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海德格尔
副标题: 作者:李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7884 出版时间:2013 页数:251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作者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的主要作品,并在导论中讲解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作者站在整个西方思想发展史的高度,对海德格尔思想产生的根源、时代背景,以及海德格尔哲学所具有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解析,清晰地勾划出了海德格尔重要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作者作为一位语言学家,还阐释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词源学”研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传记也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研究专著。 作者简介 George Steiner,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曾先后担任日内瓦大学英语言及比较文学荣誉教授,牛津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和哈佛大学教授。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迁至纽约,并先后在哈佛及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01年获选为哈佛诺顿讲座教授。斯坦纳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语言及翻译面面观》、《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蓝胡子城堡:对文化再定义之讨论》、《英译荷马》、《造物文法书》等,其中《巴别塔之后》已成为翻译理论经典,影响甚巨。 读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吃力,用了大概10多个小时通读完此书后,感觉这个乔治·斯坦纳比《语言与沉默》中的那个更厉害!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对问题的追问正是对精神的最高礼遇;抽象思想是人类精神的超卓之处,也是它的沉重负担。斯坦纳认为通过同义反复来讨论“存在”本身就暗示了失败,然而这种尝试并不是徒劳无功,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研究除了影响了无数哲学家外,对个人而言,他促使你换一种完全陌生的眼光重新看自己和世界... 读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吃力,用了大概10多个小时通读完此书后,感觉这个乔治·斯坦纳比《语言与沉默》中的那个更厉害!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对问题的追问正是对精神的最高礼遇;抽象思想是人类精神的超卓之处,也是它的沉重负担。斯坦纳认为通过同义反复来讨论“存在”本身就暗示了失败,然而这种尝试并不是徒劳无功,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研究除了影响了无数哲学家外,对个人而言,他促使你换一种完全陌生的眼光重新看自己和世界(世界是由“我”和“你”构成的);想试试《存在与时间》《精神现象学》,想重新读读尼采和叔本华,对了还有马丁·布伯的《我和你》 斯坦纳的解读受到法里亚斯《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决定性影响,全书的核心有二,首先在海德格尔思想理路方面,他希望揭示海德格尔借助他诗性的语言传达的对于存在的洞察力,并认为“后期转向”实际上是前期克服形而上学难题失败之后的另一个努力,第二方面则是勾辑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与政治选择的关系。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本书在哲学深度上不够;但仍然有不少值得关注之处,例如对于海德格尔哲学与西方思想神学传统之间关系的澄清,以及... 斯坦纳的解读受到法里亚斯《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决定性影响,全书的核心有二,首先在海德格尔思想理路方面,他希望揭示海德格尔借助他诗性的语言传达的对于存在的洞察力,并认为“后期转向”实际上是前期克服形而上学难题失败之后的另一个努力,第二方面则是勾辑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与政治选择的关系。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本书在哲学深度上不够;但仍然有不少值得关注之处,例如对于海德格尔哲学与西方思想神学传统之间关系的澄清,以及“神学无涉”与“去伦理学”“恶的缺乏”和政治选择之间关系的阐发,都让人眼前一亮。 斯坦纳大体上认同施特劳斯,海德格尔努力克服形而上学和意志至上的虚无主义,却演化为丧失伦理意涵的“对世界的信任”,后被诗人的声音乃至语言本身取代,海德格尔在哲学和政治上的双重失败,也许是他留给后来者的最大谜题。 哲学,这是什么?存在与时间,语言与真理。哲学不多,讲的还算清楚。王庆节有本讲海德格尔哲学这是什么的书,当对读。 海德格尔成为流行哲学家不足为奇,他的“在者存在”神学气息弥漫,作为新型宗教为羔羊提供了慰藉。但说句实话,萨特将之通俗化或者说主体化,使“存在论”更有价值了。最后,海德格尔的著作持续“sein”,是不会有终结的,埋怨中文只译出33卷说明你一点都没看进去。 校对有些马虎,句子成分缺漏、“笛卡儿”之类低级错误不少。 还有就是,对中国人来说,抛开海德格尔要把抓紧海德格尔更有意义。 steiner搅翻了十几年来我西方哲学与文学阅读的半瓶子大杂烩。无它,带着中年标签二刷。 是一本学术深度与通识兼备的导读。把海德格尔的基本概念拎了一遍,并且使用德语和希腊语及词源学,有助于直观理解;同时梳理了其思想来源、尤其是与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关系。马哲研究者表示收获很大。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尔对于所有严肃思考者都是无法绕开的重镇。