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新潮 蒋梦麟回忆录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套装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西潮·新潮
副标题:蒋梦麟回忆录
作者: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套装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3031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41
定价:56.00
内容简介: 本书新增马勇五万字导读,陈平原、雷颐联袂推荐。内含多幅珍贵图片,精装典藏版。首度公开哥伦比亚大学刊载《蒋梦麟传记》(英文版)。附录史上最全年表,集合著述与生平、具体到每日所为,人生脉络清晰可见。 他是北大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自嘲为“北大功狗”。他是现代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部长,推动教育现代化。他主持台湾农复会,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本书是回忆录与近代史合一的经典著作,书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 本书由作者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年表... 本书新增马勇五万字导读,陈平原、雷颐联袂推荐。内含多幅珍贵图片,精装典藏版。首度公开哥伦比亚大学刊载《蒋梦麟传记》(英文版)。附录史上最全年表,集合著述与生平、具体到每日所为,人生脉络清晰可见。 他是北大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自嘲为“北大功狗”。他是现代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部长,推动教育现代化。他主持台湾农复会,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本书是回忆录与近代史合一的经典著作,书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 本书由作者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年表等。《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故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 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书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 蒋梦麟,原名梦熊,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886年生,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后在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次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学教育,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岁3月,蒋梦麟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他长期担任总务长,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冬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zui长的一位。1964年病逝于台北。 西 潮 序 言………………………………………………………………………3英文版序……………………………………………………………………5丹麦文译者序………………………………………………………………8 前言 边城昆明……………………………………………………………9 第一部 清朝末年……………………………………………………… 11 第一章 西风东渐………………………………………………… 11 第二章 乡村生活………………………………………………… 14 · · · · · · 西 潮 序 言………………………………………………………………………3英文版序……………………………………………………………………5丹麦文译者序………………………………………………………………8 前言 边城昆明……………………………………………………………9 第一部 清朝末年……………………………………………………… 11 第一章 西风东渐………………………………………………… 11 第二章 乡村生活………………………………………………… 14 第三章 童年教育………………………………………………… 25 第四章 家庭影响………………………………………………… 32 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36 第六章 继续就学………………………………………………… 45 第七章 参加郡试………………………………………………… 51 第八章 西化运动………………………………………………… 57 第二部 留美时期……………………………………………………… 63 第九章 负笈西行………………………………………………… 63 第十章 美国华埠………………………………………………… 74 第十一章 纽约生活……………………………………………… 80 第三部 民国初年……………………………………………………… 85 第十二章 急剧变化……………………………………………… 85 第十三章 军阀割据……………………………………………… 97 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的觉醒………………………………………100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104 第十六章 扰攘不安的岁月………………………………………115 第四部 国家统一………………………………………………………122 第十七章 宪政的试验……………………………………………122 第十八章 中山先生之逝世………………………………………126 第十九章 反军阀运动……………………………………………129 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134 