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李斌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84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副标题:
作者:李斌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76987
出版时间:2014
页数:371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研究中国货币与宏观经济问题的书。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多部门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探讨了货币总量的来源以及货币供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问题。书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信用货币创造机理及其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二是运用信用货币创造理论来分析存贷差等问题。三是离岸市场发展与货币创造的关系。四是潜在经济增速与货币需求问题。五是研究产出与通胀动态问题。六是有关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变化的研究。七是货币总量需求和货币化比率(M2/GDP)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机理。八是货币与结构性通胀问题。通过作者这些科学的研究、规范而清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我国经济中的很多重要的货币和宏观经济现象,深化对诸如货币“超发”问题、存贷差问题、人民币“走出去”以及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定位等问题的认识。相信每个关...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研究中国货币与宏观经济问题的书。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多部门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探讨了货币总量的来源以及货币供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问题。书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信用货币创造机理及其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二是运用信用货币创造理论来分析存贷差等问题。三是离岸市场发展与货币创造的关系。四是潜在经济增速与货币需求问题。五是研究产出与通胀动态问题。六是有关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变化的研究。七是货币总量需求和货币化比率(M2/GDP)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机理。八是货币与结构性通胀问题。通过作者这些科学的研究、规范而清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我国经济中的很多重要的货币和宏观经济现象,深化对诸如货币“超发”问题、存贷差问题、人民币“走出去”以及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定位等问题的认识。相信每个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读者,阅读此书后都会有重要的启发和收获。作者李斌研究员和伍戈研究员长期在中央银行从事货币政策工作,具有较广的宏观经济视野和丰富的一线政策操作经验,逻辑思路也是他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亲自为《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作序,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对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白重恩、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席教授许成钢联袂推荐本书。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宏观经济以及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李斌是中国人民银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与经济发展”论文一等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伍戈,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华盛顿)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IMF Working Pap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伍戈是刘诗白经济学奖... 李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李斌是中国人民银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与经济发展”论文一等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伍戈,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华盛顿)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IMF Working Pap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伍戈是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一、货币信用创造及其渠道:传统货币理论的扩展 二、货币信用创造渠道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国的现实 三、货币信用创造的新渠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 四、货币信用创造的进一步量化分析: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联 五、小结 第四章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Ⅰ:存贷差的视角 一、存贷差:理解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视角 二、存贷比:是衡量流动性的科学指标吗 三、小结 第五章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Ⅱ:影子银行创造货币吗 一、影子银行及其信用创造:西方的实践 二、影子银行及其信用创造:中国的情形 三、影子银行体系如何影响货币政策 四、小结 第六章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Ⅲ:离岸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离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欧洲美元为例 