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 刘志伟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副标题: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
作者:刘志伟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ISBN:9787547309667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41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为现今的史学研究摆脱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从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出发重建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孙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年)、《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年)、...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孙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年)、《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年)、《探寻历史的“基体”: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台湾人间出版社2016年)。 华南研究历史观的一次完美总结。刘老师从以人的行为为主体的历史入手,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具体之间讲明了区域研究的主旨。我们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将每一个“局部”视作研究的整体,在整体性的意识中去把握人的的行为在此“局部”中的影响与感知。因为人有能动性,所以研究的问题、视角与方法不断发生变化,正是在这种“流动”中,我们从“区域”感知到了“整体”对于“区域”的多元意义。 从抽象的“国家”的历史,到人的历史;不寻求脱离时空背景的、排他的普遍性论述;认识到历史研究者本身也是在具体时空下、有局限的人;区域研究的意义不在于它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的意义,而是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开心!||但和其他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分歧如何来讨论与和解呢?需要和解吗? 社会史给思想史提供军火,思想史给社会史开脑洞,阴阳互补的学术对话集。还是刘志伟主侃的篇幅多些,说了些在严肃文章中不方便说的话,例如170页“宗族不是氏族残余,是在明清人身依附松懈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组织”。可以作为学术文章的补充。 对整体与部分、具体与抽象、历史与现实、社会与国家的解读都很到位,只有把时空关联纳入到认识论的基底,才有可能打破流传已久的种种dichotomy,在这方面, 历史人类学 的经验弥足珍贵。 国史壬大脑升级读物,键政也可以看看这书,难怪,陈新说华南学派有后现代元素,果然如此,另外,单方面刘单方面碾压孙歌。 如何从历史中寻找中国,如何基于现有的信息做出判断,如何看待社会学,这个国家和社会是如何运行的,阶层是如何流动的,民众是如何接受国家政治机器的洗脑的。 虽然是一番学术对谈,但刘志伟老师在阐述自己以人为本历史观的过程中让我对这个国家、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关系以及思考、看待问题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角度。而“礼”之于法治、社会结构的讨论则解开了困扰我许久的认知盲区,豁然开朗,个体身份的流动实则在强化已经僵化的社会结构,相见恨晚的一席对话。或许,我们依旧处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之中吧。 这不是书评,只是部分摘抄。 非常好的访谈,孙歌的提问和追问很到位,刘志伟的回答收获很大,在很多方面,说出了自己有模糊感觉但完全说不出的话来。 访谈的核心之一是从国家的历史到人的历史。以往我们讨论应该关注民众的历史还是国家的历史,应该关注政治权力向基层渗透还是...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当然可能存在精英、民众的区别,但在整体历史观上,两者又可以表现出相同的史观和方法论,分歧在于国家的历史还是人的历史。事实上,社会成员区分为精英和民众,是从国家历史的角度建立并定义这些范畴,视其为有既定内涵、清晰边界,固定指向的概念。因此,... 《史学理论》课程作业,版权所有。 本书书名是《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①]。我想先从副标题中“对话”二字入手。如题所示,本书是以刘志伟与孙歌二位老师的对谈为形式展开的,是一次对谈录音稿整理后出版的产物。对谈作为学术产出的方式,对于大陆... - 今次真係要多謝許寶強教授推薦這本書。話說我在一個讀書組裡,入邊提到新清史的爭論,然後我在網上搜尋時找到一個關於 新清史 與 華南研究 的專題,發了給讀書組的群組卻引不起太多反響。 - 然後有一天許教授來這讀書組,聽起相關的討論,覺得華南研究與新清史卻實能打開些關... 看这本儿书之后在想如何写书评的时候,突然想到这句王孙归不归,后来又想到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只是想到这两句话而已全诗没啥子印象了,大抵当年读书的时候没少背诗罢了,只可惜年头儿久了背过的诗全部还给古人了,偶尔蹦出来一两句诗词来的,不是有这么个话吗?读诗... ”我们的研究是以人的行为作 为逻辑起点的,每个人都会从自己各式各样的目的 出发,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习惯),同时,每 个人的行为也必然受制于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更是 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性环境下行动,所有这 些,都决定了个人的有目的性的行动的总和,会制 造出一种集体性的结果。这个结果,在实践过程 中,会因为任何一种或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改 变而改变。我们的研究从来都不奢望可以把握这个 过程中所有的变化.. 2016-11-19 11:43  2人喜欢 ”我们的研究是以人的行为作 为逻辑起点的,每个人都会从自己各式各样的目的 出发,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习惯),同时,每 个人的行为也必然受制于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更是 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性环境下行动,所有这 些,都决定了个人的有目的性的行动的总和,会制 造出一种集体性的结果。这个结果,在实践过程 中,会因为任何一种或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改 变而改变。我们的研究从来都不奢望可以把握这个 过程中所有的变化和因果关系,但我们相信通过不 断深入的研究,可以了解和解释这个过程的发生和 变化机制,同时也累积着人类认识这个过程的智慧 和能力。就我自己而言,我在研究中的追求不过如 此。我不认为研究的目的是找到一个答案,能够确 证16世纪的社会发展到何种状态,为当时的社会经 济发展状态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或描画一个宏大的[ 32 ]蓝图。这样的认识不是不需要,因为我们往往要借 助对时代和社会的评估和认识去确定自己研究分析 的限度和理解的空间。但是,我们要清楚这种定义 与其说是研究的终点,不如说是研究过程需要借助 的工具,因为这些定义及其表述可以在研究中一直 流动,而且是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因着研 究的问题和探求问题的视角的改变而改变。在我自 己的研究过程中,当我确定在用一个方法去描述了 认识的对象是什么的时候,我就在脑袋里让它马上 流动起来,因为我很清楚,当自己把某一特定时刻 的认识表达出来之后,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就已经更 新了,新的判断已经在前面等待着你。当你建立起一样新的确定性,就意味着在你的主观 世界里制造了新的时空结构出来,这个时空结构马 上就会影响研究者的下一个研究实践。在客体方面 也是如此,当历史中的行动者在既定的结构下可以 采取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他就已经创造或改变了 自己下一个行为时制约着他行动的那个结构出来。 当这个结构一出来,他整个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我以为追求普遍 性不是我们做研究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在研究或[ 33 ]者叙述过程中的一个策略性选择。当我说这个是 什么的时候,其实已经隐含着我要说它可能在怎么 变。这种认知能力的获得并以这样一种认知能力去 建立对历史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是以人作为主体的 历史研究一个很基本的追求。在这样一种追求下,人虽然是我们研究的逻辑出发点, 但不可忘记的是,这个人,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塑造出 来的人,他是社会的人,具有文化的属性,同时也只能 在历史制造的时空结构、意识形态、社会关系、文化形 态和国家制度下行动,他是一个能动者,他在既有的结 构下行动并创造新的结构,我在研究中所追求的,就 是去建立对这个结构过程的认识。我好像越说越抽象了,回到具体一点的话题上吧。 我在研究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社会时候,不可避免 要面对我们走进乡村中随处可见的许许多多的宗族 祠堂,于是,在讨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乡村社 会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将视线投到宗族现象,由此 我的研究被标签为是做宗族,很多朋友们常常要和 我讨论宗族问题。比较常遇到的情况是,话题大多 从说明他研究的地方的宗族和珠江三角洲不一样开[ 34 ]始。