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汪丁丁著 2015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副标题: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作者: 汪丁丁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2542 出版时间:2015 页数:712 定价:118.00 内容简介: 反思经济学两百多年来的演化,就方法论而言,其实是围绕逻辑与历史的紧张关系展开的,历代经济学家都无法摆脱这个议题——经济学方法究竟是逻辑的还是历史的? 面对当下的真实世界,经济学需要解决内部的叙事冲突,究竟是坚持二百年来的主流——均衡分析的逻辑视角,还是引入演化分析的历史视角? 只有演化而非静态框架,才能容纳创新。由此,我们又该如何想象面向未来的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 ~~~~~~~~~~~~~~~~~~~~~~~~~~~~~~~~~~~~~~~~~~~~~~~~~~~~~~~~~~ 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经济学思想史”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反思经济学两百多年来的演化,就方法论而言,其实是围绕逻辑与历史的紧张关系展开的,历代经济学家都无法摆脱这个议题——经济学方法究竟是逻辑的还是历史的? 面对当下的真实世界,经济学需要解决内部的叙事冲突,究竟是坚持二百年来的主流——均衡分析的逻辑视角,还是引入演化分析的历史视角? 只有演化而非静态框架,才能容纳创新。由此,我们又该如何想象面向未来的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 ~~~~~~~~~~~~~~~~~~~~~~~~~~~~~~~~~~~~~~~~~~~~~~~~~~~~~~~~~~ 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经济学思想史”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于初版于2008年面向本科生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本书脱胎于作者近6年来为研究生班讲授的“经济学思想史”讨论课程,内容不再围绕经济学中的几大核心观念,而是直面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冲突,呈现对方法论的深入省思和未来展望。书中叙事结合了汪丁丁教授的许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图为主的创新性教学法,希望能够以此达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学生们与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汪丁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及“财新传媒”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汪丁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及“财新传媒”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附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议题 第三讲 德国历史学派对东亚各国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一、德国历史学派 二、历史学派对东亚各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以“幸福”为主题的学期论文示例 附录一:民主的要素及其文化表达 附录二:关于我们人类的下一个一千年——读《塞莱斯廷预言》 第四讲 经济学的开端——原创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的原创议题 一、作为“文化现象”的创造性活动 二、首位原创性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 三、存量经济学:弗里德曼与威克斯蒂德 附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第五讲 连续性、不确定性与断裂 一、马歇尔的连续性假设 二、同一性与涌现秩序 三、熊彼特的“断裂”问题 附录一: “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涵义 附录二:质与内涵的永恒绵延——评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附录三:演化——不确定性与创造 附录四: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复杂》 附录五: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社会变迁——写给中国的作者与读者 附录六:愚民政策与社会动乱 附录七:贝克尔提出的市场需求向上倾斜的例子 第六讲 涌现秩序,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视角 二、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目录浏览 三、许茨:基于常识建构社会科学理论 附录一: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附录二: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 附录三:论“扩展秩序”与制度创新——兼与崔之元、昂格先生商榷 附录四:谈谈企业家精神 第七讲 怀特海《思维方式》 一、怀特海与过程哲学 二、《思维方式》前五讲段读 三、结语 :“一般均衡”稳态如何转型 附录:文字的代价 第八讲 不动点定理,未来的社会科学,比较社会过程分析 一、不动点定理 二、感受—表达—理解 三、比较社会过程分析 附录一:严肃新闻的社会条件 附录二:何谓“新闻敏感性”? 附录三:智识与豁达——未来十年政治领袖的品质 附录四:探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 附录五:知识、秩序、悟性浅说——一份不断重写的读书笔记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行为经济学要义》,《经济学3人谈》,《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情境笔记》,《寻路问学》 等。 丁丁确实博学,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整部书跟着他的思路到处漫游。这本书可以说已经脱离开经济学的狭窄视角来讲述经济学思想史,不过没有读那本写给本科生的书就直接来读这本感觉有点空中楼阁… 作者在经济思想轨迹变化上用力很深,不宥于经济学家的名气,但也能看出作者“右”的立场,丁丁博学举世皆知,但恐怕不能用经济学家称呼他了。 丁丁确实博学,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整部书跟着他的思路到处漫游。这本书可以说已经脱离开经济学的狭窄视角来讲述经济学思想史,不过没有读那本写给本科生的书就直接来读这本感觉有点空中楼阁… 很荣幸成为豆瓣上第一个评论此书的人,当年,正是这本书的第一版带我走上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旧版讲义的整体架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基本概念展开便是整个学科”,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重新构筑其合法性,这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经历过这... “感觉,是将我们的视野从全部宇宙退缩为关于简单事实之视域(perspective)的主谋。” “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来自我们感官的有限性,其次来自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限性,第三来自我们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因为感觉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总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怀特海称之为“感觉的层次”。每一简单事实,随着感觉层次的深化,将呈现无限多的细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阳光蓝天白云雨雪所... 2019-04-27 00:13 “感觉,是将我们的视野从全部宇宙退缩为关于简单事实之视域(perspective)的主谋。”