二、离岸人民币市场与跨境资金流动渠道 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货币创造机制 四、离岸人民币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部分货币需求变化与经济结构 第七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Ⅰ: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 一、货币需求稳定性的讨论:关注结构变化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基于产业结构理论 三、产业结构变迁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典型国别案例 四、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观察中国潜在增速变化 五、小结 第八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Ⅱ:货币替代的结构性变化 一、货币替代与货币需求的相互关联 二、对传统货币替代模型的修正:基于金融一体化的视角 三、对中国货币替代的实证考察: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四、小结 第九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Ⅲ:产出—通胀关系的变化 一、产出—通胀关系的动态变化:理论探索 二、产出—通胀关系的实证考察之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 三、产出—通胀关系的实证考察之二:时变性菲利普斯曲线的探索 四、小结 第四部分货币供求动态与经济结构 第十章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短期视角 一、货币供求与流动性 二、1997—2003年:从结构变化视角理解“货币消失”之谜 三、2003—2008年:M2/GDP趋稳的同时为什么出现流动性过剩 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货币、增长和通胀的变化 五、结构性扭曲与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的分析 六、小结 第十一章货币供求与产出一通胀动态:中长期视角 一、为什么不同经济体的货币总量及M2/GDP会相差甚远 二、关于M2/GDP的“典型事实”观察与既有观点剖析 三、从融资结构和储蓄率视角理解货币总量 四、探索中国M2/GDP的动态演进路径 五、小结 第十二章货币总量与通胀机理变化:结构性通胀探析 一、货币总量能否解释通胀的结构性变化 二、结构性通胀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三、结构性通胀的实证考察:中国案例 四、小结 第五部分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此书对理解货币体系投很大的帮助,作者都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信用货币的理论彻底毁了传统货币银行学的三观,关于经济结构带分析(两部门问题、BS效应等)也很深刻。 曾经在央行货币司工作的作者,论述严谨,实证和实事相结合。通过此书可以纠正很多错误的观念,窥探央行的一些思路。 写于2015年初 2014年12月,一本名为《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的图书面世,书名的四平八稳和专业感,使它起初只得到小圈子的关注;而这本书讨论的对象,却是近年里舆论场上经久不衰、也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 两位作者李斌和伍戈,均是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 从mikko那边知道这本书的,哈哈哈。 作者是央妈内部人士,而且是技术性官员。数据可靠性还是有保证的。 作为一个学渣,把大部分看不懂的数学说明内容都略过了。两位作者上一部关于通胀的书,知道里面数学内容比这本还多后,完美放弃了去借来看看的想法。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本科...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个是一句话:在信用货币创造中,“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作者反复强调这个概念和逻辑,并由此认为存贷比并不是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指标,随着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以及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多元化创新发展,存贷比趋... 心心念念的一本书,尽管阅读过程中断了不少时间,终于抓住时间看完,过瘾。几点感受。一是多年以来,最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书籍。对银行存贷款创造过程的解读,对影子银行,对离岸人民币的解读,都让人耳目一新,也真正在一线解决问题。二是在方法论上让人受益颇多,特... 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与直观想象不同,……银行并不是通过吸收存款而发放贷款,银行的信贷来源于其“信用”扩张,通过扩大负债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存款货币。 我感觉这么描述货币供给的过程仍不够接近本质。比如“信用扩张”,到底是谁的“信用”?“扩张”和“信用”在语法上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讲透: “信用”不是银行的信用,银行只在接收存款时,对存款人来说有“信用”,因此人们才放心把钱存入银行;而在货... 2015-02-02 20:10  1人喜欢 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与直观想象不同,……银行并不是通过吸收存款而发放贷款,银行的信贷来源于其“信用”扩张,通过扩大负债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存款货币。我感觉这么描述货币供给的过程仍不够接近本质。比如“信用扩张”,到底是谁的“信用”?“扩张”和“信用”在语法上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讲透:“信用”不是银行的信用,银行只在接收存款时,对存款人来说有“信用”,因此人们才放心把钱存入银行;而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是银行贷款给企业/个人,这种情况下,是因为企业/个人信用的成立,贷款才会发生,此时的“信用”,是银行赋予企业/个人的。如书中所说,银行购买债券,也是货币供给的另一形式,因为究其根本,也是因为企业/政府信用的成立,只不过,在银行贷款时,银行直接赋予企业/政府信用并将其变现,而购买企业/政府公开发行的债券时,企业/政府的信用已经受第三方的评级和担保支持,债券被购买是信用的变现。因此“信用创造”说的应该是企业、个人、政府等经济体的信用的被赋予,赋予的主语是银行。但人们往往将“信用”等同于货币,虽然说“信用”越多,存款货币越多,但后者其实是前者的结果,并且经过了“赋予信用-发放贷款-增加存款”两个环节的逻辑过程。 