但其著作之晦涩艰深亦时时让人却步。好在有乔治·斯坦纳这本绍介性质的名著作为指引,使我们能够较顺利地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澄明之境。现将个人阅读理解约略作一梳理。这里的文字绝大部分摘录... 洛维特、伽达默尔和阿伦特都曾提及,那些没有亲耳倾听海德格尔讲座或亲身参与他的讨论班的人,对海德格尔的意图只能获得某种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理解;阿伦特后来还称海德格尔的言谈举止犹如一位“秘密的思想之王”…… 在乔治·斯坦纳看来,这些说法似乎暗示着一重古老的光... 《存在与时间》动词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它在1918年后浓重的末世启示论和表现主义的氛围中孕育,不折不扣地预示着国家社会主义的出现。。。。。在海德格尔那本未完成的存在论大全的范畴中,是否有为反人道主义和灭绝人类的观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纳粹灭绝计划做好了准备)声辩的内容?这个问题被解构主义和保罗·德-曼那样的后海德格尔主义者的出现搞得更复杂了。。。。。可以肯定地说,《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关于“.. 2013-06-15 13:52 2人喜欢 《存在与时间》动词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它在1918年后浓重的末世启示论和表现主义的氛围中孕育,不折不扣地预示着国家社会主义的出现。。。。。在海德格尔那本未完成的存在论大全的范畴中,是否有为反人道主义和灭绝人类的观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纳粹灭绝计划做好了准备)声辩的内容?这个问题被解构主义和保罗·德-曼那样的后海德格尔主义者的出现搞得更复杂了。。。。。可以肯定地说,《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关于“是语言用人说话而不是人用语言说话”的观点,为现代人道主义运动埋下了种子。。。。真正令我上心的一个明显事实是,在1933年到1934年期间,海德格尔或以舞文弄墨的方式,或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了德国大学的纳粹化过程。像其他许多(德国)知识分子那样,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15年的羞辱和绝望之后,海德格尔明显被那席卷全德国的虽然野蛮却是节日般的狂欢气氛所感染。赤裸裸的权力可能会催眠学院绅士们的情感(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弗洛伊德曾为墨索里尼所倾倒,而在斯大林的神龛面前拜倒的思想家又何止千万)。 海德格尔说:“对日常理解来说,这种语言如果不是疯话,至少也是奇怪异常的。的确,除了一种近乎疯癫的语言外,哪一种语言会去询问在者之在,并将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呢?......语言和各种语词并不是一些包装纸,......实际上,正是在语词和语言中,诸物才第一次获得存在,并且是其所是。......海德格尔“对技术性问题、对当前的异化和反人道化的危机、对他称之为弥漫着‘虚无主义’气息的各种现象进行广泛的讨论”,他的态度是“极... 2013-04-02 23:49 2人喜欢 海德格尔说:“对日常理解来说,这种语言如果不是疯话,至少也是奇怪异常的。的确,除了一种近乎疯癫的语言外,哪一种语言会去询问在者之在,并将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呢?......语言和各种语词并不是一些包装纸,......实际上,正是在语词和语言中,诸物才第一次获得存在,并且是其所是。......海德格尔“对技术性问题、对当前的异化和反人道化的危机、对他称之为弥漫着‘虚无主义’气息的各种现象进行广泛的讨论”,他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这种严肃性根植于海德格尔的原教旨主义和末世论政治学的基础中。......海德格尔关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任何‘返回’源头的努力都必须以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作为起点)的论述,他关于诗歌、美术和雕塑的论述汩汩而出。正是这个问题导致了他的‘诗化思想’(das dichtende Denken)观念,并形成了其后期著作中‘神’、‘人’、‘天空’和‘大地’的四重结构。......海德格尔深知“我们所追问的正是某些我们对之几乎毫无把握的东西。......因此,只要我们继续进行追问,就不免遭到被文字幻想(word-idol)奴役的危险。”......此处所是(is)的事物不同于此处本身,......一旦我们试图将这种东西说出,‘我么似乎总是走到一种空无’。......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像音乐一样,具有一种历史、一种意义、一种对人的依赖性以及超越于人性的各种向度。在音乐中,音符之间的间隙也负载着意义。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某种能动性的‘虚无’......的存在关系。我们将音乐的存在视为当然,正如我们对存在之存在的态度一样。我们忘记了应当对此感到惊奇。......海德格尔指出,这种遗忘今天已在语言之中扎下了根。......这种语言已经被用俗了、荒疏了,它成了一种不可缺少但又无主的信息传播工具,......我们对于实存的关系——它构成人类讲话的核心和基础——已经蜕变成一种合乎语法的陈词滥调,......从而我们对实存的关系已经被彻底遗忘。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对于存在的任何一种严肃追问(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有本真的个人或公众的天命),必须以对语言的思考作为其出发点。彻底的洞见必须深入到各种语词的词根。” “海德格尔方法中最具特色而又最有争议的特点:任何争论无不来源于和贯穿于词源学的研究。......海德格尔的词源学研究具有深厚的根据和繁衍创造的活力。...... 如果我们直接倾听,那么,‘哲学’这个词本身所说的是希腊语。...... philosophia这个词......本身内在地蕴含着一种自我陈述的力量。因此,说话的是语言,不是或主要不是人。......不仅‘哲学’是希腊语,‘而且,甚至我们如何追问的方式——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在以这种.. 2013-04-02 23:37 1人喜欢 “海德格尔方法中最具特色而又最有争议的特点:任何争论无不来源于和贯穿于词源学的研究。......