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逻辑 陈郁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51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集体行动的逻辑
副标题:
作者:陈郁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3950
出版时间:2014
页数:176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纲、易纲、张军等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都是丛书的早年作者,正是丛书提供了他们最初的学术成长平台。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对丛书再作大规模整理和改版工作。曼瑟尔·奥尔森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即为此次旧籍新版品种之一。全书共分6章。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 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纲、易纲、张军等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都是丛书的早年作者,正是丛书提供了他们最初的学术成长平台。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对丛书再作大规模整理和改版工作。曼瑟尔·奥尔森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即为此次旧籍新版品种之一。全书共分6章。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5.2 制度经济学和压力集团——约翰·R.康芒斯 5.3 现代压力集团理论——本特利,杜鲁门,拉瑟姆 5.4 集团理论的逻辑 6 “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6.1 大型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 6.2 劳工游说疏通团体 6.3 脑力职业者游说疏通团体 6.4 “特殊利益”理论和商界游说疏通团体 6.5 政府对政治压力的促进 6.6 农场合作社和农场游说疏通团体 6.7 “非经济”游说疏通团体 6.8 “被遗忘的集团”——忍气吞声的集团 附录(1971年新增)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管理困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经济机制设计》,《企业的经济性质(第三版)》,《发展经济学的革命》 等。 两年读书会经历中曾经困扰我的群体行为在本书中得到了解释,我也释然,不再那么纠结了,这或许就是当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后自然而然会产生的平静从容。另外还有一点也令我很开心,未看这本书之前我也通过实践自发认识到了:规模是核心问题所在;个体会倾向于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除非有合适的激励。&书比较薄,但干货很多,大大拓展了视野,但也比较烧脑,也有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话比较绕,需要慢读和反复读,当然有... 两年读书会经历中曾经困扰我的群体行为在本书中得到了解释,我也释然,不再那么纠结了,这或许就是当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后自然而然会产生的平静从容。另外还有一点也令我很开心,未看这本书之前我也通过实践自发认识到了:规模是核心问题所在;个体会倾向于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除非有合适的激励。&书比较薄,但干货很多,大大拓展了视野,但也比较烧脑,也有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话比较绕,需要慢读和反复读,当然有些地方实在看不懂就算了,核心论点都在前面几章,后面各章都是具体案例。(参考文献就占了大概三分之一篇幅)(集团分类,强制工会及自由主义,马克思与理性行为,压力集团与多元论,副产品理论) 一般 翻译没有评论说的那么差 不过行文十分之无聊 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批评个人认为不成立 作者的知识储备果然丰厚,书读来有些费解,草草览完,收获还是有的。要想让一个群体中的独立个体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那就需要使他们有共同的可以相信的肯定会实现的预期目标,并激励其努力去实现。 如果没有很好的组织,一个大的集体行动就会很迟缓,远没有小集团来的快速。 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问题,虽然很薄的一本书,但是我还读的很晕。 众所周知,梁文道在我心目中,是和余秋雨并蒂的文化奇葩。追根溯源,是因为一次看凤凰卫视,不知聊什么话题,梁文道突然脸一沉,正色道:直到今天,我仍然坚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说完,他深深凝望了一下摄影机镜头,仿佛在说:看到没有,我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 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 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而奥尔森从... 一. 整体感知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分为六个单元:集团和组织理论、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工会和经济自由、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以及“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首先,作者简要概述了经济学界的传统集团利益观念。即,在一个组织内部,...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凡此种种,不胜... 本书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小集团可以为共同的集体利益提供低于最有供给水平的集体物品且提供这种物品所应分担的责任存在“以小欺大”的现象;但是大集团由于存在搭便车等问题很难为集体物品(目标)采取一致的行动。