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市场与政府
副标题:中国改革的核心博弈 作者: 张维迎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4933 出版时间:2014 页数:406 定价:65.00 内容简介: 《市场与政府》收录了张维迎三十余年来的重要文章和演讲33篇,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张维迎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的最前沿,他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具有极强的预见性,本书精选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张维迎教授所有对中国改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观点,他对市场经济的坚持、对主流经济学的思考和对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的建议,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本书是了解张维迎学术思想、理解宏观经济脉络、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 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市场要有效地运行,不能没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扩展,可能导致市场本身的毁灭。因此,如何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节制政府对市场的破坏, 是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难题。 ——张维迎 张维迎,1959 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 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 ;1984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 ;1990 年 9 月入牛津大学读书 ;1992 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 年获博士学位 ;1994 年 8 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 :《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 张维迎,1959 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 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 ;1984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 ;1990 年 9 月入牛津大学读书 ;1992 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 年获博士学位 ;1994 年 8 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 :《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 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 30 年》(2008),《市场的逻辑》(2010),《什么改变中国》(2012),《通往市场之路》(2012),《博弈与社会》(2013),《改革新启蒙》(2014),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200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 年,获得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 年,选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 30 年,经济 30人”;2011 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 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无恒产者无恒心 信息不对称 信誉 产权是信誉的基础 管制者作为自己创造需求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 领导力 恢复高考 投资是为了未来能消费更多 企业家“旅游”发现市场 关于保险:治病的药不能变为生存的饭。 金融危机等 回归亚当斯密 告别凯恩斯主义 作者是一个有节操的经济学家。 题目和各部分的大标题都起的挺好的。大众读物,应该适合拿来读电子书。有些观点比较理想主义。专业度有待提高。 讨厌维迎冯象这些人随便拿集锦出书,根本没到这个学术水平,丢人现眼。市场是隐形的眼睛--声誉机制。外生内生信息不对称(54),隐知识与最优税以及信息租金见 Mireless1971,RES。认为国企改革应给国企债务而非股权(因无激励机制),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波动经济理论而非增长理论,增长理论应还看亚当斯密。补贴不合适,大企业不必惧怕(科斯理论),HHI高未必竞争减少。文化与博弈三类行为规范,理性限定,... 讨厌维迎冯象这些人随便拿集锦出书,根本没到这个学术水平,丢人现眼。市场是隐形的眼睛--声誉机制。外生内生信息不对称(54),隐知识与最优税以及信息租金见 Mireless1971,RES。认为国企改革应给国企债务而非股权(因无激励机制),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波动经济理论而非增长理论,增长理论应还看亚当斯密。补贴不合适,大企业不必惧怕(科斯理论),HHI高未必竞争减少。文化与博弈三类行为规范,理性限定,偏好变异,均衡筛选。Basu1997核心定理:任何能够通过法律实施的行为与后果,都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来实施。法可减少摩擦,且高效高速。不完全合同的空当需要权威和企业文化来填补。Armentato1972:企业合并之后价格普遍降低,强令拆分反而导致价格提高。政策垄断不能要,市场垄断不必挡。 第一次系统接触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很多东西说的很直白,也符合人性常识,所谓真理,即是常识。 张维迎是市场派学者,对市场看得很清楚。书的内容本身还好。 但是,全书33篇文章,17篇选入过《产权、政府与信誉》,9篇选入过《通往市场之路》,3篇选入过《价格、市场与企业家》,1篇在报刊公开发表过。仅2篇未公开发表过。这2篇也不是专门论述的文章,而只是发言讲话文类。 ... 序言 政府虽然有着为公的宏观属性,但是更需要认识到组成政府的个体是有血有肉的人。 政府通常没有积极性和压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政府收入来自税收,政府即使没有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也有收入,所以政府官员有很大的寻租空间。 很多人认为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税收的性质掩... 《市场与政府》一书对政府管制,行政审批等政府控制性行为的态度非常鲜明——不认可,认为行政审批是因为无知和无耻,我们国家的管制本质上是反竞争的政策。对此个人并不赞同。 市场发展、经济建设都像成长的小朋友,小时候需要百般呵护,不要受到外来的冲击。慢慢长大以后,就... 张维迎反对经贸保护主义和产业政策,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这系列文章反思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从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到以经济均衡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给世界经济造成的伤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果”;提倡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变革,“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对国企产权改革、产业政策、反垄断、金融危机等都有独到见解;强调市场除了是“看不见的手”,还有一... 2016-08-06 15:46 张维迎反对经贸保护主义和产业政策,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这系列文章反思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从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到以经济均衡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给世界经济造成的伤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果”;提倡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变革,“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对国企产权改革、产业政策、反垄断、金融危机等都有独到见解;强调市场除了是“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双“隐形的眼睛”,即声誉机制,新古典经济学反对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非对称信息恰是市场的存在理由和运行方式,不规范的政府行为才是破坏市场的主要力量,这都因为声誉机制的存在或失灵。