海德格尔的词源学研究具有深厚的根据和繁衍创造的活力。...... 如果我们直接倾听,那么,‘哲学’这个词本身所说的是希腊语。...... philosophia这个词......本身内在地蕴含着一种自我陈述的力量。因此,说话的是语言,不是或主要不是人。......不仅‘哲学’是希腊语,‘而且,甚至我们如何追问的方式——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在以这种方式进行追问——也是如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走进哲学’的第一人。这就是说,在分析理性的名义下,他们最先提出了关于实存的问题。......在此之前,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里特和巴门尼德并不要求成为‘哲学家’。他们是‘思想家’(Denker),是一些对存在感到无比惊异的人们。他们属于一个原初的、因而是‘更为本真’的思想层次和思想经历,在这个层次中,存在状态立刻出现在语言和逻各斯面前。在其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所致力于解释、论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在那种原初的、‘思’的方式中去体验存在并说出存在。......从《存在与时间》开始,海德格尔就将这个任务当作他‘克服’(就其尚待限定的意义而言)形而上学传统和科学技术传统的根本事业,正是这些传统主宰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全部西方思想的争论和历史。......海德格尔还试图证明,正是由于这种看待世界的形而上学-科学方式(这一方式几乎成为‘西方’这一名称的限定词)拥有一种持续不衰的权威,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现代这些技术性的、大量消耗的人们,同时造成了这些人们的异化的、无家可归的和周期性野蛮的状态。......在他看来,我们必须打碎并抛弃那种用于构成哲学史的非批判的和历史的复述。......我们必须‘开通听闻之路......’通过倾听,通过使我们具备对存在问题的回答能力,我们可以获得——至少可以接近——真正的谈论过程(Entsprechung)以及因惊异而产生的灵感之光。......在这里,惊异是一个重要契机。‘我们将自身限制在惊异之中。’可以说,惊异使我们从在者、从那种是其所是的事实——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抽身后退。......惊异是人所固有的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中,并且只是由于这种情绪,在者之在才渐渐显露出来。......海德格尔进而对笛卡儿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一切理性与科学认识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对笛卡儿来说,确定性(certainty)决定着真理及其有效性,它栖身于自我(ego)之中。......作为认识者和盘剥利用者,自我是一种掠夺成性的肉食动物。相反,在海德格尔看来,居于中心位置的不是人类自身和自我意识,它们也不是对实存的评判者。对实存来说,人只是一种具有优先地位的倾听者和反应者。......它是——或应当是——一种负责或看护存在的关系。由于担负着这种责任,思想家和诗人立即成了传达者和托管人(trustee)。......在这篇1955年的演讲中,海德格尔最后一次(实际上是第五次)试图给哲学下定义:哲学是‘语言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一种将思想和诗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因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思想和诗都要为了语言的缘故而调整自身,并且过分慷慨地出让自身’。......柯勒律治最有可能准确意识到了海德格尔所追求的东西,‘这就是惊奇‘,他说,’所有哲学都源于惊奇......’” “任何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苦心孤诣地铸造着自己的特殊风格。在哲学中,风格的作用是极为重要而又模糊不清的。首先,哲学家可以凭借某种最熟悉的可能语言或流行于他的团体中的日常习语推进哲学讨论,......笛卡儿、休谟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就其独特的自我反省方式而言)大概属于这种风格。其次,哲学家可以在某些新奇语汇中或借助这些语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创造或重新界定一些概念或语法形式,使之成为自己学... 2013-04-02 23:10 1人喜欢 “任何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苦心孤诣地铸造着自己的特殊风格。在哲学中,风格的作用是极为重要而又模糊不清的。首先,哲学家可以凭借某种最熟悉的可能语言或流行于他的团体中的日常习语推进哲学讨论,......笛卡儿、休谟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就其独特的自我反省方式而言)大概属于这种风格。其次,哲学家可以在某些新奇语汇中或借助这些语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创造或重新界定一些概念或语法形式,使之成为自己学说的特殊工具。......在许多重要的方面,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认识论——它们涉及到我们赖以进行认识的不同方式——都是自己语汇的创造者。......这里还存在着第三种风格。哲学家可以使语言自身成为他研究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对象。他可以研究被说出的东西意味着什么,研究句法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或限制着认识的可能性。......为了使其研究获得一个较高的起点,他发现自己不得不创造一套特殊的元语言(meta-Language)。这第三种风格支配着本世纪以来的英美哲学。海德格尔......一直耽溺于在更深层次上考察全部人类思想和实存的‘语言条件’。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任何其他哲学家能够望其项背。......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在从事词源学研究了。