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合作者 [美]马丁•诺瓦克 (Martin A. Nowak)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超级合作者
副标题:
作者:[美]马丁•诺瓦克 (Martin A. Nowak)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57175
出版时间:2013
页数:320
定价:79.9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洞悉人类社会与行为的里程碑式科普著作。作者马丁•诺瓦克从生物学、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并阐述了生物之间“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同时极具洞见地指出,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后的第3个进化原则。 ★《超级合作者》从博弈论之囚徒困境入手,生动展现了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生物学和进化动力学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作者认为,借助于“合作”的力量,组织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可以收获更强劲的团队凝聚力,人类社会可以达成更大化的长期利益,比如解决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消除饥荒、突破癌症治疗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共存于这个伟大的地球上,让基因得以延续。 ★湛庐文化出品。 [编辑推荐] ★新时代的达尔文、明星科学家马丁•诺瓦克24年前沿研究之集合,创立第3进化原则...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洞悉人类社会与行为的里程碑式科普著作。作者马丁•诺瓦克从生物学、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并阐述了生物之间“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同时极具洞见地指出,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后的第3个进化原则。 ★《超级合作者》从博弈论之囚徒困境入手,生动展现了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生物学和进化动力学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作者认为,借助于“合作”的力量,组织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可以收获更强劲的团队凝聚力,人类社会可以达成更大化的长期利益,比如解决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消除饥荒、突破癌症治疗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共存于这个伟大的地球上,让基因得以延续。 ★湛庐文化出品。 [编辑推荐] ★新时代的达尔文、明星科学家马丁•诺瓦克24年前沿研究之集合,创立第3进化原则,破解人类合作之谜,洞悉人类社会与行为。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航;哈佛大学教授,社会生物学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语言和认知学家史蒂芬•平克;康奈尔大学数学教授,动力系统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科学家史蒂芬•斯托加茨,联袂推荐。 ★作者从囚徒困境入手,详细分析了“合作”的5个进化机制及多条博弈策略(如以牙还牙、赢定输移),进而转入探讨基因群落、细胞社会以及蚂蚁社会,并最终揭示出合作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意义:我们人类是超级合作者,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 ★马丁•诺瓦克指出,与竞争意识相比,合作意识似乎是人类的直觉或本能。同时他与与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伏锋的合作研究表明,与本土之内的移民相比,来自异域文化的移民可使合作更加深化。 [美]马丁•诺瓦克 (Martin A. Nowak) ★哈佛大学数学与生物学教授,进化动力学中心(PED)主任,与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和爱德华•威尔逊齐名的科学巨星。 ★继达尔文之后为进化论作出突破性贡献的第一人,他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 之后的第3个进化原则。 ★32岁就成为牛津大学数学生物学教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建世界第一个理论生物学项目。 ★将数学应用于生物学的先行者,在病毒动力学、癌细胞进化、空间博弈、间接互惠、演化图论、语言进化等方面皆有建树。在《自然》《科学》《科学美国人》等杂志上发表了350多篇论文,H指数80。 [美]罗杰•海菲尔德 (Roger Highfield) ★《新科学家》杂志(New Scientist)编辑,科普畅销书作家。 推荐序 竞争与合作的秩序 北京大学教授 汪丁丁 中文版序 “我虽跌倒,仍要再起”——兴衰的轮回 前言 自然选择如何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引言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所考验的是,人们在背叛与合作之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选择。仅进行一轮的囚徒困境博弈,理性人的选择往往都是“背叛”。但是,重复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告诉我们,只有偏于宽容的策略,最终才能胜出。 第一部分 合作的5大机制 · · · · · · 推荐序 竞争与合作的秩序 北京大学教授 汪丁丁 中文版序 “我虽跌倒,仍要再起”——兴衰的轮回 前言 自然选择如何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引言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所考验的是,人们在背叛与合作之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选择。仅进行一轮的囚徒困境博弈,理性人的选择往往都是“背叛”。但是,重复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告诉我们,只有偏于宽容的策略,最终才能胜出。 第一部分 合作的5大机制 第1章 合作机制1 直接互惠 “我给你挠挠背,你也会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当两个个体再次碰面的概率高于无私行为的成本收益比时,直接互惠就能引领合作的进化。直接互惠需要一定程度的“认出”、“回忆”等认知能力。 互惠无处不在 并非有意的背叛 偶尔宽容的魔力 背叛与合作的轮回 第2章 合作机制2 间接互惠 “我给你挠挠背,就会有其他人来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相反,这种行为相当于购买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你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回报。只要期望的未来收益超过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为就会产生。 间接互惠与认知能力 名声的力量 引发合作的8种好策略 直接互惠看“脸”,间接互惠看“名” 第3章 合作机制3 空间博弈 “我给你挠挠背,就会有其他人来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相反,这种行为相当于购买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你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回报。只要期望的未来收益超过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为就会产生。 间接互惠与认知能力 名声的力量 引发合作的8种好策略 直接互惠看“脸”,间接互惠看“名” 第4章 合作机制4 群体选择 自然选择既能影响到个人,也能影响到由个人组成的群体。研究表明,只要群体中的个体愿意为群体利益而付出自己的代价,那么,这样的群体就会拥有生存优势。 达尔文提出“群体选择” 群体选择的实验证据 多层选择的兴起 第5章 合作机制5 亲缘选择 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增加传到下一代的基因数量,从而扩大我们未来的遗传规模。这就是第5个合作机制——亲缘选择。 专家眼中的亲缘选择 “内含适应性”的衰落 亲缘选择是合作进化的一种“有条件”机制 第二部分 合作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居功至伟 第6章 生命起源于合作 进化动力学中心(PED)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在这里探索生命的奥秘。遗传信息的载体RNA——核糖核酸的出现,预示着生命的诞生。没有背叛者的细胞繁殖得更快,也更有生存优势。 遗传物质点亮生命之光 艾根悖论,自我复制的分子链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合作为王,没有背叛者的细胞胜出 第7章 细胞社会 一般情况下,我们身体里的许许多多细胞都能和谐相处,成为多细胞有机体的一部分。但是,总会有细胞站出来反抗主体,破坏细胞间的合作,这时医生就会告诉你说:你患上癌症了。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就是让细胞恢复彼此间的合作。 癌症就是细胞间合作失败的结果 细胞的突变 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就是如何让细胞间恢复合作 第8章 蚂蚁社会 众多蚂蚁通过分工合作而形成蚁群——超个体蚂蚁。这种社会性动物群体,具有个体蚂蚁所不具备的特性,合作机制让蚂蚁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爱德华•威尔逊是研究蚂蚁的超级博物学家,他的《蚂蚁》一书荣获了普利策奖。 超个体的兴起 爱德华• 威尔逊的蚂蚁情缘 合作让蚂蚁成为社会性动物 第三部分 我们是才艺卓绝的超级合作者 第9章 服务于间接互惠的语言进化 语言由进化而来。只要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从语言中获益,语言与合作就可以同步进化。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的变迁,也留下了进化的痕迹。 语言由进化而来 利益决定语言的需求 文化的未来 第10章 “欢乐颂”取代“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告诉我们,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的资源,必定无法长久维持。因此,为了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幸运的是,有一种合作机制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它的名字叫:间接互惠。 公地悲剧 拯救世界的博弈论 用名声的力量保护“公地” 第11章 奖励比惩罚更有利于合作 即便人们自身无法从惩罚行为中获益,人们也有意愿为集体和社会利益而惩罚他人。实验告诉我们,实施报复性惩罚的玩家,成绩往往都很糟糕。对于公共事业来说,奖励比惩罚更能促进合作。 为了集体利益的有代价惩罚 真正的赢家无须惩罚 惩罚的负面作用 第12章 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三度影响力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平均分隔都是六度,但影响力却仅能波及到三度。实验告诉我们,利他、合作等行为也存在着三度影响力。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关系,如果每个个体的邻居数量较少,对合作者就更加有利。 社会网络的前世今生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会影响到我们 网络结构对合作的影响 第13章 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 数学天才科琳娜•塔尼塔用数学公式告诉我们: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 同属多个集合的人更容易合作 流动性是合作的关键 结构性群体能否进化出合作,“Σ”说了算 结语 合作引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人类是超级合作者,只有我们才能使用全部的5大合作机制。而另一方面,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毁灭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我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 5大合作机制皆可为我所用 人类下一步该怎么办 “合作”是永恒的旋律 译者后记 337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未来的学校》,《领导力的本质/卓越领导之道书系》,《大国的命脉》,《清单革命》,《预言家的博弈》 等。 本来觉得这本书思想性还行,就是太罗嗦了。其实也就20页的事儿,非要尿不净的整出三百多页。关键是最后一页,题目是“如何阅读商业书籍”,是所谓的“湛庐文化”给加上的,够恶心人:对于商业图书来说,80%的精华价值可能仅占20%的页码。我觉得这么说还是太保守。 有一类人,总是把自己对现象的描述当成解释,也就是将自己对事件表现形式的表述当成事件的动因,把动力与动力的某种结果相混淆。 物竞天择这说法对了一半,“天择”的时候,“天”才不关心你们这些物种竞争还是不竞争呢。而对于物种自己来说,合作更重要。另外,后现代科学发展得越来越神道了。 观点太“传销”,文笔也一般。然而却有奇效忽悠性,不信参考豆瓣打分。为毛豆瓣找不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不论作者本身的观点和推导有多么独到和精彩,这本书本身非常一般 两年了,终于完成。可能过于严肃的理论读多了,对于这种兑了糖分的书籍读起来有点不适应。不过诺瓦克符合我对明星学者的期望,本来下面想斯蒂芬平克的,可是我的达玛西奥到了。那么开始读笛卡尔? 书是本好书,就是有点琐碎,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选择,群体选择,亲缘选择,如何落地生根,如何抉择是核心。 不能算作今年读过的书,只能算鉴别。不到1个小时翻完,就想短评了有人说的,这个概念已经不新了,特别对于学过生态学的人而言,囚徒困境,合作模式这些关键概念再本书里没有新意了。主要用各种例子充满验证,看目录内容也猜的差不多,最后一张落脚点在对世界格局的看法。整个宏观维度思考,对于现实生活没什么指导。不算差书,只能说没新意。 《超级合作者》是一本怎样的书,应该划归哪一类,我是有些困惑的。汪丁丁说,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可表述为“合作何以可能”,又让我突然一喜:合作不就是行为经济学的主题吗?我们身边的哪件事情不与合作有关呢? 《超级合作者》的作者叫马丁•诺瓦克。 我喜欢诺瓦克,无... Professor: Does Altruism Require Consciousness? I: I agree with you that consciousness seems needed. But: 1. We cannot say that consciousness is exclusively defining property of human species, rather than of any other species (e.g., single cell bacteria)... 打开国门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直是中国启蒙者最爱的话语,《物种起源》与《国富论》先后被翻译引进,激励中国一代代青年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80年代后期再一次启蒙,都是希望以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式实现富国强兵,以图“驱除鞑虏、... The author is an applied mathematician with special interest in biology. The book is a summarized introduction of evolutionary cooperation for mass reading. The contents link together various subjects (e.g., prolife, cells, cancer, language, punishment vs. ... 一句话概括: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永恒博弈——合作或竞争。 读后感: 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隐喻。 一开始,我看到作者郑重其事的讲起囚徒困境,觉得不以为然,因为那个概念就是在非学术界都广为人知,这么做不是小看读者们么?但我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自己根本不了解我以为我... 诺瓦克逐一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研究方向及其间的心路历程。提出Fitness theory的W. D. Hamilton,Sociobiology和Biodiversity之父E.O. Wilson等无数大师的身影穿梭在诺瓦克的书中。可是,我只能打出三星,并且不会将这样一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常教授的评价是:废话太多。的... 这是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几乎没人否认。但这也是一个合作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我们总是对负面的信息有更强的感受度,所以总认为成功和崛起,总要靠战胜和挤压别人,总认为蛋糕只有那么大,别人多分一点自己就少一点,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办法是合作把蛋糕做大呢?其实... 1 只要做的好就坚持,否则就换。 2 高龄蚂蚁从事高危职业。 3 全球蚂蚁重量和全球人口一般重,存在了一亿年. 3 全球蚂蚁超过除人类之外陆脊椎动物总重,超过所有昆虫总重一半还多 4 真社会性组织只有15种。裸鼢鼠是脊椎动物另一个唯一. 5 真社会性:只有一个巢,雌性不分巢. 6 穷... 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是我们熟知的进化原则,而诺瓦克提出:合作是进化的第三原则。如果按进化论物竞天择,自然界应该只有竞争,但现实恰恰相反,自然界不仅有竞争,合作也很普遍。小到一个生物体内不同细胞的合作、大到不同物种间的合作。对于个体而言,背叛是有利的,是什么...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重方法论的书,读了才发现,作者结合多种学科知识,用大量实验数据和理论相结合,提出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和亲缘选择这5种机制都可以促使自然选择把竞争转化成合作。相对于合作的可实践性,作者更偏向合作的自然选择性,或是说合作的必然... 1.想象一个事业,4个伙伴,一起凑钱,共享收益。第一轮,4个人每人放8块钱到存钱罐里,收益率是50%,平均分配,每个人连本带利拿到12块。