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某类大集团中采取强制、选择性激励就可能... 奥尔森在他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专门讨论了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在谈到集团规模的时候,他赞成小集团具有更好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他:“实际观察和经验以及理论都清楚的表明,相对较小的集团——‘特权’集团和‘中介’集团(’privileged’ and ‘intermediate groups’)——... 存一下本学期专业课的读书笔记…… 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公共选择理论,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其中的奠基之作。 一、内容概述 第一章《集团和组织理论》集中了主... 上“行政学经典著作和前沿问题”的博士生课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从中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今天课上重点讨论的是David M. Hart的《奥尔森理论的再验证》(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mong Dominant Firms: Revisiting the Olsonian Hypothesis ),涉及到对奥尔森集体行动... 我一直想不清楚工会的问题。认同经济学原理的人,基本都会认可,工会对于工人作为一整体的福祉是有害无益的。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上有许多剩余劳力,老板要是受不了工会了,只需要把工人全都辞退,雇一批新人就可以了(当然为此要付一点成本)。工会的作用,只不过给劳动力市场增... 《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读后感 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引导性问题是关于“在国家政治中,利益集团是一种好的力量还是坏的力量”。有关集体的行动代表的是一种关于利益集团理论的运作过程。集体顾名思义,就是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为了某种利己的目的而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团体。而集体行... 对于一个小集团而言,可能某个成员虽然承担着全部公共物品的提供,但是他也能得到直接大量的收益,要比他不提供成本要好,因此他往往可能会提供这一物品;当然他也能不提供这一物品,这时候结果就不确定了。而在一个大集团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贡献会决定组织的福利或者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如果不是强制性的规则集体物品就不会被提供。因此一个集团里的成员是否会在没有强制或诱因的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很大程... 2018-12-09 17:12 对于一个小集团而言,可能某个成员虽然承担着全部公共物品的提供,但是他也能得到直接大量的收益,要比他不提供成本要好,因此他往往可能会提供这一物品;当然他也能不提供这一物品,这时候结果就不确定了。而在一个大集团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贡献会决定组织的福利或者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如果不是强制性的规则集体物品就不会被提供。因此一个集团里的成员是否会在没有强制或诱因的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规模大小。正因为这样,小的集团可能不需要协议和组织,当然为了更好的分配也有可能成立这样的协议或者进行一定的组织;但在大型集团中,没有这样的组织和协议是不行的。而且在大德集团里,建立协议和进行组织也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只利用集团中的一个子集,因为建立子集也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会提高成本。在没有约束和引诱之下,总成本越高就越不可能实现哪怕最少部分的集体物品。因此有三个因素制约着集团增进其自身利益:1. 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少,这意味着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报酬很少,因此集团获得的集体物品远远低于最优水平;2. 集团成员越多,每个个体或者小的子集获得的收益份额就越小,就越不能抵消他们为促进集体利益而付出的成本,也就不会存在像寡头垄断一样的为集体利益的互相作用。3. 集团成员越多,成本就越高,获得集体物品之前都有很大的障碍。基于以上的分析,作者对集团进行了分类:* 首先,作者根据类比市场活动中的企业,根据某一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对集团进行分类:只有一家企业是为纯粹垄断,在此处不讨论其集体物品的问题;寡头卖方垄断是企业数量很少以至于互相之间影响显著;而成员众多,没有一家企业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显着影响的被称为原子式竞争。* 在寡头垄断中,因为他们的商品(或者说是利益目标,参照前文中商场商铺的例子)又粉围相容(非市场)集团和市场集团,我们讨论的集体物品主要侧重于探讨相容集团的行为。这种非市场集团又分为特权集团和中间集团。前者特权集团里某个或几个成员会受到激励去提供集体物品即使是只有他或他们几个提供;后者中间集团则不同,没有一个成员的收益会足以激励他们采取行动,但同时集体又没有大到他们看不到别人的行动和贡献,因此他们提供与否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好的机制也是无法实现集体物品的提供的。* 而在原子式竞争的集团在非市场领域中对应的是非常大的集团,这种集团我们前面已经得出结论,没有一个合理的协议或者诱因,不会采取行动促进集体利益。而为了实现集体利益,可以采取正向(褒赏贡献者)或反向(惩罚不贡献者)的方式进行激励,此是为“选择性激励”。