在海德格尔看来,素朴的语词、远古的语言之所以对今人合用,恰恰是因为它们最大程度地保留着人类原初的、健全的感觉。因此,这些陈旧简单的语词具有最为丰富的意义。不过,它们的根本透彻性和实存的了然性已被我们遗忘殆尽。通过对某个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的认真探索和紧张思考,思想家可以迫使它产生出非常可观的启示和能量。......在海德格尔主义者看来,这位大师的语言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他的文字魅力使其他哲学家的散文甚至当代诗人的作品黯然失色。海德格尔对语词的潜在生命的把握,他的行文的跳跃性节奏以及他对语词转喻方式的运用(在此,具体属性象征着抽象本质,而抽象部分又代表或表现着某个具体总体)似乎既清晰又模糊,其情形恰如云中望月、雾里看花。萨特的主要著作《存在与虚无》所欲展现的也正是这种魅力,他试图使法语成为像海德格尔德语一样晦涩的语言。目前,拉康代表的法国心理分析学派和德里达代表的法国符号论学派都企图用本国语言完成海德格尔的词源学工作。同时,在策兰的诗作中也贯穿着海德格尔所创造的各种新鲜语汇和语词连接方式。......它要求我们暂且将普通逻辑和未经检验的语法悬置起来,以便‘倾听’那些日益迫近的原初真理和可能性的声音,‘倾听’那种在习惯和分析的可靠性语言之冰层下面沉埋已久的理解的声音,并‘沐浴在它们的光芒之中’(在这里‘倾听’和‘沐浴......光芒’是海德格尔的两个基本观念)。”(p.47-53,《前言》) 《存在与时间》动词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它在1918年后浓重的末世启示论和表现主义的氛围中孕育,不折不扣地预示着国家社会主义的出现。。。。。在海德格尔那本未完成的存在论大全的范畴中,是否有为反人道主义和灭绝人类的观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纳粹灭绝计划做好了准备)声辩的内容?这个问题被解构主义和保罗·德-曼那样的后海德格尔主义者的出现搞得更复杂了。。。。。可以肯定地说,《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关于“.. 2013-06-15 13:52 2人喜欢 《存在与时间》动词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它在1918年后浓重的末世启示论和表现主义的氛围中孕育,不折不扣地预示着国家社会主义的出现。。。。。在海德格尔那本未完成的存在论大全的范畴中,是否有为反人道主义和灭绝人类的观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纳粹灭绝计划做好了准备)声辩的内容?这个问题被解构主义和保罗·德-曼那样的后海德格尔主义者的出现搞得更复杂了。。。。。可以肯定地说,《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关于“是语言用人说话而不是人用语言说话”的观点,为现代人道主义运动埋下了种子。。。。真正令我上心的一个明显事实是,在1933年到1934年期间,海德格尔或以舞文弄墨的方式,或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了德国大学的纳粹化过程。像其他许多(德国)知识分子那样,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15年的羞辱和绝望之后,海德格尔明显被那席卷全德国的虽然野蛮却是节日般的狂欢气氛所感染。赤裸裸的权力可能会催眠学院绅士们的情感(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弗洛伊德曾为墨索里尼所倾倒,而在斯大林的神龛面前拜倒的思想家又何止千万)。 16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以弗所人赫拉克利的著作。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道路,没有阳光,四处昏暗。但是,如果你能找到正确的门径,这条路将把你引向比阳光更为辉煌的境界。 38只有值得问的问题才是值得追问的,换句话说,“这个可追问的问题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获得某种答案,但至少能够传达某种反应。” 39一种存在将其自身与另一种存在相互统一起来,这种双方相互统一过程是本来... 2013-06-29 18:58 87只有追问,才是真正的思想的虔敬。”(海德格尔)16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以弗所人赫拉克利的著作。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道路,没有阳光,四处昏暗。但是,如果你能找到正确的门径,这条路将把你引向比阳光更为辉煌的境界。38只有值得问的问题才是值得追问的,换句话说,“这个可追问的问题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获得某种答案,但至少能够传达某种反应。”39一种存在将其自身与另一种存在相互统一起来,这种双方相互统一过程是本来固有的,因为它们彼此受对方的支配。在赫拉克利特所赋予的意义上,这种和谐性即正是爱这个观念的与众不同之处。42 哲学所寻求的是,在者在它所是的范围内是什么。哲学是通向诸在者之在的道路,即通向与存在相关的在者的道路。43 他们是思想家,是一些对存在感到无比惊异的人们。45 正是由于这种看待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一科学方式,拥有一种持续不衰的权威,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这些人们的异化的,无家可归的和周期性的野蛮的状态。47我们必须开通闻路,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倾听来自在者之在传统内外的任何声音。通过倾听,通过使我们具备对存在问题的回答能力,我们可以获得——至少可以接近——真正的谈论过程以及由惊异产生的灵感之光。51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思想和诗都要为了语言的缘故而调整自身,并且过分慷慨地出让自身。55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关于存在的问题,“是在一种极度绝望的时刻赫然耸现的,在这个时刻,全部什物日益丧失了它们的重量,而所有的意义也变得蔽而不明了。”也许,当锋利的感觉辨别力的利刃洞穿各种什物的表皮时,在一阵电光石火般的闪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多数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将“只会鸣响一次,它宛如一口铜钟,其沉闷的声音警醒了我们的生活,随后便渐渐消失,杳然无迹。