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悉达多
副标题: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6086 出版时间:2012 页数:168 定价:25.00 内容简介: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黑塞在文景: 《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黑塞在文景: 《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朝圣者之歌》(即将出版) 《温泉疗养客》(即将出版) 《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即将出版) 在房舍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边,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阴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年少的雄鹰,与至友侨文达一同长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阳光晒黑了他浅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和智者的谈话时,树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加入了智者们的谈话,与侨文达一道修习辩... , 这套丛书还有 《德米安》,《温泉疗养客》,《德米安》,《朝圣者之歌》,《罗斯哈尔德》 等。 看山非山,水非水。万事万物生发爱恨,藉由时间为纽带,将其捆绑。纵深一跃,可跳入一种极大极深的境界中去,飘于空中,化身为任何的事物,万般感受集于一身。 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最好的修行就是活在当下。 我了解,意识到了:语言的限度,什么是虚幻,智慧属于每一个人,然而平静的一刻是认识到那是智慧的一刻。书中的思维高度令人惊叹,但我也不会奉为人生格言,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不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也给了我充足的理由和动机,去爱和接受 更爱第一部,不敢想在尘俗中变得无法令自己相认,但这番经历却无可替代甚至必须存在。尚在摸索…… 即使已经悟道颇深,也难逃世俗的盲目的爱,人类的肉身要抵抗人间烟火的俗气是不容易的。 不算评论,只是想谈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为这种情况在我读杨玉功翻译的《悉达多》的时候也发生过。最初总是在“悉达多就是佛教的创始人”这个语境中,直到悉达多去拜访佛陀,也就是乔达摩的时候,我开始困惑不已。 在这个方面,不能不说译者杨玉功应该负主要责任。他的那篇颇... 伟大的黑塞,顿悟者赫尔曼,神的使者,给人痛苦与宁静的先知,我向你致敬!只有全悉理解在宇宙中寄生的生命和宗教的真谛者,才能有如此清晰的对人生意义的表述。谁理解了《悉达多》,谁就理解了人生,就理解了黑塞的全部诗歌。在小说中,作者将大彻大悟者佛陀“乔达摩悉达多”... (以防万一,再次强调,这个悉达多不是佛陀,只是黑塞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所领悟的也不是佛教的教义。) 1.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至今为止我看了最多遍的一本书,市面上能搜集到的译本,我都买了看了,仍然每读每有新收获。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 这本小说书名叫《悉达多》。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Śākya-muni)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释迦牟尼中的释迦(Śākya)是族名,牟尼(muni)是圣人的意思。牟尼意译是能仁或能寂,沉默不语,一直... 不许结伴而行,务必独自游历教化。以个体的自我面对向他一人展开的世界,体验、亲证、自律、实践。一个人,在路上。汝当自依。 佛陀的一生中,有过几次让后人颇费心思的转折: 为什么要抛弃他现成给定的富足生活与王位继承权而出家过流浪者的生活? 为什...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它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少年时代的他是一个印度婆罗门的儿子,家世显贵,英俊聪颖,他和好友歌文达一起练习沉思冥想,读经斋戒的技艺,但是对此他的内心不满足,也不安宁。于是,他和好友离开家,跟随流浪的沙门在森林中苦修。几... 悉达多的求道过程,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会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这也是一个人追寻自我生命的过程。人必须亲身去经历,一切教义知识都无法让人真正明白道之真意,任何言辞也无法替代自身的体悟,用心去感受一切,不要拘于表象,总有一天... 与佛洛依德拥有达利、茨威格等艺文界实践追随者,还能搭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狂做佐证的风光不同,荣格神秘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略略显得有些寂寞。好在他有黑塞。 黑塞和荣格都是清隽瘦长型,内倾型人格,德语文化背景,自然崇拜,神秘主义倾向,早期童年生长环境宗教氛围浓厚... 黑塞鼎鼎有名的书有《荒原狼》、《在轮下》和《玻璃球游戏》,我一开始对他的作品感觉一般,一直到完整地读完《玻璃球游戏》才深深喜欢上他的作品。这部作品浅的来说是成长类小说,其实里面包含着很多值得一生追求和品味的哲理。叶沙曾给学生族推荐关于成长的三本书,毛姆的《... 事物即使普遍,也存在个体美感。事实上构成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细胞,乃至每一个分子都堪称完美。你不能否认在你忽视的花园里,一朵普通至极的花在群体之中不争不闹不顾不盼,但定睛看她时,却如此之美,蕴藏着生命的秘密和宇宙的光辉。 黑塞在《... 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我逐渐从成人变成了孩子,从思想家变成了平凡的人。而这条路仍属不错。仅仅为了再度成为孩子并从头再来,我需要体验那么多的愚蠢与罪孽,那么多的谬误与恶心,那么多的幻灭与悲伤。但是事情本应如此,并非差错。 我需要先成为无知的愚人,然后才能发现自我中永恒的阿特曼,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开始生活。 这条路简直愚不可及,仿佛是螺旋形,也许是原地绕圈子;但无论他会引我到何方,我都将循路前行。 