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李双志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副标题:
作者:李双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7877
出版时间:2013
页数:352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独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 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 亲和力 》、《摄影小史》、《柏林童年》、《德意志人》等名著,尚留下六册书信集。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认识论批判 代序 劝谕文的概念——认识与真理——哲学中的美——概念的划分与分散——作为组合的理念——作为理念的词语——理念不可归类——布尔达赫的唯名论——真实主义、调和论、归纳法——克罗齐的艺术体裁——起源——单子论——对巴洛克悲剧的轻视与误解——“评赏”——巴洛克与表现主义——言归正传 悲苦剧与悲剧 一:悲苦剧的巴洛克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并无意义——悲苦剧以历史为内容——君主理论——拜占庭作为题材来源——希律王戏剧——优柔寡断——作为受难者的暴君,作为暴君的受难者——受难剧遭受低估——基督教编年史与悲苦剧——巴洛克戏剧的内在性——戏演与反思——作为造物的君主——荣誉——历史伦理的毁灭——舞台——廷臣作为圣徒与阴谋策划者——悲苦剧的教育意图 二:福尔科特的《悲剧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悲剧理论——悲剧与传说——王室与悲剧——新旧“悲剧”——悲剧之死作为框架——悲剧性,审判中的对话和柏拉图对话——悲伤与悲剧性——狂飙突进、古典主义——政治嬉闹剧、木偶戏——阴谋策划者作为滑稽人物——在命运剧中的命运概念——自然罪责与悲剧罪责——道具——鬼魂显灵与魂灵世界 · · · · · · 认识论批判 代序 劝谕文的概念——认识与真理——哲学中的美——概念的划分与分散——作为组合的理念——作为理念的词语——理念不可归类——布尔达赫的唯名论——真实主义、调和论、归纳法——克罗齐的艺术体裁——起源——单子论——对巴洛克悲剧的轻视与误解——“评赏”——巴洛克与表现主义——言归正传 悲苦剧与悲剧 一:悲苦剧的巴洛克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并无意义——悲苦剧以历史为内容——君主理论——拜占庭作为题材来源——希律王戏剧——优柔寡断——作为受难者的暴君,作为暴君的受难者——受难剧遭受低估——基督教编年史与悲苦剧——巴洛克戏剧的内在性——戏演与反思——作为造物的君主——荣誉——历史伦理的毁灭——舞台——廷臣作为圣徒与阴谋策划者——悲苦剧的教育意图 二:福尔科特的《悲剧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悲剧理论——悲剧与传说——王室与悲剧——新旧“悲剧”——悲剧之死作为框架——悲剧性,审判中的对话和柏拉图对话——悲伤与悲剧性——狂飙突进、古典主义——政治嬉闹剧、木偶戏——阴谋策划者作为滑稽人物——在命运剧中的命运概念——自然罪责与悲剧罪责——道具——鬼魂显灵与魂灵世界 三:合法性理论、漠然、忧郁——君王的忧郁——肉体上与灵魂上的忧郁——土星理论——意象:狗、球、石——懈怠与不忠——哈姆雷特 寄喻与悲苦剧 一:复古主义中的象征和寄喻——浪漫主义中的象征与寄喻——近代寄喻的起源——例子与证明——寄喻的二律背反——废墟——寄喻失去灵魂——寄喻化为碎片 二:寄喻式人物——寄喻性幕间剧——标题与警句——隐喻——源自巴洛克的语言理论——亚历山大诗体——语言碎片化——歌剧——文字上的骑士 三:尸体作为寓意画——基督教中的诸神身体——寄喻起源中的悲伤——撒旦制造的恐惧与预言——沉思的界限——“神秘的重力平衡” 附录 本雅明自传 译名释义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无法扼杀的愉悦》,《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莫斯科日记》,《德意志人》,《评歌德的《亲合力》》。 