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李仁渊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副标题:
作者:李仁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5634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68
定价:68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 【内容简介】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编辑推荐】 【50年来海外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突破费正清学派理论模式】美国首屈一指的清史大家罗威廉新作首次出版,海外清史研究扛鼎之作。罗威廉为当今美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汉学家,也是西方学界研究清史的第一人,他在国内出版的《红雨》《汉口》等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已成经典佳作。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大力突破费正清学派的理论模式,不再强调中国朝代更迭、道统延续,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清史研究的新成就!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新清史】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对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 ――――――――― 【颠覆负面清朝的传统观点,重新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从而高度肯定了清朝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颠覆学界和读者认知! ――――――――― 【穷一己之力完成清朝通史,超越前人,成就斐然】罗威廉教授凭一人之力完成清代通史,且是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并以极高的历史准确度,令人惊叹的历史广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中难以逾越的通俗佳作,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也是普通读者阅读清史的尚佳之选。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名人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反映世界汉学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最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 ——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 ——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 ——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这本《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成功地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过去数十年的成果,具有典范性的价值。此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是以本书堪称这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论性作品,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 ——吴展良,清史专家,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威廉在这本精湛杰出的研究著作中,将最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给一般读者。《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为作者毕生研读清史之力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史,这是一本治学严谨、值得信赖的重要之作。 ——盖博坚,汉学家、华盛顿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是一本来自美国史学界的中国史崭新论述。自1644年由非汉族的满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开始,传统中国逐渐变得不太一样。这意味着过去以费正清为首的哈佛学派,其强调中国朝代更迭、道统延续的概念必须被摒弃……简而言之,一如作者罗威廉教授在此书中所陈述的,“内向封闭的天朝帝国”虽然业已消失,更有趣的却在我们面前上演着。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泰晤士报文学评论》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 译者简介 李仁渊,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史。著有《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 译者简介 李仁渊,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史。著有《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等。 张远,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为德明财经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朝至近代的性别与通俗文化,着有《近代平津沪的城市京剧女演员1900-1937》《清中期北京梨园花谱中的性别特质想象》等。 这套丛书还有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等。 哈佛中国史第6卷,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倾10年之功主编。美国首屈一指的清史大家罗威廉新作首次出版,海外清史研究扛鼎之作。清史专家张广达、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 以时间为脉络,讲述大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从初世到盛世、经衰世至末世的历史。清朝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让我们看到一个扩张的国家,一个真正融合了多民族的国家,它对于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以及多种族的统治,都为之后的中国奠定了地理边界以及国家定位,而辽阔的疆域、兼收并蓄的民族政策、贴近现实的小政府模式塑造出清朝有别于所有朝代的独特魅力。(阅读时间:2019年2月20日-3月6日;自评:8.0;推荐指数:... 以时间为脉络,讲述大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从初世到盛世、经衰世至末世的历史。清朝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让我们看到一个扩张的国家,一个真正融合了多民族的国家,它对于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以及多种族的统治,都为之后的中国奠定了地理边界以及国家定位,而辽阔的疆域、兼收并蓄的民族政策、贴近现实的小政府模式塑造出清朝有别于所有朝代的独特魅力。