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王兴亮 2016
价      格:¥ 212.5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副标题:
作者:王兴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5450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264
定价:408.0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 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 【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 《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全面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称21世纪史学研究的新典范。 《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权威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4位国际顶尖汉学家,倾10年之功】 《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顶尖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集世界中国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 【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 【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 -------------------------- 【名家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 ——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 ——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 ——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 ——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 ——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 ——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 ——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 ——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 ——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 ——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 ——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 ——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 ——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 -----------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 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这套丛书还有 《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等。 没对比过剑桥中国史,但感觉要作为入门书,让了解中国史的人都读一读。书中非常多细节,均是贵国通史书籍中无,一些视角更是揭开“儒生正史”之后所独有,令人深受启发。只是最后一册,翻译得太差了。简直无法入目,只能找英文版来看 快速扫过一遍,感觉无功无过吧,但真心不是给普通读者的中国通史,只是对豆瓣学术向为主的读者算入门简史吧,论平均数豆瓣用户都是初中程度为主,也就是很可能《上下五千年》都没法坚持看完的人,so。。。 给中国史学家提鞋都不配 翻译枯燥,烂 史论不充分 真的烂 ,朝代史方面太简述了,中学生高中生入门读物,本科以上的不要看这个 从很多课本不同的角度出发写史,很成熟的思考,带给我很多思考,专业和通俗兼具。明史那本有点抽象,可能是明史太热了。越早读越早获益,25岁后看都迟了 文/璃人泪 六卷本的《哈佛中国史》是一套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领衔并撰写元明卷,另外三位海外汉学家陆威仪、迪特·库恩、罗威廉分别撰写其余五卷。这与寻常所见的通史或教科书有所不同。后者要么是由一个作者从头至尾遵循自己的体例完整阐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国学者从外部整体观察中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而独特的视角。整书对各时代核心特征拿捏到位,受此启发,我尝试结合书中主要观点,用六条核心线索来解读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六个时代。 一、秦汉 核心线索:统一 七国虽然统一,但不同地域... 《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卜正民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最火爆。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 文/吴情 这篇评论文章的题目略有些歧义,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留学机构的招生广告,以名校为噱头,实际上,它涉及的是两套海外中国研究著作: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和哈佛帝制中国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前者由美国著名“中国通”费正清教授主编、... 《哈佛中国史》一套六卷,四位作者,一位德国人、两位美国人、一位加拿大人。 我们为什么要看外人写的中国史? 一 卜正民(全书编者、元明卷作者)在《中文版总序》里说,自己曾经数度迷茫: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 我国历史学家朱维铮和本书的主编卜正民交流时候曾经说过:“中国的历史就像一间屋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坐在屋里,可以看见屋里每一个细节,但他的视野仅限于屋子内,没办法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清这间屋子所处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只能由站外屋外往里看的人,也就是国外的研究者来提供... 本部书的第一本,也是奠定了中国整体历经千年帝国制度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朝维系加强了这种统治,构成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并一直延续到清朝,这段漫长的古典时代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辽阔疆域及多元族群;第二,皇帝的个人中心,不同于西方,皇帝是集人和神于一... 今天,我们来解读《哈佛中国史》的最后一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在本书中,作者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时代。 说起清朝我们既感到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各种关于清朝的电视... 第二卷南北朝时英文标题China between empires—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应该译成承前启后的时代—南北朝;而非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作者明显的是强调两个帝国的过渡期,就是说南北朝承前(秦汉帝国)启后(隋唐帝国)的历史意义,而不是强调分裂。译者的翻译完全... 另外一篇文献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法律语言的重要性,它就是东汉历史学家、诗人班固对历经几个世纪才形成的冗长而繁琐的汉律所发的怨言。