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副标题: 作者:阿诺德·汤因比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9084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35 定价:68.00 内容简介: 在汤因比的历史观中,宗教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认为宗教对于认识人类本性、纠正人类的自我中心是必不可少的。本书是汤因比论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可以说集中概述了作者的全部宗教思想。全书分两部分,分别是“高级宗教的萌芽”和“宗教在西方化的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宗教在世界历史及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其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时着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可以用高级宗教的振兴来解决西方社会的危机。 这套丛书还有 《变革与习俗》,《从东方到西方》,《文明的接触》,《历史研究》,《文明经受考验》 等。 在深入研究人类宗教史和对比现存高级宗教之后,汤因比在去世前表示:一个全能而又慈爱的造物主(神)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最终没有跌入不可证明的信仰行为之中,但唯独对爱俯首帖耳,在这个意义上,牺牲自己的基督也好,有情众生的菩萨也好,《道德经》里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道也好,都是这种爱的表现形式,照亮世上所有求索的灵魂。 汤因比老爷子将崇拜自然、崇拜人和高级宗教出现的阶段视为划分文明形态的依据,真的很有趣。特别特别喜欢「高级宗教的出现」这一章。 本书应该是我这几年来读的最艰难的一本了,很多章节反复求证和思索才能理解,但确实不负大师之名。从历史的视角,在文明的框架下,系统描绘了人类宗教的起源、演进、分化与衰退(?)。 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生物设法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心的本质冲动与对其他造物及所有生物生活、动作、留存于其中的绝对存在的本质依赖之间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上下求索于宗教也因此似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然而谁也无法真正描述或者证实... 本书应该是我这几年来读的最艰难的一本了,很多章节反复求证和思索才能理解,但确实不负大师之名。从历史的视角,在文明的框架下,系统描绘了人类宗教的起源、演进、分化与衰退(?)。 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生物设法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心的本质冲动与对其他造物及所有生物生活、动作、留存于其中的绝对存在的本质依赖之间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上下求索于宗教也因此似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然而谁也无法真正描述或者证实绝对实在(抑或是绝对的安慰)的存在,到头来依然可能是一场空。唯有爱一直持续,可惜谁也说不清楚到底爱是什么… 生命的发展过程依附于宗教和信仰,也是思维逻辑归于人心人性的弱点的探索,从权利的诞生开始就可以去寻找虚无缥缈的神和主,这也进一步发展了宗教影响历史进程,或者被历史左右的拐杖。 飞机上费劲看了两小时,有些晦涩,长句子很拗口,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书是本好书,值得多看几遍。 能为新版做第一个书评很荣幸! 汤因比先生认为落在全能的神的手里和彻底摆脱宗教束缚的人类自由理性都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出路在哪里?所有生命体生来以自我为宇宙中心的倾向与非生命的复杂环境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何通过高级宗教信仰得以调和?宗教历史中东西方各文明区块中... 阿诺德·汤因比 ( 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 -1975) ,生当西方社会的盛世,维多利亚 时代的雍容华贵,哈布斯堡王朝的轻歌曼舞, 交相辉映,风光一时。他的孩提时代就是在这 样的时代氛围中度过的。但随之而来的 “一 战”与 “二战”,时代动荡,社会剧变。 他在史无前... 汤因比从他的历史观引申出来,认为每种文明都有其产生,繁荣,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过程,他认为,社会的解体不是平坦的、直线形的,而是经过溃败、重整旗鼓、又溃败的交替过程,在此过程中就产生了新的宗教教会,从而产生了新的精神力量与新的社会。认为基督教就是这样接替罗马帝... 根据我们对生物圈中人类之爱和非人生物之爱的体验,爱从来不会必定胜利。因为爱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强加于人的力量。但是,当爱遭到暴力反对时,它不会屈服,它不惜牺牲自己,尽管作出了自我牺牲,但爱以赢得人心而击败了暴力。对基督徒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就是耶稣。对大乘佛教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是菩萨。 2017-03-24 15:45 根据我们对生物圈中人类之爱和非人生物之爱的体验,爱从来不会必定胜利。因为爱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强加于人的力量。