形成了完美的悖论闭环。为什么会发生信贷危机?因为政府内部腐败;如何解决信贷危机?谨慎地加强政府监管。我??? 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故事。在解释层面缺乏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严谨性,只是通过列举数字和一些依旧理性的分析去看待问题。我赞成作者关于动物精神在经济中的作用,但是它也许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为作者去解释的问题和传统经济解释的问题也无太多不同,只是换了一种没有任何实证检验的论述方法而已。 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主题如此 感觉有点像标题党 看目录挺有兴趣 但读下来好像问题并没有解答 没有多少收获 有些泛泛而谈 虽然有所涉猎但都没有深入展开 看完有些不知所云 我在读的过程中也心存怀疑,内容不多加几个概念就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经济问题了?尤其是很多标题,看下标题觉得很厉害,实则内容很少,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看到本书的评分也差不多可以理解了,书中的部分概念可以读一下,6 分吧。 奥地利学派懂得什么?——反向解读《动物精神》 乔治•阿克洛夫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一直站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对立面上。从柠檬市场开始,他的著书立说,号称目标要将凯恩斯的《通论》中所有描述发扬光大。这就与经典经济学的瓦尔拉斯均衡格格不入。以他,迈克尔•斯... 经济学领域关于人性的讨论越来越普及了,罗伯特希勒用动物精神这个词传神的解释了什么是人的动物精神和非理性,分为五个原理,下面是五个原理的解释。 1. 信心及其乘数,信心这个词是指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来涵盖的行为,它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a) 当人们有信心时,... We simply do not know! John Gray * 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 by George Akerlof and Robert Shiller Princeton, 230 pp, £16.95, February 2009, ISBN 978 0 691 14233 3 The las... 经济及经济学家的失灵 本杰明•M•弗里德曼 现在,几乎没有人不承认,美国的主要金融机构和由其支配的金融市场近年来表现得非常糟糕。银行和其他的贷款公司在抵押贷款相关投资中遭受的巨额损失是金融失灵表面上的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估计的数额已超过4万亿美元... 商学院的基础课程会告诉学生,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理性的商家会考量成本,确定价格,而消费者计算效用,以最大消费者剩余为标准做决定。不管是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都是这样子。这样的理论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市场参与者”就应该是这样子的。然而这个理论的主语是... 中国自称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学爱好者和中国自称中间派的共产主义者到今天走的路子,一天比一天的歪。 在所谓奥派看来,一切利他行为都是转瞬即逝的,只有绝对的自私自利才是纯粹理性行为,而且更进一步地,这样的理性行为才是真实的人性。在对人性完全不信任... 读完《动物精神》,并没有意外的惊喜。倒不是因为这本书写的不好,而是因为感觉书中没有新鲜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以前了解的内容。应该说这本书的主体是由阿克洛夫完成的,有关金融市场的内容则是由罗伯特.希勒所作。 希勒这个名字相对而言我知道的较早,在国内知道的人... 阿克洛夫是因为试图理性地去衡量经济领域中的不理性行为而得的诺贝尔奖,而罗伯特希勒在中国更负盛名是因为他那本《非理性繁荣》的书。 这本书拖了很久刚看,是因为近期回国和朋友交流中又被朋友力荐了一把。 简要地把有感触的点记下来,算个小笔记吧。 首先说一下Animal Spiri... 在开卷八分钟看到推荐这本书,第一时间到手,拿起就放不下来。一本新宏观经济学的准学术作品能够做到通俗易懂,让一个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人做到爱不释手着实不易。 Akerlof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Shiller(成功预测08金融危机爆发的非主流经济学家)70年后联手重提凯恩斯... 来自: 石头时代(For that moment.....) 2014-08-22 14:09:56 波斯纳(R.A. Posner,1939- ),1959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6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士学位,1968年赴斯坦福大学任教,196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81年任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主要著作有:... 信心,不仅仅是理性预测,还是动物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涵盖的行为。 