第五部 中国生活面面观………………………………………………142 第二十一章 陋规制度……………………………………………142 第二十二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148 第二十三章 迷人的北京…………………………………………153 第二十四章 杭州、南京、上海、北京…………………………158 第六部 抗战时期………………………………………………………166 第二十五章 东北与朝鲜…………………………………………166 第二十六章 战云密布……………………………………………173 第二十七章 抗战初期……………………………………………181 第二十八章 战时的长沙…………………………………………185 第二十九章 日军入侵前夕之越南与缅甸………………………189 第三十章 大学逃难………………………………………………191 第三十一章 战时之昆明…………………………………………195 第七部 现代世界中的中国……………………………………………199 第三十二章 中国与日本——谈敌我之短长……………………199 第三十三章 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207 第三十四章 二次大战期间看现代文化…………………………227 新 潮 引 言……………………………………………………………………241 第一章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243 第二章 改革方案的施行………………………………………………250 第三章 土地问题………………………………………………………255 第四章 大后方的民众生活……………………………………………261 第五章 中国文化………………………………………………………268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274 蔡先生不朽………………………………………………………………277 追忆中山先生……………………………………………………………279 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他是我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283 忆孟真……………………………………………………………………297 谈中国新文艺运动——为纪念五四与文艺节而作…………………………300 一、北京大学与学术自由…………………………………………300 二、鲁迅兄弟………………………………………………………301 三、绍兴师爷与《阿Q正传》……………………………………302 五、陈独秀与文学革命……………………………………………304 六、陈独秀的最后主张……………………………………………306 七、西欧个性主义思想的引进……………………………………308 八、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310 九、台湾文艺界继承了西欧思想的遗产…………………………311 十、台湾中国文艺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312 附录一 蒋梦麟生平及著述年表简编…………………………………314 附录二 知见录…………………………………………………………336 附录三 哥伦比亚大学载蒋梦麟传……………………………………339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杨度》,《悲情宰相》,《霍华德·休斯传》,《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将将之将》 等。 蒋梦麟先生在近百年中以西方尺度,或是说混合尺度来衡量中国变动,掺杂对亲人和故友的观察,虽数次强调“抓住重点舍弃细节”,但敦厚行文里尽是平凡小事中对时代的不舍和关切,从现代教育运动到农村复兴。“希望青年决百川之水”,体面得让人心碎。 此版目录排列不佳,一翻开就是马勇长达70多页的导读,然后才是目录页,这不科学。又,新潮和外篇之间无空行。且未收录岳麓版的6篇评价和推荐文章(九州版收了3篇)。。。 集合作者大致成于大陆易帜前后的两部自传及部分相关资料,亦大致分别记述前后人生。《西潮》除作者早年身世外,尤其重视民元以后参与诸多教育事业,旨在以留洋所学改良中国教育,启发民智,增益社会。故名。《新潮》着重参与“农村复兴”相关事务,并收国府迁台之后怀人文章数篇。作者兼有扎实旧学根柢与多年留洋学习经历,一生往来学、政两界。其一生是当时诸多知识分子人生经历之典型样本。作者从个人视角讲大变局中的家园变迁、... 集合作者大致成于大陆易帜前后的两部自传及部分相关资料,亦大致分别记述前后人生。《西潮》除作者早年身世外,尤其重视民元以后参与诸多教育事业,旨在以留洋所学改良中国教育,启发民智,增益社会。故名。《新潮》着重参与“农村复兴”相关事务,并收国府迁台之后怀人文章数篇。作者兼有扎实旧学根柢与多年留洋学习经历,一生往来学、政两界。其一生是当时诸多知识分子人生经历之典型样本。作者从个人视角讲大变局中的家园变迁、国家动荡,以及知识分子情怀。《西潮》原著英文,因而于清末以后中国社会变故着墨颇多,反赐后人大历史之外别样视角。本书看似删削较为谨慎,或较近原著。从中亦可感到作者对国民党、蒋公等不持任何批评。虽犹不失文人风骨,后代读者仍因切记其稗官野史、私家著述,还需兼听以免偏信。#感谢南汇图书馆 其实蒋校长23岁去国赴美求学9载,青年时期恰逢社会动乱,并未受到中国古典教育,反而习的一身平和的逻辑的美式教育理念。我相信此书的英文版当好看之极,思想深刻,观察入理,但经作者自译成中文版后,文笔似有欠佳。 据说这是台湾青年人很推崇的一本书,感恩年初的时候看了《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进而看到了不少好书。书本身的内容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但是非常钦佩的是,写作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年代,能够如此还原当时的人文风貌,历史事件,实在是太难得了。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能够相对自由的阅读到不同的声音。 《西潮》这本书作于作者在昆明躲防空洞时所写,原文用英文写作,名为Tides from the west。为什么要用西潮为题呢?因为本书所写为中国受西方现代化的潮流的冲击而发生的变化。作者说本书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有点像近代史,《西潮》之所以会写成这样是因为作者对国家民族... 去岁为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川人流沙河在成都草堂读书会“纪念抗战胜利一甲子”讨论会上有一个演讲,当时广为传布。