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薇依论古希腊文学 【法】西蒙娜·薇依 2012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副标题:薇依论古希腊文学 作者:【法】西蒙娜·薇依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1343 出版时间:2012 页数:341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收录了薇依绎读古希腊文学经典的所有完整文稿。通过绎读《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会饮》等名篇,薇依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古希腊诗文,以敏锐的眼光探寻基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关联。《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亦收入薇依的全部诗稿……去世之前,薇依始终牵挂这些小诗,希望有机会“按写作先后顺序”发表。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薇依1909年2月3日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926年到1931年,薇依进入巴黎高师从事哲学学习、研究。1931年到1934年,薇依先后在外省的几所中学任哲学教师。为对世上的苦难有切实的体验,1935年她到阿尔斯通、雷诺等工厂像真正的工人那样从事重体力劳动。从1940年到1943年,这是薇依著述最多也最为重要的几年。薇依对以往的劳动、战斗、政治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进行理论总结。在马赛、纽约,最后到伦敦,她写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直至1943年8月24日因饥饿、重病死于伦敦郊区的修道院,年仅34岁。 , 这套丛书还有 《论埃及神学与哲学》,《灵魂的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等。 为薇依独到的视角击节,在肃剧与柏拉图的作品或是圣经里发现蛛丝马迹的相似或联系,感受更多的是作者高度的灵性而不是知识深度。柏拉图的洞穴神话影射人类处境,薇依觉得斐德若和会饮是隐喻人走出洞穴,而蒂迈欧则暗示着人重新返回洞穴。人在发现洞穴中均是假象后便开始摸索想走出困境,这一过程与受苦相伴,灵魂只有返回洞穴才能完善。人认知世界、生命,灵魂追随爱欲朝完善一步步攀升,最后瞥见了美的沧海,在美中凝视世界秩序而... 为薇依独到的视角击节,在肃剧与柏拉图的作品或是圣经里发现蛛丝马迹的相似或联系,感受更多的是作者高度的灵性而不是知识深度。柏拉图的洞穴神话影射人类处境,薇依觉得斐德若和会饮是隐喻人走出洞穴,而蒂迈欧则暗示着人重新返回洞穴。人在发现洞穴中均是假象后便开始摸索想走出困境,这一过程与受苦相伴,灵魂只有返回洞穴才能完善。人认知世界、生命,灵魂追随爱欲朝完善一步步攀升,最后瞥见了美的沧海,在美中凝视世界秩序而感到完满,被爱欲包裹,从而带着爱返回。阿多说人认识世界是普罗米修斯和俄耳甫斯式的,薇依有进一步解读,宇宙起源、世界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狄俄尼索斯、爱若斯(后两者均在俄耳甫斯秘教中)的综合。造物者把宇宙造成一个和自己相似的天体,唯一、孤独而空寂,与自己交谈,自知自爱。人最终也效仿这种模式在爱中自知自爱。 薇依对古希腊文学的书写构建了一座肉身的巴别塔。她的目的很清晰:在古希腊诗歌与哲学世界中发掘上帝的荣光,通过对神的无限顺从反证古希腊的生死爱欲。没有神学信仰背景,仅有古希腊宗教文学背景,都是不足以理解薇依的,然而她的向内写作本身就有着不求理解的对抗性。很多篇章充满狂想梦幻色彩。 一个人如何在自身糅合“智性”与“女性”?我们见惯了那些法式女知识分子的优雅与声势,回头一看西蒙娜·薇依,她正在自作自受、自讨苦吃地踽踽独行,无党派、无教会、无团体,那路径因而如此古怪、坚硬、且充满梦幻色彩。