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副标题: 作者:[美] 陆威仪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4354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84 定价:68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新的社会精英出现,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的出现,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撑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以及因主要宗教的兴起而不再严格地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等五个多样化特征,无一不在证明:在汉代与唐朝之间被忽略的这几个世纪——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 【内容简介】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新的社会精英出现,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的出现,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撑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以及因主要宗教的兴起而不再严格地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等五个多样化特征,无一不在证明:在汉代与唐朝之间被忽略的这几个世纪——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编辑推荐】 【西方著名汉学家写给大家的南北朝新史】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教授凭一己之力、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南北朝史新作,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南北朝史首选必读;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南北朝史首选!南北朝史专家楼劲、罗新倾情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新南北朝史】陆威仪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南北朝历史,涵括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女性史、民族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对南北朝时期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信手拈来,运用得当,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了南北朝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 【南北朝不是只有分裂,而是开创性的重要时代】陆威仪教授一举打破“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时代”的传统模式,主张南北朝更是一个开创性的、有着划时代特殊意义的重要朝代。书中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细节,从地理、军事、城市、与外族关系、宗教、宗族、文学等多重视角考察,重新解读南北朝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重要价值。 ――――――――― 【专题叙事,编排有序,新颖独特】全书分为地理、世家大族的兴起、军事王朝、宗族、宗教等10个专题,历史、宗教、科技、文学和考古等相继展开,史实编排有序得当,极具说服力,加上大量生动的历史实例,以及简洁的文风、生动的语言和极强的故事性和启发性,堪称一部新颖独特、妙趣横生的史学佳作!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名人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反映世界汉学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最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 ——罗新,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 ——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一本新颖、实用、及时的历史佳作!《分裂的帝国:南北朝》大概是第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综合处理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这段中国历史的著作。陆威仪教授论述清晰,极具说服力,史实编排甚为有序得当——历史、宗教、科技、文学和考古相继展开。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情况尤为复杂,这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汉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陆威仪教授观点新颖独特,读来妙趣横生。 ——熊存瑞(V. C. Xiong),汉学家、美国西密歇根大学教授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 译者简介 李磊,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这套丛书还有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等。 写通史特别容易体现一个学者自身的学术知识结构,个人感觉陆威仪写到这本,尤其是这本的后半,和前一卷比要好很多。关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几个典例抓得相当准,很见功力。 