汉律通常被认为是将公元前200年的秦律极大地简化之后而形成的,到了公元1世纪晚期,它却膨胀到多达成千上万个条款,超过700万字的内容。班固强调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班固坚决认为,如同其他一些发展出成熟法律体系的文明,用一种严格粗暴的... 2018-01-09 00:12  1人喜欢 另外一篇文献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法律语言的重要性,它就是东汉历史学家、诗人班固对历经几个世纪才形成的冗长而繁琐的汉律所发的怨言。汉律通常被认为是将公元前200年的秦律极大地简化之后而形成的,到了公元1世纪晚期,它却膨胀到多达成千上万个条款,超过700万字的内容。班固强调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班固坚决认为,如同其他一些发展出成熟法律体系的文明,用一种严格粗暴的语言来涵盖所有的案件,这种想法不可避免地要破产,因为存在着数不清的可能性。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师从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关于本书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 2017-10-30 05:33  1人喜欢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师从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 作为汉唐之间被忽略的这长达三个世纪的大分类时代,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1.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它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 3.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 4.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主要宗教的兴起,不再严格的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 1.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以及战乱引起的黄河河道失修,迫使原本生活在华北的人向南迁移华东、华南,以及四川,新增人口是这些地方得到开发,文化上也跟中原结合更紧密,从中国版图上的“边区”,变成新的重要部分,也由此开始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重新定义了中国的版图。 2.因为门第和依托于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层固化,寒门出身的人在政府中上升空间有限,所以知识分子不再把仕途作为唯一追求,转而追求文学、美学、哲学,以及生活享乐,并且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和文学风格,构成了所谓“魏晋风度”,这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3.汉末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流行将世袭的农民和士兵分别登记造册管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民户”和“军户”。军户以“内部通婚,时代当兵”来换取减免赋税。这种军事制度一直贯穿于南北朝时代和唐朝前期。 4.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战乱局势,导致游牧民族和北方失地流民两个群体扩大,军阀们以这两个群体为主要人资资源,建立起一系列军事化的政权,最典型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底层出身的军事强人,打破门第垄断,建立的政权,由于这些政权建立在军事基础上,所以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佛教和道教兴起,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让中国人有了“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并且在殡葬礼仪上采用佛教的形式。道教实现了从一种哲学思想到一个组织化的宗教的转型,更多地影响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习惯和理念。 1.在4世纪的时候,中国南方还是一个没有军队的王朝,而中国北方却只有军队,没有王朝。 2.文学的力量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不是如早前所主张过的社会秩序决定文学话语权,取得文学成就就成为获得社会权威的重心所在。 3.虽然南北主要大族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开始融合,但直到唐代他们之间的区别依然很明显,北方都有相对朴素和军事化的传统,南方却一直强调文化和个人才智。 4.在某种程度上,南朝所有的精英都把隐逸美学的元素融入到生活当中,当花园、村庄和群山代替了猎场和都城,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地理中心,乡村,也被带入了城市,成为精英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5.佛教的兴起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国宗教的宇宙观,首先,佛教极大丰富了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其次,它从根本上将灵魂世界道德化了;最后,佛教在丧葬礼仪中变成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教礼仪能带来佛陀的精神力量,将祖先从地狱中拯救出来。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师从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关于本书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 2017-10-30 05:33  1人喜欢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师从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 作为汉唐之间被忽略的这长达三个世纪的大分类时代,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1.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它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 3.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 4.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主要宗教的兴起,不再严格的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 1.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以及战乱引起的黄河河道失修,迫使原本生活在华北的人向南迁移华东、华南,以及四川,新增人口是这些地方得到开发,文化上也跟中原结合更紧密,从中国版图上的“边区”,变成新的重要部分,也由此开始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重新定义了中国的版图。 2.因为门第和依托于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层固化,寒门出身的人在政府中上升空间有限,所以知识分子不再把仕途作为唯一追求,转而追求文学、美学、哲学,以及生活享乐,并且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和文学风格,构成了所谓“魏晋风度”,这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3.汉末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流行将世袭的农民和士兵分别登记造册管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民户”和“军户”。军户以“内部通婚,时代当兵”来换取减免赋税。这种军事制度一直贯穿于南北朝时代和唐朝前期。 