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中苏关系史纲 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
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
2016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中苏关系史纲
副标题: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 作者: 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3665 出版时间:2016 页数:840 定价:198.00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俄、波、匈、德等收集资料,对当事者作了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没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拍案叫绝,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中苏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关系的演变,对解读中国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沈志华编著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上下第3版)(精)》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极具可读性。书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 本书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俄、波、匈、德等收集资料,对当事者作了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没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拍案叫绝,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中苏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关系的演变,对解读中国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沈志华编著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上下第3版)(精)》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极具可读性。书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国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做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论述信实可靠。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种种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读来拍案叫绝。正如国际著名冷战史专家陈兼所言:本书作者杨奎松、沈志华、李丹慧、牛军,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沈志华,男,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历史系1979年硕士研究生。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特约研究员或兼职教授,承担有关单位的课题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苏联史、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 1996年至2002年间沈志华与社科院合作个人出资140万元专程到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36卷《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后又与杨奎松共同主编8卷《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此外有代表作:《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卷——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中... 沈志华,男,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历史系1979年硕士研究生。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特约研究员或兼职教授,承担有关单位的课题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苏联史、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 1996年至2002年间沈志华与社科院合作个人出资140万元专程到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36卷《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后又与杨奎松共同主编8卷《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此外有代表作:《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卷——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等。 序 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写在《中苏关系史纲》出版前的几句话【李凤林】 《中苏关系史纲(增订版)》序【陈 兼】 增订版说明(代前言)【沈志华】 第三版修订说明【李丹慧】 上册 · · · · · · 序 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写在《中苏关系史纲》出版前的几句话【李凤林】 《中苏关系史纲(增订版)》序【陈 兼】 增订版说明(代前言)【沈志华】 第三版修订说明【李丹慧】 上册 第一篇 难以确定的对手(1917~1949) 第一章 中苏建交声中的革命输出/003 第一节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冲击/00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形成/007 第三节 中苏交涉一波三折/013 第四节 解决两国悬案的谈判/019 第五节 孙中山革命化的推动力/025 第二章 苏联援助下的国民革命/030 第一节 孙中山的联苏容共政策/030 第二节 苏联干涉与三二○事变/037 第三节 苏联顾问与北伐战争/043 第四节 “五月指示”与国共分家/045 第三章 莫斯科与中国的苏维埃革命/051 第一节 中共武装暴动与中苏绝交/053 第二节 中东路事件与“保卫苏联”/056 第三节 苏联的翻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061 第四节 苏联军事顾问指导下的军事失败/066 第四章 战争威胁下的中苏外交/070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中苏关系/071 第二节 苏联外交转向的连锁效应/074 第三节 中苏军事同盟的秘密交涉/077 第四节 中共从“反蒋”到“联蒋”/081 第五章 中苏两国的战时合作与冲突/086 第一节 苏联在中国抗战初期的援助/087 第二节 中苏两党关系的困扰/092 第三节 苏德战争与中苏关系的逆转/097 第四节 苏联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干预/103 第五节 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条约谈判/109 第六节 苏军大举进兵中国东北/117 第六章 中国内战与中苏国共关系/121 第一节 斯大林推动国共重庆和谈/122 第二节 中共夺取东北与苏联的帮助/126 第三节 冷战后的苏联对华政策/133 第四节 两党互访和新中国的建立/137 第二篇 同志加兄弟(1949~1960) 第一章 同盟条约的签订及中苏利益冲突/149 第一节 毛泽东坚持重新签订一个条约/150 第二节 苏联对中苏新条约的精心设计/153 第三节 斯大林被迫再次做出重大让步/157 第四节 斯大林对中苏关系的深层考虑/163 第二章 朝鲜战争与中苏同盟的实质性进展/170 第一节 毛泽东毅然决定出兵朝鲜/171 第二节 中苏在军事战略上的协调和统一/173 第三节 斯大林对志愿军的军事援助/178 第四节 苏联向中国提供的经济援助/182 第三章 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187 第一节 苏共二十大路线及其实质/188 第二节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由来/193 第三节 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198 第四章 苏联的经济援助与中共的政治支持/210 第一节 赫鲁晓夫增加对华经济援助/211 第二节 中共协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218 第三节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支持/222 第五章 苏联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和限制/228 第一节 赫鲁晓夫开启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229 第二节 苏联对中国核援助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239 第三节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247 第六章 毛泽东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独领风骚/253 第一节 毛泽东主张开会解决问题/254 第二节 中苏携手领导社会主义阵营/260 第三节 毛泽东的即席发言语惊四座/268 第七章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274 第一节 中国的实际目标是赶超苏联/275 第二节 苏联的支持、怀疑和反对态度/280 第三节 毛泽东在庐山向赫鲁晓夫宣战/286 第八章 军事合作、炮击金门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291 第一节 中苏军事合作的愿望及矛盾/292 第二节 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风波/298 第三节 炮击金门引发的严重分歧/312 第四节 赫鲁晓夫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328 第九章 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难以弥合的裂痕/336 第一节 中印冲突与苏联的中立声明/337 第二节 中苏领导人之间的激烈争吵/349 第三节 中苏在国际战略上尖锐对立/356 下册 第三篇 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 第一章 中苏分歧公开化与短暂的缓和/371 第一节 对外方针分歧引发理论争论/373 第二节 U-2飞机事件中的中苏互动/387 第三节 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上的斗争/397 第四节 布加勒斯特会议期间的抗争/405 第五节 苏联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412 第六节 经济困难背景下的短暂缓和/424 第二章 两党关系破裂与两国关系恶化/446 第一节 在苏共二十二大上的明争暗斗/447 第二节 伊塔事件与两国关系趋向恶化/459 第三节 毛泽东考虑全面调整对苏方针/470 第四节 中苏在外交领域的新一轮较量/478 第五节 左派队伍形成与大论战的开始/488 第三章 中苏同盟关系的彻底瓦解/502 第一节 毛泽东对苏安全战略思路的转变/503 第二节 反修与巩固政权的政治革命/512 第三节 中苏第一次边界谈判的流产/518 第四节 周恩来访苏与两党会谈破裂/536 第四章 国际共运分裂与中苏走向对抗/551 第一节 莫斯科三月会议与国际共运分裂/552 第二节 双方共同援越抗美中的矛盾冲突/565 第三节 珍宝岛冲突与中苏军事对抗/577 第四节 中美化敌为友联合抗衡苏联/591 第四篇 走向“正常化”(1979~1991) 第一章 “正常化”问题的缘起/605 第一节 “正常化”的由来/606 第二节 对抗中的交集/611 第三节 缓和的开端/616 第二章 开启“正常化”进程/625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626 第二节 打开“正常化”之门/635 第三节 政治磋商陷入僵局/652 第三章 双边关系逐步改善/660 第一节 “葬礼外交”/661 第二节 政治关系缓慢改善/666 第三节 恢复经贸科技文化合作/674 第四章 走向“正常化”的转折/677 第一节 打破政治僵局/678 第二节 莫斯科改变政策/688 第三节 清除*后的障碍/695 第五章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706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706 第二节 向中俄关系过渡/711 跋 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714 参考文献/728 人名索引/757 信息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增订版)》,《党员、党权与党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修订本)》,《两宋货币史(全2册)》 等。 非常完美的一本中苏关系史,特别喜欢赫鲁晓夫和贝利亚的权力之争时期的中苏关系,如胶似漆。