第二轮,有个聪明人发现,没人知道自己出没出钱。他这次没往存钱罐里塞钱,实际出钱的只有3个人,这次还是50%收益,连本带利36块,还是4个人平均分配,每个人拿回9块。出钱的人吃亏,但是没出钱的人赚大了。第三轮,谁都不是傻子,看总金额不对,知道有人作弊,就是不知道是谁作弊。别人作弊... 2019-03-25 20:30 1.想象一个事业,4个伙伴,一起凑钱,共享收益。第一轮,4个人每人放8块钱到存钱罐里,收益率是50%,平均分配,每个人连本带利拿到12块。第二轮,有个聪明人发现,没人知道自己出没出钱。他这次没往存钱罐里塞钱,实际出钱的只有3个人,这次还是50%收益,连本带利36块,还是4个人平均分配,每个人拿回9块。出钱的人吃亏,但是没出钱的人赚大了。第三轮,谁都不是傻子,看总金额不对,知道有人作弊,就是不知道是谁作弊。别人作弊,自己怎么办?理性算计便发现:第一,确实是作弊划算,第二,既然自己能发现,那么大家都能发现有人作弊而且作弊划算,于是大家都会作弊,所以自己也只能作弊,不作弊就是傻子。于是,这次存钱罐里一块钱也没有,收益率再高,收益也是零,游戏结束。2.一个事业从很有希望到无可救药,只需要三轮。这个循环发生过太多次。故事里有两种策略。第一种是合作,就是每个人都付出成本,让别人获得收益,同时自己也获益;第二种是作弊,就是不付成本,光拿收益。对每个人来说作弊几乎总是比合作划算,于是蛋糕很快消失,因为没人继续做蛋糕了。3.怎么挽救蛋糕?这时需要报复出场。有人说,往游戏里加入第三种策略,报复。所谓报复,就是宁可自己付代价,也要作弊的人付出更大的代价。4.我们对报复这件事很熟悉。复仇既是最古老的人类情感,又是戏剧的永恒主角。对欺骗、背叛,对社会不公,对来自权势的凌辱,谁不曾想过报复?不过,报复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是不理性的,因为其最好结果无非让对手失去更多,而自己得不到什么。无数讲道理分子规劝过,报复成功又如何?大仇得报,接下来便是无尽空虚。但是,如果从上帝视角看,报复对于全社会来说似乎却是理性的。如果不是有布衣之怒血溅五尺,君王怎么可能偶尔低下高贵的头?5.报复是进化给人类埋下的随机算法,有一定随机性地让个人选择报复,以暴易暴,这些人等于是自费做公益,但社会就维持住了底线。仗义每多屠狗辈,社会总在呼唤大侠,大侠的下场总是悲剧。这些看似矛盾的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6.有人做实验印证了这一点。跟前面的凑钱发财游戏相似,在对照组只有合作、作弊两种策略,在实验组就另外增加了报复策略:参加者可以选择自己出钱让作弊者亏更多的钱。实验进行多轮,但每轮相对独立,参加者可以知道上一轮的作弊者是谁,但每过两轮重新洗牌,从头开始。结果发现,对照组中不能报复,所有人很快都选择作弊,游戏结束。但实验组不然,有九成的参加者至少报复过一次,其中有一成报复过十次以上,结果是游戏还能继续,没有因为作弊泛滥而崩塌。外推开去就是说,因为有报复作弊者的威慑,所以社会还能存在。7.话是这样说,在不同社会中报复的作用完全不同。有人在全球不同国家的16个城市做类似实验,其中包括发达经济和发展中经济,也囊括了东西方,结果差异极大。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的城市里,如果作弊者被玩家报复,往往汲取教训,停止作弊,选择合作。在这些国家中,对于维持游戏,让大家玩下去,增加总收益,报复是有好处的。但在另一些国家的城市里,如希腊、俄罗斯,作弊者被玩家报复后,往往选择反报复,进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由于实验的设走是玩家匿名,这些作弊者并不知道谁报复了他,无法针对性地反报复,结果就选择"报复社会",特地挑选那些合作型玩家来报复。你不让我爽,我就让所有人都不爽。游戏很快崩塌。8.作弊者被报复以后是从良还是变本加厉,与其所在社会的法治程度和公民社会发展高度相关。法治到位、民间凝聚力高的社会,作弊者在被报复后从良的比例高,反之则报复社会的比例高。在法治废弛和公民社会机制缺失的原子化社会里,你要想当赢家,报复是错误策略。9.还好这只是一种情境,还好有另一种情境。在这里,参加者们不再是匿名状态,他们反复博弈,彼此了解,形成了每个人的声誉:有人的声誉是总是合作,有人的声誉是总是作弊,有人的声誉是总是报复作弊者,等等。哈佛大学教授诺瓦克(Martin Nowak)在这种情境中做了多轮实验,结果发现,报复确实有助于维持合作,但因其成本高昂,使得总收益并不高,相反,游戏的赢家们无一例外地是那些从不报复的人。面对报复与奖赏两个选项,他们不报复作弊者,只是远远躲开,转而奖赏那些合作者。不要报复作弊,但是要奖励诚信。赢家们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漫长的博弈中,躲开作弊者,与合作者同行,相互激励,在一个诚信依然有用的社会里,抱团取暖,共同抵达,而社会因此受益。诺瓦克给出建议:要有选择地与他人互动。奖赏合作者,与其建立密切关系,传播他的声誉;不与不合作者合作,但也不报复。 人为什么合作?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存在。 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 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 2018-12-06 06:36 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 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来的? 现实世界老是在教你自私、竞争、效率,这些当然也重要,但人还有另外一面,利他、合作与永续发展。 《超级合作者》是一部洞悉人类社会与行为的里程碑式科普著作。作者马丁•诺瓦克从生物学、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并阐述了生物之间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同时极具洞见地指出,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后的第 3 个进化原则。《超级合作者》从博弈论之囚徒困境入手,生动展现了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生物学和进化动力学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 这本书的核心是在讲演化机制,过去我们都相信两个最重要的演化机制,一个叫做基因变异,一个叫做物竞天择。顾名思义,基因变异,是物种随机性的发生基因突变,带来性状的改变。物竞天择就是大家互相竞争,同种竞争有限的资源,异种间更是竞争,互为食物链上的一个节点。当外在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适者生存就是这两个演化机制的结果。而这本书却相信演化中具有第三个最重要的机制,叫做合作。所以这本书叫做「超级合作者」。这是所有的物种,不仅仅是我们人类,而是任何物种基因中携带的本能。 这个「合作来自于本能」的观点对于经济社会学,或者叫复杂思维框架下的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支持,而对传统的经济学学派可能是会有些颠覆性的意思。过去,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理性选择学派为代表的一些理论假设,都是基于以下的观点:人是自私自利的,即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工厂要最小化生产成本,个人需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几乎所有的经济模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由个体决定了最小成本、最大效用的行为模式之后,个体行为的加总成为总体,形成社会的均衡,这就是化约思维。紧接着这样的思维,是竞争,最后是效率。于是这样子的一套系统成为了很多学派的理论基础。 竞争重不重要?当然重要。看到我们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你就知道为什么「时间就是金钱」,「发展竞争力」等等的口号铺天盖地。所以竞争是人性,它很重要,但是并不完整。刚刚我们讲到的化约主义还原论,很明显,这是化约主义中的一种,个体行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很个人主义的。这里的个体不仅仅指个人,也包括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小单位。而一旦从个体到集体,这类型的思维就是集体等同于个体的加总,但实际是不是如此呢?我们提到了复杂思维下的网络结构,就是复杂网,现实中,不止是个体行为简单加总构成了整体,还有个体间的互动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还包括结构演化、行为演化,这就是复杂思维给经济学和社会学带来的东西。人和人为什么要合作呢? 这本书的开头,给大家讲了囚徒困境这样一个信任游戏,来探讨人们在背叛与合作之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原来在理性选择学派下,认为人为什么合作?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存在。但是只要这轮合作是最后一轮,我保证骗你,反正没有后面的利益了,只要保证我这最后一轮的利益最大化就可以。或者说,如果我知道我这次骗了你之后我可以得到一大笔利益,超过以后的所有继续诚实合作的利益,我就必定骗你,这就是理性的选择。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所以,这本书从这样一个问题出发,开始谈在演化的过程中间,物种其实有一种天生的利他主义的基因,而这个是演化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如果没有了这个机制,整个生物演化或不存在。这个观点是诺瓦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最重要的发现。 由此,我们回到复杂科学,复杂科学的框架之下,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结构,而网络结构的来源是人与人的合作,而合作的来源我们可以这样讲,套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合作和自利的心理是对抗的,人是有同情心的,人可以因为在一个群体中间而有认同感,最后会产生利他主义行为。这个就要远比刚才讲的那种完全基于利益的合作更加的稳定。所以由认同形成的合作,人与人的互动,网络的产生。最后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永续。就好像物种一代一代的演化,个体会消失,但物种竟然可以不断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在演化的过程中间,不管在哪个层次,都有非常多的合作行为,最小的层次乃至于从一个原生汤开始,从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这些无机物怎么连接的?形成怎样的结构?乃至于有机物之后形成的生命体,DNA 和 RNA 是怎么把上一代的信号传给下一代信号的?等到终于有一些最简单的比如细菌这样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竟然也是群居,共同生活,互相寄生,才能够一起生存,这里就包括我刚才举的例子,竟然有细菌自杀来实现其他细菌的存活,所以这里的驱动机制不是物竞天择,不是说我一颗细菌自己活了就好了,被选择下来就好了,我会自杀,但是我的物种或者一群共生的细菌,只是大家共生的细菌可以一起活下去。再到细胞和组织器官,我们都希望身体的所有细胞不要随便增生,按照 DNA 编码好好的合作,有秩序的增生和死亡。哪一个细胞乱增生不肯合作,那叫什么呢,那叫癌症。再到形成种群和群落,最后到高级物种的社会,蜜蜂、蚂蚁它们是怎么样进行合作,能够成为一个活下去的种群,乃至于我刚才讲的不同种群间还有共生关系,它们怎么样能够形成这样的生态链,进行系统的协调。所以这本书就在从生命的生发,一直要高级物种的社会,要如何合作才能永续共同存在。 最后当然是我最关心的,人的社会,我们社会科学要研究的东西,我们人的合作,那就已经到达一种无法想象的高级阶段。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来的?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尤其我所讲的社会系统中的复杂网,人的合作和网络是更复杂的一件事。这些就是作者在整本书中要去谈的问题,因此就要回答合作的机制。 这本书介绍了五种重要的合作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和亲缘选择。 第一个合作机制叫做直接互惠,这个合作机制的关键词是交换和同理心。直接互惠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猴子之间「我给你疏疏毛,你也会给我疏疏毛」。是一种简单的平等交换原则,但为了让直接互惠发挥作用,双方需要不断重复接触,这样才能有机会用一方的好意回报另一方的好意。作者分析了这种合作机制下的各种博弈策略,他说到:「并没有哪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合作行为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多长时间才能出现再次合作。」 第二种合作机制类型叫做间接互惠,从社会网学派的角度来说,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信任是可以传递的。为什么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比如 A 是你的朋友,A 信任 B,你信任 A,所以你会信任那个本来对于你来说是陌生人的 B。这就是间接互惠。间接互惠创造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这个机制的关键词,叫做名声。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而是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回报。这个机制对于我们的社会规模和社会网结构的复杂化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个合作机制叫做空间博弈。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我们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的时候,有一种结构就是你会影响到你的邻居,最简单把它模型化了,在一个围棋棋盘上做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白子和黑子,如果一个黑子被白子包围了,就是如果周边都是白子,这个黑子就会弹起来再随便跳到另一个点,同样的,如果一个白子被黑子包围了,它就跳起来,随便再落一个点。经过无数次实验之后,最后就会发现棋盘上黑子和白子的泾渭分明。研究者用这个小实验来解为什么美国会有不同人种间的居住隔离现象,这不是法律造成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机制,白人发现周围黑人多了就搬家,黑人发现周围白人多了就搬家,就自然形成这个结果。这就是空间博弈。再复杂一点,我们设定这个过程中分为同化者和背叛者,比如如果旁边有三个白子,你就变成白子,成为同化者,但是周围有八个白子,你反而变黑了,就是背叛者。经过了这样一些设计之后,最后发现,在背叛者混乱局面的过程中间,合作者合作的非常愉快,而且还可以持续的不断扩大种群,最后往往是合作者多的一个颜色获胜。作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的世界中,不需要复杂的策略和聪明的思想,一群合作者会有更大的机会稳定生存下来,而且碰到另外一群合作者还可以结构成一个更大的合作结构,活的越来越稳健,时间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合作者会替代背叛者,成为主流,而整个生态系统,就因此变得非常稳定或者可持续。实践中,你会很自然的跟你的邻居互惠,当然这里的邻居都还指的是地理空间的,不是关系空间的,关系空间更接近上一个讲的间接互惠。因为在地理上我们在一起,所以自然就有一个共同的归属,以后会给大家讲到的社区营造正是从这里开始。 第四种合作机制叫做群体选择,最简单的例子,你是一个团体的会员,就和其他会员之间有一种共识,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哪怕我们都是鹿晗粉丝会会员,为了鹿晗生日我们发动一个什么样的行动,声势浩大,这就叫认同的力量。这本书依然是用生物学做例子,只要群体中的个体愿意为群体利益而付出自己的代价,那么,这样的群体就会拥有生存优势。 最后一种合作机制最特别,叫做亲缘选择。书中讲到了一个有趣的,英国有一个著名的遗传学家叫霍尔丹,有一次在酒吧里,有人问他,会为了救一位落水之人而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不顾吗?霍尔丹在纸上算了一会儿,回答说不会,但会为了两个亲兄弟或者八个表兄弟这样做。他的回答来自于这样一个观点:个体的关键目标是让自己的基因延续到下一代,那么就有理由付出成本为携带相同基因的亲属提供利益。更简单说,就是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是一种合作进化的有条件机制。 经典语录摘抄: 1、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比喻; 3、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选择的压力——适者生存原则会带来达尔文式的进化(也就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的思维模型可以扩展到任何稀缺资源下、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 4、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时,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形态而且还... 2018-11-15 15:43 经典语录摘抄: 1、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比喻; 3、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选择的压力——适者生存原则会带来达尔文式的进化(也就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的思维模型可以扩展到任何稀缺资源下、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 4、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时,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形态而且还在继续演化下去——这样一种生命观是何等的壮丽啊!——达尔文 5、如果人们认为数学很不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生有多复杂。——冯 诺依曼 6、我认识到,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所有能够繁衍出来的生命体,而拒绝削减任何生命的过剩群体数量,并不是一心向善的表现,而是残忍的行为。这样做就是在增加这个世界的苦难。 7、如果我们只想到山川、河流与城市,这个世界未免太过空洞;但若能想到此处与彼处的人们,虽然距离遥远,却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思维和感受,在心灵上近在咫尺,地球才更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歌德全文脉络: 作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是人类的基本特征? 从科学角度看这个问题,合作得以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方面,科学本身就是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关于为什么人类为何能如此默契的形成合作、什么是促进合作最有力利的环境因素,科学能给出最好的解释。作者所创立的进化动力学中心团队,对于”合作“的研究产生了不少有意思的成果,例如全球范围的移民比本地移民更能促进合作的深化,合作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本能即”合作意识先于竞争意识产生于人脑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公平策略总是能最先胜出。 