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国(下)周其仁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城乡中国(下)
副标题:
作者: 周其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050
出版时间:2014
页数:268
定价:39.00
内容简介: 《城乡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中国城镇化这一焦点问题的鼎力之作。周其仁《城乡中国》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脉相承。在《城乡中国》一书中,作者用经济学视角解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厘清迷雾预见中国城乡发展的大趋势。他借城乡之分野,把脉中国经济,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城乡中国》用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实证、趣味的叙述,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本质深入浅出地分享给大众。《城乡中国》由陈锡文、文贯中、李培林、李铁等各路专家学者强力推荐!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等院校开设课程。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等院校开设课程。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作有《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货币的教训》、《中国做对了什么》、《病有所医当问谁》、《世事胜棋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挑灯看剑》、《产权与制度变迁》等。 其实只可以给三星半,但跟上册比差距有点大。有点杂乱。重复说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事。信奉市场是最值得加分的地方 下册已然收录进了周与华生、贺雪峰的关键争论,唯有将华、贺二人的文章同时拿来阅读,方见各家功力。周能言善辩却总是东拉西扯,扣帽子的本领巧妙而高超。相比之下,老老实实做学术讨论的华贺二人就先吃了一亏。毕竟,文字更能吸引围观者。好在,有心人终究还是要看有没有干货。PS:书末“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云云更是莫名其妙,这俩概念本非同一层次,生拉硬拽到一起只能证明周需要好好恶补一下啥叫“中国经验”! 与上半部相比,因为聚焦于当下与未来,不少篇幅用在了对一些流行观点的思辨和讨论,其中规划等部分的内容,可能因为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没有对国外的有限管控经验进行过多的剖析,令人稍感不够透彻。但是作者对于农村问题的研究之深入,对解决之道思考之清晰,依然为读者认识当下中国城乡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行文节奏太过缓慢,冗长拖沓,信息密度比上册还低,两三百页压缩到50页足够了。后面一百来页完全是在强迫症的驱使下读完的。 《城乡中国》是近年来土地改革争议中周其仁老师的代表作,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第九部分所收录的与华生教授的辩论,十分精彩。其语言锋利或许受到部分读者诟病,但笔者在阅读时将之视为周老师一贯以来的固有风格,不多苛责,取其精神。周老师是中国经济学家中对科斯的产权理论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其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宪法修正案 1988年: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人民公社60条》:社员有买卖或者租赁房屋的权利。社员出租或者买卖房屋,可以经过中间人评议公平合理的租金或者房价,由买卖或者租赁...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不让农民拥有农地转让权是保护农民利益。 而周其仁老师从观察出发,发现农民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因而收入也受到了限制。 这个观察的出发点是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不相匹配,土地城市化大大超越人口城市化,城市化的定义... 本书是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的连载文章的合集的下半部分。