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动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 余晖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人的行动
副标题:关于经济学的论文
作者:余晖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ISBN:9787208111127
出版时间:2013
页数:1016
定价:98.00
内容简介: 作为其思想集大成的晚年扛鼎之作的《人的行动》,米塞斯先是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类行动的“公理”,在这个公理基础上,他一步步地推导出了他眼中的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种种安排和运行原理,最后构建出了他的“人类行动学”的逻辑大厦。 人的行动学(Praxeology,或译人的行为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动的学科。意指人对于环境及他人有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一词最先在1890年被A埃斯比纳斯(Alfred Espinas)提出,但真正为人所知的则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稍后所提出的理论。 米塞斯试着探索经济学的根基。如同其他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学者一样,米塞斯反对使用观察的方式研究人类行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太过复杂,不可能将其以解构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且人类的害羞本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总是无法被正确的观察。也因此,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观察人... 作为其思想集大成的晚年扛鼎之作的《人的行动》,米塞斯先是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类行动的“公理”,在这个公理基础上,他一步步地推导出了他眼中的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种种安排和运行原理,最后构建出了他的“人类行动学”的逻辑大厦。 人的行动学(Praxeology,或译人的行为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动的学科。意指人对于环境及他人有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一词最先在1890年被A埃斯比纳斯(Alfred Espinas)提出,但真正为人所知的则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稍后所提出的理论。 米塞斯试着探索经济学的根基。如同其他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学者一样,米塞斯反对使用观察的方式研究人类行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太过复杂,不可能将其以解构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且人类的害羞本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总是无法被正确的观察。也因此,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观察人的行动或者试图以历史资料解释人类的社会科学研究,都难以避免的会受到其他种种没有注意到的研究变因所影响。 在《人的行动》一书中,米塞斯主张自由市场机制不但可以完全取代任何政府计划的体制,更重要的,自由市场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他将复杂的市场解释为无数的意识、有意识的行动、选择和个人偏好的结果。最终决定市场现象——供求、价格、生产方式,甚至盈亏的,是个人主观价值判断所反映出的个人选择。虽然政府可以设置价格,但最后还是个体自身,通过对于资金、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和行动,真正决定了价格。因此,米塞斯不把经济学作为对于材料、服务和产品的研究,而是对于人的行动的研究。 作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代表人物,被誉为“奥地利学派的院长”,其理论影响了之后的诸多经济学家,如哈耶克、罗斯巴德等人。 译者:余晖,1963年出生于江西省铅山县。