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副标题:(软精经典版)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5692 出版时间:2013 页数:340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 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给了她战胜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 ,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简介: 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 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给了她战胜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 ,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简介: 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名家评论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作者:冯友兰 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译者:涂又光 (1927~2012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学生,在冯友兰去世之后,整理其所有中、英文遗稿,编纂成14卷冯友兰氏《三松堂全集》。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 作者:冯友兰 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译者:涂又光 (1927~2012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学生,在冯友兰去世之后,整理其所有中、英文遗稿,编纂成14卷冯友兰氏《三松堂全集》。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 中哲入门读物。因为这本书爱上了中哲!叹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由衷的自豪。最喜欢二程的新儒家思想,风流之士自豪雄!收藏一辈子的好书! 主要难度来源于作者对于读者的古文能力预估很高。而我的实际能力却很低。冯友兰在论述某位哲学家,某个哲学流派的思想时,往往会引用其著作的原文,如果原文他认为有困难,他会在之后用白话解释一遍,如果他认为很简单,就这么带过去了。然则问题是我并没有觉得哪一句古文是没有困难的。所以理解不深,只有通感。 在亚马逊的某期排名上,销量很靠前,可相对来讲豆瓣上面读过的人貌似也不多。已经年近30的我,不晓得能否还继续称呼自己为年轻人,也不知道年轻人是否应该去读一些哲学著作。不过就像前几天与朋友的通讯那样:人的一生好几十年,一旦很快就找到自己想要的了那接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呢?一旦很快知道自己想要的了那么以后难道就会一直如行尸走肉一般吗?还是多多的思考,去从中国古典文化当中思考,从几千年的哲学体系当中思考。之后... 在亚马逊的某期排名上,销量很靠前,可相对来讲豆瓣上面读过的人貌似也不多。已经年近30的我,不晓得能否还继续称呼自己为年轻人,也不知道年轻人是否应该去读一些哲学著作。不过就像前几天与朋友的通讯那样:人的一生好几十年,一旦很快就找到自己想要的了那接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呢?一旦很快知道自己想要的了那么以后难道就会一直如行尸走肉一般吗?还是多多的思考,去从中国古典文化当中思考,从几千年的哲学体系当中思考。之后,才能修身。之后,才能大概去对比中西哲学的意义,并尽量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追求吧。另外这本书肯定是需要多看几遍的,这次也做了读书笔记,以后还会继续做。 对先秦诸子的论述很精彩。了解西方哲学史,请认准文德尔班;读中国哲学史,请认准冯友兰。就可读性而言,胜于他自己的《中国哲学史》。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判断。 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楚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 理: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害。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 就我的阅读和思考判断,“中国哲学的精神”讲得好的有两个人,一为冯友兰先生,一为李慎之先生。冯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讲这个问题的;李慎之先生则是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中用专文的形式论述同样的问题。我今天主要沿着这两位先生的观点来谈这个问题... 前段去读新东方的口语班,坐在我旁边的小姑娘,跟我说她很喜欢读书,她说,我这个人特别敏感,很喜欢想问题,所以读了很多书,我说,读了些什么啊,她说,我最喜欢读励志书了,还有很多如何激发人脑潜能的书,,,,我说,啊,是么,不,不错啊,,,后来又一天,她跟我说,她... 我以为这整本书的点睛之句,应当是这句了。 “(中国哲学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 通宵读完这本书,因为它真的是“毒药”,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让我了解什么是中国哲学,还让我简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 作者冯友兰,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享誉世界,成为人生必读书之一。韩国总统朴槿惠曾经特别推荐此书,使这本书重新再版,... 废寝忘食地花了两天读完了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很受启发,对儒释道的发展有了清晰的理解。现把书中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儒释道是国粹哲学,细分可分为出世和入世。出世通常被认为是理想主义不现实不适用的,讲究超凡脱俗;入世就是现实主义的讲究很现实很实用的东...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文/onlineforever 从什么开始知道有冯友兰这么一个人,已然完全不记得了。只是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再次看到某些关联的二十世纪伟大的人物的的时候,才又会想起来他。在书中讲述金岳霖的故事的时候顺带讲述了林徽因、梁思成和徐志摩之间的... 哲学是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开始就讲明了他对哲学的性质与功能的思考。 他称哲学为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并且提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他借用“儒学是否宗教”的一小段论述将话题引入中... 我是个很肤浅的人,现在大学三年纪才第一次接触所谓哲学,就是从这本哲学简史开始.