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展示的最后一个研究成果,它表明一个让大多数人欣慰的结论: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进化过程可能会惩恶扬善——人们经常会为现实生活的随机性而担忧,因为随机性给人的感觉是不公平的,但长期来看,在目光短浅的私利竞争中,公平永远会取得完胜。 前言 自然选择如何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生物现象有其阴暗的一面,查尔斯 达尔文将大自然这一阴暗面称为生存斗争。他意识到,竞争在进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核心的作用。按照竞争的逻辑,我们应该都不应该帮助竞争对手——他们都是阻碍自己走向竞争胜利的阻碍。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除了竞争,还有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正是合作,让坐在终端前的你能看到我的文章——你全身的细胞都在紧密合作产生了”你“并让你看懂”我“的文章。而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就像悖论一样让人迷惑。在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相互倾轧的世界里,合作、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经过20多年的研究,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5项基本的合作机制,用数学的方式来清晰表述人类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机制可以解释我们世界上的一些现象,例如合作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竞争则不能( 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合作有周期性的新衰过程(生物个体的合作能力是起伏不定的,就像大自然的心跳一样,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冲突与分裂一直存在 消失的原因)。 另外对于合作的全新理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者认为,进化原则可以增加一条,选择的前提是突变,同样道理,合作的前提条件是选择和突变,缺一不可(三个原则:突变、选择、合作)。通过合作,进化才产生了富有建设性的一面,从基因到有机体,从语言到复杂行为。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第一部分 合作的5大机制 第1章 合作机制1 直接互惠 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直接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条件?—— “我给你挠挠背,你也会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当两个个体再次碰面的概率高于无私行为的成本收益比时,直接互惠就能引领合作的进化。直接互惠需要一定程度的“认出”、“回忆”等认知能力。 试描述关于囚徒困境的各种策略?—— 一、对于单次囚徒困境,背叛是最理性的选择; 二、而对于简单的重复囚徒困境来讲,有冷酷策略(只要对方合作,我就合作,但如果对方背叛了一次,我就永久地采取背叛行为。这种策略容易激发对方的合作,但长期来看绝不是很好的策略,因为它过于冷酷,容易在一次变节之后终止对方合作的欲望); 以牙还牙策略(总是怀着对对方信任的态度开始博弈,之后便模仿对方的上一步动作,只有当对方背叛时,才会采取背叛行为。这个策略是计算机模拟策略中得分最高的策略,因为它很能让对手读懂自己的下一步意图,从而在让对方选择对它自己最优的合作选项时,实现自己的最优化) 一牙还两牙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一。除非对方接连两次采取背叛行为,否则就一直保持合作态度。这个策略更为友善,但在计算机测试中得分并不太高。。在各种计算机程序策略中,拥有”友善“属性的策略得分往往较高,也就是”永远不要做第一个背叛的人!“) 三、在有噪音影响的重复囚徒困境下,以牙还牙策略不再是最佳策略(因为一个噪音会导致两个以牙还牙策略者重复的背叛,直到下一个噪音的出现),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最可能的最佳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二。永远以合作的态度来回报对方的合作。当遇到背叛时,以某一概率与对方进行合作。这个变种之所以能取代原种及变种之二,是因为上述的原种弊端以及变种之二的固定性会被揣摩者加以恶意利用。不过,在整个轮回中,这个变种也只是其中一个阶段的最佳策略。也就是说,在动态变化的博弈环境中,最佳策略一直在变,于是就没有真正的贯穿整个博弈环境的”最佳策略“) 四、在三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因素(比如选择背叛的玩家更能理解和接受另外一位玩家的背叛行为,但如果选择合作的玩家则会对背叛行为更加愤怒)。这时候纵观整个动态博弈过程,最佳策略是”赢定输移“(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合作行为,那么我会再次选择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背叛行为,那么我会以某一概率与对方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采取了不同的行为,那么我会选择背叛。这个策略之所以能超越以牙还牙策略之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博弈环境演变到全是合作者的情况下,这个策略不会因为突然的背叛者而遭到打击;二是这个策略比其更加简单,只要做的好,就坚持目前的选择,否则就采取行为的转换,并不需要理解并记住对手的行为。这一策略只关注自身的得失,以确保自己在博弈中占得先机,因此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认为,由于这一策略需要更少的认知技能,它就会更加普遍的存在。) 四、交替性囚徒困境:玩家在选择合作还是背叛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同时采取行动,此种变种指的就是针对玩家交替进行决策的囚徒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了最佳策略。 五、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困境选择,则介于三与四之间——我们总能得到一些关于对方意图的信息,但这样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 ”宽宏的以牙还牙策略“与“赢定输移”策略各自有什么侧重点?—— 前者更加侧重于自己的“感受",后者更侧重于自己的”利益“。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以牙还牙“的思想过程:我现在有些后悔,希望能补偿上一轮做出的背叛行为。而”赢定输移“:如果我在这轮占到他人的便宜,那么就会在接下来的几轮中继续这样做。这两种策略还有另一点不同之处,如果两位玩家都背叛,那么”以牙还牙“只会背叛,而且不会尝试重新建立友好的关系,而赢定输移则会采取合作态度,并尝试恢复到更好的关系上来。 两种策略各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希望在所处关系中重新达成合作,那么”赢定输移“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可行。总体来看,”赢定输移“更能适应错误的发生,因为这一策略主动寻找更好的结果,在双方均采取背叛行为之后,还能试图恢复合作的模式,虽然也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相反,"以牙还牙"则不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但在对方背叛之后,也不会试图恢复合作关系。 博弈环境的动态轮回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在简单的模拟环境中是这样变化的:从一成不变的”永远背叛“到”以牙还牙“,再到”宽宏以牙还牙“,之后会演变成为全部合作。最终,在一次毁灭性事件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又再一次回到卑鄙背叛者所支配的状态之中。虽然现实不会像模拟那样完美,但有些是共通的特点,即没有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也没有一种策略能获得永生。一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合作行为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多久时间才能出现合作的再次繁荣。 囚徒困境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吗?——有,而且太多,作者他们只研究了博弈中得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变体,博弈论那巨大的蛮荒秘境在眼前一望无垠。这一困境没有边界。(没有边界的世界!真是让人激动人心!并且,这只是博弈论——数学对生活的众多隐喻之一——的内容而已) 第2章 合作机制2 间接互惠 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 “我给你挠挠背,就会有其他人来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相反,这种行为相当于购买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你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回报。只要期望的未来收益超过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为就会产生。 间接互惠需要比直接互惠更加强大的认知能力吗?是的,有人曾精辟的总结了两者需求的不同:为了实现直接互惠,你需要一张脸。为了实现间接互惠,你需要一个名字。而为了得到这个名字,玩家需要语言的帮助。通过间接互惠而产生的对社会合作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和进化。而为了掌握人类语言这种异常复杂的工具,就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 直接互惠已经产生了许多生物现象,那么间接互惠对于人类来说,又能解释哪些现象?——首先,就是上一个问题的答案,间接互惠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达大脑的形成;其次,间接互惠跟共情能力的进化有明显的联系,只有大概把把握了他人的心里在想什么,才能明白并理解他人的慈悲情怀,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让人掌握了”心智理论“。最后间接互惠促进道德体系的进化,它作为一项”环境因素“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中,一步步剔出与其相悖的道德体系。 在间接互惠的模式下,有什么比较明智的策略吗?书中作者进行了间接互惠的数学建模,在三阶评估环境下有4096种策略,其中只有8种策略存在进化稳定性并能发展出合作行为(换而言之,就是在模拟的理想环境下,”人类”残存至今的策略),它们略有一些共同特征:与好人合作被认为是好的,而背叛好人则被认为是坏的(maybe这就是因果报应论在全世界文明中这么普及的原因之一)。 第3章 合作机制3 空间博弈 前面的囚徒困境都隐含一个条件,也就是困境中得各方都处在均匀混合的人口环境中,每一方与其他任何一方相遇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作者发现,在均等情况下背叛者总是胜过和作者。但现实中,所有的人口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结构,那么这个现实情况是否是能影响简单囚徒困境的最终结果使合作者完胜背叛者呢? 这章作者通过两种玩家(坚持背叛与坚持合作玩家)在不均匀空间的博弈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1、即使没有复杂的策略,当你把充分混杂的背叛者和合作者群体(汤)改成由合作者和背叛者群体构成的非均匀群体(披萨)时,进化的走向也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而合作也能得以出现并发展繁荣(换句话说,不需要意识也能促进合作的产生,在一个结构化的世界中。这个结论对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理论都有意义)。2、就算身在背叛这的团团包围中,成群的合作者依然可以繁衍生息。 作者对这章概括,我觉得比我自己概括的要完整,因此摘抄:空间博弈。这一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棋盘上,发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也发生在我们所归属的各种集合众。在任何进化过程中,其核心都是由具有复制能力的个体所组成的种群,而许多学者的多年研究也表明,种群的结构对进化有着显著的影响。无论说的是空间结构、社会网络还是标签,我们都是在表示,一些个体之间交往的频率比他们跟其他人交往的频率要高。这样一来,合作者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互助网络会或群聚,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在自然选择中获得成功。种群结构决定进化的走向。合作之花究竟能否在空间图形中绽放,也可以由一条极其简单的规则来决定:收益成本比必须高于德平均邻居数量。这是我们的第3条法则。 第4章 合作机制4 群体选择 这章粗粗的介绍了作者基于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的“多层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演变,一方面要从个体角度思考,另一方面也要从群体角度思考,因为面对大自然,事无巨细才是最好的研究态度(我喜欢这种务实的、不人为划分世界的态度,因为很多研究在定义之处就会遗漏很多重要之处)。这章中,让我比较意外的结论是“许多人类美德都是在战争的严酷考验中锻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可以这么简单的推导:非利他主义的群体里成员的单体延续能力要强于利他主义的群体成员,但一旦发生群体间的战争,那么利他主义群体胜算更大,于是基于利他主义的美德在战争中传播的更广了。 第5章 合作机制5 亲缘选择 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增加传到下一代的基因数量,从而扩大我们未来的遗传规模。这就是第5个合作机制——亲缘选择。 作者先缓缓的介绍了一下亲缘选择的起源于现代发展,认为这门学科在数学上走到了一个与现代系统隔绝的子文化系统里去,而其中原因就是无法提供一个系统的、实用的数学模型。亲缘选择理论的核心基本思想,就是由汉密尔顿提出的内含适应性概念。但作者认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虚无的概念,首先内含适应性不能实际计算——基于互动博弈的难以计算还有违背现实的前提,因此它只是个数学假设而非一个稳健的数学模型;其次,内在适应性理论预测的结果与标准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致,但前者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基于奥卡姆剃刀理论,前者应被剔出;其三,即使前面的问题都不存在,汉密尔顿规则也并不成立。 另外,有人说内含适应性理论是基于以基因为中心的方法,但这一理论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而当人开发一种真以基因为中心的模型,就会发现并不需要利用内含适应性的概念。总结一句,就是作者认为亲缘选择论需要一个更加正确的范式。 第二部分 合作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居功至伟 第6章 生命起源于合作 进化动力学中心(PED)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在这里探索生命的奥秘。遗传信息的载体RNA——核糖核酸的出现,预示着生命的诞生。没有背叛者的细胞繁殖得更快,也更有生存优势。 生命是解决办法,那么,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就是用这些天体来解开牛顿引力定律方程的答案,电子围绕轻原子核所做的运动,就是“解开”量子力学方程的答案。生命就是解开进化这个方程式的答案。 这章讲到生命起源的前生“RNA”的进化难题——艾根悖论(艾根认为,如果不考虑修正失误的酶,那么复制分子链最长可达100个字母左右。但为了让复制分子链能容纳失误修正酶的编码,则必须要比100个字母长出许多才行)。作者认为,合作的“超循环“机制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由相互依存的RNA分子组成的循环形式,每个分子都在进化自我繁殖的化学反应,并同时帮助循环中的下一个分子繁殖)。不过超循环机制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它如何解决搭便车、寄生虫之类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之前的多层选择理论——在细胞内部,背叛这可能会获得胜利,但没有背叛这的细胞却可以胜过拥有背叛这的细胞,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制环境中,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少有背叛者的团体。 第7章 细胞社会 一般情况下,我们身体里的许许多多细胞都能和谐相处,成为多细胞有机体的一部分。但是,总会有细胞站出来反抗主体,破坏细胞间的合作,这时医生就会告诉你说:你患上癌症了。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就是让细胞恢复彼此间的合作。 这章,我读下来没什么可以特别概括摘录的。 第8章 蚂蚁社会 众多蚂蚁通过分工合作而形成蚁群——超个体蚂蚁。这种社会性动物群体,具有个体蚂蚁所不具备的特性,合作机制让蚂蚁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爱德华•威尔逊是研究蚂蚁的超级博物学家,他的《蚂蚁》一书荣获了普利策奖。 这章略略介绍了”蚂蚁“这种神奇的生物,如果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就去看《蚂蚁的故事》吧。 第三部分 我们是才艺卓绝的超级合作者 第9章 服务于间接互惠的语言进化 语言由进化而来。只要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从语言中获益,语言与合作就可以同步进化。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的变迁,也留下了进化的痕迹。 作者认为,生命所在的环境和生态决定了对语言的需求。他是这么描述这个结论的:如果我们是整天在草地上四处游荡的四蹄动物,那么我们要说的话,不过就是”好吃“、”那边有美味的青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游过充满浮游生物水域的蓝鲸。所有要交流的事情,就是下一顿饭到哪里找、如何驱赶鱼群等,根本不需要语法,行胜于言。但是,在一个充满社会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环境中,在生死存亡依赖于快速传播重要信息的地方,利益就超越了成本,句法式沟通方式也会赢得游戏。此时,语言就会生根发芽、含苞待放。尤其是在群体成员之间的的互动非常复杂,充满若隐若现的政治情况之时,语言更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言就是这样在肥皂剧般的互动和政治阴谋中诞生的。 