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财团 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1838~1990) 金立群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摩根财团
副标题: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1838~1990)
作者:金立群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66830
出版时间:2014
页数:864
定价:198.00
内容简介: ◇关于华尔街,读这本就够!一部恢弘而壮美的华尔街史诗。 ◇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福布斯》杂志推荐“20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著作”之一。 ◇美国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100年100本非虚构著作”之一。 ◇金立群先生(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前财政部副部长、亚开行常务副行长)“历时二载,凡三校”呕心校译,堪称“美国金融史 第一书”。 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美国金融王朝的第一部鸿篇巨著,一卷充满洞见的金融历史全景图:以摩根财团的视角,看整个华尔街、现代金融业兴衰更替。 在一个半世纪里,摩根家族的四代人,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里缔造了神秘的金融帝国。这个金融帝国凭借不计其数的投资,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织成了无比繁复的人际关系网络。本书中如实记载了摩根财团斡旋于伍德罗•威尔逊、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邱吉尔、安德鲁•卡内基... ◇关于华尔街,读这本就够!一部恢弘而壮美的华尔街史诗。 ◇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福布斯》杂志推荐“20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著作”之一。 ◇美国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100年100本非虚构著作”之一。 ◇金立群先生(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前财政部副部长、亚开行常务副行长)“历时二载,凡三校”呕心校译,堪称“美国金融史 第一书”。 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美国金融王朝的第一部鸿篇巨著,一卷充满洞见的金融历史全景图:以摩根财团的视角,看整个华尔街、现代金融业兴衰更替。 在一个半世纪里,摩根家族的四代人,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里缔造了神秘的金融帝国。这个金融帝国凭借不计其数的投资,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织成了无比繁复的人际关系网络。本书中如实记载了摩根财团斡旋于伍德罗•威尔逊、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邱吉尔、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等要政要、巨贾间一些尘封的史料,在二战中摩根财团与墨索里尼、日本军国主义者、墨西哥独裁者和纳粹财政部长的秘密关系。 二战结束以后,摩根的诸公司从绅士银行的典范演变为—个充满着敌意兼并、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的咄咄逼人的新世界中的先锋。 摩根财团15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活教材,揭示了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生动而恢弘的历史画卷:这里有私人企业和国家机器之间的较量,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冲突,国家孤立主义和海外扩张主义之间的斗争,商业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碰撞,个人意志和历史规律从矛盾最终走向统一的进程。而这所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仍然左右着是世界金融格局和社会形态。 《摩根财团》可以满足多方需要,金融从业者可以了解世界金融格局变化,增强专业分析和评估能力,提高金融产品收益;企业家可以学习如何把握政治局势,市场趋势,在竞争中规避风险,基业常青;政府监管部门可以研究如何加强对实业和金融界的管理而不扼杀其活力。 作者简介:罗恩•彻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历史图书奖获奖者,擅长撰写金融、商业和政治人物的传记。《财富》杂志称其为“美国最好的传记作家”。 译者简介:金立群,现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曾任财务部副部长,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兼党组副书记等;是迄 今为止中国第一个担任亚行副行长的副部级高官;著有《新国际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编著《英汉法汉财务金融词典》。 媒体评论 《摩根财团》以最清晰的脉络展现了金融帝国——J.P.摩根,从维多利亚时期伦敦最隐秘的开创历史,到1987年金融危机的全部细节。 ——Forbes 罗恩•彻诺的《摩根财团》让我们审视现代金融业所陷入的贪婪,也让我们怀念起老皮尔庞特的时代,更让我们看到了与现在似曾相识的一次次金融危机。 ——Entertainment Weekly 《摩根财团》作为金... 