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王权与思想 [日] 渡边浩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36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东亚的王权与思想
副标题:
作者:[日] 渡边浩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280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24
定价:43.00
内容简介: 此著基本上是以研究日本思想史为主的,题目设定为“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视座:首先是把日本思想史的视野扩大到东亚的框架,既要打破战后日本学界的“西欧中心主义”,同时克服随着经济高速成长出现的“日本中心主义”,注目于曾被上述两种倾向忽视的、与日本关系最密切而且交流历史最长的东亚。第二是采用与王权相关的手法谈思想,作者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家所构筑的理论体系,作为思想的元素,人们的感情、感觉和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东亚诸国不同的王权体制对思想有重要影响,不能无视了这些历史脉络而单纯地看思想文本。《东亚的王权与思想》是这两方面的一个尝试。 此著是由渡边浩数年来撰写的论文编辑而成,因他的这些论文的价值被东京大学出版会发现,便被编为一本论著出版。出版以后,对日本的政治学和政治思想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渡边浩本人的声望也迅速达到了日本学界的顶峰,今... 此著基本上是以研究日本思想史为主的,题目设定为“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视座:首先是把日本思想史的视野扩大到东亚的框架,既要打破战后日本学界的“西欧中心主义”,同时克服随着经济高速成长出现的“日本中心主义”,注目于曾被上述两种倾向忽视的、与日本关系最密切而且交流历史最长的东亚。第二是采用与王权相关的手法谈思想,作者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家所构筑的理论体系,作为思想的元素,人们的感情、感觉和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东亚诸国不同的王权体制对思想有重要影响,不能无视了这些历史脉络而单纯地看思想文本。《东亚的王权与思想》是这两方面的一个尝试。 此著是由渡边浩数年来撰写的论文编辑而成,因他的这些论文的价值被东京大学出版会发现,便被编为一本论著出版。出版以后,对日本的政治学和政治思想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渡边浩本人的声望也迅速达到了日本学界的顶峰,今日依然如此。 本书为日本学者渡边浩研究东亚中世到近世思想史的专著,分析了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由“古代”走向“近代”的思想历程,作者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史方面的专家,该书以日本思想史和社会史为主要视界,对比中韩两国政治思想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内部政治、社会和思想的互动,以及近代其与西洋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变化。作者论据翔实,论点鲜明,对很多东亚思想和政治史问题都提出了极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译者翻译风格平实,能够较好传达原文之意,同时具有可读性。 该书出版将会为我国东亚政治史、思想史和中日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 渡边浩(Watanabe Hiroshi),男,1946年生于横滨。 日本的政治学者,主要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和亚洲政治思想史。 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继承了丸山真男开创的日本政治思想史讲座。曾兼任东京大学法学部长,东京大学副校长。2010年东京大学退官,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并任法政大学教授。也是东京大学出版会的理事长。 3 关于儒学史异同的一种解释——“朱子学”以后的中国与日本 4 儒者·读书人·两班——儒学的“教养人”的存在型态 5 东亚儒学有关事项对照表——19世纪前半 Ⅲ 日本儒学与国学的心性 6 “泰平”与“皇国” 7 对“理”表示厌恶的美感与暴力 Ⅳ 西洋的“近代”与东亚 8 西洋的“近代”与儒学 9 “进步”与“中华”——日本的型态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禅定与苦修》,《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利玛窦》 等。 1.论文集,东亚三国的比较视野很精彩。第一章启发最大,日本版《国王神迹》啊~ 2.在《“泰平”与“皇国”》一文中,作者提到的日本“皇国”观念的产生来源于18世纪后半以来日本持续的太平社会使得将中国的“圣人之道”应用于日本失去必要。不过从作者举出的几则这一时期贬低中国抬高日本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对中国的贬斥基本围绕在中国被夷狄易主、政权更替频繁和对比日本的万世一系这一点上。由此可不可以说其实皇国观念的... 