但是,当爱遭到暴力反对时,它不会屈服,它不惜牺牲自己,尽管作出了自我牺牲,但爱以赢得人心而击败了暴力。对基督徒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就是耶稣。对大乘佛教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是菩萨。 我们相信我们的宗教是道路、真理,这一信仰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得到证明的。但它不能走得太远,因为我们既不知道所有真理,也不知道除这一真理以外还有什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而且“我们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光照在黑暗里,宇宙依然是一奥秘。 2017-03-24 09:58 我们相信我们的宗教是道路、真理,这一信仰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得到证明的。但它不能走得太远,因为我们既不知道所有真理,也不知道除这一真理以外还有什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而且“我们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光照在黑暗里,宇宙依然是一奥秘。 小乘佛教的阿罗汉达到涅槃境界的欲望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欲望。阿罗汉在追求解脱过程中把宇宙中每一个别的自我不是看作应被爱的“你”,而是看作应被断灭的“它”,而把人当作物的欲望是自我中心的欲望,即使它是用来摆脱这种欲望的。 2017-03-24 09:33 小乘佛教的阿罗汉达到涅槃境界的欲望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欲望。阿罗汉在追求解脱过程中把宇宙中每一个别的自我不是看作应被爱的“你”,而是看作应被断灭的“它”,而把人当作物的欲望是自我中心的欲望,即使它是用来摆脱这种欲望的。 不可避免地伴随世俗人生的无休止的斗争实质上是消灭自我中心的欲望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我奉献的欲望之间的斗争。其代价是承受极大的痛苦。我们为爱而承受的痛苦实比为贪婪而承受的痛苦更为剧烈。根据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判断,即使这种极端的痛苦也不是追求爱所不堪担负的代价;因为,根据它们的判断,万恶之恶不是痛苦而是自私,而爱,虽不免痛苦,却是至善。 2017-03-24 09:30 不可避免地伴随世俗人生的无休止的斗争实质上是消灭自我中心的欲望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我奉献的欲望之间的斗争。其代价是承受极大的痛苦。我们为爱而承受的痛苦实比为贪婪而承受的痛苦更为剧烈。根据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判断,即使这种极端的痛苦也不是追求爱所不堪担负的代价;因为,根据它们的判断,万恶之恶不是痛苦而是自私,而爱,虽不免痛苦,却是至善。 一旦人类精神对于生活在其他时代和地区的其他人发生兴趣,就能脱离自我中心。因为一个人一旦认识到其他人在彼时彼地与他这代人此时此地一样,有权利自视为宇宙的中心,他一定也会认识到他自己这一代同其他世代一样没有权利坚持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2017-03-14 11:17 一旦人类精神对于生活在其他时代和地区的其他人发生兴趣,就能脱离自我中心。因为一个人一旦认识到其他人在彼时彼地与他这代人此时此地一样,有权利自视为宇宙的中心,他一定也会认识到他自己这一代同其他世代一样没有权利坚持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自然崇拜因其非自我中心而容易将不同社团的成员统一起来,它是对一种力量的崇拜,而这种力量面前,整个人类都同样体验到人类自身的软弱。相反,区域社团崇拜则容易造成不同崇拜者之间的不和,因为这类宗教史自我中心的表现,而自我中心则是一切战争的根源,集体的自我是比个体的自我更危险的崇拜对象。 2017-03-14 11:20 自然崇拜因其非自我中心而容易将不同社团的成员统一起来,它是对一种力量的崇拜,而这种力量面前,整个人类都同样体验到人类自身的软弱。相反,区域社团崇拜则容易造成不同崇拜者之间的不和,因为这类宗教史自我中心的表现,而自我中心则是一切战争的根源,集体的自我是比个体的自我更危险的崇拜对象。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自我中心投向一个社团时,他就可以不带多少罪恶感地使他的利己主义走向更远的极端。“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避难所。”冷静的委员会比狂热的暴徒更能雄辩地证明:自我在集体行动中会堕落到当它个体行动时所从未堕落到的程度。 2017-03-14 11:23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自我中心投向一个社团时,他就可以不带多少罪恶感地使他的利己主义走向更远的极端。“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避难所。”冷静的委员会比狂热的暴徒更能雄辩地证明:自我在集体行动中会堕落到当它个体行动时所从未堕落到的程度。 印度的小乘佛教哲学家们把握并依据的一条似乎自相矛盾的真理是:对人类来说,追求自我圆成在逻辑上不可避免的目标就是自我泯灭。只要任何人仍然还不失为自我,完全的精神自我圆成就不可能达到,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个处于生命体核心的矛盾,它体现在——因此是“幽禁”在——地球上一切未经超度的生物之中。我们看到,每一生物都设法使自己成为宇宙的中心。但是,助长突出自我的火焰的燃料是欲望,欲望是把个人同其他造物锁在一... 2017-03-15 16:38 印度的小乘佛教哲学家们把握并依据的一条似乎自相矛盾的真理是:对人类来说,追求自我圆成在逻辑上不可避免的目标就是自我泯灭。只要任何人仍然还不失为自我,完全的精神自我圆成就不可能达到,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个处于生命体核心的矛盾,它体现在——因此是“幽禁”在——地球上一切未经超度的生物之中。