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翻译不好的问题也更明显,第九章翻译成“书写”……前面没有免俗讲了讲这一时期征战史,还好及时打住,分析十六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如果就凭叙事,简直就是场灾难。总体好过第一册,依然从地理入手,更加侧重南北分化,讲魏晋风度的起因,说清谈,以《齐民要术》写农业,说到园林,专门开辟一章讲佛教与和道教,在讲家族体系的时候也分析了信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后谈及文化,对文学发展做了一个总结。沿袭了第... 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翻译不好的问题也更明显,第九章翻译成“书写”……前面没有免俗讲了讲这一时期征战史,还好及时打住,分析十六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如果就凭叙事,简直就是场灾难。总体好过第一册,依然从地理入手,更加侧重南北分化,讲魏晋风度的起因,说清谈,以《齐民要术》写农业,说到园林,专门开辟一章讲佛教与和道教,在讲家族体系的时候也分析了信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后谈及文化,对文学发展做了一个总结。沿袭了第一册的体系,但更让人惊叹于作者呈现中国史的精准,基本上抓住的都是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方面,宗教的一块特别喜欢。 脱离了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最常见的围绕政治和军事的叙事模式,虽然谈不上高屋建瓴,但也值得一看。不过,老外研究中国历史,固然有更加客观的角度这样的先天优势,但是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理解,的确做不到深刻。不管是哈佛中国史还是剑桥中国史,都是这个毛病。 3.5。从一个暂时无法给史料捉虫的门外汉角度看,本书很适合需要快速浏览并补充魏晋时期历史的读者。专题式的介绍是否暗含了一层叙事:历史既在在线性的时间中单向度地流动,又以某种宿命般的兴衰反复上演?官制可以不断演化,社会风气可以轻易转向,诸如“王与马共天下”之类的政治逻辑却不会轻易摇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地缘版图里借壳罢了。 文/吴情 这篇评论文章的题目略有些歧义,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留学机构的招生广告,以名校为噱头,实际上,它涉及的是两套海外中国研究著作: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和哈佛帝制中国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前者由美国著名“中国通”费正清教授主编、... 南北朝时代是一个经常为中国历史所忽略的时期,相对中国历史与政治中所津津乐道的大一统与天下的概念来说,这混战的过渡时期,确实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悖,或者说是与现有的汉本位思想不相符合的时代,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纷乱的时代里,却是另一个思想勃发、文化交融、社会发... 东汉没落、黄巾起义之后,从220年三分天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处于大变乱时期,分裂、统一、迁移,游牧民族等侵入中原。在乱世中,英雄繁出,野心勃勃的君主想统一中原,一场场权利、欲望的战争爆发。 作者陆威仪,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专注于中国文明的研究... 读过了作者所著本系列的”秦汉“卷,对如何书写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代充满期待,毕竟这一时代牵扯到大热的”内亚“问题,不知外国学者对北朝入主中原做如何解释。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此本的书写中规中矩,难以找到不同角度的新看法。 “秦汉”卷缺点是不够全面,“南北朝”卷... 从地理角度而言,在汉朝的时期,中国主要的政治活动集中在黄河流域,纵贯汉朝历史的一个主线是关东(洛阳)与关中(长安)势力的争夺,其中西汉的势力集中在关中,东汉的势力集中在关东。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对于中国未来影响巨大的一个事物就是南迁。在汉朝长江流域处于相对... 国外的中国历史著作有其不可替代的客观性,这是我最强烈的感受,因而对个人和事件的评价都相当别样,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思考。这本书基本都是从社会层面下手,鲜少涉及个人,即便提到某个人,也是春秋笔法的省略一番,所以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魏晋风度及一些奇闻异事是绝对做不到的... 南北朝时代是一个经常为中国历史所忽略的时期,相对中国历史与政治中所津津乐道的大一统与天下的概念来说,这混战的过渡时期,确实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悖,或者说是与现有的汉本位思想不相符合的时代,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纷乱的时代里,却是另一个思想勃发、文化交融、社会发... 导言对全书内容有言简意赅的介绍,一定要先看一下。这本书侧重于分析,而非通史时间线,最好先熟悉主要时代变迁与重大事件再阅读。 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要领略南北朝的意味与关键命题,作为下一步确定环境色的参考。这篇笔记并不详尽,只关注势的分析,也只会记录一些个人感兴... 南北朝的命名很有意思,从地理上解释,秦汉的政治中心及汉人聚集地主要在黄河流域,汉朝及南北朝期间,大量的移民进去长江流域。在南北朝(分裂期间),北方被非汉人统治,反过来促进了南方更深度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北方和南方的农作物和所遇的自然灾害也完全不同,这个区别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直都觉得东汉终结之后魏晋南北朝的这四个世纪是一段经常被人忽略却又实际精彩非常的历史。这应该... 萧纲明确地拒绝了道德与政治的干预,他甚至贬斥曹植的一些文学批评理论。