终于读完了。前面拿笔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到了后面越读越快,经常读完了一段就忘了前一段,等到快结束时已经彻底忘了四个月前读的前面的部分了。书被我勾的像课本,译笔的确流畅文雅优美。 译笔流畅。这本书是本雅明学术上的巅峰。前一半精读,君主实现例外状态的无能力那几页精彩,可以和施密特对着读。另一出彩之处是论忧郁段落,足见其博学。后一半啰嗦,而且我一读文学理论就出戏,意兴阑珊了。 经过今晚曹师傅的讲解,原先模模糊糊的地方明朗了许多。本雅明将目光投向17世纪的德意志,和王德威将视野投向晚清,实则是一个道理。 代序完全看不懂。。。趴下了简直。而十七世纪的德意志悲剧和悲苦剧基本上连英译本都没有,实在是不知从何入手啊。悲剧和悲苦剧的一、二部分比较好读。 作为议论著述确实太过于晦涩。却从书中看到本雅明的历史观念,贯穿其一生著作、甚至到最后的《论纲》... 本雅明其实是想借用文学形式史的书写,来重写一段文学史,甚或,思想史。 形式这个词,我不知道现今的批评界会看得有多重。但当时批评家张柠跟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小灶的时候,一再重申这个词语。到现在,我也越发认同了。举个例子,从古体诗到近体诗,面上看,不过是... 我于1892年7月15日出生于柏林。父亲是商人。我在一所人文主义高级文理中学完成了学业,曾休学两年,休学期间在图林根州浩彬达的乡村实验寄宿学校生活。 我在1912年夏季学期进入大学学习哲学。第一个学期和第三个学期我就读于弗莱堡大学,第二个学期和第四个学期及随后几个学... 没有见到全书,无法评价译文质量。仅从豆瓣网页公布的目录来看,《寄喻与悲苦剧》第二节的最后一个小标题译为“文学上的骑士”,肯定错了。 原文作“Ritter über die Schrift”,其中Ritter不是骑士,而是德国学者Johann Wilhelm Ritter (16 December 1776 – 23 January 181...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是本雅明短暂学术道路上奇崛超凡的高峰,也是让人扼腕的终点。他在该著作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 在《历史的天使》一书中,斯台凡·摩西将本雅明的思想历程划分为三个范式:(1)以《论普遍语言与人类语言》和《论译者的任务》的主要文本的“神学范式”;(2)以《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为核心的“美学范式”;(3)在《拱廊计划》和《论历史概念》中的“政治范式”[1] (p78... 建议配合《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的品读会来看,会有不小的收获http://site.douban.com/114617/widget/notes/12534879/note/260293264/ 曹卫东教授谈如何读...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独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 忧郁理论凝缩了大量古老的意象,文艺复兴是首先以无与伦比的天才阐释指出了其中强大的辩证性。堆积在丢勒所画的忧郁前的物品中有只狗。阿尔贝提努斯对忧郁者的心灵状态的描写让人想到狂犬病并非偶然。   2013-01-15 13:42  2人喜欢 忧郁理论凝缩了大量古老的意象,文艺复兴是首先以无与伦比的天才阐释指出了其中强大的辩证性。