2013-07-05 07:02 14人喜欢 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我逐渐从成人变成了孩子,从思想家变成了平凡的人。而这条路仍属不错。仅仅为了再度成为孩子并从头再来,我需要体验那么多的愚蠢与罪孽,那么多的谬误与恶心,那么多的幻灭与悲伤。但是事情本应如此,并非差错。 我需要先成为无知的愚人,然后才能发现自我中永恒的阿特曼,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开始生活。 这条路简直愚不可及,仿佛是螺旋形,也许是原地绕圈子;但无论他会引我到何方,我都将循路前行。 言辞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思想一旦形成诸言辞就会有所改变,有所扭曲,有点愚蠢。对一个人显示着价值并充满智慧的词句另一个人也许是一派胡言 2013-07-22 16:17 10人喜欢 言辞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思想一旦形成诸言辞就会有所改变,有所扭曲,有点愚蠢。对一个人显示着价值并充满智慧的词句另一个人也许是一派胡言 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 ,人必须拥有它 ,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 ——是弯路与错误 。这就是悉达多的思想 :这就是他的渴求 ,他的悲哀 。 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 ,当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 ,那终极之物必然会觉醒 ,那非自我的最深层存在 ,那伟大的秘密 。 一只苍鹰飞越竹林 ,悉达多将那只苍鹰摄入自己的灵魂 ,他飞越森林和山峦 ,他化为一只苍鹰 ,猎食鱼类 ,忍受苍鹰的饥饿 ,使用苍鹰的语言 ,经历苍鹰之死 。... 2017-07-22 09:23 5人喜欢 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 ,人必须拥有它 ,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 ——是弯路与错误 。这就是悉达多的思想 :这就是他的渴求 ,他的悲哀 。 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 ,当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 ,那终极之物必然会觉醒 ,那非自我的最深层存在 ,那伟大的秘密 。 一只苍鹰飞越竹林 ,悉达多将那只苍鹰摄入自己的灵魂 ,他飞越森林和山峦 ,他化为一只苍鹰 ,猎食鱼类 ,忍受苍鹰的饥饿 ,使用苍鹰的语言 ,经历苍鹰之死 。一只死去的豺躺在沙滩上 ,悉达多的灵魂溜进豺的尸身 ,化为一只死去的豺 ,躺在沙滩上肿胀 ,发臭 ,腐烂 ,为鬣狗所肢解 ,为兀鹰所啄食 ,化为残骸与尘土 ,最终融于大气之中 。悉达多的灵魂死去 ,腐朽 ,归于尘土而重又复活 ,体验了生命轮回的阴郁魔力 。他像一个猎人 ,他带着新的渴望寻觅逃脱生命轮回的某一缺口 ,在这一缺口中 ,一切因果都已终结 ,毫无痛苦的永恒亦从此开始 。 他千万次抛弃自我 ,连日沉浸于虚空无我之境 。然而尽管所有这些修行使他远离自我 ,最终却仍旧引导他回到自我 ,尽管悉达多千万次地逃离自我 ,宅于虚无 ,宅于动物或岩石 ,但回归却总是无可避免 。在无可挽回的回归时刻 ,他在阳光下 ,在月华里 ,在阴影中 ,或在雨中再度发现自己 ,再度成为自我和悉达多 ,再度感受生命循环的繁重折磨 。 我耗费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白 :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我相信 ,万物之中并不存在被我们称之为 ‘学习 ’的事物 。我的朋友 ,世上只存在一种知识 ,即阿特曼 ,它无处不在 ,它存在于你 ,存在于我 ,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 。而我已开始相信 ,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求知之渴 ,莫过于学习之路 。 ” 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 ,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 ,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 ”他接着想 : “那就是自我 ,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意义与本质 。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 ,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 ,我只是在欺骗它 ,逃离它 ,躲避它 。的确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 。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我存在 ,而且我是惟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 。我是悉达多 。 一瞬间 ,当周围的世界在他心中融解并消退 ,当他像太空的一颗恒星一般孤独地伫立 ,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 ;但是 ,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成为他自己 ,这是他觉醒之最后的颤栗 ,这是他新生之最后的阵痛 。随后他立刻重又上路并开始急切地快步前行 ,不再朝着回家的方向 ,不再希望回到父亲的身边 ,不再犹疑和回顾 。 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颗石子 ,它会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线 。悉达多有了目标时也是如此 。悉达多无所作为 ,他只是等待 、思考和斋戒 ,然而他走过世俗的事务就像一颗沉向水底的石子 ,他无需行动 ,他也无需激动 ,他只是被牵引并且任凭自己的沉落 。他只为自己的目标所牵引 ,他不允许任何扰乱自己目标的东西进入他的灵魂 。 天真的人们能够爱 ——这就是他们的秘密。他越是变得与世人相似 ,他就愈加羡慕他们 。他尤其羡慕常人具足而他所缺少的那一点 :世人对自己的生活所持的那种重大感 ,他们深刻的欢乐与忧伤 ,以及那种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 。这些人永远爱着他们自己 ,爱着女人们 ,爱着他们的孩子 ,爱着荣誉和利益 ,爱着对未来的筹划和企盼 。 他的面容渐渐呈现出富人之中常见的表情 :那种阴郁而没有餍足的表情 ,那种恼怒而无所事事的表情 ,那种缺少爱的表情 。慢慢地 ,富人们灵魂中特有的病症浸染了他 。 而自从他内心的沙门离开了他 ,他开始带着日渐升温的怒意与亢奋为了金钱和珠宝而赌 。 