她的梦幻色彩,往往被解读成一种“圣徒气质”,这其中... Seeing the similar landscape as Gnostics, somehow Weil came to love the world/Fati/necessity where goodness suffers (in the best case the combination of goodness and power is a mere coincidence, which is already in the worst case). As she said, combine sorr... 苦难总是形而上的;只不过,它或者只能是形而上的,或者可能通过肉身承受的痛苦和耻辱而被带返给灵魂。我称后一种情况为真正的苦难。 苦难的尊严不该被过多地说起;在那些没有经历过这种可能深深摧残灵魂的苦难的人的嘴里,这太容易变成简单的文学。 我引用她本人的话:“作为慰藉来源的宗教是真正信仰的阻碍,在这一点上,无神论是一种净化。对于我身上不是... 2012-11-20 14:31 13人喜欢 致贝尔的信苦难总是形而上的;只不过,它或者只能是形而上的,或者可能通过肉身承受的痛苦和耻辱而被带返给灵魂。我称后一种情况为真正的苦难。苦难的尊严不该被过多地说起;在那些没有经历过这种可能深深摧残灵魂的苦难的人的嘴里,这太容易变成简单的文学。切斯拉夫·米沃什:西蒙娜·薇依的重要性我引用她本人的话:“作为慰藉来源的宗教是真正信仰的阻碍,在这一点上,无神论是一种净化。对于我身上不是为神而存在的那部分,我必须是无神论者。在那些尚未唤醒自身的超自然部分的人中,无神论者对了,信徒错了。”薇依深爱古希腊文明,她把一切古希腊哲学完全视同为基督宗教的,只有亚里士多德是个例外,被她定义为“一棵坏树上结出的坏果子”。……她是个奇特的左派,强烈反对道德秩序中的各种进步概念……她的思想核心有某种坚定的神让位概念:神从世界中隐退。她说:“神无一例外地把所有这些现象托付给了世界的机械论。”“必然与善的距离,就是被造物和的距离。”……“必须在旷野上。因为,爱的人必须不在。”“爱神,必须通过特罗亚和迦太基的毁灭去爱,毫无慰藉。爱不是慰藉,爱是启示。”薇依反对伦理哲学的空想主义,因为,她从中看到了整个既成社会主义施加在个人身上的微妙压力的后果。同样,在她看来,新教教义不可避免地走向某种符合阶级或国家利益的约定俗成的伦理。马克思确实在寻求某种纯粹的真理……马克思努力避开了某种谬误,却陷入了另一种谬误之中——据薇依的看法,这是所有拒斥超验的人不可避免的下场……她以一条简短的格言对此作出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真实意义全部包含在柏拉图的巨兽学说之中,它的辩驳同样也包含其中。”……二十世纪根本的社会政治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下问题:社会所实现的解放是否有可能传达到个人?在这一点上,薇依是悲观的。我们的思考不肯到达她的苦涩结论。我们甚至还想规避这些结论。薇依的生平和写作(传统、严肃、简洁)体现出某种正直,足以在我们内心促发不无裨益的羞耻感。 和一切伟大的艺术一样,格列高利圣咏既是纯粹的技巧,也是纯粹的爱。科学和艺术一样,不是别的,是对世界的美的某种映像。 在每个人看来,自己就是我,别的就是他人。我也就是世界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引申为空间中的透视。他人,也就是世界上的一个个小角落,根据距离我的远近而或多或少值得考虑,大部分实际上无关紧要。一个人有可能把这个中心转移到自身以外的另一个人身上,不管是否亲见过这个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自己... 2013-05-02 14:58 10人喜欢 和一切伟大的艺术一样,格列高利圣咏既是纯粹的技巧,也是纯粹的爱。科学和艺术一样,不是别的,是对世界的美的某种映像。在每个人看来,自己就是我,别的就是他人。我也就是世界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引申为空间中的透视。他人,也就是世界上的一个个小角落,根据距离我的远近而或多或少值得考虑,大部分实际上无关紧要。一个人有可能把这个中心转移到自身以外的另一个人身上,不管是否亲见过这个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思全部倾注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他自己反成了世界的一个小角落,有时还值得考虑,有时根本不值一提。奴隶对主人,卑鄙的人对施善的人,近卫军老兵对拿破仑,某些情夫、情妇、父亲、母亲、姐妹、朋友等等对自己深爱的对象,这些关系从表面看来截然不同,但在隶属关系的粗暴和无意识等特点上却根本一致。两个人在相遇时,并未因为任何力量而有一方顺服另一方的情况,双方均在同等水平上渴望获得对方的赞同。这样一来,双方都在以第一人称思考,同时也真正理解对方同样在以第一人称思考。