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米尔的帽子 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卜正民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维米尔的帽子
副标题: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作者:卜正民
出版社: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17208
出版时间:2017
页数:304
定价:48
内容简介: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卜正民(Timothy Brook),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5—2016年度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会长。曾任多伦多、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大学出版社《帝制中国历史》主编。2005年获加拿大历史协会颁发的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泽维尔‧加诺奖章,2006年获颁古根海姆学术奖。代表著作有《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为权力祈祷》《秩序的沦陷》《塞尔登的中国地图》等。 尼克雷的袍服是实现那梦想的工具,维米尔的帽子则是那追寻的副产品。而那梦想,便是发现东方…… 典型世界主义视角。前三章给人的印象是比起文字更适合纪录片影像,当然译者的文笔是非常好的。地理学家和烟草两章让人惊艳,瞬间将人拖入那个时代的社会史当中。人非孤岛,点睛。 通过维米尔的画作打开了通往16.17世界的大门,以贸易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一般人的影响为核心铺陈开来,展现在那个世界开始密切联系在一起时世界各地贸易,商品甚至人口的流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文化互动。在某些章节中也透露出中国与其地区发展的一种对比,要不要借助西人的力量解决王朝的危机的争论在明末已有,而印象深刻的是在《海洋自由论》中,格劳秀斯提出提出是“人人有权贸易”主张国际自由贸易,中国流行着注重文化消费和... 通过维米尔的画作打开了通往16.17世界的大门,以贸易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一般人的影响为核心铺陈开来,展现在那个世界开始密切联系在一起时世界各地贸易,商品甚至人口的流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文化互动。在某些章节中也透露出中国与其地区发展的一种对比,要不要借助西人的力量解决王朝的危机的争论在明末已有,而印象深刻的是在《海洋自由论》中,格劳秀斯提出提出是“人人有权贸易”主张国际自由贸易,中国流行着注重文化消费和高尚品味的《长物志》,强调着攸关身份、品味的规矩。 好玩的书,从维米尔的帽子谈起世界贸易的变化。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画,谈起一些我从没联想到的视角。跨界思考、整合逻辑,真是有趣。 画家维梅尔喜欢将曲面入画,并用它们映照出周围的环境,行家指出,他有可能在作画过程中使用了凹凸透镜。现存的35幅作品中,至少有8幅作品描绘了戴珍珠耳环的女性,画家在这些珍珠上画上了淡淡的形状和轮廓,暗示着所在房间里的场景。比如那幅最为著名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談史景遷《前朝夢憶》和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上) ◎楊照 (根據2009年4月4日楊照在誠品敦南店「浮華與蒼涼」系列講座演講內容,由林姿君、李靜慧整理) 二十幾年前,我在臺大念歷史系,當時三年級有一門必修課程,其他的學校向來稱作「史學方法」... 我是从第四章“地理课”开始注意这本书的翻译问题的,结果发现简直是糟糕透顶,直至影响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这书里面出现太多的翻译和校对错误了。 P88描述沉船的阿德里安(Adriano de lasCortes),然后莫名其妙的出来一个拉斯科特斯,我看了好久才察觉是同一个人,而且后面...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画作享誉世界,细微中却包含着中国元素。