存贷差=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外汇占款+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政府债权和其他债券-流通中现金-实收资本-其他 由于贷款总会在同时创造相等数量的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增长不会使存贷差变小。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会使银行存款总规模下降,但并不影响存贷差变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只会改变基础货币中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比例,准备金总量不会变化。 存贷差... 2017-08-21 16:31  1人喜欢 存贷差=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外汇占款+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政府债权和其他债券-流通中现金-实收资本-其他由于贷款总会在同时创造相等数量的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增长不会使存贷差变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会使银行存款总规模下降,但并不影响存贷差变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只会改变基础货币中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比例,准备金总量不会变化。存贷差出现和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三项,即外汇占款、商业银行购买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以及不良贷款的核销与剥离。其中外汇占款增加是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与核销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收购资金主要有两个渠道:央行再贷款和向商业银行发债。第二种方式是银行用资本金与利润核销不良贷款。目前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利润冲销不良贷款的数量并不大,而主要的方式是国有银行将全部资本金冲销不良资产,然后国家利用外汇储备注入补充资本金。 在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最为经典的理论框架,还属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数量方程(MV=PY)中的货币总量(M)、产出(Y)、物价(P)这几个核心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焦点,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具体来看,围绕货币数量的基本框架,我们实际上需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货币总量(M)的来源,这涉及货币供给,解决的是货币“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货... 2017-08-04 11:07 在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最为经典的理论框架,还属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数量方程(MV=PY)中的货币总量(M)、产出(Y)、物价(P)这几个核心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焦点,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具体来看,围绕货币数量的基本框架,我们实际上需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货币总量(M)的来源,这涉及货币供给,解决的是货币“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涉及货币与产出、物价及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摆渡与互动关系,研究的是货币进入实体经济以后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资金运用效率上的表现,解决的是货币“到哪里去”的问题。 就其功能而言,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纾缓结构性矛盾,反而可能处处被结构性问题掣肘。 面对长期和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货币政策的基本着力点恐怕应置于保持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方面,旨在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为产业升级创造稳定的预期。 2017-08-04 10:58 就其功能而言,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纾缓结构性矛盾,反而可能处处被结构性问题掣肘。面对长期和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货币政策的基本着力点恐怕应置于保持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方面,旨在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为产业升级创造稳定的预期。 就其功能而言,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纾缓结构性矛盾,反而可能处处被结构性问题掣肘。 面对长期和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货币政策的基本着力点恐怕应置于保持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方面,旨在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为产业升级创造稳定的预期。 2017-08-04 10:58 就其功能而言,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纾缓结构性矛盾,反而可能处处被结构性问题掣肘。面对长期和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货币政策的基本着力点恐怕应置于保持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方面,旨在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为产业升级创造稳定的预期。 