作者简介:罗恩•彻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历史图书奖获奖者,擅长撰写金融、商业和政治人物的传记。《财富》杂志称其为“美国最好的传记作家”。 译者简介:金立群,现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曾任财务部副部长,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兼党组副书记等;是迄 今为止中国第一个担任亚行副行长的副部级高官;著有《新国际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编著《英汉法汉财务金融词典》。 媒体评论 《摩根财团》以最清晰的脉络展现了金融帝国——J.P.摩根,从维多利亚时期伦敦最隐秘的开创历史,到1987年金融危机的全部细节。 ——Forbes 罗恩•彻诺的《摩根财团》让我们审视现代金融业所陷入的贪婪,也让我们怀念起老皮尔庞特的时代,更让我们看到了与现在似曾相识的一次次金融危机。 ——Entertainment Weekly 《摩根财团》作为金融、政治和华尔街的贪婪与野心的象征,以无与伦比的记述和表现力,铸就了一部史诗级巨著、一部条理清晰的杰作。 ——The New York Times , 这套丛书还有 《超级激励者》,《时局的生意》,《宗庆后:万有引力原理》,《无人驾驶》,《门到门时代》 等。 学习→吸收→扬弃;摩根文化=一脉相承的竞争意识+与时俱进的经营策略+及时纠错的自省精神=绅士般的礼让+审慎地交易。 买完纸质书我就后悔了,太厚了。然后读了一半就更后悔了,写的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翻译得也是干瘪得不行。丝毫没有体现出摩根财团的特色与三代摩根的智慧所在。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一些细节读到后面忘了还得往前翻。但即便是这样的阅读过程,也能感受到摩根财团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华尔街演变以及世界格局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论是皮尔庞特抽着雪茄、在烟雾缭绕的“街角”办公室里挽救金本位制度的领主时代,还是汤姆·拉蒙特纵横捭阖、银行家“非绅士化”的外交与赌场时代,在彻诺的笔下,都变得与世界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水到渠成般一气呵成。世事的发展更替无人能阻...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一些细节读到后面忘了还得往前翻。但即便是这样的阅读过程,也能感受到摩根财团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华尔街演变以及世界格局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论是皮尔庞特抽着雪茄、在烟雾缭绕的“街角”办公室里挽救金本位制度的领主时代,还是汤姆·拉蒙特纵横捭阖、银行家“非绅士化”的外交与赌场时代,在彻诺的笔下,都变得与世界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水到渠成般一气呵成。世事的发展更替无人能阻止。信奉私人垄断是企业最佳存在形式的皮尔庞特如果看到摩根财团因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而分家、三个分支有机会复合而未果,会不会对继其衣钵者未能坚守基业而扼腕叹息呢?不过,延续至今的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这两大业界巨擘是摩根财团仍存的证明,皮尔庞特他老人家作为一支标杆,也许还在发挥其影响力。 这本书读了3-4个月,从朱尼厄斯到JP摩根再到杰克摩根,最后到赌场时代的jp摩根公司、摩根史丹利和摩根建富;从开始的银团贷款到后面的交易、兼并购业务;从巅峰时期1913年左右,JP摩根一人拯救华尔街,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导致摩根分家,对华尔街的影响也在不断降低。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摩根这个100多年金融巨头的历史。同时从摩根发展的历史中也能看出美国金融发展的历史。 1996年版 这回国内最老的一个版本,基本上不对外发售,是当年摩根史坦利到人民大学开会时的赠书,一共只印了3000本。现在旧书店可能还有,一些图书馆里还有,但是基本买不到了。 2003年版 也是财政经济出版社的,但是这个版本和上一个版本一样,都非常的少,而且那次也是摩根史... 文首的话:本文是我所看到的国内翻译最好的一本书。 基辛格有曰: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此语意同19世纪时盛极的罗思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梅耶-罗思柴尔德语: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 彻诺的书我一直都很推崇,这本书尤其值得推荐。 现在市场上介绍华尔街的书是越来越多了,与一般的想法不同,这方面的书越多,越能够体现罗恩彻诺这部书的价值,而不是冲淡人们对它的关注。 实际上现在市面上就我所知道的介绍华尔街的书,大都是就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人物来下... 曾经看过一本书,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他说,那些经典的建筑通常都是让每一个看见过它的人——身临其境,或者从照片、图像中看到——有所共鸣,换言之,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座教堂、一栋别墅,而是一份庄严肃穆、一份温馨舒适的情怀、意境和气氛。 读书也是一样... 在金融领域,《摩根财团》这本书被称为“航母”,它不只是一部金融史,在生动展现历史的同时,又引人入胜地刻画了摩根家族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与当时政要及政府之间的周旋与交易。这本书之所以广受追捧,得益于该书对J.P.摩根公司逐步演变为全球最具影响的金融机构之一的翔实... 