他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通过作品一点一滴地呈现出来。《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揭示着油画中的“秘密”,仿佛有一张大网将西方与东方编织在一起。 作者卜正民,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主要...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关于17世纪历史的细节。作者独特的视角,从维梅尔遗留下来的画作着手,通过那一个个17世纪有代表性的物品和人,试图找到隐藏在这些细节背后的历史,进而描绘出萌芽时代的全球化经济。 《台夫特一景》中的东印度公司正是17世纪最具标志性的事物之一... 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的写作很有特色。他惯于以被人忽视的物品,或者不引人注意的事件作为切口,拓展深挖来探讨一个大主题。比如,他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就是以一幅重新发现的地图,引出明代中国的制图技术,再引至东方的大航海时代。这部荣获马克·林顿历史奖的《维米尔的... 之前看过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和那本明代市井生活画卷历史不同,这本书从一个很奇特的视角,透过荷兰小镇画家笔下的几幅画,做为窗口,延伸出17世纪荷兰、中国贸易历史的一角。 如果中国历史学家学习这个方法的话就比较困难,因为中国画不重视写生,不会将日常生活的... 读《维米儿的帽子》 薛原 一本时下谈历史的书,却是从一位画家的几幅画出发,大历史的小细节开端于这几幅画的某一个细节,例如,画面上所刻画的一位人物的帽子。这就是《维米尔的帽子》一书,此书副标题: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看副标题可知,此书其实是一本历史著述,所... 春节期间,到成都旅游,朋友在去之前强烈推荐到太古里的方所书店去看看。去了发现,方所的经营方式和诚品有些相似,在那里翻了两个小时的书,临走时,买了几本书,其中顺手拿了一本《维米尔的帽子》,关于中西方贸易的书。在这之前,对其作者,加拿大卜正民一无所知。之所以选... - 在讀完《看得見的城市》後, 因為看不懂去找書評, 在 故事 網看到一篇書評, 有提到這一本《維梅爾的帽子》。 - 卜正民的書, 我之前讀過《爭扎的帝國》。這一次在台中逛一家獨立書店 東海書苑 時, 剛好碰上這本書, 也是有緣, 立即收入。細看下這是第二版, 第一版其實是在2010... 在东西方,17世纪最狂热的追求,是横渡“东西海洋间未知的水道”;是通过旅行、接触、接受新知识,缩减原本无可弥合的距离;是已自己的故乡为抵押,换取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那是17世纪人心中的火焰。由伟大而奋进之人的激情制造出的失序、混乱,并非叫每个人都兴奋莫名。1609年一名中国官员抱怨,这场旋风般的巨变,其最终的结果,就只是“富者愈富,穷者俞穷”。就连斯考滕躺在吊床上,慢慢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都可能怀疑辛苦... 2018-05-04 16:46  2人喜欢 在东西方,17世纪最狂热的追求,是横渡“东西海洋间未知的水道”;是通过旅行、接触、接受新知识,缩减原本无可弥合的距离;是已自己的故乡为抵押,换取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那是17世纪人心中的火焰。由伟大而奋进之人的激情制造出的失序、混乱,并非叫每个人都兴奋莫名。1609年一名中国官员抱怨,这场旋风般的巨变,其最终的结果,就只是“富者愈富,穷者俞穷”。就连斯考滕躺在吊床上,慢慢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都可能怀疑辛苦这一生是否值得。但有相当多的人被拉进这变动的漩涡中,进而相信自己的脚步也可以比太阳还快。他们的世界——正快速变成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改观。因而,像维米尔这种一辈子守在故乡的艺术家,却能够瞥见这改变的身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维米尔的画作,大部分以装饰迷人的室内为场景,而且装饰的是互不关联的画家家居生活物品。《代尔夫特一景》则大不相同。它是现今存的两幅维米尔室外场景画之一,且是他唯一一幅试图呈现大空间的作品。在宽阔的建筑全景和上方辽阔天空的对比下,从物体乃至人,在大小和重要性上都相形见绌。但这幅画绝非空泛的风景画,而是从紧邻该镇南区的郊外高处往北远眺,视线越过代尔夫特港科尔克(Kolk)所见到的代尔夫特的特殊景致。前景... 2018-08-16 11:26 维米尔的画作,大部分以装饰迷人的室内为场景,而且装饰的是互不关联的画家家居生活物品。