在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最为经典的理论框架,还属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数量方程(MV=PY)中的货币总量(M)、产出(Y)、物价(P)这几个核心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焦点,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具体来看,围绕货币数量的基本框架,我们实际上需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货币总量(M)的来源,这涉及货币供给,解决的是货币“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货... 2017-08-04 11:07 在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最为经典的理论框架,还属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数量方程(MV=PY)中的货币总量(M)、产出(Y)、物价(P)这几个核心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焦点,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具体来看,围绕货币数量的基本框架,我们实际上需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货币总量(M)的来源,这涉及货币供给,解决的是货币“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涉及货币与产出、物价及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摆渡与互动关系,研究的是货币进入实体经济以后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资金运用效率上的表现,解决的是货币“到哪里去”的问题。 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与直观想象不同,……银行并不是通过吸收存款而发放贷款,银行的信贷来源于其“信用”扩张,通过扩大负债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存款货币。 我感觉这么描述货币供给的过程仍不够接近本质。比如“信用扩张”,到底是谁的“信用”?“扩张”和“信用”在语法上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讲透: “信用”不是银行的信用,银行只在接收存款时,对存款人来说有“信用”,因此人们才放心把钱存入银行;而在货... 2015-02-02 20:10  1人喜欢 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与直观想象不同,……银行并不是通过吸收存款而发放贷款,银行的信贷来源于其“信用”扩张,通过扩大负债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存款货币。我感觉这么描述货币供给的过程仍不够接近本质。比如“信用扩张”,到底是谁的“信用”?“扩张”和“信用”在语法上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讲透:“信用”不是银行的信用,银行只在接收存款时,对存款人来说有“信用”,因此人们才放心把钱存入银行;而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是银行贷款给企业/个人,这种情况下,是因为企业/个人信用的成立,贷款才会发生,此时的“信用”,是银行赋予企业/个人的。如书中所说,银行购买债券,也是货币供给的另一形式,因为究其根本,也是因为企业/政府信用的成立,只不过,在银行贷款时,银行直接赋予企业/政府信用并将其变现,而购买企业/政府公开发行的债券时,企业/政府的信用已经受第三方的评级和担保支持,债券被购买是信用的变现。因此“信用创造”说的应该是企业、个人、政府等经济体的信用的被赋予,赋予的主语是银行。但人们往往将“信用”等同于货币,虽然说“信用”越多,存款货币越多,但后者其实是前者的结果,并且经过了“赋予信用-发放贷款-增加存款”两个环节的逻辑过程。 存贷差=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外汇占款+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政府债权和其他债券-流通中现金-实收资本-其他 由于贷款总会在同时创造相等数量的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增长不会使存贷差变小。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会使银行存款总规模下降,但并不影响存贷差变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只会改变基础货币中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比例,准备金总量不会变化。 存贷差... 2017-08-21 16:31  1人喜欢 存贷差=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外汇占款+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政府债权和其他债券-流通中现金-实收资本-其他由于贷款总会在同时创造相等数量的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增长不会使存贷差变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会使银行存款总规模下降,但并不影响存贷差变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只会改变基础货币中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比例,准备金总量不会变化。存贷差出现和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三项,即外汇占款、商业银行购买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以及不良贷款的核销与剥离。其中外汇占款增加是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与核销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收购资金主要有两个渠道:央行再贷款和向商业银行发债。第二种方式是银行用资本金与利润核销不良贷款。目前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利润冲销不良贷款的数量并不大,而主要的方式是国有银行将全部资本金冲销不良资产,然后国家利用外汇储备注入补充资本金。 存贷差=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外汇占款+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政府债权和其他债券-流通中现金-实收资本-其他 由于贷款总会在同时创造相等数量的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增长不会使存贷差变小。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会使银行存款总规模下降,但并不影响存贷差变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只会改变基础货币中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比例,准备金总量不会变化。 存贷差... 2017-08-21 16:31  1人喜欢 存贷差=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外汇占款+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政府债权和其他债券-流通中现金-实收资本-其他由于贷款总会在同时创造相等数量的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增长不会使存贷差变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会使银行存款总规模下降,但并不影响存贷差变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只会改变基础货币中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比例,准备金总量不会变化。