4.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战乱局势,导致游牧民族和北方失地流民两个群体扩大,军阀们以这两个群体为主要人资资源,建立起一系列军事化的政权,最典型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底层出身的军事强人,打破门第垄断,建立的政权,由于这些政权建立在军事基础上,所以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佛教和道教兴起,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让中国人有了“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并且在殡葬礼仪上采用佛教的形式。道教实现了从一种哲学思想到一个组织化的宗教的转型,更多地影响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习惯和理念。 1.在4世纪的时候,中国南方还是一个没有军队的王朝,而中国北方却只有军队,没有王朝。 2.文学的力量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不是如早前所主张过的社会秩序决定文学话语权,取得文学成就就成为获得社会权威的重心所在。 3.虽然南北主要大族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开始融合,但直到唐代他们之间的区别依然很明显,北方都有相对朴素和军事化的传统,南方却一直强调文化和个人才智。 4.在某种程度上,南朝所有的精英都把隐逸美学的元素融入到生活当中,当花园、村庄和群山代替了猎场和都城,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地理中心,乡村,也被带入了城市,成为精英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5.佛教的兴起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国宗教的宇宙观,首先,佛教极大丰富了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其次,它从根本上将灵魂世界道德化了;最后,佛教在丧葬礼仪中变成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教礼仪能带来佛陀的精神力量,将祖先从地狱中拯救出来。 另外一篇文献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法律语言的重要性,它就是东汉历史学家、诗人班固对历经几个世纪才形成的冗长而繁琐的汉律所发的怨言。汉律通常被认为是将公元前200年的秦律极大地简化之后而形成的,到了公元1世纪晚期,它却膨胀到多达成千上万个条款,超过700万字的内容。班固强调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班固坚决认为,如同其他一些发展出成熟法律体系的文明,用一种严格粗暴的... 2018-01-09 00:12  1人喜欢 另外一篇文献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法律语言的重要性,它就是东汉历史学家、诗人班固对历经几个世纪才形成的冗长而繁琐的汉律所发的怨言。汉律通常被认为是将公元前200年的秦律极大地简化之后而形成的,到了公元1世纪晚期,它却膨胀到多达成千上万个条款,超过700万字的内容。班固强调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班固坚决认为,如同其他一些发展出成熟法律体系的文明,用一种严格粗暴的语言来涵盖所有的案件,这种想法不可避免地要破产,因为存在着数不清的可能性。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师从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关于本书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 2017-10-30 05:33  1人喜欢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师从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 作为汉唐之间被忽略的这长达三个世纪的大分类时代,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1.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它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 3.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 4.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主要宗教的兴起,不再严格的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 1.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以及战乱引起的黄河河道失修,迫使原本生活在华北的人向南迁移华东、华南,以及四川,新增人口是这些地方得到开发,文化上也跟中原结合更紧密,从中国版图上的“边区”,变成新的重要部分,也由此开始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重新定义了中国的版图。 2.因为门第和依托于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层固化,寒门出身的人在政府中上升空间有限,所以知识分子不再把仕途作为唯一追求,转而追求文学、美学、哲学,以及生活享乐,并且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和文学风格,构成了所谓“魏晋风度”,这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3.汉末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流行将世袭的农民和士兵分别登记造册管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民户”和“军户”。军户以“内部通婚,时代当兵”来换取减免赋税。这种军事制度一直贯穿于南北朝时代和唐朝前期。 4.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战乱局势,导致游牧民族和北方失地流民两个群体扩大,军阀们以这两个群体为主要人资资源,建立起一系列军事化的政权,最典型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底层出身的军事强人,打破门第垄断,建立的政权,由于这些政权建立在军事基础上,所以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佛教和道教兴起,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让中国人有了“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并且在殡葬礼仪上采用佛教的形式。道教实现了从一种哲学思想到一个组织化的宗教的转型,更多地影响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习惯和理念。 1.在4世纪的时候,中国南方还是一个没有军队的王朝,而中国北方却只有军队,没有王朝。 2.文学的力量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不是如早前所主张过的社会秩序决定文学话语权,取得文学成就就成为获得社会权威的重心所在。 3.虽然南北主要大族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开始融合,但直到唐代他们之间的区别依然很明显,北方都有相对朴素和军事化的传统,南方却一直强调文化和个人才智。 4.在某种程度上,南朝所有的精英都把隐逸美学的元素融入到生活当中,当花园、村庄和群山代替了猎场和都城,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地理中心,乡村,也被带入了城市,成为精英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5.佛教的兴起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国宗教的宇宙观,首先,佛教极大丰富了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其次,它从根本上将灵魂世界道德化了;最后,佛教在丧葬礼仪中变成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教礼仪能带来佛陀的精神力量,将祖先从地狱中拯救出来。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