《代尔夫特一景》则大不相同。它是现今存的两幅维米尔室外场景画之一,且是他唯一一幅试图呈现大空间的作品。在宽阔的建筑全景和上方辽阔天空的对比下,从物体乃至人,在大小和重要性上都相形见绌。但这幅画绝非空泛的风景画,而是从紧邻该镇南区的郊外高处往北远眺,视线越过代尔夫特港科尔克(Kolk)所见到的代尔夫特的特殊景致。前景处三角形面的对岸,奥德代尔夫特运河注入科尔克港的河口两侧,分立着斯希丹(Schiedam)、鹿特丹(Rotterdam)两座城门。城门后面就是城区。阳光照耀下的新教堂的尖塔引人注目。画中可看出尖塔里没有钟,而我们已知塔钟是在 1660 年 5 月开始安设,因此这幅画的绘制年代,可以断定就在那之前不久。天际线上可见到其他塔。往左移,我们看见小圆顶耸立在斯希丹城门上方,接着是体型较小的鹦鹉啤酒厂的锥状塔(16 世纪时代尔夫特是啤酒酿制重镇)。在锥塔的旁边,旧教堂尖塔的顶部映入眼帘。画中呈现的是 1660 年春天的代尔夫特。在维米尔的画作中,有八幅都画了戴珍珠耳环的女子,而且维米尔在那些珍珠上画了约可见的形状和轮廓,暗示她们所处空间的结构。其中最抢眼的珍珠,莫过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那颗珍珠。那颗珍珠非常之大,大到很可能根本不是珍珠,而是上了清漆、使其呈现珍珠光泽的泪珠状玻璃坠子。珍珠的表面映照出少女的衣领、头巾、让光从左边照在她身上的窗子,隐约映出她所坐的房间。仔细观察维米尔笔下的一颗珍珠,他幽深的画室赫然浮在眼前。这一无限交错反映的现象,显然呼应了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世界就如一颗珍珠一样,是一个悬浮于空中的球体。他们需要直面新的观点,认识到世界乃是连续不断的平面,在其之上,没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任何地方都暗含了其他地方的影子;除了他们共有的这个世界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世界。《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维米尔颠倒地图上的设色,把土地画成蓝色的,水画成褐色的,或许暗喻军人地位的逆转——地和海洋易位,军人和平民的相对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秩序里也改变了。维米尔在世时,荷兰社会正经历大规模的变迁从军事社会过渡为平民社会,从君王制过渡为共和制,从天主教过渡为加尔文教派,从商行过渡为公司,从帝国过渡为国家,从战争过渡向贸易——上述反转现象,正是这大变迁的一部分。无论在精致、耐用、风格、颜色上,还是在其他几乎所有陶瓷质量上,中国瓷器都更胜一筹。欧洲陶工无人能造出那样高质量的东西,因此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一旦抵达荷兰,就有来自各地的人前来抢购。葡萄牙人是最早尝试制作中国式碟盘的欧洲人,但最早能仿制到相当类似程度的欧洲人,乃是代尔夫特的陶工。在这只盘子上,陶工以高超的手法,仿造出中国的绘饰风格,但还不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从维米尔的每一幅画作,我们都无法得知代尔夫特当时有没有非洲人。范·德·布赫的画作则告诉我们,那时已经有了。历来认为 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现代国家体系的诞生。这份和约包含了好几个条约,因为这些条约的签订,分属天主教、新教阵营的敌对新兴强国,结束了他们之间长年不断的战争。这个新体系确立的国家主权的准则,被我们作为支撑当今世界秩序的准则:国家是世界体系里的基本参与者,每个国家享有不可侵犯的主权,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别国事务。国家从此不再是君王的辖地,而是为国家利益而收集、运用资源的政治实体。 杨士聪在《玉堂荟记》第一卷里写道,北京城民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两个小改变。如他所说,那些现象“盈衢”,显示世道已不如从前。第一个改变是小贩卖起了沙鸡。这种鸟不产于北京一带,其天然栖息地在更北边的戈壁南缘。据当地传说,沙鸡只在北方边界有部队调动,栖息地受到惊扰时,才会飞到这么南边。有人告诉杨士聪,沙鸡在1632年就已出现于北京。捕鸟人看准有利可图,已开始抓他们来贩卖,让人吃下肚去祭五脏庙。沙鸡飞到北京,... 2018-07-28 16:43 杨士聪在《玉堂荟记》第一卷里写道,北京城民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两个小改变。如他所说,那些现象“盈衢”,显示世道已不如从前。第一个改变是小贩卖起了沙鸡。这种鸟不产于北京一带,其天然栖息地在更北边的戈壁南缘。