到目前为止,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从去年11月拿到手,天天看几页,直到今年3月中旬才读完第一遍,前后差不多有5个月,而且其实也没怎么读懂。 之所以这么慢,一来是缺乏金融和金融史的基本常识,很多作者一带而过的事件并不能很快就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根本不可能弄... “一个人金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其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吹的神乎其神的程度,基本上呈反比” 这句好不是白岩松,也不是鲁迅说的,是我说的。 在金融领域,所谓的金融大鳄们呼风唤雨的本领,总是容易被不断渲染和加强,以至于金融巨头掌控世界的“阴谋论”一直流行,罗斯柴尔德家... 这本书的中英文我交替着看,因为英文实在是很看得很吃力,但是很精彩,同时中译本又很出彩,于是互换着看了。推荐对金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一百多年的历史,也许和现在还有些许相似…… 《摩根财团》的英文书名叫做《House of Morgan》,“house”一词颇有点双关的意味。摩根财团的大多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正是在那个位于华尔街23号的房子里发生的。这个带有某种令人着迷的气息的房子,几经易主与改造,似乎是摩根财团几个世纪跌宕风云的最好见证。 切诺的这本书也... 大多数愿意看书评,或者看新闻的人,都能对摩根二字说出他们的印象,但是,绝大多数人讲述摩根的时间难超过两分钟,毕竟知道摩根富可敌国、势可敌国是一回事,能说清摩根家族之间关系,指明摩根在哪些领域做出深远影响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能在摩根及其子嗣们进行有趣的对比,讲... 华尔街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是其象征意义很大,因为这与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使得不少首次到曼哈顿来的游客怀着好奇心来这里看个究竟。但是,拿它来比作耶路撒冷、麦加或洛阳,就不甚恰当。因为这不能算是“圣地”,华尔街象征的是资本主义的寡头资本,不少人痛恨它,因而是绝对不能和宗教圣地相提并论的。但是,华尔街的历史值得研究,其象征的资本主义金融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至少在《摩根财团》成书的那个年代... 2014-04-29 15:01  4人喜欢 华尔街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是其象征意义很大,因为这与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使得不少首次到曼哈顿来的游客怀着好奇心来这里看个究竟。但是,拿它来比作耶路撒冷、麦加或洛阳,就不甚恰当。因为这不能算是“圣地”,华尔街象征的是资本主义的寡头资本,不少人痛恨它,因而是绝对不能和宗教圣地相提并论的。但是,华尔街的历史值得研究,其象征的资本主义金融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至少在《摩根财团》成书的那个年代,大多数国人对此所知甚少。由此,我又想到一个历史事实。1974年,复出不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受毛主席的委托,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联大第六次特别会议。4月10日,小平同志作了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震惊世界的发言。他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对外政策,还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政府的主张。他指出,国际经济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而不应该由少数国家垄断;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参与决定国际贸易、货币、航运等方面的大事等等。小平同志的发言,不禁使人耳目一新。这表明中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将更多地关心和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里的竞争和合作。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小平同志在那之后不久又遇到一段艰难曲折,一直要到1978年之后,他才能真正开始实施他振兴中华,为中国人民谋求福祉的宏伟目标。 有一个鲜为人知,但含义深刻的细节,值得提一下。在联大开会余暇,陪同人员想知道小平同志是否有兴趣出去看看,毕竟来一次美国不容易。小平同志不假思索,非常爽快地说:“好!去华尔街!”那天刚好是周末,狭窄的华尔街上显得有点冷清,全无平时那一派繁忙的景象。华尔街23号摩根公司的大楼,也无任何特别之处。但是,置身于纽约曼哈顿岛的最南端,仰望周边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气冲牛斗,不可能不使人思考美国建国以来迅速崛起的缘由。小平同志早年留学法国,在苏联也生活过,并非不晓得外面的世界,但是,毕竟是事隔多年,他需要重新体会一下,更需要观察外面的新动态。正如他后来在日本坐新干线一样,对高速发展的时代,他需要把一下脉搏。对当年的中国人来说,华尔街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仍然觉得这个资本主义的堡垒充满着神秘性。华尔街几乎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而摩根财团则是美国金融资本的象征。几年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小平同志直奔华尔街时,便已经在深刻地思考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什么?怎么学?吸收什么?