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信心是理性的,它为理性决策提供了一个正式程序:人们利用手头信息做出理性预测,然后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每个结果的优势、每个选择的概率,然后再做出理性决策。当然,人们经常按照这种方式自信地做决策。但信心这一概念的含义远不只这些。信任的真正含义恰恰是我们会超越理性。... 2016-05-09 11:52  3人喜欢 信心,不仅仅是理性预测,还是动物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涵盖的行为。 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信心是理性的,它为理性决策提供了一个正式程序:人们利用手头信息做出理性预测,然后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每个结果的优势、每个选择的概率,然后再做出理性决策。当然,人们经常按照这种方式自信地做决策。但信心这一概念的含义远不只这些。信任的真正含义恰恰是我们会超越理性。诚然,容易轻信他人的人经常抛弃或者忽视某些信息,他甚至不会理性地处理他所得到的信息。即使他理性地处理信息,也不一定会据此理性行事。他行动的依据是那些他确信正确的东西。当人们做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依靠信心。我们所做的大量决策,包括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某些决策,都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是正确的”。 因此,随时间变化的信心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好的年景,人们有信任感。他们自发地做决策,并本能地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他们把怀疑搁置,而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资产的价值就会升高,而且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只要人们保持信任感,他们的冲动就不会显现出来。一旦信心消散,人们决策的冲动就暴露无遗。凯恩斯乘数 任何初始的政府刺激,例如增加政府支出的某个项目,让人们赚到钱,然后再由他们花出去。初始的政府刺激是“第一轮”。政府所花的每一美元最终都会变成某些人的收入,有收入在手,他们就会将此收入再花出去一部分。这个比例就是MPC(边际消费倾向)。因此,支出的初始增加会带来第二轮支出,这轮支出是由人们而不是由政府花费的。这些支出又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其数额为MPC美元,这些人也花费收入的一部分,即相当于MPC2美元,这就是第三轮。不过,这个过程不会终止。随后是一轮接一轮的支出,因此,政府最初支出1美元的效果是(1+MPC+MPC2+MPC3+MPC4…)美元。所有这些数值的总和并不是无穷大,它实际上等于1/(1–MPC),此数值即凯恩斯乘数。但是,这个总和可能要远大于第一轮的政府刺激。若MPC为0.5,凯恩斯乘数就是2;若MPC为0.8,凯恩斯乘数就是5。 乘数理论说明,支出的小幅下降会产生放大效应。如果人们由于担心发生像1929年那样的股市崩盘而反应过度,导致消费支出产生实质性的小幅下降,那么,这就像是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政府刺激。人们的消费每削减1美元,就会有另一轮削减支出,然后,一轮接着一轮。这意味着,经济活动的下降会远大于初始的冲击。因为遭受多轮负的支出冲击,经济会陷入更深的危机,所以大萧条会持续多年。该理论获得了广泛赞誉(只不过没有立刻付诸政策实施),因为它形象地再现了大萧条在1929~1933年日益加深的场景。 当经济开始下行时,信心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就特别大,而且具有决定性,但在另一些时候就不那么重要。信心低落导致信贷市场冻结,放款人不相信能收回贷款。在这种情形下,那些有消费意愿的人发现,他们难以得到所需的信贷;那些供货商发现,他们难以获得所需的流动资金。其结果是,通常的财政政策(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的乘数都会减小,而且有可能更小。我们建议政府设定两个目标来解决当前的危机。第一个目标,也是在正常衰退当中唯一需要的目标,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作用,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但是,由于(由信心低落引起的)信贷紧缩极其严重,这样的刺激是不够的。的确,在信贷紧缩时期,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可能需要大幅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因此,我们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第二个目标或中间目标,也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信贷流量控制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之上。 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就会激发另一个人想起相关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会使第一个人想起另一个故事,如此不断回想提醒,形成很长的反馈序列。我们在讲故事时激起另一个人的反响,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交谈总是会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不停地转变。这看似随机无序,实际上却是一种内在的构思,这种构思对人类知识至关重要。