先后毕业于江西财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助教、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项目官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其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米塞斯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代序)杨春学 为余晖译米塞斯所著《人的行动》一书所作的序言左大培 上册 第四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绪论 · · · · · · 米塞斯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代序)杨春学 为余晖译米塞斯所著《人的行动》一书所作的序言左大培 上册 第四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绪论 1. 经济学与人的行动学 2. 人的行动学通论的认识论问题 3. 经济理论与人的行动的实践 4. 小结 第一篇人 的 行 动 第一章行动人 1. 有目的之行动与动物性反应 2. 人的行动的先决条件 论快乐 论本能和冲动 3. 作为一种极据的人的行动 4. 理性与非理性;人的行动学研究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 5. 作为行动前提条件的因果关系 6. 另一个我 论本能的有用性 绝对目的 植物人 第二章人的行动科学的认识论问题 1. 人的行动学与历史 2. 人的行动学的形式和演绎特征 所谓原始人逻辑的异质性 3. 先验与实在 4.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理 我和我们 5.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原则 6. 人的行动的个性和变动性 7. 历史的范围及其特殊方法 8. 概念化与理解 自然史和人类史 9. 论观念的类型 10. 经济学的程序 11. 人的行动学概念的某些限制 第三章经济学与对理性的反叛 1. 对理性的反叛 2. 多元逻辑论的逻辑 3. 多元逻辑论的人的行动学 4. 种族多元逻辑论 5. 多元逻辑论和理解 6. 理性论辩 第四章行动范畴的初步分析 1. 目的与手段 2. 价值的等级 3. 需求的等级 4. 作为交换的行动 第五章时间 1. 作为人的行动学因素的时间 2. 过去、现在和未来 3. 时间的经济化 4. 行动之间的时序关系 第六章不确定性 1. 不确定性与行动 2. 或然性(Probability)的意义 3. 类的或然率 4. 案由或然率 5. 案由或然率的量估 6. 打赌、赌博和竞技 7. 人的行动学的预测 第七章人间世界的行动 1. 边际效用法则 2. 报酬律 3. 作为一种手段的人类劳动 直接满足性劳动和间接满足性劳动 有创造力的天才 4. 生产 第二篇社会架构中的行动 第八章人类社会 1. 人类之合作 2. 对整体主义和形而上学之社会观的批判 人的行动学与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与宗教 3. 分工 4. 李嘉图的协作法则 现时关于协作法则的一些谬见 5. 分工的效果 6. 社会中的个人 神秘沟通的神话 7. 大社会 8. 侵略与破坏的本能 对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对达尔文主义的流行误解 (1) 人是不平等的 (2) 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含义 (3) 被称之为非自然之理知和理性行为 第九章观念的作用 1. 人的理性 2. 世界观和意识形态 对一些谬见的反驳 3. 意识形态的权力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统主义 4. 社会改良论与进步之理念 第十章社会里的交换 1. 自给交换与人际交换 2. 契约性约束和支配性约束 3. 计算的行动 第三篇经济计算 第十一章无需计算的评价 1. 手段的等级 2. 价值和价格原论中的直接交换虚构 价值理论与社会主义 3. 经济计算的问题 4. 经济计算与市场 第十二章经济计算的范围 1. 货币记录的特征 2. 经济计算的局限 3. 价格的可变性 4. 稳定化 5. 稳定化理念的根源 第十三章作为一种行动工具的货币计算 1.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货币计算 2. 经济计算与人的行动科学 第四篇市场社会的交换学或经济学 第十四章交换学的范围与方法 1. 交换学问题的界定 对经济学的否定 2. 假构法 3. 纯粹市场经济 利润的最大化 4. 自给自足的经济 5. 静止状态和稳态循环的经济 6. 静态经济 7. 交换功能的统合 静态经济里的企业家功能 第十五章市场 1. 市场经济的特征 2. 资本品与资本 3. 资本主义 4. 消费者主权 政治法则术语的比喻用法 5. 竞争 6. 自由 7. 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 8. 企业家的利润与亏损 9. 进步经济中企业家的利润和亏损 对利润的道德谴责 对消费不足怪论和购买力说的几点批评 10. 促进者、管理者、技术专家和官僚 11. 市场的选择过程 12. 个人与市场 13. 商业宣传 14. “国民经济” 第十六章价格 1. 定价过程 2. 评价与估价 3. 高阶商品的价格 生产要素定价的一种局限性 4. 成本核算 5. 逻辑的交换学和数学的交换学 6.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理论的数学处理 7. 商誉 8. 需求垄断 9. 垄断价格影响下的消费 10. 卖方的价格歧视 11. 买方的价格歧视 12. 价格的相互关联 13. 价格与收入 14. 价格与生产 15. “非市场价格”的怪诞之处 第十七章间接交换 1. 