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熊卫民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副标题: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作者:熊卫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3866
出版时间:2017
页数:389
定价:52.00
内容简介: 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 不同身份、地位的历史见证者从各自角度回顾他们的“私历史”,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66年里,中国科学怎么了?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容涉及广泛,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 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 不同身份、地位的历史见证者从各自角度回顾他们的“私历史”,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66年里,中国科学怎么了?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容涉及广泛,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 一部有趣味的现代科学史 ,一本讲真话的时代备忘录 以赛先生的目光打量人性,以德先生的标尺审视过 樊洪业 姚蜀平 王作跃 丁东 饶毅 刘兵 吴国盛 傅国涌 倾情推荐 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直接面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访谈互动中深入挖掘保存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是读懂历史的有效途径。往事因亲历而鲜活,历史因细节而生动。我相信,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由于战乱及政治运动等原因,20世纪的历史书写相当偏颇。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正是对其最好的弥补。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严谨,又需高超的采访艺术——真诚、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还是学做口述历史的极佳机会。(姚蜀平,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协作研究员)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多方位、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 这是一本因讲真话而难能可贵的书。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错误、教训或灾难从反面表明,让有专长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参与公共决策是多么的重要!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容许、保障、鼓励知识分子独立,讲良心,并提出专业意见。(饶毅,北京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熊卫民教授通过人物访谈记录下来的是一部活的中国现代科技史。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那些惨痛的教训,都有无穷的教益值得后人记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吴国盛,清华大学教授) 熊卫民长期进行当代科学家的口述采访,他善于挖掘通向体制机理的重要细节,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中国科学史画卷。(丁东,文史学者)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已久矣,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傅国涌,文史学者) 熊卫民,1974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科技史、教育史研究,代表作品有《合成一个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邹承鲁传》、《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传》等。 熊卫民教授堪称我国科学口述史第一人。十多年来,他以记者机敏锐利的触觉和学者寻根究底的执着,孜孜不倦地追寻和打捞历史,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让他们说出积淀在心中的故事,总是能挖掘出闻所未闻的史实,为读者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开篇的序就已经很让人佩服了,看后面的访谈更是佩服作者和受访的科学家们。真感叹啊,这些科学家们当初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结果……再感叹,这样的书,如今是再怎么也出版不出来了。 用本书可以修正墙国人的科技自...大。方便用以恶意揣度共和国的自然科学水平。毕竟,对于高校/科研机构这些组织机构来说,无法避免的关键一环是 人事 。毕竟,老家伙之所以是老家伙就是因为他们还活了很久,而且活的久的里面高位者活的还很滋润,更进一步他们还有徒子徒孙构成了他们的学li术yi共同体。