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物质与记忆
副标题: 作者:姚晶晶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64785 出版时间:2013 页数: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论有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 我们身体的意义及其运作 第二章 论形象认知 记忆与大脑 第三章 论形象的存活 记忆和思维 第四章 形象的划分与界定 知觉与物质 灵魂与身体 · · · · · · 第一章 论有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 我们身体的意义及其运作 第二章 论形象认知 记忆与大脑 第三章 论形象的存活 记忆和思维 第四章 形象的划分与界定 知觉与物质 灵魂与身体 摘要及结论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思想与运动》,《宗教之真理》,《人格》,《昆虫物语》,《大思想家的人生观》 等。 神一样的思想,跨学科的神作!不愧是100多年前就能以生命哲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太令人震撼了!我能说我就看这本中文版就搞懂了吗。。。全靠作者对概念的完全解析啊。。。 内容本身真的很好看的,大家还是去看别家出版社《材料与记忆》吧,,,这版中译本真的真的真的太过分了!错别字夸张程度堪比淘宝PDF盗版书...... 感觉是我目前接受过的最先进的本体论,通过一个个变换的两极和之间的褶皱来理解过去和未来,精神和身体,知觉与记忆……论述本身依我看条例不够清晰,讲了一大顿只不过回到刚开始就已经清晰明确了的主题 内容本身真的很好看的,大家还是去看别家出版社《材料与记忆》吧,,,这版中译本真的真的真的太过分了!错别字夸张程度堪比淘宝PDF盗版书...... 《物质与记忆》在柏格森的著作中占据一个中心位置,本文译自柏格森亲自校对过的英文版,以下是全书的最后一章,柏格森串起并论证了全书的几个关键主题,可以作为一本自成一体的小书来读,或许也是柏格森本体论最好的大纲。 *方括号内为原书边注* ----------------------------... 问题一: 柏格森认为他找到了我们唯一能够确认的存在和事实:世界是一个流变的绵延,它不停的创造,延伸;它代表一种真正的自由。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这个存在与事实? 柏格森发现,作为真正实在的绵延本身是不断创造变化的,因而,要把握运动着的实在就必须同实在“一起”运... 柏格森是梁漱溟大力并反复推荐的,只是没想到他的书居然在中国这么冷门,读的人很少。梁说他读西文很吃力,所以一段一段读得很慢,但是很有收获。他那个年月能找到一本西文书本来就不易,今天中译本那么普及,如果非要读西文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不去找来读读还真说不过去了... I can t yet trace its proper relations to the aspects of experience of which you do not treat.It needs much building out in the direction of Ethics,Cosmology and Cosmogogy,Psychogenesis,etc. ,before one can apprehend it fully.That I should take it in so muc... 老外总是把简单的道理说的很绕嘴,其实都是受东方思想启发,截取某些片面的说法拿出来彪!看看佛教思想就会发现西方哲学体系是零散矛盾的! 《物质与记忆》笔记 本书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肯定了精神的真实和物质的真实,并通过研究记忆这个确切的例子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二元论的。目的是即使不能克服,也要减轻困扰二元论的理论困难【和罗素有相似之处】。 大多数情况下,二元论的困难是由哲学家们关于物质的概念事儿是理想主义时而是现实主义造成的。第一章为表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过头了,认为物质是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 2019-03-24 02:37 《物质与记忆》笔记本书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肯定了精神的真实和物质的真实,并通过研究记忆这个确切的例子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二元论的。