堆积在丢勒所画的忧郁前的物品中有只狗。阿尔贝提努斯对忧郁者的心灵状态的描写让人想到狂犬病并非偶然。 必须如此来理解情欲[厄洛斯(Eros)],当它将自己的欲求指向真理的时候,并没有背叛它最初的追求;因为真理也是美的。真理与其说在自身,不如说是对厄洛斯来说是美的。在人类的爱恋中也有如此一种关系:人对于其恋人来说是美的,但在其自身并不是;而这是因为他的身体是在一个比美更高的秩序中表现自身的。真理也是如此:它与其说在其自身,不如说是对追寻他的人是美的。 2017-06-10 10:36  2人喜欢 必须如此来理解情欲[厄洛斯(Eros)],当它将自己的欲求指向真理的时候,并没有背叛它最初的追求;因为真理也是美的。真理与其说在自身,不如说是对厄洛斯来说是美的。在人类的爱恋中也有如此一种关系:人对于其恋人来说是美的,但在其自身并不是;而这是因为他的身体是在一个比美更高的秩序中表现自身的。真理也是如此:它与其说在其自身,不如说是对追寻他的人是美的。 一句台词越是希望自己作为警句而流传,剧作家就越习惯于用多种多样的实物名称来装点它,这些名称符合对所指之物的寓意描绘。道具的意义在借助命运剧的权限得到展现之前是隐含在巴洛克悲苦剧中的。   2013-01-15 13:44  1人喜欢 一句台词越是希望自己作为警句而流传,剧作家就越习惯于用多种多样的实物名称来装点它,这些名称符合对所指之物的寓意描绘。道具的意义在借助命运剧的权限得到展现之前是隐含在巴洛克悲苦剧中的。 瓦尔特•本雅明的《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语原文为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这里的Trauerspiel为中性名词,其实本来就是古旧德语中对古典悲剧Tragödie这一种戏剧的翻译。德语世界最权威的Duden万有词典中Trauerspiel词条有两个释义,一是“有悲惨结局的戏剧”,其来源即为Tragödie;一是口语中用以描述“非常恶劣,非常值得悲叹的事情”。但在德语文学史中,Trauerspiel逐渐被用于指称产生自德意志..   2013-01-15 13:31 瓦尔特•本雅明的《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语原文为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这里的Trauerspiel为中性名词,其实本来就是古旧德语中对古典悲剧Tragödie这一种戏剧的翻译。德语世界最权威的Duden万有词典中Trauerspiel词条有两个释义,一是“有悲惨结局的戏剧”,其来源即为Tragödie;一是口语中用以描述“非常恶劣,非常值得悲叹的事情”。但在德语文学史中,Trauerspiel逐渐被用于指称产生自德意志境内,与古典悲剧有显著不同的戏剧类型。比如莱辛开创的“市民悲剧”,让市民取代贵族成为悲剧主角,而这一概念在德语中就表述为Das bürgerliche Trauerspiel。在本雅明的这部论著中,本雅明尤其着重区分了古典悲剧和德意志境内的巴洛克悲剧,并从构成德语词Trauerspiel的两个要素来探讨这种戏剧类型不同于古典悲剧的内涵。Trauer按照Duden词典的解释,首先是指“由于某种损失或者不幸而造成的深重的心灵痛苦”,其次是指公共的哀悼时间。国内有译者或研究者将其译作“悲悼剧”、“哀剧”或“哀悼剧”。但Trauerspiel并不是为了悲悼或哀悼仪式上演的戏剧。本雅明所分析的以格吕菲乌斯、罗恩斯坦因等人为代表的德意志巴洛克悲剧完全不是表达对某个死者或者某种厄运的哀悼,而是在极力渲染主角在起落沉浮中体现出的包含了历史哲学意味的心灵痛苦,本雅明将其阐释为忧郁。因此为了既照顾本雅明在概念区分上的用意,又尽量贴近Trauerspiel和Trauer的核心含义而不引起读者误解,本书译文中采用了“悲苦剧”的译法,取其悲伤/痛苦的双重意蕴。可与之参照的是,英语中流行的John Osborne译本将标题翻译为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而不是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edy。