他去赌博是出于一种心灵的危机 ,他通过输掉或挥霍掉那些肮脏的金钱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快感 。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够更直接 、更讽剌地使他发泄出对财富 、对商人们所膜拜的偶像怀有的无比轻蔑 ,因此他毫不吝惜地高额下注 ,同时又痛恨和嘲弄自己 。 他喜欢那种焦虑的感受 ,那种一场赌局中大笔赌金去向悬而未定时所感到的沉重而可怕的焦虑 。他喜欢那种感觉并不断寻求其重复 、强化和刺激 ,因为只有在这种感觉中 ,他才会在自己那种厌腻无味 、无聊透顶的生存状态下体验到某种快乐 、某种激情以及某种生存的活力。真是不可思议 ,悉达多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欲望与死是多么密不可分 。 伽摩拉美丽的脸庞上已出现了倦怠的神情 ——那种沿着没有任何快乐前景的漫漫长路艰难跋涉而产生的倦怠 ,渐渐逼近的枯萎 ,以及那种潜伏的 、尚无人言及的 、也许是尚未意识到的恐惧 ——对生命之秋的恐惧 ,对暮年的恐惧 ,对死的恐惧 。他叹息着离开了伽摩拉 ,心中充满痛楚和隐秘的恐惧 。 仅仅为了再度成为孩子并从头再来 ,我需要体验那么多的愚蠢与罪孽 ,那么多的谬误与恶心 ,那么多的幻灭与悲伤 。但是事情本应如此 ,并非差错 ,我的眼睛和心灵都为此而欢呼 。我需要体味到绝望 ,我需要堕入精神的无底深渊 ,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 ,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 ,才能再度聆听 “唵 ”之音声 ,才能沉入酣睡并面目一新地再度觉醒 。我需要先成为无知的愚人 ,然后才能发现自我中永恒的阿特曼 ,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开始生活 。 河水在同一时刻无处不在 ,无论源头或河口 、或瀑布 、渡口 、水流 、海洋以及山脉间 ;同时 ,河水只存在于当前的时间中 ,并非过去或未来的影子 。 “我知道 ,你从不苛责他 ,你从不惩罚他 ,你从不命令他 ——因为你懂得宽和胜于严苛 ,滴水胜于岩石 ,仁爱胜于暴力 ,很好 ,在这一点上我称许你 ,然而认为自己不会去苛责他 ,不会去惩罚他 ,这难道不是你的误解吗 ?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爱去束缚他吗 ?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善意和耐心日复一日地去羞辱他并使他的处境更为艰难吗 ?难道不是你强迫这个傲慢 、骄纵的孩子与两个老朽的山野之人一同生活在草屋里吗 ?而对我们来说 ,稻米甚至已经是美味佳肴 ,我们的思想与他不同 ,我们的心已然衰老而平和 ,我们的路也与这个孩子不一样 。他难道不正是在为这一切所局限和惩罚吗 ? 他真切地体会到他对儿子的那种盲目的爱是一种极富人性的情感 ,这种爱本身就是轮回 ,就是从深水涌出的烦恼之泉 ;同时他也感到这种爱并非毫无价值与意义 ,因为那毕竟源于他的本性 ,即使是这样的情感 、这样的痛苦和蠢行也需要亲身去体验 。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 , ”悉达多道 , “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 。他之所以无所发现 、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 ,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 。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 ,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 、包容 ,摒弃一切目标 。尊贵的人 ,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 ,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 ,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 。 ” 知识可以传授 ,但智慧不能 。人们可以寻见智慧 ,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 ,以智慧自强 ,以智慧来创造奇迹 ,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我年少时就有过这种疑问 ,正是我的怀疑驱使我远离教师们 。我还有过一种思想 ,侨文达 ,你又会认为那是玩笑或只是一种愚蠢的念头 ,就是说 ,每一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 。比如说 ,只有片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 ;事实上 ,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 ,只是半个真理而已 ,它们都缺乏完备 、圆融与统一 ;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 ,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 ,虚幻与真如 ,痛苦与救赎 。人别无选择 ,对于那些要传授教义的导师们来说尤其如此 。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 ,从不沦于片面 。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 ,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 。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 ,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 。 世界并非不完善 ,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 。不 ,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 :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 ,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 ,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 ,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 。一个人不可能认清另一个人已然修到何等境界 。佛存在于劫匪与赌徒身上 ,而劫匪亦存在于婆罗门身上 。在极深禅定之中 ,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 、现在与未来 ,于是一切皆善 ,一切完美 ,一切即梵 。