公正就像一种自然现象那样应运而生。立法者恰恰要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类似情况。然而,由此产生的公正并不是一种调和,这是一种没有友爱的公正。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什么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在世界之外,没有谁有权在此生说“我”。鉴于对神和真理的爱,我们必须放弃这样一种虚幻的权力,也就是神赋予我们的以第一人称思想的权力。神赋予我们这个权力,是为了我们能够因爱而放弃这个权力。只有神有权说“我是”;“我是”是神之名,而不是任何其他存在的名称。然而,这里说的放弃,并不是把世界中心从自我转移到神身上,正如有些人把它从自己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那样。……他们甚至殉道而死,却不是真正地爱神。神的“我是”才是真实的,与人类虚幻的“我是”截然不同。神并不是人类以为的那种形式。人类设想神,必须把他看成既是有人称的,又是无人称的。!!!只有真正放弃以第一人称思考的权力,而非简单转移,一个人才有可能明白,其他人均是自己的同类。这种放弃不是别的,就是爱神,无论神之名是否出现在他的思想中。完美的友人,就是两个人在生命的大部分时期交往频繁,并始终做到完美的公正。一个正义的行为,就是友爱在两个人之间的瞬间闪现。单方面的友爱只是一种残疾。他们之间没有距离,没有空位,不能让神悄悄地进入。再没有什么比团结更与友爱相悖,不论团结出自情谊、个人好感,还是由于同属一个社会阶层、一种政治信念、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信仰。直接或间接以复数第一人称进行的思想,远远比以单数第一人称进行的思想更背离正义。真正的回应方式是赞同自身有被摧毁的可能,也就是有不幸的可能,不论不幸真的发生与否。人类从不会有意识地遭受不幸,不论是出于爱,还是出于堕落。人类的自由不是别的,就是渴望顺服神。其他自由全是谎言。美是一种奥秘;美是此世最神秘的东西。但美也是一种事实。任何生命均承认美的力量,就连最粗俗卑劣的也不例外,但很少生命能够辨别美、善于美。……严格来说,此世只有一种美,那就是世界之美。其他的美都是这种美的映像,要么忠实而纯粹,要么变形而污秽,有的甚至是极端的歪曲。必然越是明显地出现,美越是打动人心,比如在星尘的运动中,地心引力导致山峰或海浪起伏。在纯数学中,必然同样散发着美的光芒。人类在此生不可能无辜地过一种世俗或天然的生活。要么是或明确或模糊的信仰,要么就是背叛。 我们只为满得溢出的快感和欲望所陶醉,欲望又进一步促使我们去追逐快感。先是陶醉,再是满足,继而反感,几近怨恨,随之产生新一轮欲望。然而,爱欲是根本欲望,无限而绝对,任何快感都不可能填满爱欲,遑论满溢。 2017-04-30 14:27 4人喜欢 我们只为满得溢出的快感和欲望所陶醉,欲望又进一步促使我们去追逐快感。先是陶醉,再是满足,继而反感,几近怨恨,随之产生新一轮欲望。然而,爱欲是根本欲望,无限而绝对,任何快感都不可能填满爱欲,遑论满溢。 心智的专注力构成神的智慧的一种形象。神以思想的行动来创世。我们以心智的专注力,尽管显然不创世,也不造出什么物,却从某种程度上在我们的范畴里激发真相。 2018-01-31 23:32 2人喜欢 心智的专注力构成神的智慧的一种形象。神以思想的行动来创世。我们以心智的专注力,尽管显然不创世,也不造出什么物,却从某种程度上在我们的范畴里激发真相。 柏拉图神话指明借着爱欲在极乐的永生中获得完整,比起人类在原罪中丧失的完整,具有更高的级别 只需从爱神所创造的世界出发,时时刻刻全然赞同诸种事件经过可能带给自己的伤害,并做到无一例外。这是在灵魂最私密处无条件地喊“是”,这一声“是”不是别的,正式沉默,却能完全避免与力量发生关系的危险。---这就是爱命运---这一声“是”只有在完全无保留的情况下才是美德。哪怕最微乎其微的心理保留,甚至无意识的,也足以剥夺... 2014-04-12 15:42 柏拉图神话指明借着爱欲在极乐的永生中获得完整,比起人类在原罪中丧失的完整,具有更高的级别只需从爱神所创造的世界出发,时时刻刻全然赞同诸种事件经过可能带给自己的伤害,并做到无一例外。这是在灵魂最私密处无条件地喊“是”,这一声“是”不是别的,正式沉默,却能完全避免与力量发生关系的危险。---这就是爱命运---这一声“是”只有在完全无保留的情况下才是美德。哪怕最微乎其微的心理保留,甚至无意识的,也足以剥夺它的全部功效。人类只有通过规避与力量发生关系才能做到公正。规避的唯一方式就是爱。---在赞同受苦的前提下受苦。--每当人们以为皈依产生,却没有伴随一些最起码的暴力和苦楚,那只能说皈依还没有真的产生。