交换媒介与货币 2. 对若干普遍谬误的考察 3.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卡尔·门格尔的货币起源论的认识论意义 4. 货币购买力的决定 5. 休谟和穆勒的问题与货币的驱动力 6. 现金引起的购买力变动和商品引起的购买力的变动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主义与通货紧缩主义 7. 货币的计算与购买力的变动 8. 对未来购买力变动的预期 9. 货币的特殊价值 10. 货币关系的意义 11. 货币替代品 12. 信用媒介发行量的限制 有关自由银行制的讨论 13. 现金储存的规模和构成 14. 收支平衡 15. 地区间汇率 16. 利率与货币的关系 17. 次级交换媒介 18. 通货膨胀主义者的历史观 19. 金本位 国际间货币合作 下册 第十八章时间推移中的行动 1. 时间评价的观点 2. 作为行动之一个必要条件的时间偏好 时间偏好理论的演进 3. 资本品 4. 生产期,等待期及准备期 准备期延长到超过了行动人的生命期 时间偏好理论的某些应用 5. 资本品的可变性 6. “过去”对于行动的影响 7. 资本的积累、维护与消耗 8. 投资者的流动性 9. 货币与资本;储蓄与投资 第十九章利息 1. 利息现象 2. 原始利息 3. 利率的水平 4. 变动经济中的原始利息 5. 利息的计算 第二十章利息、信用扩张及商业周期 1. 问题所在 2. 市场毛利率中的企业家成分 3. 市场毛利率中的价格贴水成分 4. 借贷市场 5. 货币关系变动对于原始利息的影响 6. 受通货膨胀与信用扩张影响的市场毛利率 所谓集权管理下没有萧条 7. 受通货紧缩与信用收缩之影响的市场毛利率 信用扩张与单纯的通货膨胀的区别 8. 商业循环的货币或流通信用理论 9. 受商业循环影响的市场经济 闲置的生产要素在市面繁荣期第一阶段所起的作用 商业循环非货币化解释的谬误 第二十一章工作与工资 1. 内向性劳动和外向性劳动 2. 劳动的喜悦与乏味 3. 工资 4. 交换学意义上的失业 5. 毛工资率和净工资率 6. 工资与生活维持费 工资率的历史解释与回溯定理的比较 7. 受劳动负效用影响的劳动供给 关于“工业革命”一般解释的批评 8. 市场的兴衰对工资率的影响 9. 劳动市场 牲畜和奴隶的劳动 第二十二章非人的原始生产要素 1. 关于地租理论的一般考察 2. 土地利用中的时间因素 3. 边际以下的土地 4. 提供免费功用的土地 5. 土地的价格 土地的神话 第二十三章市场的基据 1. 理论和基据 2. 权力的作用 3. 战争与征服的历史作用 4. 作为某种基据的实在的人 5. 调整时期 6. 财产权的限度以及外部成本和外部经济问题 知识创新的外部经济 特权与准特权 第二十四章利益的和谐和冲突 1. 市场盈亏的最终根源 2. 生育节制 3. “得到正确理解的”利益间的和谐 4. 私有财产 5. 我们这个时代的冲突 第五篇非市场的社会合作 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假构 1. 社会主义理念的历史渊源 2. 社会主义的教条 3. 社会主义的人的行动学特征 第二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不可能性 1. 问题所在 2. 这一问题以往认识的失误 3. 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近期建议 4. 试错 5. 准市场 6. 数理经济学的微分方程 第六篇受羁束的市场经济 第二十七章政府与市场 1. 第三种制度的构想 2. 政府干预 3. 政府功能的界限 4. 作为个人行动最终标准的正义 5. 自由放任的含义 6. 政府对消费的直接干预 腐败 第二十八章通过征税的干预 1. 中立税 2. 全税化 3. 税收的财政目的和非财政目的 4. 税收干预的三种类型 第二十九章对生产的限制 1. 限制的性质 2. 限制的代价 3. 作为一种特权的限制 4.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的限制 第三十章对价格结构的干预 1. 政府与市场自治 2. 市场对政府干预的反应 对古代文明衰落原因的考察 3. 最低工资率 工联主义的交换学观点 第三十一章通货与信用的操纵 1. 政府与通货 2. 法币立法上的干预主义 3. 现代通货操纵法的演进 4. 通货贬值的目的 5. 信用扩张 反循环政策之妄想 6. 外汇管制与双边贸易协定/ 89 第三十二章没收与再分配 1. 没收哲学 2. 土地改革 3. 没收式税收 没收式的课税与风险承担 第三十三章工团主义与社团主义 1. 工团主义者的理念 2. 工团主义者的谬误 3. 某些时髦政策中的工团主义成分 4. 基尔特社会主义与社团主义 第三十四章战争经济学 1. 全面战争 2. 战争与市场经济 3. 战争与自给自足 4. 战争之无益 第三十五章福利原则与市场原则 1. 反对市场经济的理由 2. 贫困 3. 不平等 4. 不安定 5. 社会正义 第三十六章干预主义的危机 1. 干预主义的收成 2. 储备金的耗竭 3. 干预主义的末日 第七篇经济学的社会地位 第三十七章难以形容的经济学的特征 1. 经济学的独特性 2. 经济学与舆论 3. 自由主义前辈的幻想 第三十八章经济学在知识界的地位 1. 经济学的研究 2. 作为一门专业的经济学 3. 作为一门专业的预测 4. 经济学和大学 5. 普通教育与经济学 6. 经济学与公民 7. 经济学与自由 第三十九章 经济学与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1. 科学与人生 2. 经济学与价值判断 3. 