这就是历史的连续性。大部分少数反骨仔也不能破坏连续性,破坏的是 可微 。(比如|x|函数0点发生的扭转。牛逼一... 用本书可以修正墙国人的科技自...大。方便用以恶意揣度共和国的自然科学水平。毕竟,对于高校/科研机构这些组织机构来说,无法避免的关键一环是 人事 。毕竟,老家伙之所以是老家伙就是因为他们还活了很久,而且活的久的里面高位者活的还很滋润,更进一步他们还有徒子徒孙构成了他们的学li术yi共同体。这就是历史的连续性。大部分少数反骨仔也不能破坏连续性,破坏的是 可微 。(比如|x|函数0点发生的扭转。牛逼一点的比如e^(1/x)sin(1/x)函数,0点发生的就是大神棍们通过颠倒x变成1/x所掀起的 大神棍时代 。)连续性被破坏就会发生所谓 断代史 ,相当于不属于黎曼积分范畴了。具体来说就是发生了 有规模的 人口灭绝。:-) 关于特殊年代中的人和他们的经历,非常珍贵的口述史,读完有很多感触,有强烈的冲动去想象history that never was. 第一次看口述史资料。当时各位科学家以自己的视角对当时那些人那些事进行自己的评判,综合起来让读者对当时事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也较新的认识。而且作者在最后对于口述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很有帮助,学术严谨的态度也值得学习,更加侧面证明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 在关于那段历史的时候,我读了很多人文学者的回忆录,专门针对科学界的,在我印象里实在是少之又少。正因如此,才显得这本书弥足珍贵,也因此使得文章可读性并没有那么高(对我而言),面对大量我闻所未闻的科学家,纵使我对他们怀有敬意,也没有办法去强迫自己去读那些寡淡的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以后,平平淡淡是他们最擅长的语言,可对我来说,我现在更喜欢爆炒烹调后的语言。书没读完,读了大概1/3的样子就弃掉了,可能日... 在关于那段历史的时候,我读了很多人文学者的回忆录,专门针对科学界的,在我印象里实在是少之又少。正因如此,才显得这本书弥足珍贵,也因此使得文章可读性并没有那么高(对我而言),面对大量我闻所未闻的科学家,纵使我对他们怀有敬意,也没有办法去强迫自己去读那些寡淡的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以后,平平淡淡是他们最擅长的语言,可对我来说,我现在更喜欢爆炒烹调后的语言。书没读完,读了大概1/3的样子就弃掉了,可能日后还会有机会再读吧。 注:由于书中大部分是公开发表的论文,我整理后分享给看不到本书的朋友。链接为:https://pan.baidu.com/s/13-8iQLtW8yWotf2EJUmD7g 密码: hihj。未收录的内容已经在标题后标注其出处。 本书目录 前言:在科学与政治之间 1. 郑哲敏:加州理工学院的留学生 2. 傅君诏:从留学美... 让历史告诉现在和未来 读《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大家也许想不到,在“除四害”的时候,大科学家钱学森也要完成分配的任务,出去轰麻雀、除苍蝇;留学归来的冶金学家傅君昭,对土法炼钢只能不置可否。前苏联专家参观钢铁学院时,面对土法炼出来的一堆东西,专家质... #导言 《关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是熊卫民研究员所著的口述史文集。2000年到2010年期间,熊卫民研究员拜访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上海分院生物学研究系统的科学家和科研行政管理者。并就1950年到1980年期间,中国科学院系统中组织人事、各类运动、科学研究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 说心里话,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折腾史我是听够了,看够了,麻木了。对于这类题材的作品,现在的我一直都敬而远之,尤其是那些文人知识分子的含泪哭诉。 没想到,这本《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竟让我眼前一亮。最早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是某个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阐释中国历史上... 熊卫民教授的《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是对郑哲敏、沈善炯、邹承鲁等科学家和科学管理者的访谈记录文集。其中,以邹承鲁、薛攀皋、蔡德诚等人的访谈最有分量,其他稍好,而以何祚庥的访谈差强人意。 薛攀皋在抒发自己对科学管理的看法时,有以下一段议论:“20世纪90年代后,... 中国科学发展的风雨历程 ——读《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有感 就在看到本书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当时看到这消息时感到异... 翻阅熊卫东先生的新著《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心五味杂陈。感谢作者历经十余年的采访整理,为大家呈现了一段鲜活的中国当代科学发展史;同时,又为科学家在政治起伏的波浪中难以自保所震惊。 感想其一:口述历史的鲜活价值 把口述史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是近六七十年的事... 我很高兴能够在机缘巧合之下能有幸拜读熊卫民教授历时十年撰写的《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书中所呈现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被书名概括,书如其名。在跌宕起伏的20世纪,中国科学界历经风雨,科学家们也在政治风云的影响下体味着五味杂陈的人生。国家的历史发展具有整体宏观性,... 