契尔沃年科(苏联驻中国大使)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啊,但是在其他国际关系史中他好像几乎不怎么露面,老朋友米高扬的政治艺术还是挥洒的淋漓尽致。安德罗波夫的改革令人惋惜,好像我记得书中雅科夫列夫提到的也不是太多,戈氏的国师啊,外交政策戈氏是为他服务的啊。(突然想看之前没看完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了,好多关系史上的纠... 非常完美的一本中苏关系史,特别喜欢赫鲁晓夫和贝利亚的权力之争时期的中苏关系,如胶似漆。契尔沃年科(苏联驻中国大使)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啊,但是在其他国际关系史中他好像几乎不怎么露面,老朋友米高扬的政治艺术还是挥洒的淋漓尽致。安德罗波夫的改革令人惋惜,好像我记得书中雅科夫列夫提到的也不是太多,戈氏的国师啊,外交政策戈氏是为他服务的啊。(突然想看之前没看完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了,好多关系史上的纠葛,还是需要回到1932年 甚至之前去) 除了最后一卷《走向正常化》有些水外其他都挺好。沈、李夫妇的部分最详细材料最扎实,杨奎松的民国部分感觉还可以再扩充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内在结构的弊病:国际主义理念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替代或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同盟内部领导与被领导的组织原则与各国享有平等权利的准则之间的矛盾,把党际关系等同于或混淆于国家关系。 补一下书评。 领导人打嘴炮你见过没?书中最让我高潮的阶段是赫鲁晓夫访华时和毛等一众大员争吵的场景,沈志华对此描述称 乱作一团 ,对不起我笑了蛤蛤。 顶级学者,经典之作,不愧史纲的名头。个人感觉第一篇、第二篇更好,第三篇稍逊,第四篇略水。可能是因为研究的深入程度跟档案解密的程度成正比。 曾不计成本的帮助建立在废墟中的中国,也曾在矛盾发生时背信弃义撤走援助。有过长时间的同盟与敌对,但最终从敌人变为合作者。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 沈志华主编 新华出版社 第一章 中苏建交声中的革命输出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冲进 P.4 最早表示欢迎俄国平民革命胜利的,是一批无政府主义者。 P.5 北洋军阀皖系风气所及也要成立社会主义研究所。 从最开始的对苏俄推翻帝制的喜... 鲁迅诗云:“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迅翁此诗的真意,愚钝如我,不敢强作解人。暂且“盗用”其表面字义,加以改窜,用作中苏关系史的总结,曰:历尽劫波,兄弟不再;相逢一笑,能泯恩仇? 由沈志华来主编这部大书,再恰当不过了。数百万白花花的银子,换来无... 我对历史从来态度悲观。此一秒过去,事实便永不可还原。书写难免偏见,而哪怕此一秒能留下影像声响,我们也无法判断,当时当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过是高度仿真的小说。 这是我门外人看到的热闹。史学家当然不这么想,“还原真相”而且“以史为鉴”,仍... 花一周时间读完此书,大部头不解释,但由于此书跨度极长,所以有些部分还是相当的简略。比如谈及中苏分裂后的中美缓和,即第三篇第四章第四节《中美化敌为友联合抗衡苏联》中,对毛是如何从“一条线”“一大片”的反霸战略转变到“三个世界”这一提法的,作者只是在“三个世... 如果给本书换个文艺书名,我能想到的名字就是《斯大林的木偶戏——攻国受共与苏联的爱欲情仇》,如果给本书换个二逼书名,那就应该是《深谋远虑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如何指引我们前进》。 从1921年开始到1966年结束,苏联是对中国政局影响最大的国家,可能还没有之一。 苏联成立以后,同时在和中国的四股势力打交道,以谋求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扩张。 1、北洋政府,因为北洋政府在当时还是中国的合法政府,有很多事儿必须得跟北洋政府谈,这是公司对公司的业务,相当... 从苏联谈意识形态与国家关系的一点看法 我觉得中苏关系的复杂程度要超过其他许多大国之间的关系。从中国建国初期外交上的“一边倒”、照搬苏联模式、后来的反“苏修”斗争,以及苏联国内的改革问题、对斯大林的评判、两党之间的口诛笔伐等等,可以看出两国关系对各自内政外... 本书是由杨奎松、沈志华、李丹慧和牛军合作撰写的中苏关系的通史类著作,因为这四人是国内苏联历史研究的顶级学者,所以书的整体质量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相对于已有的中苏关系史著作而言。沈志华先生在书尾的总结可谓全书的点睛之笔,从分析中苏分裂的原因入手深刻地指出了以... 从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候开始,满脑子就都是这样的感觉——那个时代(还挺长的,起码比书里面留下来的痕迹长)真是不可理喻。最大的分歧,其实是意识形态,世界观、战争观、正统与否(当然推波助澜的个人臆断和奇思妙想作怪最多)。 所以跋里面的结论“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内在结构的... 先指出本书的一个事实错误,P465:1991年11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时间应为1991年12月25日。 从头至尾把整书看完,感觉很“特殊”,书中内容一直没有强调什么“三七开”的评价,“成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所以对于历史的本来面貌,本书四位作者的研... 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简单化了,毛的政治理想可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决策层的意见恐怕也并非一件完全一致,仅仅是用处于不同阶段来解释的话,恐怕有点太理论化了。 2019-02-23 17:05 中苏破裂的原因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简单化了,毛的政治理想可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决策层的意见恐怕也并非一件完全一致,仅仅是用处于不同阶段来解释的话,恐怕有点太理论化了。 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简单化了,毛的政治理想可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决策层的意见恐怕也并非一件完全一致,仅仅是用处于不同阶段来解释的话,恐怕有点太理论化了。 2019-02-23 17:05 中苏破裂的原因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简单化了,毛的政治理想可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决策层的意见恐怕也并非一件完全一致,仅仅是用处于不同阶段来解释的话,恐怕有点太理论化了。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