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1931—1945中国往事 张钧主编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副标题:1931—1945中国往事
作者:张钧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9296
出版时间:2016
页数:400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出品,国内首本口述历史类Mook《述林》。 本书为《述林》第一辑,解读抗战年代的另一种路径——平凡人故事中的1931—1945中国往事。 —————————————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团队采集的非虚构纪实文集,团队成员走访了二十一位中国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及其家属,收录了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点滴回忆。这些世纪老人回忆年轻时代遭遇这场战争时迁徙漂泊、辗转求学、敌后杀敌、远征缅甸、文艺抗敌, 用故事和细节勾画出一幅普通民众的抗日战争史。 书中所收录的这些讲述、手记,用故事和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触摸那场战争的另一种路径。个人的记忆,呈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 —————————————— 《述林》 国内首本口述历史类Mook,致力捕捉大历史中普通人的独特记忆,用人物、故事、细节去勾勒口述历史...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出品,国内首本口述历史类Mook《述林》。 本书为《述林》第一辑,解读抗战年代的另一种路径——平凡人故事中的1931—1945中国往事。 —————————————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团队采集的非虚构纪实文集,团队成员走访了二十一位中国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及其家属,收录了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点滴回忆。这些世纪老人回忆年轻时代遭遇这场战争时迁徙漂泊、辗转求学、敌后杀敌、远征缅甸、文艺抗敌, 用故事和细节勾画出一幅普通民众的抗日战争史。 书中所收录的这些讲述、手记,用故事和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触摸那场战争的另一种路径。个人的记忆,呈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 —————————————— 《述林》 国内首本口述历史类Mook,致力捕捉大历史中普通人的独特记忆,用人物、故事、细节去勾勒口述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历史。 内容选材主要取自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现有的采访。 涵盖近百年中国历史的讲述,将为《述林》的存续,提供丰富的选题灵感。 张钧 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从事口述采访工作将近十年。 —————————————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国内最为专业的口述历史采集整理团队之一,在崔永元的倡议下,由经验丰富、从业时间长达十五年之 久的采编主创人员带队组成。中心成立于2012年,专门从事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学术研究,以及传播、交流工作。 自2002年始,至2015年底,口述历史团队收集并整理涉及电影、外交、战争、知识分子、知青和民营企业六大领域,逾4000人次、近百万分钟的口述历史采访影像及大量相关视频、图文和实物资料。 政治背景各异,作战方式不同。 他们中有正规入伍的军人、灵活机动的武工队员,也有随军迁移的家属。 他们身份各不相同,却面对同样的敌人,经历同一场战争。 ++++++++++++++ 抗联的三种死法(卢连峰) 父亲口中的“西安事变”(卫道然) 武工队里的高中生(李耐因) 我在山东做敌工工作(符浩) 我在湖南打游击(谭昆山) 随军家属的战时生活(谢雪萍) —————————————— 跨 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归国华侨参战,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援助,“驼峰航线”物资救援。 无处,不是战场。 ++++++++++++++ 远征缅甸第一枪(罗远跃) 南侨雄鹰长空逐日(彭嘉衡) 报务员(吕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 绎 特殊的抗战年代,戏如人生的背后, 更有错综复杂的人生故事登台。 