交谈不仅是一种易于被人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还能强化我们对相关故事的记忆。我们忘掉的往往是那些我们... 2013-05-09 13:12 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就会激发另一个人想起相关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会使第一个人想起另一个故事,如此不断回想提醒,形成很长的反馈序列。我们在讲故事时激起另一个人的反响,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交谈总是会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不停地转变。这看似随机无序,实际上却是一种内在的构思,这种构思对人类知识至关重要。交谈不仅是一种易于被人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还能强化我们对相关故事的记忆。我们忘掉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从未向他人复述过的故事。在《爱情就是故事:亲密关系的新理论》一束中,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在成功的婚姻中,夫妻通常会创造可以分享的故事。他们围绕一系列共同的记忆创造了一个故事,并用这个故事来印证,他们互相关心对方,在乎婚姻内在的价值。 信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自身的情绪状态,它也是一个人对他人信心的一种判断,以及他人对他人信心的洞察。它同时还是一种世界观(对时事动态的一种看法),是大众对新闻媒体和公共讨论所传播的经济转变机制的理解。新时代故事总是伴随着全球股票市场的大繁荣。如果不详细了解那些故事,就很难理解过去的经济信心从何而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逐渐忘却过去的故事,这也正是我们对过去的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总感到迷惑不解的原因所在。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排除在外,而它们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传统经济学理论甚至排除了信任与信心丧失的因素;排除了公平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本来能够稳定经济。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的腐败和出售伪劣产品的问题,以及泡沫破裂时它们一旦被揭发出来会带来的影响。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排除了那些说明经济变化的故事的作用。解释经济如何运转的传统理论排除... 2016-05-09 14:35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排除在外,而它们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传统经济学理论甚至排除了信任与信心丧失的因素;排除了公平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本来能够稳定经济。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的腐败和出售伪劣产品的问题,以及泡沫破裂时它们一旦被揭发出来会带来的影响。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排除了那些说明经济变化的故事的作用。解释经济如何运转的传统理论排除了这些因素,这不仅加深了人们的疑虑,导致了当前的危机,还使我们在应对已经到来的这场危机时束手无策。 经济动机、非经济动机、理性反应、非理性反应。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只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人们只有经济动机,而且他们都会对这些动机做出理性反应的话,经济会如何运转?但对其他组合下经济如何运转未作考虑。 银行变成了抵押贷款的发起人,而不是持有人,但监管方式并未根据金融结构上的这种变化做出调整。公众对监管的反感是这种不作为背后的原因。美国深深地沉溺于一种新的资本主义观。 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主义只有在一定的规则内才能生存。其实,我们的整个经济观,包括对动物精神的全部认识,都说明了政府为什么必须制定这些规则。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充分就业的确有可能存在,但我们认为,总需求的巨大变化来自乐观和悲观情绪的起伏与波动。因为工资主要是由公平因素决定的,所以需求的变化就无法转变为对价格的调整,而只能转变为对就业的调整。当需求下降时,失业就会增加。抑制这些变化,正是政府的作用。 资本主义不仅出售人们认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出售人们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尤其在金融市场上,这一特点导致了相对过剩和银行破产,而银行破产又造成了更广泛的经济问题。所有这些过程都受到各种故事的推动。人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关于其他人会怎样做的故事以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会如何运转的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它们并不稳定,会随时间而变化。 这样一个充满了动物精神的世界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设定条件,使我们的动物精神可以创造性地发挥更大的作用。