因此 ,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 ——无论是死与生 ,无论罪孽与虔诚 ,无论智慧或是蠢行 ,一切皆是必然 ,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 ,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 ;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 ,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 。 我以前或许曾说过 :这石子只是石子 ,毫无价值 ,属于玛耶女神的空幻世界 ,然而或许因为在变易之轮中它也有变为人或是神灵的可能 ,所以这枚石子才具有某种重要性 。这或许是我曾经有过的想法 ,但是现在我认为 :这石子不仅仅是石子 ,它同时也是动物 、神或佛 。我不因为它变换的可能性而尊敬它 ,爱它 。而是因为它久远以来即包容了一切万物 ,而且永远涵摄万物 。我爱它正是因为它是一枚石子 ,因为现在此刻它向我显现为一枚石子 。 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 ,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 。所以教义于我毫无用处 。那些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 ,没有颜色 ,没有尖角 ,没有气息和味道 ,它们只是一些词句而已 ,可能就是这一点阻碍你得到内心的宁静 。也许世上词句过多 ,因为甚至连救赎 、德行 、轮回与涅槃都只是词句 ,侨文达 。涅槃并非实在之物 ,世上只存在涅槃的名相 。 假若它们虚幻无实 ,那么我自身也同样虚幻无实 ,它们永远与我有着相同的本质 。这正是它们可爱而可敬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去热爱它们 。这里有一条道理 ,也许你会嗤之以鼻 。但是 ,侨文达 ,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 。研究这个世界 ,解释它或是鄙弃它 ,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 ;但我以为惟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 ,而不是去鄙弃它 。我们不应彼此仇视 ,而应以爱 、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 ,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 开篇不久就大段大段不停的追问直指人心。自我在何处?终极与永恒在何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好好地想上一辈子。 以前想过,不管问什么问题,只要不断不断地追问,都会问到宇宙与生命的本原上去吧。 智者就是在心中永远充满疑惑与追问的人。没有答案的问题,每思索一次,就获得一次新的成长。 悉达多加入沙门行列后,一路见到众生百态。 “所有这一切都不值一看,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一切意义、快.. 2013-06-29 16:10 1人喜欢 p6开篇不久就大段大段不停的追问直指人心。自我在何处?终极与永恒在何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好好地想上一辈子。以前想过,不管问什么问题,只要不断不断地追问,都会问到宇宙与生命的本原上去吧。智者就是在心中永远充满疑惑与追问的人。没有答案的问题,每思索一次,就获得一次新的成长。p15悉达多加入沙门行列后,一路见到众生百态。“所有这一切都不值一看,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一切意义、快乐或美丽皆是幻象,一切皆是虚妄的腐朽。世界充满辛酸,生命即是苦痛。”众生的痛苦可以说是佛教哲学的出发点吧。基督教的出发点是原罪,佛教则是痛苦,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其实有本质的区别。基督教的痛苦来自于在于人自己的罪,因而解脱也只有自己的赎罪才能达到;而佛教的痛苦是必然的无法摆脱的,承受这种痛苦的人是无辜的。只有通过修行去接纳它,才能最终消解这种痛苦,或者在与痛苦的斗争中达到超脱。相应的,两种宗教的“神”也不尽相同,既然人是有罪的,那么基督教的上帝更多的是一种审判者的角色,背负罪孽的人需要去恳求上帝的宽恕;而佛教的“佛”则永远是悲悯的,承担普渡众生的责任。佛教的这种悲悯之心,以及正视痛苦、感受痛苦、剖析痛苦的观念,无疑是比基督教更深层、更值得人去探索的。“悉达多只有一个唯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寻得安宁。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维中等待奇迹——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心中的所有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终极之物必然会觉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层存在,那伟大的秘密。”空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但空不是无,空是比无更要虚无的东西。只有空寂才能达到安宁。黑塞写的不仅是传记,更是佛陀寻求佛理与悟道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算是佛学的科普,对佛学的真谛与精髓进行抽丝剥茧的解读。一步步跟随主人公思辨的过程去思考,以智者的思维方式接近真理。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佛学更多的是一门哲学而非宗教,我对佛教的兴趣也主要在于此。而对哲学理论的探究通常是与对哲学家本身的生活经历、思想历程密不可分的。“悉达多的灵魂死去、腐朽、归于尘土而重又复活,体验了生命轮回的阴郁磨砺。他像一个猎人,他带着新的渴望寻觅逃脱生命轮回的某一缺口,在这一缺口中,一切因果都已终结,毫无痛苦的永恒亦由此开始。他扼杀自己的感官,他除灭自己的记忆,他逃脱出自我并融于世上万千形态之中。他是动物,是尸体,是岩石,是木,是水,而每次他都再次清醒,在日光下,在月华中,他又成为自我,再次投入生命的轮回,再次感受到渴望的躁动。征服了旧的渴望,又会感到新的渴望。悉达多从三位沙门处学到了很多,他学会了许多摈弃自我的法门。沿着弃绝自我之路,他经受了痛苦,经历了自觉的受难并征服苦难,经历了饥饿、干渴与疲惫。沿着弃绝自我之路,他冥想、入定,抛却一切心识之相。他尝试了种种不同的修行之路,他千万次抛弃自我,连日沉浸于虚空无我之境。然而尽管这所有的修行使他远离自我,最终却总引导他回到自我,尽管悉达多千万次地逃离自我,宅于虚无,宅于动物与岩石,但回归总是无可避免。在无可挽回的回归时刻,他在阳光下,在月华里,在阴影中,或在雨中再度发现自己,再度成为自我和悉达多,再度感受生命循环的繁重折磨。”文辞好美啊。作者很喜欢反复重复,让同一个意思在不厌其烦但又不是完全的词句重复中回荡。