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定型 美国的1890-1900 徐弃郁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帝国定型
副标题:美国的1890-1900
作者:徐弃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1309
出版时间:2017
页数:200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美国是如何成功的?本书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本书以1890-1900的美国为视角,回溯到历史的“原点”来看待其从一个地区性的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的阶段。从世界性帝国崛起的角度来看,这一最佳“原点”,即1890—1900年。这一阶段以美国西部边疆的“关闭”为开头,以“门户开放”照会为结尾,这一“关”一“开”之间正好是美国从大陆扩张向海外扩张的转型期,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帝国形态的新型帝国的定型期。 正是在这样的扩张思路下,美国作为一个超大国家,成功地在大国林立的世界上规避矛盾、厚积实力,特别是有效地避免了和英国之间的矛盾升级。全书最终落脚于“超大国家的扩张”这一主题,侧重从美国的这一案例中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启示。 徐弃郁: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政治学博士。国防部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中美防务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10年被选为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曾出版专著《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 这套丛书还有 《敦煌》,《时代漫画(四色图文)》,《山精灵普克》,《礼教与法律》,《古书之媒》 等。 领土扩张的收益递减效应制约了帝国的膨胀。我更好奇的是,作者可能如何解读十九世纪美国从十三个殖民地扩张到今天领土规模的行为。作者头脑里的美国显然是个静态的领土概念,然而事实是,美国在北美大陆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领土扩张,离开本书论述的十年,不到三十年时间。我想更为准确的问题应该是:美国在领土扩张过程中,如何评估目标地区的吞并价值。 清晰的战略规划,精细的利益判断,灵活务实的手段,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美国的荣光在我们有生之年应该还看不到坍塌的时候。 唯一一篇长书评的作者看到的竟然是顶层设计塑造国民性……我觉得作者还是延续了上一本中的谨慎态度,这一本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对外政策上,美国选择了顺应当时的国际体系与潮流,同时借了英美同根同源之东风;国内政治操作层面,则有代议制下各种利益集团见充分的博弈与最终的共识,再加上对政府”跑偏“的预防。不知道这篇书评的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理读这本书的。 徐弃郁老师的书一向写得精彩,这本书也很有意思,取了十年的发令枪响之后,美国一跃而出的那段历史。很精彩,并且提到了成本敏感度和收益-成本的均衡计算,让美国重新从“反常”走回“正常”。 英国是个岛国,为了掠夺资源,全球殖民。但美国,地大物博,它需要的是广阔的市场去销售自己的产品。后来日本也是一个岛国,缺乏资源,想要走英国的殖民路线,殊不知,时代不同了,而且英国的殖民地已经给它自身带来了很多问题——这注定了日本二战的失败结局。如果它换个思路——不是要争夺领土,而是要市场…… 相较于“日不落帝国”,美国在疆土等方面失色太多,但美国霸权之稳固、影响力之深远,为迄今任何帝国所不及。这与其地理位置(拥有一个超级国内市场)有关,但制度性设计更加重要。美国崛起并牢牢把握住霸权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要点式扩张保障贸易利益(有军事据点或力量即可,无领土诉求);崛起时其制度与既有国际制度相容性较大;战略取向上聚焦于美洲和太平洋这些欧洲列强利益关切相对较小的地区,避免了与欧洲列强的正面冲... 相较于“日不落帝国”,美国在疆土等方面失色太多,但美国霸权之稳固、影响力之深远,为迄今任何帝国所不及。这与其地理位置(拥有一个超级国内市场)有关,但制度性设计更加重要。美国崛起并牢牢把握住霸权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要点式扩张保障贸易利益(有军事据点或力量即可,无领土诉求);崛起时其制度与既有国际制度相容性较大;战略取向上聚焦于美洲和太平洋这些欧洲列强利益关切相对较小的地区,避免了与欧洲列强的正面冲突。今日中国已经具备帝国的一些必要因素(超级国内市场、技术领先),但制度与既有国际制度相容性较差,而且在太平洋与美国正面冲突的几率越来越大,能够实现强行突围吗? 英国通过全球殖民成为日不落帝国,那么美国是如何从偏安美洲的一个年轻国家,逐步成为闷声发大财的全球贸易商呢?帝国定型这本书,全面再现了 1900年前后的20年时间,美国政界商界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如何一步一步做出选择。这条道路不但奠定了美国全球扩张的成功,也开启了全... 上上世纪末实在是个微妙以及宏大的年份,随便拎一个年份出来,都充满了信息炸裂的压缩感——虽然那个时候还远称不上信息爆炸。 压缩感,真是一个有趣的形容词,因为它有着各种各样可能性的预后效应,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惊天动地,或许细水长流,也或许骇浪滔天,谁知道呢?正... 1890-1900年,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病入膏肓的满清先后输掉了甲午战争和辛丑战争,5000年的华夏中央帝国走向了解体和崩溃的边缘。而在地球的另一面,建国仅一个世纪的美国在这十年间打赢了美西战争,完成了西进运动,吞并了夏威夷,占领了菲律宾,地跨两洋的“美帝国主义”至此... 