所以看得出,集体的规模对于集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以及集体物品的提供至关重要;而且并不能从小集团简单的推导和解释大集团的行为,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市场性的集团和非市场性的集团在进入和退出方面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寻求市场物品的集团来说,成员相互之间是竞争关系,每一个成员都希望集团成员越来越少,这样市场竟争就小,比如一条街道上的餐饮业,每个老板都希望这条街上的餐馆变少一些这样他就会有更多的客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恰恰相反的是,对于一个追求公共物品的非市场组织来说,成员互相之间并不竞争,相反成员越多,分摊的成本就越低,就比如说定居在某一个新区的... 2018-12-03 11:25 市场性的集团和非市场性的集团在进入和退出方面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寻求市场物品的集团来说,成员相互之间是竞争关系,每一个成员都希望集团成员越来越少,这样市场竟争就小,比如一条街道上的餐饮业,每个老板都希望这条街上的餐馆变少一些这样他就会有更多的客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恰恰相反的是,对于一个追求公共物品的非市场组织来说,成员互相之间并不竞争,相反成员越多,分摊的成本就越低,就比如说定居在某一个新区的居民,他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这个地区,这样这个地区才会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更加便捷的消费设施等等,实际上从公共物品获取的角度来看,一个百货大厦里的商户也是这样的集团,虽然他们的经营项目是有竞争的,但是在基础设施这样的公共产品面前,他们是希望有新成员加入的,否则商场倒闭自己也不得不关张。既然前文所证明的,市场组织和非市场组织那么相似,为什么在进入和退出方面会有差异?原因就在于他们追逐的目标,一个是竞争性的,一个是非竞争性的。更高的加格(背后是利润),当一个商人占据,那势必有别人受到损失,是竞争而排他的产品,作者把这样的物品叫做“排外的集体物品”,而那些不会产生竞争性与排他性的集团物品作者称之为“相容的集体物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物品理论理解这一划分,尺度仍然在竞争性和排他性上。作者强调一个集团是排外的还是相容的关键在于其目标是什么而不在于成员的性质,一个集团面对不同目标可能就分属排外与相容两种,这一点我们刚才用大厦里的商户的例子已经可以证明。文中还提到,一个相容的集团,除了会积极邀请其他人加入集团,而且集团的某一个面向集体的努力时,某些个体的不参与不会导致其他成员的收益减少,因此集体行动不需要强制所有人一起行动;相反如果是一个排外的集团,除了竞争以外他们还存在一定的依附合作关系,即除了会积极想把他人排除在外,同时还需要时刻关注其他成员的动向,可能某一个轻举妄动就会引发一场恶性的价格大战,而且这样的集团在进行集体行动时必须要求所有人都要参加,否则就会导致其他人的利益被不参与者侵占。比如一个校园里的几家打印店,他们都想成为校内唯一的店铺,同时他们如果想要涨价就必须一起涨价,否则不参与涨价行动的商家就可以利用其他去积极维持高价格的商家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利润,结果导致其余几家的生意越来越少,如果傻到继续维持这一价格他们的利润将全被不参加的商家占有。在这一个例子中,“更高的价格”就是一个排外性质的目标,所有商家的集合就是一个排外的集团。 作者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得出: 某些小集团不用靠强制或任何集体物品以外的正面的诱因就会给自己提供集体物品。 这一现象存在是因为,小集团的成员发现自己提供集体物品得到的收益要大于不提供集体物品的收益,而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集团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超过总成本的量要大于它超过一个或更多的个体收益的量,所以在人员数量很少的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总收益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是小集团有自发提供公共物... 2018-12-03 11:24 作者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得出: 某些小集团不用靠强制或任何集体物品以外的正面的诱因就会给自己提供集体物品。这一现象存在是因为,小集团的成员发现自己提供集体物品得到的收益要大于不提供集体物品的收益,而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集团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超过总成本的量要大于它超过一个或更多的个体收益的量,所以在人员数量很少的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总收益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然而即使是小集团有自发提供公共物品的动力也不会达到对于集体而言的最优,这是因为小集体中的每个人最终还是理性的,他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因此在达到对于集体最优的规模之前他就会停止投入;同时,每一个人在享用他人投入成本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会减弱他去投入成本的动力。推而广之,人数越多、规模越大的组织,这种现象越是明显: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低于最优数量。 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 ## 传统的集团理论 传统的集团理论认为,私人集团和社团运作所遵循的原则,与支配市场中企业间关系或纳税人和国家关系的原则截然不同。这一理论有两个变体,随意变体和正式变体。 随意变体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加入社团集体的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具有参加社团这一根本习性。 而正式变体在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普遍存在以外并不认同所谓的加入社团的习性,它认为今天社团和集团的存在是由“原始”社会进化的一个方面.. 2018-11-12 16:39 ## 传统的集团理论传统的集团理论认为,私人集团和社团运作所遵循的原则,与支配市场中企业间关系或纳税人和国家关系的原则截然不同。