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明清思想与文化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吕妙芬 主编 2016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明清思想与文化
副标题: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作者:吕妙芬 主编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06680 出版时间:2016 页数:458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论文集,共收录近史所学者的11篇学术论文,出版时间跨越了三十余年(从1972年到2006年)。该书分为两部:第一部包含4篇论文,主要与生命实践、历史书写与历史建构的主题相关;第二部包含7篇论文,主题涵括了从清初到晚清各时代的重要学术发展与文化现象,以及针对几位代表性士人与重要文本的研究。 吕妙芬,现任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兼所长。其研究领域是明清学术思想史,特别是儒学传统中的理学,作为试图了解自身文化渊源的管道。多年来以理学家和理学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代表研究成果有:《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2003)、《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2011)。 002 建构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关系 熊秉真 027 儒释交融的圣人观——从晚明儒家圣人与菩萨形象相似处及对生死议题的关注谈起 吕妙芬 066 书写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节故事的形成与流传 孙慧敏 111 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 沈松侨 学术思想与文化 · · · · · · 002 建构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关系 熊秉真 027 儒释交融的圣人观——从晚明儒家圣人与菩萨形象相似处及对生死议题的关注谈起 吕妙芬 066 书写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节故事的形成与流传 孙慧敏 111 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 沈松侨 学术思想与文化 186 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新观察 张寿安 244 阮元与《畴人传》 王萍 257 理学与经世──清代《切问斋文钞》学术立场之分析 黄克武 295 道咸同时期我国的经世致用思想 李国祁 360 刘蓉论——清代理学家经世之实例 陆宝千 387 清廷《圣谕广训》之颁行及民间之宣讲拾遗 王尔敏 415 宋明理学的公私之辨及其现代意涵 翟志成 · · · · · · 张寿安《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新观察》,第186—243页:导言架子搭得很大,论及“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正文谈祀典制度与清儒尊经关系,有微观视角但收束总结的结论太弱,把经学、理学之辨看做道统、学统之辨未免太浅陋(贵思想史界在潜山后想出一个仇氏那样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笔也忒难)。黄克武《理学与经世:清初 切问斋文钞 学术立场之分析》,第257—294页:“转化”与“调适”看着面目可敬... 张寿安《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新观察》,第186—243页:导言架子搭得很大,论及“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正文谈祀典制度与清儒尊经关系,有微观视角但收束总结的结论太弱,把经学、理学之辨看做道统、学统之辨未免太浅陋(贵思想史界在潜山后想出一个仇氏那样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笔也忒难)。黄克武《理学与经世:清初 切问斋文钞 学术立场之分析》,第257—294页:“转化”与“调适”看着面目可敬可畏,却为何偏偏弃用“改革”与“革命”的熟语?结论中理学与经世并非矛盾的“新”观点,全然依靠考据学与经世风气对立的前提,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前提有误。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潜山本人如何,他老“内在理路”(inner logic)一出,此后中国思想史的学人便永不能回避这术语的阴影!言语之不朽,一说可备。 张寿安《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新观察》,第186—243页:导言架子搭得很大,论及“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正文谈祀典制度与清儒尊经关系,有微观视角但收束总结的结论太弱,把经学、理学之辨看做道统、学统之辨未免太浅陋(贵思想史界在潜山后想出一个仇氏那样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笔也忒难)。