这章讲到”不规则词汇的衰退“遵从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其中的”误差条“非常小。数学函数对这一衰退给出这样的解释:使用频率较标准动词低100倍的动词,其规则化的速度会提升10倍以上。换句话说,动词的进化速度与其在英语语言中普遍性的平方根成反比,不那么经常出现的不规则动词,会被人更快的遗忘。(语言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脉络,实在是让人吃惊) 想要做拓展阅读的,可以看《语言本能》。 第10章 “欢乐颂”取代“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告诉我们,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的资源,必定无法长久维持。因此,为了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幸运的是,有一种合作机制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它的名字叫:间接互惠。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正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就会变得更加宽厚仁慈。基于”名声“的博弈,或许能改变工公地悲剧。 第11章 奖励比惩罚更有利于合作 即便人们自身无法从惩罚行为中获益,人们也有意愿为集体和社会利益而惩罚他人。实验告诉我们,实施报复性惩罚的玩家,成绩往往都很糟糕。对于公共事业来说,奖励比惩罚更能促进合作。 在这章中,作者通过实验,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心得:通过将公共品博弈与定向互动博弈联系在一起,就能解决公地悲剧。也就是说,与其停止合作并影响到传统公共品博弈中的所有玩家,不如只停止与那些背叛者的合作,甚至还可以对其他的合作者予以奖励。公共博弈品中的合作者能赢得好名声,使得其他合作者更愿意与他们进行私下一对一的交易,就像那些有绿色环保名声额公司更容易获得商业机会一样。 最后,作者在这章里认为奖励不仅仅能让我们以合一的精神高效工作,还能激发出创造力。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这个结论也是很有意味的) 第12章 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三度影响力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平均分隔都是六度,但影响力却仅能波及到三度。实验告诉我们,利他、合作等行为也存在着三度影响力。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关系,如果每个个体的邻居数量较少,对合作者就更加有利。 这章讲到进化图论,针对群体网络的瞬间状态,研究了给定固定群体结构是如何影响进化的结果。下面是作者的研究成果: 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总体来看,如果每位个体的邻居数量少一些,就会对合作者更加有利。平均邻居数量被称为”图的度数“k。距离来讲,环形图的度数为2,因为每位个体都有两位邻居。计算机模拟过程显示,下面这条简单的规则支配了所有类型的网络:如果收益成本比大于度数,那么合作者就比背叛者更加充裕。 上述结论有许多有意味的推论。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些结构能比其他结构更能有效地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特别是在玩家之间关联度较低时。 第13章 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 数学天才科琳娜•塔尼塔用数学公式告诉我们: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 我们所拥有的各类集合的会员资格,以及无数的社会网络,是如何对合作产生影响的呢?如果我与你在几个社会集合中都能相遇,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互动机会。但互动到何种程度,我才会开始产生更多的合作倾向呢?如果我加入更多的集合,并将时间均摊到所有集合中,是否会有帮助呢?如果我加入更小规模的集合,在小规模环境中与他人相遇,是否会有帮助呢?从进化思维思考上述问题,就形成了进化的集合理论。于是,关键问题就变成了:在以集合为单位的群体中,我们如何去理解群体的进化动力学? 在研究中,作者及其他研究者,研究出了一个公式。在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其中三个结论:1、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2、集合是促进合作进化的最具潜力的结构;3、存在最佳流动性,使在集合中的合作性倾向最大化。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跳出本书关键的囚徒困境博弈,用其对立的合作困境思考合作与竞争。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思维模型(进化中的一个关键定理),预之其详,请看书中最后一章。 结语 合作引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人类是超级合作者,只有我们才能使用全部的5大合作机制。而另一方面,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毁灭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我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 “可以这样理解 “宽宏以牙还牙 ” :永远不会忘记对方的好意 ,但会偶尔谅解对方的恶行 。”看了实验结果和许多案例,发现物种在竞争中并不完全是绝对利己害他的,而是会自发形成合作,甚至有时宽宥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来完成合作共赢。 2018-10-20 21:22 “可以这样理解 “宽宏以牙还牙 ” :永远不会忘记对方的好意 ,但会偶尔谅解对方的恶行 。”看了实验结果和许多案例,发现物种在竞争中并不完全是绝对利己害他的,而是会自发形成合作,甚至有时宽宥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来完成合作共赢。 经典语录摘抄: 1、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比喻; 3、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选择的压力——适者生存原则会带来达尔文式的进化(也就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的思维模型可以扩展到任何稀缺资源下、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 4、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时,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形态而且还... 2018-11-15 15:43 经典语录摘抄: 1、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比喻; 3、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选择的压力——适者生存原则会带来达尔文式的进化(也就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的思维模型可以扩展到任何稀缺资源下、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 4、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时,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形态而且还在继续演化下去——这样一种生命观是何等的壮丽啊!——达尔文 5、如果人们认为数学很不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生有多复杂。——冯 诺依曼 6、我认识到,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所有能够繁衍出来的生命体,而拒绝削减任何生命的过剩群体数量,并不是一心向善的表现,而是残忍的行为。这样做就是在增加这个世界的苦难。 7、如果我们只想到山川、河流与城市,这个世界未免太过空洞;但若能想到此处与彼处的人们,虽然距离遥远,却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思维和感受,在心灵上近在咫尺,地球才更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歌德全文脉络: 作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是人类的基本特征? 从科学角度看这个问题,合作得以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方面,科学本身就是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关于为什么人类为何能如此默契的形成合作、什么是促进合作最有力利的环境因素,科学能给出最好的解释。作者所创立的进化动力学中心团队,对于”合作“的研究产生了不少有意思的成果,例如全球范围的移民比本地移民更能促进合作的深化,合作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本能即”合作意识先于竞争意识产生于人脑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公平策略总是能最先胜出。 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展示的最后一个研究成果,它表明一个让大多数人欣慰的结论: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进化过程可能会惩恶扬善——人们经常会为现实生活的随机性而担忧,因为随机性给人的感觉是不公平的,但长期来看,在目光短浅的私利竞争中,公平永远会取得完胜。 前言 自然选择如何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生物现象有其阴暗的一面,查尔斯 达尔文将大自然这一阴暗面称为生存斗争。他意识到,竞争在进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核心的作用。按照竞争的逻辑,我们应该都不应该帮助竞争对手——他们都是阻碍自己走向竞争胜利的阻碍。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除了竞争,还有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正是合作,让坐在终端前的你能看到我的文章——你全身的细胞都在紧密合作产生了”你“并让你看懂”我“的文章。而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就像悖论一样让人迷惑。在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相互倾轧的世界里,合作、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经过20多年的研究,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5项基本的合作机制,用数学的方式来清晰表述人类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机制可以解释我们世界上的一些现象,例如合作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竞争则不能( 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合作有周期性的新衰过程(生物个体的合作能力是起伏不定的,就像大自然的心跳一样,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冲突与分裂一直存在 消失的原因)。 另外对于合作的全新理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者认为,进化原则可以增加一条,选择的前提是突变,同样道理,合作的前提条件是选择和突变,缺一不可(三个原则:突变、选择、合作)。通过合作,进化才产生了富有建设性的一面,从基因到有机体,从语言到复杂行为。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第一部分 合作的5大机制 第1章 合作机制1 直接互惠 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直接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条件?—— “我给你挠挠背,你也会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当两个个体再次碰面的概率高于无私行为的成本收益比时,直接互惠就能引领合作的进化。直接互惠需要一定程度的“认出”、“回忆”等认知能力。 试描述关于囚徒困境的各种策略?—— 一、对于单次囚徒困境,背叛是最理性的选择; 二、而对于简单的重复囚徒困境来讲,有冷酷策略(只要对方合作,我就合作,但如果对方背叛了一次,我就永久地采取背叛行为。这种策略容易激发对方的合作,但长期来看绝不是很好的策略,因为它过于冷酷,容易在一次变节之后终止对方合作的欲望); 以牙还牙策略(总是怀着对对方信任的态度开始博弈,之后便模仿对方的上一步动作,只有当对方背叛时,才会采取背叛行为。这个策略是计算机模拟策略中得分最高的策略,因为它很能让对手读懂自己的下一步意图,从而在让对方选择对它自己最优的合作选项时,实现自己的最优化) 一牙还两牙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一。除非对方接连两次采取背叛行为,否则就一直保持合作态度。这个策略更为友善,但在计算机测试中得分并不太高。。在各种计算机程序策略中,拥有”友善“属性的策略得分往往较高,也就是”永远不要做第一个背叛的人!“) 三、在有噪音影响的重复囚徒困境下,以牙还牙策略不再是最佳策略(因为一个噪音会导致两个以牙还牙策略者重复的背叛,直到下一个噪音的出现),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最可能的最佳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二。永远以合作的态度来回报对方的合作。当遇到背叛时,以某一概率与对方进行合作。这个变种之所以能取代原种及变种之二,是因为上述的原种弊端以及变种之二的固定性会被揣摩者加以恶意利用。不过,在整个轮回中,这个变种也只是其中一个阶段的最佳策略。也就是说,在动态变化的博弈环境中,最佳策略一直在变,于是就没有真正的贯穿整个博弈环境的”最佳策略“) 四、在三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因素(比如选择背叛的玩家更能理解和接受另外一位玩家的背叛行为,但如果选择合作的玩家则会对背叛行为更加愤怒)。这时候纵观整个动态博弈过程,最佳策略是”赢定输移“(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合作行为,那么我会再次选择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背叛行为,那么我会以某一概率与对方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采取了不同的行为,那么我会选择背叛。这个策略之所以能超越以牙还牙策略之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博弈环境演变到全是合作者的情况下,这个策略不会因为突然的背叛者而遭到打击;二是这个策略比其更加简单,只要做的好,就坚持目前的选择,否则就采取行为的转换,并不需要理解并记住对手的行为。这一策略只关注自身的得失,以确保自己在博弈中占得先机,因此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认为,由于这一策略需要更少的认知技能,它就会更加普遍的存在。) 四、交替性囚徒困境:玩家在选择合作还是背叛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同时采取行动,此种变种指的就是针对玩家交替进行决策的囚徒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了最佳策略。 五、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困境选择,则介于三与四之间——我们总能得到一些关于对方意图的信息,但这样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 ”宽宏的以牙还牙策略“与“赢定输移”策略各自有什么侧重点?—— 前者更加侧重于自己的“感受",后者更侧重于自己的”利益“。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以牙还牙“的思想过程:我现在有些后悔,希望能补偿上一轮做出的背叛行为。而”赢定输移“:如果我在这轮占到他人的便宜,那么就会在接下来的几轮中继续这样做。这两种策略还有另一点不同之处,如果两位玩家都背叛,那么”以牙还牙“只会背叛,而且不会尝试重新建立友好的关系,而赢定输移则会采取合作态度,并尝试恢复到更好的关系上来。 两种策略各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希望在所处关系中重新达成合作,那么”赢定输移“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可行。总体来看,”赢定输移“更能适应错误的发生,因为这一策略主动寻找更好的结果,在双方均采取背叛行为之后,还能试图恢复合作的模式,虽然也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相反,"以牙还牙"则不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但在对方背叛之后,也不会试图恢复合作关系。 博弈环境的动态轮回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在简单的模拟环境中是这样变化的:从一成不变的”永远背叛“到”以牙还牙“,再到”宽宏以牙还牙“,之后会演变成为全部合作。最终,在一次毁灭性事件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又再一次回到卑鄙背叛者所支配的状态之中。虽然现实不会像模拟那样完美,但有些是共通的特点,即没有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也没有一种策略能获得永生。一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合作行为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多久时间才能出现合作的再次繁荣。 囚徒困境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吗?——有,而且太多,作者他们只研究了博弈中得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变体,博弈论那巨大的蛮荒秘境在眼前一望无垠。这一困境没有边界。(没有边界的世界!真是让人激动人心!并且,这只是博弈论——数学对生活的众多隐喻之一——的内容而已) 第2章 合作机制2 间接互惠 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 “我给你挠挠背,就会有其他人来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相反,这种行为相当于购买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你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回报。只要期望的未来收益超过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为就会产生。 间接互惠需要比直接互惠更加强大的认知能力吗?是的,有人曾精辟的总结了两者需求的不同:为了实现直接互惠,你需要一张脸。为了实现间接互惠,你需要一个名字。而为了得到这个名字,玩家需要语言的帮助。通过间接互惠而产生的对社会合作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和进化。