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 [英] 威廉·G.比斯利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明治维新
副标题:
作者:[英] 威廉·G.比斯利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99256
出版时间:2017
页数:488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一部史论结合的历史著作,一个集四分之一多世纪的研究和反思成果。费正清东亚研究奖获奖书目。 明治维新的历史涉及到了许多不仅仅对日本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它部分是亚洲对19世纪西方扩张做出的回应。因此,研究明治维新就触及到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性质以及它们与现代世界变动的关系的问题。同样地,维新至少在某些方面可以称之为革命。人们一定会问:这是怎样的一种革命?与其他时期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巨大的政治动荡相比又如何?另外,将它与其他地方的政治动荡区别开来的一系列特征,在本质上究竟是日本独有的?抑或是源于西方卷入的事实和性质?最后,既然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其进程对经济增长理论至关重要,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在多大程度上,社会的激进重建是前现代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仅仅是其结果? 威廉·G.比斯利,英国人,伦敦大学远东史教授,日本学专家。比斯利于1950年以《英帝国与日本之开国,1834-1858》为题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 这套丛书还有 《当代日本政治的思想基础》,《明治维新》,《在垂死皇帝的王国》,《秀吉》,《美国的艺伎盟友》 等。 虽然有的时候这书被认为是“入门的”,但是其史料之详实,论述之啰嗦,却绝不是“入门的”,没点耐心和功力真的不一定能有信心读完。 翻译有问题是真的。 一本关于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手法和写作手法都很经典,也就意味着很老套。细细看下来会对这段历史脉络有很清晰的了解,但可惜翻译有点让人看不下去。日本古代的封建制度,总有人说它是仿效自中国,但本质上二者是不一样的。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类似于中国的西周,幕府声望的下降就好比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威望不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正是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日本将... 一本关于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手法和写作手法都很经典,也就意味着很老套。细细看下来会对这段历史脉络有很清晰的了解,但可惜翻译有点让人看不下去。日本古代的封建制度,总有人说它是仿效自中国,但本质上二者是不一样的。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类似于中国的西周,幕府声望的下降就好比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威望不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正是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日本将军之上还有天皇,天皇代表天并且永远正确,所以就有了一个在人间去制约将军的力量,而中国天子之上就是天,如果人力不逮,就只有寄希望于虚无的天意。城乡关系也大有不同,至于文化,朱熹在日本国学者那里,不过是一件外衣而已。所以两国在19世纪中后期命运的差异,并非仅仅是时代的关系,更有历史的渊源。 清晰明了的一本书,完整讲述了明治维新初期历史。 雄藩大名、幕府、朝廷三者之间的博弈,日本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与武士阶级作为统治者等多重因素融合,使得日本与中国在面对19世纪的内忧外患时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但是本书翻译实在太糟糕了。 一本关于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手法和写作手法都很经典,也就意味着很老套。细细看下来会对这段历史脉络有很清晰的了解,但可惜翻译有点让人看不下去。日本古代的封建制度,总有人说它是仿效自中国,但本质上二者是不一样的。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类似于中国的西周,幕府声望的下降就好比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威望不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正是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日本将... 一本关于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手法和写作手法都很经典,也就意味着很老套。细细看下来会对这段历史脉络有很清晰的了解,但可惜翻译有点让人看不下去。日本古代的封建制度,总有人说它是仿效自中国,但本质上二者是不一样的。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类似于中国的西周,幕府声望的下降就好比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威望不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正是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日本将军之上还有天皇,天皇代表天并且永远正确,所以就有了一个在人间去制约将军的力量,而中国天子之上就是天,如果人力不逮,就只有寄希望于虚无的天意。