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去魔化 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亚洲的去魔化
副标题: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作者:[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ISBN:9787509752630
出版时间:2016
页数:680
定价:89.00
内容简介: 原作名: 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 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 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本)。 译者 刘兴华,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热爱旅行,性嗜书,现从事出版工作。 这套丛书还有 《在中国发现历史》,《特拉法尔加战役》,《战争的余烬》,《帝国英雄》,《坎尼的幽灵》 等。 专名问题不少,虽然内容很广博、对译者要求很高,但毕竟是德国的历史学博士学历啊,整体还是相当可读 18世纪以前由于地图过大加上科技树还没发展起来,各大洲之间基本都停留在传说和妖魔鬼怪的故事之中,到了这个时间点上,前人零散的游记信件积累终于有了较为科学的社会学观察。到了19世纪就打起来了,未来的宇宙探索会不会重走老路呢,太久没看科幻了连历史都可以当科幻看了。 半本书都是欧洲关于亚洲的游记文本的史料堆积,脉络不是很清晰。翻译较差,定语冗长,最厉害的竟然能占到三行。还有几处如把Madame写成Madane的错误。 “欧洲人不应对认可亚洲与欧洲属于同等级别感到困惑。历史上,亚洲曾经就在那里。”亚洲人同样也不应该困惑,亚洲同样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18世纪的欧洲人正在形成自我意识与世界意识,那个时候旅行家乃是在路上的哲学家,还是要承担很多个人安危的风险,未必总是获得权力的庇护或者就是对地缘政治的“有用知识”汲汲以求(19世纪的事情)。正是在这些尝试探索亚洲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客观认识中,所谓的亚洲逐渐褪去神秘的光环。 专名问题不少,虽然内容很广博、对译者要求很高,但毕竟是德国的历史学博士学历啊,整体还是相当可读 在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世人都已知道了那个无情的真相:月亮上既没有宫殿,也没有神仙,更没有桂树或月兔这样的生物,那是一颗表面坑坑洼洼、无比荒凉的星球,与自古以来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中的浪漫想像相去甚远。从天文物理和空间探索的角度来说,那仅仅是我们所居住星球的一颗... 本书的标题并非“祛魅”的糙版定义——后者已经在中文语境中被赋予了太多的“正能量”,而于尔根的“去魔化”却不大像褒义词。它所指涉的语境是中性的,亦即18世纪以来,欧洲对亚洲在文化观感、知识储备和探索模式上所发生的渐变。在此之前,对于欧洲人来说,那块古老而丰饶的... 编者按:这是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研院院士许倬云先生为《亚洲的去魔化》一书所撰序言。 最近读到德国学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的《亚洲的去魔化》,引发了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亦即所谓东方与西方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对?学历史的人本来就逃不开这一问题的纠缠,... 之后则是1945年的越南革命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然后是1946年到1949年间,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纷纷独立。 这几句话读着,感觉比较怪,语言前后逻辑不协调,且术语的使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2018-03-22 14:10 之后则是1945年的越南革命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然后是1946年到1949年间,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纷纷独立。这几句话读着,感觉比较怪,语言前后逻辑不协调,且术语的使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之后则是1945年的越南革命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然后是1946年到1949年间,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纷纷独立。 这几句话读着,感觉比较怪,语言前后逻辑不协调,且术语的使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2018-03-22 14:10 之后则是1945年的越南革命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然后是1946年到1949年间,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纷纷独立。这几句话读着,感觉比较怪,语言前后逻辑不协调,且术语的使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之后则是1945年的越南革命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然后是1946年到1949年间,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纷纷独立。 这几句话读着,感觉比较怪,语言前后逻辑不协调,且术语的使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2018-03-22 14:10 之后则是1945年的越南革命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然后是1946年到1949年间,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纷纷独立。这几句话读着,感觉比较怪,语言前后逻辑不协调,且术语的使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