“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来自我们感官的有限性,其次来自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限性,第三来自我们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因为感觉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总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怀特海称之为“感觉的层次”。每一简单事实,随着感觉层次的深化,将呈现无限多的细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阳光蓝天白云雨雪所带来的感觉递进,其实是伴随着感知能力增强而加深感知深度的。同一件事物(being)被呈现出诸多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一定是感觉能力的绽放,通过感受(重要性)把朴实升华至艺术性。“The deeper truth must be adumbrated by myths. 更深的真相(真理)必须被遮蔽(预示)在神话里。怀特海认为西方思想后来的历史充分支持了柏拉图这一转瞬即逝的直觉,这当然不意味着科学和逻辑都是错误的,只意味着科学和逻辑的真理是无保证的。真想被预设遮蔽了。西方思想传统的真善美三分,限制了最终目标与自然融合,表达这一融合的活动被平庸化为关于真善美的固定规则。这些规则无法穷尽整全的目标(totality)。“过程”的广义目标,是物尽其性。哲学的永恒困难在于必须使用日常语言传递超越这些语言日常涵义的意义。因此学问应首先搁置学问,不如此就难以摆脱陈词滥调(偏见)的误导。当然,“重要性”这一词语已被用于炫耀,从而流于极端的平庸。”——关于搁置学问的感觉是一拍即合。如直接扎进学问中去,大致看到的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无穷尽的科学分工产物,极其容易让学问沦为以技术视角去试图理解深刻的阶下囚,并可能怀有狭隘的自命不凡的自持。怀疑地观察真善美在社会中的实际表达并提出问题或者试着寻找答案的实践,才能帮助学问跳出纯技术范畴而获得生命力。“The more general notion os importance is presupposed by expression. ”重要性”这一最终见解的更一般的注记是由“表达”预设的。Something is to be diffused throughout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make a difference. 存在于具体环境之内的生命个体欲求将自己感受到的重要性弥散到周围的环境里去。生命个体的生命使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才获得表达。We arrive at this definition of our bodies: The human body is that region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primary field of human expression.人类的肉身是世界的这样一个部分,它是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基于身体,有许多情绪得以协调并形成主体的整体感。重要性与表达一起,既是宇宙的一元方面的见证,也是它的多元性的见证。重要性由最为一的世界通向作为多的世界,表达则是由作为多的世界给予最为一的世界的礼物。月映万川。”——我觉得定义身体为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实在是美妙,为我解惑。一直想要找到意识(感受与表达)与身体的关系,到底谁是谁的载体,谁是谁的主体?身体是将意识与世界连接的忠实的完美的媒介,只要身体机能保持正常运作,意识即可自如地通过表达来完成自我进化并加强对重要性的感知力。否则,重要性只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中无法实现永恒价值,亦或只在身体困于孤独的状态。身体,是多么伟大的工具啊。 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与当代“西方世界”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如何在自己的历史中与在现今全球化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更明晰的自我定位,就不可回避这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本质是什么?依靠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去适应人力资本时代的经济活动?如何在味全政治体(短期不会有别的转向,或措辞不准确)下最大范围的激发最大化的全民创新自由,或者是否有这种平衡... 2019-04-13 00:10 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与当代“西方世界”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如何在自己的历史中与在现今全球化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更明晰的自我定位,就不可回避这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本质是什么?依靠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去适应人力资本时代的经济活动?如何在味全政治体(短期不会有别的转向,或措辞不准确)下最大范围的激发最大化的全民创新自由,或者是否有这种平衡的存在?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的研究几乎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微观基础“的研究。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笔者(汪丁丁)曾经详细阐述了以奥地利学派为首的主观价值理论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解。按照门格尔和熊彼特的理解,企业家或追逐“利润”的人对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必不可少。正是他们发现了“剩余价值”,正是他们的“企业家才能”使自由劳动得以组织起来,去获取“剩余价值”。如果说这是“剥削”,那么可以认为是“剥削有功”。整体演变的看法固然是一种学者态度,但是要“学以致用”就不那么方便了。大凡“整体”一定难以脱离历史去看。对于“资本主义”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观念的抽象,是由哈耶克最后完成的。《致命的自负》第一句话是:“本书论证那个我们文明由以发生并赖以生存的东西精确地说只能够被描述为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该秩序通常被有些误导地称为资本主义。”哈耶克强调,企业家或人类思想的创新过程是不可能被计划出来的。对思想的控制最终必定导致一个社会所有成员的创造力的枯竭。一个中央计划的经济就长期而言必定是无效率的。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的哈耶克就这样说明了使“一般均衡”之所以有效率的那个真正的 “微观基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所有方向上创新的自由。他批评宏观经济学表述了这一思想“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须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于是一般均衡或“看不见的手“才是有意义的。和布坎南一样,哈耶克在七十年代意识到以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蓝本的欧美政府模式不可能实现自由主义乌托邦。“那些制定了美利坚和法兰西自由宪法的国父们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这个结论的逻辑的后果就是对修正宪法的思考。哈耶克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几乎永不枯竭的源泉在于人类理性的自负。由于这种“自负”,在所有市场经济的国家粒都存在着政治家们“试图设计人类前途”的危险。“我们时代最重大的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基于两个思想学派在哲学上的分歧。”哈耶克自成和卡尔波普属于“演进的理性主义”,而另一派属于“建构的理性主义”。后者在哲学上是错误的。(笔者试图用四个命题来概括哈耶克在本书中的思想)命题零—资本主义的实质是扩展秩序。扩展秩序有两个重要的内容:(1)它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哈耶克曾长期使用“spontaneous order”来表述自发的秩序。任何人为的整体设计都会最终破坏这一秩序的“创造性”(波普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认为,理性只能够“局部地”设计社会系统)。