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副标题: 作者:[美] 陆威仪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4460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68 定价:68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 【内容简介】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编辑推荐】 【西方著名汉学家写给大家的新唐史】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教授凭一己之力、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唐史新作,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唐史首选必读;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唐史之首选;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联袂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唐史】陆威仪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汲取50年来唐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利用新材料新方法,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唐朝历史,涵括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女性史、民族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重新思考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 【全面揭示唐代重大社会变革,开启后期帝制时代】全书围绕唐朝发生的巨大变革而展开,指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社会诸多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并将其贯穿到各个章节,不仅将唐朝作为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这一重要特色勾勒得淋漓尽致,而且写出了一部多姿多彩、熠熠生辉的新唐史。 ――――――――― 【专题叙事,细节丰富,印象深刻】全书分为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10个专题,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历史细节,以及对轶事、诗歌、图片的灵活运用,简洁的文风、生动的语言、极强的故事性和启发性,成就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唐史。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名人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德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 ——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宏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 ——郝春文,唐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 ——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一部简明易懂、令人印象深刻的唐朝简史。它是如此地简洁、清晰。据我所知,它是英语世界中对唐代历史总结得最好的作品。对于一般的学习中国历史或东亚历史的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麦大维(David L.McMullen),汉学家、剑桥大学教授 ★在这本《世界性的帝国: 唐朝》中,陆威仪教授将唐朝各个领域的知识极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写成了一部甚为可读的叙述。陆威仪教授对唐代历史的总述,是对唐代历史最好的概括,对于任何一个对这一朝代感兴趣的人来说,本书都是一个极佳的阅读起点……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本书无疑会成为唐朝简史的标准读物。 ——龙沛(Peter Lorge),《军事历史》(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y) ★叙述清晰、细节丰富,又有引用、轶事、诗歌、图片的支持,陆威仪教授通过将其与此前时代的比较,复原了一个转变中的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活力:地理、政治、城市生活、乡村社会、外部世界、亲属关系、宗教以及写作……关于中国的一些过时却仍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不愿变通的大国中心论帝国,对商业与外交不感兴趣,而陆威仪教授为一个变化中的唐朝所提供的微妙细节是对这种观点的直接挑战。 ——潘以红(Yihong Pan),《国际中国评论》(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陆威仪教授写出了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唐朝历史……这本书是一个窥察唐朝历史最新观点的好地方。写作这样一部作品并思考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意义的确是一种启发思想的努力。如果这本书鼓励了下一代学生严肃地去追寻唐朝历史,陆威仪教授就对唐研究做了真正的贡献。 ——邓百安 (Anthony DeBlasi),《亚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 译者简介 张晓东,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郑和研究中心兼职助理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成员,专攻中国运河史、中国军事史和东亚海洋史、海上丝绸之路问题,以及当前海洋地缘战略问题。著有《汉唐漕运与军事》《汉唐军事史论集》等。 冯世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唐史、中国古代民族史。 这套丛书还有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等。 哈佛中国史第3卷,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倾10年之功主编;美国汉学家陆威仪一人完成的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唐史,国内首次出版;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联袂推荐! 中国的通史总是以政治史为主线,其他领域只是依附在主线上。读中国通史,除了感到一本正经的教条外,有时还会感到二十四史只是一个一乱一治的循环。陆威仪则擅长从社会史层面研究中国的变迁,在每一卷中都设有讨论有关宗族、性别、日常礼仪和私生活、宗教、文学的内容,在本卷中他关注唐朝政治和文化的转型、中国地理格局的变化等。虽在引用史料有些明显的疏漏,有些结论似牵强。但这卷在前三卷中对我启发性最强,颠覆性最强,对中... 中国的通史总是以政治史为主线,其他领域只是依附在主线上。读中国通史,除了感到一本正经的教条外,有时还会感到二十四史只是一个一乱一治的循环。陆威仪则擅长从社会史层面研究中国的变迁,在每一卷中都设有讨论有关宗族、性别、日常礼仪和私生活、宗教、文学的内容,在本卷中他关注唐朝政治和文化的转型、中国地理格局的变化等。虽在引用史料有些明显的疏漏,有些结论似牵强。但这卷在前三卷中对我启发性最强,颠覆性最强,对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一些历史观念提出了独特看法。另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陆威仪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造诣。 思路尚可,但是原文错误就已经相当多,中译本更是翻译低级错误不断,错上加错,总体观感很差。 陆威仪此书在英语世界属于少有的中国断代史著作,也是少见的古代史著作。文言难治,国人如此,西人能读读陈寅恪也算难得了。 论作者的汉文修养,这部书不可能写得很精深,于是作者转换视角来做,用很多西人的理念来审视唐史的各个层面,对中文学术当有补益和启发。 当然这部... 唐朝自古以来就被国人所津津乐道,且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可资谈论的话题,无论从陆威仪先生所说“有唐一代,中华帝国经历的最大变革之一是对地理空间的再定义”,还是对于“东亚价值观”的影响,唐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哈佛中国史的前三部书,均为陆威... 公元618年,唐王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唐朝的到来,结束了隋灭亡之后的混乱时局,给中国带来了和平,同时这段朝代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陆威仪,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学家,专注于中国文明的研究。《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主要讲述着唐朝的丰富多彩,对中国... 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且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可资谈论的话题。大多数中国人把唐朝视为中国帝制时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唐帝国的疆域之大仅次于清王朝,是一个通过宗教、文字... 因为喜欢唐朝,选择这本书做了阅读笔记。关于唐朝有了新的认识,唐朝中后期的衰落之下,其实也对宋乃后朝盛世起了极其深远的作用。从第一章唐朝的地理条件中开始介绍,到后来朋党之争,或是后世衰亡。都让我从新的角度认识了唐朝,不再是局限于大唐完全是盛世这样片面的理解。... 