而在正文中,这位英语译者索性保留了Trauerspiel,而不将它转为英语词。 1. 本雅明的Idea。在他的概念里,Idea是无法被任何带有意图的观照所照亮的。是没有意图的。由于他认为客体关系是可以被主体关系所反映,那么他的idea就是可以被现象所反映的。而现象和idea的关系的中介是概念。而现象与理念的关系,就是“星座和群星的关系”。这意味着理念不是现象的法则和制约,而是包含的关系。只是能不能被直观地发现而已。那么,概念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于是,.. 2013-06-08 22:13 引言是个非常棒的导读。结构清晰,有逻辑。1. 本雅明的Idea。在他的概念里,Idea是无法被任何带有意图的观照所照亮的。是没有意图的。由于他认为客体关系是可以被主体关系所反映,那么他的idea就是可以被现象所反映的。而现象和idea的关系的中介是概念。而现象与理念的关系,就是“星座和群星的关系”。这意味着理念不是现象的法则和制约,而是包含的关系。只是能不能被直观地发现而已。那么,概念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于是,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让词语恢复其原本的,世俗层面之外的,象征意义。2. 上面是point。下面开始了正文。起源的定义:起源是一个斗争的过程,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理念实现了完满。而对于这种理念的完满的观察,是要通过个别艺术作品来完成的,所以这不是一个归纳法,也不是演绎法,而是直观。这就是本雅明说的哲学式的批评。不从任何批评方法出发,抛开社会背景,理论,人物,情节,在作品被化为灰烬之后,理念从中重生。而这种方法的前提是理念是单子,amely 是本雅明的理论的基础。3.在悲苦剧方面,县区分了悲苦剧和悲剧。背景不同,悲剧是神话,悲苦剧是历史。人物不同,悲苦剧的君主是双重性的,超验和世俗的矛盾。而平民也是君主的一种。它继承了中世纪的宗教救赎思想,是其世俗化的表现。所以依然是满足人们的欲望,一种更悲伤的欲望。悲剧则是民族在英雄时代的悲剧性的体现。悲剧是英雄与神的抗争,而悲苦剧则完全陷入了世俗之中。悲苦剧本身的救赎也在这命运本身的深渊之中。4.而观者的方式是通过忧郁来关注。即自己沉溺于某物之中,而与其他事物隔开了距离。那么,忧郁就成了符号和意义的桥梁。那么符号和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寄寓。5.那么寄寓的修辞手法就是与象征相反。寄寓是为了普遍而寻找特殊。象征是在特殊中寻找普遍。所以在寄寓中个体突出。突出了个人的历史性,个体的衰落。在这里,世俗的意义一方面摆脱不了世俗框架,但同时又要具备超验的意义。于是产生了废墟。废墟就是艺术品在哲学批评面前的本真面目。而理念就从废墟中重生。在重生的过程中,忧郁的观看方式决定了这是一种主观凝视的图像,这种图像反证着客体世界。这完全是禅么。要打坐,突破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先否定一切,于是看到了真理。 他所探求的是一种哲学式的批评,这种分析将在艺术品中辨识出对一个时代的宗教,形而上学,政治,经济趋势的一种有机的,不受任何领域限制的表达。 真理是属于存在本身的。多重停顿表示了真理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而真理是现象的再现。 现象与理念就是星丛和星座。聚阵的星丛就是理念。概念把元素,即星座,从现象,即星星中抽离出来。星丛是普遍的概念,这个就是理念。理念比如是恒星,那么恒星间和谐的关系就是真理。 直观不是... 2013-06-09 11:00 他所探求的是一种哲学式的批评,这种分析将在艺术品中辨识出对一个时代的宗教,形而上学,政治,经济趋势的一种有机的,不受任何领域限制的表达。真理是属于存在本身的。