58 哲学”是一种思想,它所开辟的道路和展现的前景都通向这样一种认识,即将知识的规范和价值放置在或贯穿于人们实现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由这种思想产生的知识激发起了各种询问并使它们成为必须的东西,从而威胁着全部价值。 126这个可追问的问题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获得某种答案,但至少能够传达某种反应” 11语言必须实现自我更新。它必须清洗掉某个死亡的过去加在它身上的那种顽固残余 12与所有其他语言相比,德国语言充斥着更多的故意和暴力意味 ” 47我们离事实太近了。巨大的黑暗可以像强光一样令人瞬间致盲”。。 ”世界是一匹阵痛的兽, 光秃秃爬行在月光下。 上帝是它的嚎叫。我 害怕,并感到寒冷。” 策兰 《夜曲》 96“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以弗... 2018-03-24 19:01 126这个可追问的问题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获得某种答案,但至少能够传达某种反应” 11语言必须实现自我更新。它必须清洗掉某个死亡的过去加在它身上的那种顽固残余 12与所有其他语言相比,德国语言充斥着更多的故意和暴力意味 ”47我们离事实太近了。巨大的黑暗可以像强光一样令人瞬间致盲”。。 ”世界是一匹阵痛的兽, 光秃秃爬行在月光下。 上帝是它的嚎叫。我 害怕,并感到寒冷。” 策兰 《夜曲》 96“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以弗所人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道路,没有阳光,四处昏暗。但是,如果你能找到正确的门径,这条路将把你引向比阳光更为辉煌的境界。 107思想即感恩” 145“人与他物的生动关系并非如笛卡儿和实证理性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把握”和为我所用的关系。相反,它只是一种试听关系,即我们试图“倾听存在的声音” 157“在海德格尔的意识中,哲学“是一种思想,它所开辟的道路和展现的前景都通向这样一种认识,即将知识的规范与价值放置在或贯穿于人们实现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由这种思想产生的知识激发起了各种询问并使它们成为必需的东西,从而威胁着全部价值” 海德格尔宣称,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我们的在世之在是一个“被抛入状态”。这个命题丝毫也不神秘或玄奥。形而上学长久以来正是对这个原来平凡的事实视而不见。在毫无个人选择、毫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被抛入到这个世界,它在我们之前早已经存在,在我们之后也不会消失。我们的此在与它息息相关。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正是从我们的此在获得意义。不过这种关系绝非偶然,因为世界并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去建构的。尽管... 2015-11-11 18:06 海德格尔宣称,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我们的在世之在是一个“被抛入状态”。这个命题丝毫也不神秘或玄奥。形而上学长久以来正是对这个原来平凡的事实视而不见。在毫无个人选择、毫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被抛入到这个世界,它在我们之前早已经存在,在我们之后也不会消失。我们的此在与它息息相关。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正是从我们的此在获得意义。不过这种关系绝非偶然,因为世界并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去建构的。尽管海德格尔的一下表述十分蹩脚,以致不是招致拙劣的模仿,就是遭到断然的拒绝。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至关紧要的思想: 这个此在之在的特点——这个“是其所是”——在它的“来处”和“去处”受到遮蔽,然而,它又在自身中被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因此,我们将这个特别称为这个进入到它的“此处”的在者的“被抛入性”。的确,它是作为在世之在的在“此处”方式被抛入的。因此,“被抛入”这个词揭示着它的被交付的在者的事实性。 在对“此在”的体验中,“我”并不是一个唯一者。当“他人”被遇到时,这并不是“某件东西以近似的方式出现在手边”。我们是在世界中与他人相遇的,“这一世界正是那个烦心着的四处环顾着的此在的根本处所”。这种相遇并不是一种偶然的事情,也不是主观性的一种附带特征。在存在与世界之相互实现的过程中,它是一个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我们是“在活动中”获得了与他人相遇的决定性方式。 我们最好用“一个人”或者‘’常人”来表达这个概念,它戏剧性地表达了真实此在向异化状态、平均状态、非本真性、公众意见和无责任能力状态退化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他人,没有人是他自身。这个‘常人’为日常此在是一个‘谁’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非此人’。”结果,我们所是的那种在者被消融于大众之中,从而被贬低为集体的、公众的、畜群般的“常人”的一分子。 不管怎样,迄今为止,这些写于或者毋宁说发表于1927年的评论仍然是对极权主义重压下常人的行为的最为深刻严厉的批判。无论是消极地面对它还是积极地支持它,野蛮政治的出现都必定是这种日常状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个自身异化的人注定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自主性的人,因此也就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责任的人。他根本不可能认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罪过。一言以蔽之,日常此在的自我只是这种从属于常人的自我。 闲谈一词具有无所不在的渗透性。它不仅囊括了层出不穷的蜚短流长和闲言碎语,喋喋不休的新奇谈论和陈词滥调,还有连篇累牍的行话土语和浮夸言辞,“而且还以粗制滥造的形式扩散到我们的写作之中。” 