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南明史 上下全2册 顾诚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11.07
价 格:¥ 1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基本信息
书名:南明史(套装上下) 定价:88.00元 作者:顾诚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1213273 字数: 页码:8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39kg 编辑推荐 了解明史的必读之书 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 顾先生十几年学术冷板凳的扛鼎之作,引用方志达237部,引用书目达579种,几乎遍查南明义军所至的每一州县,可谓“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解开了许多历史死结。 竭泽而渔的治史方法,严谨求真的朴学精神,真实活现的历史情节,拨开反清复明运动的阵阵迷雾,重现有功有过的历史人物。 《南明史》见识通达,文字精炼,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是一部上乘的历史佳作。曾获得中国国家图书奖。 学者称:“《南明史》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学术著作,但写得深入浅出,不仅为明史研究的同行所欣赏,而且具有历史知识的普通读者也能读懂。” 重版特色:以“顾诚著作系列”方式呈现,近距离接触历史学家顾诚生平的所有著作,展示一代史学家一生的治史成果。每一本都是精品,有许多文章都是整理后的一次出版。重版后的《南明史》还全文收录顾先生生前撰写的《我与明史》,回顾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并附有顾先生的手迹 ![]() 内容提要 《南明史(套装上下)》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南明史(套装上下)》用可靠的史实,重新描绘明清易代的这段历史。 目录 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 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反对大顺政权的叛乱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节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山东百姓的抗清斗争 第六节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节 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第二节 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 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 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 节 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 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第三节 李白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节 南渡三案——大悲、伪太子、“童妃” 第二节 睢州之变和史可法南窜 第三节 左良玉率兵东下 第四节 扬州失守 第五节 弘光帝出逃和清军占领南京 第六节 弘光帝被俘 第七节 潞王朱常涝监国和降清 第六章 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节 多尔衮的失算 第二节 清兵的滥杀无辜百姓 第三节 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 第四节 圈地和“投充” 第五节 严酷的缉捕逃人法 第七章 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节 江南绅衿的动向 第二节 江阴等地百姓的自发抗清 第三节 英霍山区的抗清斗争 第四节 皖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第五节 陕西各地的抗清运动 第八章 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 节 隆武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鲁王朱以海监国浙东 第三节 唐、鲁政权的对立与纷争 第四节 鲁监国政权的抗清活动 第五节 靖江王朱亨嘉之变 第九章 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 节 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势 第二节 隆武帝的政策和举措 第三节 郑芝龙兄弟的跋扈 第四节 黄道周的出征和被俘杀 第五节 清兵占领浙东与鲁监国航海 第六节 清军占领赣南 第七节 隆武帝汀州遇难 第十章 大顺军联明抗清 节 东路大顺军同何腾蛟的联合与受排挤 第二节 李过、高一功等部改编“忠贞营” 第三节 忠贞营围攻荆州之役 第四节 何腾蛟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 第五节 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第十一章 大西军的经营云南 节 云南沙定洲之乱 第二节 大西军由贵州进入云南 第三节 孙可望等的经营云南 第十二章 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 节 郑芝龙降清 第二节 郑成功的早年生活和起兵抗清 第三节 鲁监国在浙闽的抗清活动 第十三章 永历朝廷的建立 节 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和绍武争立 第二节 绍武政权的覆亡 第三节 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在广东的抗清活动 第四节 永历朝廷在武冈 第五节 郝永忠部由湘入桂 第六节 永历帝的逃离桂林 第十四章 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节 郑军同安之役 第二节 郑军潮州之役 第三节 1651年清军袭占厦门 第四节 郑、施交恶和施琅降清 第十五章 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节 吴胜兆反清和陈子龙等人的遇难 第二节 宁波华夏等人的密谋反清 第三节 王光泰兄弟在襄阳、郧阳反清 第十六章 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清归明 节 金声桓、王得仁领导的江西反正 第二节 李成栋以广东全省反正 第三节 李成栋的进攻赣州和败亡 第十七章 北方各省的反清运动 节 山东等地的反清斗争 第二节 姜镶等人领导的山西反清运动 第三节 王永强等在陕北起兵反清 第四节 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为首的抗清运动 第十八章 1648—1649年湖南战局 节 明军收复常德、宝庆与何腾蛟挑起内衅 第二节 忠贞营等部湖南之役 第三节 济尔哈朗进军湖南与何腾蛟被俘杀 第四节 忠贞营的撤入广西和堵胤锡病死 第十九章 永历朝廷内部的党争 节 楚党和吴党 第二节 所谓“五虎” 第三节 永历朝廷的“打虎” 第二十章 清军攻占桂林、广州 节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统兵南下 