1.论文集,东亚三国的比较视野很精彩。第一章启发最大,日本版《国王神迹》啊~ 2.在《“泰平”与“皇国”》一文中,作者提到的日本“皇国”观念的产生来源于18世纪后半以来日本持续的太平社会使得将中国的“圣人之道”应用于日本失去必要。不过从作者举出的几则这一时期贬低中国抬高日本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对中国的贬斥基本围绕在中国被夷狄易主、政权更替频繁和对比日本的万世一系这一点上。由此可不可以说其实皇国观念的诞生也与明清易代以夷变夏脱不开关系。再延伸一下,可不可以进一步地把明清易代之后朝鲜的小中华意识和日本的这种皇国观念的产生做一个对比... 3.翻译的不足之处:一些西方的专有名词没有按照通行翻译来译,比如吉本译成爱德华·希本、佩里培里换来换去,看着怪怪的。 一本论文集,大体围绕德川幕府权威与东亚儒学思想两部分来写,有历史社会学的写作方式,对一些概念类型化建立坐标分类等。其中很多观点都是新奇甚至反常识的。比如日本的文明开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华化。日式宫殿结构迥异于东亚其他国家,维持将军的御威光。等等 写得极其好,篇篇都是发覆之作。渡边浩可以说是非常福柯化的一位政治学者了,尽管写的全是东方的故事。思想即政治,政治却是权力。日本儒学很好玩的是,它只把一只脚踏在了权力之门里,还有一只毛茸茸的腿,露在了外面。 一本论文集,大体围绕德川幕府权威与东亚儒学思想两部分来写,有历史社会学的写作方式,对一些概念类型化建立坐标分类等。其中很多观点都是新奇甚至反常识的。比如日本的文明开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华化。日式宫殿结构迥异于东亚其他国家,维持将军的御威光。等等 1.论文集,东亚三国的比较视野很精彩。第一章启发最大,日本版《国王神迹》啊~ 2.在《“泰平”与“皇国”》一文中,作者提到的日本“皇国”观念的产生来源于18世纪后半以来日本持续的太平社会使得将中国的“圣人之道”应用于日本失去必要。不过从作者举出的几则这一时期贬低中国抬高日本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对中国的贬斥基本围绕在中国被夷狄易主、政权更替频繁和对比日本的万世一系这一点上。由此可不可以说其实皇国观念的... 1.论文集,东亚三国的比较视野很精彩。第一章启发最大,日本版《国王神迹》啊~ 2.在《“泰平”与“皇国”》一文中,作者提到的日本“皇国”观念的产生来源于18世纪后半以来日本持续的太平社会使得将中国的“圣人之道”应用于日本失去必要。不过从作者举出的几则这一时期贬低中国抬高日本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对中国的贬斥基本围绕在中国被夷狄易主、政权更替频繁和对比日本的万世一系这一点上。由此可不可以说其实皇国观念的诞生也与明清易代以夷变夏脱不开关系。再延伸一下,可不可以进一步地把明清易代之后朝鲜的小中华意识和日本的这种皇国观念的产生做一个对比... 3.翻译的不足之处:一些西方的专有名词没有按照通行翻译来译,比如吉本译成爱德华·希本、佩里培里换来换去,看着怪怪的。 1952年,丸山真男把一系列論文結集,出版了《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這些論文起初都是發表於戰時,背後有着「超學問的動機」。戰時日本思想界充斥着「近代的超克」的迷思,認為日本要超越近代的西洋。與主流相比,丸山希望發掘日本自近代思維的萌芽,證明人民獨立自尊的合理性... 真是本好书呀~ 读这样的书,才能让人感到学问之有趣,思想史之有趣。 生出想向作者问学,与作者切磋的冲动~ 印象深刻的几部分内容: 1-御威光的脆弱统治,及对比中日朝早期对外态度。 2-“道学可以说是士大夫的武士道。” 3-“其实,“中华化”的意识是日本人迅速地接受“文明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谓明治维新,或许可以说是西洋化的开始,同时也是江户时代以来的中国化的完成。” 又, 1-《关于儒学史异同》和《进步... 2019-01-02 14:01  1人喜欢 2-“道学可以说是士大夫的武士道。” 3-“其实,“中华化”的意识是日本人迅速地接受“文明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谓明治维新,或许可以说是西洋化的开始,同时也是江户时代以来的中国化的完成。” 1-《关于儒学史异同》和《进步与中华》两文,对中日思想史的梳理非常精彩 2-《御威光》和《进步与中华》都提到明治开化的态度,前者从体制的脆弱性佐证对外之不断妥协开国通商,后者从思想史江户时之中华化入手,接续近代对中国之“非中华化”,对西方之“中华化”。 另外,御威光之脆弱性和中国士大夫体制的任性之对比,可参考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谈士大夫之所以改革,改革之所以失败,不是因其无能,恰恰因为其能力强。 3-《西洋的近代与儒学》,梳理近代早期儒者从儒学价值基准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的叹羡与肯定。与秦晖《走出~》一致,后者更详,可参看。 御威光及中日韩早期对外关系态度方法论“道学可以说是士大夫的武士道。”“其实,“中华化”的意识是日本人迅速地接受“文明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谓明治维新,或许可以说是西洋化的开始,同时也是江户时代以来的中国化的完成。”“孔子等浪人~” “中华是人品甚坏之国,所以圣人用礼乐治之。日本人没有礼乐也能大治,看来人品比华人好” 问题的状况与最初相同,那就是为了维持国内体制,不能损伤御威光,在政治的首都、全国的中心——江户城内不能让人看出对外国示弱。但正因如此,公仪反而更继续让步了,为了谨慎地保持住御武威,公仪宁愿首次耻辱。(这段写的实在太好了,和我朝何其相似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