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基于财政政治学的历史重撰 刘守刚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93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副标题:基于财政政治学的历史重撰
作者:刘守刚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7652
出版时间:2017
页数:331
定价:42.00
内容简介: 民族富强之路的财政逻辑 刘守刚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延续,那么历史上王朝兴衰背后的财政原因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那么两千年帝国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教训有哪些?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一书,不以传统的史料堆积为主要内容,也不以简单的时空框架为安排形式,而致力于运用财政政治学理论来重新阐释自商周直至当代的财政史料,从而以财政的视角揭示中华国家的发展规律,通过将财政思想演变与财政制度实践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揭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的秘密以及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路径。 刘守刚,男,1971年生,江苏建湖人。2000年、2004年分别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史专业毕业,分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与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财政史、财政思想史与财政政治学。已出版《中国公共生产探源与政策SHOU*选择》《西方立宪主义的历史基础》《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家财帝国及其现代转型》等专著,以及研究生教材《财政经典文献九讲》,并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第七讲 “税地”财政在第二帝国的实现 第八讲 国家生存竞争下第二帝国的财政创新与失败 第九讲 帝国成长时期财政思想的争论 第十讲 第三帝国成熟而低弹性的财政收入体系 第十一讲 第三帝国消极主义职能观支配下的财政支出体系 第十二讲 第三帝国不断集权却难以理性化的财政管理体系 第十三讲 晚清财政转型与工具性国家变革 第十四讲 目的性国家的变化与财政转型在民国时期的失败 第十五讲 新中国现代财政构建与国家转型的进展 第十六讲 中国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 参考文献 · · · · · · 作为教材的出彩和局限 顺便有了别的学术著作事先打底真的觉得这书很巧啊,基本上很多前沿而且很正的观点都盖进去了 罗老师推荐的书和罗老师有很多相似之处——旁(dong)证(la)博(xi)引(chao),生造概念,感觉应该用奥卡姆剃刀好好精简下。 作者从财政的角度看中国历史,比较有意思,也有一些新的思想。 全书是财政学教材,因此有一些专业的术语与资料,略过这些专业的部分,全书总体可读性还是比较好。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1:量入为出还是量出为入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历史上反复讨论的话题,最终基本上帝国... “财政史是民族整体历史中最为基本的部分, 财政史使人们能洞悉社会存在和社会变化的规律, 洞悉国家命运发展的推进力量。 …… 从国家财政历史入手的研究方法,在用于研究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时,效果尤为显著。 在社会转折时期,现存的形式相继陨灭,转变为新的形式。 社会的每... 试想你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收入稳定,支出也能勉强维持,本来以为就这么岁月静好宁静致远了,谁知道突然跟邻居打架,要赔钱,家里还想着要装修要置办家电买车,这些钱都哪里来呢呢? 这就是晚清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自打商鞅变法开始,中国改封建为郡县,经过两千年的修... 暂时读来每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败都有其内在规律的。很多王朝的初始,也就是战后,大量土地总是超于人口的需求。而后期的发展也总是会趋于土地兼并的恶性后果。而政府开支也总是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如果皇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且没有更好的管理方法,增长的开支没有足够的财政增长支持,最终肯定会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局面。如果有牛叉的皇帝和大臣们突然能给改变这一趋势,比如能够有效地把税收上来,或者能够创造新的财... 2019-04-27 22:04 暂时读来每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败都有其内在规律的。很多王朝的初始,也就是战后,大量土地总是超于人口的需求。而后期的发展也总是会趋于土地兼并的恶性后果。而政府开支也总是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如果皇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且没有更好的管理方法,增长的开支没有足够的财政增长支持,最终肯定会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局面。如果有牛叉的皇帝和大臣们突然能给改变这一趋势,比如能够有效地把税收上来,或者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来实现一次中兴从而延长帝国的寿命。帝国的发展结果总是趋于灭亡的啊! 所谓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央地关系上,中央政府在人事、政策和政策上对地方政府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二是在党政关系方面,党的中央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地位。一下两个标志性时间代表了第一个方面的完成:1950年起,财政经济体制实现集中;1954年底,大行政区撤销工作结束。在第二个方面,则通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直至1958年方始完成。由此,一种新型的高度集权性质的工具性国家形成,党委高... 2019-02-28 15:38 所谓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央地关系上,中央政府在人事、政策和政策上对地方政府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二是在党政关系方面,党的中央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地位。一下两个标志性时间代表了第一个方面的完成:1950年起,财政经济体制实现集中;1954年底,大行政区撤销工作结束。在第二个方面,则通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直至1958年方始完成。由此,一种新型的高度集权性质的工具性国家形成,党委高度统合着政府,各级政府权力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而地方党委完全服从于上级党委直至党的中央。这种工具性国家,其有利之处在于有效客服了近代以来中国的主权危机,加强了工具性国家改造目的性国家的能力。但也有不利之处,如以党代政弱化了国家制度,党中央集权易于病变为党的领袖个人集权等。 与此相反,正如诺斯等经济史学家观察到的,17-18世纪的英国,由于将财政收入基础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凭借商业税收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同呼吸、共命运”。也因如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产权保护措施;这些产权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量,并因此推动了中央集权制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发展。反观第三帝国财政制度的设计,就未能形成财政收入与商业发展的“命运... 2019-02-28 15:29 与此相反,正如诺斯等经济史学家观察到的,17-18世纪的英国,由于将财政收入基础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凭借商业税收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同呼吸、共命运”。