这一理论有两个变体,随意变体和正式变体。随意变体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加入社团集体的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具有参加社团这一根本习性。 而正式变体在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普遍存在以外并不认同所谓的加入社团的习性,它认为今天社团和集团的存在是由“原始”社会进化的一个方面。最基本的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这种集团非常小,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都有着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这样的集团组成了原始社会几乎所有人类的相互关系。而现在的各种社团的雏形正是那时候的原始集团。小型的初级社团和大型社团仅仅是大小不同而已么?作者对此表示怀疑。虽然我们前面已经论证过,任何集团都为集体利益服务,但其成员却没有兴趣承担成本,只有兴趣分享利益。这么看来大小组织都是一样的,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足够小的组织应该能够为他们自己提供公共物品。因此需要研究和分析不同大小的集团中的个人可以采取的其他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过去对于集体行动问题(非市场决策问题)研究较少是因为这类问题的假设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假定。本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2017-12-25 10:40 过去对于集体行动问题(非市场决策问题)研究较少是因为这类问题的假设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假定。本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1-4页 经济问题将利他主义作为一种例外,因而普遍上,人们认为只要一种行动的后果是给全部集体成员带来利益,那么理性的个体就会采取行动实现目标。然而奥尔森认为事实与这种判断恰恰相反,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体不会采取行动实现集团利益,除非他们受到激励或强迫。但是对于小集团而言,奥尔森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集团的规模影响了它的效率和生命力。 2017-12-28 10:59 1-4页经济问题将利他主义作为一种例外,因而普遍上,人们认为只要一种行动的后果是给全部集体成员带来利益,那么理性的个体就会采取行动实现目标。然而奥尔森认为事实与这种判断恰恰相反,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体不会采取行动实现集团利益,除非他们受到激励或强迫。但是对于小集团而言,奥尔森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集团的规模影响了它的效率和生命力。 1-16页 一个组织如果不能促进其成员的利益,那么就难以长久维系。 集团成员身份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一种归属感,而在于能够通过这一成员身份获得一些什么。(Leon Festinger) 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假设对于市场的所有调整都基于现有的所有企业,没有新加入的企业。并且这个产业的需求曲线无弹性,那么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增加生产,结果每个企业的利润都减少了。即使企业预见到这种情况也无法改善,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限制自己... 2017-12-28 11:09 1-16页一个组织如果不能促进其成员的利益,那么就难以长久维系。集团成员身份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一种归属感,而在于能够通过这一成员身份获得一些什么。(Leon Festinger)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假设对于市场的所有调整都基于现有的所有企业,没有新加入的企业。并且这个产业的需求曲线无弹性,那么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增加生产,结果每个企业的利润都减少了。即使企业预见到这种情况也无法改善,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限制自己的产量会导致更多损失。想要防止价格下跌的办法是“外部干预”,这一行动就需要游说组织,但实际上一个理性人不会资助这样一个组织。正如在一个国家,个人的努力并不会对组织产生显著地影响,而不管他是否为组织出力,他都能够享受国家带来的好处。人类有一种聚在一起与其他人群对抗的本能。——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加特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社会学研究强调了集团是普遍存在并且不可避免的,Talcott Parsons说过,众所周知,在许多原始社会中,亲属关系“主导”了社会结构;不依靠亲属关系就能参加进去的具体结构几乎不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取代,奥尔森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型社团在某种意义上是原始社会中小集团的等价物,因而大型的现代社团和小型的原始集团应该用同样的起因或基本来源解释。但是他认为,将这种结构的形成用“人类结群的本能”来解释缺乏说服力,因为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用偏好或本能来解释。他提出,传统理论家也许从“功能”——不同类型和大小的集团能实现的功能来解释不同规模集团存在的原因。想要了解不同规模集团的差异时,一个事实值得强调:尽管集团的全体成员对获得这一集团利益有着共同的兴趣,但他们对承担为获利相应需要付出的成本却没有共同兴趣。 2-5页 集体行动有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一个集体越大,个体付出的改进就会被更多人分享(有更多人“搭便车”),在这种前提下,奥尔森将集体利益区分为“相容性”和“排他性”两种,前者是正和博弈后者是零和博弈,这就相当于做蛋糕和分蛋糕,过程中希望人越多越好,结束时希望分利者越少越好。