当下的美国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国家,从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理念,到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的商业形象,这些美国文化的象征深深烙印在世界各地。尤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美国的力量更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美国对于世界的影响之大,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出其右。... 《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 《小国崛起——转折点上的关键抉择》 站在书柜拿到《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Jerry顺手一本《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同一作者所著,主题立马跃然纸上,就像我们做... 今天,美国在国际政治领域“超级大国”的地位仍无人撼动。通常认为,美国如今的地位,是依靠两次大战中的正确决策与利益攫取实现的。然而实际上,通过这本《帝国定型》,读者不难发现,美国人的“称霸”之路,始于19世纪最后十年的“帝国定型”。 “称霸”从危机开始 时至今... “美式帝国”的定型与崛起 美国崛起的轨迹是前所未有的。“美国这个地方对其表示倾慕的观察者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现代世界已经逐渐形成的所有政治体系中,美国的政治体系大概是最为复杂的;二是这种政治体系又是人的智能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美国是名副其实... 实际上是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之前税率的1.5倍。注释1 这个注释是 the tarif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5th edition pp 190-191 我没找到相关词句,至少在引用的这两页。 2018-11-29 20:35 实际上是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之前税率的1.5倍。注释1这个注释是the tarif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5th edition pp 190-191我没找到相关词句,至少在引用的这两页。 美国就是将海外扩张的行为"内化"到国内政治进程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对外行为的方式。 耗散结构。P182提到“制度匹配”: 相对成熟的代议制度在这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可以将分散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纳入到统一的国内政治程序,实现比较有效的协调和妥协。这样,美国就很好地避免了一战前德意志帝国那种“卡特尔化”(Cartelization)现象,即各大利益集团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结果迫使政府同时追求不同... 2018-05-03 21:33 美国就是将海外扩张的行为"内化"到国内政治进程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对外行为的方式。耗散结构。P182提到“制度匹配”:相对成熟的代议制度在这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可以将分散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纳入到统一的国内政治程序,实现比较有效的协调和妥协。这样,美国就很好地避免了一战前德意志帝国那种“卡特尔化”(Cartelization)现象,即各大利益集团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结果迫使政府同时追求不同的利益和战略目标。由此,P188:美国的海外扩张很大程度上也属于内涵式扩张,即立足于自身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推动商品贸易的大规模扩张和海外战略要地的占领。强化技术和生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居于一个逻辑起点的地位,是扩张的第一推动力。对于这类扩张,当时的国际制度不仅容纳,而且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鼓励”,因为这套国际制度就是由历史上占技术生产主导优势的国家(主要是英、荷)所涉及的,自然有利于此类国家的利益和权力扩展。而且,与这种内涵式的扩张相联系的往往是竞争力位次、占有市场百分比等相对的、开放的衡量标准,而不是胜者通吃或任何形式的排他性占领。...使得其他感受到“威胁”的国家缺乏足够的动力来进行联合反制,进而降低了冲突的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超大国家扩张过程中制度相容性的一种体现。以市场、文化等隐性手段取得渗透力,用制度化安排的手段划定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施行协调成本,以便利用民间力量。 实际上是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之前税率的1.5倍。注释1 这个注释是 the tarif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5th edition pp 190-191 我没找到相关词句,至少在引用的这两页。 2018-11-29 20:35 实际上是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之前税率的1.5倍。注释1这个注释是the tarif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5th edition pp 190-191我没找到相关词句,至少在引用的这两页。 美国就是将海外扩张的行为"内化"到国内政治进程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对外行为的方式。 