先来谈谈这本书吧。这本书应当算是一部介绍上个世纪中国当代科学界人和事的选集。前四章讲述的是留学归来的青年俊才在一穷二白的情形下开展科研工作的故事。其后十三章则是科研干部对科研管理的回忆与思索。 坦白说来,在读之前我有些害怕,这本书对我这个文科生而言会不会难度... 1955年,毛泽东提出,麻雀是四害之一,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消灭麻雀。当时我国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公开表示反对,说麻雀是益鸟。南方是朱洗① 下注释:朱洗从历史教训出发,介绍了消灭麻雀的危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因讨厌麻雀,曾于1744年下令悬赏消灭麻雀,使得普鲁士的麻雀一度几乎绝迹。但不久之后即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并从外国运来麻雀。1968年8月16日,因为“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相提并... 2019-03-17 15:57 1955年,毛泽东提出,麻雀是四害之一,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消灭麻雀。当时我国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公开表示反对,说麻雀是益鸟。南方是朱洗①下注释:朱洗从历史教训出发,介绍了消灭麻雀的危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因讨厌麻雀,曾于1744年下令悬赏消灭麻雀,使得普鲁士的麻雀一度几乎绝迹。但不久之后即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并从外国运来麻雀。1968年8月16日,因为“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相提并论”、“公开反对毛主席”,已经于1962年去世的朱洗遭到了砸牌掘坟、曝其尸骨的“严惩”。 非洲国家比我们更落后;澳大利亚、日本的科学水平相对较高,代表们发言比较踊跃一点。代表的水平差距很大。有世界级的,如澳大利亚的射电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森教授,他是射电天文的开创者。日本的坂田昌一和武谷三男在会上提出了一种原子核模型,他们在物理天文组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我们中国由钮经义、邹承鲁、汪猷、邢其毅所报告的《从胰岛素A及B链重合成胰岛素以及A及B链肽段的合成》,在化学组是水平很高的。我们还有几个高水... 2019-02-21 16:48 非洲国家比我们更落后;澳大利亚、日本的科学水平相对较高,代表们发言比较踊跃一点。代表的水平差距很大。有世界级的,如澳大利亚的射电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森教授,他是射电天文的开创者。日本的坂田昌一和武谷三男在会上提出了一种原子核模型,他们在物理天文组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我们中国由钮经义、邹承鲁、汪猷、邢其毅所报告的《从胰岛素A及B链重合成胰岛素以及A及B链肽段的合成》,在化学组是水平很高的。我们还有几个高水平的工作,如施雅风、刘东生的《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的初步报告》,引起的反响很大。也有水平很低的。本来规定要在会议之前递交论文,可有些人上了飞机之后才拿着铅笔随便写了一些字,纸张皱皱巴巴、一塌糊涂,那也算一篇论文。这样的人多数来自非洲。我知道其中一个是中学的地理老师。那些国家由封建王公、酋长、买办等掌权,虽然一些部门的领导人按道理并没有资格参加这次会议,但他们凭着权力把自己指派为会议代表,或者让一些走他们后门的人参会。所以,实际与会的并不都是真正的科学家。让那些独立不久、还相对落后的国家的代表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本来就不太现实。包括朝鲜金凤汉那篇弄虚作假的经络系统的文章,已经被中国科学家证伪了,仍在医学组宣读。我们是哑巴吃黄连。后来讨论会的文集总算印出来了,装帧非常好(用烫了金的最好的暗黄色咔叽布精装封面),却发行不出来——因为有刘少奇主席接见全体代表的照片在里面,此时“文革”已经开始,他已成了被打倒对象——后来科协的同志一本一本地撕,把那些咔叽布封皮撕下来,其余部分则送回造纸厂回炉。论文集共有理、工、农、医、哲学社会科学五卷,每卷都有中文版、外文版,每种至少印了上千套,其印刷成本也是很可观的。可它们最终未能发行出来,而我为理科论文集中、外文版的编辑和出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白费。我甚至没能拥有一套理科论文集。 北京科学讨论会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有一个影响。它触发了毛泽东对科学的兴趣。在接见坂田昌一等会议代表之后的次日(1964年8月24日)晚上,他约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培源、副团长于光远去中南海谈话。他从坂田昌一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一文出发,谈论了他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看法,从“物质无限可分”,一直讲到“关于生命起源要研究一下”、“关于细胞起源要研究一下”等。前者促使中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在不久后开展基本粒子的结构研... 2019-02-21 16:47 北京科学讨论会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有一个影响。它触发了毛泽东对科学的兴趣。