经济的认知与人的行动 索引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多桑蒙古史(上下)》,《蒂迈欧篇》,《伦理学》,《中国思想史纲》,《汉语诗律学》 等。 最近几年读过500多本书,或许只是读这部巨著的铺垫,关于人类的一切,此书足矣!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几乎热泪盈眶。 2015年12月31日下午15:35读完。米塞斯是经济学中的自由骑士。个中观点让我想到了杨小凯和赫希曼,关于劳动分工,对资本主义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翻译有些章节流畅,有些章节则明显感觉别扭。期待与台版的对比来看。。 我就不打分了,也没看完,头尾各喵了一下。各种理论专业名词,意思其实也很浅显,人活着,受支配,有无觉醒,有些行动,追求快乐,然后死亡。就这样。 余晖先生在译后记中声称:“应某大出版社一位编辑朋友善约,我从1998年开始,花了四年时间翻译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的这本巨著《人的行动》,又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校,出版合同也签了,但一直没有面世,引发诸多朋友关心,如《南方周末》读书版编辑刘小磊先生甚至还寄来台湾夏道... 程晔 财新《中国改革》杂志2013年5月刊 194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的《人的行动》一书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耶鲁学术委员会的多数成员持反对意见。理由是米塞斯在移居美国后,找不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一统美国学术界,主张由政府干预和管制经... 米塞斯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大师级(真正的大师)人物,也是经济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大家。和其他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一样,比如: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他们都有深厚的欧洲古典教育的底子。饱读诗书,都有很强的历史感和古典精神。而古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整体一贯,在理...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是一位从属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最新的文献表明,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十六世纪西班牙经院哲学。虽然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当属门格尔,学派里还有大名鼎鼎的一九七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但坚定维系并捍卫... 比较了一下广东版和台湾版,发现广东版的翻译在好多地方出现了错误(比如将证券翻译成了票据,广东版P723),而且还有很多语言不通顺的地方。本来米塞斯的书写的比较晦涩,经过翻译更加模糊了,强烈建议看台湾版。 By 黃春興 2010/05 新竹清华大学人社院教授 雖然在政治和出版自由方面,中國大陸還落後臺灣一段距離;但學術社群在引進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上,卻超前臺灣許多。去年臺北出版的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便改自重慶先一年出版的簡體字版。究其因,固然是大陸的學術社群... 本文最早发表于1973年。原题The Essential Von Mises。作者Murray N. Rothbard (1926-1995)。節選其中的第七章。 七、人的行动 能够阐述正确的经济学方法论当然很好,但依据这一基础,运用这一方法,实实在在地构建经济学,即经济分析的体系,则是另一回事,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 《人的行动:关于经济学的论文》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经典作品。米塞斯被誉为“奥地利学派的院长”,其理论影响了之后的哈耶克、罗斯巴德等多位经济学大师。罗斯巴德盛赞:“《人的行动》是文明人必读的经济学《圣经》。” 路德维希·冯·米... 【按语:匆匆掠过米塞斯的《人的行为》,心里有两个偏狭而不高尚的念头:1、书的世界中常常充满骗局:平庸和陷阱被鲜花和赞美所掩盖,甚至很多其实是大杂烩的东西往往被人誉为“巨著(Magnum opus)”,让那些稚弱的年轻人惊讶甚至迷失;这里就有米塞斯的《人类行为》,另外也... 李嘉图的相关理论(p3,目录) The Ricardian Law of Association 李嘉图的协作法则 北外国际商学院的优秀师资在目录就战翻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嘉图,帝国主义者纷纷高呼大陆学术翻译不可战胜。 