读起来有诗一样的美感。p18,悉达多与侨文达对于冥想的意义进行辩论。“悉达多轻声道,仿佛在自言自语:‘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一个牧羊人在小酒馆里喝几碗米酒或椰子奶时,他也在做同样的逃离,也在用同样的麻醉剂。于是他不再感受到自我,不再感觉到生命的苦难,于是他找到了暂时的逃避。那碗米酒使他昏然沉入梦乡,他同样找到了悉达多和侨文达在长时间修行中逃离肉体并宅于非我之境时所找到的感觉。侨文达啊,就是这样。’”悉达多对于冥想的毫无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借助于冥想对自我的逃离可以达到暂时的效果,但总会再度回到自我。然后怎么办,继续下一次逃离吗?从本质上来说,这和借助酒精或药物麻醉自己并无分别。这是否意味着,对自我的逃离本来就不是追求超脱的有效途径?其实想想,就像冥想和醉酒并无差别一样,沉醉在音乐中逃离现实,和每日打游戏、看肥皂剧、耽于享乐而麻醉自己,又有什么本质的分别呢。面对生活的苦痛、残忍、辛酸与无聊,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是否逃脱、忘记都是愚者的选择,只有直面苦难,投身于无奈的生活的漩涡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的意义?我感觉作为试图挣脱所谓世俗生活束缚的文艺小青年,这样的思辨过程无异于一盆冷水当头泼下。在这段犀利的陈述后,侨文达试图辩驳,酒鬼终日醉酒逃避现实,但“一旦从幻梦中醒来,他就发现一切一如从前,他并没有变得更明智,并未得到任何知识,也并未进入更高的境界”,而不像修行者会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而悉达多的回应则是,又凭什么认为修行者在每一次冥想之后会有什么了不得的进步呢。“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路途上?我们是否在接近智慧?我们是否在趋于救赎?抑或是我们只是在原地兜圈?——而我们原本的目标却是逃离轮回。”尽管侨文达以“我们并非在原地转圈,而是在沿着上升的螺旋形道路不断向上”来回应,悉达多仍然心存怀疑。这种怀疑同样感染了我。是的,“我们只找到一点安慰,找到一些麻醉,我们只学会一些巴西来欺骗自己,但那件最根本的大事——道中之道,我们没有找到”。宗教与神学,从根本上来说,到底是不是一种安慰剂?不管是佛教从冥想中获得与世俗生活的分离,或是基督教倡导的通过善行与爱让自己得到宽慰,归根到底不都是一种安慰剂吗。可是除了安慰剂之外,我们又能奢求什么?真的会有根本的解脱与顿悟吗?面对生命以及一切的标准答案到底在哪里?当然也可能,对于众生来说,能有这样的安慰剂就足够了。只是对于追求想要拯救众生的佛陀,更高的责任感让他有义务追寻更深的答案。安慰剂并不是毫无价值,只不过不是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先知所追求的目的。悉达多接着对学习的意义进行质疑。他说:“我一直在渴求知识,我一直充满了疑惑。年复一年,我求教于婆罗门的智者,年复一年,我求教育神圣的《吠陀》经典。很有可能,侨文达,即使我去求教于犀牛或黑猩猩也同样有用、同样明智也同样有益。我耗费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知识!我相信,万物之中并不存在被我们称为‘学习’的事物。我的朋友,世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阿特曼。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而我相信,得到它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求知若渴,莫过于学习之路。”这段话可更是叛逆,乍一看,似乎是反智主义的意思,抨击学习的意义,认为学习无法得到任何真正的知识,反而会阻碍人们对真理的获得。但再细想下,我觉得他的意思并不在于否定学习,或者说,他否定的是机械的、全盘接受的学习。学习可以获得一些固定的与价值判断无关的知识,但学不到价值与真理。知识可以学习,而真理是要靠思辨、靠探求的。对于阿特曼的追寻,无法学习得到,也无法从他人之处获得答案,可能是因为答案本就不存在,也可能是因为他人也存在自己的缺陷。总之,作为不仅仅是想获得已有知识的先行者,只有通过自己的思与悟,才可能到达通透的境地。但对于众生常人来说,还是好好学习吧。=。=p24侨文达:“悉达多,你不是也感到一种渴念,一种去听这种教义的愿望吗?而且你不是曾对我说过——你不会在沙门之路上停留太久吗?”悉达多大笑道:“你说得很好,侨文达。但你一定也记得我对你说过另外的话——我已对所有教义和修习感到怀疑和疲惫,我已对所有教师的言辞无甚信心。但是,很好,我的朋友,我愿意去听一听这种新教义,尽管我的内心相信我们已然品尝了这种教义最美的果实。”与侨文达的对话很有一种古典舞台剧的感觉啊。像是要用莎士比亚戏剧对白那样的古典语气念出来一样,舞台感十足。p28乔达摩第一次出场“佛陀谦然地走自己的路,陷入沉思之中。他平和的表情既非欢喜,亦非忧伤。他仿佛从内心发出温和的微笑。他静静地、安详地走着,带着一种隐隐的微笑,仿佛一个健康的孩童。他身着僧袍,正如其他的僧侣一样有条不紊地行进着;然而他的面容,他的步态,他安详的俯视的目光,他安详的低垂的手臂,以至他的每一根手指都显示着宁静,显示着圆满,无所依循,无所寻求,映射出一种永恒的光明,一种无止息的平安,一种无懈可击的宁静。” “他那完美安详的举止和宁和的仪态,其中没有追寻,没有欲望 ,没有依循,没有勉强——充满了光明与安宁。 ”哎,好美的翻译啊。行云流水一般,好像本来就该是这样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一边读着,一边也宁静了起来。p34悉达多与乔达摩的对话,悉达多向佛陀指出他的讲道并不能完整传达真正的核心的东西,那个无法用言语来论述的东西就是觉醒的体验,是对死亡的超脱,是自身在悟道那一刻的体验与历程。他说:“您以自己独特的追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思考、通过冥想、通过知识、通过觉醒而达成了这一目标。您并未通过什么教义学会任何东西。所以我认为,任何人也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希有世尊,您不可能以言辞和教义向任何人传达您在觉醒那一刻所体验的事件。”这段论述应该是与上文悉达多对学习的质疑相呼应的。但从这里能更明确地看出,悉达多的质疑在于学习对于悟道、对于救赎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悟道和觉醒所需要的知识是可以并且应当通过学习来获得的,但从已存在的知识中悟出真理、达到超脱的过程,是无法从学习中得到,而只能以自己的努力去开拓追寻之路。并且,哪怕已经有人达到了超脱之境,这些前人的经验也无法直接传授,这件事情无可指点。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经历、去努力,去找到自己的救赎,体验自己的独一无二、不可言说的感受。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对顿悟的研究,也就是非结构性解题思路,而是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突然涌现的新东西、新的灵感。