而为了掌握人类语言这种异常复杂的工具,就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 直接互惠已经产生了许多生物现象,那么间接互惠对于人类来说,又能解释哪些现象?——首先,就是上一个问题的答案,间接互惠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达大脑的形成;其次,间接互惠跟共情能力的进化有明显的联系,只有大概把把握了他人的心里在想什么,才能明白并理解他人的慈悲情怀,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让人掌握了”心智理论“。最后间接互惠促进道德体系的进化,它作为一项”环境因素“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中,一步步剔出与其相悖的道德体系。 在间接互惠的模式下,有什么比较明智的策略吗?书中作者进行了间接互惠的数学建模,在三阶评估环境下有4096种策略,其中只有8种策略存在进化稳定性并能发展出合作行为(换而言之,就是在模拟的理想环境下,”人类”残存至今的策略),它们略有一些共同特征:与好人合作被认为是好的,而背叛好人则被认为是坏的(maybe这就是因果报应论在全世界文明中这么普及的原因之一)。 第3章 合作机制3 空间博弈 前面的囚徒困境都隐含一个条件,也就是困境中得各方都处在均匀混合的人口环境中,每一方与其他任何一方相遇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作者发现,在均等情况下背叛者总是胜过和作者。但现实中,所有的人口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结构,那么这个现实情况是否是能影响简单囚徒困境的最终结果使合作者完胜背叛者呢? 这章作者通过两种玩家(坚持背叛与坚持合作玩家)在不均匀空间的博弈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1、即使没有复杂的策略,当你把充分混杂的背叛者和合作者群体(汤)改成由合作者和背叛者群体构成的非均匀群体(披萨)时,进化的走向也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而合作也能得以出现并发展繁荣(换句话说,不需要意识也能促进合作的产生,在一个结构化的世界中。这个结论对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理论都有意义)。2、就算身在背叛这的团团包围中,成群的合作者依然可以繁衍生息。 作者对这章概括,我觉得比我自己概括的要完整,因此摘抄:空间博弈。这一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棋盘上,发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也发生在我们所归属的各种集合众。在任何进化过程中,其核心都是由具有复制能力的个体所组成的种群,而许多学者的多年研究也表明,种群的结构对进化有着显著的影响。无论说的是空间结构、社会网络还是标签,我们都是在表示,一些个体之间交往的频率比他们跟其他人交往的频率要高。这样一来,合作者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互助网络会或群聚,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在自然选择中获得成功。种群结构决定进化的走向。合作之花究竟能否在空间图形中绽放,也可以由一条极其简单的规则来决定:收益成本比必须高于德平均邻居数量。这是我们的第3条法则。 第4章 合作机制4 群体选择 这章粗粗的介绍了作者基于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的“多层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演变,一方面要从个体角度思考,另一方面也要从群体角度思考,因为面对大自然,事无巨细才是最好的研究态度(我喜欢这种务实的、不人为划分世界的态度,因为很多研究在定义之处就会遗漏很多重要之处)。这章中,让我比较意外的结论是“许多人类美德都是在战争的严酷考验中锻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可以这么简单的推导:非利他主义的群体里成员的单体延续能力要强于利他主义的群体成员,但一旦发生群体间的战争,那么利他主义群体胜算更大,于是基于利他主义的美德在战争中传播的更广了。 第5章 合作机制5 亲缘选择 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增加传到下一代的基因数量,从而扩大我们未来的遗传规模。这就是第5个合作机制——亲缘选择。 作者先缓缓的介绍了一下亲缘选择的起源于现代发展,认为这门学科在数学上走到了一个与现代系统隔绝的子文化系统里去,而其中原因就是无法提供一个系统的、实用的数学模型。亲缘选择理论的核心基本思想,就是由汉密尔顿提出的内含适应性概念。但作者认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虚无的概念,首先内含适应性不能实际计算——基于互动博弈的难以计算还有违背现实的前提,因此它只是个数学假设而非一个稳健的数学模型;其次,内在适应性理论预测的结果与标准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致,但前者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基于奥卡姆剃刀理论,前者应被剔出;其三,即使前面的问题都不存在,汉密尔顿规则也并不成立。 另外,有人说内含适应性理论是基于以基因为中心的方法,但这一理论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而当人开发一种真以基因为中心的模型,就会发现并不需要利用内含适应性的概念。总结一句,就是作者认为亲缘选择论需要一个更加正确的范式。 第二部分 合作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居功至伟 第6章 生命起源于合作 进化动力学中心(PED)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在这里探索生命的奥秘。遗传信息的载体RNA——核糖核酸的出现,预示着生命的诞生。没有背叛者的细胞繁殖得更快,也更有生存优势。 生命是解决办法,那么,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就是用这些天体来解开牛顿引力定律方程的答案,电子围绕轻原子核所做的运动,就是“解开”量子力学方程的答案。生命就是解开进化这个方程式的答案。 这章讲到生命起源的前生“RNA”的进化难题——艾根悖论(艾根认为,如果不考虑修正失误的酶,那么复制分子链最长可达100个字母左右。但为了让复制分子链能容纳失误修正酶的编码,则必须要比100个字母长出许多才行)。作者认为,合作的“超循环“机制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由相互依存的RNA分子组成的循环形式,每个分子都在进化自我繁殖的化学反应,并同时帮助循环中的下一个分子繁殖)。不过超循环机制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它如何解决搭便车、寄生虫之类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之前的多层选择理论——在细胞内部,背叛这可能会获得胜利,但没有背叛这的细胞却可以胜过拥有背叛这的细胞,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制环境中,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少有背叛者的团体。 第7章 细胞社会 一般情况下,我们身体里的许许多多细胞都能和谐相处,成为多细胞有机体的一部分。但是,总会有细胞站出来反抗主体,破坏细胞间的合作,这时医生就会告诉你说:你患上癌症了。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就是让细胞恢复彼此间的合作。 这章,我读下来没什么可以特别概括摘录的。 第8章 蚂蚁社会 众多蚂蚁通过分工合作而形成蚁群——超个体蚂蚁。这种社会性动物群体,具有个体蚂蚁所不具备的特性,合作机制让蚂蚁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爱德华•威尔逊是研究蚂蚁的超级博物学家,他的《蚂蚁》一书荣获了普利策奖。 这章略略介绍了”蚂蚁“这种神奇的生物,如果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就去看《蚂蚁的故事》吧。 第三部分 我们是才艺卓绝的超级合作者 第9章 服务于间接互惠的语言进化 语言由进化而来。只要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从语言中获益,语言与合作就可以同步进化。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的变迁,也留下了进化的痕迹。 作者认为,生命所在的环境和生态决定了对语言的需求。他是这么描述这个结论的:如果我们是整天在草地上四处游荡的四蹄动物,那么我们要说的话,不过就是”好吃“、”那边有美味的青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游过充满浮游生物水域的蓝鲸。所有要交流的事情,就是下一顿饭到哪里找、如何驱赶鱼群等,根本不需要语法,行胜于言。但是,在一个充满社会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环境中,在生死存亡依赖于快速传播重要信息的地方,利益就超越了成本,句法式沟通方式也会赢得游戏。此时,语言就会生根发芽、含苞待放。尤其是在群体成员之间的的互动非常复杂,充满若隐若现的政治情况之时,语言更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言就是这样在肥皂剧般的互动和政治阴谋中诞生的。 这章讲到”不规则词汇的衰退“遵从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其中的”误差条“非常小。数学函数对这一衰退给出这样的解释:使用频率较标准动词低100倍的动词,其规则化的速度会提升10倍以上。换句话说,动词的进化速度与其在英语语言中普遍性的平方根成反比,不那么经常出现的不规则动词,会被人更快的遗忘。(语言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脉络,实在是让人吃惊) 想要做拓展阅读的,可以看《语言本能》。 第10章 “欢乐颂”取代“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告诉我们,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的资源,必定无法长久维持。因此,为了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幸运的是,有一种合作机制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它的名字叫:间接互惠。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正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就会变得更加宽厚仁慈。基于”名声“的博弈,或许能改变工公地悲剧。 第11章 奖励比惩罚更有利于合作 即便人们自身无法从惩罚行为中获益,人们也有意愿为集体和社会利益而惩罚他人。实验告诉我们,实施报复性惩罚的玩家,成绩往往都很糟糕。对于公共事业来说,奖励比惩罚更能促进合作。 在这章中,作者通过实验,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心得:通过将公共品博弈与定向互动博弈联系在一起,就能解决公地悲剧。也就是说,与其停止合作并影响到传统公共品博弈中的所有玩家,不如只停止与那些背叛者的合作,甚至还可以对其他的合作者予以奖励。公共博弈品中的合作者能赢得好名声,使得其他合作者更愿意与他们进行私下一对一的交易,就像那些有绿色环保名声额公司更容易获得商业机会一样。 最后,作者在这章里认为奖励不仅仅能让我们以合一的精神高效工作,还能激发出创造力。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这个结论也是很有意味的) 第12章 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三度影响力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平均分隔都是六度,但影响力却仅能波及到三度。实验告诉我们,利他、合作等行为也存在着三度影响力。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关系,如果每个个体的邻居数量较少,对合作者就更加有利。 这章讲到进化图论,针对群体网络的瞬间状态,研究了给定固定群体结构是如何影响进化的结果。下面是作者的研究成果: 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总体来看,如果每位个体的邻居数量少一些,就会对合作者更加有利。平均邻居数量被称为”图的度数“k。距离来讲,环形图的度数为2,因为每位个体都有两位邻居。计算机模拟过程显示,下面这条简单的规则支配了所有类型的网络:如果收益成本比大于度数,那么合作者就比背叛者更加充裕。 上述结论有许多有意味的推论。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些结构能比其他结构更能有效地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特别是在玩家之间关联度较低时。 第13章 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 数学天才科琳娜•塔尼塔用数学公式告诉我们: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 我们所拥有的各类集合的会员资格,以及无数的社会网络,是如何对合作产生影响的呢?如果我与你在几个社会集合中都能相遇,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互动机会。但互动到何种程度,我才会开始产生更多的合作倾向呢?如果我加入更多的集合,并将时间均摊到所有集合中,是否会有帮助呢?如果我加入更小规模的集合,在小规模环境中与他人相遇,是否会有帮助呢?从进化思维思考上述问题,就形成了进化的集合理论。于是,关键问题就变成了:在以集合为单位的群体中,我们如何去理解群体的进化动力学? 在研究中,作者及其他研究者,研究出了一个公式。在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其中三个结论:1、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2、集合是促进合作进化的最具潜力的结构;3、存在最佳流动性,使在集合中的合作性倾向最大化。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跳出本书关键的囚徒困境博弈,用其对立的合作困境思考合作与竞争。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思维模型(进化中的一个关键定理),预之其详,请看书中最后一章。 结语 合作引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人类是超级合作者,只有我们才能使用全部的5大合作机制。而另一方面,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毁灭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我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 人为什么合作?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存在。 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 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 2018-12-06 06:36 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 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来的? 现实世界老是在教你自私、竞争、效率,这些当然也重要,但人还有另外一面,利他、合作与永续发展。 《超级合作者》是一部洞悉人类社会与行为的里程碑式科普著作。作者马丁•诺瓦克从生物学、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并阐述了生物之间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同时极具洞见地指出,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后的第 3 个进化原则。《超级合作者》从博弈论之囚徒困境入手,生动展现了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生物学和进化动力学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 这本书的核心是在讲演化机制,过去我们都相信两个最重要的演化机制,一个叫做基因变异,一个叫做物竞天择。顾名思义,基因变异,是物种随机性的发生基因突变,带来性状的改变。物竞天择就是大家互相竞争,同种竞争有限的资源,异种间更是竞争,互为食物链上的一个节点。当外在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适者生存就是这两个演化机制的结果。而这本书却相信演化中具有第三个最重要的机制,叫做合作。所以这本书叫做「超级合作者」。这是所有的物种,不仅仅是我们人类,而是任何物种基因中携带的本能。 这个「合作来自于本能」的观点对于经济社会学,或者叫复杂思维框架下的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支持,而对传统的经济学学派可能是会有些颠覆性的意思。过去,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理性选择学派为代表的一些理论假设,都是基于以下的观点:人是自私自利的,即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工厂要最小化生产成本,个人需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几乎所有的经济模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由个体决定了最小成本、最大效用的行为模式之后,个体行为的加总成为总体,形成社会的均衡,这就是化约思维。紧接着这样的思维,是竞争,最后是效率。于是这样子的一套系统成为了很多学派的理论基础。 竞争重不重要?当然重要。看到我们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你就知道为什么「时间就是金钱」,「发展竞争力」等等的口号铺天盖地。所以竞争是人性,它很重要,但是并不完整。刚刚我们讲到的化约主义还原论,很明显,这是化约主义中的一种,个体行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很个人主义的。这里的个体不仅仅指个人,也包括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小单位。而一旦从个体到集体,这类型的思维就是集体等同于个体的加总,但实际是不是如此呢?我们提到了复杂思维下的网络结构,就是复杂网,现实中,不止是个体行为简单加总构成了整体,还有个体间的互动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还包括结构演化、行为演化,这就是复杂思维给经济学和社会学带来的东西。人和人为什么要合作呢? 这本书的开头,给大家讲了囚徒困境这样一个信任游戏,来探讨人们在背叛与合作之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原来在理性选择学派下,认为人为什么合作?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存在。但是只要这轮合作是最后一轮,我保证骗你,反正没有后面的利益了,只要保证我这最后一轮的利益最大化就可以。或者说,如果我知道我这次骗了你之后我可以得到一大笔利益,超过以后的所有继续诚实合作的利益,我就必定骗你,这就是理性的选择。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所以,这本书从这样一个问题出发,开始谈在演化的过程中间,物种其实有一种天生的利他主义的基因,而这个是演化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如果没有了这个机制,整个生物演化或不存在。