应某大出版社一位编辑朋友善约,我从1998年开始,花了四年时间翻译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的这本巨著《人的行动》,又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校,出版合同也签了,但一直没有面世,引发诸多朋友关心,如《南方周末》读书版编辑刘小磊先生甚至还寄来台湾夏道平先生的新译版,备我进一步校对用。直到我2011年3月初被朋友告知,这家出版社不拟出版此译时,我才不无悲哀的发现,13年已经过去 商务印可真够牛叉的…………………………   2013-02-06 20:45  2人喜欢 应某大出版社一位编辑朋友善约,我从1998年开始,花了四年时间翻译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的这本巨著《人的行动》,又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校,出版合同也签了,但一直没有面世,引发诸多朋友关心,如《南方周末》读书版编辑刘小磊先生甚至还寄来台湾夏道平先生的新译版,备我进一步校对用。直到我2011年3月初被朋友告知,这家出版社不拟出版此译时,我才不无悲哀的发现,13年已经过去商务印可真够牛叉的………………………… 米塞斯在这一章节中对未来的繁荣和知识的丰富缺乏远见了。 在美国的一家制鞋工厂里,1 000 个工人每周用 40 个小时能够生产出 m 双鞋子,而在亚洲某些落后国家的旧式手工鞋坊里,同样多的工人用同样的时间,甚至用超过 40 个小时的时间 ,所生产的鞋子却肯定大大少于 m 双……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工人有天生优越的能力。他们并不比亚洲人更勤奋、更能吃苦、更灵巧或者更聪明……美国工厂的优势完全取决于生产设备的先进和企业家... 2018-02-02 23:32 米塞斯在这一章节中对未来的繁荣和知识的丰富缺乏远见了。在美国的一家制鞋工厂里,1 000 个工人每周用 40 个小时能够生产出 m 双鞋子,而在亚洲某些落后国家的旧式手工鞋坊里,同样多的工人用同样的时间,甚至用超过 40 个小时的时间 ,所生产的鞋子却肯定大大少于 m 双……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工人有天生优越的能力。他们并不比亚洲人更勤奋、更能吃苦、更灵巧或者更聪明……美国工厂的优势完全取决于生产设备的先进和企业家行为的深谋远虑。落后国家的商人之所以没有采用美国式的生产方法,是因为他们缺乏资本的积累,并非他所雇用的工人无能。尽管工人对生产技术的改善从来就没有什么贡献……他们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却最先享受到了生产条件改善带来的利益。 但是,一个人如果按照加速原理描述的那种方式去行动,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而只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而真实的企业家是一个投机者(Speculation);所谓投机者,只是一个利用自己关于市场未来情况的见解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这种对不确定的未来情况的预先领悟,是无视任何规律和体系化的。它既无法教授,也无法学习。否则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企业活动而有同样的成功希望。成功的企业家和发起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不让自... 2018-02-02 15:18 但是,一个人如果按照加速原理描述的那种方式去行动,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而只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而真实的企业家是一个投机者(Speculation);所谓投机者,只是一个利用自己关于市场未来情况的见解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这种对不确定的未来情况的预先领悟,是无视任何规律和体系化的。它既无法教授,也无法学习。否则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企业活动而有同样的成功希望。成功的企业家和发起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不让自己受“曾经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这一类说法的指导,而仅按照他自己关于未来情况的见解去处理业务。他对过去和现在的看法,与别人基本一样;但他对于未来的判断方法却与别人的不同。他的行动只受他关于未来的见解的指导,这个见解与一般大众所持有的不一样。他的行动推动力,乃来自他对于一些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的未来价值的估价与别人不同。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人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是因为其缺乏教育所致。因此,如果要实现机会平等,就必须使社会各阶层得到程度不一的教育。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皆归咎于教育,而忽视人们在智力、意志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与生俱来的不一致,这在当今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趋势。