在接见坂田昌一等会议代表之后的次日(1964年8月24日)晚上,他约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培源、副团长于光远去中南海谈话。他从坂田昌一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一文出发,谈论了他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看法,从“物质无限可分”,一直讲到“关于生命起源要研究一下”、“关于细胞起源要研究一下”等。前者促使中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在不久后开展基本粒子的结构研究,并于“文革”前夕提出“层子”模型。后者促使一些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在“文革”期间开展细胞起源、蛋白质起源、生命起源的研究。你前面提到的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亚基等项目,之所以能够在“文革”期间开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纳于“生命起源”研究的大旗之下。这几个涉及数百位科研人员的项目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文革”浩劫中仍保留了一点血脉。 1958年10月1日国庆节,苏联派了许多高等学校的校长、院长过来。高等教育部指定我陪同。他们先去东北转了转,然后参观我们钢铁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是我们钢铁学院学习的榜样,其院长不是老干部,是教授、专家。那天,我们学校用土法炼出来一堆东西,还没有搬完。他向那边一走,我就紧张了,这家伙一定是……结果他拣了一块问我:“傅同志,作为一个冶金学家,你能称这个东西为钢吗?” 王: 您怎么回答的? 傅: 我这个人反应不... 2019-02-21 11:54 1958年10月1日国庆节,苏联派了许多高等学校的校长、院长过来。高等教育部指定我陪同。他们先去东北转了转,然后参观我们钢铁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是我们钢铁学院学习的榜样,其院长不是老干部,是教授、专家。那天,我们学校用土法炼出来一堆东西,还没有搬完。他向那边一走,我就紧张了,这家伙一定是……结果他拣了一块问我:“傅同志,作为一个冶金学家,你能称这个东西为钢吗?” 王: 您怎么回答的? 傅: 我这个人反应不是很快,不过那天忽然聪明了一下。我说:“这个是群众运动的产物嘛。”它确实是群众发明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人都想回大陆。不过后来有些人并没有回来——一旦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情况就变化了。所以说,那些没回国的不一定就是反对共产党的。 2017-05-21 19:51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人都想回大陆。不过后来有些人并没有回来——一旦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情况就变化了。所以说,那些没回国的不一定就是反对共产党的。 1954年中美日内瓦谈判后允许我们走,我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又有些紧张。我知道,一旦回去,恐怕就不会再有出来的机会了。 2017-05-21 19:57 1954年中美日内瓦谈判后允许我们走,我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又有些紧张。我知道,一旦回去,恐怕就不会再有出来的机会了。 1955年,毛泽东提出,麻雀是四害之一,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消灭麻雀。当时我国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公开表示反对,说麻雀是益鸟。南方是朱洗① 下注释:朱洗从历史教训出发,介绍了消灭麻雀的危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因讨厌麻雀,曾于1744年下令悬赏消灭麻雀,使得普鲁士的麻雀一度几乎绝迹。但不久之后即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并从外国运来麻雀。1968年8月16日,因为“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相提并... 2019-03-17 15:57 1955年,毛泽东提出,麻雀是四害之一,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消灭麻雀。当时我国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公开表示反对,说麻雀是益鸟。南方是朱洗①下注释:朱洗从历史教训出发,介绍了消灭麻雀的危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因讨厌麻雀,曾于1744年下令悬赏消灭麻雀,使得普鲁士的麻雀一度几乎绝迹。但不久之后即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并从外国运来麻雀。1968年8月16日,因为“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相提并论”、“公开反对毛主席”,已经于1962年去世的朱洗遭到了砸牌掘坟、曝其尸骨的“严惩”。 非洲国家比我们更落后;澳大利亚、日本的科学水平相对较高,代表们发言比较踊跃一点。代表的水平差距很大。有世界级的,如澳大利亚的射电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森教授,他是射电天文的开创者。日本的坂田昌一和武谷三男在会上提出了一种原子核模型,他们在物理天文组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我们中国由钮经义、邹承鲁、汪猷、邢其毅所报告的《从胰岛素A及B链重合成胰岛素以及A及B链肽段的合成》,在化学组是水平很高的。