据当地传说,沙鸡只在北方边界有部队调动,栖息地受到惊扰时,才会飞到这么南边。有人告诉杨士聪,沙鸡在1632年就已出现于北京。捕鸟人看准有利可图,已开始抓他们来贩卖,让人吃下肚去祭五脏庙。沙鸡飞到北京,可能是气候变迁的迹象,因为1632年那年多雨,而降雨可能是迫使沙鸡南飞的因素。但当地人认为沙鸡之所以出现,乃是表示北方边境有事,而当时满人正陈重兵于北界,准备入侵。沙鸡的角色就跟煤矿坑里示警的金丝雀一样。但这种事没人敢说出口,因为即使只是提及满人可能入侵,都会被当成内奸,扣上叛国的罪名。但人人都相信,沙鸡出现于市面,就代表敌人要入侵。第二个改变出现于市井,开始出现有人抽烟,这暗示了天下即将大乱。1597年,杨士聪在山东出生,当时山东没人抽过烟。放眼中国全境,也只有极少数人抽过。在东南沿海有人抽烟,北京则已有烟叶流入,因为1596年后的县府采购列表记载有烟叶这一项(价钱是北京市场上肉桂或硫黄价钱的两倍,茉莉香片的七倍)。1631年,杨士聪到北京参加科考时,抽食“烟酒”(当时有人这么称呼烟)在京城已颇为普遍。据杨士聪的记载,烟草出现于北京,始于天启年间,而天启皇帝是在1621年登基,六年后驾崩。杨士聪说:“二十年来,北土亦多种之。” 17世纪爆发的大迁徙,滥觞自16世纪就已经开始左右欧洲人抉择的中国热。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 2018-05-04 16:14 17世纪爆发的大迁徙,滥觞自16世纪就已经开始左右欧洲人抉择的中国热。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在此之前的人类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事这么长距离的迁徙,而且离开故乡在异地待这么久的时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与操持陌生语言、陌生文化的人交易。在这同时,学新语言、适应陌生风俗的人也多于以往。大体上来讲,初次接触已结束。17世纪是第二次接触的世纪。第二次接触开始后,促成相遇的力量有了改变。互动时间变长,互动也变得更容易重复发生。但这些改变所带来的效应,也不是简单到能够预知或了解的。有时它们促成日常习惯行为彻底改头换面,也就是古巴社会学家Fernando Ortiz所谓的“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有时它们招来反抗、暴力、自我认同消失。在17世纪,大部分第二次接触所产生的效应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也就是通过相互影响的过程促成选择性调适。不是彻底改头换面或殊死冲突,而是协商与袭取;不是胜与败,而是取与予;不是文化的改头换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那是人们需要调整自己行为与观念,以化解他们所碰上的文化差异,以转移未预料到的威胁,以谨慎响应同样未预料到的机会的时代。那不是执行宏大计划的时代,而是随机应变的时代。发现的时代已大体告终,帝国主义的时代尚未到来。17世纪是随机应变的时代。 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大体上来讲,初次接触已结束。17世纪是第二次接触的世纪。 2017-11-04 22:37 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大体上来讲,初次接触已结束。17世纪是第二次接触的世纪。 17世纪爆发的大迁徙,滥觞自16世纪就已经开始左右欧洲人抉择的中国热。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 2018-05-04 16:14 17世纪爆发的大迁徙,滥觞自16世纪就已经开始左右欧洲人抉择的中国热。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在此之前的人类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事这么长距离的迁徙,而且离开故乡在异地待这么久的时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与操持陌生语言、陌生文化的人交易。在这同时,学新语言、适应陌生风俗的人也多于以往。大体上来讲,初次接触已结束。17世纪是第二次接触的世纪。第二次接触开始后,促成相遇的力量有了改变。互动时间变长,互动也变得更容易重复发生。但这些改变所带来的效应,也不是简单到能够预知或了解的。有时它们促成日常习惯行为彻底改头换面,也就是古巴社会学家Fernando Ortiz所谓的“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有时它们招来反抗、暴力、自我认同消失。在17世纪,大部分第二次接触所产生的效应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也就是通过相互影响的过程促成选择性调适。