(2)它必须是“不断扩展的”,从家庭内部的分工,扩展到部落之间的分工,再到国际分工……直到全人类都被纳入这个合作的秩序内。哈耶克认为,要拓展合作秩序,道德与文明程度必须相应地提高。自然状态下的人是不可能适合于扩展秩序的。 命题一—“心灵是文化演进的产物,不是文化演进的向导。心灵更多地基于模仿,而不是基于明智或理性。”人由动物状态进入文明,是靠了从传统中学习。人并不是生而具有聪明、理性、和良知。人必须是通过教育才变得聪明、理性和有良知。正是在道德规范下的人际活动使得理智得以成长。从动物本能到人类理性的进化桥梁是传统。命题二—“没有财产权利就没有正义”。第一层意义是逻辑上的,没有“权利”就谈不上对权力的侵犯,从而就谈不上“正义”。第二层意义指涉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包含“正义”理念的看法是荒谬的。“如果自由的人们想要共存,互相帮助,不妨碍彼此的发展,那么唯一的方式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每个个人得到有保障的一块自由空间。”这就是财产权利的起源。在地中海欧洲的历史上,是先有了财产权利的分离,才有了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自由的道德观念。文明演进,又有了对法律及正义的共识。命题三—“在扩展秩序下,行为的终极目标大多是为理性所认识不到的。”他批评“科学主义者”对人的判断、建构和示范的能力作了错误的假设。“科学理性”不可能通过与其他人的彻底交流和沟通观测并理解在广大范围内发生的事件。“传统”是借了众多的人的心灵保存和传承的,所以是大范围事件。作为传统的主要部分的“道德”,它的效应于是不可能被任何人的理性全面把握。“大部分知识不是从直接的观察与经验得到的,而是通过一个连续的学术传统获得的。”另一层含义是:人们“习得传统是为了应付未知。” 在诺奖得主诺斯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主要部分就是论证非正规约束作为制度在“不确定性”世界里演化的重要方式。诺斯的非正规约束就是“传统”。对于“未知”,理性是毫无办法的。理性能告诉我们的就是信赖那个经历了无数未知而使人类幸免于难的“传统”。资本主义应当被称为“扩展秩序”。在哈耶克看来,“资本”只是人类合作的秩序由以扩展的手段之一,甚至都不是必需的。例如,资本雇佣劳动情形在知识社会和人力资本的时代不会成为人类合作的主要方式(这一点极其重要)。三个命题合起来说就是:扩展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以私有产权为运作基础的,而私有产权的道德基础则是由传统提供的,理性试图对传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改造,那只表明“科学主义”在哲学史的谬误和理性的“致命的自负”。哈耶克的“扩展秩序”概念是对“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过程的一个抽象。它可以用于其他的历史过程。“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基本要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财产权利,市场和交易,道德意识。所需要的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创造性,和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一样,蕴涵于无数文化实践者的创新努力,取决于大众拥有的创新自由。 《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 复杂 》汪丁丁 面向综合的时代,作者在20多年以前写下这篇文章,不知道学术研究制度是纵深和综合兼顾还是依然被细密的分工强化了?如果能做一个硕博研究生的调查应该很有意思。 面向综合的时代— 现代专业知识分子感到头疼的纠缠在一起的几个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 2019-03-16 21:56 《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 复杂 》汪丁丁面向综合的时代,作者在20多年以前写下这篇文章,不知道学术研究制度是纵深和综合兼顾还是依然被细密的分工强化了?如果能做一个硕博研究生的调查应该很有意思。面向综合的时代—现代专业知识分子感到头疼的纠缠在一起的几个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和意义而急剧增加与其他专业知识分子进行交往的时间。互联网络的普及和极端发展只会让上线的那个困境极端的凸现出来:我在网上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节点,从而发现一个套着一个的几乎无法穷尽的专业知识的传统。《复杂》里描绘的首先是一群在各自的知识传统内部“功成名就”的大学者,他们都回自己的传统持比较强烈的批判态度。批判,是传统转化的第一步。其次是非常难得的开放心态。最后是一个组织—一个能够吸引各个知识传统的核心人物,并且把他们吸引到各自局部知识的边缘上的组织。书中描写的桑塔费研究所,这些筹划者们是怎样从不同的领域相当偶然地(也是必然地,如果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寻找)互相认识了,并且如何像企业家那样调动各自关系网内的资源,终于在美国那种令人异化到窒息的分工细密的研究体制下实现了研究制度的创新。对复杂现象的研究要求综合,这就是为什么《复杂》的主角们终于走到一起来之前,几乎一律遭到分工细密的美国学术界的冷待。桑塔费研究所所长说:通往诺贝尔奖的堂皇道路通常是由简化论的思维取道的……这就造成了科学上越来越多的碎片。而真实的世界却要求我们用更加整体的眼光去看问题。强制性的狭隘视野变成了一种不被人们所意识的本能……最令人沮丧的就是这种碎裂的过程对科学整体的伤害。传统学科已经顽固和相互孤立得好像要窒息自己。你视野所及,到处都有太多的科学良机,但太多的科学工作者似乎对这些漠然无视。一个面向综合的时代要求学术制度的创新。分析的时代则倾向于“复制自身”,把人们锁定在分析的时代里。自由,学术和思想的古典式自由,它发生在规整的秩序与混沌的边缘之间。多元意味着“复杂”,竞争意味着“生命”,自由意味着“思想”。兼评《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熟悉“混沌”理论的人都知道逻辑曲线所描述的那个经典的动力方程式:dx/dt=kx(1-x)。当正的参数k足够小时,系统是稳定的并且收敛到1(假设x的初始值大于0)。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简单的方程离散化并增加k的值,你马上会看到计算机作图上出现了x的振荡曲线。进一步增加参数值会产生无限密集的振荡,而且你无法判定振荡周期,事实上你进入了“混沌”。《复杂》声称:如果我把k的数值调整到足够接近发生“混沌”的临界点,我会发现x的图形呈现出稳定的周期,但极其敏感地依赖于它的初始值的位置。这就是《复杂》其中一个主角朗顿在复杂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发现。朗顿的计算机仿真最终使他明白:一切生命现象都应当发生在系统从完全的有序到完全的无序的路上,具体地说,生命现象发生在系统参数充分地接近使系统发生“混沌”的那个临界点附近。本书所论述的“生命”形态要求三个必要条件:1大量的机遇 2允许简单元素按照某种简单规则作出的“选择”的空间 3迫使每一个简单元素作出独立选择的某种压力。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只能存在于死板的“道德”管辖的空间。上面的1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着不确定性。当存在着不确定性时,个体生存就要求根据历史是经验提出一些简单的行为,并且在不确定环境里“盲目”遵从这样的规则。这既是“规则的抽象性”。经济学家理查德海纳已经证明,那些不顾“规则”而坚持在每一个具体细节上寻找“最优化”决策的个体其实无法在不确定性环境里生存。那些尊重规则并在规则的“边际”保持着灵活性的个体,当他们的社会允许这样的个体之间展开充分竞争时,这些个体作为整体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复杂》反复强调的“共同演化”的观点。 摘录于《愚民政策于社会动乱》汪丁丁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集体行为的阙值》,这一理论的适用情形适用于:创新扩散过程、谣言与疾病传播、罢工与骚乱、政治选举、教育投资、社交、移民、社会心理。 为缓解潜在骚乱的多米诺效应,应当研究那些首先发动社会骚乱的社会成员的心理阙值—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一显然太低的阙值?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提高这一阙值?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把骚乱的心理阙值提... 2019-03-15 22:02 摘录于《愚民政策于社会动乱》汪丁丁“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集体行为的阙值》,这一理论的适用情形适用于:创新扩散过程、谣言与疾病传播、罢工与骚乱、政治选举、教育投资、社交、移民、社会心理。