黄克武《理学与经世:清初 切问斋文钞 学术立场之分析》,第257—294页:“转化”与“调适”看着面目可敬... 张寿安《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新观察》,第186—243页:导言架子搭得很大,论及“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正文谈祀典制度与清儒尊经关系,有微观视角但收束总结的结论太弱,把经学、理学之辨看做道统、学统之辨未免太浅陋(贵思想史界在潜山后想出一个仇氏那样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笔也忒难)。黄克武《理学与经世:清初 切问斋文钞 学术立场之分析》,第257—294页:“转化”与“调适”看着面目可敬可畏,却为何偏偏弃用“改革”与“革命”的熟语?结论中理学与经世并非矛盾的“新”观点,全然依靠考据学与经世风气对立的前提,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前提有误。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潜山本人如何,他老“内在理路”(inner logic)一出,此后中国思想史的学人便永不能回避这术语的阴影!言语之不朽,一说可备。 去年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近代史研究所没有搞什么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而是集结出版了这本论文集。这既节约,也有学术上的积极意义。这本论文共选取了十一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初次发表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72年到2006年。这些论文的写作背... 明清是两个神奇的朝代,一个是农民起义建立,一个是少数民族入关统治管内近300年。就整个封建时代而言,显然,这两个时代属于尾端。但是,就是这两个时代创造了其他朝代没有诸多物质或者精神文明。《明清思想与文化》这本论文集正是基于这一点而产生的。 每年,各式各样的学... 可能是受电视剧的影响吧,喜欢看明朝影视剧。所以一直以来就很喜欢明朝,喜欢它飘逸美丽的服饰,更喜欢它恣意恩仇的江湖生活。反倒不是很喜欢清朝的的影视剧,可能从现实中来说,清朝离我们生活的朝代更近,它给予我们后世留下的记忆不太正向,所以不太喜欢这个朝代。 现在... “在传统中国的性别关系中,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一个男人的母亲常常是这个男人知之最详,觉得最亲近,最能敞开心胸,无所顾忌爱恋的对象。同样的,对一个女人来说,她的儿子才是唯一一个可以毫无保留爱慕,大胆要求忠贞、感情与感激的对象。”——台湾学者·熊秉真 (“情结”二... 意识形态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读《明清思想与文化》 文/方木鱼 在写一套书,和清朝的康熙有关,所以,对于明清的东西格外关注。恰好,手头上明清的书很多。 但这本《明清思想与文化》不同,这是一本论文集,11篇学术论著,跨越三十年。这是个很了不起的记录。 明清的帝王对思想控... 明清思想文化与社会历史价值 明清堪称“中国思想史上黎明前的黑暗”,因“思想犯”、“文字狱”获罪之人多矣。但是,在这种严酷的现实环境和残酷的政治氛围中,也总会有一股理想的光芒冲破种种阻隔,发散出弥足珍贵的理性之光。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妙芬...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虽与曾国藩同属三湘人士,同时崛起,同为湘军主要领袖,但在性格、思想、行为与人生经历上,却不相同。 2016-08-17 08:14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虽与曾国藩同属三湘人士,同时崛起,同为湘军主要领袖,但在性格、思想、行为与人生经历上,却不相同。 寡母担负起亡夫留给她的额外责任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因为它显现出母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2016-08-17 08:09 寡母担负起亡夫留给她的额外责任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因为它显现出母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尽管私人讲学的活动自古就有,书院讲学的风气在南宋、元代也相当盛行,但若从参与人数的多寡和其对民间社会的开拓而言,晚明讲学则更甚于前代而有其独特的意义。晚明讲学十分兴盛,讲学家多强调以讲学经世的理念,这现象可以说是余英时所指明清之际儒学由政治取向转为社会取向的一种表现。造成儒学如此转向的原因很多,余英时认为以科举考试日益困难和专制皇权恶化二者影响最巨。中国人口自明初至明末剧增,受教育的总人数也大增,... 2016-08-01 19:20 尽管私人讲学的活动自古就有,书院讲学的风气在南宋、元代也相当盛行,但若从参与人数的多寡和其对民间社会的开拓而言,晚明讲学则更甚于前代而有其独特的意义。