126这个可追问的问题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获得某种答案,但至少能够传达某种反应” 11语言必须实现自我更新。它必须清洗掉某个死亡的过去加在它身上的那种顽固残余 12与所有其他语言相比,德国语言充斥着更多的故意和暴力意味 ” 47我们离事实太近了。巨大的黑暗可以像强光一样令人瞬间致盲”。。 ”世界是一匹阵痛的兽, 光秃秃爬行在月光下。 上帝是它的嚎叫。我 害怕,并感到寒冷。” 策兰 《夜曲》 96“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以弗... 2018-03-24 19:01 126这个可追问的问题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获得某种答案,但至少能够传达某种反应” 11语言必须实现自我更新。它必须清洗掉某个死亡的过去加在它身上的那种顽固残余 12与所有其他语言相比,德国语言充斥着更多的故意和暴力意味 ”47我们离事实太近了。巨大的黑暗可以像强光一样令人瞬间致盲”。。 ”世界是一匹阵痛的兽, 光秃秃爬行在月光下。 上帝是它的嚎叫。我 害怕,并感到寒冷。” 策兰 《夜曲》 96“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以弗所人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道路,没有阳光,四处昏暗。但是,如果你能找到正确的门径,这条路将把你引向比阳光更为辉煌的境界。 107思想即感恩” 145“人与他物的生动关系并非如笛卡儿和实证理性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把握”和为我所用的关系。相反,它只是一种试听关系,即我们试图“倾听存在的声音” 157“在海德格尔的意识中,哲学“是一种思想,它所开辟的道路和展现的前景都通向这样一种认识,即将知识的规范与价值放置在或贯穿于人们实现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由这种思想产生的知识激发起了各种询问并使它们成为必需的东西,从而威胁着全部价值” 良知的召唤既清晰又直接。它们既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又不能诉诸于语言表达。这一事实并不能使我们将它归结于“一种不确定的神秘声音。它只是表明,我们不能把对‘被召唤’东西的理解附会为对诸如一封信件的期待”。良知(Gewissen)是一种吁求,它要求“常人自身”回归存在自身。正因为良知迫使此在进入自身的缄默状态,因此它是一种无言的吁求。 2015-11-11 19:07 良知的召唤既清晰又直接。它们既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又不能诉诸于语言表达。这一事实并不能使我们将它归结于“一种不确定的神秘声音。它只是表明,我们不能把对‘被召唤’东西的理解附会为对诸如一封信件的期待”。良知(Gewissen)是一种吁求,它要求“常人自身”回归存在自身。正因为良知迫使此在进入自身的缄默状态,因此它是一种无言的吁求。 海德格尔宣称,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我们的在世之在是一个“被抛入状态”。这个命题丝毫也不神秘或玄奥。形而上学长久以来正是对这个原来平凡的事实视而不见。在毫无个人选择、毫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被抛入到这个世界,它在我们之前早已经存在,在我们之后也不会消失。我们的此在与它息息相关。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正是从我们的此在获得意义。不过这种关系绝非偶然,因为世界并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去建构的。尽管... 2015-11-11 18:06 海德格尔宣称,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我们的在世之在是一个“被抛入状态”。这个命题丝毫也不神秘或玄奥。形而上学长久以来正是对这个原来平凡的事实视而不见。在毫无个人选择、毫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被抛入到这个世界,它在我们之前早已经存在,在我们之后也不会消失。我们的此在与它息息相关。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正是从我们的此在获得意义。不过这种关系绝非偶然,因为世界并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去建构的。尽管海德格尔的一下表述十分蹩脚,以致不是招致拙劣的模仿,就是遭到断然的拒绝。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至关紧要的思想: 这个此在之在的特点——这个“是其所是”——在它的“来处”和“去处”受到遮蔽,然而,它又在自身中被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因此,我们将这个特别称为这个进入到它的“此处”的在者的“被抛入性”。的确,它是作为在世之在的在“此处”方式被抛入的。因此,“被抛入”这个词揭示着它的被交付的在者的事实性。 在对“此在”的体验中,“我”并不是一个唯一者。当“他人”被遇到时,这并不是“某件东西以近似的方式出现在手边”。我们是在世界中与他人相遇的,“这一世界正是那个烦心着的四处环顾着的此在的根本处所”。这种相遇并不是一种偶然的事情,也不是主观性的一种附带特征。在存在与世界之相互实现的过程中,它是一个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我们是“在活动中”获得了与他人相遇的决定性方式。 我们最好用“一个人”或者‘’常人”来表达这个概念,它戏剧性地表达了真实此在向异化状态、平均状态、非本真性、公众意见和无责任能力状态退化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他人,没有人是他自身。这个‘常人’为日常此在是一个‘谁’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非此人’。”结果,我们所是的那种在者被消融于大众之中,从而被贬低为集体的、公众的、畜群般的“常人”的一分子。 不管怎样,迄今为止,这些写于或者毋宁说发表于1927年的评论仍然是对极权主义重压下常人的行为的最为深刻严厉的批判。无论是消极地面对它还是积极地支持它,野蛮政治的出现都必定是这种日常状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个自身异化的人注定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自主性的人,因此也就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责任的人。