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看得懂,不枯燥,我觉得~ 可能是最近也有在看关于西方文明的书籍,发觉这本书很好地贯穿了中西方哲学,会让人有种思绪一下子被理清的感觉.是本很好的入门书. 看完之后,就再... 1. “诸子百家”主要指“十家” “十家”包括: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其中,小说家的重要性相对弱一些。 冯友兰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文士即“儒”,指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武士即“侠”,指战争武艺专家;“辩者”指说话艺术专家;“方士”指巫医、... 2017-02-27 21:26 31人喜欢 1. “诸子百家”主要指“十家”“十家”包括: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其中,小说家的重要性相对弱一些。冯友兰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文士即“儒”,指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武士即“侠”,指战争武艺专家;“辩者”指说话艺术专家;“方士”指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法术之士”指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隐者”指虽富有学问和天才,但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遂退出人类社会而躲进自然天地的人。2. 知命:儒家关于“无所为而无为”的学说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知命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3. “氾爱万物,天地一体。”(惠施)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绝对的界限,每个事物总是正在变成别的事物,所以应泛爱万物,不加区别。这种思想似有道家的胸怀气度,又与墨家的“兼爱”相近,让细细品味的读者一瞬间有种心怀宇宙、放下一切得失的畅快感受。是啊,进入新的一年,不妨多向这种思想靠拢靠拢,少些计较,多些豁达,活得自如自在一些。4.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三点论证其一,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其二,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其三,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马的一切属性,它不包括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5. “道,无名。”“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天地、万物都是有名。道是无名。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无名,不可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某种代号,所以称其为“道”。“道”的概念,是一个形式的概念,不是一个积极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万物之所从生者是什么,什么也没有说。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它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6. 儒道两家政治学说的比较相同点:理想的国家是有圣人为元首的国家,只有圣人能够且应该治国。不同点:儒家认为圣人一旦为王,就应当为人民做许多事情;道家认为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应当完全无为,理由是,天下大乱,不是因为事情没有做,而是因为做的太多了。7. 老子与庄子对“不治之治”的论证老子:总原理是“反者道之动”,其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其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8. 庄子:实现绝对幸福的方法;实现绝对幸福之后的状态方法:超越万物区别,超越“我”与“非我”的区别,与道合一。(实际上与惠施的“氾爱万物,天地一体”无本质区别)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9. 《墨经》对知识的分类按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认识者亲身经验;一类是来自权威的传授(即得自传闻或文献);一类是来自推论的知识(即得自演绎,以已知推未知)。按认识的各种对象,把知识分为四类: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10.术数与科学的关系,阴阳家与方士的区别术数的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放弃了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科学。阴阳家力求对自然物事只用自然力做出积极(积极在这里的意思是“实事求是”)的解释,这与信奉术数的方士不同。11.孟子与荀子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孟子: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荀子: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人本来也有智,故能由恶转善,成为圣人。12.法家的“法”、“术”、“势”“法”指法律、法制。商鞅最重视“法”。“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申不害最重视“术”。“势”指权力、权威。慎到最重视“势”。韩非是法家最后也是最大的理论家,强调“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13.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这些成分后来与道家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杂家,叫做道教。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地位由神的地位还原为师的地位,老子则变成教主,这种宗教模仿佛教,终于也有了庙宇、神职人员、宗教仪式。它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几乎完全看不出先秦道家哲学,所以只能叫做道教。14.儒家的社会、政治哲学既保守又革命保守,就在于它本质上是贵族政治的哲学;革命,就在于它给予这种贵族政治以新的解释。它维护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点是孔子时代的封建的中国所普遍接受的。但是它同时主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应当像原先那样根据血统,而应当根据才德。因此它认为,有德有才的人应当就是在社会居于高位的人,这样是完全正确的。15.“乱世看道家,盛世看儒法。”16.不可思由于宇宙是一切存在的全体,所以一个人思及宇宙时,他是在反思地思,因为这个思和思的人也一定都包括在这个全体之内。但是当他思及这个全体,这个全体就在他的思之内而不包括这个思的本身。因为它是思的对象,所以与思相对而立。所以他思及的全体,实际上并不是一切存在的全体。可是他仍需思及全体,才能认识到全体不可思。