第三部与第一部的空洞乏味,以及第二部稍显混乱不同(当然,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史书不混乱也不正常),这一部感觉已经将丛书上升了一个级别。 现在整理一些陆威仪所挖掘的“历史书中不会讲的历史”。 1.唐朝末年福建地区脱离中央政府控制成为独立的闽国。 ——引自 薛爱华《闽帝... 《哈佛中国史》这一系列丛书都有共同的特点,对于历史线性的故事本身并未长篇累牍,甚至读完整本书后,依旧不知道哪年是哪位皇帝登基。作为《哈佛中国史》的第三册《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更是如此,整本书只有第二章 从开国到内乱 的前两个单元粗略讲述了从隋末到安史... 经常有人说要梦回唐朝,可看完这本书后,我却对唐朝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可不想梦回唐朝。唐律中人就被分为三六九等,犯罪后的处罚截然不同,长安的大街宵禁,除贵族大官外,普通人若在大街闲逛那将被射杀,盛唐时期长安的市级只在东、西两市定期开放,官员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唐... 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势最大的时代有几个,东汉,唐和明,而最厉害的是唐,宦官达到随意废立四五个皇帝的程度。宦官权力坐大,始作俑者当然是皇帝自己。如果说东汉皇帝是利用宦官对抗外戚,明代皇帝用来对抗儒臣,则唐代是用他们对抗最厉害的对手藩镇。 唐朝初期,三分之二的军队是... 本书是陆威仪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不由佩服作者,要是有人让我写秦到唐的历史。我是断然不敢的。 本书开宗明义,提出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并强调了唐到宋的“中古”到“近世”说,这种说法在上个世纪国内外学者广泛讨论,基本已经认为不是十分准确和正确的说... 1、 地理 1) 在关中建立首都是困难的,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隋唐正不可逆转的向东南部移动。 2) 富饶的汾河谷地在唐代集中了35个灌溉工程,全国居第三。 3) 西汉最后几十年,当关中粮食生产力达到顶峰时,下游溃堤的频率却增大了。东汉当西北部分土地被抛荒,灾害发生频率却下降了。5世纪北魏重新统一后,溃堤的频率再次上升。 4) 唐朝建立时,东北方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中原。 5) 漕运限制了军队大规模移动的能力。军队规... 2017-06-20 17:32 2人喜欢 1、 地理1) 在关中建立首都是困难的,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隋唐正不可逆转的向东南部移动。2) 富饶的汾河谷地在唐代集中了35个灌溉工程,全国居第三。3) 西汉最后几十年,当关中粮食生产力达到顶峰时,下游溃堤的频率却增大了。东汉当西北部分土地被抛荒,灾害发生频率却下降了。5世纪北魏重新统一后,溃堤的频率再次上升。4) 唐朝建立时,东北方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中原。5) 漕运限制了军队大规模移动的能力。军队规模越大,需要停留在漕运范围内,机动性越弱。2、 军事制度1) 早期唐朝在很多方面是两个世纪以来的制度总结。可以从他的军事制度、半世系贵族制、法令、土地所有权和税收制度看出来。所有这些制度共同目标是将社会分为地位和功能不同的世系群体。2) 军事制度是对从农户中分离出来的由军户和非汉人租车的军事人口的依赖。“府兵”(由西北精英家族成员租车)、北衙禁军(这是从精英家族子嗣和湖人游牧雇佣兵中招募的守卫宫禁的卫兵)3) 唐初府兵列入特别军户户籍,免去大部分赋税和劳役,每名士兵获得一块耕地。需要自备武器和供给,国际提供铠甲和更多精良的武器。4)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专业水平而不消耗国家的财政开支。5) 然而,边疆冲突的加剧,府兵变得过时无用了。武后被迫在边疆无限期保留一支大军。有抵触的小康家族开始逃避兵役6) 717年转而付给自愿延长服役期限的人报酬,招募失地农民,这些永久性的雇佣兵被称为“健儿”。国家对募兵奖励以军饷,免去赋税和劳役。军镇也雇佣胡人骑兵作战。7) 唐朝后期,军事生涯成为社会地位提升的康庄大道,由此掌权的人比科举的还多。8) 数十年间,一些节度使被授予更广泛的经济权力和地方权力。但国家对于边疆防御的需要压倒了国内叛乱的关注。3、 贵族1) 宋朝沈括首次提出了唐朝精英由两个明显不同的阶层组成。顶峰的是少数全国知名的世族。关中精英同样骄傲。山西大族和南朝贵族权利稍弱。2) 这些高门之下是几千个在自己乡里具有特权的地方精英家族。这些家族是武后科举制取士的主要受益者。4、 法律1) 725年玄宗颁布了最完整的唐律,一直实施到14世纪。2) 不同于汉律,对贵贱的不同法律主体区别。一些贱民的法律地位低于自由人。包括世系的官户、乐户、部曲、奴婢。5、 土地制度和赋税1) 5世纪开始了均田制。华北平原由于战乱无人耕种。2) 桑树需要几十年的持续栽培,因此一类特殊的永业田出现了。3) 文献显示,土地实际授予的数量大大低于法律规定的数目。4) 两税法最大的变化是不再把观念上成年男子工作作为征税的基本单位。作为替代,税额评估以财产和耕地多少为基础计算。5) 根据新政策藩镇只能从藩镇的治所获得税收。所有其他州在自己和朝廷之间瓜分税收,不经有藩镇。州的加强,以及节度使对行政官员委任权的废止,削弱了节度使对本镇军事动员的能力。6) 后期唐朝放弃了几百年来农民平均化和国家管理每个家庭的旧理念。这把政府降低到简单依据财产收税的角色。7) 810年的法律确认了户部和盐铁使分别负责南北方的财政。