本书即主要解决政府如何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节制对市场的破坏这一问题。《市场的失败,还是市场理论的失败?》一篇较重要。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市场要有效地运行,不能没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扩展,可能导致市场本身的毁灭。因此,如何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节制政府对市场的破坏,是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难题。 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均衡理论(关注市场均衡和财富的分配)《市场的失败,还是市场理论的失败?》:外部性、不完全竞争、非对称信息,都不会成为破坏市场的力量。它们是市场运行的方式,也是市场存在的理由。说它们是市场的运行方式,是因为如果没有市场,这些外部性和非对称信息本身就不存在(如没有分工,就没有产品信息的不对称);说它们是市场存在的理由,是因为许多市场机制(如品牌)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出来的。政府的干预——不让企业家发挥作用,不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才是破坏市场的主要力量。任何阻碍企业家自发创新的政策,本质上都是计划经济。(p27)新古典经济学只知道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没有看到市场还有一双隐形的眼睛——声誉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对我们理解供求如何影响价格、价格如何影响资源配置,以及对我们预测政府管制价格的后果(如短缺、排队、走后门、腐败),是有价值的。但它没有办法指导我们如何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做出取舍。(p28)反垄断法反对的恰恰是竞争本身。……衡量垄断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政府的政策保护,与企业大小无关。(常识错误:认为企业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完全竞争=没有竞争,相关联: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真正的垄断只存在于政府强力干预的情况,也就是法定垄断和行政垄断。(p121)历史证明,只要市场竞争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大企业可以持续主导市场。(p122)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p123)传统经济学用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定义垄断,是把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竞争优势与政府施加的垄断混为一谈。我反对经贸保护主义,对所有产业政策我都是反对的。(p373)不规范的政府行为是导致信誉(市场的声誉机制)失灵的重要原因。 人与人的冲突并非全是利益冲突,还有理念冲突。……米塞斯说,“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果。”中国经济转型靠什么?……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 1、鲍莫尔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认为市场上即使只有一个企业,但如果进入的成本不太高,这个企业的行为会表现得相当于有一个竞争对手一样。否则,企业追求垄断利润,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这对他威胁更大。 2、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信誉的建立依赖于稳定的预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 3.市场失灵的三个原因:1、信息问题:非对称信息;2.外部性问题;3.市场势力:配置无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 2015-08-22 19:25 1、鲍莫尔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认为市场上即使只有一个企业,但如果进入的成本不太高,这个企业的行为会表现得相当于有一个竞争对手一样。否则,企业追求垄断利润,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这对他威胁更大。2、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信誉的建立依赖于稳定的预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3.市场失灵的三个原因:1、信息问题:非对称信息;2.外部性问题;3.市场势力:配置无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与生产无效率。**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在科学研究里,有一个词叫科学史的辉格主义,是指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今天的比昨天的好,晚来的比早来的好。 八苏(Basu,1997)提供了一种理论,即“核心定理”(the core theorem):任何能够通过法律来实施的行为和结果,都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来实施。即只要法律能做到的,社会规范一定能做到。这定理有两个推论:1、任何可以通过法律实施的结果,没有法律也能实施;2、如果一个特定的结果不是纳什均衡,那么没有法律能够得到这个结果(disorder with law)。 为什么还需要法律:1、社会规范的形成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法律通过加快信.. 2015-08-22 16:34 八苏(Basu,1997)提供了一种理论,即“核心定理”(the core theorem):任何能够通过法律来实施的行为和结果,都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来实施。即只要法律能做到的,社会规范一定能做到。这定理有两个推论:1、任何可以通过法律实施的结果,没有法律也能实施;2、如果一个特定的结果不是纳什均衡,那么没有法律能够得到这个结果(disorder with law)。为什么还需要法律:1、社会规范的形成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法律通过加快信息的传递,来加快形成一致预期、达到纳什均衡的时间;同时,法律的强制性也容易使人们达成一致,减少冲突。2、法律在处理不同的规范之间的冲突时往往很有威力。再次,法律和文化还有一点重要的区别,法律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来起作用。**历史学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1、新古典方法(The Neo-classical Approach):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用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历史上存在的制度,包括市场及价格和非价格制度等。2、新制度经济学方法(New Institution Economic History):其主要研究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代表人物诺斯(Douglas North,1981,1990)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的规则,制度变迁就是游戏规则的变迁;组织是博弈的参与者,经济增长是制度的一个函数。其主要的工具是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3、历史制度分析(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这种分析主要用现代博弈论,从微观的、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解释制度的存在和演进。代表人物有Greif(格雷夫,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用博弈论来研究经济制度史)。 一、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学时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更准确说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s, Myerson),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不先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的一种方法。 