每篇文章我都看过,不过感觉有收藏的必要,这本书出版后还是买了一本。 全书依旧不提《经济观察报》,也不列出每篇文章的发表时间,有点怪异。 作者擅长深入浅出,能把复杂的土地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案不急不躁用100篇... 周其仁,城乡中国下 党的文件大于行政命令大于法律。 我们是一个对行政权力外部制衡不足,内部扯皮却无处不在的国度。 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究竟是干吗的?还不是方便人民生活的?要是经济政策、经济制度内生矛盾、冲突和紧张,那经济规律会说,人民用于生产的时间和精力必定减少... 每一篇文章都是浅白的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读的时候,让我不时想起来毛主席的语言和行文风格。两者都是有一说一,抛出问题,条分缕析,追本溯源,而后循序渐进地讨论,最后也并不是斩钉截铁地给一个绝对的结论(这点输于毛爷爷的胸怀和气魄)。 城乡关系,市民和... 上世纪80年代在杜老帐下,涉猎政策文件的生产过程。开始看到频频出现的诸如“要抓紧粮食生产”、“要关心群众生活”之类,对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要”,不免心中生疑:谁要谁啊?你要,为什么他也要?你要他要,他就会要吗?他要是不要,还不是空话?杜老知道年轻人少见多怪,不以为过,笑笑了事。也有前辈给予开导,“这是搞文件、不是写文章”,“这么大个国家,中央文件写得太细、太板,底下没法办”。后来懂了,中国的文件不能不... 2014-10-17 18:26 上世纪80年代在杜老帐下,涉猎政策文件的生产过程。开始看到频频出现的诸如“要抓紧粮食生产”、“要关心群众生活”之类,对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要”,不免心中生疑:谁要谁啊?你要,为什么他也要?你要他要,他就会要吗?他要是不要,还不是空话?杜老知道年轻人少见多怪,不以为过,笑笑了事。也有前辈给予开导,“这是搞文件、不是写文章”,“这么大个国家,中央文件写得太细、太板,底下没法办”。后来懂了,中国的文件不能不给底下选择的余地。文件层层下达后,读还是不读,有的选;读哪句,不读哪句,也有的选;读了怎么解,重点放到哪里,更有的选。北京都写明白了,人家怎么选? 几十年过去了,无主语的“文件体”依然流行。要点是,文件里的主体不明,不等于在文件贯彻后一定就永远没主体。永无主体的文件也有,那是空对空的玩意,在“文山会海”里也占有不少地盘。“说了算说了,什么也不会跟着发生”,无非是官僚机构的官僚习气,白白糟蹋公粮和纸张。 按规矩,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在全国行政系统内顺级而下,由省部、地市、区县、然后到达乡镇。政策文件逐级下达,有资格读到文件、知晓政策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先读到的,先做选择——当回事,还是不当回事?看出政策的“含金量”,非挖出来不罢休;还是麻木不仁、权当一档差事应付了事?这里大有讲究,而影响的因子无数——政策本身的设计水准、表达是否清晰,各地实际工作对此有没有实际需要、需要是否紧迫,以及读到政策文件的... 2014-10-17 18:29 按规矩,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在全国行政系统内顺级而下,由省部、地市、区县、然后到达乡镇。政策文件逐级下达,有资格读到文件、知晓政策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先读到的,先做选择——当回事,还是不当回事?看出政策的“含金量”,非挖出来不罢休;还是麻木不仁、权当一档差事应付了事?这里大有讲究,而影响的因子无数——政策本身的设计水准、表达是否清晰,各地实际工作对此有没有实际需要、需要是否紧迫,以及读到政策文件的地方领导人,对该政策是否敏感、有无“贯彻效果的想象力”,等等。所以,同样的政策传下去,“地方响应函数”各个不同。好在这么个大国,各色各样的政策文件天天往下发,只要有部分响应,就可以见到颜色。 按规矩,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在全国行政系统内顺级而下,由省部、地市、区县、然后到达乡镇。政策文件逐级下达,有资格读到文件、知晓政策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先读到的,先做选择——当回事,还是不当回事?看出政策的“含金量”,非挖出来不罢休;还是麻木不仁、权当一档差事应付了事?这里大有讲究,而影响的因子无数——政策本身的设计水准、表达是否清晰,各地实际工作对此有没有实际需要、需要是否紧迫,以及读到政策文件的... 2014-10-17 18:29 按规矩,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在全国行政系统内顺级而下,由省部、地市、区县、然后到达乡镇。政策文件逐级下达,有资格读到文件、知晓政策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先读到的,先做选择——当回事,还是不当回事?