(阅读时间:2019年2月20日-3月6日;自评:8.0;推荐指数:★★★★) 有一段讲李自成的,非常有意思,他说,李自成攻陷北京,自封大顺皇帝,除了即可证明这个政权劫掠与残暴的天赋之外别无建树。当然,文章也说,雍正皇帝是中国近代早期国家建构之首创者,的确,至少,的确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当然,最终是乾隆结束了他老爹未完成的实验,直到19世纪末。最终,你我都知道的,中国在近现代的竞争中,终于落后了一筹。 作为教科书,能够综合海外中国研究的许多成果,包括从近代早期欧亚帝国这样的视角看清帝国的崛起,的确比较成功。个别史实值得商榷,文笔也不错。 很难读。因为离现在比较近,虽然一直没有官方正史出来,但是从各种角度编写的历史书籍实在不少,看到后段,真是只能感慨。没法能阻挡,这历史巨轮之势。总算读完这个系列了,能留下多少,完全看造化了。 本书对清的衰败的总结还是值得探究的。衰的原因四点:第一是之为制度危机,书中的说法是“与朝代循环模式相关的严重政府失能”;第二是可资源危机,譬如人口增长导致地不够用了;第三是济危机,书中叫“经济萧条”。这与全球经济,以及西方的扩张有关,从十九世纪开始,白银大量外流,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清帝国已经接近瓦解的程度。而败是因为有一内一外两大冲击波,外在的冲击是西方列强发起的侵略战争;内在的冲击是太... 本书对清的衰败的总结还是值得探究的。衰的原因四点:第一是之为制度危机,书中的说法是“与朝代循环模式相关的严重政府失能”;第二是可资源危机,譬如人口增长导致地不够用了;第三是济危机,书中叫“经济萧条”。这与全球经济,以及西方的扩张有关,从十九世纪开始,白银大量外流,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清帝国已经接近瓦解的程度。而败是因为有一内一外两大冲击波,外在的冲击是西方列强发起的侵略战争;内在的冲击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本书对太平天国评价不高,直接斥之为叛乱。 史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日益碎片化了。断代与断代、领域与领域之间,沟壑纵横。上世纪夏曾佑、钱穆、吕思勉等学者,还能在通读乙部要籍后,以一己之力纂写通史。如今即便是写比较全面的断代史,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新材料和新观念不断涌现、研究著作汗牛充栋的情况下,研究者... 话说夏天就拿这套哈佛中国史作为毕业礼物送学生,但直到春节期间才读了这套书的最后一本——不是读完了这套书,而是越过前面五本只读了这一本(家里的历史学专业人士说这一本还可以看看)。 (一) 我一直不喜欢中国近代史(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言自明),但此书关于中国近... 清朝成为中国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帝国。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1年清朝灭亡,满洲人统治天下268年,也是少数民族入住中原时间最长的一个。《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全面的视角看一个帝国从封建制度逐渐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近。 作者罗威廉,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 清朝是距离现代中国最近的一个帝制王朝,也是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了解最多的一个朝代,清史因其与近现代中国史的承继性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研究。而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也对于现代中国发展的思路不无裨益。 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作者罗威廉依然选取了政治制... 在目前中国所有的历史课本上,划分古代史与近代史的界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包括很多研究机构的划分与安排也是遵从这个分界线的。这个分界线的来历是哈佛费正清教授的观点,被近代中国历史研究者认可,由于这种划分具备上佳的政治效果,因此很快就成为政治上正确的分界。一旦... 整体上是一本海外汉学家关于清朝的综述,对于熟稔清史的人来说可能没有新意,但是对我收获很多。 写作视角上弱化政治军事,侧重从社会生活入手。其中还不乏和现在传统史观相比“颠覆”的观点,从经济,官僚选任角度分析清朝治理偏向“小政府”,中央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下放一部分... 最近几年,读书越发不求甚解了。花了几天功夫,这本书也只读了一半,越往后,读得越粗粗不堪。 作为一本通史下的朝代史,本书的写法确实有独到之处,与国内的政治史模式差异颇大。怎么看,都觉得是社会史融入了政治史,对清朝整个社会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其行文、其翻... 大清的历史被各种小说、宫廷剧毁的不像样,即时我们翻看国内主流的正规清史书籍,也多是帝王将相,名人功臣,尤其是晚清历史,随便找一个事件就可写成很多本书,如何通过一本书了解真正的清朝历史缩影,一直是一个难点。 忽略王侯将相,让历史回归社会 最近刚刚出版的《哈佛中...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昨天刚读完。罗威廉的清史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要二字。 “精”当然说是简要。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全部浓缩在三百页不到的篇幅,而且它是将清朝当作一个整体来解读,而没有按通常1840年为界进行划分,描述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连续性。 “要”则说的是罗威廉选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17年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总数为130998(万人)。 在我们这个飞速崛起的大国之中,各种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计算机、航天、武器等领域,均需要大量人才,而我们逐年增长的所谓高等学历毕业生人数,正在为这些领域输... 骑射怎么是“旗人独创的战技”?!==〉翻译的问题?? 应该是游牧民族、胡人的战技、或者猎技。 自古以来“着胡服习骑射”的记载有: 1、《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议寡人矣。” 2、《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 3、《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龑》:“龑,初名巖,……及长,善骑射,身长五尺,垂手过膝。” 4、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 2018-05-07 16:54  1人喜欢 骑射怎么是“旗人独创的战技”?!==〉翻译的问题??应该是游牧民族、胡人的战技、或者猎技。自古以来“着胡服习骑射”的记载有:1、《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议寡人矣。”2、《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3、《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龑》:“龑,初名巖,……及长,善骑射,身长五尺,垂手过膝。”