人需要思,才能知道不可思者;正如有时候人需要声音,才能知道静默。 改日重读,再把全部笔记补上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儒家不是中国的宗教 2.哲学: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①反思:人数少 ②有系统的:更少。 哲学化包括以上两点。 ③对人生的:对象。 eg.“人生论、宇 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 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 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对象 思想... 2017-08-29 17:51 5人喜欢 改日重读,再把全部笔记补上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儒家不是中国的宗教 2.哲学: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①反思:人数少 ②有系统的:更少。 哲学化包括以上两点。 ③对人生的:对象。 eg.“人生论、宇 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 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 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对象 思想我们的思想——方法 3.“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 ” 4.思想思想——真实性 思想思想的思想——可操作性:反思 5.“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 条、仪式和组织。” ①儒家不是 宗教:无上层建筑 ②道家——哲学的学派;道教——宗教 道家教人合乎自 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eg.道教的主要教义 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反乎自然而行 ③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6.爱人:道德价值;爱上帝:超道德价值 7.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对超乎现实的追求,哲学中可满足 目的:提高精神境界,得超道德价值 8.哲学——代替宗教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 仁义:义是事之“宜”,即“应该”。社会中每个人应该做必须做的,道德上对的事。仁就是“爱人”。有时也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恕: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称之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称之为“恕”。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行忠恕就是行仁。 2017-01-10 21:46 5人喜欢 先秦诸子部分~~~ 第四章 孔子 ~~~正名:名实相符,负有名的人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仁义:义是事之“宜”,即“应该”。社会中每个人应该做必须做的,道德上对的事。仁就是“爱人”。有时也指一切德性的总和。忠恕: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称之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称之为“恕”。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行忠恕就是行仁。知命:无所为而为。做应该做的事,不管结果如何。孔子自认为是继承古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以述为作,坚持了古代他认为好的东西,又创立了一个有力的传统。~~~ 第五章 墨子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墨子则是批判者。反对传统的制度和常规。墨家出身于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侠出身于平民,在他们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对传统制度和儒家的批判,加上他们本阶级道德的发挥,构成墨家哲学的核心。兼爱。用“三表”判断兼与别。“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第三表最重要,是“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用以证明兼爱的主要标准。~~~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为我”“轻物重生”。反对墨子。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老子》是揭示宇宙变化规律,并且遵循规律调整行动。《庄子》“齐生死,一物我”,从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就能超越现实世界。~~~ 第七章 儒家理想派 孟子 ~~~性本善。孔子讲“仁义”,讲“推己及人”,但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孟子在解释这个问题中,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孟子说人性善,不是说人生来就是圣人,他认为人性中有种种善的成分,也有其他无所谓善恶的成分,若不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是人的“动物”方面,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充分发展就会变成“常德”即“仁义礼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四端,只有发展四端,人才能真正成为“人”。儒墨分歧: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孟子将忠恕之道从“内圣”扩展到“外王”,成为其治国的政治理念。~~~ 第八章 名家 ~~~名实对立。名家两种:一种强调实的相对性,一种强调名的绝对性。惠施强调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公孙龙则强调名是不变的、绝对的。惠施的相对论。对至大至小的定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实际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合同异之辩。公孙龙的共相论。白马非马。离坚白之辩。指物论,以“指”表示共相。评:名家有点西方哲学的影子,如果能持续发展,不知道会不会搞出点什么。~~~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道,无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无。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万物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反者道之动”,即“物极必反”。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称之为“常”。“知常曰明”。