扬弃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普通民众对于现代金融还很生疏。1980年,中国终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此后,又加入亚洲开发银行,全面参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决策,并大力利用这些机构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80年代开始,外资进入中国,涉足制造业和服务行业,中国与国际金融界和企业界的交往日益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上的跨国金融公司纷纷开进中国,开展业务;与此同时,中国的国有大银行也不断地开拓海外业务,在其他国家建立和扩大分支机构,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竞争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的东亚金融危机,给受困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创痛。中国犹如中流砥柱,巍然不动。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以帮助稳定周边国家的宏观态势,赢得国际社会一致赞扬。中国财政部就在此时到国际市场融资,发行“百年债”,意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兴旺。百年债受到热烈追捧,市场狂抢。此后财政部发行的主权债一直为投资者看好。我当时主管国际融资业务,有一次发债,聘请高盛领衔主承销团,承销团中没有摩根士丹利,他们心中大为不爽,问我是何缘故。我说:“我每次到高盛总部,大楼门前总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你们知道吗?”摩根人沉默不语。此后,我又拜访了摩根士丹利,他们特意让我在大楼外面看楼顶上打出的红色的霓虹灯欢迎标语。这一次,摩根就支持中国的态度,给予我象征性的作答。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铁路业和重工业的兴起,新兴产业对资金有着巨大的需求,银行业的力量因此急剧扩张。 这一时期被称为“领主时代”,银行业对公司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主要的银行家像接受雇民供奉的领主一样,养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作风。他们依一整套惯例进行经营,这套惯例被叫做“绅士银行家准则”。 根据这一准则,银行并不设法寻找生意或寻求客户,而是等客户拿着一应俱全的介绍信找上门来。银行不开设分行,也不接手新公司,... 2017-10-15 21:33  1人喜欢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铁路业和重工业的兴起,新兴产业对资金有着巨大的需求,银行业的力量因此急剧扩张。这一时期被称为“领主时代”,银行业对公司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主要的银行家像接受雇民供奉的领主一样,养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作风。他们依一整套惯例进行经营,这套惯例被叫做“绅士银行家准则”。根据这一准则,银行并不设法寻找生意或寻求客户,而是等客户拿着一应俱全的介绍信找上门来。银行不开设分行,也不接手新公司,除非它们和前一家银行清了账。其主旨不是竞争,至少不是过于公开地竞争。这意味着不大肆宣扬,不搞价格竞争,也不挖其他公司的客户。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根基扎实的银行,而使客户处于从属附庸的地位。然而这是一种藏而不露的竞争——一片剑未出鞘的天地——不是什么卡特尔,尽管常常看起来是这样。表面的温文尔雅蒙蔽了许多批评家,使他们看不到银行之间潜藏的险恶关系。 本书叙述美国银行业帝国摩根财团的兴盛、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也许再没有别的组织机构比摩根财团更富于传奇色彩,更充满神秘气氛,以及更让人争论不休。直到1989年,坐落在百老汇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处的J.P.摩根公司一直威严地主宰着美国金融界。华尔街23号这座低矮的建筑物,两侧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联邦纪念馆,入口在两条道路的交点上,并无悬挂字号,表现出一副贵族般超然的气派。我们的故事就紧紧地围绕着这座轮廓清晰... 2014-04-29 15:09  1人喜欢 本书叙述美国银行业帝国摩根财团的兴盛、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也许再没有别的组织机构比摩根财团更富于传奇色彩,更充满神秘气氛,以及更让人争论不休。直到1989年,坐落在百老汇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处的J.P.摩根公司一直威严地主宰着美国金融界。华尔街23号这座低矮的建筑物,两侧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联邦纪念馆,入口在两条道路的交点上,并无悬挂字号,表现出一副贵族般超然的气派。我们的故事就紧紧地围绕着这座轮廓清晰的大理石建筑以及曾经踏上过其台阶的众多总统、总理、显贵和百万富翁而展开。根据现已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步入这家世界上最为秘而不露的银行。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联合机构。它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所继承,迁至纽约后声名鹊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两位最为著名的摩根——老J.P.摩根(1837—1913)和小J.P.摩根(1867—1943)——被揉成了一个复合式巨人——J.P.摩根,其势力整整持续了长达100多年之久。