4、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寻诸者言,敌与西合一片石桃林古北喜峰诸隘口,公(袁可立)奏宜守御筑墉,养马增士卒,习骑射。”5、《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赵武灵王)乃身自胡服,革带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 。。。。。。 一场革命需要三个条件:意识形态、组织及机会。在清帝国所剩无几的日子里,绝对有意识形态,但薄弱且大多不甚明确。……并非没有组织,却是过分分散在职业人士、学生和新军士兵的小组织;……但就第三个条件而言,机会无疑是存在的。……一个类似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之大恐慌笼罩着社会的翻版,突然、普遍而焦虑地认知到大清王朝天命已尽。 最后一句话原文: A Chinese analog to the French Great Fear on the eve of the r... 2017-07-22 19:54 一场革命需要三个条件:意识形态、组织及机会。在清帝国所剩无几的日子里,绝对有意识形态,但薄弱且大多不甚明确。……并非没有组织,却是过分分散在职业人士、学生和新军士兵的小组织;……但就第三个条件而言,机会无疑是存在的。……一个类似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之大恐慌笼罩着社会的翻版,突然、普遍而焦虑地认知到大清王朝天命已尽。最后一句话原文:A Chinese analog to the French Great Fear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1789 gripped society—the sudden, widespread, and anxious recognition that the Qing dynasty had lost the Heavenly mandate.这翻译大家心知肚明了。回到原文,所谓的机会,就是财政危机,自然灾害和小型地方暴力事件的剧增。 骑射怎么是“旗人独创的战技”?!==〉翻译的问题?? 应该是游牧民族、胡人的战技、或者猎技。 自古以来“着胡服习骑射”的记载有: 1、《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议寡人矣。” 2、《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 3、《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龑》:“龑,初名巖,……及长,善骑射,身长五尺,垂手过膝。” 4、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 2018-05-07 16:54  1人喜欢 骑射怎么是“旗人独创的战技”?!==〉翻译的问题??应该是游牧民族、胡人的战技、或者猎技。自古以来“着胡服习骑射”的记载有:1、《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议寡人矣。”2、《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3、《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龑》:“龑,初名巖,……及长,善骑射,身长五尺,垂手过膝。”4、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寻诸者言,敌与西合一片石桃林古北喜峰诸隘口,公(袁可立)奏宜守御筑墉,养马增士卒,习骑射。”5、《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赵武灵王)乃身自胡服,革带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 。。。。。。 中华帝国可远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始皇,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说明了中国可以被征服,但不会永远分裂。中国内部似乎有某种重新自我导向的机制,在经历一段分崩离析的时代后,随即紧接着更长久的整合统一。 2016-12-31 10:25 中华帝国可远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始皇,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说明了中国可以被征服,但不会永远分裂。中国内部似乎有某种重新自我导向的机制,在经历一段分崩离析的时代后,随即紧接着更长久的整合统一。 骑射怎么是“旗人独创的战技”?!==〉翻译的问题?? 应该是游牧民族、胡人的战技、或者猎技。 自古以来“着胡服习骑射”的记载有: 1、《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议寡人矣。” 2、《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 3、《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龑》:“龑,初名巖,……及长,善骑射,身长五尺,垂手过膝。” 4、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 2018-05-07 16:54  1人喜欢 骑射怎么是“旗人独创的战技”?!==〉翻译的问题??应该是游牧民族、胡人的战技、或者猎技。自古以来“着胡服习骑射”的记载有:1、《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议寡人矣。”2、《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3、《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龑》:“龑,初名巖,……及长,善骑射,身长五尺,垂手过膝。”4、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寻诸者言,敌与西合一片石桃林古北喜峰诸隘口,公(袁可立)奏宜守御筑墉,养马增士卒,习骑射。”5、《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赵武灵王)乃身自胡服,革带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 。。。。。。 一场革命需要三个条件:意识形态、组织及机会。在清帝国所剩无几的日子里,绝对有意识形态,但薄弱且大多不甚明确。……并非没有组织,却是过分分散在职业人士、学生和新军士兵的小组织;……但就第三个条件而言,机会无疑是存在的。……一个类似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之大恐慌笼罩着社会的翻版,突然、普遍而焦虑地认知到大清王朝天命已尽。 最后一句话原文: A Chinese analog to the French Great Fear on the eve of the r... 2017-07-22 19:54 一场革命需要三个条件:意识形态、组织及机会。在清帝国所剩无几的日子里,绝对有意识形态,但薄弱且大多不甚明确。……并非没有组织,却是过分分散在职业人士、学生和新军士兵的小组织;……但就第三个条件而言,机会无疑是存在的。……一个类似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之大恐慌笼罩着社会的翻版,突然、普遍而焦虑地认知到大清王朝天命已尽。最后一句话原文:A Chinese analog to the French Great Fear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1789 gripped society—the sudden, widespread, and anxious recognition that the Qing dynasty had lost the Heavenly mandate.这翻译大家心知肚明了。回到原文,所谓的机会,就是财政危机,自然灾害和小型地方暴力事件的剧增。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