晚明讲学十分兴盛,讲学家多强调以讲学经世的理念,这现象可以说是余英时所指明清之际儒学由政治取向转为社会取向的一种表现。造成儒学如此转向的原因很多,余英时认为以科举考试日益困难和专制皇权恶化二者影响最巨。中国人口自明初至明末剧增,受教育的总人数也大增,但举人、进士的名额却未能得到相应增加,习举业以出仕这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因此愈来愈难以实现。明代政治问题造成士与朝廷的对立关系也堵塞了儒者借参政以改革社会的机会,因此促成儒学社会取向的加深。虽然从社会大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晚明从政之途的困挫促使了某些儒者违离朝廷政治,转向投入社会、宗教等活动领域,但是这样的看法并不表示投身其中的个人以这样的活动为次等的抉择,如同在商业活络的明清,尽管从商未必真的能取代出仕而成为许多人的最崇高理想,但在商人阶层中仍不乏具商人自足意识的表述。热衷于讲学的人士亦然,在他们的自我表述中,讲学绝非在不得意于政治之后的不得已选择,相反的,讲学是更积极的入世和救世的行动。传统士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念此时被扬弃而改写,取而代之的是 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 的伟大经世理想。龙遇奇在《邹子愿学集》的序中说:先贤有言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贤人之分也。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此圣人之分也。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只能算是贤人的见识,圣人应该有更伟大的胸襟和社会责任感,以圣人为典范的知识分子,不出仕时所担负的反而是兼善万世的重责大任,而实现如此圣人志愿的管道就是讲学。因此在讲学者的眼中,孔子最伟大的成就即在讲学以道济天下,王艮说:“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便做了尧舜事业。”他认为孔子胜于伊尹、傅说,因为伊傅二人在政治上的成就必须倚赖君主的赏识,若非得此奇遇,他们将终身独善而已。孔子则不然,孔子虽不出仕,却修身讲学以见于世,其影响力比政治家更远大,是天下万世之师表。这样的声音显示了某些士人试图在政治领域外为自己开拓生命理想、寻找更崇高定生命定位的努力,他们宣称仕途不再是主导士人理想落实的关键,因为“得道”才是关键,而讲学是明道的主要方式,所谓“唐虞君臣只是相与讲学“,修身讲学传道的学术活动成为政治活动的指导,被赋予比政治活动更崇高、更永恒的价值,也是传递圣贤之道的不朽志业。 原文开始 /原文结束 寡母担负起亡夫留给她的额外责任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因为它显现出母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2016-08-17 08:09 寡母担负起亡夫留给她的额外责任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因为它显现出母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在中国历史上,女人在生活中经常必须透过男人来表现自己。而唯有她的儿子,可以让她的声音被听见,让她的行动被称许。她必须依靠自己作为一位贤妻,尤其是作为一位富有献身精神的母亲角色,使自己在社会上留名。当一名好母亲,会让她的孩子记得,若是儿子有出息,还会获得公众的认可。我们之前用来查照母亲生活片段的资料,几乎都是出自她们儿子事后的回忆。事实上,大多的妇女传记材料并不只有男性观点的记录,还有很多是从.. 2016-06-21 15:09 在中国历史上,女人在生活中经常必须透过男人来表现自己。而唯有她的儿子,可以让她的声音被听见,让她的行动被称许。她必须依靠自己作为一位贤妻,尤其是作为一位富有献身精神的母亲角色,使自己在社会上留名。当一名好母亲,会让她的孩子记得,若是儿子有出息,还会获得公众的认可。我们之前用来查照母亲生活片段的资料,几乎都是出自她们儿子事后的回忆。事实上,大多的妇女传记材料并不只有男性观点的记录,还有很多是从儿子的角度写下的事迹。 许多男孩都不太能够从丧母的悲痛中恢复。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终生都在痛苦地思索其他已婚妇女的生活,是否就像他们挚爱的母亲一般辛苦。这既甜又苦、偶尔矛盾的母子关系因此成为人的发酵剂,在晚清与近代的中国,催化了一波波社会批评与知识、政治的剧变。从他们母亲生命的反映,男性第一次了解到妇女所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广泛地看出中国社会的病态。 2016-06-13 13:59 许多男孩都不太能够从丧母的悲痛中恢复。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终生都在痛苦地思索其他已婚妇女的生活,是否就像他们挚爱的母亲一般辛苦。这既甜又苦、偶尔矛盾的母子关系因此成为人的发酵剂,在晚清与近代的中国,催化了一波波社会批评与知识、政治的剧变。从他们母亲生命的反映,男性第一次了解到妇女所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广泛地看出中国社会的病态。 在传统中国的性别关系中,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一个男人的母亲常常是这个男人知之最详,觉得最亲近,最能敞开心胸,无所顾忌爱恋的对象。同样的,对一个女人来说,他的儿子才是唯一一个可以毫无保留爱慕,大胆要求忠贞、感情与感激的对象。