不是彻底改头换面或殊死冲突,而是协商与袭取;不是胜与败,而是取与予;不是文化的改头换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那是人们需要调整自己行为与观念,以化解他们所碰上的文化差异,以转移未预料到的威胁,以谨慎响应同样未预料到的机会的时代。那不是执行宏大计划的时代,而是随机应变的时代。发现的时代已大体告终,帝国主义的时代尚未到来。17世纪是随机应变的时代。 这一无限交错反映的现象,显然呼应了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世界就像一颗珍珠一样,是一个悬浮于空中的球体。他们需要直面新的观点,认识到世界乃是连续不断的平面,在其之上,没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任何地方都暗含了其他地方的影子;除了他们共有的这个世界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世界。他们也需要认识到他们居住在永远骚动不安的现实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不断在移动,东西可能跨过半个地球,以便一处的买家能买到另一处制造者... 2017-11-04 22:50 这一无限交错反映的现象,显然呼应了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世界就像一颗珍珠一样,是一个悬浮于空中的球体。他们需要直面新的观点,认识到世界乃是连续不断的平面,在其之上,没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任何地方都暗含了其他地方的影子;除了他们共有的这个世界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世界。他们也需要认识到他们居住在永远骚动不安的现实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不断在移动,东西可能跨过半个地球,以便一处的买家能买到另一处制造者所制造的东西。这些要求迫使他们以全新而陌生的方式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东西方,17世纪最狂热的追求,是横渡“东西海洋间未知的水道”;是通过旅行、接触、接受新知识,缩减原本无可弥合的距离;是已自己的故乡为抵押,换取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那是17世纪人心中的火焰。由伟大而奋进之人的激情制造出的失序、混乱,并非叫每个人都兴奋莫名。1609年一名中国官员抱怨,这场旋风般的巨变,其最终的结果,就只是“富者愈富,穷者俞穷”。就连斯考滕躺在吊床上,慢慢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都可能怀疑辛苦... 2018-05-04 16:46  2人喜欢 在东西方,17世纪最狂热的追求,是横渡“东西海洋间未知的水道”;是通过旅行、接触、接受新知识,缩减原本无可弥合的距离;是已自己的故乡为抵押,换取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那是17世纪人心中的火焰。由伟大而奋进之人的激情制造出的失序、混乱,并非叫每个人都兴奋莫名。1609年一名中国官员抱怨,这场旋风般的巨变,其最终的结果,就只是“富者愈富,穷者俞穷”。就连斯考滕躺在吊床上,慢慢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都可能怀疑辛苦这一生是否值得。但有相当多的人被拉进这变动的漩涡中,进而相信自己的脚步也可以比太阳还快。他们的世界——正快速变成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改观。因而,像维米尔这种一辈子守在故乡的艺术家,却能够瞥见这改变的身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维米尔的画作,大部分以装饰迷人的室内为场景,而且装饰的是互不关联的画家家居生活物品。《代尔夫特一景》则大不相同。它是现今存的两幅维米尔室外场景画之一,且是他唯一一幅试图呈现大空间的作品。在宽阔的建筑全景和上方辽阔天空的对比下,从物体乃至人,在大小和重要性上都相形见绌。但这幅画绝非空泛的风景画,而是从紧邻该镇南区的郊外高处往北远眺,视线越过代尔夫特港科尔克(Kolk)所见到的代尔夫特的特殊景致。前景... 2018-08-16 11:26 维米尔的画作,大部分以装饰迷人的室内为场景,而且装饰的是互不关联的画家家居生活物品。《代尔夫特一景》则大不相同。它是现今存的两幅维米尔室外场景画之一,且是他唯一一幅试图呈现大空间的作品。在宽阔的建筑全景和上方辽阔天空的对比下,从物体乃至人,在大小和重要性上都相形见绌。