存贷差出现和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三项,即外汇占款、商业银行购买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以及不良贷款的核销与剥离。其中外汇占款增加是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与核销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收购资金主要有两个渠道:央行再贷款和向商业银行发债。第二种方式是银行用资本金与利润核销不良贷款。目前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利润冲销不良贷款的数量并不大,而主要的方式是国有银行将全部资本金冲销不良资产,然后国家利用外汇储备注入补充资本金。 在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最为经典的理论框架,还属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数量方程(MV=PY)中的货币总量(M)、产出(Y)、物价(P)这几个核心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焦点,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具体来看,围绕货币数量的基本框架,我们实际上需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货币总量(M)的来源,这涉及货币供给,解决的是货币“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货... 2017-08-04 11:07 在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最为经典的理论框架,还属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数量方程(MV=PY)中的货币总量(M)、产出(Y)、物价(P)这几个核心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焦点,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具体来看,围绕货币数量的基本框架,我们实际上需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货币总量(M)的来源,这涉及货币供给,解决的是货币“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涉及货币与产出、物价及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摆渡与互动关系,研究的是货币进入实体经济以后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资金运用效率上的表现,解决的是货币“到哪里去”的问题。 就其功能而言,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纾缓结构性矛盾,反而可能处处被结构性问题掣肘。 面对长期和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货币政策的基本着力点恐怕应置于保持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方面,旨在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为产业升级创造稳定的预期。 2017-08-04 10:58 就其功能而言,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纾缓结构性矛盾,反而可能处处被结构性问题掣肘。面对长期和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货币政策的基本着力点恐怕应置于保持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方面,旨在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为产业升级创造稳定的预期。 #### 1. 货币信用创造的源头与渠道 通过 信用 与 资产负债表的复式记账法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货币供给的机理和规律. - 在 __信用货币__ 条件下, 先有资产, 后有负债; 先有贷款, 后有存款 - 基础货币 = `M0 + 超额存款准备金 + 法定存款准备金 + 其他存款 (包含在基础货币中的非存款货比机构, 主要是邮政储蓄转存.. 2016-07-15 13:53 # 信用创造, 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笔记## 第一部分: 货币信用创造与经济结构#### 1. 货币信用创造的源头与渠道通过 信用 与 资产负债表的复式记账法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货币供给的机理和规律.- 在 __信用货币__ 条件下, 先有资产, 后有负债; 先有贷款, 后有存款 - 基础货币 = `M0 + 超额存款准备金 + 法定存款准备金 + 其他存款 (包含在基础货币中的非存款货比机构, 主要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和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 `外汇占款 + 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 + 央行各类证券与投资 + 央行其他净资产 - 央行的财政存款 - 央行债券`;- 货币信用的创造过程就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转换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过程. 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的假设下, 基础货币可以通过银行系统派生出`1/r`的货币总量. 比如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 可以创造出5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增量, `1/r`就是理想的货币乘数. 而随着货币的创造, 法定存款准备金总额的增加最多就是最初的超额准备金 (即最初的基础货币). - 货币创造的渠道: - 传统方式: 银行发放贷款, 银行购买外汇, 银行购买债券, 其他方式; - 现代方式: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 (同业拆借, 同业存放, 买入反售), 目的是为了冲存款, 规避资本充足率监管, 或者规避信贷总量调控. 包括非银行同业渠道和银行同业渠道, 参考 P45. - 货币创造过程整理: - 1) 先是中央银行通过一定方式 (如 _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外汇等3种方式_) 向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100元. 