---十字若望 * 可以这么说,我回答。 * 是么?她说,是不是还得补充一句:人们爱的是自己拥有好的东西(或译【 拥有善】) ? * 是得补充这么一句。 * 还有,她说,不仅是要拥有好的,而且要永远拥有。 * 这句也得加上״ * 总起来讲,她说, 爱若斯就是欲求自己永远拥.. 2016-02-12 20:48 * 可以这么说,我回答。 * 是么?她说,是不是还得补充一句:人们爱的是自己拥有好的东西(或译【 拥有善】) ? * 是得补充这么一句。 * 还有,她说,不仅是要拥有好的,而且要永远拥有。 * 这句也得加上״ * 总起来讲,她说, 爱若斯就是欲求自己永远拥有好的东西。 * 讲得太对了,我说 * 在每个人看来,自己就是我,别的就是他人。我也就是世界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引申为空间中的透视。他人,也就是世界上的一个个小角落,根据距离我的远近而或多或少值得考虑,大部分实际上无关紧要。一个人有可能把这个中心转移到自身以外的另一个人身上,不管是否亲见过这个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思全部倾注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他自己反成了世界的一个小角落,有时还值得考虑,有时根本不值一提。 * 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什么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在世界之外,没有谁有权在此生说“我”。鉴于对神和真理的爱,我们必须放弃这样一种虚幻的权力,也就是神赋予我们的以第一人称思想的权力。神赋予我们这个权力,是为了我们能够因爱而放弃这个权力。只有神有权说“我是”;“我是”是神之名,而不是任何其他存在的名称。然而,这里说的放弃,并不是把世界中心从自我转移到神身上,正如有些人把它从自己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那样。……他们甚至殉道而死,却不是真正地爱神。神的“我是”才是真实的,与人类虚幻的“我是”截然不同。神并不是人类以为的那种形式。人类设想神,必须把他看成既是有人称的,又是无人称的。 按:前两段会饮文本给后两段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是不可能自私的,唯有神才自私。神是善,故其能自爱。人是做不到的。故真正的自由就是渴望顺服神(善)。就是欲求自己永远拥有好的东西。 苦难总是形而上的;只不过,它或者只能是形而上的,或者可能通过肉身承受的痛苦和耻辱而被带返给灵魂。我称后一种情况为真正的苦难。 在这个意义下,没有灵魂/精神向度的人遭受的称不上苦难,尤其称不上耶稣受难叙事语境下的苦难。打个比方说,我难以想象把苦难一词用于草履虫。 2018-05-07 20:06 苦难总是形而上的;只不过,它或者只能是形而上的,或者可能通过肉身承受的痛苦和耻辱而被带返给灵魂。我称后一种情况为真正的苦难。在这个意义下,没有灵魂/精神向度的人遭受的称不上苦难,尤其称不上耶稣受难叙事语境下的苦难。打个比方说,我难以想象把苦难一词用于草履虫。 苦难总是形而上的;只不过,它或者只能是形而上的,或者可能通过肉身承受的痛苦和耻辱而被带返给灵魂。我称后一种情况为真正的苦难。 在这个意义下,没有灵魂/精神向度的人遭受的称不上苦难,尤其称不上耶稣受难叙事语境下的苦难。打个比方说,我难以想象把苦难一词用于草履虫。 2018-05-07 20:06 苦难总是形而上的;只不过,它或者只能是形而上的,或者可能通过肉身承受的痛苦和耻辱而被带返给灵魂。我称后一种情况为真正的苦难。在这个意义下,没有灵魂/精神向度的人遭受的称不上苦难,尤其称不上耶稣受难叙事语境下的苦难。打个比方说,我难以想象把苦难一词用于草履虫。 严格说来,此世只有一种美,那就是世界的美。其他的美是这种美的映像,要么忠诚而纯粹,要么变形而污秽,有的甚至是极端的歪曲。 2018-02-01 00:43 严格说来,此世只有一种美,那就是世界的美。其他的美是这种美的映像,要么忠诚而纯粹,要么变形而污秽,有的甚至是极端的歪曲。 心智的专注力构成神的智慧的一种形象。神以思想的行动来创世。我们以心智的专注力,尽管显然不创世,也不造出什么物,却从某种程度上在我们的范畴里激发真相。 2018-01-31 23:32 2人喜欢 心智的专注力构成神的智慧的一种形象。神以思想的行动来创世。我们以心智的专注力,尽管显然不创世,也不造出什么物,却从某种程度上在我们的范畴里激发真相。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