演讲的内容主要有二,一个是讲“百分之九十九的壮丁都是自愿去的”,一个是讲“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两者都用演讲者的亲身经历带出,很有感染力。 近... 作者蒋梦麟。 去北京买了一个月前没有买的这本,因为一位台湾作家在文章中提到,他们当年是如何喜欢这书的。看后感觉尚可,颇有点《金翼》的味道,同为用英语写作,自觉不自觉负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生活及文化情形的责任,怪不得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部门列入重要参考书。味道也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33岁的蒋梦麟正在上海担任《新教育》月刊主编。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变数,注定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和哲学双料博士与北大息息相关相关,《新教育》月刊本来就是仿效北大文学院长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由北京大学和江苏教育会做投资人,而... 《西潮与新潮》(东方出版社,2006),连今版附上的老照片插图算来,共计有四百余页。 1943年,梦麟先生在重庆作英文版序言,为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职期间写成的《西潮》收官。其时中国正历经抗日战争的浩劫,同在西南联大的钱穆先生因感伤国运飘渺,对中国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 这本书借了还,再借,前后两个月才看完。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枯燥了。第二遍我才认真看完整了此书。第三遍认真地翻阅了一下重点关注的内容。 作者提到背古书倒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世的指南针。在一个安定的社... 蒋梦麟先生的这部回忆像一面镜子,很好的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境况。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对当时学生运动的描述。比如,“五四”学生运动后,蔡元培引《白虎通议》里的一句话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杀君子者道旁儿,民亦涝止,讫可小休。”蔡元培的这个反应在很多情况下都被有意... 在飞往东京的航班上读完了这本书的西潮部分,夹在一群日本人中间读当年的中国和战争,感觉很奇妙,感叹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发展。 作者成长在中国的封建农村家庭,儿时接受了旧式私塾教育;但在1908年留学美国,得到西式的大学教育。儿时的私塾教育,虽以背记为主,但却帮助他树... 先生在前言里道了写书的目的:从历史中找出一点教训。 确实,乐天知命的中国人是容易忘记历史的,当硝烟散去,又是歌舞升平。 先生的笔墨下是他的所见所闻,没有渲染,而是娓娓道来。从他的家世聊起,诉说着近代中国历史所遭遇的:腐败的清末、愚昧凶残的太平天国、西方列强的... 你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什么了解,是从什么方面得到了解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可能为了什么样的原因而掩盖某些事实,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生存的环境也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我们从不同人的经历中就会更加接近事件的真实,而不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1.吴组缃:蒋梦麟振兴北大复兴农村,《民国百人传》(第1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2.何瑞瑶:《蒋梦麟,风云人物小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3.朱传誉主编:《蒋梦麟传记资料》(全三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4.萧超然:《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李振东:《北大的校长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6.傅国涌:《百年寻梦:傅国涌... 2019-04-24 16:40 1.吴组缃:蒋梦麟振兴北大复兴农村,《民国百人传》(第1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2.何瑞瑶:《蒋梦麟,风云人物小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3.朱传誉主编:《蒋梦麟传记资料》(全三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4.萧超然:《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李振东:《北大的校长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6.傅国涌:《百年寻梦:傅国涌历史随笔》,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7.钱理群 严瑞芳 :《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朱汉国 杨群:《中华民国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9.智效民:《八位大学校长》,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10.[337]房向东:《鲁迅与他的论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11.沈宁:《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12.张永超:《道可道 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于永玉 杨晓明:《全·顾全大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 14.