假设是央行向商业银行购买债券, 则商业银行的B/S上就是资产端 `债券 -100; 准备金 +100`, 由于没有存款发放, 此100准备金都是超额准备金; - 2) 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100元. 为了安全起见, 银行贷款发放金额不能超过之前它所拥有的超额准备金, 原因是向客户发放的贷款可能马上被客户用掉而需要马上转移到其他银行, 而如果超过这个之前的超额准备金, 造成了商业银行违约. - 3) 发放100后, 超额准备金100中的20转化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剩余80超额准备金; - 4) 继续发放80贷款, ... 如此往复, 最后只能发放100 x 5 = 500 的贷款. 相当于商业银行创造了500的货币.-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有相关性, 体现了国家的逆周期调控. 基础货币的构成成分比例不同, 也影响银行放贷能力.- 中国的基础货币来源经历了较大变化: 对金融机构贷款很高 -- 外汇占款占绝对多数 -- 资本流入变慢, 外汇占款增量变低, 同时表外和影子银行融资快速扩张阶段, 不规范的同业业务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明显上升.#### 2. 货币信用创造理解: 存贷差的视角- 影响 `存贷差 (存款-贷款)` / `贷存比(贷款/存款)` 的因素: - __外汇占款__: 外汇占款提高, 超额准备金增加, 存款等量增加, 贷款不变, 存贷差增加; - __商业银行购买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__: 商业银行投资增加, 存款等量增加, 贷款不变, 存贷差增加; - __不良贷款的核销与剥离__: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 (收购资金来源主要有央行再贷款或者向商业银行发债), 或者银行用本金与利润核销 (主要通过用本金核销, 然后国家利用外汇储备注入补充资本金), 都是贷款数量下降, 存款不变, 存贷差增加; - 流通中的现金增加: 相当于存款增加, 贷款不变, 准备金下降; - 银行借助同业渠道: 派生出存款, 但贷款不变, 存贷差增加; - 政策性银行派生存款流入商业银行: 存款增加, 贷款不变; - __不造成存贷差改变__ 的因素: 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向中央银行购买债券, 增加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 信贷的增长或减少, 居民储蓄的上升与下降 (因为居民储蓄也来源于其他结构的储蓄, 或者是来自于贷款等) ... 都不会影响存贷差/贷存比.- 贷存比不是一个很好的考核银行流动性的指标, 因为这取决于银行的具体业务. 比如瑞典的银行较大程度依赖债券融资, 其贷存比达到200%左右. 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存贷比普遍高于100%, 也不能说明其银行流动性不好. 只要是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 都只影响行业银行的资产端项目结构, 基本上是准备金与其他资产项目的调配.#### 3. 货币信用创造的理解: 影子银行创造货币吗?- 影子银行创造货币. 据估算, 由各种衍生品创造的流动性约占全球 __广义流动性__ 的78%, 为世界GDP的9.64倍. 而广义货币M2仅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10%, 为世界GDP的1.22倍. 说明影子银行在货币信用创造中举足轻重. - 西方国家与中国影子银行的区别是: 西方国家以证券化为核心, 影子银行体系是一个由银行/担保机构/各类参与者组成的有机整体, 激发出的信用创造能力强 (参考书 P82), 杠杆率高; 而中国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指银行的表外理财业务, 杠杆率低, 对社会的信用货币的供应影响较小 (见书的 P86). [转自[知乎]()]: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表外业务多指的是银行的理财业务。 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再借助信托公司等通道(目前也开始可以不借助通道),将资金提供给融资企业。银行从中收取手续费。 与吸收存款进而发放贷款的表内业务相比,好处主要有这么几点: - 不占存贷比,不占放贷规模; - 不受巴塞尔协议制约. 因为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结构和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做了统一的规定,而表外业务对资本要求很低。 - 法律上讲,银行只对理财产品承担管理责任,即是到期未兑付也远远不像存款那么严重.#### 4. 离岸市场发展的影响整个境内银行体系充当离岸美元 (人民币) 市场的 央行 , 境外主体在境内银行体系的美元 (人民币) 存款充当 基础货币 , 由此派生出整个离岸美元 (人民币) 市场存款体系. 流到境外的货币构成了离岸市场的初始资金来源, 境外本币的回流境内构成了离岸市场的存款漏损. 目前离岸市场的货币派生还不是很强, 相当于 货币乘数 不是很大.## 第二部分 货币需求变化与经济结构__货币需求函数__: `M/P = f(Y, R)`. 其中M是名义货币需求, P是价格水平, Y是规模变量, R是不同资产收益率的向量;#### 1. 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与货币需求 (Y)- 规模变量: 产出本事是决定货币需求的最重要变量之一. 但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速开始下降, 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结果, 如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 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的那样. 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增速已经放缓, 更多的就业人口流向第三产业;- 就业: 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第二产业, 因此在GDP增速下降的前提下, 就业率还可能在提高;- 经济效率的提高: 初期主要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 后期转移效应减弱, 潜在增速将更多地取决于纯生产效率的提高;- 货币需求: 潜在产出增速下降的前提下, 注意不要过多地投放货币; 潜在产出: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且不存在通胀压力情况下的产出;#### 2. 货币替代的结构性变化与货币需求 (R)- 影响货币替代的因素包括: 国民收入, 汇率, 国内存款利率, 资本管制严格与否, 避险情绪等;- 中国的实际情况: 货币替代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率和利差因素的影响;- _汇率及其预期_ 是影响货币替代程度的主要变量;- 货币替代受到的国民收入, 短期利率波动的影响较显著, 并且该影响往往滞后几个月;#### 3. 产出-通胀关系的变化与货币需求 (P)- 中国的产出通胀关系并不一定是线性的, 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能随着 _平均通胀水平_ 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的, 在通胀水平高企时期, 厂商为了避免潜在损失并实现利润最大化, 往往提高调价的频率, 这时整体价格水平将相应的快随抬升, 菲利普斯曲线将更加陡峭; 反之亦然.