但这幅画绝非空泛的风景画,而是从紧邻该镇南区的郊外高处往北远眺,视线越过代尔夫特港科尔克(Kolk)所见到的代尔夫特的特殊景致。前景处三角形面的对岸,奥德代尔夫特运河注入科尔克港的河口两侧,分立着斯希丹(Schiedam)、鹿特丹(Rotterdam)两座城门。城门后面就是城区。阳光照耀下的新教堂的尖塔引人注目。画中可看出尖塔里没有钟,而我们已知塔钟是在 1660 年 5 月开始安设,因此这幅画的绘制年代,可以断定就在那之前不久。天际线上可见到其他塔。往左移,我们看见小圆顶耸立在斯希丹城门上方,接着是体型较小的鹦鹉啤酒厂的锥状塔(16 世纪时代尔夫特是啤酒酿制重镇)。在锥塔的旁边,旧教堂尖塔的顶部映入眼帘。画中呈现的是 1660 年春天的代尔夫特。在维米尔的画作中,有八幅都画了戴珍珠耳环的女子,而且维米尔在那些珍珠上画了约可见的形状和轮廓,暗示她们所处空间的结构。其中最抢眼的珍珠,莫过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那颗珍珠。那颗珍珠非常之大,大到很可能根本不是珍珠,而是上了清漆、使其呈现珍珠光泽的泪珠状玻璃坠子。珍珠的表面映照出少女的衣领、头巾、让光从左边照在她身上的窗子,隐约映出她所坐的房间。仔细观察维米尔笔下的一颗珍珠,他幽深的画室赫然浮在眼前。这一无限交错反映的现象,显然呼应了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世界就如一颗珍珠一样,是一个悬浮于空中的球体。他们需要直面新的观点,认识到世界乃是连续不断的平面,在其之上,没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任何地方都暗含了其他地方的影子;除了他们共有的这个世界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世界。《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维米尔颠倒地图上的设色,把土地画成蓝色的,水画成褐色的,或许暗喻军人地位的逆转——地和海洋易位,军人和平民的相对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秩序里也改变了。维米尔在世时,荷兰社会正经历大规模的变迁从军事社会过渡为平民社会,从君王制过渡为共和制,从天主教过渡为加尔文教派,从商行过渡为公司,从帝国过渡为国家,从战争过渡向贸易——上述反转现象,正是这大变迁的一部分。无论在精致、耐用、风格、颜色上,还是在其他几乎所有陶瓷质量上,中国瓷器都更胜一筹。欧洲陶工无人能造出那样高质量的东西,因此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一旦抵达荷兰,就有来自各地的人前来抢购。葡萄牙人是最早尝试制作中国式碟盘的欧洲人,但最早能仿制到相当类似程度的欧洲人,乃是代尔夫特的陶工。在这只盘子上,陶工以高超的手法,仿造出中国的绘饰风格,但还不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从维米尔的每一幅画作,我们都无法得知代尔夫特当时有没有非洲人。范·德·布赫的画作则告诉我们,那时已经有了。历来认为 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现代国家体系的诞生。这份和约包含了好几个条约,因为这些条约的签订,分属天主教、新教阵营的敌对新兴强国,结束了他们之间长年不断的战争。这个新体系确立的国家主权的准则,被我们作为支撑当今世界秩序的准则:国家是世界体系里的基本参与者,每个国家享有不可侵犯的主权,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别国事务。国家从此不再是君王的辖地,而是为国家利益而收集、运用资源的政治实体。 杨士聪在《玉堂荟记》第一卷里写道,北京城民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两个小改变。如他所说,那些现象“盈衢”,显示世道已不如从前。第一个改变是小贩卖起了沙鸡。这种鸟不产于北京一带,其天然栖息地在更北边的戈壁南缘。据当地传说,沙鸡只在北方边界有部队调动,栖息地受到惊扰时,才会飞到这么南边。有人告诉杨士聪,沙鸡在1632年就已出现于北京。捕鸟人看准有利可图,已开始抓他们来贩卖,让人吃下肚去祭五脏庙。沙鸡飞到北京,... 2018-07-28 16:43 杨士聪在《玉堂荟记》第一卷里写道,北京城民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两个小改变。如他所说,那些现象“盈衢”,显示世道已不如从前。第一个改变是小贩卖起了沙鸡。这种鸟不产于北京一带,其天然栖息地在更北边的戈壁南缘。据当地传说,沙鸡只在北方边界有部队调动,栖息地受到惊扰时,才会飞到这么南边。有人告诉杨士聪,沙鸡在1632年就已出现于北京。捕鸟人看准有利可图,已开始抓他们来贩卖,让人吃下肚去祭五脏庙。沙鸡飞到北京,可能是气候变迁的迹象,因为1632年那年多雨,而降雨可能是迫使沙鸡南飞的因素。