1、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① 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即“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的”;②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时,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 2015-08-21 22:36 一、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学时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更准确说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s, Myerson),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不先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的一种方法。1、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① 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即“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的”;②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时,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③ 均衡分析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某个人的行为时,最后要落实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某个个人无法改变或不愿意改变的,我们称之为均衡。博弈论的重要概念: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承诺(pre-commitment);信息。二、.文化是一种人群行为规范的稳定预期(expectation)和共同信念(common belief)。一般地,经济学家巴文化或社会规范归结为三种类型(Kaushik Basu,1998):① 理性限定规范(rationality-limiting norms):是指阻止人们做出某种特性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多少效用。② 偏好变异规范(preference-changing norms):指改变人们偏好的规范,这种规范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人们的偏好。③ 均衡筛选规范(equilibrium-selection norms):在众多纳什均衡中协调选择某个特定的纳什均衡,但这种规范不改变博弈本身,只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三、法律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行为规范在经济学家看来,法律的作用可能在于两个方面:① 法律可以改变博弈,从而改变博弈结果。② 法律也可以改变当事人的选择空间,是原来在技术上可行的选择,经法律规定后就不能不能选择。 米塞斯说:“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有什么样的社会学说,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2015-08-20 23:01 米塞斯说:“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有什么样的社会学说,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一、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学时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更准确说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s, Myerson),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不先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的一种方法。 1、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① 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即“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的”;②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时,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 2015-08-21 22:36 一、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学时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更准确说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s, Myerson),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不先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的一种方法。1、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① 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即“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的”;②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时,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③ 均衡分析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某个人的行为时,最后要落实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某个个人无法改变或不愿意改变的,我们称之为均衡。博弈论的重要概念: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承诺(pre-commitment);信息。二、.文化是一种人群行为规范的稳定预期(expectation)和共同信念(common belief)。一般地,经济学家巴文化或社会规范归结为三种类型(Kaushik Basu,1998):① 理性限定规范(rationality-limiting norms):是指阻止人们做出某种特性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多少效用。② 偏好变异规范(preference-changing norms):指改变人们偏好的规范,这种规范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人们的偏好。③ 均衡筛选规范(equilibrium-selection norms):在众多纳什均衡中协调选择某个特定的纳什均衡,但这种规范不改变博弈本身,只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三、法律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行为规范在经济学家看来,法律的作用可能在于两个方面:① 法律可以改变博弈,从而改变博弈结果。② 法律也可以改变当事人的选择空间,是原来在技术上可行的选择,经法律规定后就不能不能选择。 八苏(Basu,1997)提供了一种理论,即“核心定理”(the core theorem):任何能够通过法律来实施的行为和结果,都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来实施。即只要法律能做到的,社会规范一定能做到。这定理有两个推论:1、任何可以通过法律实施的结果,没有法律也能实施;2、如果一个特定的结果不是纳什均衡,那么没有法律能够得到这个结果(disorder with law)。 为什么还需要法律:1、社会规范的形成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法律通过加快信.. 2015-08-22 16:34 八苏(Basu,1997)提供了一种理论,即“核心定理”(the core theorem):任何能够通过法律来实施的行为和结果,都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来实施。即只要法律能做到的,社会规范一定能做到。这定理有两个推论:1、任何可以通过法律实施的结果,没有法律也能实施;2、如果一个特定的结果不是纳什均衡,那么没有法律能够得到这个结果(disorder with law)。