8) 新的财政政策导致了财政官员的职业化。财政事务的专门知识,而非传统文官体系的履历,成为新人在财政部门获得权利的途径。最终,这些职业化的训练和优先提拔资格,通过内部通婚得以加强,形成了在11世纪掌控宋朝的财政贵族阶层。6、 藩镇1) “安史之乱”是以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为标志的唐朝早期制度解体导致的结果,也是促使其瓦解的原因。2) 宪宗之后20多年有三位弱势的统治者。党政是这几十年政治史的主题。接下来20年,在有作为的武宗和宣宗下,皇权得到有限度的振兴。3) 唐代科举认为品德和德行比才能重要。一些人主张对考生的背景和品格了解有助于挑选有价值的人才。反之,如果单纯匿名写作录取,只是奖励了善于虚文的油嘴滑舌之辈。4) 唐朝统治的最后半个世纪,维持朝廷开支的负担落在长江流域,导致当地陷入大规模贫困。在末期叛乱中,国家和叛乱者都促进了地方广泛的军事化。唐朝末年整个帝国遍布地方武装自卫力量和军事化的藩镇。5) 关中藩镇由于临近首都、生产衰落、领地狭小,使他们不能像河北那样自治。6) 军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政治和社会群体。职业兵转为世袭群体加强了这一变化。7) 在统治唐朝的大家族消失后,军人扮演了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8) 7、 城市生活1) 长安城南面8个坊仍旧没有真正的住宅,继续当作农田使用。2) 只有送官方文书的人、特许的婚礼、找大夫的人、报告死讯的人,才被允许夜间行走主要道路。只有元宵节几天例外。3) 佛寺道观、三品以上官员住宅,允许开门直面街道,显示出不受宵禁限制。4) 平康里的从业女子是官妓,主要为科考士子服务。8、 乡村社会1) 唐代的变化在于土地所有制的改变、种植技术的进步、农业商品化、地方城镇市场的成长、以远距离贸易为目的的作物生产。2) 均田制的局限性在于,法律的例外构成了对其宣传的平等口号的嘲笑。政府认可占有大批土地的庄园的存在。3) 均田制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崩溃,在于名册的破坏,东北部藩镇的控制,忠诚的节度使将辖内所有收入用于军事开支。4) 唐代晚期庄园与魏晋庄园的区别在于佃农地位的合法化。5) 晚唐到宋,有机动物肥成为南方主要的肥料。8-9世纪一种新式犁的引入,用牛拉犁在南方才变得平常,这个进步促使南方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和帝国经济的支柱。新式犁的特性是可以在多种多样的土壤环境中使用,得益于一个设备—犁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犁沟的深度,可以削平灌木和野草的根部。新的操控性对于小块、不规则的稻田和倾斜的田地特别重要,在那里一头牛可以拉着犁在陡峭的斜坡上下。可以拓展到南方的丘陵地带。当犁逐渐翻动了上层土壤后,牛的蹄子压紧了硬土层,使得液体难以渗透,使得水稻更容易种植。6) 越南的占城稻10世纪引入中国。这种水稻蛋白质含量低,但有不同寻常的抗旱能力。后来经过选择性杂交,这些新品种结合并提高了旧有品质的优点,到12世纪,有数十种稻米可供种植。7) 唐代新农地开发最多的区域是位于太湖和洞庭湖的湿地。关键技术在于“圩”田。建造很大的围堤阻挡水,堤上的水闸控制流入灌溉田地的水量。9、 外部世界1) 朝鲜、日本、南诏这些国家的出现是次生国家形成的典型例子。2) 新兴的东亚文化圈以大乘佛教为共同信仰。东亚文化圈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中文。3) 当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将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引入印度和中亚后,中国的丝绸出口在10世纪以后衰落了。从那时起,瓷器成为通过印度转运的主要商品。只有当海洋贸易来临后,这样沉重易碎的商品才可能实现远距离贸易,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新的海上贸易允许中国从东南亚进口大量香料、药品、木材。4) 唐代的葡萄酒店普遍由粟特人或波斯人经营。10、 家庭1) 随着唐朝覆灭和大族显赫地位的终结,与婚姻有关的财产流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宋代不再是男方提供大量聘礼给高门大族来交换他们的女儿,而是女方家族开始提供出嫁的嫁妆。嫁女儿会导致家庭财产遭受巨大损失,长期以往导致上层女子地位的下降。2) 名门望族中有抱负的成员开始在长安定居下来,那些留在故乡的人放弃了对政治地位的要求,逐步被排挤在认证社会地位的族谱以外。3) 唐代只有10%的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成为官员的主要途径是世系。11、 宗教1) 唐代佛教扮演着穷人守护者的角色,他们的作用在帝国晚期逐步被富裕的宗族组织和缙绅所替代。2) 隋文帝把自己与理想的佛教圣王相提并论,认为中国和印度具有一样的中心地位。3) 中国人也在自己的帝国内发现其他佛教神祇的圣地,最著名的是供养文殊菩萨的五台山。4) 《大唐开元礼》 只收录了中华帝国早期的礼仪,包括即位仪式、京郊祭天礼、祭祖礼、封禅礼、巡狩礼。5) 泰山在秦汉时期的封禅礼是帝王独自登顶举行仪式的。唐代封禅礼成为整个国家公开的仪式,许多官员一同登顶。封禅不只在泰山,也在嵩山。12、 结语1) 五代是统治唐代政府和社会的大族的消失,他们把命运完全和唐政府捆绑在一起,放弃了地方基础,迁入洛阳和长安,当灾难来临无处可逃。2) 几百年来家族后裔数量的增加,仕途不成功的支脉被排除在外。3) 新的伦理价值观出现—才能被普遍接受为社会地位的基础。