- 非线性的关系的意义: 解释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通胀水平高企致使菲利普斯曲线更加陡峭, 从而使得中国的通胀对产出更加敏感. 另一方面, 这也预示着在物价低迷阶段, 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扁平化, 持续的通缩可能会对产出造成破坏.## 第三部分 货币供求动态与经济结构#### 1. _货币供求_ 与 _产出-通胀_ 动态: 短期视角- 中国消费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包括住房, 医疗, 教育, 养老等, 居民消费由国家承担转变为个人承担. 消费改革推出后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主要指产品需求弹性高的一般竞争性产品), 造成投资过剩 (产能过剩), 尤其是1992-1994年, 中国FAI投资增速达到30%~62%, 造成此段时间社会商品能力供应过剩, 消费不足, 出现了通缩的压力;- 流动性过剩: 货币总量偏离均衡水平;- 宏观经济重要关系: 经济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 两部门分析: 一般竞争性产品部门A, 垄断性质或产品需求弹性很低的部门M (住房/养老/医疗/教育/水电燃料及股票为代表的金融产品). 1992年改革之后, M部门由居民自己负责, FAI-- 生产资料价格/生活资料价格上涨-- CPI上升 的途径的最后一步开始发生改变, 因为居民收入增长之后不像之前那样直接在A部门消费, 而是要在M部分增加配置, 从而使得投资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呈 __递减趋势__ (M部门的很多消费都不在CPI统计中, 如购房支出就在投资中).- 中国货币供求几个阶段分析: - 1) 1997 ~ 2003: M2/GDP 快速上升 (从1997年的1.15上升到2003年的1.63), 但却没有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 相反出现了持续的通货紧缩, 形成了 货币消失 . 这可以用两部门理论解释 (其实就相当于货币化的进程深入, 吸收了很多的M2), 另外的原因是M2增长对GDP增长的边际贡献在递减 (1979-1996年, M2增长对GDP增长的边际贡献为0.29, 但在1997-2003下降到了0.16). - 2) 2003 ~ 2008: M2/GDP 趋稳但同时出现流动性过剩. 可能的解释有: 广义货币统计口径相对较窄, 用M2+取代M2后可以看到货币增速同期是非常快的; 货币流通速度递减趋势逆转 (货币化进程中, 货币流通速度逐年下降, 但是到后期下降速度会变缓慢许多, 中国的转折点在2003年); 国际收支失衡内生了货币过度供给. - 3) 2008年之后: 货币, 增长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不稳定, 2009年以来信贷的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CPI回升速度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因为2009年净出口对GDP贡献-4.1个百分点, 而资本形成和消费分别贡献8.2个和4.6个百分点, 用 `8.2% x 3.9 = 32%`, 2009年的新增贷款以GDP增速来推断, 应该没有超出实体经济所需.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测算: 贷款增速每上升1个百分点, 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将上升0.26个百分点, 或者说资本形成GDP贡献度每上升1%, 贷款增速会相应上升3.9%.- 货币增速较长时间保持较快增长会推升 __通胀预期__, 推动房地产/股票/黄金/初级产品价格 的上涨. 这些资产在一定程度吸收了货币增多的通胀压力, 使得货币增速与CPI的关系更加松散.- 总结: 两部门的存在, 使得货币政策不能采用总量观念, 而需要注重结构问题; 另外, 由于存在经济结构问题, CPI与货币增速还有GDP增速的关系变得更复杂, 并不是直接的同比关系.#### 2. _货币供求_ 与 _产出-通胀_ 动态: 长期视角- 为什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M2/GDP` 不同? 如美国2011年只有66.8%, 俄罗斯43.9%, 中国187.6%. 原因是各国国家之间的 __储蓄率__ 和 __融资结构__ 不同. 中国储蓄率高, 作为交易的货币比例少, 而作为储值功能的货币多, 而储值部分并不贡献GDP, 所以中国M2/GDP高; 融资结构方面, 中国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间接融资多, 而从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比例少, 不同的是从银行融资就会使得银行创造货币, 而从股票/债券市场并不会创造新货币, 这一方面也使得中国M2偏高.- 为什么包括我过在内的一些经济体的M2/GDP一直上升 (中国除了2003-2008之间保持稳定, 或者略有下降)? - 一直上升的原因: 还是储蓄率逐渐提高, 还有银行信用扩张的结果; - 中国2003-2008年: 我国行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后陆续改制上市, 资本水平大幅提高, 2008年 所有者权益和各项准备 新增达到3.9万亿元, 等额减少了M2数量, 所以M2/GDP稳定或略有下降;- 中国M2/GDP变动路径: 可能遵循Logistic曲线, 线加速上升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 最终趋于稳定状态;- M2/GDP缺口与CPI增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非M2/GDP本身;- 货币流动性指标: M1/M2;#### 3. 结构性通胀探析- _BS效应_ (Balassa-Samuelson): 一国经济由可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组成. 可贸易部门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其生产率的提高较非贸易部门高, 带动工资同步上涨. 而非贸易部门生产率提高慢, 但由于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 因此工人要求取得与可贸易部门一样的工资, 从而造成不可贸易部门工资上涨超过其生产率上升的速度, 单位产品价格上升, 从而出现有不可贸易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胀要素: - 供给面: 劳动生产率, 大宗商品或贸易条件, 开放度等; - 需求面: 政府支出, 人均收入, 货币因素等;- 中国的情况: - B-S效应在中国表现非常明显; - 政府支出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助推了中国的结构性通胀. 居民收入尤其推高CPI; - 原油和大宗商品等为代表的外部冲击也显著影响结构性通胀变化, 它们的价格首先直接影响PPI, 从而即时缓解通胀的结构性差异. 事实上, PPI上升也会传导到CPI (见高善文), 中间或有时滞; - 货币因素对结构性通胀有显著影响: 作者做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因素对结构性通胀是即期正相关, 滞后1期负相关, 总体有 货币中性 的特征;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