为什么还需要法律:1、社会规范的形成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法律通过加快信息的传递,来加快形成一致预期、达到纳什均衡的时间;同时,法律的强制性也容易使人们达成一致,减少冲突。2、法律在处理不同的规范之间的冲突时往往很有威力。再次,法律和文化还有一点重要的区别,法律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来起作用。**历史学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1、新古典方法(The Neo-classical Approach):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用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历史上存在的制度,包括市场及价格和非价格制度等。2、新制度经济学方法(New Institution Economic History):其主要研究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代表人物诺斯(Douglas North,1981,1990)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的规则,制度变迁就是游戏规则的变迁;组织是博弈的参与者,经济增长是制度的一个函数。其主要的工具是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3、历史制度分析(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这种分析主要用现代博弈论,从微观的、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解释制度的存在和演进。代表人物有Greif(格雷夫,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用博弈论来研究经济制度史)。 1、鲍莫尔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认为市场上即使只有一个企业,但如果进入的成本不太高,这个企业的行为会表现得相当于有一个竞争对手一样。否则,企业追求垄断利润,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这对他威胁更大。 2、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信誉的建立依赖于稳定的预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 3.市场失灵的三个原因:1、信息问题:非对称信息;2.外部性问题;3.市场势力:配置无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 2015-08-22 19:25 1、鲍莫尔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认为市场上即使只有一个企业,但如果进入的成本不太高,这个企业的行为会表现得相当于有一个竞争对手一样。否则,企业追求垄断利润,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这对他威胁更大。2、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信誉的建立依赖于稳定的预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3.市场失灵的三个原因:1、信息问题:非对称信息;2.外部性问题;3.市场势力:配置无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与生产无效率。**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在科学研究里,有一个词叫科学史的辉格主义,是指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今天的比昨天的好,晚来的比早来的好。 张维迎反对经贸保护主义和产业政策,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这系列文章反思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从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到以经济均衡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给世界经济造成的伤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果”;提倡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变革,“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对国企产权改革、产业政策、反垄断、金融危机等都有独到见解;强调市场除了是“看不见的手”,还有一... 2016-08-06 15:46 张维迎反对经贸保护主义和产业政策,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这系列文章反思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从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到以经济均衡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给世界经济造成的伤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果”;提倡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变革,“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对国企产权改革、产业政策、反垄断、金融危机等都有独到见解;强调市场除了是“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双“隐形的眼睛”,即声誉机制,新古典经济学反对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非对称信息恰是市场的存在理由和运行方式,不规范的政府行为才是破坏市场的主要力量,这都因为声誉机制的存在或失灵。本书即主要解决政府如何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节制对市场的破坏这一问题。《市场的失败,还是市场理论的失败?》一篇较重要。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市场要有效地运行,不能没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扩展,可能导致市场本身的毁灭。因此,如何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节制政府对市场的破坏,是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难题。 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均衡理论(关注市场均衡和财富的分配)《市场的失败,还是市场理论的失败?》:外部性、不完全竞争、非对称信息,都不会成为破坏市场的力量。它们是市场运行的方式,也是市场存在的理由。说它们是市场的运行方式,是因为如果没有市场,这些外部性和非对称信息本身就不存在(如没有分工,就没有产品信息的不对称);说它们是市场存在的理由,是因为许多市场机制(如品牌)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出来的。政府的干预——不让企业家发挥作用,不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才是破坏市场的主要力量。任何阻碍企业家自发创新的政策,本质上都是计划经济。(p27)新古典经济学只知道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没有看到市场还有一双隐形的眼睛——声誉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对我们理解供求如何影响价格、价格如何影响资源配置,以及对我们预测政府管制价格的后果(如短缺、排队、走后门、腐败),是有价值的。但它没有办法指导我们如何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做出取舍。(p28)反垄断法反对的恰恰是竞争本身。……衡量垄断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政府的政策保护,与企业大小无关。(常识错误:认为企业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完全竞争=没有竞争,相关联: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真正的垄断只存在于政府强力干预的情况,也就是法定垄断和行政垄断。(p121)历史证明,只要市场竞争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大企业可以持续主导市场。(p122)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p123)传统经济学用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定义垄断,是把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竞争优势与政府施加的垄断混为一谈。我反对经贸保护主义,对所有产业政策我都是反对的。(p373)不规范的政府行为是导致信誉(市场的声誉机制)失灵的重要原因。 