为缓解潜在骚乱的多米诺效应,应当研究那些首先发动社会骚乱的社会成员的心理阙值—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一显然太低的阙值?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提高这一阙值?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把骚乱的心理阙值提高到永不会发生骚乱?基于以上问题而提出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有效避免社会动乱?首先,任何一位社会成员,为了要在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化了的社会里正常生活,就必须适应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所谓“见怪不怪”。他必须学会“宽容”—对异端的宽容。对主流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反叛行为,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最本质的特点。宽容的态度导致了政治温和的中产阶级,后者构成了社会顶层和底层之间尖锐冲突的缓冲区域,有效地防止了社会动乱。在一切能够降低骚乱的心理阙值的愚蠢政策中最愚蠢的,是“愚民政策”。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趋同,并由这一趋同而形成防止价值多元的化的社会资本。这样一种政策将把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改造为“愤怒青年”,让他们具有最低的骚乱阙值,他们将以微不足道的借口参与骚乱,因为他们的头脑不能想象任何更温和的批判手段。所以,我们的政策不仅必须防止严重不公地收入分配,而且必须防止愚民式的宣传。明智的政策是尽量开启民智,让宽容态度成为时尚,鼓励市民公开批评政府,让官僚主义者们不敢坚持愚民政策。”由本篇联想到的几个可以深入拓展的领域的关键词 - #同性(中国大陆,印度)#狭隘民族主义 #种族歧视 #宗教现状(CN)#国学班 #中产阶级(为什么“中产阶级”往往是社会动乱的受害者?)文中提到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文章链接 《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 复杂 》汪丁丁 面向综合的时代,作者在20多年以前写下这篇文章,不知道学术研究制度是纵深和综合兼顾还是依然被细密的分工强化了?如果能做一个硕博研究生的调查应该很有意思。 面向综合的时代— 现代专业知识分子感到头疼的纠缠在一起的几个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 2019-03-16 21:56 《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 复杂 》汪丁丁面向综合的时代,作者在20多年以前写下这篇文章,不知道学术研究制度是纵深和综合兼顾还是依然被细密的分工强化了?如果能做一个硕博研究生的调查应该很有意思。面向综合的时代—现代专业知识分子感到头疼的纠缠在一起的几个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和意义而急剧增加与其他专业知识分子进行交往的时间。互联网络的普及和极端发展只会让上线的那个困境极端的凸现出来:我在网上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节点,从而发现一个套着一个的几乎无法穷尽的专业知识的传统。《复杂》里描绘的首先是一群在各自的知识传统内部“功成名就”的大学者,他们都回自己的传统持比较强烈的批判态度。批判,是传统转化的第一步。其次是非常难得的开放心态。最后是一个组织—一个能够吸引各个知识传统的核心人物,并且把他们吸引到各自局部知识的边缘上的组织。书中描写的桑塔费研究所,这些筹划者们是怎样从不同的领域相当偶然地(也是必然地,如果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寻找)互相认识了,并且如何像企业家那样调动各自关系网内的资源,终于在美国那种令人异化到窒息的分工细密的研究体制下实现了研究制度的创新。对复杂现象的研究要求综合,这就是为什么《复杂》的主角们终于走到一起来之前,几乎一律遭到分工细密的美国学术界的冷待。桑塔费研究所所长说:通往诺贝尔奖的堂皇道路通常是由简化论的思维取道的……这就造成了科学上越来越多的碎片。而真实的世界却要求我们用更加整体的眼光去看问题。强制性的狭隘视野变成了一种不被人们所意识的本能……最令人沮丧的就是这种碎裂的过程对科学整体的伤害。传统学科已经顽固和相互孤立得好像要窒息自己。你视野所及,到处都有太多的科学良机,但太多的科学工作者似乎对这些漠然无视。一个面向综合的时代要求学术制度的创新。分析的时代则倾向于“复制自身”,把人们锁定在分析的时代里。自由,学术和思想的古典式自由,它发生在规整的秩序与混沌的边缘之间。多元意味着“复杂”,竞争意味着“生命”,自由意味着“思想”。兼评《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熟悉“混沌”理论的人都知道逻辑曲线所描述的那个经典的动力方程式:dx/dt=kx(1-x)。当正的参数k足够小时,系统是稳定的并且收敛到1(假设x的初始值大于0)。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简单的方程离散化并增加k的值,你马上会看到计算机作图上出现了x的振荡曲线。进一步增加参数值会产生无限密集的振荡,而且你无法判定振荡周期,事实上你进入了“混沌”。《复杂》声称:如果我把k的数值调整到足够接近发生“混沌”的临界点,我会发现x的图形呈现出稳定的周期,但极其敏感地依赖于它的初始值的位置。这就是《复杂》其中一个主角朗顿在复杂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发现。朗顿的计算机仿真最终使他明白:一切生命现象都应当发生在系统从完全的有序到完全的无序的路上,具体地说,生命现象发生在系统参数充分地接近使系统发生“混沌”的那个临界点附近。本书所论述的“生命”形态要求三个必要条件:1大量的机遇 2允许简单元素按照某种简单规则作出的“选择”的空间 3迫使每一个简单元素作出独立选择的某种压力。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只能存在于死板的“道德”管辖的空间。上面的1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着不确定性。当存在着不确定性时,个体生存就要求根据历史是经验提出一些简单的行为,并且在不确定环境里“盲目”遵从这样的规则。这既是“规则的抽象性”。经济学家理查德海纳已经证明,那些不顾“规则”而坚持在每一个具体细节上寻找“最优化”决策的个体其实无法在不确定性环境里生存。那些尊重规则并在规则的“边际”保持着灵活性的个体,当他们的社会允许这样的个体之间展开充分竞争时,这些个体作为整体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复杂》反复强调的“共同演化”的观点。 摘录于《愚民政策于社会动乱》汪丁丁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集体行为的阙值》,这一理论的适用情形适用于:创新扩散过程、谣言与疾病传播、罢工与骚乱、政治选举、教育投资、社交、移民、社会心理。 为缓解潜在骚乱的多米诺效应,应当研究那些首先发动社会骚乱的社会成员的心理阙值—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一显然太低的阙值?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提高这一阙值?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把骚乱的心理阙值提... 2019-03-15 22:02 摘录于《愚民政策于社会动乱》汪丁丁“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集体行为的阙值》,这一理论的适用情形适用于:创新扩散过程、谣言与疾病传播、罢工与骚乱、政治选举、教育投资、社交、移民、社会心理。为缓解潜在骚乱的多米诺效应,应当研究那些首先发动社会骚乱的社会成员的心理阙值—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一显然太低的阙值?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提高这一阙值?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把骚乱的心理阙值提高到永不会发生骚乱?基于以上问题而提出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有效避免社会动乱?首先,任何一位社会成员,为了要在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化了的社会里正常生活,就必须适应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所谓“见怪不怪”。他必须学会“宽容”—对异端的宽容。对主流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反叛行为,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最本质的特点。宽容的态度导致了政治温和的中产阶级,后者构成了社会顶层和底层之间尖锐冲突的缓冲区域,有效地防止了社会动乱。