城乡关系也大有不同,至于文化,朱熹在日本国学者那里,不过是一件外衣而已。所以两国在19世纪中后期命运的差异,并非仅仅是时代的关系,更有历史的渊源。 一本关于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手法和写作手法都很经典,也就意味着很老套。细细看下来会对这段历史脉络有很清晰的了解,但可惜翻译有点让人看不下去。日本古代的封建制度,总有人说它是仿效自中国,但本质上二者是不一样的。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类似于中国的西周,幕府声望的下降就好比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威望不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正是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日本将... 一本关于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手法和写作手法都很经典,也就意味着很老套。细细看下来会对这段历史脉络有很清晰的了解,但可惜翻译有点让人看不下去。日本古代的封建制度,总有人说它是仿效自中国,但本质上二者是不一样的。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类似于中国的西周,幕府声望的下降就好比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威望不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正是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日本将军之上还有天皇,天皇代表天并且永远正确,所以就有了一个在人间去制约将军的力量,而中国天子之上就是天,如果人力不逮,就只有寄希望于虚无的天意。城乡关系也大有不同,至于文化,朱熹在日本国学者那里,不过是一件外衣而已。所以两国在19世纪中后期命运的差异,并非仅仅是时代的关系,更有历史的渊源。 虽然有的时候这书被认为是“入门的”,但是其史料之详实,论述之啰嗦,却绝不是“入门的”,没点耐心和功力真的不一定能有信心读完。 翻译有问题是真的。 清晰明了的一本书,完整讲述了明治维新初期历史。 雄藩大名、幕府、朝廷三者之间的博弈,日本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与武士阶级作为统治者等多重因素融合,使得日本与中国在面对19世纪的内忧外患时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但是本书翻译实在太糟糕了。 书其实不错。当然,如果想在这书里找各种人物掌故和段子是甭想了,这书是一本主线相当非常清晰,靠史料和数据来研究推动明治维新各种力量及它们各自变迁轨迹的学术性著作——最后的结论是明治维新乃一场民族运动。 但第6章 不满的武士 第132-139页的内容重复印了两次,尊皇主义... 明治维新 江苏出版社 作者:威廉.G.比斯利 译者:张光 汤金旭 2012年7月1日第1版 以下内容以书右下角页码为准:(*为非常重要内容)其余为比较内容和观点 导言:P2 16-18行 明治维新的一些重大变革 正文:P3 第2段 德川幕府政治安排的危险性“隐患”及其有利“安排... 本书是史论结合的书籍,以时间为主线,引用历史数据和相关文献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两国在19世纪面对外患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在中国,儒家秩序过于强大,遏制政治和观念的变化,形成保守主义主导国内形势的局面,最终导致衰落。在日本,儒... 第6章 不满的武士 第138-139页的内容和之后的内容重复. 而原来应该有的原书页149-150页的内容没有排印进去. 希望能出修订本,改正.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导论之前的第2页,“1860年的主要藩国”所附的图表中,福冈和久留米之上的条目本来应该是“九州”,但本书误作“琉球”。 (版本:《明治维新》,威廉·比斯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17-11-19 14:23  2人喜欢 导论之前的第2页,“1860年的主要藩国”所附的图表中,福冈和久留米之上的条目本来应该是“九州”,但本书误作“琉球”。(版本:《明治维新》,威廉·比斯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冈慎太郎认为, 下关海峡的轰炸是由那些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的人引起的,这些人认识到,如果要提振士气或者取得积极成效的话,就需要这样做。尽管军事上失败了,他们还去实现了最重要的目标,因为萨摩和长州在更优秀的领袖领导下,已经从团结迈向改革。因此,如果这两个藩国能够走到一起,最后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改变——“大政奉还、政教一统”——这将使日本“比敌人更加强大”。为了这个结果,战败的冲击就是值得的:“我们... 2019-04-19 23:32 中冈慎太郎认为,下关海峡的轰炸是由那些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的人引起的,这些人认识到,如果要提振士气或者取得积极成效的话,就需要这样做。尽管军事上失败了,他们还去实现了最重要的目标,因为萨摩和长州在更优秀的领袖领导下,已经从团结迈向改革。因此,如果这两个藩国能够走到一起,最后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改变——“大政奉还、政教一统”——这将使日本“比敌人更加强大”。为了这个结果,战败的冲击就是值得的:“我们将回过头来看这些日子,并承认外患实际上是对我国的健康大有益处的苦口良药。” 插入图片效果太差了,还是用微博图床吧 http://photo.weibo.com/1690539227/wbphotos/large/mid/4322633501908325/pid/64c394dbly1fynsplhlkcj20ud0u0qtc 2018-12-29 18:33 序言 一 书本脉络 它大体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探讨了维新政治的各个阶段。