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李秋零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副标题:
作者:李秋零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8470
出版时间:2013
页数:119
定价:22.00
内容简介: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为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预先的提醒: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导论》的总问题:形而上学在某个地方是可能的吗? 《导论》的总问题:出自纯粹理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的主要问题 · · · · · · 预先的提醒: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导论》的总问题:形而上学在某个地方是可能的吗? 《导论》的总问题:出自纯粹理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 附释一 附释二 附释三 第二章 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第三章 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 一、心理学的理念 二、宇宙论的理念 三、神学的理念 关于先验理念的总附释 关于纯粹理性的界限规定的结论 《导论》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附录:论为使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成为现实所能够做的事情 在研究之前对《批判》下判断的实例 建议先研究《批判》,然后才能对它下判断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 等。 要注意这是在纯批第二版前写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可能吗?这简直就是一句反讽。要反驳和推进康德,就必须重新理解“经验”这个概念。显像和物自身的区分,似乎只具有逻辑上划界的意义。 觉得第一次看很难理解,可能是自己思考的不够多。比如他在讲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时候,他认为是数学具有一种直观的特性,只要发现这种数学中的直观,即先天综合证明是如何可能的就可以证明未来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但是直观怎么可能是纯粹的呢?即使是大和小(康德的例子),也肯定是从经验比较出来的吧。所以,看的不是很懂。 显然,要把德语长句变得尽可能清晰易懂是不会容易的,但这本小补丁还真做到了这一点。在此之前我似乎忽略了普遍性-客观性的转化的论证,19-22节需要多留意下(明年再看纯批)。 前言 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形而上学知识第二节 纯粹数学知识的实质和它同其他一切先天知识相区分的特点,在于绝不是通过概念得出来的,而只是永远通过构造概念得出来的。数学在命题里必须超出概念达到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直观所包含的东西,因此,数学命题永远都是综合... 一本很好的康德入门书,先把康德自己所要说明的问题列举出来,并做了回答解释,然后译者又把康德解释中比较难的地方又坐了总结和说明。这是两个突出的亮点。 自己给自己写思维导图还是比别人的解释强。 对于最后一个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说的没有特别出... 之前读休谟《人性论》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休谟(及近代哲学家)的认识论是一种“心灵剧场”,心灵坐在中间,看着屏幕上呈现给自己的表象。休谟怀疑从这些表象得来的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只是从习惯得来的(恒常的时空相继),没有必然性,但是这只是因果律的一个... 康德的整个纯粹理性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对休谟问题的解答。他把休谟所问的,认识的客观真实性的问题,巧妙转换成认识的主观真实性,和客观实在性的问题。康德的“先验”意味着一个先验视野,在这个视野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主观,包括罗素质疑的,何以闪电总是被雷声要来得快。在... 我一直怀疑这本书的翻译是不是功底太差,我觉这个水平不会是人大的教授出来的呀,应该是学生代为翻译的吧。句里行间很明的不通顺,读起来特别别扭。翻译的作者本身可能一不理解原著的意思吧,还是语文太差,这书很大程度上毁在翻译,有人说过:翻译就是一种再创作,重现原作之... “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一个问题,比起一部一出版就保证其作者名垂不朽的形而上学鸿篇巨著来说,它需要付出更为坚毅、更为深刻、更为艰苦的思考。” Gary Hatfield之英译: nonetheless a second reason is that a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is one question requires more assiduous, deeper and more painstaking reflection that the most prolix work of metaphysics ever did, which promised its another immortality. . 2015-03-14 23:14 “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一个问题,比起一部一出版就保证其作者名垂不朽的形而上学鸿篇巨著来说,它需要付出更为坚毅、更为深刻、更为艰苦的思考。”Gary Hatfield之英译: nonetheless a second reason is that a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is one question requires more assiduous, deeper and more painstaking reflection that the most prolix work of metaphysics ever did, which promised its another immortality. 这个英译表达的比中译更通顺。 “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一个问题,比起一部一出版就保证其作者名垂不朽的形而上学鸿篇巨著来说,它需要付出更为坚毅、更为深刻、更为艰苦的思考。” Gary Hatfield之英译: nonetheless a second reason is that a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is one question requires more assiduous, deeper and more painstaking reflection that the most prolix work of metaphysics ever did, which promised its another immortality. . 2015-03-14 23:14 “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一个问题,比起一部一出版就保证其作者名垂不朽的形而上学鸿篇巨著来说,它需要付出更为坚毅、更为深刻、更为艰苦的思考。”Gary Hatfield之英译: nonetheless a second reason is that a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is one question requires more assiduous, deeper and more painstaking reflection that the most prolix work of metaphysics ever did, which promised its another immortality. 这个英译表达的比中译更通顺。 “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一个问题,比起一部一出版就保证其作者名垂不朽的形而上学鸿篇巨著来说,它需要付出更为坚毅、更为深刻、更为艰苦的思考。” Gary Hatfield之英译: nonetheless a second reason is that a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is one question requires more assiduous, deeper and more painstaking reflection that the most prolix work of metaphysics ever did, which promised its another immortality. . 2015-03-14 23:14 “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一个问题,比起一部一出版就保证其作者名垂不朽的形而上学鸿篇巨著来说,它需要付出更为坚毅、更为深刻、更为艰苦的思考。”Gary Hatfield之英译: nonetheless a second reason is that a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is one question requires more assiduous, deeper and more painstaking reflection that the most prolix work of metaphysics ever did, which promised its another immortality. 这个英译表达的比中译更通顺。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