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副标题:
作者:[德] 迪特·库恩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5009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92
定价:68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 【内容简介】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编辑推荐】 【西方著名汉学家写给大家的新宋史】 西方宋史研究的杰出学者、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迪特•库恩教授凭一己之力、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新宋史,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宋史首选必读;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宋史首选!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联袂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新宋史】迪特•库恩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宋朝历史,涵括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医疗史、女性史、艺术史、科技史、物质文化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了儒家统治之下、转型之中的宋朝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 【高度评价宋代的历史地位,全面反映西方学界的宋史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国内对宋代的历史地位评价较低,而本书则较为全面反映了欧美学界对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度评价,尤其突出了宋代的多功能的大都市发展、纸币的创制和使用、手工业技术进步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当时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 ――――――――― 【专题叙事,内容广博,优美晓畅】全书分为12个专题,以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宋立国的时代背景、内外关系、政治格局,讲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仪习俗、艺术世界,介绍了都市风貌的演进、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涵盖丰富,涉及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不仅是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普通读者的宋史必读佳作。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名人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反映世界汉学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最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在12章篇幅中,以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宋立国的时代背景、内外关系、政治格局,讲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仪习俗、艺术世界,介绍了都市风貌的演进、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变迁。作者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打上了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及个性的烙印。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研究宋朝历史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迪特·库恩拿出了一本经验丰富、信息详实,在物质文化与科技史方面尤为突出的作品。库恩有力地描绘出了当时许多领域的景象:京城的变迁,教育与考试,商业,宋朝财政系统,对宗教信仰的生动讨论,自然现象的研究,公共空间中的私人生活,等等。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华帝国中期的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库恩的这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保证会是你最合适的选择。 ——史乐民(Paul Jakov Smith),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研究深入,论述清晰,库恩广泛地涉及了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即使已然精通这一时期的学者也能从中学到许多。与此同时,这本书也非常适合那些刚开始研究中国历史的读者。 ——谢康伦(C. Schirokauer,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每个教中国历史的人书架上都应该有一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并时常翻阅……库恩对于物质文化的关注非常新鲜,他由此而论证了宋代中国的重要性。 ——伊沛霞(Patricia Ebrey),汉学家、华盛顿大学教授 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 译者简介 李文锋,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曾就读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译有《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金属、文化和资本主义:现代世界起源散论》(待出)等。 这套丛书还有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等。 看下来的感觉不及前三册,大概能给个三星半吧。一来感觉寡淡,二来作者精准的特点似乎减弱了。两宋绵延三百年,和唐相比却总觉不温不火,确实有点儒的派头。全书引起我关注的就两点,一是辽金的发展,而是宋朝的科技文化发展,无他。以前就觉得宋史有点“无趣”,前有大唐鼎盛,后有元朝作为第一个异族统治中原,宋作为文人的朝代,文人主事,也许就该是这个模样吧。 大概我还太无知,看的有点糊涂……kindle的一个缺点就是不能有效地翻到前文再对照着看。宋朝惟二的缺憾是军事上的弱势和对女性的禁锢吧。 将宋辽金西夏史纳入同一叙述框架并非易事。与元明卷的故事与关键词结构,清代卷的新清史脑爆结构不同,本书采用了专题史写法,既妙趣横生又有生动的时空感,完成度相当不错。 比陆威仪写的前三卷好了不少,至少从注释和参考文献看,库恩基本功很扎实,读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国内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样了 多年上学养成的思维习惯是看历史忍不住不停总结“规律”(制度演进、皇权相权之争、货币发展...),但其实真正有意思的是像看哈利波特一样窥探那个世界的生存细节:官员多久洗一次头、出门哪种交通方式最方便、不同职业的人一年挣多少钱、女人在家管账本还是沿街做生意、街有多宽、居住的坊有没有墙、晚上几点宵禁...这些细节这本宋史给的比较生动。不严谨的算了一下,北宋某年通货膨胀不严重的时候,一锭银元宝的购买力大概... 多年上学养成的思维习惯是看历史忍不住不停总结“规律”(制度演进、皇权相权之争、货币发展...),但其实真正有意思的是像看哈利波特一样窥探那个世界的生存细节:官员多久洗一次头、出门哪种交通方式最方便、不同职业的人一年挣多少钱、女人在家管账本还是沿街做生意、街有多宽、居住的坊有没有墙、晚上几点宵禁...这些细节这本宋史给的比较生动。不严谨的算了一下,北宋某年通货膨胀不严重的时候,一锭银元宝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00-300万,放现在可以买一套北京学区房(的厕所)了!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作者从当时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宋代的变化,中规中矩,遗憾的是可能因为文化上的隔阂,对理学分析的不够透彻。 宋代是一个如此迷人而又令人感觉矛盾丛生的时代,是儒家统治成熟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鼎盛的时代,是一个高度自由的时代,却又是一个思想被桎梏的时代,是尚文轻武的时代,又是一个生灵涂炭的时代,围绕着宋代,有着说也说不完的话题。 《哈佛中国史》的宋代部分,由德国著名汉... 宋朝相比与其他时期的王朝,确实会显得差一些意思,前有汉唐、后有元明清,汉唐为盛世,也是中国发展的顶峰,语言称为汉语,民族称为唐人,元朝是第一个外族的帝国,加之明清,均幅员辽阔;却只有宋没有统一中国,在历史地图上他的位置可以看出宋朝被外族压缩的只剩下了从现在... 强盛的唐朝,也抵挡不了岁月车轮的碾转,朝代的更迭。在一次次的变乱中摇摇欲坠,终于在公元904年朱温逼迫昭宗迁洛阳,三年后,唐王朝灭亡。中原新一轮的混乱开始。而《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将进入混战后中原又一个和平的帝国时代大宋,在这个时代中政策... 宋朝可以说是文人最受重视的年代,政坛首次向平民精英开放,平民可以通过充满竞争的科举进入领导层,通过受的教育与自己的能力、理想和奉献精神来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儒家社会,宋朝不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也不是一个集权的国家,他的行政效率和经济不是通过对于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刑... 国策决定国运,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因兵变而称帝,他依靠军队立国,又害怕将领的威胁。因此有了“杯酒释兵权”,也为此宋朝巩固了文官体制。文官的招募依靠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比起唐朝执行的更彻底和公平,士大夫阶层由此产生。这个制度设计导致了整个社会崇文弃武,在... 宋朝的历史地位在当今评价非常高,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近代的拂晓”等等。大宋王朝三百二十年最显著的表现,无疑是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和儒学的新生,前者填充了贵族制衰亡之后所遗留的空缺,后者建构了从宋朝到清朝这一千年来的意识形态,如书名所示,“宋的转型”,开启... 相对于辉煌的唐朝而言,宋朝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直被欺负,因此也有弱宋的说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宋朝又是中国最后的辉煌,宋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属于文人的朝代。 说到文人,想起最近的一个争议,有人提出,我们应该大力褒奖那些在理工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至于那... 