也因如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产权保护措施;这些产权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量,并因此推动了中央集权制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发展。反观第三帝国财政制度的设计,就未能形成财政收入与商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几次商业经济发展,其原因并不是来自于国家的产权保护措施,而大多的得自国家的有意放弃或缺乏能力,也就是侯家驹先生所概括的“网疏而民富”。但是,这种因国家管制的罗网稀疏而非国家积极的产权保护制度而得来的富裕,是缺乏可靠基础的。 在财政管理上,第二帝国的遗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鉴于第一帝国及晚唐五代的教训,以宋为代表的第二帝国,实行了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地改进暴利性资源的管理,来谋求财政收入的弹性。就前者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地方再也无力反抗中央,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其失败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力嫉妒弱化,没有财力兴办公共事业,更加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就后者而言,对暴利性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财政改革的常规,... 2019-02-19 11:19 在财政管理上,第二帝国的遗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鉴于第一帝国及晚唐五代的教训,以宋为代表的第二帝国,实行了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地改进暴利性资源的管理,来谋求财政收入的弹性。就前者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地方再也无力反抗中央,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其失败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力嫉妒弱化,没有财力兴办公共事业,更加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就后者而言,对暴利性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财政改革的常规,自有其有利之处。但不利之处在于,各级官府及官吏可利用这一机会大肆盘剥百姓,以至于削弱了国家的民众支持基础。 暂时读来每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败都有其内在规律的。很多王朝的初始,也就是战后,大量土地总是超于人口的需求。而后期的发展也总是会趋于土地兼并的恶性后果。而政府开支也总是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如果皇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且没有更好的管理方法,增长的开支没有足够的财政增长支持,最终肯定会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局面。如果有牛叉的皇帝和大臣们突然能给改变这一趋势,比如能够有效地把税收上来,或者能够创造新的财... 2019-04-27 22:04 暂时读来每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败都有其内在规律的。很多王朝的初始,也就是战后,大量土地总是超于人口的需求。而后期的发展也总是会趋于土地兼并的恶性后果。而政府开支也总是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如果皇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且没有更好的管理方法,增长的开支没有足够的财政增长支持,最终肯定会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局面。如果有牛叉的皇帝和大臣们突然能给改变这一趋势,比如能够有效地把税收上来,或者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来实现一次中兴从而延长帝国的寿命。帝国的发展结果总是趋于灭亡的啊! 所谓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央地关系上,中央政府在人事、政策和政策上对地方政府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二是在党政关系方面,党的中央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地位。一下两个标志性时间代表了第一个方面的完成:1950年起,财政经济体制实现集中;1954年底,大行政区撤销工作结束。在第二个方面,则通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直至1958年方始完成。由此,一种新型的高度集权性质的工具性国家形成,党委高... 2019-02-28 15:38 所谓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央地关系上,中央政府在人事、政策和政策上对地方政府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二是在党政关系方面,党的中央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地位。一下两个标志性时间代表了第一个方面的完成:1950年起,财政经济体制实现集中;1954年底,大行政区撤销工作结束。在第二个方面,则通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直至1958年方始完成。由此,一种新型的高度集权性质的工具性国家形成,党委高度统合着政府,各级政府权力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而地方党委完全服从于上级党委直至党的中央。这种工具性国家,其有利之处在于有效客服了近代以来中国的主权危机,加强了工具性国家改造目的性国家的能力。但也有不利之处,如以党代政弱化了国家制度,党中央集权易于病变为党的领袖个人集权等。 与此相反,正如诺斯等经济史学家观察到的,17-18世纪的英国,由于将财政收入基础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凭借商业税收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同呼吸、共命运”。也因如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产权保护措施;这些产权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量,并因此推动了中央集权制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发展。反观第三帝国财政制度的设计,就未能形成财政收入与商业发展的“命运... 2019-02-28 15:29 与此相反,正如诺斯等经济史学家观察到的,17-18世纪的英国,由于将财政收入基础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凭借商业税收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同呼吸、共命运”。也因如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产权保护措施;这些产权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量,并因此推动了中央集权制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发展。反观第三帝国财政制度的设计,就未能形成财政收入与商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几次商业经济发展,其原因并不是来自于国家的产权保护措施,而大多的得自国家的有意放弃或缺乏能力,也就是侯家驹先生所概括的“网疏而民富”。但是,这种因国家管制的罗网稀疏而非国家积极的产权保护制度而得来的富裕,是缺乏可靠基础的。 在财政管理上,第二帝国的遗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鉴于第一帝国及晚唐五代的教训,以宋为代表的第二帝国,实行了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地改进暴利性资源的管理,来谋求财政收入的弹性。就前者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地方再也无力反抗中央,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其失败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力嫉妒弱化,没有财力兴办公共事业,更加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就后者而言,对暴利性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财政改革的常规,... 