多重停顿表示了真理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而真理是现象的再现。现象与理念就是星丛和星座。聚阵的星丛就是理念。概念把元素,即星座,从现象,即星星中抽离出来。星丛是普遍的概念,这个就是理念。理念比如是恒星,那么恒星间和谐的关系就是真理。直观不是融化于理念的事实,是接受者投射在作品上的主观感受。所以这就是禅。而且是不能有意图不能有关系的顿悟式的北宗禅。而本雅明努力分开了概念和理念。归纳和演绎其实都是把理念降格为概念。而只有当真正的理念中融入了个体,那么这个个体才能得到解放和救赎。在特殊者和普遍者之间是没有一个中间状态的,即概念。就像一个大家庭,融入进去,个体没有消失,但是也有群体的普遍性。所以个体才具有了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这是一种大家庭似的温暖。 理念既不是物的概念也不是物的法则。它不是用来认识现象的,这也绝不会成为对理念是否存在的判断标准。 是理念作为对诸现象的客观化阐释(更确切地说是对现象元素的阐释)来决定诸现象彼此相连的。理念是永恒的聚阵结构,包含着作为这样一个结构之连接点的现象元素,由此现象既被分解又得到了拯救。 真理是由理念构成的一个无意图的存在。 真理是意图的死亡。 个体与理念的关系和个体与概念的关系之间并无可比之处:在后种关.. 2015-02-03 10:34 理念既不是物的概念也不是物的法则。它不是用来认识现象的,这也绝不会成为对理念是否存在的判断标准。 是理念作为对诸现象的客观化阐释(更确切地说是对现象元素的阐释)来决定诸现象彼此相连的。理念是永恒的聚阵结构,包含着作为这样一个结构之连接点的现象元素,由此现象既被分解又得到了拯救。真理是由理念构成的一个无意图的存在。真理是意图的死亡。个体与理念的关系和个体与概念的关系之间并无可比之处:在后种关系中,个体沦于概念之下,却仍旧是它原来的那个个体;在前种关系中,个体在理念之中,成为与原来的它不同之物——整体性。理念是在命名中无意图地给定的回溯原始感知的回忆哲学家所做之事就是,通过表达重新恢复词语的象征性质(symbolischer Charakter)之优先权,词语的象征性让理念成为自明之物,进入并融会于真理 哲学式批评 哲学式批评的内容就是要证明艺术形式有如下功能:让作为每一件重要作品之根基的历史实在内容成为哲学真理内容。 (哲学式批评)寻找的是一件艺术品的真理内容,诠注则寻找其实在内容。 (哲学式批评)企图把握在作品生成的世界化为轻灰之后,在作品中依然炽烈燃烧的真理之火。 〔受到启发,真实与虚假的对比说法太抒情 不确切,也许可以说,超验真实与经验真实,而超验与经验终究都一方面是人的体验,一方面是与人无... 2018-06-11 18:41 哲学式批评哲学式批评的内容就是要证明艺术形式有如下功能:让作为每一件重要作品之根基的历史实在内容成为哲学真理内容。(哲学式批评)寻找的是一件艺术品的真理内容,诠注则寻找其实在内容。(哲学式批评)企图把握在作品生成的世界化为轻灰之后,在作品中依然炽烈燃烧的真理之火。〔受到启发,真实与虚假的对比说法太抒情 不确切,也许可以说,超验真实与经验真实,而超验与经验终究都一方面是人的体验,一方面是与人无关的在。〕 然而对于那些熟悉寄喻文字诠释的人来说 ,明确无误地是 ,所有具有意指作用的道具恰恰因为指向另外之物而获得了一种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这些道具显得与世俗之物无法归于一类,而且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也即神圣的层面。因此,在寄喻式观察下,世俗的世界既在地位上得到了提升又遭到了贬低。内容上的这种宗教式辩证特征体现在形式上就是成规(Konvention)与表达(Ausdruck)之间的辩证关系 。 因为寄喻两者兼而有之 ,既是陈规又... 2018-08-01 16:53 然而对于那些熟悉寄喻文字诠释的人来说 ,明确无误地是 ,所有具有意指作用的道具恰恰因为指向另外之物而获得了一种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这些道具显得与世俗之物无法归于一类,而且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也即神圣的层面。