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镜 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 张建华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思想之镜
副标题: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
作者:张建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0595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33
定价:79.00
内容简介: 1936年,是苏联国家进程与政治进程的转折性一年,在这一年,苏联进入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殊印记的时期,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此期间经历了苏联国家由盛转衰和苏联政治的波谲云诡,其体验、感受、认识与批判都是极为独特和极具价值的,对于认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和苏维埃联邦制国家解体的原因也极有意义。苏联知识分子不仅是苏联政治变迁的亲历者与观察者,更是映照其多面特质的“棱镜”。 张建华,男,出生于196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俄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1985、1988、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历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1992年在黑龙江大学历史学系工作,任讲师。1995年至今在北师大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研室工作,1997年起任副教授,2003年起任教授,同年被遴选为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曾任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阿里-法拉比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出席在美国、俄罗斯、德国、希腊、意大利、法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日本、韩国和蒙古等国家举办的... 张建华,男,出生于196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俄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1985、1988、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历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1992年在黑龙江大学历史学系工作,任讲师。1995年至今在北师大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研室工作,1997年起任副教授,2003年起任教授,同年被遴选为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曾任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阿里-法拉比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出席在美国、俄罗斯、德国、希腊、意大利、法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日本、韩国和蒙古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中俄(苏)文化关系史、俄国(苏联)外交史。 四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一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 三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 第四章 “敌人形象”与苏联政治动员 一 苏联政治文化中的“敌人形象”与政治动员 二 苏联对美宣传机构与宣传路线 三 苏联妇女的政治动员及其意义 第五章 从以赛亚·伯林到米洛凡·吉拉斯:来自两个阵营的苏联观察 一 以赛亚·伯林视野下的苏联政治文化 二 米洛凡·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和对苏联的批判 第六章 异议者说: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公共空间 一 苏共对意识形态的管理 二 苏联对青年的思想教育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及其社会反应 四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 第七章 再寻路标:《巨石之下》的知识分子思考 一 《巨石之下》文集的政治主张 二 索尔仁尼琴与《巨石之下》 三 “路标”主题的再现 代结语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一 从《第一圈》看苏联社会 二 索尔仁尼琴的回归 三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对照表 专有名词对照表 后 记 · · · · · · 一个谎言不再能强制推行后就崩溃的帝国有何可怀念,虽然其反对者比若罗·麦、索翁也各有不可接受处。 一个谎言不再能强制推行后就崩溃的帝国有何可怀念,虽然其反对者比若罗·麦、索翁也各有不可接受处。 一本还算不错的专著。其中涉及到1936年以后苏联的文化管理政策、书报审查制度和苏联的政治动员等等,都是很不错的题材,虽然有些部分写的还略显单薄,不是很深入,但还是值得一读的。看完这本我已经把作者写的这本书的“前传”收入了,一起阅读对苏联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才有更完整是了解。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