在一切能够降低骚乱的心理阙值的愚蠢政策中最愚蠢的,是“愚民政策”。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趋同,并由这一趋同而形成防止价值多元的化的社会资本。这样一种政策将把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改造为“愤怒青年”,让他们具有最低的骚乱阙值,他们将以微不足道的借口参与骚乱,因为他们的头脑不能想象任何更温和的批判手段。所以,我们的政策不仅必须防止严重不公地收入分配,而且必须防止愚民式的宣传。明智的政策是尽量开启民智,让宽容态度成为时尚,鼓励市民公开批评政府,让官僚主义者们不敢坚持愚民政策。”由本篇联想到的几个可以深入拓展的领域的关键词 - #同性(中国大陆,印度)#狭隘民族主义 #种族歧视 #宗教现状(CN)#国学班 #中产阶级(为什么“中产阶级”往往是社会动乱的受害者?)文中提到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文章链接 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与当代“西方世界”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如何在自己的历史中与在现今全球化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更明晰的自我定位,就不可回避这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本质是什么?依靠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去适应人力资本时代的经济活动?如何在味全政治体(短期不会有别的转向,或措辞不准确)下最大范围的激发最大化的全民创新自由,或者是否有这种平衡... 2019-04-13 00:10 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与当代“西方世界”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如何在自己的历史中与在现今全球化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更明晰的自我定位,就不可回避这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本质是什么?依靠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去适应人力资本时代的经济活动?如何在味全政治体(短期不会有别的转向,或措辞不准确)下最大范围的激发最大化的全民创新自由,或者是否有这种平衡的存在?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的研究几乎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微观基础“的研究。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笔者(汪丁丁)曾经详细阐述了以奥地利学派为首的主观价值理论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解。按照门格尔和熊彼特的理解,企业家或追逐“利润”的人对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必不可少。正是他们发现了“剩余价值”,正是他们的“企业家才能”使自由劳动得以组织起来,去获取“剩余价值”。如果说这是“剥削”,那么可以认为是“剥削有功”。整体演变的看法固然是一种学者态度,但是要“学以致用”就不那么方便了。大凡“整体”一定难以脱离历史去看。对于“资本主义”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观念的抽象,是由哈耶克最后完成的。《致命的自负》第一句话是:“本书论证那个我们文明由以发生并赖以生存的东西精确地说只能够被描述为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该秩序通常被有些误导地称为资本主义。”哈耶克强调,企业家或人类思想的创新过程是不可能被计划出来的。对思想的控制最终必定导致一个社会所有成员的创造力的枯竭。一个中央计划的经济就长期而言必定是无效率的。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的哈耶克就这样说明了使“一般均衡”之所以有效率的那个真正的 “微观基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所有方向上创新的自由。他批评宏观经济学表述了这一思想“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须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于是一般均衡或“看不见的手“才是有意义的。和布坎南一样,哈耶克在七十年代意识到以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蓝本的欧美政府模式不可能实现自由主义乌托邦。“那些制定了美利坚和法兰西自由宪法的国父们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这个结论的逻辑的后果就是对修正宪法的思考。哈耶克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几乎永不枯竭的源泉在于人类理性的自负。由于这种“自负”,在所有市场经济的国家粒都存在着政治家们“试图设计人类前途”的危险。“我们时代最重大的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基于两个思想学派在哲学上的分歧。”哈耶克自成和卡尔波普属于“演进的理性主义”,而另一派属于“建构的理性主义”。后者在哲学上是错误的。(笔者试图用四个命题来概括哈耶克在本书中的思想)命题零—资本主义的实质是扩展秩序。扩展秩序有两个重要的内容:(1)它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哈耶克曾长期使用“spontaneous order”来表述自发的秩序。任何人为的整体设计都会最终破坏这一秩序的“创造性”(波普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认为,理性只能够“局部地”设计社会系统)。(2)它必须是“不断扩展的”,从家庭内部的分工,扩展到部落之间的分工,再到国际分工……直到全人类都被纳入这个合作的秩序内。哈耶克认为,要拓展合作秩序,道德与文明程度必须相应地提高。自然状态下的人是不可能适合于扩展秩序的。 命题一—“心灵是文化演进的产物,不是文化演进的向导。心灵更多地基于模仿,而不是基于明智或理性。”人由动物状态进入文明,是靠了从传统中学习。人并不是生而具有聪明、理性、和良知。人必须是通过教育才变得聪明、理性和有良知。正是在道德规范下的人际活动使得理智得以成长。从动物本能到人类理性的进化桥梁是传统。命题二—“没有财产权利就没有正义”。第一层意义是逻辑上的,没有“权利”就谈不上对权力的侵犯,从而就谈不上“正义”。第二层意义指涉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包含“正义”理念的看法是荒谬的。“如果自由的人们想要共存,互相帮助,不妨碍彼此的发展,那么唯一的方式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每个个人得到有保障的一块自由空间。”这就是财产权利的起源。在地中海欧洲的历史上,是先有了财产权利的分离,才有了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自由的道德观念。文明演进,又有了对法律及正义的共识。命题三—“在扩展秩序下,行为的终极目标大多是为理性所认识不到的。”他批评“科学主义者”对人的判断、建构和示范的能力作了错误的假设。“科学理性”不可能通过与其他人的彻底交流和沟通观测并理解在广大范围内发生的事件。“传统”是借了众多的人的心灵保存和传承的,所以是大范围事件。作为传统的主要部分的“道德”,它的效应于是不可能被任何人的理性全面把握。“大部分知识不是从直接的观察与经验得到的,而是通过一个连续的学术传统获得的。”另一层含义是:人们“习得传统是为了应付未知。” 在诺奖得主诺斯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主要部分就是论证非正规约束作为制度在“不确定性”世界里演化的重要方式。诺斯的非正规约束就是“传统”。对于“未知”,理性是毫无办法的。理性能告诉我们的就是信赖那个经历了无数未知而使人类幸免于难的“传统”。资本主义应当被称为“扩展秩序”。在哈耶克看来,“资本”只是人类合作的秩序由以扩展的手段之一,甚至都不是必需的。例如,资本雇佣劳动情形在知识社会和人力资本的时代不会成为人类合作的主要方式(这一点极其重要)。三个命题合起来说就是:扩展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以私有产权为运作基础的,而私有产权的道德基础则是由传统提供的,理性试图对传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改造,那只表明“科学主义”在哲学史的谬误和理性的“致命的自负”。哈耶克的“扩展秩序”概念是对“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过程的一个抽象。它可以用于其他的历史过程。