他根本不可能认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罪过。一言以蔽之,日常此在的自我只是这种从属于常人的自我。 闲谈一词具有无所不在的渗透性。它不仅囊括了层出不穷的蜚短流长和闲言碎语,喋喋不休的新奇谈论和陈词滥调,还有连篇累牍的行话土语和浮夸言辞,“而且还以粗制滥造的形式扩散到我们的写作之中。” 读完次日手记:一直也在想,有时人真的是如此复杂,在三岁时,可以毫无畏惧地去摸一只大乌龟,而在长大了7岁时却害怕一个飞虫,更别提大乌龟了。有的父母可能会归咎孩子的成长,殊不知,当一个人在知道所有前因后果时做出的决定,要比当一个人在一无所知时做的决定,要不知难上多少倍。但我们会因此拒绝成长吗?当然不会,人生有时就是在这些种种挣扎中做出一个抉择。做人,有时如此,时到今日,我才明白难得糊涂的真正寓意,然而.. 2013-09-11 18:48 读完次日手记:一直也在想,有时人真的是如此复杂,在三岁时,可以毫无畏惧地去摸一只大乌龟,而在长大了7岁时却害怕一个飞虫,更别提大乌龟了。有的父母可能会归咎孩子的成长,殊不知,当一个人在知道所有前因后果时做出的决定,要比当一个人在一无所知时做的决定,要不知难上多少倍。但我们会因此拒绝成长吗?当然不会,人生有时就是在这些种种挣扎中做出一个抉择。做人,有时如此,时到今日,我才明白难得糊涂的真正寓意,然而,要做到淈其波,谈何容易,当你洞悉世事,却装做懵懵懂懂的十八岁少年,没人能体会那种煎熬。今天在从IC回来的路上,也体味到日本精神,也体味到人的本性的东西,当你渴望的东西却得不到时,宁可毁灭它。之间我觉得有些可怖,今天体味却更多深一层。海德格尔也曾讲,离灵魂最近的人,像策兰一样。叔本华也说过有些人承认着超凡的能力,精神上的一些波动,也属于正常使然。其实作者写的有些东西,真的需要用心去体会,有些不可能直白的表露,有些也可能是反之,有些事要自己的去体悟。这也是为什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洛克也提到,一定不要忘记去思考。244 对问题的追问正是对精神的最高礼遇,抽象思想同时是人类精神的卓越之处和沉重负担。你是否曾经使你的心灵上升到对这样一种实存的思虑——这种思虑凭借自身或者说在自身之中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实存着的行为?当你漫不经心地面对着一个人、一束花、一杯谷物或沙粒的时候,你是否曾经对你说过这样一句深思熟虑的言语:它存在!当你这样自语的时候,你是否并未虑及实存的这样或那样的特殊样或形式?当你确实身临其境的时候,你将感受到一种神秘东西的现存,它必将使你的精神充满敬畏和惊异。下面这个命题正是一个自我矛盾:这里存在着无!或者,当这里存在着无的时候,这里便存在着一种时间!正是那种内在于我们的感受凭借一束强烈而短暂的光抵制着这个论断,它仿佛提供了一组证据以反对那种奠基于其自身之永恒性基础上的事实。211 一种进入到真实有存在的过程,一种促成显现和光明的过程。209 创作应当是看护,一种人类的创造物应当既是对存在源泉的疏导,对是对这一源泉的保护。然而我们知道,现实却是另一个样子,技术的铁蹄践踏着世界,它使各种自然形态仅仅屈从于功利的目的。人的活动和思想不是顺应诸什物的品格,而是和它格格不入。他不是为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和创作物提供庇护之所,而是使它们无家可归。今天,在公众感情和令人厌恶的政治活动中,生态学和忏悔和要求对自然给予的补偿的呼声(这也许是劳而无功的)逐日增高。卢梭政治激进主义 198 他必须准备作一个沉默寡言的思想家,必须准备忍受言不尽意的苦恼,必须准备承受误解和矛盾的煎熬。196 如果说现代人对语言的使用已经变得陈腐不堪,那么这绝不是出自道德和美学的缘由,而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人的真正本质以及他同存在的本质联系仍然保持在湮没无闻的状态之中。193德国在哲学和音乐这两个人所能及的最高领域中所具有的优势,是德国思想和自我意识的一个经常性的主题。从巴赫到韦伯,从康德到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似乎只有在德意志这个国度,人类的天才才能够到达仰之弥高,俯之弥深的境界。考虑到这种天命或者说这种‘被注定的优越性’,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正是在德意志世界出现了最极端的非人道主义,出现了人类对其自身的破坏潜力的最后尝试。在此,我们将获得一种意识,它可能会因为人们的不快而遭到抵制,但却会导致这样一种分析性的和切合实际的解释:无论是巴赫、贝多芬、康德、歌德,还是瓦格纳、尼采,他们的活动都蕴含着灾难的机缘。由于在其辩证极端性的全部范围内,‘人和超人’或者人类同一性的现象获得了具体涵义,因此,德国及其历史便肩负起自我毁灭和否定的使命,任何‘来自下面’的批评,任何将它限制在常识和道德范围之中的企图,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将使这个典型此在的悲剧意味化为乌有。192 维特根斯坦 策兰诗歌190二者都使德国人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这种天才即是这样一种能力,它能赋予(通常是空洞的或半成熟的)抽象概念以具体的实在性和力量。187 海德格尔相信他能够影响纳粹的意识形态,相信在维护学术界的声誉和自主性的同时,他能够用自己关于生存未来的学说影响希特勒的纲领。这是由海德格尔的虚荣心所导致的错误,也是一切博学之士们的通病。(在与人争吵时,他们总是说我虚荣,说东北人虚荣爱面子,我真不明白何为定义为虚荣,是自不量力吗,鬼知道)175 由此,历史不是一系列事实的一览表,它也不是‘主体’业已获得的一系列漂浮不定的体验。它是运用于此在之遗业的决断,是个人命运嵌入于历史的动态过程。173没有记忆就没有希望。如果现在没有呼吸到从未来吹来的新鲜空气,它就只能是一个因其破灭为人所知的幻象。将来是什么呢?它不过是过去投射在未知迷雾中的一个影像、一个看上去头顶光环的影像。164 本真的死亡不得不通过学习努力才能获致。一个真正走向终结的存在将杜绝一切惰性,它是一个为达到实现而有意识地努力前行的存在。 它力图对自己的有限性进行本体论的把握,而不是从一般生物性死亡的陈腐惯例中去寻求庇护。155 在这种‘无端发生着的不关痛痒的空虚’之中——尽管海德格尔的用语令人生厌,但是他对同时并存的忙忙碌碌和空虚无聊的分析还是令人信服的——我们油然产生一种神秘感。确切地说,我们心中有一种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感觉。一旦我们对这种空虚加以鞭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熟悉外表便荡然无存。当我们在存在的繁复网络的空隙中被突然抓住时,当我们一下子面对着本体论的追问和此在的追问时,我们所获得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感受。