道生万物,在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一物自然的是什么,就是它的德。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必要的,不可以过度。自然的,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顺德而行,是超越善恶的。老子鄙弃儒家的仁义。圣人治国,但应当完全无为。天下大乱,不是因为许多事情没做,而是因为做的太多了。圣王首先消除乱天下的根源然后无为而治。~~~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自由发展我们的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的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不治之治,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有限的观点。观点都是相对的,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叫做“照之天下”,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评:庄子这里大段引用没有翻译,看不懂啊。如何全生避害?庄子认为圣人与大一合一,圣人也就永远存在。为了与大一合一,圣人必须超越并忘记事物的区别,方法就是“弃知”。“不知之知”。不知不等于无知,不知是从知经过“忘”达到的。~~~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墨子》中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特别有逻辑学价值。些六篇通常叫“墨经”。用于反驳名家辩论。《墨经》的知识论。对知识分类,按来源,一类来自认识者亲身体验,一类来自权威传授,一类来自推论;按对象,名的只是,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辩的方法,假、效、辟、侔、援、推。效和推,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后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义哲学的传统,主张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取利避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后期墨家试图创造一个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纯系统,这是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宇宙发生论 ~~~方士的六种术数:天文,历谱,五行,蓍(shī)龟,杂占,形法。术数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如果放弃超自然的信仰并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科学。阴阳家的贡献就是如此,这个学派力求对自然只用自然力做出解释。中国古代,试图解释宇宙的结构和起源有两种思想:阴阳,五行。五行,不是静态的“元素”,而应该看做五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力。《洪范》。《月令》。四季与四方配合,归属五行。邹衍,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易传》的阴阳学说。五行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 第十三章 儒家现实生活派 荀子 ~~~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孟子左在强调自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反对任何宗教。荀子的性恶说。凡事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四端”是天生的,充分发展就成圣人。荀子认为人不仅生来没有善端,反倒具有恶端。但人同时也有智,可以使人向善,成为圣人。既然人性恶,如何能善?道德起源于什么?第一,人是社会的,行为要有规则,这就是礼,有礼才有道德;第二,自然与社会有区别,有礼,人就异于禽兽。丧礼和祭礼,“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生如死,如亡如存,终始如一也。故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荀子认为,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荀子的认识论:人所有认识能力叫“知”,认识能力与外物相合者叫“智”即知识。认识能力有两部分,天官,心。天官接受印象,心解释印象并予以意义。名,“制名以指实。”名家与后期墨家的诡辩谬误:“惑于用名以乱名”,“惑于用实以乱名”,“惑于用名以乱实”。~~~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韩非之前的法家:慎到,以“势”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因素,权势;申不害,“术”,方法;商鞅,“法”,律法。韩非认为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历史观,儒墨道都是历史退化论,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在过去,所以要复古。法家则把历史看做变化的过程。治国之道:立法,以术选人用人,赏罚之道。法家的治国之道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无为无不为,法家认为君主应该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儒家《易传》《中庸》中的形而上学。《易传》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道家的“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则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比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类似西方哲学“共相”概念。易传作者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公式,每个公式代表一种或者多种道,也就是一种或多种共相原理。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整体的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和。中,既不太过,又不不及。和,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统一。庸常。庸,普通而平常。明诚。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成己,成人,行忠恕,行仁。明白了这些意义就可以与天地参。明白意义就是明,与天地参就是诚。儒家的方法,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折中趋势。都同意有一个唯一的绝对真理就是“道”。各家都有所见于“道”的某一方面。儒家主张孔子见到了全部真理,其他各家都在儒家之下。道家主张只有老子庄子见到全部真理,道家应当在其他各家之上。政治统一的愿望之下,哲学家也就试图实现思想统一,折中主义是初步尝试。 西周封建社会根据两条原则办事:一条是“礼”;一条是“刑”。礼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贬来控制“君子”即贵族的行为。