人与人的冲突并非全是利益冲突,还有理念冲突。……米塞斯说,“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术状态的结果。”中国经济转型靠什么?……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 1、鲍莫尔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认为市场上即使只有一个企业,但如果进入的成本不太高,这个企业的行为会表现得相当于有一个竞争对手一样。否则,企业追求垄断利润,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这对他威胁更大。 2、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信誉的建立依赖于稳定的预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 3.市场失灵的三个原因:1、信息问题:非对称信息;2.外部性问题;3.市场势力:配置无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 2015-08-22 19:25 1、鲍莫尔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认为市场上即使只有一个企业,但如果进入的成本不太高,这个企业的行为会表现得相当于有一个竞争对手一样。否则,企业追求垄断利润,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这对他威胁更大。2、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信誉的建立依赖于稳定的预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3.市场失灵的三个原因:1、信息问题:非对称信息;2.外部性问题;3.市场势力:配置无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与生产无效率。**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在科学研究里,有一个词叫科学史的辉格主义,是指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今天的比昨天的好,晚来的比早来的好。 八苏(Basu,1997)提供了一种理论,即“核心定理”(the core theorem):任何能够通过法律来实施的行为和结果,都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来实施。即只要法律能做到的,社会规范一定能做到。这定理有两个推论:1、任何可以通过法律实施的结果,没有法律也能实施;2、如果一个特定的结果不是纳什均衡,那么没有法律能够得到这个结果(disorder with law)。 为什么还需要法律:1、社会规范的形成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法律通过加快信.. 2015-08-22 16:34 八苏(Basu,1997)提供了一种理论,即“核心定理”(the core theorem):任何能够通过法律来实施的行为和结果,都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来实施。即只要法律能做到的,社会规范一定能做到。这定理有两个推论:1、任何可以通过法律实施的结果,没有法律也能实施;2、如果一个特定的结果不是纳什均衡,那么没有法律能够得到这个结果(disorder with law)。为什么还需要法律:1、社会规范的形成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法律通过加快信息的传递,来加快形成一致预期、达到纳什均衡的时间;同时,法律的强制性也容易使人们达成一致,减少冲突。2、法律在处理不同的规范之间的冲突时往往很有威力。再次,法律和文化还有一点重要的区别,法律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来起作用。**历史学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1、新古典方法(The Neo-classical Approach):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用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历史上存在的制度,包括市场及价格和非价格制度等。2、新制度经济学方法(New Institution Economic History):其主要研究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代表人物诺斯(Douglas North,1981,1990)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的规则,制度变迁就是游戏规则的变迁;组织是博弈的参与者,经济增长是制度的一个函数。其主要的工具是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3、历史制度分析(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这种分析主要用现代博弈论,从微观的、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解释制度的存在和演进。代表人物有Greif(格雷夫,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用博弈论来研究经济制度史)。 一、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学时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更准确说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s, Myerson),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不先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的一种方法。 1、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① 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即“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的”;②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时,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 2015-08-21 22:36 一、经济学是一门显学,经济学时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更准确说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s, Myerson),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不先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的一种方法。1、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① 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即“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的”;②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时,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③ 均衡分析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某个人的行为时,最后要落实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某个个人无法改变或不愿意改变的,我们称之为均衡。博弈论的重要概念: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承诺(pre-commitment);信息。二、.文化是一种人群行为规范的稳定预期(expectation)和共同信念(common belief)。一般地,经济学家巴文化或社会规范归结为三种类型(Kaushik Basu,1998):① 理性限定规范(rationality-limiting norms):是指阻止人们做出某种特性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多少效用。② 偏好变异规范(preference-changing norms):指改变人们偏好的规范,这种规范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人们的偏好。③ 均衡筛选规范(equilibrium-selection norms):在众多纳什均衡中协调选择某个特定的纳什均衡,但这种规范不改变博弈本身,只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三、法律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行为规范在经济学家看来,法律的作用可能在于两个方面:① 法律可以改变博弈,从而改变博弈结果。② 法律也可以改变当事人的选择空间,是原来在技术上可行的选择,经法律规定后就不能不能选择。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