他们父子两人相貌酷似,都是秃脑门,圆鼻头,鸭梨般的身材,这就使人们分不清谁是谁。对于钦佩者来讲,这两位J.P.摩根代表了正统的旧式银行家,他们以言为约,以握手为印;对于诋毁者来说,他们是伪君子,欺压其他公司,里通外国,诱使美国参与战争,大发不义之财。对于摩根的评价,从未有过中立之论。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华尔街23号是一个金融帝国及其外国前哨办事处的总部。在百老汇街一侧,坐在拉盖办公桌后面的是纽约的合伙人,他们还联合了另外三个合作伙伴——伦敦的摩根建富、巴黎的摩根公司及J.P.摩根所谓的费城分公司德雷克塞尔公司。其中摩根建富无疑势力最大,形成了摩根帝国伦敦—纽约的轴心,成为越过大西洋传递英美国家机密的邮局。在实行“新政”之前,“摩根财团”可指纽约的J.P.摩根公司;广义上讲,亦指全部合伙人这张无形的大网。 老字号摩根财团滋生出上千条阴谋理论,使好几代爱揭丑的记者忙得不亦乐乎。摩根财团作为最显赫的银行,服务对象包括许多名门望族,例如,阿斯特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杜邦家族和范德比尔特家族等。它避免与小人物打交道,因而引起诸多的猜忌。因为它的融资对象中有很多工业巨头,如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所以它打入了这些公司的理事会,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恐惧,使大家害怕银行势力过大。早期摩根财团的性质似乎介于中央银行和私人银行之间。它曾经制止过几次大恐慌,拯救过金本位,三次解救纽约股市,还仲裁过不少金融争端。如果说除了唯利是图之外它还关心什么的话,那便是它有一套特殊的本领,使人觉得其优质的服务确实应该一分钱一分货。 摩根财团的神秘之所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乃是由于它与政府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巴林家族一样,摩根财团似乎渗透到许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之中,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意大利、比利时和日本。作为美国海外势力的工具,摩根财团的行动具有十分广泛的外交政策的意义。曾几何时,当美国眼光偏狭、孤立于世之时,摩根银行的海外关系,特别是与英国君主的关系,使其性质变得模棱两可,它究竟效忠于哪个国家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老一代摩根合伙人是金融大使,其日常工作与国家事务密不可分。即使在今天,与其他银行相比,J.P.摩根银行与各国中央银行的关系也许最为密切。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瓦解了这个金融帝国,因为该法案在经营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发行银行、债券的投资银行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1935年,J.P.摩根决定继续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出摩根士丹利这一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从资本到人员都来源于J.P.摩根公司,所以,几十年来,清楚地表现出与其相隔一街之距的摩根兄弟拥有共同的祖先。它们有许多共同客户,保持着家族般的感情,既不拘礼节,又有活力。然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不禁止J.P.摩根持有一家海外证券公司的少数股。1981年之前,它持有摩根建富三分之一的股权。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会看到,这三家摩根公司在新政结束之后很久,其作用仍然相当于昔日一统的摩根大财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它们甚至考虑过重新联合起来。今天,这三家公司没有正式联系,相互之间竞争激烈,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伦敦和纽约对金融业放松管制之后,铲除了规章制度上的障碍,这三家公司便争相提供类似的服务,于是冲突便日益增加。人们往往只知道三个摩根公司的名字,而对它们的业务甚感困惑。它们所进行的银行业务与标准的零售银行业务大相径庭。在这里没有出纳员的隔离式柜台,不发放消费者贷款,不进行抵押。相反它们的银行业务继承了欧洲古老的传统——批发银行业务,服务于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因为它们实行高额融资,所以养成了谨慎的工作作风。它们避免设立分行,极少悬挂招牌,直到最近还不肯做广告。它们的战略是使客户感到自己获准参加了一家私人俱乐部,摩根银行的账户就相当于贵族社会的会员卡。 老一代摩根财团最正统的继承者是J.P.摩根公司,亦以其商业银行子公司的名字称为摩根担保信托公司。J.P.摩根公司的世界远离大通银行或花旗银行之类凡夫俗子的尘嚣,它用皮革软椅、座钟和擦得铮亮的黄铜灯具吸引着富人。他们在私人餐室里举行各个账户的周年纪念,而客户们收到的纪念品则是雕版印刷的菜单。摩根银行不会随便让任何人的金钱玷污它的白手套。另外,很多储户也将公司的关系网一并带来。虽然银行不愿透露精确数字,但它吸收个人存款时要求至少有500万美元,偶然才会屈尊降至200万美元,作为特殊照顾。摩根银行是早期美国资金储存的最重要的机构。 虽然私人账户给摩根银行盖上了迷人的印记,但其产生的利润仅占一小部分。银行的业务集中在蓝筹公司和各国政府,以及组织大额信贷、发行证券、买卖外汇和其他金融工具。摩根银行曾夸口说,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6家都是它的客户,并暗示剩下的4家中有两家不够资格,因而被拒之门外。至于个人账户,它从来不想显得过于热衷,它不是到处设办事处,而宁愿让客户到这里朝圣。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海外前哨办事处:要想见到摩根银行家,里昂的商人就必须到巴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商人就必须到伦敦。即使在今天竞争愈发激烈的世界上,J.P.