马勇:《赶潮的人:蒋梦麟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 15.社论——悼蒋梦麟博士,《中央日报》1953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6月20日。 16.一位当代大教育家要要【原文如此】恭祝蒋梦麟先生七十华诞,《中国一周》1956年1月23。 17.叶青:与蒋梦麟博士论叶中国近代思想史曳,【原文如此】《政治评论》第10卷第10期,1963年。 18.陈雪屏:推崇蒋梦麟为思想界精神栋梁,中央日报,1964年6月20日。 19.学术思想界的领导者要要【同上】罗家伦等追述蒋梦麟生平,《中央日报》1964年6月20日。 20.毛子水:关于孟邻先生的杂忆,《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1.杨亮功:悼孟邻师,《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2.洪炎秋:我印象中的梦麟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3.黄季陆:敬悼一个土地改革者——蒋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4.沈宗翰:悼念蒋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5.陈雪屏:野和光同尘冶与野泽善固执冶,【疑误】《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6.[338]沈刚伯:我所认识的蒋梦麟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7.樊际昌:念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8.陈之迈:蒋梦麟与麦赛赛将近,《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29.叶公超:孟邻先生的性格,《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0.蒋复璁:追念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1.孙德中:梦麟先生的生平与志趣,《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2.黄季陆:蒋孟邻先生与国父的关系,《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3.宋越:蒋梦麟先生与日本,《传记文学》第14卷第3期,1969年。 34.林斌:蒋梦麟及其晚年,《艺文志》第89期,1973年。 35.平易近人的改革者蒋梦麟,《仙人掌杂志》第1卷第5期,1977年。 36.关国煊:蒋梦麟先生年表(上),《传记文学》第40卷第6期,1982年。 37.关国煊:蒋梦麟先生年表(下),《传记文学》第41卷第1期,1982年。 38.沈云龙:胡适与蒋梦麟来往书信(上),《传记文学》第43卷第1期,1983年。 39.沈云龙:胡适与蒋梦麟来往书信(下),《传记文学》第43卷第2期,1983年。 40.罗家伦:蒋梦麟先生事略,《国史馆馆刊》第3期,1987年。 41.曹聚仁:谈蒋梦麟,《传记文学》第60卷第2期,1992年。 42.李岩松:曹聚仁笔下的蒋梦麟,《传记文学》第60卷第5期,1992年。 43.陈平原:作为大学校长的蒋梦麟,《书城》2015年第7期。 现在我讲一讲周作人(岂明)。上面我已经说过他在日本时曾学过希腊文的。因为研究希腊文,所以是很注意个性主义的。个性主义气味浓厚的易卜生的问题剧,最初由周岂明介绍进来的《傀儡家庭》就是其中之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傀儡家庭》男女主角的易位,以女子玩弄男子,作爱情的游嬉。“五四”以后女子在家庭中起了反叛,就是受了易卜生的娜拉与丁玲的莎菲的影响。他哥哥鲁迅因为要打倒社会种种恶势力,所以具有一种... 2019-04-24 16:39 现在我讲一讲周作人(岂明)。上面我已经说过他在日本时曾学过希腊文的。因为研究希腊文,所以是很注意个性主义的。个性主义气味浓厚的易卜生的问题剧,最初由周岂明介绍进来的《傀儡家庭》就是其中之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傀儡家庭》男女主角的易位,以女子玩弄男子,作爱情的游嬉。“五四”以后女子在家庭中起了反叛,就是受了易卜生的娜拉与丁玲的莎菲的影响。他哥哥鲁迅因为要打倒社会种种恶势力,所以具有一种激烈的反抗精神。周作人却完全不同,他的文章总是平平稳稳,是一种温和的写实主义。他谈起天来也总是慢条斯理从不性急。有一次,一个日本人到北京大学来讲中日文化合作。周作人能讲很好的日语,那天,他跟日本人说:“谈到中日文化合作,我没有看见日本人的文化,我倒看见他们的武化,你们都是带着枪炮来的,那里有文化,只有[309]武化。”日本人也没有法子驳他。抗战的时候,他留在北平,我曾示意他说,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于是,他果然没有走,后来因他在抗战时期曾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捉起来关在南京。我常派人去看他,并常送给他一些需用的东西和钱。记得有一次,他托朋友带了封信出来,说法庭要我的证据。他对法庭说,他留在北平并不是想做汉奸,是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的。法庭问我有没有这件事?我曾回信证明确有其事。结果如何,因后来我离开南京时很仓促,没有想到他,所以我也没有去打听。 孟邻建议留平事,前所未闻,然窃以为周作人不必苛责。 以我当时【民国三十年前后】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1400万人。当然,曲江壮丁从700人死剩17个人,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可作为常例。当时我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询问意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只会多不会少。”可惜我把估计的方法忘记了。因为那时所根据的各项数字是军事秘密,我没有记录下来。现在事过境迁,为保留史实计,我在这里写出来,反正不是官方的公文,只可作为野史的记载... 2019-04-24 16:39 以我当时【民国三十年前后】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1400万人。当然,曲江壮丁从700人死剩17个人,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可作为常例。