第1至4 章展现了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从幕府政权的问题(内忧)转向对外政策的问题(外患),而这依次导致了“改革的大名”(第5章)、“不满的武士”(第6章)、攘夷运动(第7章)、攘夷的失败(第8章)以及恐怖主义的失败(第9章),在这诸多尝试失败后,日本最终选择了维新运动(第10章),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 二 本书结论 ...   2018-12-26 16:22 序言 一 书本脉络 它大体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探讨了维新政治的各个阶段。第1至4 章展现了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从幕府政权的问题(内忧)转向对外政策的问题(外患),而这依次导致了“改革的大名”(第5章)、“不满的武士”(第6章)、攘夷运动(第7章)、攘夷的失败(第8章)以及恐怖主义的失败(第9章),在这诸多尝试失败后,日本最终选择了维新运动(第10章),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二 本书结论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在结论部分,比斯利总结道,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他认为,贯穿幕府末期到明治初年诸多政治事件始终的“红线”,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意识走向国家认同的意识,并以要求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方式表现出来。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出自中下级武士的“有オ之人”( man of talent,“オ子”)进入日本的统治阶级。而正是这些“有オ之人”选择了“明治维新”,主持了明治初年的改革。所有这一切等于一场革命吗?比斯利明言他不愿意使用革命一词来描述明治维新的性质,因为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武士扮演了统治的角色,而在运动结束之后建立的明治政权中,他们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明治社会中,“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元素,在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旗号下共生共存。鉴于此,比斯利反对把明治维新定性为“资产阶级”、“农民”、“绝对主义”或“右翼分子”运动。三 认识明治维新的四种史观 3.1政治学角度的史观 正面评价王政复古和明治维新 吉田对已发生事件的看法,毫无疑问是与其著作的通篇主题(如其题名所暗示的) 相一致的:即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主题。明治维新对他来说,是迈向文明的关键一步,使日本在社会进化的阶梯上上升到了下一个高级阶段。 对井野道来说,“王政复古”和“维新”是对外国威胁最终不得不做出的反应,是他自己的(也是令人满意的)理想社会得以创建的手段。 自由党认为明治维新的愿景是建立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天皇的权威和人民的自由紧密结合,使日本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依靠这个国家,日本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打交道。这个观点虽然否认明治维新完全实现了它的目的,但是在其他方面与田口的观点并没有大的不同。它绝对不是对明治社会中心价值观的否定3.2经济学角度的史观 据高桥说,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中期的德川经济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其发展受到了日本经济狐立的限制。在这一局面下产生的结果是封建主义被削弱,但并没有完全瓦解;出现的是动荡不安,而不是革命。然后,这样一种局面受到来自西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揭露出幕府和上层武士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由此引起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西方的挑战还带来了幕府或藩无力承担的财政负担(如防御工事、赔偿等项目)。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推动物价疯涨。给了业已存在的不满一个新的刺激和方向,激起一场导致“王政复古”在先、“维新”随后的政治运动。维新依次又加速了日本成长为一个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而这个社会的种子在旧的德川社会中早已播种 3.3马克思主义史观 他们斥之为把国家拖入段灭的人物和制度被确认为具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专制主义和官僚制的性质。这些东西才是人们在研究19世纪时必须加以解释的东西。这个故事甚至有其现成的批判对象:天皇、官僚、寄生地主、垄断资产阶级, 这些对象事实上在战后突然出现的民主气氛中成为人们愤怒遣责的对象。这些改革导致的结果,是一个由官僚寡头掌权且在本质上无需与其他力量分享权力也能够推进现代化甚至是经济增长的国家。 3.4战后史观 左右天宝年间(以及之后)改革者行为的,是一种防范预期将要来临的外来侵略的愿望。他还强调对幕府的抨击来自那些遺责幕府没有能力使国家强大从而实现保卫国家目标的人们。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幕府的抨击者寻求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在坂田看来,1868年之后成立的官僚政治国家,其实是政治妥协而非社会压力的产物。