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韬与晚清改革 柯文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副标题:王韬与晚清改革
作者:柯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3975
出版时间:2016
页数:320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著名中国研究学者柯文的成名之作,雷颐领衔翻译,晚清改革代表人物、“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的传奇一生,看中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踌躇前行 ------------------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以王韬这位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上产生过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心,探究他在晚清参与造反、改革,为中国引入现代思想的历程,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最早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为解释中国近代以来传统和现代性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 “东鉴丛书”还包括《中华帝国的法律》《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待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待出)等。 -------------... 著名中国研究学者柯文的成名之作,雷颐领衔翻译,晚清改革代表人物、“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的传奇一生,看中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踌躇前行 ------------------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以王韬这位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上产生过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心,探究他在晚清参与造反、改革,为中国引入现代思想的历程,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最早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为解释中国近代以来传统和现代性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 “东鉴丛书”还包括《中华帝国的法律》《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待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待出)等。 ------------------ 【编辑推荐】 1、著名中国研究学者柯文的成名之作,晚清改革代表人物王韬的传奇一生,看中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踌躇前行。 2、王韬传奇经历:他是晚清改革历程的代表人物,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先是为太平天国出谋划策,后流亡香港,游学英法和日本,在香港最早创办现代报刊《循环日报》,提倡维新变法。 3、晚清改革研究的经典之作,最早提出沿海和内地的分析框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突出贡献。 4、作者柯文师从费正清和史华慈,是美国中国研究第三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 5、著名近代史学者雷颐领衔翻译。 ------------------ 【评论】 柯文确切地掌握了历史学和一些很困难领域的学术研究手段。他也始终注意关心一些总的问题,并很注意在必要的时候运用比较的方法。他的思路清晰,观察问题立意很高。他的所有这些素质可以见诸于其著作,并且也将继续见诸于其未来著作。我完全相信他是一个高效的、有魅力的教师。 ——史华慈 柯文的著作令我折服倾倒,并无数次地为我指出做最优秀的历史学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柯文的著作为那些看上去有些反正统的历史写作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合法性。 ——萧邦齐 柯文(Paul A.Cohen)1934 年 6 月出生于美国纽约。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 师从费正清教授和史华慈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 取得博士学位。他对中国研究范式和视角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极大关注,被认为是美国中国研究第三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还著有《中国与基督教》《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 我的王韬传要出中文版了,这使我深感荣幸。然而,此书原文的出版毕竟距今已有近20年了,而书籍并非美酒,不一定愈陈愈醇。所以我觉得眼下重提此书时,有必要做某些分辩。 使这样做显得合乎情理的原因之一,与这部专著(共9章)的前8章所探讨的对象——王韬本人有关。王韬是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19世纪后几十年的改革推动者,以及作为两种文明间的调停者,他.. 研究一个人的价值,可能不在于他是历史创造者,而是在于他是一个历史经历者,透过他的思想和人生,可以看到清末第一代意识到西方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缩影。 