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副标题: 作者:赵复三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0236 出版时间:2013 页数:228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韩国首任女总统朴槿惠、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推荐阅读 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 畅销全球半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 ------------------------------------------------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60多年来又有多种外文译本出版,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此书将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21世纪初,我国当代著名学... 韩国首任女总统朴槿惠、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推荐阅读 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 畅销全球半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 ------------------------------------------------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60多年来又有多种外文译本出版,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此书将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21世纪初,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 《中国哲学简史》完全不是大《中国哲学史》的缩写, 其书文笔轻畅,深人浅出,哲思敏睿,极富意蕴,是地道的大家手笔,可以说是冯友兰前期哲学史研究的力作。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 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单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主编 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 ——赵复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朴槿惠,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者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196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主张以蔡... 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者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196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 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译后记 出版后记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电影艺术(影印第8版)》,《中国近代史》,《认识管理(第4版)》,《社会学与生活(精要插图第11版)》,《大历史》 等。 孔子的“知命”,我读到心里去了,一走心竟然鼻子一酸落下泪来。2000多年前的古人,跨越时间和空间,在2018年11月27日那个安静的上午,向我传递他的智慧,告诉我不要忧郁不要焦虑,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对于人生的困惑……读完那一页的文字,我的心立刻就沉静下来了,然后泪止不住的往外流。(现在打着字一想到那时的情绪又开始流泪。)谢谢孔子,谢谢冯友兰,谢谢赵复三。 高考后读过的,当时虽然知道冯友兰在WG时的人品,但由于“老乡滤镜”的原因,读过后赞叹不已。现在再读,看法却完全不同了。 古代只有思想,没有哲学。“哲学”一词是由日本人创造,被“西学家”们引进来的。现在看到书名上的“哲学”二字,只是扎眼般的讽刺。 很值得细读、做笔记、读后认真思考的一本书。然后很想入冯先生更详细的《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来读。 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仁义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价值(意义),后来朱熹和王阳明都为这种价值赋予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中国哲学一脉相承。率性风流是真性情,让人想入非非。禅宗境界之高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一个人要在说了很多话之后才学会沉默。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判断。 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楚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 理: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害。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 就我的阅读和思考判断,“中国哲学的精神”讲得好的有两个人,一为冯友兰先生,一为李慎之先生。冯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讲这个问题的;李慎之先生则是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中用专文的形式论述同样的问题。我今天主要沿着这两位先生的观点来谈这个问题... 前段去读新东方的口语班,坐在我旁边的小姑娘,跟我说她很喜欢读书,她说,我这个人特别敏感,很喜欢想问题,所以读了很多书,我说,读了些什么啊,她说,我最喜欢读励志书了,还有很多如何激发人脑潜能的书,,,,我说,啊,是么,不,不错啊,,,后来又一天,她跟我说,她... 我以为这整本书的点睛之句,应当是这句了。 “(中国哲学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 通宵读完这本书,因为它真的是“毒药”,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让我了解什么是中国哲学,还让我简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 作者冯友兰,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享誉世界,成为人生必读书之一。韩国总统朴槿惠曾经特别推荐此书,使这本书重新再版,... 废寝忘食地花了两天读完了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很受启发,对儒释道的发展有了清晰的理解。现把书中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儒释道是国粹哲学,细分可分为出世和入世。出世通常被认为是理想主义不现实不适用的,讲究超凡脱俗;入世就是现实主义的讲究很现实很实用的东...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文/onlineforever 从什么开始知道有冯友兰这么一个人,已然完全不记得了。只是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再次看到某些关联的二十世纪伟大的人物的的时候,才又会想起来他。在书中讲述金岳霖的故事的时候顺带讲述了林徽因、梁思成和徐志摩之间的... 哲学是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开始就讲明了他对哲学的性质与功能的思考。 他称哲学为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并且提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他借用“儒学是否宗教”的一小段论述将话题引入中... 我是个很肤浅的人,现在大学三年纪才第一次接触所谓哲学,就是从这本哲学简史开始.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看得懂,不枯燥,我觉得~ 可能是最近也有在看关于西方文明的书籍,发觉这本书很好地贯穿了中西方哲学,会让人有种思绪一下子被理清的感觉.是本很好的入门书. 看完之后,就再...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庄子》书中,有很多地方说到忘却万物区别的方法。《大宗师》篇中写孔子与他心爱的弟子颜回的一段对话:“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亡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 2018-12-28 19:22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庄子》书中,有很多地方说到忘却万物区别的方法。《大宗师》篇中写孔子与他心爱的弟子颜回的一段对话:“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亡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这不是《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导张无忌太极拳时对话的出处吗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4.1孔子与六经 孔子创立私学,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述而不作。 4.2教育家孔子 孔子用自己的道德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在讲授经书市,注入了新的东西。 4.3正名 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是“正名”。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正名”。 4.4“仁”与“义” 义者宜... 2018-04-12 22:49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4.1孔子与六经 孔子创立私学,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述而不作。4.2教育家孔子 孔子用自己的道德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在讲授经书市,注入了新的东西。4.3正名 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是“正名”。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正名”。4.4“仁”与“义” 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做不到这点,便是不义。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仁”的本质是“爱人”。仁者爱人。4.5“忠”与“恕” “忠”——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乃忠恕之道。 本着忠恕的原则做人时,衡量自己的行为准则,都出乎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4.6“知命” 儒家从“义”又发展出“为而无所求”的思想。人做自己所当做的,因为这是道德本身的要求,而不是出于道德要求之外的考虑,一个人所做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尽人事,听天命,这种人生态度便是“知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这种人生态度,我们就永远不会失败,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乐观。4.7孔子的心灵修养 “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学”——学道。道指真理。 “立”——“立于礼”,意思是三十岁时懂得行事为人的准则。 “不惑”——没有了困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耳顺”“知天命”——懂得了天命和顺命。 “从心所欲”——所做都合于规范,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4.8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一度被推崇为有比君王更高的地位,称“素王”。明中叶后尊崇他为“至圣先师”。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砍为了一个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以前没想过这么多。 2015-01-18 14:20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砍为了一个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以前没想过这么多。 中国无宗教,有哲学。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在于道德伦理,超伦理价值?(神)哲学化,认识而后行。 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先进行思考。关于思索的思索,即“反思”。 关心社会、关心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关心人的今生 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学习哲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 (真正的哲学家都是将哲学思想注入日常的人) 杨朱:贵己,轻物重生(不以物累形) 儒家理想、法家现实 “学哲学。无所谓学完或没有学完。... 2017-12-18 16:11 中国无宗教,有哲学。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在于道德伦理,超伦理价值?(神)哲学化,认识而后行。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先进行思考。关于思索的思索,即“反思”。关心社会、关心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关心人的今生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学习哲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真正的哲学家都是将哲学思想注入日常的人)杨朱:贵己,轻物重生(不以物累形)儒家理想、法家现实“学哲学。无所谓学完或没有学完。如果你们要求我结束这门课,我可以一句话就讲完这门课;如果你们不愿意结束,这门课可以一直讲下去。”中西哲学的交融:中国吸收了西方哲学的分析逻辑。动 有 理 气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中国人不重视宗教,是因为过于重注哲学。中国传统的趋势是哲学取代宗教。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 1.2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 2018-04-09 17:38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中国人不重视宗教,是因为过于重注哲学。中国传统的趋势是哲学取代宗教。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1.2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入世和出世的哲学。 既出世又入世,内圣外王的品格,便是中国传统的圣人。内圣外王便是中国哲学主流的精神追求。1.3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用格言、比喻、事例来说理,富于暗示。富于暗示,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1.4语言的障碍 5世纪时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翻译家,把佛教翻译为中文)曾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2.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环境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例如,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2.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换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通常来自地主阶级,前两种职业受到尊重,任何人出身于“耕读世家”,往往引以为傲。 读书人通常不亲自耕地,但他们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 2018-04-09 17:39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2.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环境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例如,普天之下,四海之内。2.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换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通常来自地主阶级,前两种职业受到尊重,任何人出身于“耕读世家”,往往引以为傲。 读书人通常不亲自耕地,但他们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农民的思想。2.3《上农》——农业的价值 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背景对中国哲学家的思想起到了制约的作用。2.4反者道之动 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个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个理论为儒道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依据。2.5对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对自然理想化,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2.6家族制度 由于土地为主体的经济原因,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性化。 传统中国社会关系归纳为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表现,所以它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2.7入世和出世 入世和出世这两种思潮,大体类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思潮。2.8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道家把自然看做最高理想,这给了中国伟大艺术家无穷的灵感。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美术作品中许多杰出都是山水、花鸟、树木、树枝。2.9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所以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未得到发展。2.10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他们是商人,而且同时居住在城镇中,所以他们以城邦为中心来组成社会。 西方的工业革命发生在靠贸易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英国,不是偶然。2.11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证过奴隶制的合理性,这是古代希腊人的经济生活对他的思想制约。 新的中国哲学思想将不再把哲学思想局限于“由直觉得到概念”。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庄子》书中,有很多地方说到忘却万物区别的方法。《大宗师》篇中写孔子与他心爱的弟子颜回的一段对话:“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亡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 2018-12-28 19:22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庄子》书中,有很多地方说到忘却万物区别的方法。《大宗师》篇中写孔子与他心爱的弟子颜回的一段对话:“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亡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这不是《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导张无忌太极拳时对话的出处吗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4.1孔子与六经 孔子创立私学,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述而不作。 4.2教育家孔子 孔子用自己的道德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在讲授经书市,注入了新的东西。 4.3正名 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是“正名”。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正名”。 4.4“仁”与“义” 义者宜... 2018-04-12 22:49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4.1孔子与六经 孔子创立私学,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述而不作。4.2教育家孔子 孔子用自己的道德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在讲授经书市,注入了新的东西。4.3正名 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是“正名”。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正名”。4.4“仁”与“义” 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做不到这点,便是不义。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仁”的本质是“爱人”。仁者爱人。4.5“忠”与“恕” “忠”——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乃忠恕之道。 本着忠恕的原则做人时,衡量自己的行为准则,都出乎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4.6“知命” 儒家从“义”又发展出“为而无所求”的思想。人做自己所当做的,因为这是道德本身的要求,而不是出于道德要求之外的考虑,一个人所做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尽人事,听天命,这种人生态度便是“知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这种人生态度,我们就永远不会失败,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乐观。4.7孔子的心灵修养 “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学”——学道。道指真理。 “立”——“立于礼”,意思是三十岁时懂得行事为人的准则。 “不惑”——没有了困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耳顺”“知天命”——懂得了天命和顺命。 “从心所欲”——所做都合于规范,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4.8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一度被推崇为有比君王更高的地位,称“素王”。明中叶后尊崇他为“至圣先师”。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