可以认为顿悟的机制还不为人知(唔,是不是呢。。好像文献看得还不够!囧)不过确实灵感很值得研究啊!有着与悟道类似的无法预测、难以迁移、无法传授、非结构化的特性,要说悟道是一种特殊的灵感也不为过啊。(额好像跑题有些远啊……然而面对前来辩法的悉达多,乔达摩平静地说:“你可以继续思考,然而让我来告诉你这个渴求知识的人,不要陷入论辩的渊薮和言辞的冲突。辩言毫无意义,它们或优美或丑陋,或聪明或愚蠢,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或拒绝。” 你很聪明,远方来的沙门。你懂得如何巧妙地论说,我的朋友,提防你自己过分的聪明。 这个挺发人思索的。记得之前看十二怒汉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要让无谓的情绪、自己对胜负的执着绑架了自己的辩论”,而在这里,甚至连辩论都是毫无意义的了。对我这样一个总爱执着于与人争辩的人来说,多看或者多读这样的作品真是太有帮助了=。=智者到底是有没有听到悉达多的质疑呢?好像听到了,好像又没有听到。智者不去争辩细节、讨论对错,智者只把对方的话听在心里,理解了这个人。至于对方的疑惑如何解答?既然他自己发现了疑惑,那就让他自己去寻求答案吧。最终,悉达多怀着对乔达摩的敬仰离开了佛陀,他担心自己成为佛陀的信徒之后“只会停留在表面,认为自己已然心灵平安并得到了救赎,而事实上自我却在继续存在和生长”。但佛陀确实有给予他一些东西,尽管在言语上并未替他指明方向,或是解答他的疑惑,甚至都丝毫没有回应他提出的质疑。这样好似都算不上一次交流。但能在圣人面前表达思想、亲口阐述自己的怀疑、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想法更加清晰明了,又获得了圣人平和至极的回应,这样的感悟怕是比任何言语的指点更重要吧。p37 觉醒悉达多从怀疑逃脱自我的意义终于回归到了自我。这一段觉醒后对自我的感知、对世间万物的描述真是感人。“我存在,而且我是唯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这些话简直可以直接放在心理学教材自我那一章作为引言了。“之所以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如此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只由于这唯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在追求梵天,阿特曼。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自我未知的最深层发现万相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神灵或绝对终极之物。”“我不会再企图逃离悉达多,我再不会去摧残和毁灭自我并试图在自我的废墟中寻找秘密。我将向自我学习,以自我为师;我将从自我征得悉达多的秘密。”抛弃之前追求宏大与终极目标、拼命向外探索、向更高更远更空旷处去寻找的思路,而是转而回归自我,回归到具体的感受、自己的本质之中,将自我的意义放到最大。这与那句著名的“know yourself”不谋而合。“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这简直是现象学的观点了。可是这样是否与佛教的教义相违背?一切皆空、一切皆虚幻,万物皆是皮相与幻影,这是否是佛教哲学的出发点?这样的“指导思想”又如何能抛弃?作者在这本书里是否加入了自己的哲学理念来阐述和创作?还是说最后会再从具体的现象回到对空的追求,只是这个过程需要如此反复才能有意义?p70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身世俗之中。他借此来观察世人并自娱自乐,“而他的心,他的本性,却没有丝毫投入”。他是一个旁观者,而非一个真正在生活的人。p126经历了富贵、堕落、失去财富、顿悟、见到往昔的爱人、爱人在怀里死去、儿子进入生活又离开等等诸多坎坷的悉达多回到河上摆渡。他对凡俗的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儿子的爱让他完全变得和世俗人一样,有牵挂、有痛苦、有执着。因而他对世俗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理解,“虽然他不分享他们的思想,但他与他们有着同样的生命的冲动和欲望”,这种欲望、这种生的感觉、或者说这种“力比多”是他身为沙门感受不到的,甚至是一直以来被压抑、被摒弃的。在这样的变化下,他“感到这些世俗的人们是自己的平等兄弟”。兄弟这个词在佛教里来说很新颖,倒像是基督教的用词了。佛教的修道者与得道者似乎是要努力摆脱尘俗的,上界、下界、俗界存在明显的界限。这种变化是好还是不好呢?接下来,作者便借悉达多的心理热情地描绘了这种俗世生活之美,母亲对孩子的盲目的爱、溺爱的父亲对独生子的骄傲、年轻浅薄的女子对男人的赞赏那种盲目的追求,这一切“简单、渺小、愚蠢却又如此强烈、如此激情勃发、充满生命力的冲动和欲望”,人们为此而生存,并创立伟业,旅行、战争、遭受和忍受无尽的苦难。在这样的欲望和希求中,悉达多“感受到了对人类的爱,看到了生命、活力、不可摧毁之物以及永恒不灭的梵天”。这段对尘世的歌颂真是让人感动。这是否是对佛教哲学的叛逆式解读?是黑塞的西方式哲学融入其中产生的新的思想、新的一种达到超脱的认知途径,还是对已经存在佛教理念的阐述?到底摒弃尘世的情感还是应该深入这种情感中找寻永恒?不过不管如何,这段叙述让我这个俗世之人对于俗世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每天每天陷于生活的琐碎之中真的很让人烦躁和想要逃脱啊,但既然在这样的压力与苦痛之中就存在着“永恒的梵天”,那就好好地面对,用自己的生命力去与生活相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修炼呢。p130悉达多听到河流的嘲笑后意识到自己无法摆脱的荒谬的命运,于是向维酥德瓦倾诉。后者带他又来到河边。“你已经听见了它的嘲笑,但你还没有听到一切。让我们来听,你会听到更多。”于是两位老人默默而听。悉达多“默然而听,变得极为专注、完全投入,内心虚静无物,而万物尽入此心”。最终,“他的创伤开始开花,他的痛苦开始消散,他的自我已融入了万物的圆满统一之中。从那一刻起,悉达多不再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不再感受到苦痛。他的脸庞放射出一种智慧的宁和,不再有意志与这种智慧相佐,这种智慧已然最终达到了圆成,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随流而下,充满慈悲与同情,与万物和谐统一。”好玄妙。看起来相当神迹,但我明白,这就是前文反复强调的圣人悟道那一刻的体验无法言传的例子。只能感受这一切的奇妙,但无人能了解悟到的内容。就是这样。p135侨文达前来向悉达多问道。苦苦追寻的侨文达啊,代表了所有按照前贤指示去行动的求道者。悉达多对这样的追寻进行了反驳:“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能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求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您也许是一位追寻者,但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这让我想起佛教文化史上老师讲空的概念。