换言之,政府必须制定游戏规则。如果我们认为人们完全理性,而且几乎都按经济动机来行动,我们也会相信政府不应该监管金融市场,甚至不应该在决定总需求水平上发挥作用。但恰恰相反,动物精神的各个方面会推动经济朝着不同的方向运转。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经济就会在就业和失业之间大幅摇摆,金融市场也会不时地陷入混乱。 经济学很少提到公平原则,因为在理论学家眼中,如果双方同意互换就是公平的。曾被国内一个略知皮毛的政协委员在某种场合中引用过,结果引起一片哗然。争议的焦点就是这章论述的内容--公平。 公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人们对腐败诟病,对其害处深恶痛绝,原因都是唯一的,就是破坏了公平。 2013-12-15 16:24 经济学很少提到公平原则,因为在理论学家眼中,如果双方同意互换就是公平的。曾被国内一个略知皮毛的政协委员在某种场合中引用过,结果引起一片哗然。争议的焦点就是这章论述的内容--公平。 公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人们对腐败诟病,对其害处深恶痛绝,原因都是唯一的,就是破坏了公平。 公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地位低的人(例如,传统社会里的黑人和妇女)会低声下气:为了在交换中使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投入与产出相等,他们不得不比地位高的人付出更多东西。 2013-05-22 12:59 公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地位低的人(例如,传统社会里的黑人和妇女)会低声下气:为了在交换中使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投入与产出相等,他们不得不比地位高的人付出更多东西。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排除在外,而它们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传统经济学理论甚至排除了信任与信心丧失的因素;排除了公平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本来能够稳定经济。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的腐败和出售伪劣产品的问题,以及泡沫破裂时它们一旦被揭发出来会带来的影响。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排除了那些说明经济变化的故事的作用。解释经济如何运转的传统理论排除... 2016-05-09 14:35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排除在外,而它们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传统经济学理论甚至排除了信任与信心丧失的因素;排除了公平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本来能够稳定经济。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的腐败和出售伪劣产品的问题,以及泡沫破裂时它们一旦被揭发出来会带来的影响。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排除了那些说明经济变化的故事的作用。解释经济如何运转的传统理论排除了这些因素,这不仅加深了人们的疑虑,导致了当前的危机,还使我们在应对已经到来的这场危机时束手无策。 经济动机、非经济动机、理性反应、非理性反应。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只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人们只有经济动机,而且他们都会对这些动机做出理性反应的话,经济会如何运转?但对其他组合下经济如何运转未作考虑。 银行变成了抵押贷款的发起人,而不是持有人,但监管方式并未根据金融结构上的这种变化做出调整。公众对监管的反感是这种不作为背后的原因。美国深深地沉溺于一种新的资本主义观。 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主义只有在一定的规则内才能生存。其实,我们的整个经济观,包括对动物精神的全部认识,都说明了政府为什么必须制定这些规则。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充分就业的确有可能存在,但我们认为,总需求的巨大变化来自乐观和悲观情绪的起伏与波动。因为工资主要是由公平因素决定的,所以需求的变化就无法转变为对价格的调整,而只能转变为对就业的调整。当需求下降时,失业就会增加。抑制这些变化,正是政府的作用。 资本主义不仅出售人们认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出售人们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尤其在金融市场上,这一特点导致了相对过剩和银行破产,而银行破产又造成了更广泛的经济问题。所有这些过程都受到各种故事的推动。人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关于其他人会怎样做的故事以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会如何运转的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它们并不稳定,会随时间而变化。 这样一个充满了动物精神的世界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设定条件,使我们的动物精神可以创造性地发挥更大的作用。换言之,政府必须制定游戏规则。如果我们认为人们完全理性,而且几乎都按经济动机来行动,我们也会相信政府不应该监管金融市场,甚至不应该在决定总需求水平上发挥作用。