葛兆光在为哈佛中国史丛书作序时提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总是以政治为线索展开对历史的叙述,而西方人写历史则喜欢从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是政治,还有文化、生活甚至气候等。迪特·库恩是德国人,他的《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版)是哈佛中国史丛书... 书的前四章笼统地概括了从唐末到宋末华夏的历史,以及西夏、辽、女真的崛起和衰落,最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若非当时华夏人口众多且处在文明的顶端,我国文明恐怕就此断送。 一些疑问@_@ ①无论宋朝的皇帝是怎样的,他们重文轻武的任人方针始终如一,若当时没有异族的威胁,按照... 本卷秉承“唐宋变革观”,将唐代旧制度和旧社会结构的瓦解,与宋代“士大夫”与“道学”、“理学”等新社会阶层与新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出现相结合,把焦点集中在“转型”和“儒家统治”上。 转型:经历了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动乱,传统的、由皇帝和士族、门阀共同构成了社... A case of cannibalism   2018-10-06 13:25  2人喜欢 1.开篇 门阀贵族把持权力的时代结束,不具备世袭特权的「士大夫」开始主导社会。他们充满自尊,这多少受到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他们要求与皇帝共治天下,皇帝也接受这一点,宋代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还未到明清之程度。士大夫成为社会最高贵的阶层,他们拥有权力、财富、声望和各种特权。 2.科举考试制度 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但彼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征、辟、察举),有90%的唐代官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 ... 2019-03-07 21:07 1.开篇门阀贵族把持权力的时代结束,不具备世袭特权的「士大夫」开始主导社会。他们充满自尊,这多少受到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他们要求与皇帝共治天下,皇帝也接受这一点,宋代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还未到明清之程度。士大夫成为社会最高贵的阶层,他们拥有权力、财富、声望和各种特权。2.科举考试制度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但彼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征、辟、察举),有90%的唐代官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宋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骤增。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州试通过者可在地方州县任官,但州试非常难,通过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几,通过者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州试通过者可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三年一次的省试。省试通过者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者即为进士,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级。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帮助寒门子弟出人头地,而是确保社会上层(士大夫)的垄断地位。社会的现实仍然是一小部分人占据了多数的财富,但相比过去,人们好歹可以在较大的限度内通过较为公平的途径(此时科举考试增加了糊名和誊卷)实现往上攀爬的目的。 比较唐长安、北宋汴梁的城池及其地图,标注着汴河横穿东京汴梁,顿生重究《清明上河图》的欲望,特别是看看能否对号入座各座桥梁。 下表汴京地图册: 2018-05-10 13:44 1、 导言 1) 历史上很少那个朝代像宋朝愿意去重塑和改革整个社会; 2) 由于对过去80多年军队所导致的悲惨后果的了解以及自己的军人出身,宋太祖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文官政府。 3) 五代的皇帝大多是无地的农民、强盗和走私者。 4) 当1018年宋真宗要裁剪军队时候,军队已经扩张到91万人了。 5) 宋代采取唐朝的政治制度。形成叠床架屋的官僚制度。如此设计政府的目的之一是加强集权。 6) 宋太宗发起了大规模的出版工... 2017-06-21 17:39 1、 导言1) 历史上很少那个朝代像宋朝愿意去重塑和改革整个社会;2) 由于对过去80多年军队所导致的悲惨后果的了解以及自己的军人出身,宋太祖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文官政府。3) 五代的皇帝大多是无地的农民、强盗和走私者。4) 当1018年宋真宗要裁剪军队时候,军队已经扩张到91万人了。5) 宋代采取唐朝的政治制度。形成叠床架屋的官僚制度。如此设计政府的目的之一是加强集权。6) 宋太宗发起了大规模的出版工程。最初是982年的《文苑英华》,这是多达1000多卷的诗文总集。另外三部大规模出版物都附上太宗的年号,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太平寰宇记。7) 每年宋朝补贴辽绢20万匹(占宋朝赋税的1.5%),银10万两。8) 开封面积49平方公里,明南京55km2;元大都50km2;明清北京60km2,汉长安34km2;唐代长安84km2;2、 改革1) 真宗时期75%的国家赋税就被用于军费。仁宗时期军队达到126万。神宗末期军费可能占预算的80%。