为了解决集体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奥尔森设计了一种动力机制——“有选择性的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但是同时,在集... 2017-12-27 22:10 2-5页集体行动有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一个集体越大,个体付出的改进就会被更多人分享(有更多人“搭便车”),在这种前提下,奥尔森将集体利益区分为“相容性”和“排他性”两种,前者是正和博弈后者是零和博弈,这就相当于做蛋糕和分蛋糕,过程中希望人越多越好,结束时希望分利者越少越好。为了解决集体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奥尔森设计了一种动力机制——“有选择性的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但是同时,在集团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越来越高的“赏罚”的实现成本。而在小集团中,只要成员发现他的获利将大于他为集体付出的成本,二者的利益就是一致的。 对于一个小集团而言,可能某个成员虽然承担着全部公共物品的提供,但是他也能得到直接大量的收益,要比他不提供成本要好,因此他往往可能会提供这一物品;当然他也能不提供这一物品,这时候结果就不确定了。而在一个大集团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贡献会决定组织的福利或者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如果不是强制性的规则集体物品就不会被提供。因此一个集团里的成员是否会在没有强制或诱因的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很大程... 2018-12-09 17:12 对于一个小集团而言,可能某个成员虽然承担着全部公共物品的提供,但是他也能得到直接大量的收益,要比他不提供成本要好,因此他往往可能会提供这一物品;当然他也能不提供这一物品,这时候结果就不确定了。而在一个大集团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贡献会决定组织的福利或者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如果不是强制性的规则集体物品就不会被提供。因此一个集团里的成员是否会在没有强制或诱因的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规模大小。正因为这样,小的集团可能不需要协议和组织,当然为了更好的分配也有可能成立这样的协议或者进行一定的组织;但在大型集团中,没有这样的组织和协议是不行的。而且在大德集团里,建立协议和进行组织也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只利用集团中的一个子集,因为建立子集也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会提高成本。在没有约束和引诱之下,总成本越高就越不可能实现哪怕最少部分的集体物品。因此有三个因素制约着集团增进其自身利益:1. 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少,这意味着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报酬很少,因此集团获得的集体物品远远低于最优水平;2. 集团成员越多,每个个体或者小的子集获得的收益份额就越小,就越不能抵消他们为促进集体利益而付出的成本,也就不会存在像寡头垄断一样的为集体利益的互相作用。3. 集团成员越多,成本就越高,获得集体物品之前都有很大的障碍。基于以上的分析,作者对集团进行了分类:* 首先,作者根据类比市场活动中的企业,根据某一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对集团进行分类:只有一家企业是为纯粹垄断,在此处不讨论其集体物品的问题;寡头卖方垄断是企业数量很少以至于互相之间影响显著;而成员众多,没有一家企业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显着影响的被称为原子式竞争。* 在寡头垄断中,因为他们的商品(或者说是利益目标,参照前文中商场商铺的例子)又粉围相容(非市场)集团和市场集团,我们讨论的集体物品主要侧重于探讨相容集团的行为。这种非市场集团又分为特权集团和中间集团。前者特权集团里某个或几个成员会受到激励去提供集体物品即使是只有他或他们几个提供;后者中间集团则不同,没有一个成员的收益会足以激励他们采取行动,但同时集体又没有大到他们看不到别人的行动和贡献,因此他们提供与否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好的机制也是无法实现集体物品的提供的。* 而在原子式竞争的集团在非市场领域中对应的是非常大的集团,这种集团我们前面已经得出结论,没有一个合理的协议或者诱因,不会采取行动促进集体利益。而为了实现集体利益,可以采取正向(褒赏贡献者)或反向(惩罚不贡献者)的方式进行激励,此是为“选择性激励”。所以看得出,集体的规模对于集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以及集体物品的提供至关重要;而且并不能从小集团简单的推导和解释大集团的行为,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市场性的集团和非市场性的集团在进入和退出方面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寻求市场物品的集团来说,成员相互之间是竞争关系,每一个成员都希望集团成员越来越少,这样市场竟争就小,比如一条街道上的餐饮业,每个老板都希望这条街上的餐馆变少一些这样他就会有更多的客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恰恰相反的是,对于一个追求公共物品的非市场组织来说,成员互相之间并不竞争,相反成员越多,分摊的成本就越低,就比如说定居在某一个新区的... 2018-12-03 11:25 市场性的集团和非市场性的集团在进入和退出方面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寻求市场物品的集团来说,成员相互之间是竞争关系,每一个成员都希望集团成员越来越少,这样市场竟争就小,比如一条街道上的餐饮业,每个老板都希望这条街上的餐馆变少一些这样他就会有更多的客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恰恰相反的是,对于一个追求公共物品的非市场组织来说,成员互相之间并不竞争,相反成员越多,分摊的成本就越低,就比如说定居在某一个新区的居民,他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这个地区,这样这个地区才会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更加便捷的消费设施等等,实际上从公共物品获取的角度来看,一个百货大厦里的商户也是这样的集团,虽然他们的经营项目是有竞争的,但是在基础设施这样的公共产品面前,他们是希望有新成员加入的,否则商场倒闭自己也不得不关张。