但恰恰相反,动物精神的各个方面会推动经济朝着不同的方向运转。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经济就会在就业和失业之间大幅摇摆,金融市场也会不时地陷入混乱。 房地产的信心乘数 为什么2000年以来房价暴涨的情况超过之前任何一次?部分原因在于和房地产业有关的经济制度的演变。 人们相信,房价上涨的机会并未被所有人公平地分享,所以制度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关于少数族裔在分享房地产市场繁荣方面的机会不平等的言论,促使政府迅速而又不假思索地做出回应。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的对策是,积极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向原来得不到住房贷款服务的社区增... 2016-05-09 14:07 房地产的信心乘数 为什么2000年以来房价暴涨的情况超过之前任何一次?部分原因在于和房地产业有关的经济制度的演变。 人们相信,房价上涨的机会并未被所有人公平地分享,所以制度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关于少数族裔在分享房地产市场繁荣方面的机会不平等的言论,促使政府迅速而又不假思索地做出回应。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的对策是,积极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向原来得不到住房贷款服务的社区增加法定贷款。他需要的只是结果,并不关心未来的房价可能因此下降。他是政治任命的官员,职责就是保障少数族裔的政治公平,而不是预测未来的房价。因此强迫房利美和房地美放贷,即使那样做意味着降低信用标准和放宽借款人的资格审核要求。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该政策最符合少数族裔利益,但从未有人对其进行认真检验。 在这种氛围下,抵押贷款机构很容易证明他们放宽贷款标准是合理的。数家新的抵押贷款机构都从内部开始腐败。一些抵押贷款机构愿意给任何人贷款,根本不考虑他们是不是合适的贷款对象。在人们对未来都持有很高的期望时,此类腐败更加猖獗。经济达成了一种供求均衡,这个均衡把资质很差的住房购买者和伪劣抵押贷款的购买者联系起来,正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资金。 所以,造成房价上涨迅速扩散的反馈不仅和制度有关,而且有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只要留意一下低价房的升值速度比高价房快,我们就会发现次级贷款人影响2000年以来的房价暴涨的证据。2006年以后,房价下跌,低价房的贬值速度也更快。八、为什么弱势的少数族裔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只要实验对象能够自行区分“我者”和“他者”,群体间的分裂就很容易产生。我们表现出了对“我者”的偏爱和对“他者”的偏见。 白人通常相信他们生活在公平的社会里,他们在社会中相对较低的地位只是坏运气的结果,或者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但美国黑人往往将不易成功看成是由“他者”而非“我者”造成的后果。是“他者”在分配社会的各种报酬,如工作和工资等,而“我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相对于白人,美国黑人不得不依靠自己,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对黑人充满敌意、对白人极其友好的“他者”世界里。这给了美国黑人相互团结的观念,也让他们感到,世界上存在失败者,而且那些失败者应该得到援助。如果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机会,或者有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机会,那么不成功就不完全是坏运气的结果。这就是黑人对于自己是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的核心定位。 那些成功的美国黑人劳工阶层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也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努力保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尚未获得成功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会将情绪发泄出来。糟糕的工作、贫困以及对自尊的追求发展为愤怒,这种愤怒又得到了某些社会群体的支持或认可。故事在穷人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这些故事包括“我者”和“他者”的对立、对自尊的追求以及公平等因素的作用。 黑人和原住民都有一个特殊问题,那就是他们生活在一个独特的故事中,一个关于他们在美国被剥削的故事。因此,白人和黑人都认为这世界存在两类人:“我者”和“他者”。这种观念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缺少金融资产和技能低一样,这种观念也是美国黑人持续贫困的一个重要诱因。 六、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保罗•萨缪尔森说过,股票市场是微观有效率而宏观无效率。 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是用标准普尔股票价格综合指数除以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结果)在1920~1929年上升了5倍还多,但1929~1932年又完全跌回原样。1954~1973年,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翻了一番,然后又被打回原形,1973~1974年股市损失了一半的实际价值。