这个观点是诺瓦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最重要的发现。 由此,我们回到复杂科学,复杂科学的框架之下,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结构,而网络结构的来源是人与人的合作,而合作的来源我们可以这样讲,套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合作和自利的心理是对抗的,人是有同情心的,人可以因为在一个群体中间而有认同感,最后会产生利他主义行为。这个就要远比刚才讲的那种完全基于利益的合作更加的稳定。所以由认同形成的合作,人与人的互动,网络的产生。最后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永续。就好像物种一代一代的演化,个体会消失,但物种竟然可以不断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在演化的过程中间,不管在哪个层次,都有非常多的合作行为,最小的层次乃至于从一个原生汤开始,从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这些无机物怎么连接的?形成怎样的结构?乃至于有机物之后形成的生命体,DNA 和 RNA 是怎么把上一代的信号传给下一代信号的?等到终于有一些最简单的比如细菌这样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竟然也是群居,共同生活,互相寄生,才能够一起生存,这里就包括我刚才举的例子,竟然有细菌自杀来实现其他细菌的存活,所以这里的驱动机制不是物竞天择,不是说我一颗细菌自己活了就好了,被选择下来就好了,我会自杀,但是我的物种或者一群共生的细菌,只是大家共生的细菌可以一起活下去。再到细胞和组织器官,我们都希望身体的所有细胞不要随便增生,按照 DNA 编码好好的合作,有秩序的增生和死亡。哪一个细胞乱增生不肯合作,那叫什么呢,那叫癌症。再到形成种群和群落,最后到高级物种的社会,蜜蜂、蚂蚁它们是怎么样进行合作,能够成为一个活下去的种群,乃至于我刚才讲的不同种群间还有共生关系,它们怎么样能够形成这样的生态链,进行系统的协调。所以这本书就在从生命的生发,一直要高级物种的社会,要如何合作才能永续共同存在。 最后当然是我最关心的,人的社会,我们社会科学要研究的东西,我们人的合作,那就已经到达一种无法想象的高级阶段。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来的?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尤其我所讲的社会系统中的复杂网,人的合作和网络是更复杂的一件事。这些就是作者在整本书中要去谈的问题,因此就要回答合作的机制。 这本书介绍了五种重要的合作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和亲缘选择。 第一个合作机制叫做直接互惠,这个合作机制的关键词是交换和同理心。直接互惠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猴子之间「我给你疏疏毛,你也会给我疏疏毛」。是一种简单的平等交换原则,但为了让直接互惠发挥作用,双方需要不断重复接触,这样才能有机会用一方的好意回报另一方的好意。作者分析了这种合作机制下的各种博弈策略,他说到:「并没有哪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合作行为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多长时间才能出现再次合作。」 第二种合作机制类型叫做间接互惠,从社会网学派的角度来说,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信任是可以传递的。为什么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比如 A 是你的朋友,A 信任 B,你信任 A,所以你会信任那个本来对于你来说是陌生人的 B。这就是间接互惠。间接互惠创造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这个机制的关键词,叫做名声。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而是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回报。这个机制对于我们的社会规模和社会网结构的复杂化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个合作机制叫做空间博弈。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我们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的时候,有一种结构就是你会影响到你的邻居,最简单把它模型化了,在一个围棋棋盘上做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白子和黑子,如果一个黑子被白子包围了,就是如果周边都是白子,这个黑子就会弹起来再随便跳到另一个点,同样的,如果一个白子被黑子包围了,它就跳起来,随便再落一个点。经过无数次实验之后,最后就会发现棋盘上黑子和白子的泾渭分明。研究者用这个小实验来解为什么美国会有不同人种间的居住隔离现象,这不是法律造成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机制,白人发现周围黑人多了就搬家,黑人发现周围白人多了就搬家,就自然形成这个结果。这就是空间博弈。再复杂一点,我们设定这个过程中分为同化者和背叛者,比如如果旁边有三个白子,你就变成白子,成为同化者,但是周围有八个白子,你反而变黑了,就是背叛者。经过了这样一些设计之后,最后发现,在背叛者混乱局面的过程中间,合作者合作的非常愉快,而且还可以持续的不断扩大种群,最后往往是合作者多的一个颜色获胜。作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的世界中,不需要复杂的策略和聪明的思想,一群合作者会有更大的机会稳定生存下来,而且碰到另外一群合作者还可以结构成一个更大的合作结构,活的越来越稳健,时间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合作者会替代背叛者,成为主流,而整个生态系统,就因此变得非常稳定或者可持续。实践中,你会很自然的跟你的邻居互惠,当然这里的邻居都还指的是地理空间的,不是关系空间的,关系空间更接近上一个讲的间接互惠。因为在地理上我们在一起,所以自然就有一个共同的归属,以后会给大家讲到的社区营造正是从这里开始。 第四种合作机制叫做群体选择,最简单的例子,你是一个团体的会员,就和其他会员之间有一种共识,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哪怕我们都是鹿晗粉丝会会员,为了鹿晗生日我们发动一个什么样的行动,声势浩大,这就叫认同的力量。这本书依然是用生物学做例子,只要群体中的个体愿意为群体利益而付出自己的代价,那么,这样的群体就会拥有生存优势。 最后一种合作机制最特别,叫做亲缘选择。书中讲到了一个有趣的,英国有一个著名的遗传学家叫霍尔丹,有一次在酒吧里,有人问他,会为了救一位落水之人而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不顾吗?霍尔丹在纸上算了一会儿,回答说不会,但会为了两个亲兄弟或者八个表兄弟这样做。他的回答来自于这样一个观点:个体的关键目标是让自己的基因延续到下一代,那么就有理由付出成本为携带相同基因的亲属提供利益。更简单说,就是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是一种合作进化的有条件机制。 1.想象一个事业,4个伙伴,一起凑钱,共享收益。第一轮,4个人每人放8块钱到存钱罐里,收益率是50%,平均分配,每个人连本带利拿到12块。第二轮,有个聪明人发现,没人知道自己出没出钱。他这次没往存钱罐里塞钱,实际出钱的只有3个人,这次还是50%收益,连本带利36块,还是4个人平均分配,每个人拿回9块。出钱的人吃亏,但是没出钱的人赚大了。第三轮,谁都不是傻子,看总金额不对,知道有人作弊,就是不知道是谁作弊。别人作弊... 2019-03-25 20:30 1.想象一个事业,4个伙伴,一起凑钱,共享收益。第一轮,4个人每人放8块钱到存钱罐里,收益率是50%,平均分配,每个人连本带利拿到12块。第二轮,有个聪明人发现,没人知道自己出没出钱。他这次没往存钱罐里塞钱,实际出钱的只有3个人,这次还是50%收益,连本带利36块,还是4个人平均分配,每个人拿回9块。出钱的人吃亏,但是没出钱的人赚大了。第三轮,谁都不是傻子,看总金额不对,知道有人作弊,就是不知道是谁作弊。别人作弊,自己怎么办?理性算计便发现:第一,确实是作弊划算,第二,既然自己能发现,那么大家都能发现有人作弊而且作弊划算,于是大家都会作弊,所以自己也只能作弊,不作弊就是傻子。于是,这次存钱罐里一块钱也没有,收益率再高,收益也是零,游戏结束。2.一个事业从很有希望到无可救药,只需要三轮。这个循环发生过太多次。故事里有两种策略。第一种是合作,就是每个人都付出成本,让别人获得收益,同时自己也获益;第二种是作弊,就是不付成本,光拿收益。对每个人来说作弊几乎总是比合作划算,于是蛋糕很快消失,因为没人继续做蛋糕了。3.怎么挽救蛋糕?这时需要报复出场。有人说,往游戏里加入第三种策略,报复。所谓报复,就是宁可自己付代价,也要作弊的人付出更大的代价。4.我们对报复这件事很熟悉。复仇既是最古老的人类情感,又是戏剧的永恒主角。对欺骗、背叛,对社会不公,对来自权势的凌辱,谁不曾想过报复?不过,报复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是不理性的,因为其最好结果无非让对手失去更多,而自己得不到什么。无数讲道理分子规劝过,报复成功又如何?大仇得报,接下来便是无尽空虚。但是,如果从上帝视角看,报复对于全社会来说似乎却是理性的。如果不是有布衣之怒血溅五尺,君王怎么可能偶尔低下高贵的头?5.报复是进化给人类埋下的随机算法,有一定随机性地让个人选择报复,以暴易暴,这些人等于是自费做公益,但社会就维持住了底线。仗义每多屠狗辈,社会总在呼唤大侠,大侠的下场总是悲剧。这些看似矛盾的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6.有人做实验印证了这一点。跟前面的凑钱发财游戏相似,在对照组只有合作、作弊两种策略,在实验组就另外增加了报复策略:参加者可以选择自己出钱让作弊者亏更多的钱。实验进行多轮,但每轮相对独立,参加者可以知道上一轮的作弊者是谁,但每过两轮重新洗牌,从头开始。结果发现,对照组中不能报复,所有人很快都选择作弊,游戏结束。但实验组不然,有九成的参加者至少报复过一次,其中有一成报复过十次以上,结果是游戏还能继续,没有因为作弊泛滥而崩塌。外推开去就是说,因为有报复作弊者的威慑,所以社会还能存在。7.话是这样说,在不同社会中报复的作用完全不同。有人在全球不同国家的16个城市做类似实验,其中包括发达经济和发展中经济,也囊括了东西方,结果差异极大。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的城市里,如果作弊者被玩家报复,往往汲取教训,停止作弊,选择合作。在这些国家中,对于维持游戏,让大家玩下去,增加总收益,报复是有好处的。但在另一些国家的城市里,如希腊、俄罗斯,作弊者被玩家报复后,往往选择反报复,进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由于实验的设走是玩家匿名,这些作弊者并不知道谁报复了他,无法针对性地反报复,结果就选择"报复社会",特地挑选那些合作型玩家来报复。你不让我爽,我就让所有人都不爽。游戏很快崩塌。8.作弊者被报复以后是从良还是变本加厉,与其所在社会的法治程度和公民社会发展高度相关。法治到位、民间凝聚力高的社会,作弊者在被报复后从良的比例高,反之则报复社会的比例高。在法治废弛和公民社会机制缺失的原子化社会里,你要想当赢家,报复是错误策略。9.还好这只是一种情境,还好有另一种情境。在这里,参加者们不再是匿名状态,他们反复博弈,彼此了解,形成了每个人的声誉:有人的声誉是总是合作,有人的声誉是总是作弊,有人的声誉是总是报复作弊者,等等。哈佛大学教授诺瓦克(Martin Nowak)在这种情境中做了多轮实验,结果发现,报复确实有助于维持合作,但因其成本高昂,使得总收益并不高,相反,游戏的赢家们无一例外地是那些从不报复的人。面对报复与奖赏两个选项,他们不报复作弊者,只是远远躲开,转而奖赏那些合作者。不要报复作弊,但是要奖励诚信。赢家们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漫长的博弈中,躲开作弊者,与合作者同行,相互激励,在一个诚信依然有用的社会里,抱团取暖,共同抵达,而社会因此受益。诺瓦克给出建议:要有选择地与他人互动。奖赏合作者,与其建立密切关系,传播他的声誉;不与不合作者合作,但也不报复。 对于合作的全新理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前,人们所公认的基本进化原则只有两项——突变和选择,前者产生基因的多样化,后者选出对环境最适应的个体。如果从更具创造性的视角来看待进化,我们必须将“合作”接受为第三条进化原则。选择的前提条件是突变,同样的道理,合作的前提条件是选择和突变,缺一不可。通过合作,进化中才产生了富有建设性的一面,从基因到有机体,从语言到复杂的社会行为。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015-05-12 22:01 对于合作的全新理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前,人们所公认的基本进化原则只有两项——突变和选择,前者产生基因的多样化,后者选出对环境最适应的个体。如果从更具创造性的视角来看待进化,我们必须将“合作”接受为第三条进化原则。选择的前提条件是突变,同样的道理,合作的前提条件是选择和突变,缺一不可。通过合作,进化中才产生了富有建设性的一面,从基因到有机体,从语言到复杂的社会行为。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1.想象一个事业,4个伙伴,一起凑钱,共享收益。第一轮,4个人每人放8块钱到存钱罐里,收益率是50%,平均分配,每个人连本带利拿到12块。第二轮,有个聪明人发现,没人知道自己出没出钱。他这次没往存钱罐里塞钱,实际出钱的只有3个人,这次还是50%收益,连本带利36块,还是4个人平均分配,每个人拿回9块。出钱的人吃亏,但是没出钱的人赚大了。第三轮,谁都不是傻子,看总金额不对,知道有人作弊,就是不知道是谁作弊。别人作弊... 2019-03-25 20:30 1.想象一个事业,4个伙伴,一起凑钱,共享收益。第一轮,4个人每人放8块钱到存钱罐里,收益率是50%,平均分配,每个人连本带利拿到12块。第二轮,有个聪明人发现,没人知道自己出没出钱。他这次没往存钱罐里塞钱,实际出钱的只有3个人,这次还是50%收益,连本带利36块,还是4个人平均分配,每个人拿回9块。出钱的人吃亏,但是没出钱的人赚大了。第三轮,谁都不是傻子,看总金额不对,知道有人作弊,就是不知道是谁作弊。别人作弊,自己怎么办?理性算计便发现:第一,确实是作弊划算,第二,既然自己能发现,那么大家都能发现有人作弊而且作弊划算,于是大家都会作弊,所以自己也只能作弊,不作弊就是傻子。于是,这次存钱罐里一块钱也没有,收益率再高,收益也是零,游戏结束。2.一个事业从很有希望到无可救药,只需要三轮。这个循环发生过太多次。故事里有两种策略。第一种是合作,就是每个人都付出成本,让别人获得收益,同时自己也获益;第二种是作弊,就是不付成本,光拿收益。对每个人来说作弊几乎总是比合作划算,于是蛋糕很快消失,因为没人继续做蛋糕了。3.怎么挽救蛋糕?这时需要报复出场。有人说,往游戏里加入第三种策略,报复。所谓报复,就是宁可自己付代价,也要作弊的人付出更大的代价。4.我们对报复这件事很熟悉。复仇既是最古老的人类情感,又是戏剧的永恒主角。对欺骗、背叛,对社会不公,对来自权势的凌辱,谁不曾想过报复?不过,报复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是不理性的,因为其最好结果无非让对手失去更多,而自己得不到什么。无数讲道理分子规劝过,报复成功又如何?大仇得报,接下来便是无尽空虚。但是,如果从上帝视角看,报复对于全社会来说似乎却是理性的。如果不是有布衣之怒血溅五尺,君王怎么可能偶尔低下高贵的头?5.报复是进化给人类埋下的随机算法,有一定随机性地让个人选择报复,以暴易暴,这些人等于是自费做公益,但社会就维持住了底线。仗义每多屠狗辈,社会总在呼唤大侠,大侠的下场总是悲剧。这些看似矛盾的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6.有人做实验印证了这一点。跟前面的凑钱发财游戏相似,在对照组只有合作、作弊两种策略,在实验组就另外增加了报复策略:参加者可以选择自己出钱让作弊者亏更多的钱。实验进行多轮,但每轮相对独立,参加者可以知道上一轮的作弊者是谁,但每过两轮重新洗牌,从头开始。结果发现,对照组中不能报复,所有人很快都选择作弊,游戏结束。但实验组不然,有九成的参加者至少报复过一次,其中有一成报复过十次以上,结果是游戏还能继续,没有因为作弊泛滥而崩塌。外推开去就是说,因为有报复作弊者的威慑,所以社会还能存在。7.话是这样说,在不同社会中报复的作用完全不同。有人在全球不同国家的16个城市做类似实验,其中包括发达经济和发展中经济,也囊括了东西方,结果差异极大。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的城市里,如果作弊者被玩家报复,往往汲取教训,停止作弊,选择合作。在这些国家中,对于维持游戏,让大家玩下去,增加总收益,报复是有好处的。但在另一些国家的城市里,如希腊、俄罗斯,作弊者被玩家报复后,往往选择反报复,进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由于实验的设走是玩家匿名,这些作弊者并不知道谁报复了他,无法针对性地反报复,结果就选择"报复社会",特地挑选那些合作型玩家来报复。你不让我爽,我就让所有人都不爽。游戏很快崩塌。8.作弊者被报复以后是从良还是变本加厉,与其所在社会的法治程度和公民社会发展高度相关。法治到位、民间凝聚力高的社会,作弊者在被报复后从良的比例高,反之则报复社会的比例高。在法治废弛和公民社会机制缺失的原子化社会里,你要想当赢家,报复是错误策略。9.还好这只是一种情境,还好有另一种情境。在这里,参加者们不再是匿名状态,他们反复博弈,彼此了解,形成了每个人的声誉:有人的声誉是总是合作,有人的声誉是总是作弊,有人的声誉是总是报复作弊者,等等。哈佛大学教授诺瓦克(Martin Nowak)在这种情境中做了多轮实验,结果发现,报复确实有助于维持合作,但因其成本高昂,使得总收益并不高,相反,游戏的赢家们无一例外地是那些从不报复的人。面对报复与奖赏两个选项,他们不报复作弊者,只是远远躲开,转而奖赏那些合作者。不要报复作弊,但是要奖励诚信。赢家们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漫长的博弈中,躲开作弊者,与合作者同行,相互激励,在一个诚信依然有用的社会里,抱团取暖,共同抵达,而社会因此受益。诺瓦克给出建议:要有选择地与他人互动。奖赏合作者,与其建立密切关系,传播他的声誉;不与不合作者合作,但也不报复。 人为什么合作?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存在。 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 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 2018-12-06 06:36 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 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来的? 现实世界老是在教你自私、竞争、效率,这些当然也重要,但人还有另外一面,利他、合作与永续发展。 《超级合作者》是一部洞悉人类社会与行为的里程碑式科普著作。作者马丁•诺瓦克从生物学、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并阐述了生物之间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同时极具洞见地指出,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后的第 3 个进化原则。《超级合作者》从博弈论之囚徒困境入手,生动展现了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生物学和进化动力学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 这本书的核心是在讲演化机制,过去我们都相信两个最重要的演化机制,一个叫做基因变异,一个叫做物竞天择。顾名思义,基因变异,是物种随机性的发生基因突变,带来性状的改变。物竞天择就是大家互相竞争,同种竞争有限的资源,异种间更是竞争,互为食物链上的一个节点。当外在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适者生存就是这两个演化机制的结果。而这本书却相信演化中具有第三个最重要的机制,叫做合作。所以这本书叫做「超级合作者」。这是所有的物种,不仅仅是我们人类,而是任何物种基因中携带的本能。 这个「合作来自于本能」的观点对于经济社会学,或者叫复杂思维框架下的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支持,而对传统的经济学学派可能是会有些颠覆性的意思。