萧纲认为,诗歌完全是用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精致而华美的语言,因此永远也不改接触沉重的公共话题。诗歌应该是一种优雅的略带情爱的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表达并加强宫廷生活所具备的情趣和激情。 难得一个皇帝还这么想,“自古文人多误国,可怜生在帝王家”。 2019-03-22 15:51 萧纲明确地拒绝了道德与政治的干预,他甚至贬斥曹植的一些文学批评理论。萧纲认为,诗歌完全是用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精致而华美的语言,因此永远也不改接触沉重的公共话题。诗歌应该是一种优雅的略带情爱的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表达并加强宫廷生活所具备的情趣和激情。难得一个皇帝还这么想,“自古文人多误国,可怜生在帝王家”。 开始于2世纪的道教最初是期待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的大反叛,但是到了6世纪早期,它已经转变为哲学化的宗教,迎合精英的世界观与国家的需求。 有组织的道教以一种流行运动开始,以成为国家宗教组织而结束,佛教却沿袭了相反的轨迹。它随着精英进入中国,却成为大众的宗教。 佛陀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视为另一个道教神的,就如同西王母,也居住在西方,保佑那些信仰他的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佛陀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物,对他的崇... 2017-12-05 11:10 开始于2世纪的道教最初是期待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的大反叛,但是到了6世纪早期,它已经转变为哲学化的宗教,迎合精英的世界观与国家的需求。有组织的道教以一种流行运动开始,以成为国家宗教组织而结束,佛教却沿袭了相反的轨迹。它随着精英进入中国,却成为大众的宗教。佛陀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视为另一个道教神的,就如同西王母,也居住在西方,保佑那些信仰他的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佛陀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物,对他的崇拜多是为了寻求平安或好运,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哲学真理的导师。只有在南北朝,佛教的形而上学观念以及教义信条才被中国的精英所承认与欣赏。对雕像力量的信仰除了《洛阳伽蓝记》的描述外(“南阳人侯庆向家中铜佛像许愿将卖牛把佛像贴上金箔,后食言,佛像托梦,夺走了他儿子的性命。”很难想象这种恐怖的故事发生在佛身上),还有更多的证据,都来自云冈和龙门石窟中的佛像题记与绘画。除了皇族官员与僧侣的题记外,那里还有无数个由宗教社会和信众团体募捐雕像,以此获得功德的例子。这些题记揭示了佛教对于都城居民的意义。对他们来讲,看破现实的哲学观念没多大意义。有意义的是对能拯救众生的怜悯之神的虔诚信仰,这能够使他们脱离苦海,并将他们送到一个得到救赎的幸福世界中。简单来说,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佛陀继续扮演他在汉墓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西王母一样,是一个拯救受难之人的慈爱的神。调动佛陀与菩萨力量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个人幸福、亲戚健康,以及死去的亲人能得到超度和往生。6世纪中国的人天教门。这个民间佛教信仰教导追随者要遵循五条道德准则(五戒),倡导颂扬佛陀的简易方法,即绕佛教而行,这能够确保在现世中更好地重生病享有健康与财富。这种功利性的信条从根本上简化了佛教的形式,以保证信众获得俗世的幸福。它避不提及涅槃、菩萨、功德转换、超度众生以及大乘佛教其他任何原则,沉默地将参禅、对哲学原理的阐述这样一些佛教实践的核心部分搁置一边。佛教末世论的“三阶段下降说”,在南北朝时期就产生了,在6世纪导致更极端的行动,一些僧侣开始在石头上刻写完备的佛经,以待随后的新佛出世。对付佛法终结最根本的方法来自6世纪晚期出现的三阶教,主张僧侣与信众的融合,宣称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除末世论,佛教与道教共有的第二个主要概念是转世。一些僧侣主张业力轮回,其他佛教徒则声称功德可以转移到祖先身上,以保证他们获得更好重生。转世的观念被后世所继承,成为中国宗教常识的一部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业力不仅可以转移到祖先身上,还可以转移给子孙。朴素的祖先祭祀观念与佛道教相结合)。佛教及与道教的相互作用,永久改变了中国宗教宇宙观的几个特征。汉代意象模糊的死后世界被更为形象,更具体的一层层的天堂和地狱所取代,也从根本上将灵魂世界道德化。因果报应观念,极乐世界与地狱,节日超度,还有慈悲的神,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延续到今天。 此书在翻译时做了一个不好的处理,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多词汇是外国人看了中国古代典籍之后翻译成了英文,但是在翻译回中文时,没有回归到原词汇,而是根据英文单词再翻译成中文,比如文中随处可见的『城堡』,『都会』,『酋长』等。 书中第92页记叙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北史》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邺城妇女的时尚潮流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命运。在这个故事中,北齐的宫廷贵妇中兴起了一种新的发... 2017-12-02 15:45 此书在翻译时做了一个不好的处理,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多词汇是外国人看了中国古代典籍之后翻译成了英文,但是在翻译回中文时,没有回归到原词汇,而是根据英文单词再翻译成中文,比如文中随处可见的『城堡』,『都会』,『酋长』等。书中第92页记叙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北史》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邺城妇女的时尚潮流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命运。