我听到这些指教的时候,当然不能判断是否不 一样,但我觉得是否一样其实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值 得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是说不一样,那几乎是不言 而喻的,不用讨论我也知道一定不一样,这个世界 上根本就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其实,就是在珠江 三角洲,甚至在同一个乡村内部,宗族也是不一样 的。所以,宗族形态的不一样,这个事实本身不是 一个我们要得到的答案。我们期望更多了解的,是 在明清时代,在怎样的制度下,通过怎样的机制, 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宗族或者其他形式的组织在乡 村成为一种重要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形成, 又如何影响了乡村社会的历史,每一个局部地区存在 形态的差异。引诱我们去追寻的,是这个地区经历的历 史过程的不同。要建立这样的认识,追求普遍性是没 有多少意义的,不是说普遍性在我们的认识中没有任 何存在的空间,但是这个普遍性往往是在认知结构的 层面,通过历史的结构过程去把握的,在研究中常常 只是在思辨过程中的分析工具而已。我一再谈到结构,可能会引起质疑,难道结构不是 一种普遍性吗,结构难道不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甚至 僵化性的东西吗?我想分歧也许恰恰出在这一点刘志伟 :孙 歌 :[ 35 ]上,在我的观念里,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当然具有稳 定性,但对于历史学者来说,结构又不是一个僵化 的东西。结构的僵化,不是具体体现在这个社会的 组成、文化各个因素之间动态的关系上,很多时候 只是一种过程中的结果,甚至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 存在。我有时会觉得奇怪——本来历史学研究应该 处理的是过程,但很多时候都过分执着于结构的稳 定性,结果引出了很多无谓的争论。“ 个体身份的流动对僵化社会结构的巩固。 「刘志伟:是啊,在自己可以流动的社会中,没有人会真正批判甚至企图去摧毁原来的社会结构。我在不同场合常常喜欢用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梯子,在这个梯子上,每个人都可以往上爬,不过爬的过程中,为了自己爬得更快,常常会一脚把别人给踢下去,但是被踢下去的人,仍然可以努力继续再爬,一有机会又可以把其他人踹下去。所以,只要有可能上到这个梯子上的人,就不会想... 2019-03-30 21:04 个体身份的流动对僵化社会结构的巩固。「刘志伟:是啊,在自己可以流动的社会中,没有人会真正批判甚至企图去摧毁原来的社会结构。我在不同场合常常喜欢用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梯子,在这个梯子上,每个人都可以往上爬,不过爬的过程中,为了自己爬得更快,常常会一脚把别人给踢下去,但是被踢下去的人,仍然可以努力继续再爬,一有机会又可以把其他人踹下去。所以,只要有可能上到这个梯子上的人,就不会想要去拆掉这个梯子的。所有人都以为这个梯子是“我”需要的,是再好不过的东西了,如果没有这个梯子,“我”就没希望了。」 # 协调配合与辩论问题并行不悖,需要对谈双方不仅有相应的学养,还要掌握在双方不同的视野里不断地推进论题的技巧。 # 无论是叙事还是辨识,我们都要让思想流动起来。我们的研究需要的是结构化和再结构化的能力。我所谓的再结构化不是要把一座房子一再地拆了再重建,而是把这个房子本身的建造和改造的过程作为研究的主题,通过分析房子主人的行为和周边环境变化等引出的种种改变,认识房子自身的结构和意义的不断的变化过程,并... 2018-06-21 11:34 # 协调配合与辩论问题并行不悖,需要对谈双方不仅有相应的学养,还要掌握在双方不同的视野里不断地推进论题的技巧。# 无论是叙事还是辨识,我们都要让思想流动起来。我们的研究需要的是结构化和再结构化的能力。我所谓的再结构化不是要把一座房子一再地拆了再重建,而是把这个房子本身的建造和改造的过程作为研究的主题,通过分析房子主人的行为和周边环境变化等引出的种种改变,认识房子自身的结构和意义的不断的变化过程,并了解这个过程中持续起作用的复杂机制,只有这样,关于这座房子的了解才能在我们的观念上成为能够被掌握和思考的知识。(想起了福柯每次对自己的研究方法的强调) 大家注意了中国社会的这种流动性,但这个流动性是指个体的身份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在一个等级的结构中发生的,而这个结构非常僵化,由一套“礼仪”秩序规范着。因而这种流动性与很僵化的结构不是矛盾的,它可以使一种非常大规模的,具有绝对意义的流动,但正是这种流动性强化了结构的僵化。 2018-01-02 15:24 大家注意了中国社会的这种流动性,但这个流动性是指个体的身份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在一个等级的结构中发生的,而这个结构非常僵化,由一套“礼仪”秩序规范着。因而这种流动性与很僵化的结构不是矛盾的,它可以使一种非常大规模的,具有绝对意义的流动,但正是这种流动性强化了结构的僵化。 要把历史看成是一个流 动的过程,这个流动过程不仅仅是一套话语,而是 我们尽量激活身体感觉来进入的那个用话语无法穷 尽的主客体相互对话的过程。 2016-11-19 11:41 要把历史看成是一个流 动的过程,这个流动过程不仅仅是一套话语,而是 我们尽量激活身体感觉来进入的那个用话语无法穷 尽的主客体相互对话的过程。 