当时我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询问意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只会多不会少。”可惜我把估计的方法忘记了。因为那时所根据的各项数字是军事秘密,我没有记录下来。现在事过境迁,为保留史实计,我在这里写出来,反正不是官方的公文,只可作为野史的记载看。 成千成万的缅甸华侨沿着滇缅公路撤退回中国。敌机沿途轰炸他们,用机枪扫射他们,三千妇孺老幼就这样惨死在途中。难民像潮水一样沿滇缅公路进入昆明。街头拥满了家破人亡的苦难人民,许多公共建筑被指定为临时收容所。经过两三个月以后,他们才逐渐疏散到临近省份;许多人则直接回到福建和广东老家。 八万左右农民以及男女老幼胼手胝足建筑成功的滇缅公路现在已经因另一端被切断而告瘫痪。一度曾为国际交通孔道的昆明现在也成为... 2019-04-24 16:33 成千成万的缅甸华侨沿着滇缅公路撤退回中国。敌机沿途轰炸他们,用机枪扫射他们,三千妇孺老幼就这样惨死在途中。难民像潮水一样沿滇缅公路进入昆明。街头拥满了家破人亡的苦难人民,许多公共建筑被指定为临时收容所。经过两三个月以后,他们才逐渐疏散到临近省份;许多人则直接回到福建和广东老家。 八万左右农民以及男女老幼胼手胝足建筑成功的滇缅公路现在已经因另一端被切断而告瘫痪。一度曾为国际交通孔道的昆明现在也成为孤城,旅客只有坐飞机才能去印度。25万人加工赶筑的滇缅铁路,原来预定12个月内完成,但是部分筑成以后也因战局逆转而中止了。中国已与世界各地隔绝,敌人从三方包围着她,只有涓涓滴滴的外来补给靠越过世界驼峰的空运在维持。中国就在这种孤立无援的窘境中坚持到底,寸土必争,直到战事结束为止。 我们且把近代历史暂时搁在一边,让我们回顾过去,看看能否从历史中找出一点教训。 读者或许要问:什么叫“四勿”呢?那就是《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话。我们玩具店里所看到的三只猴子分别蒙起眼睛、耳朵、嘴巴,就是指这回事。至于为什么没有第四只猴子,因为那三只猴子坐着不动,就可以代表了。但是我们那位御史公却把这四勿改为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人称之为四勿先生。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处世格言是很多的。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诸如寺庙、戏院、家庭、玩具... 2019-04-24 16:33 读者或许要问:什么叫“四勿”呢?那就是《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话。我们玩具店里所看到的三只猴子分别蒙起眼睛、耳朵、嘴巴,就是指这回事。至于为什么没有第四只猴子,因为那三只猴子坐着不动,就可以代表了。但是我们那位御史公却把这四勿改为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人称之为四勿先生。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处世格言是很多的。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诸如寺庙、戏院、家庭、玩具、格言、学校、历史、故事等等,来灌输道德观念,使这些观念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以道德规范约束人民生活是中国社会得以稳定的理由之一。 1.吴组缃:蒋梦麟振兴北大复兴农村,《民国百人传》(第1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2.何瑞瑶:《蒋梦麟,风云人物小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3.朱传誉主编:《蒋梦麟传记资料》(全三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4.萧超然:《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李振东:《北大的校长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6.傅国涌:《百年寻梦:傅国涌... 2019-04-24 16:40 1.吴组缃:蒋梦麟振兴北大复兴农村,《民国百人传》(第1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2.何瑞瑶:《蒋梦麟,风云人物小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3.朱传誉主编:《蒋梦麟传记资料》(全三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4.萧超然:《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李振东:《北大的校长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6.傅国涌:《百年寻梦:傅国涌历史随笔》,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7.钱理群 严瑞芳 :《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朱汉国 杨群:《中华民国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9.智效民:《八位大学校长》,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10.[337]房向东:《鲁迅与他的论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11.沈宁:《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12.张永超:《道可道 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于永玉 杨晓明:《全·顾全大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 14.马勇:《赶潮的人:蒋梦麟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 15.社论——悼蒋梦麟博士,《中央日报》1953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6月20日。 16.一位当代大教育家要要【原文如此】恭祝蒋梦麟先生七十华诞,《中国一周》1956年1月23。 17.叶青:与蒋梦麟博士论叶中国近代思想史曳,【原文如此】《政治评论》第10卷第10期,1963年。 18.陈雪屏:推崇蒋梦麟为思想界精神栋梁,中央日报,1964年6月20日。 