我们还有几个高水... 2019-02-21 16:48 非洲国家比我们更落后;澳大利亚、日本的科学水平相对较高,代表们发言比较踊跃一点。代表的水平差距很大。有世界级的,如澳大利亚的射电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森教授,他是射电天文的开创者。日本的坂田昌一和武谷三男在会上提出了一种原子核模型,他们在物理天文组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我们中国由钮经义、邹承鲁、汪猷、邢其毅所报告的《从胰岛素A及B链重合成胰岛素以及A及B链肽段的合成》,在化学组是水平很高的。我们还有几个高水平的工作,如施雅风、刘东生的《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的初步报告》,引起的反响很大。也有水平很低的。本来规定要在会议之前递交论文,可有些人上了飞机之后才拿着铅笔随便写了一些字,纸张皱皱巴巴、一塌糊涂,那也算一篇论文。这样的人多数来自非洲。我知道其中一个是中学的地理老师。那些国家由封建王公、酋长、买办等掌权,虽然一些部门的领导人按道理并没有资格参加这次会议,但他们凭着权力把自己指派为会议代表,或者让一些走他们后门的人参会。所以,实际与会的并不都是真正的科学家。让那些独立不久、还相对落后的国家的代表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本来就不太现实。包括朝鲜金凤汉那篇弄虚作假的经络系统的文章,已经被中国科学家证伪了,仍在医学组宣读。我们是哑巴吃黄连。后来讨论会的文集总算印出来了,装帧非常好(用烫了金的最好的暗黄色咔叽布精装封面),却发行不出来——因为有刘少奇主席接见全体代表的照片在里面,此时“文革”已经开始,他已成了被打倒对象——后来科协的同志一本一本地撕,把那些咔叽布封皮撕下来,其余部分则送回造纸厂回炉。论文集共有理、工、农、医、哲学社会科学五卷,每卷都有中文版、外文版,每种至少印了上千套,其印刷成本也是很可观的。可它们最终未能发行出来,而我为理科论文集中、外文版的编辑和出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白费。我甚至没能拥有一套理科论文集。 北京科学讨论会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有一个影响。它触发了毛泽东对科学的兴趣。在接见坂田昌一等会议代表之后的次日(1964年8月24日)晚上,他约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培源、副团长于光远去中南海谈话。他从坂田昌一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一文出发,谈论了他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看法,从“物质无限可分”,一直讲到“关于生命起源要研究一下”、“关于细胞起源要研究一下”等。前者促使中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在不久后开展基本粒子的结构研... 2019-02-21 16:47 北京科学讨论会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有一个影响。它触发了毛泽东对科学的兴趣。在接见坂田昌一等会议代表之后的次日(1964年8月24日)晚上,他约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培源、副团长于光远去中南海谈话。他从坂田昌一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一文出发,谈论了他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看法,从“物质无限可分”,一直讲到“关于生命起源要研究一下”、“关于细胞起源要研究一下”等。前者促使中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在不久后开展基本粒子的结构研究,并于“文革”前夕提出“层子”模型。后者促使一些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在“文革”期间开展细胞起源、蛋白质起源、生命起源的研究。你前面提到的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亚基等项目,之所以能够在“文革”期间开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纳于“生命起源”研究的大旗之下。这几个涉及数百位科研人员的项目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文革”浩劫中仍保留了一点血脉。 1958年10月1日国庆节,苏联派了许多高等学校的校长、院长过来。高等教育部指定我陪同。他们先去东北转了转,然后参观我们钢铁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是我们钢铁学院学习的榜样,其院长不是老干部,是教授、专家。那天,我们学校用土法炼出来一堆东西,还没有搬完。他向那边一走,我就紧张了,这家伙一定是……结果他拣了一块问我:“傅同志,作为一个冶金学家,你能称这个东西为钢吗?” 王: 您怎么回答的? 傅: 我这个人反应不... 2019-02-21 11:54 1958年10月1日国庆节,苏联派了许多高等学校的校长、院长过来。高等教育部指定我陪同。他们先去东北转了转,然后参观我们钢铁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是我们钢铁学院学习的榜样,其院长不是老干部,是教授、专家。那天,我们学校用土法炼出来一堆东西,还没有搬完。他向那边一走,我就紧张了,这家伙一定是……结果他拣了一块问我:“傅同志,作为一个冶金学家,你能称这个东西为钢吗?” 王: 您怎么回答的? 傅: 我这个人反应不是很快,不过那天忽然聪明了一下。我说:“这个是群众运动的产物嘛。”它确实是群众发明的。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