看出政策的“含金量”,非挖出来不罢休;还是麻木不仁、权当一档差事应付了事?这里大有讲究,而影响的因子无数——政策本身的设计水准、表达是否清晰,各地实际工作对此有没有实际需要、需要是否紧迫,以及读到政策文件的地方领导人,对该政策是否敏感、有无“贯彻效果的想象力”,等等。所以,同样的政策传下去,“地方响应函数”各个不同。好在这么个大国,各色各样的政策文件天天往下发,只要有部分响应,就可以见到颜色。 上世纪80年代在杜老帐下,涉猎政策文件的生产过程。开始看到频频出现的诸如“要抓紧粮食生产”、“要关心群众生活”之类,对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要”,不免心中生疑:谁要谁啊?你要,为什么他也要?你要他要,他就会要吗?他要是不要,还不是空话?杜老知道年轻人少见多怪,不以为过,笑笑了事。也有前辈给予开导,“这是搞文件、不是写文章”,“这么大个国家,中央文件写得太细、太板,底下没法办”。后来懂了,中国的文件不能不... 2014-10-17 18:26 上世纪80年代在杜老帐下,涉猎政策文件的生产过程。开始看到频频出现的诸如“要抓紧粮食生产”、“要关心群众生活”之类,对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要”,不免心中生疑:谁要谁啊?你要,为什么他也要?你要他要,他就会要吗?他要是不要,还不是空话?杜老知道年轻人少见多怪,不以为过,笑笑了事。也有前辈给予开导,“这是搞文件、不是写文章”,“这么大个国家,中央文件写得太细、太板,底下没法办”。后来懂了,中国的文件不能不给底下选择的余地。文件层层下达后,读还是不读,有的选;读哪句,不读哪句,也有的选;读了怎么解,重点放到哪里,更有的选。北京都写明白了,人家怎么选? 几十年过去了,无主语的“文件体”依然流行。要点是,文件里的主体不明,不等于在文件贯彻后一定就永远没主体。永无主体的文件也有,那是空对空的玩意,在“文山会海”里也占有不少地盘。“说了算说了,什么也不会跟着发生”,无非是官僚机构的官僚习气,白白糟蹋公粮和纸张。 按规矩,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在全国行政系统内顺级而下,由省部、地市、区县、然后到达乡镇。政策文件逐级下达,有资格读到文件、知晓政策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先读到的,先做选择——当回事,还是不当回事?看出政策的“含金量”,非挖出来不罢休;还是麻木不仁、权当一档差事应付了事?这里大有讲究,而影响的因子无数——政策本身的设计水准、表达是否清晰,各地实际工作对此有没有实际需要、需要是否紧迫,以及读到政策文件的... 2014-10-17 18:29 按规矩,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在全国行政系统内顺级而下,由省部、地市、区县、然后到达乡镇。政策文件逐级下达,有资格读到文件、知晓政策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先读到的,先做选择——当回事,还是不当回事?看出政策的“含金量”,非挖出来不罢休;还是麻木不仁、权当一档差事应付了事?这里大有讲究,而影响的因子无数——政策本身的设计水准、表达是否清晰,各地实际工作对此有没有实际需要、需要是否紧迫,以及读到政策文件的地方领导人,对该政策是否敏感、有无“贯彻效果的想象力”,等等。所以,同样的政策传下去,“地方响应函数”各个不同。好在这么个大国,各色各样的政策文件天天往下发,只要有部分响应,就可以见到颜色。 上世纪80年代在杜老帐下,涉猎政策文件的生产过程。开始看到频频出现的诸如“要抓紧粮食生产”、“要关心群众生活”之类,对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要”,不免心中生疑:谁要谁啊?你要,为什么他也要?你要他要,他就会要吗?他要是不要,还不是空话?杜老知道年轻人少见多怪,不以为过,笑笑了事。也有前辈给予开导,“这是搞文件、不是写文章”,“这么大个国家,中央文件写得太细、太板,底下没法办”。后来懂了,中国的文件不能不... 2014-10-17 18:26 上世纪80年代在杜老帐下,涉猎政策文件的生产过程。开始看到频频出现的诸如“要抓紧粮食生产”、“要关心群众生活”之类,对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要”,不免心中生疑:谁要谁啊?你要,为什么他也要?你要他要,他就会要吗?他要是不要,还不是空话?杜老知道年轻人少见多怪,不以为过,笑笑了事。也有前辈给予开导,“这是搞文件、不是写文章”,“这么大个国家,中央文件写得太细、太板,底下没法办”。后来懂了,中国的文件不能不给底下选择的余地。文件层层下达后,读还是不读,有的选;读哪句,不读哪句,也有的选;读了怎么解,重点放到哪里,更有的选。北京都写明白了,人家怎么选? 几十年过去了,无主语的“文件体”依然流行。要点是,文件里的主体不明,不等于在文件贯彻后一定就永远没主体。永无主体的文件也有,那是空对空的玩意,在“文山会海”里也占有不少地盘。“说了算说了,什么也不会跟着发生”,无非是官僚机构的官僚习气,白白糟蹋公粮和纸张。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