朝廷在招募南方地区晚唐的财政基础的盐铁使和东北部节度使的幕僚班底时都看重才能。使得出身寒微的才子提供了掌握实权的渠道。4) 五代十国的君主依靠菌丝、财政、管理能力来选拔部属。5) 742—1080年间,北方人口只增长了26%,南方则增长了328%。 及至唐朝,“南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遍布丛林、沼泽、瘟疫、毒草、野兽的危险奇异之地,是众多被贬黜的官员一去不复返的流放之地。虽然在唐代这些意象依旧不变,但“南方”一词所指带的地域范围稳定地向赤道移动。在汉代,这一词语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则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这一转变反映了汉人几百年来持续南移以及他们带来的地形景观的改变。 “南方”又是一个古代世界很具有魔性的地方。生活不止苟... 2017-07-16 11:42 1人喜欢 及至唐朝,“南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遍布丛林、沼泽、瘟疫、毒草、野兽的危险奇异之地,是众多被贬黜的官员一去不复返的流放之地。虽然在唐代这些意象依旧不变,但“南方”一词所指带的地域范围稳定地向赤道移动。在汉代,这一词语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则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这一转变反映了汉人几百年来持续南移以及他们带来的地形景观的改变。“南方”又是一个古代世界很具有魔性的地方。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南方”大概就是古人的远方了。巴蜀,西域,南方(岭南),应该算是唐代文人笔下出现次数最多的几个“远方”,而最不受待见的,自然是“南方”了。在古人眼里,一提到“南方”,必然会联想到卑湿之地、多丛林野兽、瘴气杀人、蛮夷居所。这些都是北方士人的“印象”,而未必是真实状况;所以在探讨这个的问题时,一般会使用文学意味的“意象”一词(最典型的如薛爱华:《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如果从时间轴来看,“南方”的概念又是不断南移的,汉代时中原人说长江流域“卑湿,丈夫早夭”,到了唐代,“南方”南移,多用来形容岭南地区,两广被黑的最惨。“南方”的南移,在其背后发挥作用的是实际上是不断南移的中原人。 在这一地缘结构中,富有而相对非武装化的南方在物资和财政上支持着因为战略原因而设在北方的首都,确定了中华帝国后期的架构。 2016-12-20 09:36 1人喜欢 在这一地缘结构中,富有而相对非武装化的南方在物资和财政上支持着因为战略原因而设在北方的首都,确定了中华帝国后期的架构。 韩愈有关其塑造自我的描述也引进了古代和个性的主题。对于韩愈,就像对柳宗元和其他人一样,“古代”不是一个写作文集,使学者能够通过模仿更早的风格而躲避汉代之后的发展,而是一个通过终生自我耕耘到达的“精神状态”。通过持久的学习和自我批评,革除导致政治崩溃的当世的堕落,使自己成为圣贤古道的化身。以这种方式使古代内化,既需要经常阅读古文,也需要通过写作训练重塑自我。正如韩愈所说:“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 2019-03-25 14:51 韩愈有关其塑造自我的描述也引进了古代和个性的主题。对于韩愈,就像对柳宗元和其他人一样,“古代”不是一个写作文集,使学者能够通过模仿更早的风格而躲避汉代之后的发展,而是一个通过终生自我耕耘到达的“精神状态”。通过持久的学习和自我批评,革除导致政治崩溃的当世的堕落,使自己成为圣贤古道的化身。以这种方式使古代内化,既需要经常阅读古文,也需要通过写作训练重塑自我。正如韩愈所说:“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用这种“古典”方式写作,在古人价值内化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种“风骨”,而不是仅仅跟从经典文章里的规范。这是与韩愈生活哲学观念并行的以便重获“圣人之道”的文学思想。 1、 地理 1) 在关中建立首都是困难的,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隋唐正不可逆转的向东南部移动。 2) 富饶的汾河谷地在唐代集中了35个灌溉工程,全国居第三。 3) 西汉最后几十年,当关中粮食生产力达到顶峰时,下游溃堤的频率却增大了。东汉当西北部分土地被抛荒,灾害发生频率却下降了。5世纪北魏重新统一后,溃堤的频率再次上升。 4) 唐朝建立时,东北方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中原。 5) 漕运限制了军队大规模移动的能力。军队规... 2017-06-20 17:32 2人喜欢 1、 地理1) 在关中建立首都是困难的,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隋唐正不可逆转的向东南部移动。2) 富饶的汾河谷地在唐代集中了35个灌溉工程,全国居第三。3) 西汉最后几十年,当关中粮食生产力达到顶峰时,下游溃堤的频率却增大了。东汉当西北部分土地被抛荒,灾害发生频率却下降了。5世纪北魏重新统一后,溃堤的频率再次上升。4) 唐朝建立时,东北方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中原。5) 漕运限制了军队大规模移动的能力。军队规模越大,需要停留在漕运范围内,机动性越弱。2、 军事制度1) 早期唐朝在很多方面是两个世纪以来的制度总结。