2) 45万军队在西夏防线,30万在辽国防线,30万是中央禁军。3) 王安石变法分为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4) 青苗法旨在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保守派批评从金钱交易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5) “保甲法”意图使地方兵员征募制度适应发展的需要。“志愿兵制”,以消减正规军的数量,减少常备军的开支。民兵大部分时间务农,只有农闲季节才训练,花销只有常备军的20%。但关键是如何把民兵转化为具有战斗力的部队。神宗疑惑“民兵则兵农其业相半,可持以战守乎”,王安石回答是“唐以前未有黥兵,然可以战守”,希望回到类似府兵制。6) 王安石建立了新的分级纳税制度,一年纳两次现金税来替代劳役。征来的税将被用于雇佣专业化的军人。7) 1086年在损失了60万士兵后,神宗认识到对西夏的战争难以取胜。但稍感欣慰的是战争也让西夏损失严重。8) 宋朝的官民比一直比较低,13世纪初为1:7500.3、 辽金1) 仿效辽以辽水作为朝代的例子,金以其女真本土的安出虎水(意为金,在今黑龙江阿城)命名。2) 金的统治者对是否采纳汉制犹豫不决。彻底采纳汉人的科举制和行政制度将使得有才干的汉人士大夫进入决策核心。金朝最终选择只允许女真人占据决策高位。3) 1078年辽的总人口5%是佛道僧尼。寺院是如此富有,使得有些佛寺能用纯银打造佛像。在房山云居寺,辽国继续大藏经的凿刻。4) 辽上京被巴彦河分为两部分,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和汉人分居,这种制度被满清效法;4、 南宋1) 1102年时,中国1亿人中有75%生活在淮河汉水以南了。2) 金朝1187年人口统计有4470万,其中开封占25%。南宋显示接近6180万。中国人口经历了近80年才恢复到12世纪头10年战争爆发时的水平。但到了1294年,人口大概减少了3000万,即1/3的人口。5、 科举制度1) 7世纪唐朝皇帝提高了科举的重要性,目的是抑制军事贵族的政治权力。武后时期进士出身的宰相占40%,但90%的官员不是通过科举取的官职的。2) 宋代参加科举的已经不是唐代的几千人,而是几十万人。一级考试是州试,通过者可以获得在地方州学担任教师的资格,可以担任谷仓、庙宇的管理者,地方官的幕僚。3) 1106年只有3%的人通过了州试。4) 第二级是省试,每三年一次,于京城举行。应试者需要在官僚集团中你哦个寻觅一个担保人。保证应试者的道德清白。5) 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场考试是殿试。南宋通过州试的比例大概6.5%。6) 整个宋朝进士的总数大概2.8—4万人。1046年出身进士的官员占1/3.—40%,其余通过恩荫制度进入官场。7) 产生的官位远远超过了国家的需要,有其京城低级官职。8) 宋代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官吏只有19%,晚唐有超过69%。9) 但几乎所有宋代功名获得者都在官场有亲戚,家庭没有士大夫的富裕家庭则通过婚姻爬上社会阶梯上层。不同社会阶层的通婚成为宋代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关键。10) 二品官员每月俸禄是最低级官员的8.5倍。唐朝同级官员只有其一半。6、 女性1) 宋代女性离婚,可以由其自己保留自己的财产;2) 蒙古人的婚姻习惯被强加到汉人女性身上。蒙古人把女性留在家里,从1250年开始削减了他们在法律上、钱财上、个人自由上的自主权,这使得正统的新儒学意识形态中强化家庭的观念正当化了。7、 生产1) 1021年统计耕地5.24亿亩,是959年的5倍。但其中11%是免交赋税的。2) 估计14%的人口(官员和第1—3等户)拥有78%的农耕地。一等户拥有300—1万亩;二、三等户有100—300亩。3) 四、五等户占应缴税农地的50%。四等拥有30—100亩,一块土质最好的50亩,足够养活一家农户并缴税。尽管第四等户拥有30%的耕地,构成了宋代农业的基本框架,也是整个国家财政体系的基本支撑力量。4) 五等户有3-20亩。耕种不到10亩的5口之家会消耗大部分收成,也无法储蓄度过冬天。这些农户必须租种他人土地。五等户属于半自耕农,客户占所有农户的1/3.5) 1067年自耕农占农户的69%。6) 1012年宋真宗下令引入占城稻,11世纪末,长江下游有80-90%都被改种占城稻。7) 豆类在宋代维持基本生存的食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 丝织品是供官员使用的。在元代棉花成功引入之前,麻布是百姓的主要原料。9) 983年船闸技术首次被提及;10) 几乎有1/3的稻米赋税收入是通过驳船运到京城的。11) 最有利可图的矿山都被政府控制。12) 由于11世纪森林的减少,冶炼业开始使用焦炭替代木炭。13) 几个原因导致宋代经济表现优异,耕地面积的大幅增加,土地登记和同步进行的税制改革使得自耕农成为宋代农业的支柱。农业经济的兴盛使得铜、铁产量提高。8、 货币1) 南宋时钱币的含铅量已经达到60%。整个北宋的流通货币大概2亿贯(合1450亿钱),在整个中华帝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这样规模。2) 纸币的使用可以有助于将更多金属投入制造业中。其次纸币的印刷技术已经很成熟,使得货币可以制作的很精良,防止伪钞。3) 流动性货币的回收对纸币的早期成功和后来的失败起了决定性作用。1071年王安石财政改革后对纸币的需求增加了一倍,很快纸币的流通期从3年改为6年。4) 1264年纸币突然一文不值,整个纸币工程轰然倒塌。5) 四川一个茶园的雇工月薪大概1800钱,开封一名雇工约3000钱。1800钱可以买到200升大米,是一家五口所需米的2倍。而九品官的俸禄是1.2万钱,还不包括各种实物补贴。6) 1两(39.6克)金子兑换1万钱,1两银子约1000—1500钱。北宋灭亡时1两金子涨到2万钱,宋金战争结束时涨到4万钱。7) 南宋时期1贯钱价值从1168年的770钱下降到蒙古第一次入侵的1330年的240钱;8) 1007年1斗(6.6升)米值20钱。大概相当于开封饭馆一顿饭钱。北宋灭亡后的1131年600钱才能买一斗米。其后价格回升到每斗300—500钱。在蒙古人入侵后,稻米市场崩溃,政府都要付3400钱买一斗米。9) 丝绸在980年估值1000钱,1107年突然上涨到2000钱。北宋灭亡后涨到1万钱,1156年下降到4000---5000钱。整个宋朝丝米价格增长了400%和2500%。9、 税收10) 垄断盐铁一直延续到宋代。