演艺界,也是一方战场。 ++++++++++++++ 孤岛及沦陷区的上海影剧界(吕玉堃) 抗战演剧队(胡宗温) 韦家院坝16号(任宗德) 甘粕正彦之死(张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 方 战时烽火,尚有 歇脚的地方,长大的地方, 学习的地方,出发的地方。 +++++++++++++++++++ 从未抵达的前线(夏世铎) 在伪满军校“反满抗日”(刘凤卓) 在“保小”长大(王敏清) 在陕北公学的日子(徐桑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微言抗战 后记 · · · · · · 因为是随听观众所以拖研习营场地的福提前拿到了这本书。。来历是在讲座现场画速写然后被带上台把速写送给了81岁的paul thompson教授。。。。难得的开端啊 「长江奔流千里是因为沿途支流不断汇入,历史的车轮之所以前进,是因为目的不同的人都在同一个方向努力。」 编者在演绎部分这样讲:“即使在晦暗难明的沦陷区,生活中也是不缺笑料的,就像是乌云镶上的金边,究竟注目于乌云,还是注目于金色的光缘,我们交由读者自择”。 想到之前在一席听过的一个“革命时代的偷情”,虽然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想一想大家对于历史的了解往往来源于书写的正史,注目于时代的伟人,注目于历史的大潮。而这些深植于人性的,善良或者贪婪,今人古人并无不同。 整体一般,不如之前刘瑞林主编的《温故》系列。本来前面的口述就略嫌冗杂了,结果每一篇文末的编者手记还是那么冗杂,这就没法原谅了。 编者在演绎部分这样讲:“即使在晦暗难明的沦陷区,生活中也是不缺笑料的,就像是乌云镶上的金边,究竟注目于乌云,还是注目于金色的光缘,我们交由读者自择”。 想到之前在一席听过的一个“革命时代的偷情”,虽然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想一想大家对于历史的了解往往来源于书写的正史,注目于时代的伟人,注目于历史的大潮。而这些深植于人性的,善良或者贪婪,今人古人并无不同。 爱不释手。感谢崔永元一直坚持对抗战历史的科普和还原,令人肃然起敬。历史不应该被后人遗忘。喜欢这种真实琐碎的口述史,尽管它看起来没有那么伟大悲壮。但我仿佛真实接触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了解了当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在八年乃至十四年的抗战时代里,最多的也许不是保家卫国的军人,而是颠沛流离的普通人。 一本讲31-45年的口述史。正巧最近很想参加一个口述史活动,也算是补课了。每篇都采访了不同的老人,虽然经过了后期加工还是能发现每个人的言语叙述都有不同的风格,有些我很抵触,曲折矫饰着残酷的事实,有些读着则亲切温和。比较感兴趣的是夏世铎吧,第一次知道他,印象深刻的是后记中“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当时对大学生的珍惜:新中国成立前夕,身处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炮兵指挥部的夏世铎不想参与内战,借口有病回家... 一本讲31-45年的口述史。正巧最近很想参加一个口述史活动,也算是补课了。每篇都采访了不同的老人,虽然经过了后期加工还是能发现每个人的言语叙述都有不同的风格,有些我很抵触,曲折矫饰着残酷的事实,有些读着则亲切温和。比较感兴趣的是夏世铎吧,第一次知道他,印象深刻的是后记中“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当时对大学生的珍惜:新中国成立前夕,身处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炮兵指挥部的夏世铎不想参与内战,借口有病回家休养…”“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既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坦坦荡荡一辈子,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以后可以再去多了解一点。还有一个感受是,我真的很反战,即使是让我抵触的叙述中我也很清楚这绝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我不知道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我不想看到战争。 饱含感情的口述,抗战史的另一面,很有意思,但是对近代史的了解不甚全面,读的时候不禁想,如能有与书配套的纪录片,将有关联的故事有机整合并穿插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应该会非常有意思。 在书中“演绎”部分,校注者提出了一个比喻,说虽然战时沦陷区生活晦暗难明,但仍不乏笑料和趣事,就像是乌云镶上的金边,而要注目于乌云还是注目于金色的光缘,他们交由读者来选择。很喜欢这个比喻。黑云压城,云层之上尚有太阳,那些阴云难掩的光芒渗透而下,为乌云镶上一道... 这本书讲的都是战争时期年轻人的故事。虽然每个时候都有年轻人,所有人也都年轻过,可是大多数时候掌管大局,运筹帷幄的并不是他们。