可以从他的军事制度、半世系贵族制、法令、土地所有权和税收制度看出来。所有这些制度共同目标是将社会分为地位和功能不同的世系群体。2) 军事制度是对从农户中分离出来的由军户和非汉人租车的军事人口的依赖。“府兵”(由西北精英家族成员租车)、北衙禁军(这是从精英家族子嗣和湖人游牧雇佣兵中招募的守卫宫禁的卫兵)3) 唐初府兵列入特别军户户籍,免去大部分赋税和劳役,每名士兵获得一块耕地。需要自备武器和供给,国际提供铠甲和更多精良的武器。4)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专业水平而不消耗国家的财政开支。5) 然而,边疆冲突的加剧,府兵变得过时无用了。武后被迫在边疆无限期保留一支大军。有抵触的小康家族开始逃避兵役6) 717年转而付给自愿延长服役期限的人报酬,招募失地农民,这些永久性的雇佣兵被称为“健儿”。国家对募兵奖励以军饷,免去赋税和劳役。军镇也雇佣胡人骑兵作战。7) 唐朝后期,军事生涯成为社会地位提升的康庄大道,由此掌权的人比科举的还多。8) 数十年间,一些节度使被授予更广泛的经济权力和地方权力。但国家对于边疆防御的需要压倒了国内叛乱的关注。3、 贵族1) 宋朝沈括首次提出了唐朝精英由两个明显不同的阶层组成。顶峰的是少数全国知名的世族。关中精英同样骄傲。山西大族和南朝贵族权利稍弱。2) 这些高门之下是几千个在自己乡里具有特权的地方精英家族。这些家族是武后科举制取士的主要受益者。4、 法律1) 725年玄宗颁布了最完整的唐律,一直实施到14世纪。2) 不同于汉律,对贵贱的不同法律主体区别。一些贱民的法律地位低于自由人。包括世系的官户、乐户、部曲、奴婢。5、 土地制度和赋税1) 5世纪开始了均田制。华北平原由于战乱无人耕种。2) 桑树需要几十年的持续栽培,因此一类特殊的永业田出现了。3) 文献显示,土地实际授予的数量大大低于法律规定的数目。4) 两税法最大的变化是不再把观念上成年男子工作作为征税的基本单位。作为替代,税额评估以财产和耕地多少为基础计算。5) 根据新政策藩镇只能从藩镇的治所获得税收。所有其他州在自己和朝廷之间瓜分税收,不经有藩镇。州的加强,以及节度使对行政官员委任权的废止,削弱了节度使对本镇军事动员的能力。6) 后期唐朝放弃了几百年来农民平均化和国家管理每个家庭的旧理念。这把政府降低到简单依据财产收税的角色。7) 810年的法律确认了户部和盐铁使分别负责南北方的财政。8) 新的财政政策导致了财政官员的职业化。财政事务的专门知识,而非传统文官体系的履历,成为新人在财政部门获得权利的途径。最终,这些职业化的训练和优先提拔资格,通过内部通婚得以加强,形成了在11世纪掌控宋朝的财政贵族阶层。6、 藩镇1) “安史之乱”是以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为标志的唐朝早期制度解体导致的结果,也是促使其瓦解的原因。2) 宪宗之后20多年有三位弱势的统治者。党政是这几十年政治史的主题。接下来20年,在有作为的武宗和宣宗下,皇权得到有限度的振兴。3) 唐代科举认为品德和德行比才能重要。一些人主张对考生的背景和品格了解有助于挑选有价值的人才。反之,如果单纯匿名写作录取,只是奖励了善于虚文的油嘴滑舌之辈。4) 唐朝统治的最后半个世纪,维持朝廷开支的负担落在长江流域,导致当地陷入大规模贫困。在末期叛乱中,国家和叛乱者都促进了地方广泛的军事化。唐朝末年整个帝国遍布地方武装自卫力量和军事化的藩镇。5) 关中藩镇由于临近首都、生产衰落、领地狭小,使他们不能像河北那样自治。6) 军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政治和社会群体。职业兵转为世袭群体加强了这一变化。7) 在统治唐朝的大家族消失后,军人扮演了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8) 7、 城市生活1) 长安城南面8个坊仍旧没有真正的住宅,继续当作农田使用。2) 只有送官方文书的人、特许的婚礼、找大夫的人、报告死讯的人,才被允许夜间行走主要道路。只有元宵节几天例外。3) 佛寺道观、三品以上官员住宅,允许开门直面街道,显示出不受宵禁限制。4) 平康里的从业女子是官妓,主要为科考士子服务。8、 乡村社会1) 唐代的变化在于土地所有制的改变、种植技术的进步、农业商品化、地方城镇市场的成长、以远距离贸易为目的的作物生产。2) 均田制的局限性在于,法律的例外构成了对其宣传的平等口号的嘲笑。政府认可占有大批土地的庄园的存在。3) 均田制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崩溃,在于名册的破坏,东北部藩镇的控制,忠诚的节度使将辖内所有收入用于军事开支。4) 唐代晚期庄园与魏晋庄园的区别在于佃农地位的合法化。5) 晚唐到宋,有机动物肥成为南方主要的肥料。8-9世纪一种新式犁的引入,用牛拉犁在南方才变得平常,这个进步促使南方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和帝国经济的支柱。新式犁的特性是可以在多种多样的土壤环境中使用,得益于一个设备—犁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犁沟的深度,可以削平灌木和野草的根部。新的操控性对于小块、不规则的稻田和倾斜的田地特别重要,在那里一头牛可以拉着犁在陡峭的斜坡上下。可以拓展到南方的丘陵地带。当犁逐渐翻动了上层土壤后,牛的蹄子压紧了硬土层,使得液体难以渗透,使得水稻更容易种植。6) 越南的占城稻10世纪引入中国。这种水稻蛋白质含量低,但有不同寻常的抗旱能力。后来经过选择性杂交,这些新品种结合并提高了旧有品质的优点,到12世纪,有数十种稻米可供种植。7) 唐代新农地开发最多的区域是位于太湖和洞庭湖的湿地。关键技术在于“圩”田。建造很大的围堤阻挡水,堤上的水闸控制流入灌溉田地的水量。9、 外部世界1) 朝鲜、日本、南诏这些国家的出现是次生国家形成的典型例子。2) 新兴的东亚文化圈以大乘佛教为共同信仰。