坂田主张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发展。一种发展是因畏惧西方而激起的政治运动。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既有国家统一,为此须推翻幕府;又有军事上的强大,为此需要采纳西式组织和技术。另一种发展是意义更加深远的改革运动。运动的灵感和动力源自西方,但唯有“天皇统治”方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变动尽管作为背景对两场运动都很重要,但并不是决定运动成功的因素。四 本书的问题意识 首先,关于在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以及两者孰重孰轻的问题 其次,近代日本的变迁在多大程度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避免”? 最后,近来,历史学家倾向于挖掘观念背后的东西 序言 一 书本脉络 它大体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探讨了维新政治的各个阶段。第1至4 章展现了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从幕府政权的问题(内忧)转向对外政策的问题(外患),而这依次导致了“改革的大名”(第5章)、“不满的武士”(第6章)、攘夷运动(第7章)、攘夷的失败(第8章)以及恐怖主义的失败(第9章),在这诸多尝试失败后,日本最终选择了维新运动(第10章),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 二 本书结论 ...   2018-12-26 16:22 序言 一 书本脉络 它大体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探讨了维新政治的各个阶段。第1至4 章展现了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从幕府政权的问题(内忧)转向对外政策的问题(外患),而这依次导致了“改革的大名”(第5章)、“不满的武士”(第6章)、攘夷运动(第7章)、攘夷的失败(第8章)以及恐怖主义的失败(第9章),在这诸多尝试失败后,日本最终选择了维新运动(第10章),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二 本书结论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在结论部分,比斯利总结道,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他认为,贯穿幕府末期到明治初年诸多政治事件始终的“红线”,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意识走向国家认同的意识,并以要求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方式表现出来。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出自中下级武士的“有オ之人”( man of talent,“オ子”)进入日本的统治阶级。而正是这些“有オ之人”选择了“明治维新”,主持了明治初年的改革。所有这一切等于一场革命吗?比斯利明言他不愿意使用革命一词来描述明治维新的性质,因为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武士扮演了统治的角色,而在运动结束之后建立的明治政权中,他们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明治社会中,“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元素,在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旗号下共生共存。鉴于此,比斯利反对把明治维新定性为“资产阶级”、“农民”、“绝对主义”或“右翼分子”运动。三 认识明治维新的四种史观 3.1政治学角度的史观 正面评价王政复古和明治维新 吉田对已发生事件的看法,毫无疑问是与其著作的通篇主题(如其题名所暗示的) 相一致的:即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主题。明治维新对他来说,是迈向文明的关键一步,使日本在社会进化的阶梯上上升到了下一个高级阶段。 对井野道来说,“王政复古”和“维新”是对外国威胁最终不得不做出的反应,是他自己的(也是令人满意的)理想社会得以创建的手段。 自由党认为明治维新的愿景是建立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天皇的权威和人民的自由紧密结合,使日本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依靠这个国家,日本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打交道。这个观点虽然否认明治维新完全实现了它的目的,但是在其他方面与田口的观点并没有大的不同。它绝对不是对明治社会中心价值观的否定3.2经济学角度的史观 据高桥说,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中期的德川经济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其发展受到了日本经济狐立的限制。在这一局面下产生的结果是封建主义被削弱,但并没有完全瓦解;出现的是动荡不安,而不是革命。然后,这样一种局面受到来自西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揭露出幕府和上层武士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由此引起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西方的挑战还带来了幕府或藩无力承担的财政负担(如防御工事、赔偿等项目)。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推动物价疯涨。给了业已存在的不满一个新的刺激和方向,激起一场导致“王政复古”在先、“维新”随后的政治运动。