摩根在一国设立办事处超过一个的情况也十分罕见。一百多年以来,这一经过反复验证的传统模式所获得的回报是相当可观的。在1987年股市崩溃的前夕,J.P.摩根公司是美国要价最高的银行。虽然按规模讲,它仅屈居第四位,但按股票价格计算,其价值为85亿美元,超过了花旗银行。尽管J.P.摩根的子公司摩根担保信托公司为拉美40多亿美元的债务所困扰,它仍不失为美国唯一一家信用评级为AAA的大银行。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它的股本收益率在所有银行中最高,利润仅次于花旗银行,而资产却仅相当于花旗的一半。它作为美国主要的信托银行,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经手证券达650亿美元。人们称赞它“无论以何种尺度衡量,质量都是第一”,“对很多人来说完美无暇”。虽然颇有一些重大失误和互不关联的丑闻减弱了这种夸张的说法,但这种论断一般说来仍然名副其实。 20世纪80年代后期,摩根担保公司卷入一股敌意兼并的狂潮。至少在此以前,它还最好地保持了历史上的摩根文化——绅士般的礼让和保守的交易。它作为联邦储备银行和其他中央银行的密友,仍然表现出一派老政治家的风范。相反,摩根士丹利游离得距其老祖宗最远,从1935年到整个20世纪70年代,它一统天下的威力今后再也不会有哪个投资银行能与之相提并论。它的客户包括七个姊妹石油公司中的六个(海湾石油公司除外),美国十大公司中的七个。如此巨大的成功使其傲睨自若和虚荣谐谑。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位合伙人离开该公司加入了第一波士顿,这时,另一位合伙人向他“祝贺”道:“真是令人激动。现在您将和一些二流客户打交道了。”诚然,任何两个竞争对手的客户名单加在一起也赶不上摩根士丹利的客户。该公司于70年代开始做广告时,一家广告代理商设计了一幅图画,画面上是一道闪电刺破乌云,标题为:“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会找摩根士丹利。”对于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来说,这句话简明地概括了它在宇宙中的地位。在1988年年会上,有人询问该公司关于受限客户的政策,帕克・吉尔伯特董事长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答道:“我们没有受限客户。” 摩根士丹利曾得了个绰号:“血缘、智能和金钱”公司。它十分讲究,要求各公司客户与其建立独家业务关系。如果客户胆敢问津另一家公司,它们便会得到告诫:“那就上别的地方找银行吧!”华尔街对这副“金手铐”也嘟嘟囔囔,但无论是华尔街还是司法部都砸不开这条锁链。然而,各家客户并不感到受约束,相反,它们对摩根神话趋之若鹜,以俯首帖耳、任其摆布为荣。在上市股票或发行债券时,摩根士丹利坚持要求只有它一家担任主干行,并独领风骚,将其名字光彩照人地印在募资碑铭的上端。这种神气十足的派头本身就是个聪明的广告,它使得摩根士丹利成为“投资银行家中的劳斯莱斯”。 今天,摩根士丹利占据了纽约市埃克森大厦中的16层。它从一个弱小的、文质彬彬的证券承销公司起步,逐步成为令人目眩的大金融集团,这一历程也勾画出现代华尔街兴盛的历史。摩根士丹利一直是战后金融不折不扣的带头人。有好长时间,人们一直认为虽然该公司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但是过于保守。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它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质变。从此以后,它面目全非,变得咄咄逼人。从前,它曾是华尔街最为保守的公司,可现在它却违反了刻意坚持多年的禁忌,使一种极为粗野的金融方式显得颇为体面。1974年,它进行了第一次现代敌意大兼并,就此主宰了那个蛮横的世界(1989年初,它仍旧是美国头号兼并顾问,据称,同年上半年交易额达60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它使垃圾债券登上大雅之堂,积聚了高达12亿美元的巨额专项基金,进行杠杆收购,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富于风险的创举。摩根士丹利竟然与公司兼并者为伍,震惊了华尔街。后来它又亲自下水,购得40个公司的股票。十多年来,一家对此难以置信的商报惊呼:“难道这就是摩根士丹利吗?”同时,它的股本收益率达30%,一直被列为上市证券公司中效益最好的。摩根士丹利的战略决断向来正确无误。 摩根家谱中还剩最后一位,就是摩根建富,它是伦敦声望最高的商人银行。纵观其全部历史,我们可以感觉到伊顿公学、乡村别墅、绅士俱乐部和萨维尔街的成衣商号裁剪考究的气息。该公司地处相当于华尔街的伦敦金融城,位于L形的大温彻斯特街的拐角处,没有悬挂招牌,为一面高大的饰有山花图案的薄纱门帘所遮挡。大楼内部像私人宅邸那样,有着曲折隐蔽的走廊,旁边是一排以已故合伙人的名字命名的小会议室。 二战结束初期,摩根建富的经营者是一群无精打彩、心灰意冷的老贵族,因此,摩根担保公司的人就将之讥称为“上议院”(现在它高贵的董事会中还剩几个骑士和勋爵)。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它主要为几个受人尊敬的工业客户发行证券,并极力试图克服因成功而产生的懒惰和疲沓风气。后来,像摩根士丹利一样,它振作起来,一举成为伦敦最强大的公司,专门从事气势夺人的企业兼并。像摩根士丹利一样,它利用自己的声望来尽量提高人们对其行为的容忍程度,从而成为伦敦金融城的绅士强盗。它作为20世纪80年代伦敦兼并市场上的一颗巨星,一扫曾将其作为典范的英国金融城的稳健作风。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伦敦的兼并大战中,它总是名列榜首。到了1985年,在伦敦金融城六个最大的收购业务中,有四项收购业务都是摩根建富承办的。后来,公司搞蓄谋控股投资的花花公子们肆无忌惮地操纵股票价格,酿成了一场吉尼斯大丑闻,这起丑闻号称为本世纪伦敦第一,当事者为摩根建富两个管理人员,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亲自出马,下令拿他们开刀。 这三家摩根银行的历史就是英美金融界本身的历史。一百五十多年来,它们在华尔街或伦敦金融城的每一次恐慌、繁荣和股市崩溃中都首当其冲。它们经受了战争和萧条、丑闻和审讯、轰炸和未遂暗杀。现代世界还没有哪个金融王朝如此稳定地维持着其显赫地位。