东亚文化圈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中文。3) 当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将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引入印度和中亚后,中国的丝绸出口在10世纪以后衰落了。从那时起,瓷器成为通过印度转运的主要商品。只有当海洋贸易来临后,这样沉重易碎的商品才可能实现远距离贸易,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新的海上贸易允许中国从东南亚进口大量香料、药品、木材。4) 唐代的葡萄酒店普遍由粟特人或波斯人经营。10、 家庭1) 随着唐朝覆灭和大族显赫地位的终结,与婚姻有关的财产流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宋代不再是男方提供大量聘礼给高门大族来交换他们的女儿,而是女方家族开始提供出嫁的嫁妆。嫁女儿会导致家庭财产遭受巨大损失,长期以往导致上层女子地位的下降。2) 名门望族中有抱负的成员开始在长安定居下来,那些留在故乡的人放弃了对政治地位的要求,逐步被排挤在认证社会地位的族谱以外。3) 唐代只有10%的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成为官员的主要途径是世系。11、 宗教1) 唐代佛教扮演着穷人守护者的角色,他们的作用在帝国晚期逐步被富裕的宗族组织和缙绅所替代。2) 隋文帝把自己与理想的佛教圣王相提并论,认为中国和印度具有一样的中心地位。3) 中国人也在自己的帝国内发现其他佛教神祇的圣地,最著名的是供养文殊菩萨的五台山。4) 《大唐开元礼》 只收录了中华帝国早期的礼仪,包括即位仪式、京郊祭天礼、祭祖礼、封禅礼、巡狩礼。5) 泰山在秦汉时期的封禅礼是帝王独自登顶举行仪式的。唐代封禅礼成为整个国家公开的仪式,许多官员一同登顶。封禅不只在泰山,也在嵩山。12、 结语1) 五代是统治唐代政府和社会的大族的消失,他们把命运完全和唐政府捆绑在一起,放弃了地方基础,迁入洛阳和长安,当灾难来临无处可逃。2) 几百年来家族后裔数量的增加,仕途不成功的支脉被排除在外。3) 新的伦理价值观出现—才能被普遍接受为社会地位的基础。朝廷在招募南方地区晚唐的财政基础的盐铁使和东北部节度使的幕僚班底时都看重才能。使得出身寒微的才子提供了掌握实权的渠道。4) 五代十国的君主依靠菌丝、财政、管理能力来选拔部属。5) 742—1080年间,北方人口只增长了26%,南方则增长了328%。 在这一地缘结构中,富有而相对非武装化的南方在物资和财政上支持着因为战略原因而设在北方的首都,确定了中华帝国后期的架构。 2016-12-20 09:36 1人喜欢 在这一地缘结构中,富有而相对非武装化的南方在物资和财政上支持着因为战略原因而设在北方的首都,确定了中华帝国后期的架构。 及至唐朝,“南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遍布丛林、沼泽、瘟疫、毒草、野兽的危险奇异之地,是众多被贬黜的官员一去不复返的流放之地。虽然在唐代这些意象依旧不变,但“南方”一词所指带的地域范围稳定地向赤道移动。在汉代,这一词语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则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这一转变反映了汉人几百年来持续南移以及他们带来的地形景观的改变。 “南方”又是一个古代世界很具有魔性的地方。生活不止苟... 2017-07-16 11:42 1人喜欢 及至唐朝,“南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遍布丛林、沼泽、瘟疫、毒草、野兽的危险奇异之地,是众多被贬黜的官员一去不复返的流放之地。虽然在唐代这些意象依旧不变,但“南方”一词所指带的地域范围稳定地向赤道移动。在汉代,这一词语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则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这一转变反映了汉人几百年来持续南移以及他们带来的地形景观的改变。“南方”又是一个古代世界很具有魔性的地方。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南方”大概就是古人的远方了。巴蜀,西域,南方(岭南),应该算是唐代文人笔下出现次数最多的几个“远方”,而最不受待见的,自然是“南方”了。在古人眼里,一提到“南方”,必然会联想到卑湿之地、多丛林野兽、瘴气杀人、蛮夷居所。这些都是北方士人的“印象”,而未必是真实状况;所以在探讨这个的问题时,一般会使用文学意味的“意象”一词(最典型的如薛爱华:《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如果从时间轴来看,“南方”的概念又是不断南移的,汉代时中原人说长江流域“卑湿,丈夫早夭”,到了唐代,“南方”南移,多用来形容岭南地区,两广被黑的最惨。“南方”的南移,在其背后发挥作用的是实际上是不断南移的中原人。 韩愈有关其塑造自我的描述也引进了古代和个性的主题。对于韩愈,就像对柳宗元和其他人一样,“古代”不是一个写作文集,使学者能够通过模仿更早的风格而躲避汉代之后的发展,而是一个通过终生自我耕耘到达的“精神状态”。通过持久的学习和自我批评,革除导致政治崩溃的当世的堕落,使自己成为圣贤古道的化身。以这种方式使古代内化,既需要经常阅读古文,也需要通过写作训练重塑自我。正如韩愈所说:“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 2019-03-25 14:51 韩愈有关其塑造自我的描述也引进了古代和个性的主题。