既然前文所证明的,市场组织和非市场组织那么相似,为什么在进入和退出方面会有差异?原因就在于他们追逐的目标,一个是竞争性的,一个是非竞争性的。更高的加格(背后是利润),当一个商人占据,那势必有别人受到损失,是竞争而排他的产品,作者把这样的物品叫做“排外的集体物品”,而那些不会产生竞争性与排他性的集团物品作者称之为“相容的集体物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物品理论理解这一划分,尺度仍然在竞争性和排他性上。作者强调一个集团是排外的还是相容的关键在于其目标是什么而不在于成员的性质,一个集团面对不同目标可能就分属排外与相容两种,这一点我们刚才用大厦里的商户的例子已经可以证明。文中还提到,一个相容的集团,除了会积极邀请其他人加入集团,而且集团的某一个面向集体的努力时,某些个体的不参与不会导致其他成员的收益减少,因此集体行动不需要强制所有人一起行动;相反如果是一个排外的集团,除了竞争以外他们还存在一定的依附合作关系,即除了会积极想把他人排除在外,同时还需要时刻关注其他成员的动向,可能某一个轻举妄动就会引发一场恶性的价格大战,而且这样的集团在进行集体行动时必须要求所有人都要参加,否则就会导致其他人的利益被不参与者侵占。比如一个校园里的几家打印店,他们都想成为校内唯一的店铺,同时他们如果想要涨价就必须一起涨价,否则不参与涨价行动的商家就可以利用其他去积极维持高价格的商家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利润,结果导致其余几家的生意越来越少,如果傻到继续维持这一价格他们的利润将全被不参加的商家占有。在这一个例子中,“更高的价格”就是一个排外性质的目标,所有商家的集合就是一个排外的集团。 作者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得出: 某些小集团不用靠强制或任何集体物品以外的正面的诱因就会给自己提供集体物品。 这一现象存在是因为,小集团的成员发现自己提供集体物品得到的收益要大于不提供集体物品的收益,而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集团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超过总成本的量要大于它超过一个或更多的个体收益的量,所以在人员数量很少的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总收益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是小集团有自发提供公共物... 2018-12-03 11:24 作者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得出: 某些小集团不用靠强制或任何集体物品以外的正面的诱因就会给自己提供集体物品。这一现象存在是因为,小集团的成员发现自己提供集体物品得到的收益要大于不提供集体物品的收益,而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集团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超过总成本的量要大于它超过一个或更多的个体收益的量,所以在人员数量很少的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总收益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然而即使是小集团有自发提供公共物品的动力也不会达到对于集体而言的最优,这是因为小集体中的每个人最终还是理性的,他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因此在达到对于集体最优的规模之前他就会停止投入;同时,每一个人在享用他人投入成本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会减弱他去投入成本的动力。推而广之,人数越多、规模越大的组织,这种现象越是明显: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低于最优数量。 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 ## 传统的集团理论 传统的集团理论认为,私人集团和社团运作所遵循的原则,与支配市场中企业间关系或纳税人和国家关系的原则截然不同。这一理论有两个变体,随意变体和正式变体。 随意变体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加入社团集体的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具有参加社团这一根本习性。 而正式变体在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普遍存在以外并不认同所谓的加入社团的习性,它认为今天社团和集团的存在是由“原始”社会进化的一个方面.. 2018-11-12 16:39 ## 传统的集团理论传统的集团理论认为,私人集团和社团运作所遵循的原则,与支配市场中企业间关系或纳税人和国家关系的原则截然不同。这一理论有两个变体,随意变体和正式变体。随意变体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加入社团集体的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具有参加社团这一根本习性。 而正式变体在认为私人组织与集团普遍存在以外并不认同所谓的加入社团的习性,它认为今天社团和集团的存在是由“原始”社会进化的一个方面。最基本的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这种集团非常小,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都有着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这样的集团组成了原始社会几乎所有人类的相互关系。而现在的各种社团的雏形正是那时候的原始集团。小型的初级社团和大型社团仅仅是大小不同而已么?作者对此表示怀疑。虽然我们前面已经论证过,任何集团都为集体利益服务,但其成员却没有兴趣承担成本,只有兴趣分享利益。这么看来大小组织都是一样的,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足够小的组织应该能够为他们自己提供公共物品。因此需要研究和分析不同大小的集团中的个人可以采取的其他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