其实,教育只不过是灌输现有的理论和观念而已,但这一点并未得到普遍的认识。教育,不管它有何好处,总归是传递传统的学说和价值观念,因而必然是保... 2017-10-02 22:48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人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是因为其缺乏教育所致。因此,如果要实现机会平等,就必须使社会各阶层得到程度不一的教育。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皆归咎于教育,而忽视人们在智力、意志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与生俱来的不一致,这在当今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趋势。其实,教育只不过是灌输现有的理论和观念而已,但这一点并未得到普遍的认识。教育,不管它有何好处,总归是传递传统的学说和价值观念,因而必然是保守的。它产生的是模仿和惯例,而非进步和发展。发明家和创造性的天才不一定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他们恰好是那些蔑视和抵制学校所教之陈词滥调的人。为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一个人不必非要从工商管理学校得到一个学位不可。这些学校训练的只是会照章办事的低级职员而已,而决不可能训练出企业家来。企业家是无法训练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在于他能够把握机会和填补市场空白。这需要敏锐的判断力、远见卓识和充沛的精力,显然这是任何特殊的教育都无法提供的。那些最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以学术教育水准来衡量,通常只不过一介白丁而已。但他们无愧于肩负的社会功能,即按照最迫切的需求调整企业生产。 现代哲学有个时髦的趋势,就是不承认有先验的知识,据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是来自经验。这种态度之形成不难了解,他是对于神学的夸张以及历史与自然哲学的虚妄之矫枉过正。 A fashionable tendenc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s to deny the existence of any a priori knowledge. All human knowledge, it is contended, is derived from experience. This attitude can easily be understood as an excessive reaction aga... 2013-10-29 08:16 现代哲学有个时髦的趋势,就是不承认有先验的知识,据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是来自经验。这种态度之形成不难了解,他是对于神学的夸张以及历史与自然哲学的虚妄之矫枉过正。 A fashionable tendenc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s to deny the existence of any a priori knowledge. All human knowledge, it is contended, is derived from experience. This attitude can easily be understood as an excessive reaction against the extravagances of theology and a spurious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of nature. 有人曾想借助以下一种推理已获得一种非理性行动的观念:如果a优于b,b又优于c,则逻辑上讲a当然优于c。但是如果实际上有人偏爱c而舍弃a,我们就将面临一种无法描述其一贯性和合理性的行动模式……这些例子能证明的不过是,价值判断不是不变的,因而从一个人的各种行动,即那些必然是非同时发生的各种行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价值等级,可能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在米塞斯的观点中,逻辑本身无时间性,无因果性;一个逻辑体系在给出前... 2016-09-01 12:22 有人曾想借助以下一种推理已获得一种非理性行动的观念:如果a优于b,b又优于c,则逻辑上讲a当然优于c。但是如果实际上有人偏爱c而舍弃a,我们就将面临一种无法描述其一贯性和合理性的行动模式……这些例子能证明的不过是,价值判断不是不变的,因而从一个人的各种行动,即那些必然是非同时发生的各种行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价值等级,可能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在米塞斯的观点中,逻辑本身无时间性,无因果性;一个逻辑体系在给出前提(极据)与推理方法的同时,就已经给出了其中的所有内容,内容与内容之间无非是显性与隐性的区别。