政治道路走不下去才选择了新闻业,但本人诸多品质也符合一个报人的条件。确实“达”不一定就是做高官,在新闻界有巨大影响也可实现。 “家长主义”大概是中国政治家的通病。 柯文自己在《中国中心观》英文版前言中说,是《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一书令他确信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能力。而在《传》一书的再版前言中,他解释了自己思想的转变。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在《中国中心观》中已经由柯文自己做了彻底地批判,实际上柯文后来已经避免用“现代”一词,即... 在读此书之前,对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视角只是有所耳闻,把其理解为西方人带着惯有的兴趣以他们的眼光来了解中国的过去。读毕才发现是误解。这部书九章中有八章与王韬本人有关,其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叙述王韬的个人经历,他的思想和感情方面受到作者极大的关注。这样,... 1840年,鸦片战争的枪声打响了中国漫长而艰难的近代化战役;同一时代,1853年,美国舰队闯进日本江户湾,迫使幕府开港通商,也拉开了“倒幕”运动的序幕。从这时起,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度站在了相同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抉择。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努力下走出了民族危... 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抽离法——即假设把这个人从历史中抽离出去,看历史会有什么不同,以来来发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中的作用。比如我们评价毛泽东,单纯的褒或者贬都是毫无意义的,邓小平的一句话则一锤定音——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将在历史的黑暗... - 注意到王韜,是早一兩年前讀《潮流兩岸》時談到19世紀中後頁時,王韜在香港的足跡。特別是他在香港與中國官員(如郭嵩燾)及日本官員的見面,以及後來被邀請到日本訪問數月的經歷。由於自己沒有科班的歷史訓練,很多時資訊都是在閱讀的過程慢慢積累起來的,故過去雖然可能碰... 本文将从“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含义、“冲击——回应”模式的体现、对中国中心观的反思三个角度谈谈对此书的感悟。 一、“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含义 书名中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是贯穿全书的线索。柯文多次指出“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局限于‘现代的’与‘传统的’这两... 电影《骇客帝国》描述的未来世界,灵感来自1989年创作的《攻壳机动队》,那时网络仅限军用,但作者的想象却跨越了二十年时间。数十年的改变尚且如此巨大,来自数百年的文化冲击,是否有人能经受住呢? 王韬经历了这份源于“闭关锁国”的文化撞击,让他成为一个特殊的见证者... 作为十九世纪后几十年的改革推动者,王韬占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这本书,共分四篇九章来讲述晚清改革研究,构建出一幅巨大的历史画面,让我们充分地认识晚清变化的进程。 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讲述的,不管是太平天国、义和团运...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政治文化史研究方法的技术课的书单,主要是通过由某一类人,扩展到某群人的研究文化的方法,可以用来借鉴写论文,下面把读书过程的具体细节摘下来,希望对于读这本书的同学减少任务量。里面观点和见解比较少。 王韬读书笔记 1、文章共9章,前八章关于王韬本... 如同王涛看到的,中国求富的问题包括两层:必须一方面保护中国的‘利’不外流,另一方面又开发中国的自然资源。当然,两者并非总是截然分开。当中国军事工业被迫依赖进口钢铁时(事实上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就会产生资金外流,而这又可以采取提高国内产量的办法来避免。 当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采矿业。据芮玛丽认为,同治中兴时期人们对开矿的抵制比其他经济开发的抵制都小。然而,这个看法只是相对正确。因为,在同治中兴期间及... 2018-05-07 14:58 如同王涛看到的,中国求富的问题包括两层:必须一方面保护中国的‘利’不外流,另一方面又开发中国的自然资源。当然,两者并非总是截然分开。当中国军事工业被迫依赖进口钢铁时(事实上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就会产生资金外流,而这又可以采取提高国内产量的办法来避免。当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采矿业。据芮玛丽认为,同治中兴时期人们对开矿的抵制比其他经济开发的抵制都小。然而,这个看法只是相对正确。因为,在同治中兴期间及其以后,大规模的现代采矿都遭到了农民、士绅、官吏的普遍抵制。这里的关键词是‘现代’和‘大规模’。令人担心的是,机器采矿会使人们失业,而大规模地开采地下财富,除了会破坏中国称之为风水的地力平衡外,也会使人们脱离主要的职业——农业。对于这些问题,王韬表现了改革者最突出的弱点之一:不能理解和真正严肃地对待社会惰性。他总是习惯于揭露反对变革的谬论,但似乎理所当然地以为只要能在思想上瓦解对手,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带着内心的精英意识,他只是把辩论的矛头对准保守主义堡垒的理性外壳,从未形成解决其非理性基础的思想战略。 首先,在现代中国人中,‘传统’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组概括。