直到1170年代,盐的专卖收入仍然占国家收入的50%. 宋代也采用把地方收入分为三部分的体制。但中央获得比例更高。银收入的61%,丝绸收入的49%,布收入的53%,谷物收入的35%。11) 宋代赋税基本采用定额收取,定额是以土地质量和其他指标为基础。不是按实际年产量确定,赋税约年收入的10%。12) 除了农业税,宋朝还需要缴纳其他5种税:1)自耕农耕种政府租佃的地要交税;2)城市房产要缴纳房产税。在北宋末年变得非常重要了,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当时7%的宋朝人居住在城市。3是20-60岁的男丁缴纳丁税。4买卖货物要缴纳税。1070年商业赋税达到货物总额的5-10%,价值1亿贯。13) 从995—997年,国家先进收入达到2220万贯,其中垄断商品税收达到525万贯,占25%。1064年更达到1.16亿贯,包括酒和盐的专营收入2100万贯。从997年—1085年,现金赋税占总收入比重从40%提高到70%。显示北宋经济基础已越来越依赖于现金支付的、通过垄断专营和商业税获取的收入,这种收入已经超过了按两税法征收的农业赋税。14) 宋朝的纳贡成了辽年收入的大半。宋朝的岁币也为金帝国120年的军事开支提供了保障。 A case of cannibalism   2018-10-06 13:25  2人喜欢 宋并不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之所以被人们向往和肯定,是因为开国就重视士大夫阶层,而这也使得这些掌握着舆论的阶层不断的美化这个王朝而已。 宋的悲哀在于几点:其一,开国后形成庞大的权贵阶层和科举形成的士大夫阶层组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使任何触犯其利益的改革都无法推行;其二,因为对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战乱的恐惧,使得武将在宋朝的地位及其尴尬且并无进取心,虽然军队规模庞大,不过被异族压制的没有反抗之力;最后... 2017-06-21 10:42 宋并不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之所以被人们向往和肯定,是因为开国就重视士大夫阶层,而这也使得这些掌握着舆论的阶层不断的美化这个王朝而已。宋的悲哀在于几点:其一,开国后形成庞大的权贵阶层和科举形成的士大夫阶层组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使任何触犯其利益的改革都无法推行;其二,因为对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战乱的恐惧,使得武将在宋朝的地位及其尴尬且并无进取心,虽然军队规模庞大,不过被异族压制的没有反抗之力;最后,强干弱枝的官僚体系造成了都城与地方的严重不均衡,城乡剪刀差对于底层的压榨从量变最终导致了质变,所以宋是农民起义最普遍的一个王朝。 1.开篇 门阀贵族把持权力的时代结束,不具备世袭特权的「士大夫」开始主导社会。他们充满自尊,这多少受到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他们要求与皇帝共治天下,皇帝也接受这一点,宋代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还未到明清之程度。士大夫成为社会最高贵的阶层,他们拥有权力、财富、声望和各种特权。 2.科举考试制度 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但彼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征、辟、察举),有90%的唐代官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 ... 2019-03-07 21:07 1.开篇门阀贵族把持权力的时代结束,不具备世袭特权的「士大夫」开始主导社会。他们充满自尊,这多少受到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他们要求与皇帝共治天下,皇帝也接受这一点,宋代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还未到明清之程度。士大夫成为社会最高贵的阶层,他们拥有权力、财富、声望和各种特权。2.科举考试制度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但彼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征、辟、察举),有90%的唐代官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宋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骤增。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州试通过者可在地方州县任官,但州试非常难,通过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几,通过者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州试通过者可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三年一次的省试。省试通过者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者即为进士,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级。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帮助寒门子弟出人头地,而是确保社会上层(士大夫)的垄断地位。社会的现实仍然是一小部分人占据了多数的财富,但相比过去,人们好歹可以在较大的限度内通过较为公平的途径(此时科举考试增加了糊名和誊卷)实现往上攀爬的目的。 A case of cannibalism   2018-10-06 13:25  2人喜欢 比较唐长安、北宋汴梁的城池及其地图,标注着汴河横穿东京汴梁,顿生重究《清明上河图》的欲望,特别是看看能否对号入座各座桥梁。 下表汴京地图册: 2018-05-10 13:44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