换言之,我们通过前提所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是前提的同义反复,不产生新的内容;只是在给出这样的结论的时候,我们将本身隐含于前提之中的结论揭示出来、显示出来。按照所给的例子中的说法,亦即我们得到了“a优于b,b又优于c”的前提,再加上“可传递性”这一人类逻辑思维的规则,最终就得到了“a优于c”的结论。然而问题在于,逻辑思维中的推理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并不一致。依米塞斯语,即不能把逻辑学上的一贯性概念(即没有矛盾)和行动学上的一贯性概念(即执着,或固执于某些不变的原则)相互混淆米塞斯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刻做出的任何行为(选择、决定)都是他根据他在那一时刻所了解的信息、所拥有的工具、所追逐的目标而确定下来的“最优”的选择,换而言之,现实世界中一个人对于两个选项(a与c)的排序,是在他最后做出选择的瞬间,与选择本身同时浮现的。逻辑上的“a优于c”对于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毫无意义”(米塞斯式说法),这个现实的人所表现出的只是,在那样一个时刻那样一个条件下,他选择了c而放弃了a,从而c优于a。另一种理解方式是,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点只能做出一个选择,从而他所表现出的选择永远是某个对象与非某个对象的比较(a与全体非a的比较);那么,所谓“a优于b”而“b优于c”,就是两个不同时间条件下的不同选择,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自然无所谓传递性,因而“a优于c”也就无从谈起。据此看来,当前经济学中所提到的显示性偏好弱公理(若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做出了某个选择,则其他选择或者次优,或者不可选)比之强公理(弱公理基础上,要求所给出的排序还满足传递性)上更符合现实;但问题在于,对于同一组选择要求在不同的时刻,一个人有着一致的选择,仍然忽略了时空条件的变化,在米塞斯的观点中应当也会被否定。但米塞斯的观点相对极端,在一定程度下认为一个人的观点能够保持时间上的一致性也许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证明非理性存在的那一反例都是不恰当的。然而,米塞斯并未给出认识人类行动规则的方法;大概在米塞斯看来,使用逻辑去认识非逻辑的东西都是不可取的。然而人类除逻辑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工具,即便这条路是错的,也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吧。 类的或然率 要不是有标记英文原文 probability ,还真被这个或然率弄晕了。 “或然率”是“概率”的旧称,书中翻译还有不少僵硬的词汇。 2017-09-03 15:56 类的或然率要不是有标记英文原文 probability ,还真被这个或然率弄晕了。“或然率”是“概率”的旧称,书中翻译还有不少僵硬的词汇。 米塞斯在这一章节中对未来的繁荣和知识的丰富缺乏远见了。 在美国的一家制鞋工厂里,1 000 个工人每周用 40 个小时能够生产出 m 双鞋子,而在亚洲某些落后国家的旧式手工鞋坊里,同样多的工人用同样的时间,甚至用超过 40 个小时的时间 ,所生产的鞋子却肯定大大少于 m 双……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工人有天生优越的能力。他们并不比亚洲人更勤奋、更能吃苦、更灵巧或者更聪明……美国工厂的优势完全取决于生产设备的先进和企业家... 2018-02-02 23:32 米塞斯在这一章节中对未来的繁荣和知识的丰富缺乏远见了。在美国的一家制鞋工厂里,1 000 个工人每周用 40 个小时能够生产出 m 双鞋子,而在亚洲某些落后国家的旧式手工鞋坊里,同样多的工人用同样的时间,甚至用超过 40 个小时的时间 ,所生产的鞋子却肯定大大少于 m 双……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工人有天生优越的能力。他们并不比亚洲人更勤奋、更能吃苦、更灵巧或者更聪明……美国工厂的优势完全取决于生产设备的先进和企业家行为的深谋远虑。落后国家的商人之所以没有采用美国式的生产方法,是因为他们缺乏资本的积累,并非他所雇用的工人无能。尽管工人对生产技术的改善从来就没有什么贡献……他们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却最先享受到了生产条件改善带来的利益。 但是,一个人如果按照加速原理描述的那种方式去行动,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而只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而真实的企业家是一个投机者(Speculation);所谓投机者,只是一个利用自己关于市场未来情况的见解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这种对不确定的未来情况的预先领悟,是无视任何规律和体系化的。它既无法教授,也无法学习。否则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企业活动而有同样的成功希望。