在瞬息万变的19-20世纪中国史中,它是一种引起极度感情冲动的对象,是某种为人信仰、辩护或者反对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中,毛泽东能将传统意识形态化为压迫者(封建贵族和地主统治阶级)和被压迫者(农民)之间的不断斗争,鲁迅能将其詈骂为每页都带着‘吃人’字句的虚伪记录,蒋介石将其神圣化为儒家对‘德’的追求、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很明显,过去被(有意或... 2018-05-07 14:49 首先,在现代中国人中,‘传统’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组概括。在瞬息万变的19-20世纪中国史中,它是一种引起极度感情冲动的对象,是某种为人信仰、辩护或者反对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中,毛泽东能将传统意识形态化为压迫者(封建贵族和地主统治阶级)和被压迫者(农民)之间的不断斗争,鲁迅能将其詈骂为每页都带着‘吃人’字句的虚伪记录,蒋介石将其神圣化为儒家对‘德’的追求、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很明显,过去被(有意或无意地)用来为今天的目的和需要服务。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对传统的这些观点都是真实的过去的漫画化。 19世纪开始逐渐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文化绝不是没有生气的。它充满着紧张、矛盾和各种问题,完全可能从它自身内部产生变革的冲力。这并不是说沿海对于冯桂芬、郭嵩焘这种人不是至关重要的。但重要性的本质却需要重新认识。就他们而言,沿海没有产生变革的冲力,毋宁说,沿海产生了新的问题,并把旧问题塞入了新的认识框架之中,提供了根本不同的解决(新、旧)问题的思想和技术宝库。这样,沿海改变了固有的变革冲力赖以操作的... 2018-04-07 23:50 19世纪开始逐渐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文化绝不是没有生气的。它充满着紧张、矛盾和各种问题,完全可能从它自身内部产生变革的冲力。这并不是说沿海对于冯桂芬、郭嵩焘这种人不是至关重要的。但重要性的本质却需要重新认识。就他们而言,沿海没有产生变革的冲力,毋宁说,沿海产生了新的问题,并把旧问题塞入了新的认识框架之中,提供了根本不同的解决(新、旧)问题的思想和技术宝库。这样,沿海改变了固有的变革冲力赖以操作的背景。 如果他们(个人标:沿海改革者)要在沿海范围之外产生影响,就必须获得通向内地权力结构的入口。但是,既然这种权力结构中充满了大量的传统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那么,他们进入这种结构时就冒着不是取消也是冲淡改革形象的危险。 2018-04-07 23:50 如果他们(个人标:沿海改革者)要在沿海范围之外产生影响,就必须获得通向内地权力结构的入口。但是,既然这种权力结构中充满了大量的传统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那么,他们进入这种结构时就冒着不是取消也是冲淡改革形象的危险。 他们代表了中国大地上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他们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他们在中华世界的边缘活动。起初,他们的工作对中国主流中的种种事件似乎几无影响,但最终他们所提供的才干却与中国的实际需要逐渐吻合。直到这时,他们才渐次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自尊。 2018-04-07 23:11 他们代表了中国大地上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他们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他们在中华世界的边缘活动。起初,他们的工作对中国主流中的种种事件似乎几无影响,但最终他们所提供的才干却与中国的实际需要逐渐吻合。直到这时,他们才渐次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自尊。 在19世纪中叶,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仍然生活在这样一种世界观的影响下,即它认为中国文明几乎不可能遭遇根本性的挑战。 这种世界观的关键因素是毫不犹豫地坚信中国的中心性。在地理层面上,普遍认为地球是平面的,中国居于中央。这种地理中心感有与之相应的政治观,即在一个安排恰当的世界中,中国将是权威的终极源泉。最后,这一大厦建筑在这样一种信念的基础上,它相信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中国人将其统统归于“道”这一概... 2018-04-07 23:13 在19世纪中叶,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仍然生活在这样一种世界观的影响下,即它认为中国文明几乎不可能遭遇根本性的挑战。 这种世界观的关键因素是毫不犹豫地坚信中国的中心性。在地理层面上,普遍认为地球是平面的,中国居于中央。这种地理中心感有与之相应的政治观,即在一个安排恰当的世界中,中国将是权威的终极源泉。最后,这一大厦建筑在这样一种信念的基础上,它相信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中国人将其统统归于“道”这一概念之下)是人类永久的合理性。中国的标准就是文明的标准,成为文明人就是成为中国人。 由于中国是一个自我包容的宇宙,所以对民族的概念极为陌生。中国人若要把中国视为一个民族,应先知道世界上还有某些非中国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性而尊重自己。 2018-04-07 23:26 由于中国是一个自我包容的宇宙,所以对民族的概念极为陌生。中国人若要把中国视为一个民族,应先知道世界上还有某些非中国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性而尊重自己。 王韬不可能把他的西方朋友视为蛮夷,因为他们对中国圣贤的教诲有深刻的了解。但又因为他们仅把儒学教义视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作为生活的真理宝库,所以他也不可能把他们视为儒者。