海德格尔在此所唤起的神秘感,与佛洛依德对这个词的著名用法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154 本真是实存并非某种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之上飘浮的东西,而是对这种日常生活的有所作为的把握。153 如果说社会改良或革命不会消灭非本真状态,那么,对个性的心理矫正和治疗也将无济于事。海德格尔没有为佛洛依德关于原始罪过和情结的解释留下任何余地。‘沉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性质,它勾勒出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联的特征。这里不可能有一种来自存在的济世良方。152 在世之在‘本身就具有诱惑力’约言之,承认世俗性的诱惑就意味着去实存。因此,‘沉沦’具有一种‘实存的决定性’。的确,人们怎么能够‘摆脱这个世界’呢?‘沉沦’的肯定性在于,正是它使‘此在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实质性本体结构’得以显现。就这种显现而言,这种‘沉沦’只构成了此在在其日常状态中的所有白天,而没有对此在的黑夜作出任何限定。149 谈话促成一种理解的幻觉,使人感到似乎真的把握到了什么东西,它阻碍或遮蔽着那种批判的探索活动。哲学起于好奇,止于‘谈话’146 在这种非本真的实存中我们常常害怕:害怕他人的意见,害怕‘普通人’为我们所作的决定,害怕我们的物质成就或思想成就无法达到一种标准(尽管我们并没有为建立或变更这一标准做出任何努力)145 在一个消费社会中,正是远离存在、平均状态、以及同一低下水平的情绪和表现等“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公众意见’。在这里,任何精神上的突进都不声不响地受到镇压,任何新奇之物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为人熟知的东西,任何秘密都丧失了它的力量。由于‘普通人’要使每一个判断和决定成为他自己的东西,因此它便剥夺了每一个特殊此在所具有的责任能力。这样,‘普通人’仿佛能够不断地使自己从事这种剥夺行为。它可以最轻易地为每一事物负责,因为它不是那种需要的为某物作出担保的某个人。。。。无论是消极地面对它还是积极地支持它,野蛮政治的出现都必定是这种日常状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个自身异化的人注定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自主性的人,因此也就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责任的人。他根本不可能认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罪过。141 他的‘站立’乃是在者的一种实存方式:一种漠不关心、无所顾及地逗留于一切东西之旁,而又不停留于任何东西之上的实存方式。139 作为一种工具,铁锤无疑具有某种特性。但是,锤打的过程却并不直接具有关于这种特性的知识。相反,它只是以最恰当的方式使用了工具。在类似的情况下下,一旦某物被付诸使用,我们的注意力也随之集中于“为……目的”之上。对于我们正在使用的工具而言,这种目的是构成性的。我们对锤子这种东西本身注意得越少,就越能够掌握它,运用它。换句话说,我们与它的关系来得越基本,它就越能够作为一种工具而被我们遭遇到……不管我们如何敏锐地看到诸种什物的外观,我们都不能发现任何现成到手的东西。即使我们完全以“理论上”观察这些什物,也丝毫不能对现成到手的东西任何理解。但是,当我们通过对它们的使用和操作与之发生关系时,这种活动便不再是一种盲目的活动。它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看法,我们操作便是同这种看法所引导,并且从中获得了自己的什物性特征。(在硕士时,有的老师说,FEM只是工具,其不关乎是否可以毕业,而确实时至今日依然靠简单的模拟还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于是,这时我也在想,那么究竟还有多少我们正在使用着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做实验时,总在不停地问自己目的是什么,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有时,可能也过份的专注于工具本身,像SEM/EBSD,当过份的专注工具本身,而丢失了目的性。其实说到底,这是一种平衡。因此,究其世间人事,也就是你自己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想实现什么,余下的是执行的过程和工具的选择,至于这些之后总的结果才是人们想看到的,想通过此了解你做的。这也是为什么导师总是在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在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的教育下,无论任何手段攫取到的成果,好像都倍受推崇。当学术连基本道德都在消失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至死的哀伤。然而,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点残酷,确实是铁也不动的事实,问题关键,你够不够狠,够不够撕下脸皮,不择手段的褫夺)137 我们可以说,存在先于思想。思想只是此在的诸种连结方式中的一种。134 既然知识没有创造世界,并且遗忘也没有忘却世界,那么结论必然就是,此在在把握实在的时候只是发现了自身。133 因此,无动于衷状态是烦心的最高方式。130 人首先是一种精神的事物,后来被错误地置入某个空间。125在时间的决定性和人类生存的界限等基本问题上人的同一性植根于历史之中,这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征。《历史与阶级意识》对人的知觉和思想活动所具有的具体的,历史的存在特质抱有坚定的信念。128 巴斯卡尔《思想录》,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31 不要象他们那样,从柏拉图的观点出发,坚持要看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带着对存在的全部信念和耐心去体验它,正是这种信念蕴涵着对存在的时间界限本质的意识。138 形而上学傲慢地放弃了对知觉的的心理学研究,放弃了对人类行为的道德的和社会学的理解,放弃了对人类状况的政治学和历史学分析。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