成功的企业家和发起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不让自... 2018-02-02 15:18 但是,一个人如果按照加速原理描述的那种方式去行动,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而只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而真实的企业家是一个投机者(Speculation);所谓投机者,只是一个利用自己关于市场未来情况的见解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这种对不确定的未来情况的预先领悟,是无视任何规律和体系化的。它既无法教授,也无法学习。否则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企业活动而有同样的成功希望。成功的企业家和发起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不让自己受“曾经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这一类说法的指导,而仅按照他自己关于未来情况的见解去处理业务。他对过去和现在的看法,与别人基本一样;但他对于未来的判断方法却与别人的不同。他的行动只受他关于未来的见解的指导,这个见解与一般大众所持有的不一样。他的行动推动力,乃来自他对于一些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的未来价值的估价与别人不同。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人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是因为其缺乏教育所致。因此,如果要实现机会平等,就必须使社会各阶层得到程度不一的教育。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皆归咎于教育,而忽视人们在智力、意志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与生俱来的不一致,这在当今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趋势。其实,教育只不过是灌输现有的理论和观念而已,但这一点并未得到普遍的认识。教育,不管它有何好处,总归是传递传统的学说和价值观念,因而必然是保... 2017-10-02 22:48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人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是因为其缺乏教育所致。因此,如果要实现机会平等,就必须使社会各阶层得到程度不一的教育。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皆归咎于教育,而忽视人们在智力、意志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与生俱来的不一致,这在当今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趋势。其实,教育只不过是灌输现有的理论和观念而已,但这一点并未得到普遍的认识。教育,不管它有何好处,总归是传递传统的学说和价值观念,因而必然是保守的。它产生的是模仿和惯例,而非进步和发展。发明家和创造性的天才不一定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他们恰好是那些蔑视和抵制学校所教之陈词滥调的人。为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一个人不必非要从工商管理学校得到一个学位不可。这些学校训练的只是会照章办事的低级职员而已,而决不可能训练出企业家来。企业家是无法训练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在于他能够把握机会和填补市场空白。这需要敏锐的判断力、远见卓识和充沛的精力,显然这是任何特殊的教育都无法提供的。那些最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以学术教育水准来衡量,通常只不过一介白丁而已。但他们无愧于肩负的社会功能,即按照最迫切的需求调整企业生产。 把全部生产过程归功于劳动者,而对资本和企业家功能的贡献闭口不谈,是毫无意义的。使商品的有用性得以深化的,不是体力劳动本身,而是人类智力按照确定目标对体力劳动的适当指引。资本的作用越大,资本参与其他生产要素合作的效率越高,则越加显出单纯赞颂简单劳动之伟大的荒唐。最近200年来巨大的经济进步,主要靠的是提供必需资本品的资本家,以及杰出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的成就。为体力劳动大众带来利益的这一巨变,不仅非... 2017-10-02 22:35 把全部生产过程归功于劳动者,而对资本和企业家功能的贡献闭口不谈,是毫无意义的。使商品的有用性得以深化的,不是体力劳动本身,而是人类智力按照确定目标对体力劳动的适当指引。资本的作用越大,资本参与其他生产要素合作的效率越高,则越加显出单纯赞颂简单劳动之伟大的荒唐。最近200年来巨大的经济进步,主要靠的是提供必需资本品的资本家,以及杰出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的成就。为体力劳动大众带来利益的这一巨变,不仅非他们所创造,反而屡遭他们的阻拦。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