它的编年史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研究高额融资的风格、职业道德及礼仪规范上的变化。为使这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井然有序,我们将其传奇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一划分框架主要适用于摩根各家公司,但我认为也大体适用于其他银行。 1913年以前是皮尔庞特・摩根的领主时代。这时银行家是经济体系中的主人,用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的话讲就是“万物之灵”。他们为运河、铁路、炼钢厂、航运公司融资,从而为新生的工业社会提供了资本。在那样一个桀骜不驯的竞争时代,是银行家解决了公司间的争端,并组织了托拉斯来遏制竞争。他们作为资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监督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因为是他们在配置稀有的资金,所以他们往往比接受融资的公司更有势力,日益掌握对这些公司的控制权,由此产生了一代难以驯服的银行家。他们的钱财如神话般滚滚而来,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最后促成了一场政治运动,以控制银行家过度的影响。 在小J.P.摩根的外交时代,私人银行家们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摇身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与各国的中央银行平起平坐。摩根银行家们这时变成了政权掮客和全球会议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们作为国王、总统和教皇的挚友,在华盛顿或英国白厅的严密监督之下从事外交活动。在国外,他们似乎经常成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国内,它们仍旧是各个公司“传统的开户银行”,但是这些公司尽管仍然算得上忠诚,却越来越不需要强大的银行家的帮助。摩根合伙人与客户维持着排他的关系,因而享受一个高贵奢华的世界,似乎是那么文雅,那么悠闲自得,不受现代标准的侵扰。 在战后的赌场时代,银行家们面临着全球市场激烈的隐姓埋名的竞争,对客户失去了控制。跨国公司此时压倒了银行家,在资本和金融技巧上与他们一争高低。机构投资者,比如说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成为新的抗衡力量。由于公司和政府能够在各国筹措各种货币的资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着不利于银行家的方向大大倾斜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每天都充斥着令人眩目的新闻报道:买卖一锤子就是十亿美元。然而,正如摩根财团的历史所表明的那样,这一新型的金融攻势,实在是银行家虚弱的症状。随着老客户们翻身得解放,昔日的绅士银行家们也不得不东奔西跑地去揽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盘。他们就在那残酷无情的公司兼并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地盘,这样一个世界挽救了他们,却危害了经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新时代,银行家们已经抛弃了自维多利亚时期就已统治英美金融界的传统。 本书的主题是,今后再也不会有哪家银行能像老牌的摩根财团那样强大,那样神秘,那样富裕了。19世纪的罗斯柴尔德和20世纪的摩根所代表的那一切,在21世纪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再现。银行家们不再能够垄断巨额资金,世界金融已经成熟,权力也已分散到众多机构和金融中心。回顾历史,往日的银行世界——大笔的财产、丰富的艺术收藏、豪华的远洋游艇以及与国家元首摩肩接踵、自视为君主的银行家们,一切的一切,都从我们的视野中迅速地远离了。然而,与一般的透视法相反,摩根财团离我们愈远,其形象就愈加高大。 金融城吸引了我们太多的人才。如果我是英国的独裁者,我会把其中的九成转移到制造业,工业和教育领域。 像极了今天的我们 2018-12-05 14:23 金融城吸引了我们太多的人才。如果我是英国的独裁者,我会把其中的九成转移到制造业,工业和教育领域。像极了今天的我们 华尔街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是其象征意义很大,因为这与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使得不少首次到曼哈顿来的游客怀着好奇心来这里看个究竟。但是,拿它来比作耶路撒冷、麦加或洛阳,就不甚恰当。因为这不能算是“圣地”,华尔街象征的是资本主义的寡头资本,不少人痛恨它,因而是绝对不能和宗教圣地相提并论的。但是,华尔街的历史值得研究,其象征的资本主义金融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至少在《摩根财团》成书的那个年代... 2014-04-29 15:01  4人喜欢 华尔街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是其象征意义很大,因为这与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使得不少首次到曼哈顿来的游客怀着好奇心来这里看个究竟。但是,拿它来比作耶路撒冷、麦加或洛阳,就不甚恰当。因为这不能算是“圣地”,华尔街象征的是资本主义的寡头资本,不少人痛恨它,因而是绝对不能和宗教圣地相提并论的。但是,华尔街的历史值得研究,其象征的资本主义金融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至少在《摩根财团》成书的那个年代,大多数国人对此所知甚少。由此,我又想到一个历史事实。1974年,复出不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受毛主席的委托,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联大第六次特别会议。4月10日,小平同志作了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震惊世界的发言。