第二节 孔有德占领桂林与瞿式耜死难 第三节 尚可喜、耿继茂攻占广州 第四节 永历朝廷的播迁 第二十一章 大西军的联明抗清 节 孙可望请封秦王之纠葛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中的川黔 第三节 大西军出滇抗清 第四节 忠贞营的北上夔东和所谓“白毛毡贼” 第五节 永历帝的进入安龙 第二十二章 1651—1653年浙闽赣抗清势力的消长 节 舟山之役和鲁监国退位 第二节 1652年郑成功围攻漳州之役 第三节 海澄战役 第四节 江西义师的抗清活动 第二十三章 孙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节 孙可望、李定国收复湖南战役 第二节 李定国桂林大捷 第三节 李定国衡阳大捷 第四节 刘文秀进攻保宁之战 第五节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和宝庆之败 第二十四章 清廷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 节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 第二节 清廷命洪承畴出任五省经略 第三节 清廷对郑成功的招抚活动 第四节 1655-1656年郑成功的活动 第二十五章 李定国的两次进军广东 节 1653年李定国广东肇庆之役 第二节 1654年李定国广东新会之战 第三节 郑成功与李定国关系之分析 第二十六章 1654年会师长江的战略设想 节 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 第二节 钱谦益、姚志卓等人密谋策划会师长江 第三节 孙可望决策会师长江和计划被搁置的原因 第四节 郑成功与“三入长江”之役的关系 第五节 刘文秀进攻常德失利 第二十七章 李定国迎永历帝人云南和孙可望的降清 节 孙可望的跋扈自雄和阴谋篡位 第二节 密诏李定国救驾和“十八先生案” 第三节 李定国奉迎永历帝入昆明 第四节 刘文秀领兵入川 第五节 孙可望内犯和兵败降清 第六节 孙可望叛降后的永历政局 第二十八章 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及永历朝廷的播迁 节 清军三路进攻贵州、云南 第二节 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 第三节 磨盘山战役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 节 长江之役的战略部署 第二节 郑军进抵南京城下后的双方动向 第三节 南京战役失败和郑成功退出长江 第四节 张煌言的招抚南京上游州县 第三十章 永历朝廷的覆亡 节 永历帝流亡缅甸 第二节 清方对西南明军的剿抚政策 第三节 清军入滇后荼毒百姓和元江府那嵩等人的抗清 第四节 两广抗清义师的被摧毁 第五节 李定国、白文选的竭蹶救亡 第六节 清廷向缅甸施加压力和“咒水之难” 第七节 永历帝被俘杀 第八节 李定国之死 第三十一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节 郑成功决策复台 第二节 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第三节 郑成功的开始经营台湾和病卒 第四节 清廷的沿海迁界 第五节 鲁监国病死与张煌言就义 第三十二章 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 节 清廷组织三省会剿 第二节 关于“韩主定武”政权的考辨 第三节 茅麓山战役 引用书目 原版后记 作者介绍 顾诚(1934—2003),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顾先生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等专著,均为明清史研究领域很高学术水平的著作。《明末农民战争史》一出版,为农民战争史研究别开实证蹊径。尤其是他所著的《南明史》一书,十多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在海内外已有广泛的影响.顾先生生性秉直,深居简出,孤夜长灯,治学严谨,以学术为生命,是学术界公认的当实之学的杰出代表。 文摘 公元1644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场面。拿纪年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n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白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关外的明朝军队在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撤入关内,并且同山海关总兵高道投降了大顺政权;清廷乘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收取了关外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年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明的历史是从北廷的覆灭开始的,至于立君继统则是拥明势力内部的事。 换句话说,历来的史籍把弘光朝廷的建立作为南明史的开端并不完全准确。 n 综观甲申三月至四月中旬的全国形势,可以作以下的概括:大顺政权和大西军是农民起义中形成的新兴势力,他们同明帝国一样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区别是明朝残余势力控制的地区内继续维护着官绅地主的封建统治,而大顺军和大西军的领导人虽然已经有明显的蜕化倾向,但尚未达到质变的程度,他们实行的政策基本上仍然是打击官绅地主、保护农民利益。1644年春天和夏初,大顺军所向无敌,占领了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区的百姓欣喜若狂,欢迎恐后。连官绅地主除了极少数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绝大多数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寄希望于大顺政权。长期以来,人们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传统观念影响,以为官绅地主对大顺政权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的地位,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事实上自从1643年十月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以后,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把明亡顺兴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归附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尽管其中有的人争先投靠,希冀跻身于新兴的大顺朝定鼎功臣之列;有的人虽心怀疑惧,但为形势所迫而随大流。总之,在大顺军被清军击败以前,汉族官绅中的大批文官武将都以投靠大顺政权为惟一出路,而不可能设想去投靠偏处辽东的一个语言、风俗都有很大差异的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清政权。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有亡天下。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这就是甲申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