我们看到,每一生物都设法使自己成为宇宙的中心。但是,助长突出自我的火焰的燃料是欲望,欲望是把个人同其他造物锁在一起的桎梏,使个人成为宇宙的奴隶而不是它的主人。这个内在的矛盾意味着日常生活便是一种张力,它的别称就是痛苦。若不完全解除这种痛苦的张力,就不可能达至完全的自我圆成。因此,只有燃尽精神的燃料——欲望——才能达至完全的自我圆成。欲望既是自我中心的养料,又是达到其目的的障碍。只有在“涅槃”中,欲望之火已熄灭,自我已完全泯灭,这种世俗生活的张力才会消除。涅槃,照字面解释,它的意思是入灭,是否定的表达方式。据记载,佛陀回避了他的弟子恳请他用形而上学的语言对涅槃作出肯定性规定的要求,因为他有心不让他的羔羊偏离他所引导的一条艰难的苦行道路,步入无益沉思的适意领域。在当代非佛教徒印度人的思想的形而上学术语中,扑灭欲望之火也许等同于窥破“幻“——虚幻的现象世界蒙在实在表明的帷幕,而涅槃的达至则相当于最终直观道与绝对实在(Absolute Reality)即梵天(Brahma)同一的自我(the Atman)——“汝即梵”。如果佛陀竟然允许自己被引入这个形而上学的领域里,他也许可能断定,他的非佛教徒的印度同时代人的精神目标同他自己的精神目标其实是一致的。他可能会认为涅槃和梵仅仅是同一个绝对实在的两个不同的名称而已,而且他还可能不否认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具有下述相同的观点:在绝对实在的层次上——也只有在这层次上——自我和自我圆成之间的矛盾消失了。但是,他会自信地继续坚持,只有经过意志的奴隶,才能达到这个共同的目标,而若是仅仅通过理性的活动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既然唯有终极实在才能达至自我圆成的原因是单纯的终极实在并非自我,那么在实践中要实现梵-涅槃,仅仅有一个自我等同于这一绝对实在的直觉是无济于事的。自我是“幻”这个虚幻的现象世界的另一个别称,因此,要将自我等同于绝对实在的直觉转换成一种联合行动的唯一方法是借助于意志的行动,通过这个行动,自我耗尽了自己,最后剩下的仅仅是绝对实在。 根据我们对生物圈中人类之爱和非人生物之爱的体验,爱从来不会必定胜利。因为爱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强加于人的力量。但是,当爱遭到暴力反对时,它不会屈服,它不惜牺牲自己,尽管作出了自我牺牲,但爱以赢得人心而击败了暴力。对基督徒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就是耶稣。对大乘佛教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是菩萨。 2017-03-24 15:45 根据我们对生物圈中人类之爱和非人生物之爱的体验,爱从来不会必定胜利。因为爱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强加于人的力量。但是,当爱遭到暴力反对时,它不会屈服,它不惜牺牲自己,尽管作出了自我牺牲,但爱以赢得人心而击败了暴力。对基督徒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就是耶稣。对大乘佛教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是菩萨。 我们相信我们的宗教是道路、真理,这一信仰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得到证明的。但它不能走得太远,因为我们既不知道所有真理,也不知道除这一真理以外还有什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而且“我们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光照在黑暗里,宇宙依然是一奥秘。 2017-03-24 09:58 我们相信我们的宗教是道路、真理,这一信仰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得到证明的。但它不能走得太远,因为我们既不知道所有真理,也不知道除这一真理以外还有什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而且“我们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光照在黑暗里,宇宙依然是一奥秘。 小乘佛教的阿罗汉达到涅槃境界的欲望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欲望。阿罗汉在追求解脱过程中把宇宙中每一个别的自我不是看作应被爱的“你”,而是看作应被断灭的“它”,而把人当作物的欲望是自我中心的欲望,即使它是用来摆脱这种欲望的。 2017-03-24 09:33 小乘佛教的阿罗汉达到涅槃境界的欲望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欲望。阿罗汉在追求解脱过程中把宇宙中每一个别的自我不是看作应被爱的“你”,而是看作应被断灭的“它”,而把人当作物的欲望是自我中心的欲望,即使它是用来摆脱这种欲望的。 不可避免地伴随世俗人生的无休止的斗争实质上是消灭自我中心的欲望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我奉献的欲望之间的斗争。其代价是承受极大的痛苦。我们为爱而承受的痛苦实比为贪婪而承受的痛苦更为剧烈。根据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判断,即使这种极端的痛苦也不是追求爱所不堪担负的代价;因为,根据它们的判断,万恶之恶不是痛苦而是自私,而爱,虽不免痛苦,却是至善。 2017-03-24 09:30 不可避免地伴随世俗人生的无休止的斗争实质上是消灭自我中心的欲望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我奉献的欲望之间的斗争。其代价是承受极大的痛苦。我们为爱而承受的痛苦实比为贪婪而承受的痛苦更为剧烈。根据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判断,即使这种极端的痛苦也不是追求爱所不堪担负的代价;因为,根据它们的判断,万恶之恶不是痛苦而是自私,而爱,虽不免痛苦,却是至善。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