他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对外政策,还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政府的主张。他指出,国际经济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而不应该由少数国家垄断;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参与决定国际贸易、货币、航运等方面的大事等等。小平同志的发言,不禁使人耳目一新。这表明中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将更多地关心和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里的竞争和合作。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小平同志在那之后不久又遇到一段艰难曲折,一直要到1978年之后,他才能真正开始实施他振兴中华,为中国人民谋求福祉的宏伟目标。 有一个鲜为人知,但含义深刻的细节,值得提一下。在联大开会余暇,陪同人员想知道小平同志是否有兴趣出去看看,毕竟来一次美国不容易。小平同志不假思索,非常爽快地说:“好!去华尔街!”那天刚好是周末,狭窄的华尔街上显得有点冷清,全无平时那一派繁忙的景象。华尔街23号摩根公司的大楼,也无任何特别之处。但是,置身于纽约曼哈顿岛的最南端,仰望周边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气冲牛斗,不可能不使人思考美国建国以来迅速崛起的缘由。小平同志早年留学法国,在苏联也生活过,并非不晓得外面的世界,但是,毕竟是事隔多年,他需要重新体会一下,更需要观察外面的新动态。正如他后来在日本坐新干线一样,对高速发展的时代,他需要把一下脉搏。对当年的中国人来说,华尔街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仍然觉得这个资本主义的堡垒充满着神秘性。华尔街几乎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而摩根财团则是美国金融资本的象征。几年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小平同志直奔华尔街时,便已经在深刻地思考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什么?怎么学?吸收什么?扬弃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普通民众对于现代金融还很生疏。1980年,中国终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此后,又加入亚洲开发银行,全面参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决策,并大力利用这些机构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80年代开始,外资进入中国,涉足制造业和服务行业,中国与国际金融界和企业界的交往日益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上的跨国金融公司纷纷开进中国,开展业务;与此同时,中国的国有大银行也不断地开拓海外业务,在其他国家建立和扩大分支机构,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竞争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的东亚金融危机,给受困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创痛。中国犹如中流砥柱,巍然不动。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以帮助稳定周边国家的宏观态势,赢得国际社会一致赞扬。中国财政部就在此时到国际市场融资,发行“百年债”,意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兴旺。百年债受到热烈追捧,市场狂抢。此后财政部发行的主权债一直为投资者看好。我当时主管国际融资业务,有一次发债,聘请高盛领衔主承销团,承销团中没有摩根士丹利,他们心中大为不爽,问我是何缘故。我说:“我每次到高盛总部,大楼门前总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你们知道吗?”摩根人沉默不语。此后,我又拜访了摩根士丹利,他们特意让我在大楼外面看楼顶上打出的红色的霓虹灯欢迎标语。这一次,摩根就支持中国的态度,给予我象征性的作答。 金先生的推荐中讲了三个问题,其核心是摩根是什么、华尔街是什么。从大到小三个层次,其实说的是,摩根是华尔街的代表,是与资本主义互动的一个重要玩家,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 2017-08-01 19:52 金先生的推荐中讲了三个问题,其核心是摩根是什么、华尔街是什么。从大到小三个层次,其实说的是,摩根是华尔街的代表,是与资本主义互动的一个重要玩家,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 金融城吸引了我们太多的人才。如果我是英国的独裁者,我会把其中的九成转移到制造业,工业和教育领域。 像极了今天的我们 2018-12-05 14:23 金融城吸引了我们太多的人才。如果我是英国的独裁者,我会把其中的九成转移到制造业,工业和教育领域。像极了今天的我们 里根时代的华尔街自觉地重走20年代的老路。时事评论员注意到了这两个年代之间神秘的相似之处--繁荣的股市、共和党削减税率、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货币的波动不定、公司兼并浪潮、贸易大战、农业和能源工业的不景气。 那么现在是在重走里根时代的老路? 2018-08-28 22:35 里根时代的华尔街自觉地重走20年代的老路。时事评论员注意到了这两个年代之间神秘的相似之处--繁荣的股市、共和党削减税率、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货币的波动不定、公司兼并浪潮、贸易大战、农业和能源工业的不景气。那么现在是在重走里根时代的老路?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