也就是说,年轻人们暂时还处于一个比较平凡的地位,无论他们以后会名满天下还是继续平庸。处于这样一种地位的年轻人们的故事,就是大多数普通... 一位前辈曾把构成口述历史的三个因素概括为“图像、动机、情绪”六个字,在他看来,记忆首先是通过图像呈现的,而动机和情绪则像两个轮子一样,载着记忆往前走。 ——我之前很少读口述史,若非小羊组织的共读活动,估计也不会接触到《述林》。 不是很喜欢这些相对琐碎、缺乏文... 有幸参加了《述林》的分享会,采访者张钧老师分享了许多采访内采访外的心得也感受,归总如下: 1.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因为在世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关于战争的真实细节也越来越少。 2.《述林》讲抗战,是从1931年到1945年,比我们之前教科书上所学的抗战八年更... 自司马迁著成《史记》便有了通史家风,对历史的记载便成了对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佐证。即使是当下人们对于历史的研究,亦是以编年史的方式,用年代为经,事件为纬,如此记录和学习人类过往的历史。 口述历史则以当事的人角度参与其中,令我们跟随着他们回到当年,向我们... 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疑问,历史是什么? 相信不只我自己,很多人都把历史“简化”成了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谈起抗战,我知道卢沟桥事变,知道淞沪会战,知道南京大屠杀,知道日本人惨无人道、烧杀抢掠——这些,都是历史课本教给我的,也都是历史考试让我们记住的——背景、起因... 因为十几年的战争,他们流离失所,他们朝不夕保。 但是,他们因为民族危亡,而刺激出来为民族存亡而战、而读书、而奔走的勇气,他们是身世飘零的一代,又是激情万丈的一代。 他们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生活细节。 与纯粹的老兵口述相比,这部口述更为丰富,更有传... 战争是恐怖的、血腥的,只要有战争就一定有牺牲。对于出生在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他们没有选择,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在那样的年代,也有着一群年轻人,他们看着身边亲人与陌生人的去世,每天生活在炮声中很难想像这会留给他们什么。然而当他们老了之后,再去... 80后可能对崔永元还是有很深切的感情的,因为那个年代,我们的大众传媒主要是电视,一档节目火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主持人就有了成批成片的粉丝。崔永元那个时候粉丝可真不少,虽然他长得一点也不鲜肉,但是很多观众都喜欢他的《实话实话》。要用后来的新闻理论来讲的话就是,... 记得有位拍摄口述历史的导演说过,“口述历史和纪录片,就如同家庭相册一样,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感怀一下”。口述历史所承载的历史,或许真的就如同这种家庭相册与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区别。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团队从2002年开始采集收录当年... “长江奔流千里是因为沿途支流不断汇入,历史的车轮之所以前进,是因为目的不同的人都在向同一方向努力”。 2019-03-17 12:16 “长江奔流千里是因为沿途支流不断汇入,历史的车轮之所以前进,是因为目的不同的人都在向同一方向努力”。 七岁上学以前,有天我三叔拿了一个画让我看:一个人穿了一身子长虫的衣服。我数了数,一共二十一条。三叔就告诉我,这是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你不能忘。 2017-03-03 07:46 七岁上学以前,有天我三叔拿了一个画让我看:一个人穿了一身子长虫的衣服。我数了数,一共二十一条。三叔就告诉我,这是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你不能忘。 我打死两个日本鬼子,一个鬼子看我是军官,就向我刺来。我的手枪不敢打,他身后有我自己的人,所以我只好拿手枪往上一推那个刺刀,刺刀这么一划,把我手臂割到了。 2017-03-03 07:44 我打死两个日本鬼子,一个鬼子看我是军官,就向我刺来。我的手枪不敢打,他身后有我自己的人,所以我只好拿手枪往上一推那个刺刀,刺刀这么一划,把我手臂割到了。 部队都是伤兵,有的胳膊没有了,有的腿没有了,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一颗子弹从脖子右边穿进去,从那头出来,还看得见窟窿。 2017-03-03 07:43 部队都是伤兵,有的胳膊没有了,有的腿没有了,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一颗子弹从脖子右边穿进去,从那头出来,还看得见窟窿。 