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高清PDF电子书 王云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6.06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基本信息 【作 者】王云著 【形态项】 368 【出版项】 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6.06 【ISBN号】7-01-005626-9 ![]() 内容简介 本书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并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极具典型意义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因,社会变迁的起伏过程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认为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动力主要是交通环境改善、漕运政策和对其他区域多种文化的吸纳融合,指出运河沿岸城镇与运河腹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总结出该地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表现的大起大落类似马鞍型的发展趋势及经验教训。 本书着力点在于探讨明清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规律,这不仅对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为京杭运河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南水北调工程和华北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对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云,1957年8月生,山东阳谷人。1982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2004年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聊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史运河文化史。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山东省课题三项。共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 目 录 序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研究的学术回顾 二、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基本思路 上篇:运河的贯通和鲁西区位优势的形成 一、会通河的疏浚与鲁西交通网的形成 1.明初会通河的疏浚与大运河的南北贯通 2.明清时期山东运河的修治与管理 3.以山东运河为轴心的区域交通网的形成 二、漕运兴盛与南北物资交流的活跃 1.山东运河漕政与漕运 2.运河沿岸的水次仓 3.临清关与济宁关 4.南北物资交流 三、山东运河城镇带的形成 1.山东运河城镇的地理分布 2.山东运河城镇空间结构与特点 中 篇:商业的繁荣与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一、市场网络体系的建立与各地商帮的活跃 1.以运河城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体系 2.山陕商人在山东运河区域的分布与经营 3.徽商在山东运河区域的经营活动 4.江苏商人及其他商帮在山东运河区域的经营活动 二、因运河而兴起的手工业 1.临清烧造和贡砖生产 2.融汇南北的酿造业 3.竹木加工与沿运城镇的竹竿巷 4.皮革加工与“千张袄” 5.丝织业与临清哈达 下篇:南北文化交流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汇 1.书院遍布,科举兴盛 2.运河岸边的藏书楼——海源阁 3.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与区域戏剧文化交流 二、运河与民间信仰的多元化 1.漕运之神——金龙四大王崇拜的形成和传播 2.海运之神——天妃信仰的北上传播 3.财、义之神——关帝崇拜的泛滥 三、运河城乡社会风俗的变迁 1.由“织穑为生”到“民竞刀锥” 2.由“民尚俭朴”到“靡然向奢” 3.由循规蹈矩到“违礼越制” 4.嗜酒与尚武 5.山东运河区域风俗变迁的社会原因 结语: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 一、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趋势 二、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