因此,在寄喻式观察下,世俗的世界既在地位上得到了提升又遭到了贬低。内容上的这种宗教式辩证特征体现在形式上就是成规(Konvention)与表达(Ausdruck)之间的辩证关系 。 因为寄喻两者兼而有之 ,既是陈规又是表达 ;而两者就其本性而言是彼此对抗的。 然而,正如巴洛克理论根本就将历史理解为创造出的事件一样 ,寄喻符号虽然与所有文字一样隶属于陈规 ,却尤其被视为创造出来的 ,就如神圣符号一样。 悲剧中的合唱并不是哀叹。 它在面对深重的苦难时是超脱的 ; 这就反驳了悲剧在哀叹中的屈从。 将无动于衷或者怜悯视为这种超脱态度的原因 ,只是一种肤浅的描述。 毋宁说,这种合唱风格将悲剧对话的碎片复兴为一种既外在于也内在于冲突一一既存在于道德社会也存在于宗教共同体中一一一的坚固的语言构造。歌队体的始终在场,远不是要将悲剧情节化为哀叹 ,而是 ,如莱辛已经评论过的 ,为对话中奔涌的情感设定一种界限 2018-08-01 14:18 悲剧中的合唱并不是哀叹。 它在面对深重的苦难时是超脱的 ; 这就反驳了悲剧在哀叹中的屈从。 将无动于衷或者怜悯视为这种超脱态度的原因 ,只是一种肤浅的描述。 毋宁说,这种合唱风格将悲剧对话的碎片复兴为一种既外在于也内在于冲突一一既存在于道德社会也存在于宗教共同体中一一一的坚固的语言构造。歌队体的始终在场,远不是要将悲剧情节化为哀叹 ,而是 ,如莱辛已经评论过的 ,为对话中奔涌的情感设定一种界限 而英雄将所有的作为与所有的认识都锁人他的心灵自我的界限以内 ,这些行为与认识越是向外扩展,他就越强暴地将其锁闭。只是有赖于他的心灵而不是语言,他才能执守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必须至死保持缄默。卢卡契在评论悲剧决断的表达时,也指出了同一种关联:“生命伟大时刻的本质是纯粹的自我体验。"尼采有一段话更清楚地说明了,他没有忽视悲剧式沉默的实在内容。他虽然并不认为悲剧式沉默在悲剧领域中具有一种抗争(Agonale)现... 2018-08-01 13:45 而英雄将所有的作为与所有的认识都锁人他的心灵自我的界限以内 ,这些行为与认识越是向外扩展,他就越强暴地将其锁闭。只是有赖于他的心灵而不是语言,他才能执守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必须至死保持缄默。卢卡契在评论悲剧决断的表达时,也指出了同一种关联:“生命伟大时刻的本质是纯粹的自我体验。"尼采有一段话更清楚地说明了,他没有忽视悲剧式沉默的实在内容。他虽然并不认为悲剧式沉默在悲剧领域中具有一种抗争(Agonale)现象的意义 ,但是准确地指明了沉默中图像与言谈的对峙。 悲剧 “英雄 ,在某种意义上 ,说话比行动肤浅。 在说出来的话语中 ,神话完全无法得到恰如其分的客体化。 情景组合与直观图像展现出的智慧比剧作家自己以话语和概念所描述的更加深刻。" 哲学式批评 哲学式批评的内容就是要证明艺术形式有如下功能:让作为每一件重要作品之根基的历史实在内容成为哲学真理内容。 (哲学式批评)寻找的是一件艺术品的真理内容,诠注则寻找其实在内容。 (哲学式批评)企图把握在作品生成的世界化为轻灰之后,在作品中依然炽烈燃烧的真理之火。 〔受到启发,真实与虚假的对比说法太抒情 不确切,也许可以说,超验真实与经验真实,而超验与经验终究都一方面是人的体验,一方面是与人无... 2018-06-11 18:41 哲学式批评哲学式批评的内容就是要证明艺术形式有如下功能:让作为每一件重要作品之根基的历史实在内容成为哲学真理内容。(哲学式批评)寻找的是一件艺术品的真理内容,诠注则寻找其实在内容。(哲学式批评)企图把握在作品生成的世界化为轻灰之后,在作品中依然炽烈燃烧的真理之火。〔受到启发,真实与虚假的对比说法太抒情 不确切,也许可以说,超验真实与经验真实,而超验与经验终究都一方面是人的体验,一方面是与人无关的在。〕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