“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基本要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财产权利,市场和交易,道德意识。所需要的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创造性,和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一样,蕴涵于无数文化实践者的创新努力,取决于大众拥有的创新自由。 “感觉,是将我们的视野从全部宇宙退缩为关于简单事实之视域(perspective)的主谋。” “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来自我们感官的有限性,其次来自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限性,第三来自我们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因为感觉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总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怀特海称之为“感觉的层次”。每一简单事实,随着感觉层次的深化,将呈现无限多的细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阳光蓝天白云雨雪所... 2019-04-27 00:13 “感觉,是将我们的视野从全部宇宙退缩为关于简单事实之视域(perspective)的主谋。”“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来自我们感官的有限性,其次来自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限性,第三来自我们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因为感觉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总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怀特海称之为“感觉的层次”。每一简单事实,随着感觉层次的深化,将呈现无限多的细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阳光蓝天白云雨雪所带来的感觉递进,其实是伴随着感知能力增强而加深感知深度的。同一件事物(being)被呈现出诸多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一定是感觉能力的绽放,通过感受(重要性)把朴实升华至艺术性。“The deeper truth must be adumbrated by myths. 更深的真相(真理)必须被遮蔽(预示)在神话里。怀特海认为西方思想后来的历史充分支持了柏拉图这一转瞬即逝的直觉,这当然不意味着科学和逻辑都是错误的,只意味着科学和逻辑的真理是无保证的。真想被预设遮蔽了。西方思想传统的真善美三分,限制了最终目标与自然融合,表达这一融合的活动被平庸化为关于真善美的固定规则。这些规则无法穷尽整全的目标(totality)。“过程”的广义目标,是物尽其性。哲学的永恒困难在于必须使用日常语言传递超越这些语言日常涵义的意义。因此学问应首先搁置学问,不如此就难以摆脱陈词滥调(偏见)的误导。当然,“重要性”这一词语已被用于炫耀,从而流于极端的平庸。”——关于搁置学问的感觉是一拍即合。如直接扎进学问中去,大致看到的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无穷尽的科学分工产物,极其容易让学问沦为以技术视角去试图理解深刻的阶下囚,并可能怀有狭隘的自命不凡的自持。怀疑地观察真善美在社会中的实际表达并提出问题或者试着寻找答案的实践,才能帮助学问跳出纯技术范畴而获得生命力。“The more general notion os importance is presupposed by expression. ”重要性”这一最终见解的更一般的注记是由“表达”预设的。Something is to be diffused throughout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make a difference. 存在于具体环境之内的生命个体欲求将自己感受到的重要性弥散到周围的环境里去。生命个体的生命使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才获得表达。We arrive at this definition of our bodies: The human body is that region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primary field of human expression.人类的肉身是世界的这样一个部分,它是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基于身体,有许多情绪得以协调并形成主体的整体感。重要性与表达一起,既是宇宙的一元方面的见证,也是它的多元性的见证。重要性由最为一的世界通向作为多的世界,表达则是由作为多的世界给予最为一的世界的礼物。月映万川。”——我觉得定义身体为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实在是美妙,为我解惑。一直想要找到意识(感受与表达)与身体的关系,到底谁是谁的载体,谁是谁的主体?身体是将意识与世界连接的忠实的完美的媒介,只要身体机能保持正常运作,意识即可自如地通过表达来完成自我进化并加强对重要性的感知力。否则,重要性只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中无法实现永恒价值,亦或只在身体困于孤独的状态。身体,是多么伟大的工具啊。 “感觉,是将我们的视野从全部宇宙退缩为关于简单事实之视域(perspective)的主谋。” “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来自我们感官的有限性,其次来自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限性,第三来自我们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因为感觉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总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怀特海称之为“感觉的层次”。每一简单事实,随着感觉层次的深化,将呈现无限多的细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阳光蓝天白云雨雪所... 2019-04-27 00:13 “感觉,是将我们的视野从全部宇宙退缩为关于简单事实之视域(perspective)的主谋。”“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来自我们感官的有限性,其次来自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限性,第三来自我们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因为感觉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总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怀特海称之为“感觉的层次”。每一简单事实,随着感觉层次的深化,将呈现无限多的细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阳光蓝天白云雨雪所带来的感觉递进,其实是伴随着感知能力增强而加深感知深度的。同一件事物(being)被呈现出诸多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一定是感觉能力的绽放,通过感受(重要性)把朴实升华至艺术性。“The deeper truth must be adumbrated by myths. 更深的真相(真理)必须被遮蔽(预示)在神话里。怀特海认为西方思想后来的历史充分支持了柏拉图这一转瞬即逝的直觉,这当然不意味着科学和逻辑都是错误的,只意味着科学和逻辑的真理是无保证的。真想被预设遮蔽了。西方思想传统的真善美三分,限制了最终目标与自然融合,表达这一融合的活动被平庸化为关于真善美的固定规则。这些规则无法穷尽整全的目标(totality)。“过程”的广义目标,是物尽其性。哲学的永恒困难在于必须使用日常语言传递超越这些语言日常涵义的意义。因此学问应首先搁置学问,不如此就难以摆脱陈词滥调(偏见)的误导。当然,“重要性”这一词语已被用于炫耀,从而流于极端的平庸。”——关于搁置学问的感觉是一拍即合。如直接扎进学问中去,大致看到的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无穷尽的科学分工产物,极其容易让学问沦为以技术视角去试图理解深刻的阶下囚,并可能怀有狭隘的自命不凡的自持。怀疑地观察真善美在社会中的实际表达并提出问题或者试着寻找答案的实践,才能帮助学问跳出纯技术范畴而获得生命力。“The more general notion os importance is presupposed by expression. ”重要性”这一最终见解的更一般的注记是由“表达”预设的。