架桥筑屋,木可堪材;构建历史,口述历史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我们十多年所做的,不正是这让木成材的工程吗? 我们不指望一夜成林,只希望通过对《述林》日积月累的浇灌,一棵棵小树苗能早日长大,直至林立。 2016-12-31 17:38 架桥筑屋,木可堪材;构建历史,口述历史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我们十多年所做的,不正是这让木成材的工程吗? 我们不指望一夜成林,只希望通过对《述林》日积月累的浇灌,一棵棵小树苗能早日长大,直至林立。 “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崇拜我父亲,因为他参加过很多战役,渡江战役、广西剿匪,他一个胳膊负过三次伤,敬礼都是反着敬的,从小就给我讲了很多战争的故事。等我做起口述历史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我说:‘儿子做口述历史,连父亲都没访过’。于是我就委托同事到家里访我的父亲,非常遗憾,他那时候开始有点老年痴呆了,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到了去年父亲连我都不认识了,现在他不认识家里每一个人。” 2016-12-31 17:39 “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崇拜我父亲,因为他参加过很多战役,渡江战役、广西剿匪,他一个胳膊负过三次伤,敬礼都是反着敬的,从小就给我讲了很多战争的故事。等我做起口述历史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我说:‘儿子做口述历史,连父亲都没访过’。于是我就委托同事到家里访我的父亲,非常遗憾,他那时候开始有点老年痴呆了,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到了去年父亲连我都不认识了,现在他不认识家里每一个人。” 当时逃难是这样,背一个铺盖卷,提一个鼎罐——鼎罐是煮饭用的东西。有铺盖,就能睡觉。有鼎罐,就能煮东西吃——走到哪,挖一个坑,捡点树枝就可以烧水烧吃的。但是逃难的生活经常没吃没喝,也不注意卫生,所以传染病很厉害。我一到衡阳就得了伤寒病,伤寒病跟霍乱一样,会死人的。当时既没有医院也没有药,但是我父亲知道伤寒病是一个肠子溃烂的病,他不给我吃主食,每天就是喂水喂米汤。我那时十一二岁,父亲走到哪就把我背到哪... 2016-12-31 17:47 当时逃难是这样,背一个铺盖卷,提一个鼎罐——鼎罐是煮饭用的东西。有铺盖,就能睡觉。有鼎罐,就能煮东西吃——走到哪,挖一个坑,捡点树枝就可以烧水烧吃的。但是逃难的生活经常没吃没喝,也不注意卫生,所以传染病很厉害。我一到衡阳就得了伤寒病,伤寒病跟霍乱一样,会死人的。当时既没有医院也没有药,但是我父亲知道伤寒病是一个肠子溃烂的病,他不给我吃主食,每天就是喂水喂米汤。我那时十一二岁,父亲走到哪就把我背到哪,一直背着我逃难。从衡阳走的时候,我已经昏迷不醒了,发高烧,所以父亲怎么把全家从衡阳弄到广西我就不知道了 部队都是伤兵,有的胳膊没有了,有的腿没有了,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一颗子弹从脖子右边穿进去,从那头出来,还看得见窟窿。 2017-03-03 07:43 部队都是伤兵,有的胳膊没有了,有的腿没有了,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一颗子弹从脖子右边穿进去,从那头出来,还看得见窟窿。 “长江奔流千里是因为沿途支流不断汇入,历史的车轮之所以前进,是因为目的不同的人都在向同一方向努力”。 2019-03-17 12:16 “长江奔流千里是因为沿途支流不断汇入,历史的车轮之所以前进,是因为目的不同的人都在向同一方向努力”。 七岁上学以前,有天我三叔拿了一个画让我看:一个人穿了一身子长虫的衣服。我数了数,一共二十一条。三叔就告诉我,这是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你不能忘。 2017-03-03 07:46 七岁上学以前,有天我三叔拿了一个画让我看:一个人穿了一身子长虫的衣服。我数了数,一共二十一条。三叔就告诉我,这是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你不能忘。 我打死两个日本鬼子,一个鬼子看我是军官,就向我刺来。我的手枪不敢打,他身后有我自己的人,所以我只好拿手枪往上一推那个刺刀,刺刀这么一划,把我手臂割到了。 2017-03-03 07:44 我打死两个日本鬼子,一个鬼子看我是军官,就向我刺来。我的手枪不敢打,他身后有我自己的人,所以我只好拿手枪往上一推那个刺刀,刺刀这么一划,把我手臂割到了。 部队都是伤兵,有的胳膊没有了,有的腿没有了,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一颗子弹从脖子右边穿进去,从那头出来,还看得见窟窿。 2017-03-03 07:43 部队都是伤兵,有的胳膊没有了,有的腿没有了,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一颗子弹从脖子右边穿进去,从那头出来,还看得见窟窿。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