2019-02-19 11:19 在财政管理上,第二帝国的遗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鉴于第一帝国及晚唐五代的教训,以宋为代表的第二帝国,实行了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地改进暴利性资源的管理,来谋求财政收入的弹性。就前者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地方再也无力反抗中央,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其失败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力嫉妒弱化,没有财力兴办公共事业,更加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就后者而言,对暴利性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财政改革的常规,自有其有利之处。但不利之处在于,各级官府及官吏可利用这一机会大肆盘剥百姓,以至于削弱了国家的民众支持基础。 暂时读来每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败都有其内在规律的。很多王朝的初始,也就是战后,大量土地总是超于人口的需求。而后期的发展也总是会趋于土地兼并的恶性后果。而政府开支也总是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如果皇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且没有更好的管理方法,增长的开支没有足够的财政增长支持,最终肯定会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局面。如果有牛叉的皇帝和大臣们突然能给改变这一趋势,比如能够有效地把税收上来,或者能够创造新的财... 2019-04-27 22:04 暂时读来每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败都有其内在规律的。很多王朝的初始,也就是战后,大量土地总是超于人口的需求。而后期的发展也总是会趋于土地兼并的恶性后果。而政府开支也总是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如果皇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且没有更好的管理方法,增长的开支没有足够的财政增长支持,最终肯定会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局面。如果有牛叉的皇帝和大臣们突然能给改变这一趋势,比如能够有效地把税收上来,或者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来实现一次中兴从而延长帝国的寿命。帝国的发展结果总是趋于灭亡的啊! 所谓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央地关系上,中央政府在人事、政策和政策上对地方政府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二是在党政关系方面,党的中央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地位。一下两个标志性时间代表了第一个方面的完成:1950年起,财政经济体制实现集中;1954年底,大行政区撤销工作结束。在第二个方面,则通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直至1958年方始完成。由此,一种新型的高度集权性质的工具性国家形成,党委高... 2019-02-28 15:38 所谓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央地关系上,中央政府在人事、政策和政策上对地方政府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二是在党政关系方面,党的中央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地位。一下两个标志性时间代表了第一个方面的完成:1950年起,财政经济体制实现集中;1954年底,大行政区撤销工作结束。在第二个方面,则通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直至1958年方始完成。由此,一种新型的高度集权性质的工具性国家形成,党委高度统合着政府,各级政府权力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而地方党委完全服从于上级党委直至党的中央。这种工具性国家,其有利之处在于有效客服了近代以来中国的主权危机,加强了工具性国家改造目的性国家的能力。但也有不利之处,如以党代政弱化了国家制度,党中央集权易于病变为党的领袖个人集权等。 与此相反,正如诺斯等经济史学家观察到的,17-18世纪的英国,由于将财政收入基础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凭借商业税收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同呼吸、共命运”。也因如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产权保护措施;这些产权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量,并因此推动了中央集权制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发展。反观第三帝国财政制度的设计,就未能形成财政收入与商业发展的“命运... 2019-02-28 15:29 与此相反,正如诺斯等经济史学家观察到的,17-18世纪的英国,由于将财政收入基础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凭借商业税收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同呼吸、共命运”。也因如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产权保护措施;这些产权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量,并因此推动了中央集权制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发展。反观第三帝国财政制度的设计,就未能形成财政收入与商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几次商业经济发展,其原因并不是来自于国家的产权保护措施,而大多的得自国家的有意放弃或缺乏能力,也就是侯家驹先生所概括的“网疏而民富”。但是,这种因国家管制的罗网稀疏而非国家积极的产权保护制度而得来的富裕,是缺乏可靠基础的。 在财政管理上,第二帝国的遗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鉴于第一帝国及晚唐五代的教训,以宋为代表的第二帝国,实行了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地改进暴利性资源的管理,来谋求财政收入的弹性。就前者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地方再也无力反抗中央,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其失败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力嫉妒弱化,没有财力兴办公共事业,更加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就后者而言,对暴利性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财政改革的常规,... 2019-02-19 11:19 在财政管理上,第二帝国的遗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鉴于第一帝国及晚唐五代的教训,以宋为代表的第二帝国,实行了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地改进暴利性资源的管理,来谋求财政收入的弹性。就前者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地方再也无力反抗中央,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其失败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力嫉妒弱化,没有财力兴办公共事业,更加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就后者而言,对暴利性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财政改革的常规,自有其有利之处。但不利之处在于,各级官府及官吏可利用这一机会大肆盘剥百姓,以至于削弱了国家的民众支持基础。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