我们也许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以人为历史的主体………即使是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视角看出去,也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图景国家的历史也好,人的历史也罢,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来看历史肯定是不同的,然而这应该是基本的共识或者叫常识才对,不过呢没常识,或者想书里后面提过的要对伪命题进行解答,其实就是对于毫无意义的事儿,不停的浪费时间罢了,只不过是大家都觉得时间这样浪费也无妨而已 2016-12-25 22:48 我们也许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以人为历史的主体………即使是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视角看出去,也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图景国家的历史也好,人的历史也罢,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来看历史肯定是不同的,然而这应该是基本的共识或者叫常识才对,不过呢没常识,或者想书里后面提过的要对伪命题进行解答,其实就是对于毫无意义的事儿,不停的浪费时间罢了,只不过是大家都觉得时间这样浪费也无妨而已 ,我们所追求的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的分歧, 其实不在于是研究国家还是研究民间,也不在于是 研究精英还是研究下层民众,而是在于是国家的历 史还是人的历史,分歧就在这里。 2016-11-19 11:41 ,我们所追求的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的分歧, 其实不在于是研究国家还是研究民间,也不在于是 研究精英还是研究下层民众,而是在于是国家的历 史还是人的历史,分歧就在这里。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的分期,其实不在于是研究国家还是研究民间,也不在于是研究精英还是下层民众,而在于历史是国家的历史还是人的历史,分歧就在这里。 2016-12-28 16:23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的分期,其实不在于是研究国家还是研究民间,也不在于是研究精英还是下层民众,而在于历史是国家的历史还是人的历史,分歧就在这里。 个体身份的流动对僵化社会结构的巩固。 「刘志伟:是啊,在自己可以流动的社会中,没有人会真正批判甚至企图去摧毁原来的社会结构。我在不同场合常常喜欢用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梯子,在这个梯子上,每个人都可以往上爬,不过爬的过程中,为了自己爬得更快,常常会一脚把别人给踢下去,但是被踢下去的人,仍然可以努力继续再爬,一有机会又可以把其他人踹下去。所以,只要有可能上到这个梯子上的人,就不会想... 2019-03-30 21:04 个体身份的流动对僵化社会结构的巩固。「刘志伟:是啊,在自己可以流动的社会中,没有人会真正批判甚至企图去摧毁原来的社会结构。我在不同场合常常喜欢用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梯子,在这个梯子上,每个人都可以往上爬,不过爬的过程中,为了自己爬得更快,常常会一脚把别人给踢下去,但是被踢下去的人,仍然可以努力继续再爬,一有机会又可以把其他人踹下去。所以,只要有可能上到这个梯子上的人,就不会想要去拆掉这个梯子的。所有人都以为这个梯子是“我”需要的,是再好不过的东西了,如果没有这个梯子,“我”就没希望了。」 # 协调配合与辩论问题并行不悖,需要对谈双方不仅有相应的学养,还要掌握在双方不同的视野里不断地推进论题的技巧。 # 无论是叙事还是辨识,我们都要让思想流动起来。我们的研究需要的是结构化和再结构化的能力。我所谓的再结构化不是要把一座房子一再地拆了再重建,而是把这个房子本身的建造和改造的过程作为研究的主题,通过分析房子主人的行为和周边环境变化等引出的种种改变,认识房子自身的结构和意义的不断的变化过程,并... 2018-06-21 11:34 # 协调配合与辩论问题并行不悖,需要对谈双方不仅有相应的学养,还要掌握在双方不同的视野里不断地推进论题的技巧。# 无论是叙事还是辨识,我们都要让思想流动起来。我们的研究需要的是结构化和再结构化的能力。我所谓的再结构化不是要把一座房子一再地拆了再重建,而是把这个房子本身的建造和改造的过程作为研究的主题,通过分析房子主人的行为和周边环境变化等引出的种种改变,认识房子自身的结构和意义的不断的变化过程,并了解这个过程中持续起作用的复杂机制,只有这样,关于这座房子的了解才能在我们的观念上成为能够被掌握和思考的知识。(想起了福柯每次对自己的研究方法的强调) 大家注意了中国社会的这种流动性,但这个流动性是指个体的身份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在一个等级的结构中发生的,而这个结构非常僵化,由一套“礼仪”秩序规范着。因而这种流动性与很僵化的结构不是矛盾的,它可以使一种非常大规模的,具有绝对意义的流动,但正是这种流动性强化了结构的僵化。 2018-01-02 15:24 大家注意了中国社会的这种流动性,但这个流动性是指个体的身份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在一个等级的结构中发生的,而这个结构非常僵化,由一套“礼仪”秩序规范着。因而这种流动性与很僵化的结构不是矛盾的,它可以使一种非常大规模的,具有绝对意义的流动,但正是这种流动性强化了结构的僵化。 读书人在民间推行士人之“礼”的过程,常常是通过把原来民间社会秩序中的”俗“纳入到”礼“的体系之中来实现的。 2018-01-02 13:18 读书人在民间推行士人之“礼”的过程,常常是通过把原来民间社会秩序中的”俗“纳入到”礼“的体系之中来实现的。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