刑则不然,它只适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这就是《礼记》中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典礼上》) 把法家思想与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错误的。用现代的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谁若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发现法家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很有教益,很有用处,但是有.. 2017-01-18 15:55 2人喜欢 西周封建社会根据两条原则办事:一条是“礼”;一条是“刑”。礼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贬来控制“君子”即贵族的行为。刑则不然,它只适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这就是《礼记》中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典礼上》)把法家思想与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错误的。用现代的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谁若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发现法家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很有教益,很有用处,但是有一条,就是他一定要愿意走极权主义的路线。“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韩非说,君主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言之,君主具有这种工具和机器,用来进行统治,有了这些,就无为而无不为了。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2013-07-09 15:51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1.至于我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p2) 2.宗教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p3) 3.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p3) 4.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及其关心哲。他们不是宗教... 2013-07-09 15:56 3人喜欢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至于我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p2)2.宗教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p3)3.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p3)4.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及其关心哲。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p4-p5)5.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p5)6.人应该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P5) 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二位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p6)【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7.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p6)8.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得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p7)9.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地,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p7)10.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他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意味,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P8) 2014.07.27〜2015.09.02 有看过到说这本书是韩国总统朴瑾惠的枕边书,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结合,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不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读一遍了解大概,可以再读的书。 本书介绍了儒家、墨家、道家、佛学、禅宗、新道家、新儒家等学派及代表人物。“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从实用的角度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人闰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哲学不是增加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 2014-07-27 22:16 2014.07.27〜2015.09.02有看过到说这本书是韩国总统朴瑾惠的枕边书,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结合,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不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读一遍了解大概,可以再读的书。本书介绍了儒家、墨家、道家、佛学、禅宗、新道家、新儒家等学派及代表人物。“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从实用的角度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人闰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哲学不是增加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理解一个哲学,必须首先了解它所赞成的,所反对的各种传统,否则不可能理解它”。“西方哲学是以假设为出发点,中国哲学是以直觉为出发点”,“中国哲学采用负的方法(反对什么),西方哲学采用正的方法(直接说观点是什么)…… 农民的眼界不仅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内容,它更制约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Prof.S.C.Northrop曾提出:概念可分两种,一种来自直觉,一种来自假定。 