在这个故事中,北齐的宫廷贵妇中兴起了一种新的发型,并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而这实际上是在预示王朝即将面临的覆灭书中没有详细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但却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于是特地查找原文,终于在《北史》卷八中找到了原文描述:初,河清末,武成梦大猬攻破邺城,故索境内猬膏以绝之。识者以后主名声与猬相协,亡齐征也。又妇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翦落,危侧,当走西也。” 一旦某个地方在诗歌或故事中被提及、被纪念,它便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生命。后世的诗人造访这些地点,将其又一次地复兴,或者将之作为典故借以阐发个人体验。 2016-11-28 22:31 一旦某个地方在诗歌或故事中被提及、被纪念,它便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生命。后世的诗人造访这些地点,将其又一次地复兴,或者将之作为典故借以阐发个人体验。 读本书至今,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特别凸显了世家大族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民出身的王朝建立者通过与世家大族结盟获得政治权利,又通过牺牲世家大族的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权威度,但是作者对于具体是如何做的语焉不详,仅仅是一笔带过。 南北朝另一大特点就是战乱频发,出现了无数的小国和短命王朝,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地区的领袖可能会因为一次战争的失... 2017-12-02 14:21 读本书至今,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特别凸显了世家大族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民出身的王朝建立者通过与世家大族结盟获得政治权利,又通过牺牲世家大族的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权威度,但是作者对于具体是如何做的语焉不详,仅仅是一笔带过。南北朝另一大特点就是战乱频发,出现了无数的小国和短命王朝,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地区的领袖可能会因为一次战争的失败或者是个人的死亡而使得王朝分崩离析,短命的原因更多地是制度上的。北方的周,通过军事变革,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起有力的纽带,并通过充足的兵源和有素的训练,建立起那个时代最好的攻击力量,经历半个世纪的战争,征服了北齐。并在八年后打败了陈,统一了中国。但是军事的变革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并不能建立长治久安的王朝,需要在经济、社会及文化上进行更多制度上的变革。 此书在翻译时做了一个不好的处理,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多词汇是外国人看了中国古代典籍之后翻译成了英文,但是在翻译回中文时,没有回归到原词汇,而是根据英文单词再翻译成中文,比如文中随处可见的『城堡』,『都会』,『酋长』等。 书中第92页记叙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北史》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邺城妇女的时尚潮流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命运。在这个故事中,北齐的宫廷贵妇中兴起了一种新的发... 2017-12-02 15:45 此书在翻译时做了一个不好的处理,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多词汇是外国人看了中国古代典籍之后翻译成了英文,但是在翻译回中文时,没有回归到原词汇,而是根据英文单词再翻译成中文,比如文中随处可见的『城堡』,『都会』,『酋长』等。书中第92页记叙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北史》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邺城妇女的时尚潮流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命运。在这个故事中,北齐的宫廷贵妇中兴起了一种新的发型,并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而这实际上是在预示王朝即将面临的覆灭书中没有详细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但却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于是特地查找原文,终于在《北史》卷八中找到了原文描述:初,河清末,武成梦大猬攻破邺城,故索境内猬膏以绝之。识者以后主名声与猬相协,亡齐征也。又妇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翦落,危侧,当走西也。” 萧纲明确地拒绝了道德与政治的干预,他甚至贬斥曹植的一些文学批评理论。萧纲认为,诗歌完全是用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精致而华美的语言,因此永远也不改接触沉重的公共话题。诗歌应该是一种优雅的略带情爱的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表达并加强宫廷生活所具备的情趣和激情。 难得一个皇帝还这么想,“自古文人多误国,可怜生在帝王家”。 2019-03-22 15:51 萧纲明确地拒绝了道德与政治的干预,他甚至贬斥曹植的一些文学批评理论。萧纲认为,诗歌完全是用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精致而华美的语言,因此永远也不改接触沉重的公共话题。诗歌应该是一种优雅的略带情爱的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表达并加强宫廷生活所具备的情趣和激情。难得一个皇帝还这么想,“自古文人多误国,可怜生在帝王家”。 