对于韩愈,就像对柳宗元和其他人一样,“古代”不是一个写作文集,使学者能够通过模仿更早的风格而躲避汉代之后的发展,而是一个通过终生自我耕耘到达的“精神状态”。通过持久的学习和自我批评,革除导致政治崩溃的当世的堕落,使自己成为圣贤古道的化身。以这种方式使古代内化,既需要经常阅读古文,也需要通过写作训练重塑自我。正如韩愈所说:“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用这种“古典”方式写作,在古人价值内化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种“风骨”,而不是仅仅跟从经典文章里的规范。这是与韩愈生活哲学观念并行的以便重获“圣人之道”的文学思想。 简而言之,唐代科举的社会和历史作用是它提供了进入一个由社会地位而非官职规定的群体的资格。科举仅仅是形成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因素之一”,作品的递交和座主门生关系的建立以科举及第为顶点。科举成功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在主考官和他的门生之间以及同年门生之间建立其终身联系的纽带。在王朝的后半期,科举及第者往往是精英家族女婿的热门人选,与王朝早年精英家族女儿们的状态类似。科举本身,加上考试前... 2019-02-02 23:03 简而言之,唐代科举的社会和历史作用是它提供了进入一个由社会地位而非官职规定的群体的资格。科举仅仅是形成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因素之一”,作品的递交和座主门生关系的建立以科举及第为顶点。科举成功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在主考官和他的门生之间以及同年门生之间建立其终身联系的纽带。在王朝的后半期,科举及第者往往是精英家族女婿的热门人选,与王朝早年精英家族女儿们的状态类似。科举本身,加上考试前作品的传阅,延续了之前几个世纪通过文学创作技能来规定精英身份的传统。与其说科举仅仅是为政府挑选官员,不如说科举帮助创建了一个新的“特权集团”,其特性和运作机制与旧的世家大族很类似,有时甚至完全一样。因此,传统的士族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仍能保持引以为豪的地位,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旧精英在成功地将自己转变为这个新群体的一员时,也种下了毁灭自身的种子。唐后期士族的力量,连同这些士族自身的存在,基本上沦为一种概念。为了界定其身份的族谱和威望,唐后期的精英与科举及官职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使他们仅仅是为国家效力的贵族,在政府之外无法生存。由于没有地方基础,他们发挥影响的范围仅为周围那些尊敬其门第和官职的人。不同于其他将地方权力与政府官职结合在起的精英, 他们没有王朝就不能生存, 正因为如此,他们与其效力的唐朝政府一起消亡了。 其至到850年吐暮王国崩溃以及南诏在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进入长期的衰落之后,唐帝国依旧没有恢复其原本在中亚的地位。该地区落到了正在亚洲扩张和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势力的控制之下。于7世纪摧毁了波斯萨珊帝国,并且吞并了许多较小的城市王国后,阿拉伯军队于751年与中国军队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在恒罗斯之战中击溃了唐军。“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吐蕃对中国西北的征服使得阿拉伯人自由地推进到中亚。这次入侵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失... 2019-02-02 22:27 其至到850年吐暮王国崩溃以及南诏在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进入长期的衰落之后,唐帝国依旧没有恢复其原本在中亚的地位。该地区落到了正在亚洲扩张和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势力的控制之下。于7世纪摧毁了波斯萨珊帝国,并且吞并了许多较小的城市王国后,阿拉伯军队于751年与中国军队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在恒罗斯之战中击溃了唐军。“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吐蕃对中国西北的征服使得阿拉伯人自由地推进到中亚。这次入侵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失去了对敦煌以西的控制,直到18世纪满族对该地区的征服;还意味着中亚永远脱离了佛教世界和中华文化圈。 王勖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例子来自《资治通鉴》,但说的是这个叫『王勖』的人被人评价为『贤』,而不是他叫『王勖贤』。 2018-05-06 16:59 王勖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资治通鉴》,但说的是这个叫『王勖』的人被人评价为『贤』,而不是他叫『王勖贤』。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