过去,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理性选择学派为代表的一些理论假设,都是基于以下的观点:人是自私自利的,即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工厂要最小化生产成本,个人需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几乎所有的经济模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由个体决定了最小成本、最大效用的行为模式之后,个体行为的加总成为总体,形成社会的均衡,这就是化约思维。紧接着这样的思维,是竞争,最后是效率。于是这样子的一套系统成为了很多学派的理论基础。 竞争重不重要?当然重要。看到我们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你就知道为什么「时间就是金钱」,「发展竞争力」等等的口号铺天盖地。所以竞争是人性,它很重要,但是并不完整。刚刚我们讲到的化约主义还原论,很明显,这是化约主义中的一种,个体行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很个人主义的。这里的个体不仅仅指个人,也包括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小单位。而一旦从个体到集体,这类型的思维就是集体等同于个体的加总,但实际是不是如此呢?我们提到了复杂思维下的网络结构,就是复杂网,现实中,不止是个体行为简单加总构成了整体,还有个体间的互动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还包括结构演化、行为演化,这就是复杂思维给经济学和社会学带来的东西。人和人为什么要合作呢? 这本书的开头,给大家讲了囚徒困境这样一个信任游戏,来探讨人们在背叛与合作之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原来在理性选择学派下,认为人为什么合作?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存在。但是只要这轮合作是最后一轮,我保证骗你,反正没有后面的利益了,只要保证我这最后一轮的利益最大化就可以。或者说,如果我知道我这次骗了你之后我可以得到一大笔利益,超过以后的所有继续诚实合作的利益,我就必定骗你,这就是理性的选择。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会发觉各个层次的物种,乃至于最高级的人类,都有很多利他行为,怎么解释呢?看不到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自我牺牲行为,怎么解释?小到一群细菌的共生,有的细菌会自杀,变成其他细菌的养料,为什么?所以,这本书从这样一个问题出发,开始谈在演化的过程中间,物种其实有一种天生的利他主义的基因,而这个是演化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如果没有了这个机制,整个生物演化或不存在。这个观点是诺瓦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最重要的发现。 由此,我们回到复杂科学,复杂科学的框架之下,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结构,而网络结构的来源是人与人的合作,而合作的来源我们可以这样讲,套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合作和自利的心理是对抗的,人是有同情心的,人可以因为在一个群体中间而有认同感,最后会产生利他主义行为。这个就要远比刚才讲的那种完全基于利益的合作更加的稳定。所以由认同形成的合作,人与人的互动,网络的产生。最后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永续。就好像物种一代一代的演化,个体会消失,但物种竟然可以不断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在演化的过程中间,不管在哪个层次,都有非常多的合作行为,最小的层次乃至于从一个原生汤开始,从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这些无机物怎么连接的?形成怎样的结构?乃至于有机物之后形成的生命体,DNA 和 RNA 是怎么把上一代的信号传给下一代信号的?等到终于有一些最简单的比如细菌这样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竟然也是群居,共同生活,互相寄生,才能够一起生存,这里就包括我刚才举的例子,竟然有细菌自杀来实现其他细菌的存活,所以这里的驱动机制不是物竞天择,不是说我一颗细菌自己活了就好了,被选择下来就好了,我会自杀,但是我的物种或者一群共生的细菌,只是大家共生的细菌可以一起活下去。再到细胞和组织器官,我们都希望身体的所有细胞不要随便增生,按照 DNA 编码好好的合作,有秩序的增生和死亡。哪一个细胞乱增生不肯合作,那叫什么呢,那叫癌症。再到形成种群和群落,最后到高级物种的社会,蜜蜂、蚂蚁它们是怎么样进行合作,能够成为一个活下去的种群,乃至于我刚才讲的不同种群间还有共生关系,它们怎么样能够形成这样的生态链,进行系统的协调。所以这本书就在从生命的生发,一直要高级物种的社会,要如何合作才能永续共同存在。 最后当然是我最关心的,人的社会,我们社会科学要研究的东西,我们人的合作,那就已经到达一种无法想象的高级阶段。我们今天喝一杯咖啡,可能来自七八个国家人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长的产业链,有多少人在这里合作。如何避免在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中出现背叛者?大家是怎么样整合起来的?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尤其我所讲的社会系统中的复杂网,人的合作和网络是更复杂的一件事。这些就是作者在整本书中要去谈的问题,因此就要回答合作的机制。 这本书介绍了五种重要的合作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和亲缘选择。 第一个合作机制叫做直接互惠,这个合作机制的关键词是交换和同理心。直接互惠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猴子之间「我给你疏疏毛,你也会给我疏疏毛」。是一种简单的平等交换原则,但为了让直接互惠发挥作用,双方需要不断重复接触,这样才能有机会用一方的好意回报另一方的好意。作者分析了这种合作机制下的各种博弈策略,他说到:「并没有哪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合作行为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多长时间才能出现再次合作。」 第二种合作机制类型叫做间接互惠,从社会网学派的角度来说,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信任是可以传递的。为什么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比如 A 是你的朋友,A 信任 B,你信任 A,所以你会信任那个本来对于你来说是陌生人的 B。这就是间接互惠。间接互惠创造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这个机制的关键词,叫做名声。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而是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回报。这个机制对于我们的社会规模和社会网结构的复杂化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个合作机制叫做空间博弈。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我们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的时候,有一种结构就是你会影响到你的邻居,最简单把它模型化了,在一个围棋棋盘上做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白子和黑子,如果一个黑子被白子包围了,就是如果周边都是白子,这个黑子就会弹起来再随便跳到另一个点,同样的,如果一个白子被黑子包围了,它就跳起来,随便再落一个点。经过无数次实验之后,最后就会发现棋盘上黑子和白子的泾渭分明。研究者用这个小实验来解为什么美国会有不同人种间的居住隔离现象,这不是法律造成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机制,白人发现周围黑人多了就搬家,黑人发现周围白人多了就搬家,就自然形成这个结果。这就是空间博弈。再复杂一点,我们设定这个过程中分为同化者和背叛者,比如如果旁边有三个白子,你就变成白子,成为同化者,但是周围有八个白子,你反而变黑了,就是背叛者。经过了这样一些设计之后,最后发现,在背叛者混乱局面的过程中间,合作者合作的非常愉快,而且还可以持续的不断扩大种群,最后往往是合作者多的一个颜色获胜。作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的世界中,不需要复杂的策略和聪明的思想,一群合作者会有更大的机会稳定生存下来,而且碰到另外一群合作者还可以结构成一个更大的合作结构,活的越来越稳健,时间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合作者会替代背叛者,成为主流,而整个生态系统,就因此变得非常稳定或者可持续。实践中,你会很自然的跟你的邻居互惠,当然这里的邻居都还指的是地理空间的,不是关系空间的,关系空间更接近上一个讲的间接互惠。因为在地理上我们在一起,所以自然就有一个共同的归属,以后会给大家讲到的社区营造正是从这里开始。 第四种合作机制叫做群体选择,最简单的例子,你是一个团体的会员,就和其他会员之间有一种共识,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哪怕我们都是鹿晗粉丝会会员,为了鹿晗生日我们发动一个什么样的行动,声势浩大,这就叫认同的力量。这本书依然是用生物学做例子,只要群体中的个体愿意为群体利益而付出自己的代价,那么,这样的群体就会拥有生存优势。 最后一种合作机制最特别,叫做亲缘选择。书中讲到了一个有趣的,英国有一个著名的遗传学家叫霍尔丹,有一次在酒吧里,有人问他,会为了救一位落水之人而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不顾吗?霍尔丹在纸上算了一会儿,回答说不会,但会为了两个亲兄弟或者八个表兄弟这样做。他的回答来自于这样一个观点:个体的关键目标是让自己的基因延续到下一代,那么就有理由付出成本为携带相同基因的亲属提供利益。更简单说,就是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是一种合作进化的有条件机制。 经典语录摘抄: 1、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比喻; 3、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选择的压力——适者生存原则会带来达尔文式的进化(也就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的思维模型可以扩展到任何稀缺资源下、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 4、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时,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形态而且还... 2018-11-15 15:43 经典语录摘抄: 1、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比喻; 3、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选择的压力——适者生存原则会带来达尔文式的进化(也就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的思维模型可以扩展到任何稀缺资源下、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 4、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时,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形态而且还在继续演化下去——这样一种生命观是何等的壮丽啊!——达尔文 5、如果人们认为数学很不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生有多复杂。——冯 诺依曼 6、我认识到,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所有能够繁衍出来的生命体,而拒绝削减任何生命的过剩群体数量,并不是一心向善的表现,而是残忍的行为。这样做就是在增加这个世界的苦难。 7、如果我们只想到山川、河流与城市,这个世界未免太过空洞;但若能想到此处与彼处的人们,虽然距离遥远,却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思维和感受,在心灵上近在咫尺,地球才更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歌德全文脉络: 作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是人类的基本特征? 从科学角度看这个问题,合作得以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方面,科学本身就是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关于为什么人类为何能如此默契的形成合作、什么是促进合作最有力利的环境因素,科学能给出最好的解释。作者所创立的进化动力学中心团队,对于”合作“的研究产生了不少有意思的成果,例如全球范围的移民比本地移民更能促进合作的深化,合作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本能即”合作意识先于竞争意识产生于人脑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公平策略总是能最先胜出。 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展示的最后一个研究成果,它表明一个让大多数人欣慰的结论: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进化过程可能会惩恶扬善——人们经常会为现实生活的随机性而担忧,因为随机性给人的感觉是不公平的,但长期来看,在目光短浅的私利竞争中,公平永远会取得完胜。 前言 自然选择如何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生物现象有其阴暗的一面,查尔斯 达尔文将大自然这一阴暗面称为生存斗争。他意识到,竞争在进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核心的作用。按照竞争的逻辑,我们应该都不应该帮助竞争对手——他们都是阻碍自己走向竞争胜利的阻碍。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除了竞争,还有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正是合作,让坐在终端前的你能看到我的文章——你全身的细胞都在紧密合作产生了”你“并让你看懂”我“的文章。而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就像悖论一样让人迷惑。在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相互倾轧的世界里,合作、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经过20多年的研究,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5项基本的合作机制,用数学的方式来清晰表述人类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机制可以解释我们世界上的一些现象,例如合作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竞争则不能( 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合作有周期性的新衰过程(生物个体的合作能力是起伏不定的,就像大自然的心跳一样,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冲突与分裂一直存在 消失的原因)。 另外对于合作的全新理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者认为,进化原则可以增加一条,选择的前提是突变,同样道理,合作的前提条件是选择和突变,缺一不可(三个原则:突变、选择、合作)。通过合作,进化才产生了富有建设性的一面,从基因到有机体,从语言到复杂行为。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第一部分 合作的5大机制 第1章 合作机制1 直接互惠 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直接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条件?—— “我给你挠挠背,你也会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当两个个体再次碰面的概率高于无私行为的成本收益比时,直接互惠就能引领合作的进化。直接互惠需要一定程度的“认出”、“回忆”等认知能力。 试描述关于囚徒困境的各种策略?—— 一、对于单次囚徒困境,背叛是最理性的选择; 二、而对于简单的重复囚徒困境来讲,有冷酷策略(只要对方合作,我就合作,但如果对方背叛了一次,我就永久地采取背叛行为。这种策略容易激发对方的合作,但长期来看绝不是很好的策略,因为它过于冷酷,容易在一次变节之后终止对方合作的欲望); 以牙还牙策略(总是怀着对对方信任的态度开始博弈,之后便模仿对方的上一步动作,只有当对方背叛时,才会采取背叛行为。这个策略是计算机模拟策略中得分最高的策略,因为它很能让对手读懂自己的下一步意图,从而在让对方选择对它自己最优的合作选项时,实现自己的最优化) 一牙还两牙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一。除非对方接连两次采取背叛行为,否则就一直保持合作态度。这个策略更为友善,但在计算机测试中得分并不太高。。在各种计算机程序策略中,拥有”友善“属性的策略得分往往较高,也就是”永远不要做第一个背叛的人!“) 三、在有噪音影响的重复囚徒困境下,以牙还牙策略不再是最佳策略(因为一个噪音会导致两个以牙还牙策略者重复的背叛,直到下一个噪音的出现),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最可能的最佳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二。永远以合作的态度来回报对方的合作。当遇到背叛时,以某一概率与对方进行合作。这个变种之所以能取代原种及变种之二,是因为上述的原种弊端以及变种之二的固定性会被揣摩者加以恶意利用。不过,在整个轮回中,这个变种也只是其中一个阶段的最佳策略。也就是说,在动态变化的博弈环境中,最佳策略一直在变,于是就没有真正的贯穿整个博弈环境的”最佳策略“) 四、在三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因素(比如选择背叛的玩家更能理解和接受另外一位玩家的背叛行为,但如果选择合作的玩家则会对背叛行为更加愤怒)。这时候纵观整个动态博弈过程,最佳策略是”赢定输移“(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合作行为,那么我会再次选择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背叛行为,那么我会以某一概率与对方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采取了不同的行为,那么我会选择背叛。这个策略之所以能超越以牙还牙策略之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博弈环境演变到全是合作者的情况下,这个策略不会因为突然的背叛者而遭到打击;二是这个策略比其更加简单,只要做的好,就坚持目前的选择,否则就采取行为的转换,并不需要理解并记住对手的行为。这一策略只关注自身的得失,以确保自己在博弈中占得先机,因此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认为,由于这一策略需要更少的认知技能,它就会更加普遍的存在。) 