维新依次又加速了日本成长为一个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而这个社会的种子在旧的德川社会中早已播种 3.3马克思主义史观 他们斥之为把国家拖入段灭的人物和制度被确认为具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专制主义和官僚制的性质。这些东西才是人们在研究19世纪时必须加以解释的东西。这个故事甚至有其现成的批判对象:天皇、官僚、寄生地主、垄断资产阶级, 这些对象事实上在战后突然出现的民主气氛中成为人们愤怒遣责的对象。这些改革导致的结果,是一个由官僚寡头掌权且在本质上无需与其他力量分享权力也能够推进现代化甚至是经济增长的国家。 3.4战后史观 左右天宝年间(以及之后)改革者行为的,是一种防范预期将要来临的外来侵略的愿望。他还强调对幕府的抨击来自那些遺责幕府没有能力使国家强大从而实现保卫国家目标的人们。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幕府的抨击者寻求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在坂田看来,1868年之后成立的官僚政治国家,其实是政治妥协而非社会压力的产物。坂田主张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发展。一种发展是因畏惧西方而激起的政治运动。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既有国家统一,为此须推翻幕府;又有军事上的强大,为此需要采纳西式组织和技术。另一种发展是意义更加深远的改革运动。运动的灵感和动力源自西方,但唯有“天皇统治”方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变动尽管作为背景对两场运动都很重要,但并不是决定运动成功的因素。四 本书的问题意识 首先,关于在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以及两者孰重孰轻的问题 其次,近代日本的变迁在多大程度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避免”? 最后,近来,历史学家倾向于挖掘观念背后的东西 导论之前的第2页,“1860年的主要藩国”所附的图表中,福冈和久留米之上的条目本来应该是“九州”,但本书误作“琉球”。 (版本:《明治维新》,威廉·比斯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17-11-19 14:23  2人喜欢 导论之前的第2页,“1860年的主要藩国”所附的图表中,福冈和久留米之上的条目本来应该是“九州”,但本书误作“琉球”。(版本:《明治维新》,威廉·比斯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插入图片效果太差了,还是用微博图床吧 http://photo.weibo.com/1690539227/wbphotos/large/mid/4322633501908325/pid/64c394dbly1fynsplhlkcj20ud0u0qtc 2018-12-29 18:33 中冈慎太郎认为, 下关海峡的轰炸是由那些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的人引起的,这些人认识到,如果要提振士气或者取得积极成效的话,就需要这样做。尽管军事上失败了,他们还去实现了最重要的目标,因为萨摩和长州在更优秀的领袖领导下,已经从团结迈向改革。因此,如果这两个藩国能够走到一起,最后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改变——“大政奉还、政教一统”——这将使日本“比敌人更加强大”。为了这个结果,战败的冲击就是值得的:“我们... 2019-04-19 23:32 中冈慎太郎认为,下关海峡的轰炸是由那些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的人引起的,这些人认识到,如果要提振士气或者取得积极成效的话,就需要这样做。尽管军事上失败了,他们还去实现了最重要的目标,因为萨摩和长州在更优秀的领袖领导下,已经从团结迈向改革。因此,如果这两个藩国能够走到一起,最后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改变——“大政奉还、政教一统”——这将使日本“比敌人更加强大”。为了这个结果,战败的冲击就是值得的:“我们将回过头来看这些日子,并承认外患实际上是对我国的健康大有益处的苦口良药。” 插入图片效果太差了,还是用微博图床吧 http://photo.weibo.com/1690539227/wbphotos/large/mid/4322633501908325/pid/64c394dbly1fynsplhlkcj20ud0u0qtc 2018-12-29 18:33 序言 一 书本脉络 它大体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探讨了维新政治的各个阶段。第1至4 章展现了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从幕府政权的问题(内忧)转向对外政策的问题(外患),而这依次导致了“改革的大名”(第5章)、“不满的武士”(第6章)、攘夷运动(第7章)、攘夷的失败(第8章)以及恐怖主义的失败(第9章),在这诸多尝试失败后,日本最终选择了维新运动(第10章),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 二 本书结论 ...   2018-12-26 16:22 序言 一 书本脉络 它大体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探讨了维新政治的各个阶段。第1至4 章展现了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从幕府政权的问题(内忧)转向对外政策的问题(外患),而这依次导致了“改革的大名”(第5章)、“不满的武士”(第6章)、攘夷运动(第7章)、攘夷的失败(第8章)以及恐怖主义的失败(第9章),在这诸多尝试失败后,日本最终选择了维新运动(第10章),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二 本书结论 其后的四章探讨了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在结论部分,比斯利总结道,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他认为,贯穿幕府末期到明治初年诸多政治事件始终的“红线”,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意识走向国家认同的意识,并以要求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方式表现出来。