他讲得很玄乎。当你去思考空的概念,你就无法得到空。不对,甚至都不存在空这个概念,如果存在一个概念,那也不是空。空是一种真正的虚空无物,因而是真正的永恒。这样一段玄乎的话,竟然和此处的追寻有着奇妙的呼应。是的,你怎么能去追寻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呢?有了追寻的目标和动机,便有了执着,便无法真正体会那种终极的平和与智慧。p137面对寻求信条、理念作为指导的侨文达,悉达多再次重申了他一以贯之的观点,即:智慧无法言传。“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欢喜。”这算是悉达多对自己悟道过程的总结了。20130629.15:11终于看完了。有一种和悉达多一起走到了悟道终点的感觉,很满足。这本书可以说很容易读,因为有无敌流畅的行文和水平很高毫无痕迹的翻译,还有作者本身平易近人的语言以及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栩栩如生的心理描写。很容易有代入感,也很容易被感染。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读的。要懂得悉达多的每一次转变、每一次悟道,懂得那些看似浅显明白但实际蕴含深意的内心独白,不但需要对佛学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自己更需要有类似的人生体验吧。读此书,似懂非懂很容易。但要想真的跟随悉达多悟道的脚步,则需要读者不输于悉达多本人那样的努力。正如作者所说,智慧是无法教授的,也是无法通过文字来精准传达的,因而也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悟去理解文字背后的那个圆融的境界。不过对于我这样的凡人来说,并不真的去追求悟道。但是借助这样一位最终成为圣人的求道者的眼光,我们能对俗世生活有更多了解。自己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痛苦、喜乐、欲望、追求都在悉达多这个旁观者的眼中清晰地倒映了出来。这一切有没有意义?悉达多并未否定。我们只能在这样的倒影中将自己看得更真切,然后自己去找寻意义、理解生命的本质吧。(一发布才发现。。居然写了这么长。。。半本书都被我摘抄下来了orz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2014-10-07 15:02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平时很少多这样的哲理性小说,是我老板推荐读的,刚开始以为与佛有关,而我作为一个信仰科学的人对任何宗教有些抵触,然而深入读下去发现其实书中的主角跟自己很像,不相信任何教义,表面上努力学习,让周围人都喜欢自己,然后内心是痛苦的,困惑的。想让找到一条新的路,而且是不顾及任何人的阻挠,毅然决然的离开自己的父母,跟着侨文达踏上了成为沙门的路,这里沙门就是苦行僧,根据书中描述就是断绝一切欲望,只是靠乞讨获得每... 2016-02-08 20:20 2人喜欢 平时很少多这样的哲理性小说,是我老板推荐读的,刚开始以为与佛有关,而我作为一个信仰科学的人对任何宗教有些抵触,然而深入读下去发现其实书中的主角跟自己很像,不相信任何教义,表面上努力学习,让周围人都喜欢自己,然后内心是痛苦的,困惑的。想让找到一条新的路,而且是不顾及任何人的阻挠,毅然决然的离开自己的父母,跟着侨文达踏上了成为沙门的路,这里沙门就是苦行僧,根据书中描述就是断绝一切欲望,只是靠乞讨获得每日一餐的基本温饱,然而在这条道路上悉达多再次产生困惑,他们所追随的沙门都60多岁了还是无法得道,那莫对于他们这些人理论上更难了,而此时一则出现一位已经得道的乔达摩的出现让主角找到了新的道路,因此主角跟随他的朋友再次踏上了追随乔达摩的道路。在与乔达摩的对话中,主角发现追随任何他人都没有意义,正确的道应该是找到本我,自己。之后主角通过想妓女学习情爱,向商人学习挣钱,然而在奢靡一段后发现这并不是所想要找的道,因此他离开了这个城镇,在迷茫中他与船夫交谈,学会了向水去学习,并且慢慢的悟出了道,然而在他遇到之前那个妓女与他的爱的结晶时,发现自己本能的重复了当初父亲的道路,在放下寻子的过程后主角终于明白的很多,自己也想当初乔达摩那样面上露出一种从容的笑,当与皈依佛门的侨文达相遇时,发现侨文达虽然年老,但还在求道的路上,而自己已经通过自己的经历求到了自己要找的道。这个书有很多版本,这个版本读起来还是比较流畅,每个人读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其内容有一种解读,我的理解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想要放下人的一些欲望,一定要先得到才能放下,没有经历,跟他说再多的教义也是惘然。我们有的时候总是在重复父母的道,如何能从中突破,而不是抱怨。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寻找自我,了解自我,改变自我,而不是追寻他人或者教义,那样会越来越困惑。 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我会思想,我会等待,我会斋戒。 可能我们这样的人都没有爱的能力。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过去之.. 2016-02-14 11:48 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我会思想,我会等待,我会斋戒。可能我们这样的人都没有爱的能力。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悉达多道,”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望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爱去束缚他吗?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善意和耐心日复一日地去羞辱他并使他的处境更为艰难吗?难道不是你强迫这个傲慢、骄纵的孩子与两个老朽的山野之人一同生活在一个草屋里吗? 他爱着他人,为其受苦,由于爱而痴迷,为爱而盲目。在他的生命中,他初次体验到了这迟到的最强烈、最奇异的激情;由于这种激情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却也得到了升华。在某种意义上他获得了新的内容,生命变得更为充实。他真切地体会到... 2019-02-22 17:49 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爱去束缚他吗?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善意和耐心日复一日地去羞辱他并使他的处境更为艰难吗?难道不是你强迫这个傲慢、骄纵的孩子与两个老朽的山野之人一同生活在一个草屋里吗?他爱着他人,为其受苦,由于爱而痴迷,为爱而盲目。在他的生命中,他初次体验到了这迟到的最强烈、最奇异的激情;由于这种激情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却也得到了升华。