四、交替性囚徒困境:玩家在选择合作还是背叛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同时采取行动,此种变种指的就是针对玩家交替进行决策的囚徒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了最佳策略。 五、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困境选择,则介于三与四之间——我们总能得到一些关于对方意图的信息,但这样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 ”宽宏的以牙还牙策略“与“赢定输移”策略各自有什么侧重点?—— 前者更加侧重于自己的“感受",后者更侧重于自己的”利益“。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以牙还牙“的思想过程:我现在有些后悔,希望能补偿上一轮做出的背叛行为。而”赢定输移“:如果我在这轮占到他人的便宜,那么就会在接下来的几轮中继续这样做。这两种策略还有另一点不同之处,如果两位玩家都背叛,那么”以牙还牙“只会背叛,而且不会尝试重新建立友好的关系,而赢定输移则会采取合作态度,并尝试恢复到更好的关系上来。 两种策略各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希望在所处关系中重新达成合作,那么”赢定输移“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可行。总体来看,”赢定输移“更能适应错误的发生,因为这一策略主动寻找更好的结果,在双方均采取背叛行为之后,还能试图恢复合作的模式,虽然也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相反,"以牙还牙"则不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但在对方背叛之后,也不会试图恢复合作关系。 博弈环境的动态轮回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在简单的模拟环境中是这样变化的:从一成不变的”永远背叛“到”以牙还牙“,再到”宽宏以牙还牙“,之后会演变成为全部合作。最终,在一次毁灭性事件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又再一次回到卑鄙背叛者所支配的状态之中。虽然现实不会像模拟那样完美,但有些是共通的特点,即没有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也没有一种策略能获得永生。一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合作行为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多久时间才能出现合作的再次繁荣。 囚徒困境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吗?——有,而且太多,作者他们只研究了博弈中得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变体,博弈论那巨大的蛮荒秘境在眼前一望无垠。这一困境没有边界。(没有边界的世界!真是让人激动人心!并且,这只是博弈论——数学对生活的众多隐喻之一——的内容而已) 第2章 合作机制2 间接互惠 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 “我给你挠挠背,就会有其他人来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相反,这种行为相当于购买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你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回报。只要期望的未来收益超过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为就会产生。 间接互惠需要比直接互惠更加强大的认知能力吗?是的,有人曾精辟的总结了两者需求的不同:为了实现直接互惠,你需要一张脸。为了实现间接互惠,你需要一个名字。而为了得到这个名字,玩家需要语言的帮助。通过间接互惠而产生的对社会合作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和进化。而为了掌握人类语言这种异常复杂的工具,就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 直接互惠已经产生了许多生物现象,那么间接互惠对于人类来说,又能解释哪些现象?——首先,就是上一个问题的答案,间接互惠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达大脑的形成;其次,间接互惠跟共情能力的进化有明显的联系,只有大概把把握了他人的心里在想什么,才能明白并理解他人的慈悲情怀,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让人掌握了”心智理论“。最后间接互惠促进道德体系的进化,它作为一项”环境因素“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中,一步步剔出与其相悖的道德体系。 在间接互惠的模式下,有什么比较明智的策略吗?书中作者进行了间接互惠的数学建模,在三阶评估环境下有4096种策略,其中只有8种策略存在进化稳定性并能发展出合作行为(换而言之,就是在模拟的理想环境下,”人类”残存至今的策略),它们略有一些共同特征:与好人合作被认为是好的,而背叛好人则被认为是坏的(maybe这就是因果报应论在全世界文明中这么普及的原因之一)。 第3章 合作机制3 空间博弈 前面的囚徒困境都隐含一个条件,也就是困境中得各方都处在均匀混合的人口环境中,每一方与其他任何一方相遇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作者发现,在均等情况下背叛者总是胜过和作者。但现实中,所有的人口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结构,那么这个现实情况是否是能影响简单囚徒困境的最终结果使合作者完胜背叛者呢? 这章作者通过两种玩家(坚持背叛与坚持合作玩家)在不均匀空间的博弈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1、即使没有复杂的策略,当你把充分混杂的背叛者和合作者群体(汤)改成由合作者和背叛者群体构成的非均匀群体(披萨)时,进化的走向也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而合作也能得以出现并发展繁荣(换句话说,不需要意识也能促进合作的产生,在一个结构化的世界中。这个结论对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理论都有意义)。2、就算身在背叛这的团团包围中,成群的合作者依然可以繁衍生息。 作者对这章概括,我觉得比我自己概括的要完整,因此摘抄:空间博弈。这一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棋盘上,发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也发生在我们所归属的各种集合众。在任何进化过程中,其核心都是由具有复制能力的个体所组成的种群,而许多学者的多年研究也表明,种群的结构对进化有着显著的影响。无论说的是空间结构、社会网络还是标签,我们都是在表示,一些个体之间交往的频率比他们跟其他人交往的频率要高。这样一来,合作者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互助网络会或群聚,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在自然选择中获得成功。种群结构决定进化的走向。合作之花究竟能否在空间图形中绽放,也可以由一条极其简单的规则来决定:收益成本比必须高于德平均邻居数量。这是我们的第3条法则。 第4章 合作机制4 群体选择 这章粗粗的介绍了作者基于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的“多层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演变,一方面要从个体角度思考,另一方面也要从群体角度思考,因为面对大自然,事无巨细才是最好的研究态度(我喜欢这种务实的、不人为划分世界的态度,因为很多研究在定义之处就会遗漏很多重要之处)。这章中,让我比较意外的结论是“许多人类美德都是在战争的严酷考验中锻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可以这么简单的推导:非利他主义的群体里成员的单体延续能力要强于利他主义的群体成员,但一旦发生群体间的战争,那么利他主义群体胜算更大,于是基于利他主义的美德在战争中传播的更广了。 第5章 合作机制5 亲缘选择 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增加传到下一代的基因数量,从而扩大我们未来的遗传规模。这就是第5个合作机制——亲缘选择。 作者先缓缓的介绍了一下亲缘选择的起源于现代发展,认为这门学科在数学上走到了一个与现代系统隔绝的子文化系统里去,而其中原因就是无法提供一个系统的、实用的数学模型。亲缘选择理论的核心基本思想,就是由汉密尔顿提出的内含适应性概念。但作者认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虚无的概念,首先内含适应性不能实际计算——基于互动博弈的难以计算还有违背现实的前提,因此它只是个数学假设而非一个稳健的数学模型;其次,内在适应性理论预测的结果与标准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致,但前者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基于奥卡姆剃刀理论,前者应被剔出;其三,即使前面的问题都不存在,汉密尔顿规则也并不成立。 另外,有人说内含适应性理论是基于以基因为中心的方法,但这一理论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而当人开发一种真以基因为中心的模型,就会发现并不需要利用内含适应性的概念。总结一句,就是作者认为亲缘选择论需要一个更加正确的范式。 第二部分 合作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居功至伟 第6章 生命起源于合作 进化动力学中心(PED)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在这里探索生命的奥秘。遗传信息的载体RNA——核糖核酸的出现,预示着生命的诞生。没有背叛者的细胞繁殖得更快,也更有生存优势。 生命是解决办法,那么,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就是用这些天体来解开牛顿引力定律方程的答案,电子围绕轻原子核所做的运动,就是“解开”量子力学方程的答案。生命就是解开进化这个方程式的答案。 这章讲到生命起源的前生“RNA”的进化难题——艾根悖论(艾根认为,如果不考虑修正失误的酶,那么复制分子链最长可达100个字母左右。但为了让复制分子链能容纳失误修正酶的编码,则必须要比100个字母长出许多才行)。作者认为,合作的“超循环“机制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由相互依存的RNA分子组成的循环形式,每个分子都在进化自我繁殖的化学反应,并同时帮助循环中的下一个分子繁殖)。不过超循环机制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它如何解决搭便车、寄生虫之类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之前的多层选择理论——在细胞内部,背叛这可能会获得胜利,但没有背叛这的细胞却可以胜过拥有背叛这的细胞,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制环境中,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少有背叛者的团体。 第7章 细胞社会 一般情况下,我们身体里的许许多多细胞都能和谐相处,成为多细胞有机体的一部分。但是,总会有细胞站出来反抗主体,破坏细胞间的合作,这时医生就会告诉你说:你患上癌症了。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就是让细胞恢复彼此间的合作。 这章,我读下来没什么可以特别概括摘录的。 第8章 蚂蚁社会 众多蚂蚁通过分工合作而形成蚁群——超个体蚂蚁。这种社会性动物群体,具有个体蚂蚁所不具备的特性,合作机制让蚂蚁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爱德华•威尔逊是研究蚂蚁的超级博物学家,他的《蚂蚁》一书荣获了普利策奖。 这章略略介绍了”蚂蚁“这种神奇的生物,如果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就去看《蚂蚁的故事》吧。 第三部分 我们是才艺卓绝的超级合作者 第9章 服务于间接互惠的语言进化 语言由进化而来。只要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从语言中获益,语言与合作就可以同步进化。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的变迁,也留下了进化的痕迹。 作者认为,生命所在的环境和生态决定了对语言的需求。他是这么描述这个结论的:如果我们是整天在草地上四处游荡的四蹄动物,那么我们要说的话,不过就是”好吃“、”那边有美味的青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游过充满浮游生物水域的蓝鲸。所有要交流的事情,就是下一顿饭到哪里找、如何驱赶鱼群等,根本不需要语法,行胜于言。但是,在一个充满社会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环境中,在生死存亡依赖于快速传播重要信息的地方,利益就超越了成本,句法式沟通方式也会赢得游戏。此时,语言就会生根发芽、含苞待放。尤其是在群体成员之间的的互动非常复杂,充满若隐若现的政治情况之时,语言更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言就是这样在肥皂剧般的互动和政治阴谋中诞生的。 这章讲到”不规则词汇的衰退“遵从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其中的”误差条“非常小。数学函数对这一衰退给出这样的解释:使用频率较标准动词低100倍的动词,其规则化的速度会提升10倍以上。换句话说,动词的进化速度与其在英语语言中普遍性的平方根成反比,不那么经常出现的不规则动词,会被人更快的遗忘。(语言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脉络,实在是让人吃惊) 想要做拓展阅读的,可以看《语言本能》。 第10章 “欢乐颂”取代“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告诉我们,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的资源,必定无法长久维持。因此,为了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幸运的是,有一种合作机制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它的名字叫:间接互惠。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正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就会变得更加宽厚仁慈。基于”名声“的博弈,或许能改变工公地悲剧。 第11章 奖励比惩罚更有利于合作 即便人们自身无法从惩罚行为中获益,人们也有意愿为集体和社会利益而惩罚他人。实验告诉我们,实施报复性惩罚的玩家,成绩往往都很糟糕。对于公共事业来说,奖励比惩罚更能促进合作。 在这章中,作者通过实验,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心得:通过将公共品博弈与定向互动博弈联系在一起,就能解决公地悲剧。也就是说,与其停止合作并影响到传统公共品博弈中的所有玩家,不如只停止与那些背叛者的合作,甚至还可以对其他的合作者予以奖励。公共博弈品中的合作者能赢得好名声,使得其他合作者更愿意与他们进行私下一对一的交易,就像那些有绿色环保名声额公司更容易获得商业机会一样。 最后,作者在这章里认为奖励不仅仅能让我们以合一的精神高效工作,还能激发出创造力。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这个结论也是很有意味的) 第12章 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三度影响力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平均分隔都是六度,但影响力却仅能波及到三度。实验告诉我们,利他、合作等行为也存在着三度影响力。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关系,如果每个个体的邻居数量较少,对合作者就更加有利。 这章讲到进化图论,针对群体网络的瞬间状态,研究了给定固定群体结构是如何影响进化的结果。下面是作者的研究成果: 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总体来看,如果每位个体的邻居数量少一些,就会对合作者更加有利。平均邻居数量被称为”图的度数“k。距离来讲,环形图的度数为2,因为每位个体都有两位邻居。计算机模拟过程显示,下面这条简单的规则支配了所有类型的网络:如果收益成本比大于度数,那么合作者就比背叛者更加充裕。 上述结论有许多有意味的推论。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些结构能比其他结构更能有效地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特别是在玩家之间关联度较低时。 第13章 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 数学天才科琳娜•塔尼塔用数学公式告诉我们: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 我们所拥有的各类集合的会员资格,以及无数的社会网络,是如何对合作产生影响的呢?如果我与你在几个社会集合中都能相遇,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互动机会。但互动到何种程度,我才会开始产生更多的合作倾向呢?如果我加入更多的集合,并将时间均摊到所有集合中,是否会有帮助呢?如果我加入更小规模的集合,在小规模环境中与他人相遇,是否会有帮助呢?从进化思维思考上述问题,就形成了进化的集合理论。于是,关键问题就变成了:在以集合为单位的群体中,我们如何去理解群体的进化动力学? 在研究中,作者及其他研究者,研究出了一个公式。在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其中三个结论:1、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2、集合是促进合作进化的最具潜力的结构;3、存在最佳流动性,使在集合中的合作性倾向最大化。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跳出本书关键的囚徒困境博弈,用其对立的合作困境思考合作与竞争。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思维模型(进化中的一个关键定理),预之其详,请看书中最后一章。 结语 合作引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人类是超级合作者,只有我们才能使用全部的5大合作机制。而另一方面,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毁灭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我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 “可以这样理解 “宽宏以牙还牙 ” :永远不会忘记对方的好意 ,但会偶尔谅解对方的恶行 。”看了实验结果和许多案例,发现物种在竞争中并不完全是绝对利己害他的,而是会自发形成合作,甚至有时宽宥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来完成合作共赢。 2018-10-20 21:22 “可以这样理解 “宽宏以牙还牙 ” :永远不会忘记对方的好意 ,但会偶尔谅解对方的恶行 。”看了实验结果和许多案例,发现物种在竞争中并不完全是绝对利己害他的,而是会自发形成合作,甚至有时宽宥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来完成合作共赢。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