Something is to be diffused throughout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make a difference. 存在于具体环境之内的生命个体欲求将自己感受到的重要性弥散到周围的环境里去。生命个体的生命使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才获得表达。We arrive at this definition of our bodies: The human body is that region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primary field of human expression.人类的肉身是世界的这样一个部分,它是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基于身体,有许多情绪得以协调并形成主体的整体感。重要性与表达一起,既是宇宙的一元方面的见证,也是它的多元性的见证。重要性由最为一的世界通向作为多的世界,表达则是由作为多的世界给予最为一的世界的礼物。月映万川。”——我觉得定义身体为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实在是美妙,为我解惑。一直想要找到意识(感受与表达)与身体的关系,到底谁是谁的载体,谁是谁的主体?身体是将意识与世界连接的忠实的完美的媒介,只要身体机能保持正常运作,意识即可自如地通过表达来完成自我进化并加强对重要性的感知力。否则,重要性只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中无法实现永恒价值,亦或只在身体困于孤独的状态。身体,是多么伟大的工具啊。 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与当代“西方世界”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如何在自己的历史中与在现今全球化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更明晰的自我定位,就不可回避这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本质是什么?依靠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去适应人力资本时代的经济活动?如何在味全政治体(短期不会有别的转向,或措辞不准确)下最大范围的激发最大化的全民创新自由,或者是否有这种平衡... 2019-04-13 00:10 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与当代“西方世界”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如何在自己的历史中与在现今全球化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更明晰的自我定位,就不可回避这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本质是什么?依靠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去适应人力资本时代的经济活动?如何在味全政治体(短期不会有别的转向,或措辞不准确)下最大范围的激发最大化的全民创新自由,或者是否有这种平衡的存在?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的研究几乎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微观基础“的研究。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笔者(汪丁丁)曾经详细阐述了以奥地利学派为首的主观价值理论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解。按照门格尔和熊彼特的理解,企业家或追逐“利润”的人对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必不可少。正是他们发现了“剩余价值”,正是他们的“企业家才能”使自由劳动得以组织起来,去获取“剩余价值”。如果说这是“剥削”,那么可以认为是“剥削有功”。整体演变的看法固然是一种学者态度,但是要“学以致用”就不那么方便了。大凡“整体”一定难以脱离历史去看。对于“资本主义”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观念的抽象,是由哈耶克最后完成的。《致命的自负》第一句话是:“本书论证那个我们文明由以发生并赖以生存的东西精确地说只能够被描述为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该秩序通常被有些误导地称为资本主义。”哈耶克强调,企业家或人类思想的创新过程是不可能被计划出来的。对思想的控制最终必定导致一个社会所有成员的创造力的枯竭。一个中央计划的经济就长期而言必定是无效率的。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的哈耶克就这样说明了使“一般均衡”之所以有效率的那个真正的 “微观基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所有方向上创新的自由。他批评宏观经济学表述了这一思想“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须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于是一般均衡或“看不见的手“才是有意义的。和布坎南一样,哈耶克在七十年代意识到以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蓝本的欧美政府模式不可能实现自由主义乌托邦。“那些制定了美利坚和法兰西自由宪法的国父们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这个结论的逻辑的后果就是对修正宪法的思考。哈耶克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几乎永不枯竭的源泉在于人类理性的自负。由于这种“自负”,在所有市场经济的国家粒都存在着政治家们“试图设计人类前途”的危险。“我们时代最重大的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基于两个思想学派在哲学上的分歧。”哈耶克自成和卡尔波普属于“演进的理性主义”,而另一派属于“建构的理性主义”。后者在哲学上是错误的。(笔者试图用四个命题来概括哈耶克在本书中的思想)命题零—资本主义的实质是扩展秩序。扩展秩序有两个重要的内容:(1)它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哈耶克曾长期使用“spontaneous order”来表述自发的秩序。任何人为的整体设计都会最终破坏这一秩序的“创造性”(波普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认为,理性只能够“局部地”设计社会系统)。(2)它必须是“不断扩展的”,从家庭内部的分工,扩展到部落之间的分工,再到国际分工……直到全人类都被纳入这个合作的秩序内。哈耶克认为,要拓展合作秩序,道德与文明程度必须相应地提高。自然状态下的人是不可能适合于扩展秩序的。 命题一—“心灵是文化演进的产物,不是文化演进的向导。心灵更多地基于模仿,而不是基于明智或理性。”人由动物状态进入文明,是靠了从传统中学习。人并不是生而具有聪明、理性、和良知。人必须是通过教育才变得聪明、理性和有良知。正是在道德规范下的人际活动使得理智得以成长。从动物本能到人类理性的进化桥梁是传统。命题二—“没有财产权利就没有正义”。第一层意义是逻辑上的,没有“权利”就谈不上对权力的侵犯,从而就谈不上“正义”。第二层意义指涉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包含“正义”理念的看法是荒谬的。“如果自由的人们想要共存,互相帮助,不妨碍彼此的发展,那么唯一的方式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每个个人得到有保障的一块自由空间。”这就是财产权利的起源。在地中海欧洲的历史上,是先有了财产权利的分离,才有了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自由的道德观念。文明演进,又有了对法律及正义的共识。命题三—“在扩展秩序下,行为的终极目标大多是为理性所认识不到的。”他批评“科学主义者”对人的判断、建构和示范的能力作了错误的假设。“科学理性”不可能通过与其他人的彻底交流和沟通观测并理解在广大范围内发生的事件。“传统”是借了众多的人的心灵保存和传承的,所以是大范围事件。作为传统的主要部分的“道德”,它的效应于是不可能被任何人的理性全面把握。“大部分知识不是从直接的观察与经验得到的,而是通过一个连续的学术传统获得的。”另一层含义是:人们“习得传统是为了应付未知。” 在诺奖得主诺斯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主要部分就是论证非正规约束作为制度在“不确定性”世界里演化的重要方式。诺斯的非正规约束就是“传统”。对于“未知”,理性是毫无办法的。理性能告诉我们的就是信赖那个经历了无数未知而使人类幸免于难的“传统”。资本主义应当被称为“扩展秩序”。在哈耶克看来,“资本”只是人类合作的秩序由以扩展的手段之一,甚至都不是必需的。例如,资本雇佣劳动情形在知识社会和人力资本的时代不会成为人类合作的主要方式(这一点极其重要)。