19.学术思想界的领导者要要【同上】罗家伦等追述蒋梦麟生平,《中央日报》1964年6月20日。 20.毛子水:关于孟邻先生的杂忆,《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1.杨亮功:悼孟邻师,《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2.洪炎秋:我印象中的梦麟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3.黄季陆:敬悼一个土地改革者——蒋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4.沈宗翰:悼念蒋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5.陈雪屏:野和光同尘冶与野泽善固执冶,【疑误】《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6.[338]沈刚伯:我所认识的蒋梦麟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7.樊际昌:念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1期,1964年。 28.陈之迈:蒋梦麟与麦赛赛将近,《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29.叶公超:孟邻先生的性格,《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0.蒋复璁:追念孟邻先生,《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1.孙德中:梦麟先生的生平与志趣,《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2.黄季陆:蒋孟邻先生与国父的关系,《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1964年。 33.宋越:蒋梦麟先生与日本,《传记文学》第14卷第3期,1969年。 34.林斌:蒋梦麟及其晚年,《艺文志》第89期,1973年。 35.平易近人的改革者蒋梦麟,《仙人掌杂志》第1卷第5期,1977年。 36.关国煊:蒋梦麟先生年表(上),《传记文学》第40卷第6期,1982年。 37.关国煊:蒋梦麟先生年表(下),《传记文学》第41卷第1期,1982年。 38.沈云龙:胡适与蒋梦麟来往书信(上),《传记文学》第43卷第1期,1983年。 39.沈云龙:胡适与蒋梦麟来往书信(下),《传记文学》第43卷第2期,1983年。 40.罗家伦:蒋梦麟先生事略,《国史馆馆刊》第3期,1987年。 41.曹聚仁:谈蒋梦麟,《传记文学》第60卷第2期,1992年。 42.李岩松:曹聚仁笔下的蒋梦麟,《传记文学》第60卷第5期,1992年。 43.陈平原:作为大学校长的蒋梦麟,《书城》2015年第7期。 现在我讲一讲周作人(岂明)。上面我已经说过他在日本时曾学过希腊文的。因为研究希腊文,所以是很注意个性主义的。个性主义气味浓厚的易卜生的问题剧,最初由周岂明介绍进来的《傀儡家庭》就是其中之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傀儡家庭》男女主角的易位,以女子玩弄男子,作爱情的游嬉。“五四”以后女子在家庭中起了反叛,就是受了易卜生的娜拉与丁玲的莎菲的影响。他哥哥鲁迅因为要打倒社会种种恶势力,所以具有一种... 2019-04-24 16:39 现在我讲一讲周作人(岂明)。上面我已经说过他在日本时曾学过希腊文的。因为研究希腊文,所以是很注意个性主义的。个性主义气味浓厚的易卜生的问题剧,最初由周岂明介绍进来的《傀儡家庭》就是其中之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傀儡家庭》男女主角的易位,以女子玩弄男子,作爱情的游嬉。“五四”以后女子在家庭中起了反叛,就是受了易卜生的娜拉与丁玲的莎菲的影响。他哥哥鲁迅因为要打倒社会种种恶势力,所以具有一种激烈的反抗精神。周作人却完全不同,他的文章总是平平稳稳,是一种温和的写实主义。他谈起天来也总是慢条斯理从不性急。有一次,一个日本人到北京大学来讲中日文化合作。周作人能讲很好的日语,那天,他跟日本人说:“谈到中日文化合作,我没有看见日本人的文化,我倒看见他们的武化,你们都是带着枪炮来的,那里有文化,只有[309]武化。”日本人也没有法子驳他。抗战的时候,他留在北平,我曾示意他说,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于是,他果然没有走,后来因他在抗战时期曾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捉起来关在南京。我常派人去看他,并常送给他一些需用的东西和钱。记得有一次,他托朋友带了封信出来,说法庭要我的证据。他对法庭说,他留在北平并不是想做汉奸,是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的。法庭问我有没有这件事?我曾回信证明确有其事。结果如何,因后来我离开南京时很仓促,没有想到他,所以我也没有去打听。 孟邻建议留平事,前所未闻,然窃以为周作人不必苛责。 以我当时【民国三十年前后】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1400万人。当然,曲江壮丁从700人死剩17个人,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可作为常例。当时我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询问意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只会多不会少。”可惜我把估计的方法忘记了。因为那时所根据的各项数字是军事秘密,我没有记录下来。现在事过境迁,为保留史实计,我在这里写出来,反正不是官方的公文,只可作为野史的记载... 2019-04-24 16:39 以我当时【民国三十年前后】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1400万人。当然,曲江壮丁从700人死剩17个人,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可作为常例。当时我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询问意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只会多不会少。”可惜我把估计的方法忘记了。因为那时所根据的各项数字是军事秘密,我没有记录下来。现在事过境迁,为保留史实计,我在这里写出来,反正不是官方的公文,只可作为野史的记载看。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