开始于2世纪的道教最初是期待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的大反叛,但是到了6世纪早期,它已经转变为哲学化的宗教,迎合精英的世界观与国家的需求。 有组织的道教以一种流行运动开始,以成为国家宗教组织而结束,佛教却沿袭了相反的轨迹。它随着精英进入中国,却成为大众的宗教。 佛陀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视为另一个道教神的,就如同西王母,也居住在西方,保佑那些信仰他的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佛陀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物,对他的崇... 2017-12-05 11:10 开始于2世纪的道教最初是期待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的大反叛,但是到了6世纪早期,它已经转变为哲学化的宗教,迎合精英的世界观与国家的需求。有组织的道教以一种流行运动开始,以成为国家宗教组织而结束,佛教却沿袭了相反的轨迹。它随着精英进入中国,却成为大众的宗教。佛陀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视为另一个道教神的,就如同西王母,也居住在西方,保佑那些信仰他的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佛陀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物,对他的崇拜多是为了寻求平安或好运,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哲学真理的导师。只有在南北朝,佛教的形而上学观念以及教义信条才被中国的精英所承认与欣赏。对雕像力量的信仰除了《洛阳伽蓝记》的描述外(“南阳人侯庆向家中铜佛像许愿将卖牛把佛像贴上金箔,后食言,佛像托梦,夺走了他儿子的性命。”很难想象这种恐怖的故事发生在佛身上),还有更多的证据,都来自云冈和龙门石窟中的佛像题记与绘画。除了皇族官员与僧侣的题记外,那里还有无数个由宗教社会和信众团体募捐雕像,以此获得功德的例子。这些题记揭示了佛教对于都城居民的意义。对他们来讲,看破现实的哲学观念没多大意义。有意义的是对能拯救众生的怜悯之神的虔诚信仰,这能够使他们脱离苦海,并将他们送到一个得到救赎的幸福世界中。简单来说,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佛陀继续扮演他在汉墓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西王母一样,是一个拯救受难之人的慈爱的神。调动佛陀与菩萨力量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个人幸福、亲戚健康,以及死去的亲人能得到超度和往生。6世纪中国的人天教门。这个民间佛教信仰教导追随者要遵循五条道德准则(五戒),倡导颂扬佛陀的简易方法,即绕佛教而行,这能够确保在现世中更好地重生病享有健康与财富。这种功利性的信条从根本上简化了佛教的形式,以保证信众获得俗世的幸福。它避不提及涅槃、菩萨、功德转换、超度众生以及大乘佛教其他任何原则,沉默地将参禅、对哲学原理的阐述这样一些佛教实践的核心部分搁置一边。佛教末世论的“三阶段下降说”,在南北朝时期就产生了,在6世纪导致更极端的行动,一些僧侣开始在石头上刻写完备的佛经,以待随后的新佛出世。对付佛法终结最根本的方法来自6世纪晚期出现的三阶教,主张僧侣与信众的融合,宣称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除末世论,佛教与道教共有的第二个主要概念是转世。一些僧侣主张业力轮回,其他佛教徒则声称功德可以转移到祖先身上,以保证他们获得更好重生。转世的观念被后世所继承,成为中国宗教常识的一部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业力不仅可以转移到祖先身上,还可以转移给子孙。朴素的祖先祭祀观念与佛道教相结合)。佛教及与道教的相互作用,永久改变了中国宗教宇宙观的几个特征。汉代意象模糊的死后世界被更为形象,更具体的一层层的天堂和地狱所取代,也从根本上将灵魂世界道德化。因果报应观念,极乐世界与地狱,节日超度,还有慈悲的神,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延续到今天。 此书在翻译时做了一个不好的处理,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多词汇是外国人看了中国古代典籍之后翻译成了英文,但是在翻译回中文时,没有回归到原词汇,而是根据英文单词再翻译成中文,比如文中随处可见的『城堡』,『都会』,『酋长』等。 书中第92页记叙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北史》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邺城妇女的时尚潮流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命运。在这个故事中,北齐的宫廷贵妇中兴起了一种新的发... 2017-12-02 15:45 此书在翻译时做了一个不好的处理,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多词汇是外国人看了中国古代典籍之后翻译成了英文,但是在翻译回中文时,没有回归到原词汇,而是根据英文单词再翻译成中文,比如文中随处可见的『城堡』,『都会』,『酋长』等。书中第92页记叙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北史》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邺城妇女的时尚潮流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命运。在这个故事中,北齐的宫廷贵妇中兴起了一种新的发型,并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而这实际上是在预示王朝即将面临的覆灭书中没有详细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但却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于是特地查找原文,终于在《北史》卷八中找到了原文描述:初,河清末,武成梦大猬攻破邺城,故索境内猬膏以绝之。识者以后主名声与猬相协,亡齐征也。又妇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翦落,危侧,当走西也。”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