来自直觉的概念指向某个事物,它的完整意义可以立即从某个事物领会到。由假设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意义是根据一个假设,用演绎法推演出来从而认定的。 来自直觉的概念又可分为三种:在连续审视中已予区分的概念;连续审视而还未予区分或称不确定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 ………由假设... 2019-04-30 03:00 农民的眼界不仅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内容,它更制约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Prof.S.C.Northrop曾提出:概念可分两种,一种来自直觉,一种来自假定。来自直觉的概念指向某个事物,它的完整意义可以立即从某个事物领会到。由假设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意义是根据一个假设,用演绎法推演出来从而认定的。来自直觉的概念又可分为三种:在连续审视中已予区分的概念;连续审视而还未予区分或称不确定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由假设观念出发的哲学家喜欢明确的东西,而由直觉出发,则需要重视不明确的东西。 在比较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之前,先看一下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势,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2019-04-28 21:32 在比较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之前,先看一下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势,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一、政治社会背景:儒家的胜利不是君主的个人喜好,而是环境的必然 1、法家学说的衰落 。由于秦朝的灭亡,被归咎于法家,人们厌恶之。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但伴随着复兴,道家学说不再需要。 2、儒家政治哲学既保守又革命。保守:本质上是贵族的政治;革命:区分小人与君子,但成为君子不能依据过往的血统标准,应当依据才德,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革命的。 3、废除封建制度,将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分开。进步性在于;尽管... 2019-04-28 16:53 一、政治社会背景:儒家的胜利不是君主的个人喜好,而是环境的必然1、法家学说的衰落 。由于秦朝的灭亡,被归咎于法家,人们厌恶之。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但伴随着复兴,道家学说不再需要。2、儒家政治哲学既保守又革命。保守:本质上是贵族的政治;革命:区分小人与君子,但成为君子不能依据过往的血统标准,应当依据才德,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革命的。3、废除封建制度,将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分开。进步性在于;尽管地主们掌握了更多的生产资料,但至少在法制上他们不是权力的享有者,尽管他们能够对政治施加相当大的作用。现代亦然。 新贵族很多不是儒家所言的德才兼备者,儒家通过教授繁文缛节维持社会阶级差异。4、儒家既是思想者也是学者,既向前看也尊重过去,他们在教授知识保存历史上具有各家不具备的优势,加上农业社会对祖先和过往的尊重,正好切合了儒家的特质。5、法家是现实的政治家,这点是儒家不具备的。能够提出新的政治法术。“儒表里法”:指的是两家的学说各有其适应范围,儒学适用于社会组织,精神的和道德的文明以及学术;法学仅限于实际政治的理论和技术。二、统一思想:意识形态 但学术不用统一折中混合的过程,从其他对立的各家中择取思想,并非是单纯禁绝其他思想,造成思想领域的真空。儒学作为国家的教义,因其混合没有人会特别反感。允许私学,但入仕必须掌握儒学(就像天朝考研要学政治一样)。儒学也是教育的基础,用来扩充官员。三、孔子的思想《纬书》是汉人伪造的,假托孔子之名。孔子是圣人,不是王也不是神。笔者承认:孔子继承了过往的伟大思想,使其有新的精神。四、古文派&今文派(新派和旧派) 不太懂 待决先秦儒家的两派,今文派—理想派(孟子);古文—现实派(荀子)1、杨雄:反对偶像崇拜,科学怀疑精神,反对天人感应。2、王充:既然黄老学说求无为,那么天传递异象属于有为,与其是矛盾的。五、道家&佛学(都是哲学 非宗教)古文派驱逐了阴阳家成分,后来与道教混合,组成“道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佛教在组织上启发了道教,借用了一些东西。道教反对佛教,但道家以佛学为盟友。出世上,道家不及佛学。神秘形式上二者相似。 前提:人是天的一部份,所以人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既有阴阳和五行学说 天:兼具自然主宰的属性—金岳霖 一、宇宙发生论 组成:天地阴阳+五行+人 木(东 春)火(南 夏)土(中央 扶助其他)金(西 秋)水(北 冬) 四季变化源于阴阳的盛衰,实质是阴阳循环。 故人是天的副本,高于其他一切事物。天地人一体 二、人性(特别是性之质的命题) 人心=性+情 对应着阴阳 人性非本善,性出于善但非本善,善是性的... 2019-04-28 16:16 前提:人是天的一部份,所以人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既有阴阳和五行学说天:兼具自然主宰的属性—金岳霖一、宇宙发生论组成:天地阴阳+五行+人 木(东 春)火(南 夏)土(中央 扶助其他)金(西 秋)水(北 冬)四季变化源于阴阳的盛衰,实质是阴阳循环。 故人是天的副本,高于其他一切事物。天地人一体二、人性(特别是性之质的命题)人心=性+情 对应着阴阳人性非本善,性出于善但非本善,善是性的延续。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性与天地等同。 教化是性的延续。三、社会伦理学说形而上学依据:阴阳学说 人的德性—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古儒:五伦,还有兄弟 朋友等社会的伦理—五常:仁智礼仪信→木 金 火 水 土四、政治哲学为了实现社会伦理,个体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政府。政府的职责是发展人性。四政:庆 赏 刑 罚→春夏秋冬各自的表征 对应四时组织也呼应四时:四级 每个官员有三个副手 因人的才德也分四等政治过错表现为自然异象,为阴阳家通过目的论和机械论解释:(1)天的警告,人要改正错误;(2)人的异常必然引发自然异象。五、历史哲学三统:黑→白→红(赤) 也是王朝更替的原因三统没有不同。新朝的建立由于受命于天,故应作出外观的改变,包括:正朔,首都,服制等形式上的因素,“并无改制之实”,三纲五常等不变。改制始终不改变“道”,这一基本原则王权受命于天。为出生草莽的汉朝提供的理论依据。因前朝都是通过血统的法统建立的。同时,王权是受限制的,必须关注天的情绪,留意自然异象,做出修正。六、对《春秋》的解释孔子虽不是实际的王,确是合法的王。 (可笑) 孔子运用《春秋》行使新王的权力。七、社会进化阶段:三世说来源:《公羊春秋》 (主要),《左传》,《榖梁传》学说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对应 修身 治国 平天下的具体步骤(出自大学)学说二:乱世 小康 大同 汉朝初期只实现了政治统一 尚需扩展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