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出自中下级武士的“有オ之人”( man of talent,“オ子”)进入日本的统治阶级。而正是这些“有オ之人”选择了“明治维新”,主持了明治初年的改革。所有这一切等于一场革命吗?比斯利明言他不愿意使用革命一词来描述明治维新的性质,因为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武士扮演了统治的角色,而在运动结束之后建立的明治政权中,他们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明治社会中,“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元素,在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旗号下共生共存。鉴于此,比斯利反对把明治维新定性为“资产阶级”、“农民”、“绝对主义”或“右翼分子”运动。三 认识明治维新的四种史观 3.1政治学角度的史观 正面评价王政复古和明治维新 吉田对已发生事件的看法,毫无疑问是与其著作的通篇主题(如其题名所暗示的) 相一致的:即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主题。明治维新对他来说,是迈向文明的关键一步,使日本在社会进化的阶梯上上升到了下一个高级阶段。 对井野道来说,“王政复古”和“维新”是对外国威胁最终不得不做出的反应,是他自己的(也是令人满意的)理想社会得以创建的手段。 自由党认为明治维新的愿景是建立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天皇的权威和人民的自由紧密结合,使日本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依靠这个国家,日本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打交道。这个观点虽然否认明治维新完全实现了它的目的,但是在其他方面与田口的观点并没有大的不同。它绝对不是对明治社会中心价值观的否定3.2经济学角度的史观 据高桥说,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中期的德川经济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其发展受到了日本经济狐立的限制。在这一局面下产生的结果是封建主义被削弱,但并没有完全瓦解;出现的是动荡不安,而不是革命。然后,这样一种局面受到来自西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揭露出幕府和上层武士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由此引起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西方的挑战还带来了幕府或藩无力承担的财政负担(如防御工事、赔偿等项目)。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推动物价疯涨。给了业已存在的不满一个新的刺激和方向,激起一场导致“王政复古”在先、“维新”随后的政治运动。维新依次又加速了日本成长为一个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而这个社会的种子在旧的德川社会中早已播种 3.3马克思主义史观 他们斥之为把国家拖入段灭的人物和制度被确认为具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专制主义和官僚制的性质。这些东西才是人们在研究19世纪时必须加以解释的东西。这个故事甚至有其现成的批判对象:天皇、官僚、寄生地主、垄断资产阶级, 这些对象事实上在战后突然出现的民主气氛中成为人们愤怒遣责的对象。这些改革导致的结果,是一个由官僚寡头掌权且在本质上无需与其他力量分享权力也能够推进现代化甚至是经济增长的国家。 3.4战后史观 左右天宝年间(以及之后)改革者行为的,是一种防范预期将要来临的外来侵略的愿望。他还强调对幕府的抨击来自那些遺责幕府没有能力使国家强大从而实现保卫国家目标的人们。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幕府的抨击者寻求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在坂田看来,1868年之后成立的官僚政治国家,其实是政治妥协而非社会压力的产物。坂田主张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发展。一种发展是因畏惧西方而激起的政治运动。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既有国家统一,为此须推翻幕府;又有军事上的强大,为此需要采纳西式组织和技术。另一种发展是意义更加深远的改革运动。运动的灵感和动力源自西方,但唯有“天皇统治”方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变动尽管作为背景对两场运动都很重要,但并不是决定运动成功的因素。四 本书的问题意识 首先,关于在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以及两者孰重孰轻的问题 其次,近代日本的变迁在多大程度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避免”? 最后,近来,历史学家倾向于挖掘观念背后的东西 导论之前的第2页,“1860年的主要藩国”所附的图表中,福冈和久留米之上的条目本来应该是“九州”,但本书误作“琉球”。 (版本:《明治维新》,威廉·比斯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17-11-19 14:23  2人喜欢 导论之前的第2页,“1860年的主要藩国”所附的图表中,福冈和久留米之上的条目本来应该是“九州”,但本书误作“琉球”。(版本:《明治维新》,威廉·比斯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