不难想见,这会怎样影响他并使之疑虑。它未使王韬沉溺于只有中国才是文明之邦的惬意想象之中,反迫使王韬沉思一个远较中国更为广阔的大世界。对王韬来说,随着对这种广阔世界的知识不断增长,对之渐生崇敬之意,要简单地把中国等同于文明就变得越来越... 2018-04-07 23:26 王韬不可能把他的西方朋友视为蛮夷,因为他们对中国圣贤的教诲有深刻的了解。但又因为他们仅把儒学教义视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作为生活的真理宝库,所以他也不可能把他们视为儒者。不难想见,这会怎样影响他并使之疑虑。它未使王韬沉溺于只有中国才是文明之邦的惬意想象之中,反迫使王韬沉思一个远较中国更为广阔的大世界。对王韬来说,随着对这种广阔世界的知识不断增长,对之渐生崇敬之意,要简单地把中国等同于文明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中国仅成为文明的各种形式中的一种。这样,民族主义的精神基础便同时奠定。 如同王涛看到的,中国求富的问题包括两层:必须一方面保护中国的‘利’不外流,另一方面又开发中国的自然资源。当然,两者并非总是截然分开。当中国军事工业被迫依赖进口钢铁时(事实上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就会产生资金外流,而这又可以采取提高国内产量的办法来避免。 当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采矿业。据芮玛丽认为,同治中兴时期人们对开矿的抵制比其他经济开发的抵制都小。然而,这个看法只是相对正确。因为,在同治中兴期间及... 2018-05-07 14:58 如同王涛看到的,中国求富的问题包括两层:必须一方面保护中国的‘利’不外流,另一方面又开发中国的自然资源。当然,两者并非总是截然分开。当中国军事工业被迫依赖进口钢铁时(事实上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就会产生资金外流,而这又可以采取提高国内产量的办法来避免。当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采矿业。据芮玛丽认为,同治中兴时期人们对开矿的抵制比其他经济开发的抵制都小。然而,这个看法只是相对正确。因为,在同治中兴期间及其以后,大规模的现代采矿都遭到了农民、士绅、官吏的普遍抵制。这里的关键词是‘现代’和‘大规模’。令人担心的是,机器采矿会使人们失业,而大规模地开采地下财富,除了会破坏中国称之为风水的地力平衡外,也会使人们脱离主要的职业——农业。对于这些问题,王韬表现了改革者最突出的弱点之一:不能理解和真正严肃地对待社会惰性。他总是习惯于揭露反对变革的谬论,但似乎理所当然地以为只要能在思想上瓦解对手,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带着内心的精英意识,他只是把辩论的矛头对准保守主义堡垒的理性外壳,从未形成解决其非理性基础的思想战略。 首先,在现代中国人中,‘传统’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组概括。在瞬息万变的19-20世纪中国史中,它是一种引起极度感情冲动的对象,是某种为人信仰、辩护或者反对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中,毛泽东能将传统意识形态化为压迫者(封建贵族和地主统治阶级)和被压迫者(农民)之间的不断斗争,鲁迅能将其詈骂为每页都带着‘吃人’字句的虚伪记录,蒋介石将其神圣化为儒家对‘德’的追求、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很明显,过去被(有意或... 2018-05-07 14:49 首先,在现代中国人中,‘传统’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组概括。在瞬息万变的19-20世纪中国史中,它是一种引起极度感情冲动的对象,是某种为人信仰、辩护或者反对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中,毛泽东能将传统意识形态化为压迫者(封建贵族和地主统治阶级)和被压迫者(农民)之间的不断斗争,鲁迅能将其詈骂为每页都带着‘吃人’字句的虚伪记录,蒋介石将其神圣化为儒家对‘德’的追求、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很明显,过去被(有意或无意地)用来为今天的目的和需要服务。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对传统的这些观点都是真实的过去的漫画化。 19世纪开始逐渐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文化绝不是没有生气的。它充满着紧张、矛盾和各种问题,完全可能从它自身内部产生变革的冲力。这并不是说沿海对于冯桂芬、郭嵩焘这种人不是至关重要的。但重要性的本质却需要重新认识。就他们而言,沿海没有产生变革的冲力,毋宁说,沿海产生了新的问题,并把旧问题塞入了新的认识框架之中,提供了根本不同的解决(新、旧)问题的思想和技术宝库。这样,沿海改变了固有的变革冲力赖以操作的... 2018-04-07 23:50 19世纪开始逐渐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文化绝不是没有生气的。它充满着紧张、矛盾和各种问题,完全可能从它自身内部产生变革的冲力。这并不是说沿海对于冯桂芬、郭嵩焘这种人不是至关重要的。但重要性的本质却需要重新认识。就他们而言,沿海没有产生变革的冲力,毋宁说,沿海产生了新的问题,并把旧问题塞入了新的认识框架之中,提供了根本不同的解决(新、旧)问题的思想和技术宝库。这样,沿海改变了固有的变革冲力赖以操作的背景。 如果他们(个人标:沿海改革者)要在沿海范围之外产生影响,就必须获得通向内地权力结构的入口。但是,既然这种权力结构中充满了大量的传统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那么,他们进入这种结构时就冒着不是取消也是冲淡改革形象的危险。 2018-04-07 23:50 如果他们(个人标:沿海改革者)要在沿海范围之外产生影响,就必须获得通向内地权力结构的入口。但是,既然这种权力结构中充满了大量的传统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那么,他们进入这种结构时就冒着不是取消也是冲淡改革形象的危险。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