1982~2000年,股市的实际价值涨了差不多8倍,但2000~2008年又跌掉了一半。 2016-05-09 13:49 六、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保罗•萨缪尔森说过,股票市场是微观有效率而宏观无效率。 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是用标准普尔股票价格综合指数除以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结果)在1920~1929年上升了5倍还多,但1929~1932年又完全跌回原样。1954~1973年,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翻了一番,然后又被打回原形,1973~1974年股市损失了一半的实际价值。1982~2000年,股市的实际价值涨了差不多8倍,但2000~2008年又跌掉了一半。 现实情况往往是,股市发生了波动,而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变化。 在1936年的著作里,凯恩斯把股票市场的均衡比作当时一家流行报纸举办的选美比赛。在那场选美比赛中,参赛者们需要在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美丽的面孔,谁的选择最接近全体参赛者的平均偏好,谁就获胜。当然,为了赢得比赛,选手们就不能只挑选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脸蛋,他还必须选那些他认为别人可能觉得最漂亮的面孔。不过,就连这个策略也不是最优策略,因为别人肯定也在使用同样的策略。稍好一点儿的办法是,选择自己认为别人最有可能认为其他人会觉得最漂亮的面孔,或者,你还可以沿此思路继续向前走一两步。投资股票往往与此类似:如同选美大赛,在短期内,选择最有可能在长期获得成功的企业不会赢,但选择最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高市值的企业就会赢。 投资者们在市场高涨时对迅速致富很感兴趣;而在市场疲软时,他们又想保值。这是面对市场变化的一种心理反应。如果人们倾向于在股价上涨时买入,在股价下跌时卖出,那么他们对过去价格变化的反应可能会反馈到同方向更大的价格变化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价格到价格的反馈”。恶性循环会因此产生,并引起周期性的持续变化,且至少持续一段时间。最终,价格上升产生的泡沫一定会破裂,因为支撑这一上升趋势的只有人们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而这样的预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除了上述反馈,价格之间还存在其他类型的反馈,特别是处于泡沫中的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间的相互反馈。这种额外的反馈拉长了周期的长度,也放大了价格对价格的影响。 从资产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至少有三种不同途径。当股价和房价上升时,人们进行储蓄的理由会减少。因为觉得变富了,所以人们会更多地消费。他们还会把股市的收益和住房升值视为当前储蓄的一部分。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被称为消费的财富效应。 商业投资和住房支出,都会受到破产的严重影响。当资产价值下降时,债务人就不会偿还债务,进而危及提供债务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安全。当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放贷款的意愿降低时—要么因为自身已经破产,要么因为筹集资金非常困难,或者因为市场调整促使它们采取更加保守的放贷方式—就会促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 资产价格存在投机性波动,波动的原因部分在于资产价格的不断变化以及与资产价格不断变化有关的信念。而资产价格变动又会反映到公众信心和经济上。因此,还存在从价格到收益再到价格的反馈。当股票价格处于上涨过程时,这种反馈会振奋信心。它鼓励人们多多购买,于是公司利润上升,从而刺激股票价格继续上扬。价格和收益相互强化的正反馈会发生,但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在股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反馈和经济都会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 反馈机制还会被杠杆反馈和杠杆周期放大。抵押率是贷方借给投资者的资金除以作为抵押品的资产价格得到的百分比。在周期的上行阶段,抵押率也会上升。例如,在家庭住宅市场的周期上行阶段,银行愿意借给买房人的资金数目占住宅价值的比例会上升。杠杆率的上升会反馈为资产价格的上涨,进而又刺激了杠杆率的进一步上升。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同样的过程会沿市场下行方向发生。 杠杆周期发生作用,部分原因在于银行的资本金要求。当资产价格上涨时,金融机构的杠杆化资本相对于法规要求提高了,所以它们可以买进更多资产。如果很多金融机构都以同样方式跟进,它们就可能持有更多的资产头寸,以至于抬高资产价格,释放出更多的资本。反馈回路就此形成,并推动价格一再上涨。而如果资产价格下跌,杠杆化的金融机构可能会被迫卖出资产以满足资本金要求,其系统影响就是资产价格下降,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也因此降低。这样,它们就不得不卖出更多资产,负反馈可能就会产生。 这种系统性反馈,以及通过所谓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减少反馈的必要性,近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