但当地人认为沙鸡之所以出现,乃是表示北方边境有事,而当时满人正陈重兵于北界,准备入侵。沙鸡的角色就跟煤矿坑里示警的金丝雀一样。但这种事没人敢说出口,因为即使只是提及满人可能入侵,都会被当成内奸,扣上叛国的罪名。但人人都相信,沙鸡出现于市面,就代表敌人要入侵。第二个改变出现于市井,开始出现有人抽烟,这暗示了天下即将大乱。1597年,杨士聪在山东出生,当时山东没人抽过烟。放眼中国全境,也只有极少数人抽过。在东南沿海有人抽烟,北京则已有烟叶流入,因为1596年后的县府采购列表记载有烟叶这一项(价钱是北京市场上肉桂或硫黄价钱的两倍,茉莉香片的七倍)。1631年,杨士聪到北京参加科考时,抽食“烟酒”(当时有人这么称呼烟)在京城已颇为普遍。据杨士聪的记载,烟草出现于北京,始于天启年间,而天启皇帝是在1621年登基,六年后驾崩。杨士聪说:“二十年来,北土亦多种之。” 在东西方,17世纪最狂热的追求,是横渡“东西海洋间未知的水道”;是通过旅行、接触、接受新知识,缩减原本无可弥合的距离;是已自己的故乡为抵押,换取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那是17世纪人心中的火焰。由伟大而奋进之人的激情制造出的失序、混乱,并非叫每个人都兴奋莫名。1609年一名中国官员抱怨,这场旋风般的巨变,其最终的结果,就只是“富者愈富,穷者俞穷”。就连斯考滕躺在吊床上,慢慢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都可能怀疑辛苦... 2018-05-04 16:46  2人喜欢 在东西方,17世纪最狂热的追求,是横渡“东西海洋间未知的水道”;是通过旅行、接触、接受新知识,缩减原本无可弥合的距离;是已自己的故乡为抵押,换取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那是17世纪人心中的火焰。由伟大而奋进之人的激情制造出的失序、混乱,并非叫每个人都兴奋莫名。1609年一名中国官员抱怨,这场旋风般的巨变,其最终的结果,就只是“富者愈富,穷者俞穷”。就连斯考滕躺在吊床上,慢慢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都可能怀疑辛苦这一生是否值得。但有相当多的人被拉进这变动的漩涡中,进而相信自己的脚步也可以比太阳还快。他们的世界——正快速变成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改观。因而,像维米尔这种一辈子守在故乡的艺术家,却能够瞥见这改变的身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17世纪爆发的大迁徙,滥觞自16世纪就已经开始左右欧洲人抉择的中国热。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 2018-05-04 16:14 17世纪爆发的大迁徙,滥觞自16世纪就已经开始左右欧洲人抉择的中国热。16世纪是个发现与发现之后暴力冲突的世纪,是个发横财与犯错误的世纪,是个穿越边界与封闭边界的世纪,由此16世纪创造出一个往四面八方蔓延的关系网。17世纪则与此不同,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因素所促成,那就是人员流动。在此之前的人类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事这么长距离的迁徙,而且离开故乡在异地待这么久的时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与操持陌生语言、陌生文化的人交易。在这同时,学新语言、适应陌生风俗的人也多于以往。大体上来讲,初次接触已结束。17世纪是第二次接触的世纪。第二次接触开始后,促成相遇的力量有了改变。互动时间变长,互动也变得更容易重复发生。但这些改变所带来的效应,也不是简单到能够预知或了解的。有时它们促成日常习惯行为彻底改头换面,也就是古巴社会学家Fernando Ortiz所谓的“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有时它们招来反抗、暴力、自我认同消失。在17世纪,大部分第二次接触所产生的效应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也就是通过相互影响的过程促成选择性调适。不是彻底改头换面或殊死冲突,而是协商与袭取;不是胜与败,而是取与予;不是文化的改头换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那是人们需要调整自己行为与观念,以化解他们所碰上的文化差异,以转移未预料到的威胁,以谨慎响应同样未预料到的机会的时代。那不是执行宏大计划的时代,而是随机应变的时代。发现的时代已大体告终,帝国主义的时代尚未到来。17世纪是随机应变的时代。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