耗散结构。P182提到“制度匹配”: 相对成熟的代议制度在这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可以将分散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纳入到统一的国内政治程序,实现比较有效的协调和妥协。这样,美国就很好地避免了一战前德意志帝国那种“卡特尔化”(Cartelization)现象,即各大利益集团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结果迫使政府同时追求不同... 2018-05-03 21:33 美国就是将海外扩张的行为"内化"到国内政治进程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对外行为的方式。耗散结构。P182提到“制度匹配”:相对成熟的代议制度在这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可以将分散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纳入到统一的国内政治程序,实现比较有效的协调和妥协。这样,美国就很好地避免了一战前德意志帝国那种“卡特尔化”(Cartelization)现象,即各大利益集团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结果迫使政府同时追求不同的利益和战略目标。由此,P188:美国的海外扩张很大程度上也属于内涵式扩张,即立足于自身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推动商品贸易的大规模扩张和海外战略要地的占领。强化技术和生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居于一个逻辑起点的地位,是扩张的第一推动力。对于这类扩张,当时的国际制度不仅容纳,而且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鼓励”,因为这套国际制度就是由历史上占技术生产主导优势的国家(主要是英、荷)所涉及的,自然有利于此类国家的利益和权力扩展。而且,与这种内涵式的扩张相联系的往往是竞争力位次、占有市场百分比等相对的、开放的衡量标准,而不是胜者通吃或任何形式的排他性占领。...使得其他感受到“威胁”的国家缺乏足够的动力来进行联合反制,进而降低了冲突的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超大国家扩张过程中制度相容性的一种体现。以市场、文化等隐性手段取得渗透力,用制度化安排的手段划定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施行协调成本,以便利用民间力量。 实际上是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之前税率的1.5倍。注释1 这个注释是 the tarif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5th edition pp 190-191 我没找到相关词句,至少在引用的这两页。 2018-11-29 20:35 实际上是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之前税率的1.5倍。注释1这个注释是the tarif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5th edition pp 190-191我没找到相关词句,至少在引用的这两页。 美国就是将海外扩张的行为"内化"到国内政治进程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对外行为的方式。 耗散结构。P182提到“制度匹配”: 相对成熟的代议制度在这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可以将分散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纳入到统一的国内政治程序,实现比较有效的协调和妥协。这样,美国就很好地避免了一战前德意志帝国那种“卡特尔化”(Cartelization)现象,即各大利益集团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结果迫使政府同时追求不同... 2018-05-03 21:33 美国就是将海外扩张的行为"内化"到国内政治进程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对外行为的方式。耗散结构。P182提到“制度匹配”:相对成熟的代议制度在这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可以将分散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纳入到统一的国内政治程序,实现比较有效的协调和妥协。这样,美国就很好地避免了一战前德意志帝国那种“卡特尔化”(Cartelization)现象,即各大利益集团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结果迫使政府同时追求不同的利益和战略目标。由此,P188:美国的海外扩张很大程度上也属于内涵式扩张,即立足于自身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推动商品贸易的大规模扩张和海外战略要地的占领。强化技术和生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居于一个逻辑起点的地位,是扩张的第一推动力。对于这类扩张,当时的国际制度不仅容纳,而且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鼓励”,因为这套国际制度就是由历史上占技术生产主导优势的国家(主要是英、荷)所涉及的,自然有利于此类国家的利益和权力扩展。而且,与这种内涵式的扩张相联系的往往是竞争力位次、占有市场百分比等相对的、开放的衡量标准,而不是胜者通吃或任何形式的排他性占领。...使得其他感受到“威胁”的国家缺乏足够的动力来进行联合反制,进而降低了冲突的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超大国家扩张过程中制度相容性的一种体现。以市场、文化等隐性手段取得渗透力,用制度化安排的手段划定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施行协调成本,以便利用民间力量。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