三个命题合起来说就是:扩展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以私有产权为运作基础的,而私有产权的道德基础则是由传统提供的,理性试图对传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改造,那只表明“科学主义”在哲学史的谬误和理性的“致命的自负”。哈耶克的“扩展秩序”概念是对“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过程的一个抽象。它可以用于其他的历史过程。“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基本要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财产权利,市场和交易,道德意识。所需要的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创造性,和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一样,蕴涵于无数文化实践者的创新努力,取决于大众拥有的创新自由。 《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 复杂 》汪丁丁 面向综合的时代,作者在20多年以前写下这篇文章,不知道学术研究制度是纵深和综合兼顾还是依然被细密的分工强化了?如果能做一个硕博研究生的调查应该很有意思。 面向综合的时代— 现代专业知识分子感到头疼的纠缠在一起的几个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 2019-03-16 21:56 《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 复杂 》汪丁丁面向综合的时代,作者在20多年以前写下这篇文章,不知道学术研究制度是纵深和综合兼顾还是依然被细密的分工强化了?如果能做一个硕博研究生的调查应该很有意思。面向综合的时代—现代专业知识分子感到头疼的纠缠在一起的几个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和意义而急剧增加与其他专业知识分子进行交往的时间。互联网络的普及和极端发展只会让上线的那个困境极端的凸现出来:我在网上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节点,从而发现一个套着一个的几乎无法穷尽的专业知识的传统。《复杂》里描绘的首先是一群在各自的知识传统内部“功成名就”的大学者,他们都回自己的传统持比较强烈的批判态度。批判,是传统转化的第一步。其次是非常难得的开放心态。最后是一个组织—一个能够吸引各个知识传统的核心人物,并且把他们吸引到各自局部知识的边缘上的组织。书中描写的桑塔费研究所,这些筹划者们是怎样从不同的领域相当偶然地(也是必然地,如果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寻找)互相认识了,并且如何像企业家那样调动各自关系网内的资源,终于在美国那种令人异化到窒息的分工细密的研究体制下实现了研究制度的创新。对复杂现象的研究要求综合,这就是为什么《复杂》的主角们终于走到一起来之前,几乎一律遭到分工细密的美国学术界的冷待。桑塔费研究所所长说:通往诺贝尔奖的堂皇道路通常是由简化论的思维取道的……这就造成了科学上越来越多的碎片。而真实的世界却要求我们用更加整体的眼光去看问题。强制性的狭隘视野变成了一种不被人们所意识的本能……最令人沮丧的就是这种碎裂的过程对科学整体的伤害。传统学科已经顽固和相互孤立得好像要窒息自己。你视野所及,到处都有太多的科学良机,但太多的科学工作者似乎对这些漠然无视。一个面向综合的时代要求学术制度的创新。分析的时代则倾向于“复制自身”,把人们锁定在分析的时代里。自由,学术和思想的古典式自由,它发生在规整的秩序与混沌的边缘之间。多元意味着“复杂”,竞争意味着“生命”,自由意味着“思想”。兼评《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熟悉“混沌”理论的人都知道逻辑曲线所描述的那个经典的动力方程式:dx/dt=kx(1-x)。当正的参数k足够小时,系统是稳定的并且收敛到1(假设x的初始值大于0)。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简单的方程离散化并增加k的值,你马上会看到计算机作图上出现了x的振荡曲线。进一步增加参数值会产生无限密集的振荡,而且你无法判定振荡周期,事实上你进入了“混沌”。《复杂》声称:如果我把k的数值调整到足够接近发生“混沌”的临界点,我会发现x的图形呈现出稳定的周期,但极其敏感地依赖于它的初始值的位置。这就是《复杂》其中一个主角朗顿在复杂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发现。朗顿的计算机仿真最终使他明白:一切生命现象都应当发生在系统从完全的有序到完全的无序的路上,具体地说,生命现象发生在系统参数充分地接近使系统发生“混沌”的那个临界点附近。本书所论述的“生命”形态要求三个必要条件:1大量的机遇 2允许简单元素按照某种简单规则作出的“选择”的空间 3迫使每一个简单元素作出独立选择的某种压力。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只能存在于死板的“道德”管辖的空间。上面的1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着不确定性。当存在着不确定性时,个体生存就要求根据历史是经验提出一些简单的行为,并且在不确定环境里“盲目”遵从这样的规则。这既是“规则的抽象性”。经济学家理查德海纳已经证明,那些不顾“规则”而坚持在每一个具体细节上寻找“最优化”决策的个体其实无法在不确定性环境里生存。那些尊重规则并在规则的“边际”保持着灵活性的个体,当他们的社会允许这样的个体之间展开充分竞争时,这些个体作为整体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复杂》反复强调的“共同演化”的观点。 摘录于《愚民政策于社会动乱》汪丁丁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集体行为的阙值》,这一理论的适用情形适用于:创新扩散过程、谣言与疾病传播、罢工与骚乱、政治选举、教育投资、社交、移民、社会心理。 为缓解潜在骚乱的多米诺效应,应当研究那些首先发动社会骚乱的社会成员的心理阙值—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一显然太低的阙值?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提高这一阙值?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把骚乱的心理阙值提... 2019-03-15 22:02 摘录于《愚民政策于社会动乱》汪丁丁“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集体行为的阙值》,这一理论的适用情形适用于:创新扩散过程、谣言与疾病传播、罢工与骚乱、政治选举、教育投资、社交、移民、社会心理。为缓解潜在骚乱的多米诺效应,应当研究那些首先发动社会骚乱的社会成员的心理阙值—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一显然太低的阙值?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提高这一阙值?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把骚乱的心理阙值提高到永不会发生骚乱?基于以上问题而提出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有效避免社会动乱?首先,任何一位社会成员,为了要在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化了的社会里正常生活,就必须适应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所谓“见怪不怪”。他必须学会“宽容”—对异端的宽容。对主流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反叛行为,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最本质的特点。宽容的态度导致了政治温和的中产阶级,后者构成了社会顶层和底层之间尖锐冲突的缓冲区域,有效地防止了社会动乱。在一切能够降低骚乱的心理阙值的愚蠢政策中最愚蠢的,是“愚民政策”。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趋同,并由这一趋同而形成防止价值多元的化的社会资本。这样一种政策将把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改造为“愤怒青年”,让他们具有最低的骚乱阙值,他们将以微不足道的借口参与骚乱,因为他们的头脑不能想象任何更温和的批判手段。所以,我们的政策不仅必须防止严重不公地收入分配,而且必须防止愚民式的宣传。明智的政策是尽量开启民智,让宽容态度成为时尚,鼓励市民公开批评政府,让官僚主义者们不敢坚持愚民政策。”由本篇联想到的几个可以深入拓展的领域的关键词 - #同性(中国大陆,印度)#狭隘民族主义 #种族歧视 #宗教现状(CN)#国学班 #中产阶级(为什么“中产阶级”往往是社会动乱的受害者?)文中提到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文章链接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