母子之间感情的联系就是建立在童年亲密的相处间。在这层关系中,儿子不仅深切体认母亲命运的细节,也会把自己与母亲的悲苦连在一起。再加上,儒家所说的孝道允许(事实上是要求)儿子永远对母亲... 2016-06-06 15:33 在传统中国的性别关系中,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一个男人的母亲常常是这个男人知之最详,觉得最亲近,最能敞开心胸,无所顾忌爱恋的对象。同样的,对一个女人来说,他的儿子才是唯一一个可以毫无保留爱慕,大胆要求忠贞、感情与感激的对象。母子之间感情的联系就是建立在童年亲密的相处间。在这层关系中,儿子不仅深切体认母亲命运的细节,也会把自己与母亲的悲苦连在一起。再加上,儒家所说的孝道允许(事实上是要求)儿子永远对母亲保持绝对忠诚。母亲有充分的理由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对儿子进行更多的投资,并期待或要求他们长大以后能给她忠诚的报答。怀念女性与母亲的文献特别丰富,证明了这一心理与社会的遗产。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虽与曾国藩同属三湘人士,同时崛起,同为湘军主要领袖,但在性格、思想、行为与人生经历上,却不相同。 2016-08-17 08:14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虽与曾国藩同属三湘人士,同时崛起,同为湘军主要领袖,但在性格、思想、行为与人生经历上,却不相同。 寡母担负起亡夫留给她的额外责任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因为它显现出母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2016-08-17 08:09 寡母担负起亡夫留给她的额外责任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因为它显现出母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尽管私人讲学的活动自古就有,书院讲学的风气在南宋、元代也相当盛行,但若从参与人数的多寡和其对民间社会的开拓而言,晚明讲学则更甚于前代而有其独特的意义。晚明讲学十分兴盛,讲学家多强调以讲学经世的理念,这现象可以说是余英时所指明清之际儒学由政治取向转为社会取向的一种表现。造成儒学如此转向的原因很多,余英时认为以科举考试日益困难和专制皇权恶化二者影响最巨。中国人口自明初至明末剧增,受教育的总人数也大增,... 2016-08-01 19:20 尽管私人讲学的活动自古就有,书院讲学的风气在南宋、元代也相当盛行,但若从参与人数的多寡和其对民间社会的开拓而言,晚明讲学则更甚于前代而有其独特的意义。晚明讲学十分兴盛,讲学家多强调以讲学经世的理念,这现象可以说是余英时所指明清之际儒学由政治取向转为社会取向的一种表现。造成儒学如此转向的原因很多,余英时认为以科举考试日益困难和专制皇权恶化二者影响最巨。中国人口自明初至明末剧增,受教育的总人数也大增,但举人、进士的名额却未能得到相应增加,习举业以出仕这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因此愈来愈难以实现。明代政治问题造成士与朝廷的对立关系也堵塞了儒者借参政以改革社会的机会,因此促成儒学社会取向的加深。虽然从社会大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晚明从政之途的困挫促使了某些儒者违离朝廷政治,转向投入社会、宗教等活动领域,但是这样的看法并不表示投身其中的个人以这样的活动为次等的抉择,如同在商业活络的明清,尽管从商未必真的能取代出仕而成为许多人的最崇高理想,但在商人阶层中仍不乏具商人自足意识的表述。热衷于讲学的人士亦然,在他们的自我表述中,讲学绝非在不得意于政治之后的不得已选择,相反的,讲学是更积极的入世和救世的行动。传统士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念此时被扬弃而改写,取而代之的是 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 的伟大经世理想。龙遇奇在《邹子愿学集》的序中说:先贤有言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贤人之分也。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此圣人之分也。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只能算是贤人的见识,圣人应该有更伟大的胸襟和社会责任感,以圣人为典范的知识分子,不出仕时所担负的反而是兼善万世的重责大任,而实现如此圣人志愿的管道就是讲学。因此在讲学者的眼中,孔子最伟大的成就即在讲学以道济天下,王艮说:“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便做了尧舜事业。”他认为孔子胜于伊尹、傅说,因为伊傅二人在政治上的成就必须倚赖君主的赏识,若非得此奇遇,他们将终身独善而已。孔子则不然,孔子虽不出仕,却修身讲学以见于世,其影响力比政治家更远大,是天下万世之师表。这样的声音显示了某些士人试图在政治领域外为自己开拓生命理想、寻找更崇高定生命定位的努力,他们宣称仕途不再是主导士人理想落实的关键,因为“得道”才是关键,而讲学是明道的主要方式,所谓“唐虞君臣只是相与讲学“,修身讲学传道的学术活动成为政治活动的指导,被赋予比政治活动更崇高、更永恒的价值,也是传递圣贤之道的不朽志业。 原文开始 /原文结束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