在某种意义上他获得了新的内容,生命变得更为充实。他真切地体会到他对儿子地那种盲目的爱是一种极富人性的情感,这种爱本身就是轮回,就是从深水涌出的烦恼之泉……所有这些简单、渺小、愚蠢却又如此强烈、如此激情勃发、充满生命力的冲动和欲望,对于悉达多不再显得微不足道。他看到人们为此而生存,并创立伟业、旅行、战争、遭受和忍耐无穷的苦难。悉达多因此而感到了对人类的爱,他在人们的欲望和希求中看到了生命、活力、不可摧毁之物以及永恒不灭的梵天。人们那种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强力和韧性着实值得倾佩和爱戴。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当他不再着意分辨悲叹与欢笑,当他的心灵不再执着于任何一种特定的音声并不再任其占据他的自我,当他倾听所有的一切,倾听圆融与统一,正当此时,那宏大的万音交响之歌只包含一个字”唵“——圆满之音。世界并非不完善,或者正沿着通向完整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子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一个人不可能认清另一个人已然修到何等境界。佛存在于劫匪与赌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于婆罗门身上。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入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望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欢喜。我可以去爱一枚石子、一棵树或一片树皮,这些都是”物“。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所以教义于我毫无用处。那些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没有颜色,没有尖角,没有气息和味道,它们只是一些词句而已。 他不断地从河水那儿学会新的东西,他尤其学会了倾听的艺术,学会了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一种期盼而又宽容的心境去倾听,抛弃一切欲望和激情,抛弃一切评判和见解。 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 不,对于一个真正的求道者,如果他诚心企望得到觉悟,他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个得道者却可以认可任何道路和任何目标,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与千千万万住于永恒、通于神明的圣贤们分离开来。 他坐在那儿久... 2019-02-22 17:27 他不断地从河水那儿学会新的东西,他尤其学会了倾听的艺术,学会了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一种期盼而又宽容的心境去倾听,抛弃一切欲望和激情,抛弃一切评判和见解。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不,对于一个真正的求道者,如果他诚心企望得到觉悟,他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个得道者却可以认可任何道路和任何目标,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与千千万万住于永恒、通于神明的圣贤们分离开来。他坐在那儿久久注视着她那已经了无生气的脸庞;他久久注视着她衰老而疲惫的嘴和削薄的双唇。他忆起自己盛年时代曾把她的嘴唇比作一枚新采摘的无花果。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苍白的脸庞,注视着那些倦怠的皱纹,他仿佛看到自己的脸也同样苍白和了无生气。而在这同一时刻,他依稀看到他们俩青春的脸庞、红润的嘴唇、热切的目光;他忽然为一种一切存在于此刻的感觉所征服。此时,他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每一生命不可摧毁的本性,感受到每一瞬间的永恒。 他尤其羡慕常人具足而他所缺少的那一点:世人对自己生活所持的那种重大感,他们深刻的快乐与忧伤,以及那种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这些人永远爱着他们自己,爱着女人们,爱着他们的孩子,爱着荣誉和利益,爱着对未来的筹划和企盼。 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我逐渐从成人变成了孩子,从思想家变成了平凡的人。而这条路仍属不错,我心中的歌鸟并未死去,但这是怎样的一条路!仅仅为了再度成为孩子并从... 2019-02-22 16:41 他尤其羡慕常人具足而他所缺少的那一点:世人对自己生活所持的那种重大感,他们深刻的快乐与忧伤,以及那种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这些人永远爱着他们自己,爱着女人们,爱着他们的孩子,爱着荣誉和利益,爱着对未来的筹划和企盼。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我逐渐从成人变成了孩子,从思想家变成了平凡的人。而这条路仍属不错,我心中的歌鸟并未死去,但这是怎样的一条路!仅仅为了再度成为孩子并从头再来,我需要体验那么多的愚蠢与罪孽,那么多的谬误与恶心,那么多的幻灭与悲伤。但是事情本应如此,并非差错,我的眼睛与心灵都为此而欢呼。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堕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才能再度聆听”唵“之音声,才能沉入酣睡并面目一新地再度觉醒。我需要先成为无知的愚人,然后才能发现自我中永恒的阿特曼,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开始生活。而我的路又将引我到何方?这条路简直愚不可及,仿佛是螺旋形,也许是原地绕圈子,但无论它会引我到何方,我都将循路前行。事实上他已然死去,一个新生的悉达多已从他的睡梦中觉醒;这新生的悉达多也同样会衰老和死去。悉达多本为无常,一切形态皆为无常;然而今天他很年轻:他只是一个孩子——新生的悉达多——而且他也非常快乐。 伽摩拉,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它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但是,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2019-02-22 16:34 伽摩拉,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它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但是,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