目的是即使不能克服,也要减轻困扰二元论的理论困难【和罗素有相似之处】。大多数情况下,二元论的困难是由哲学家们关于物质的概念事儿是理想主义时而是现实主义造成的。第一章为表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过头了,认为物质是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认为他们能够在我们心中产生一些与本质不同的东西也是错误的。物质是形象的集合。这个形象比理想主义者的表现要大,又不及现实主义者的物体;介于物体和表现之间。我们要忘记完全的唯物和唯心,去自己考察物质。不管使用什么理论,最终都会来到:意识的状态与大脑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仍然可以提问:事实是否真的暗示了这样的假设?没有回答。所以我们无权做出如下推论:因为物理事实取决于大脑的状态,所以在精神和生理的两个系列之间,存在一种并行的可能性。当想要从纯粹的事实中寻找上述信息,就发现记忆(更确切的说,是指单词的记忆)才是需要处理的问题,因为记忆恰恰是大脑和物质的交叉点(本书将力图证明这点)。第一章确立了考察物质的方式,最后一章阐述了由此视觉所得出的结论。不过只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第二、第三章)之内论述物质。研究中作为线索的两个原则是:一、精神机能的功利性特点(从本质上,精神功能指向行动);二、行动中形成的习惯会引发思考,形成抽象的难题,而形而上学必须以消除这种认为的晦涩为起点。第一章 论有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我们身体的意义及其运作物质存在。感官感觉。归纳法完全成立。我们应紧紧把握住表现,我将简单明了地阐述我所感和所见。身体在世界中是特殊的,我们不仅通过外在的感觉来了解它,还通过内在的情感来了解它。每一种情感都蕴含着即将做出的行动,与此同时又处于等待和无所举动的状态。在避免危险的时候,生物的敏感性和大自然的敏感性是相同的。意识以感觉或者情感的形式,对当前的形象做出反应,作用于我认为是我首先采取主动的所有步骤。不过当步骤开始,意识就淡化和消散。所以从动作无法推导意志。【不太完全】大脑是全部形象的条件,术语矛盾。因为根据假设,大脑就是这个形象的一部分。(反唯心?)物质是形象的集合,物质的知觉是与我的身体这一特殊形象的最终动作有关的,与物质相同的形象。在任何情况下,神经实体(大脑,脊髓)的功能都是执行、协调和约束运动。问题的难点在于灰色物质极其变化被视为自我独立,能够与宇宙的其他部分相独立的东西。根据唯物论和二元论者,我们的知觉被假定为对我们的神经系统进行翻译或描绘。但是将一种物质客体进行虚构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客体从其与其它物体的联系获得其物理性,它依赖于其作为一个整体在宇宙中占据的地方而做出其每个决定。大脑分子运动的本身与物质世界的其他部分密不可分。于是唯物和唯心之间的问题又可重新表达如下:相同的形象(宇宙,包括自我)同时属于两个系统,在一个系统中,每个形象都因其自身而变化,而且存在于界定明确、可以解释为周围形象真实运动的范围;而在另一个系统中,所有的形象都因一个单一的形象的而变化,并且其范围也由他们对这一特定形象的最终行动做出的不同反应而改变。讨论这两种系统,我们只能通过形象,因为这唯物和唯心都承认,我们只能把握以形象的形式出现的事物。(P13)所有实在论都必须使直觉成为一个偶然现象(知觉是个谜),于是科学也成了一个迷。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两个学说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假定:知觉是纯粹的知识。不过这就是我们要反驳的:知觉并不首先意味着了解。大脑机能和脊椎系统的反射活动之间,仅仅存在复杂性上的区别,而不存在类型上的区别。大脑是对接受运动的分析器和执行运动的选择器。神经机制越发达,它与更复杂的运动机制的连接点就更多。高等生物的作用范围为将要发生的不确定的事划分了确定的区域。因此可以将该规律表述如下:在行动决定时间的确切领域内,知觉决定空间。知觉的必然性,生物对它或远或近距离的影响之间可变的关系。不过何以使其为意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简化意识——意识就是充满过去的记忆的知觉。接下来考察两种知觉:纯粹的知觉,和复杂的知觉(被记忆扩大,并总是提供一定幅度的持续时间)。拥有纯粹知觉的生物,只专注于当前,并且能通过放弃所有记忆,获得对物质直接和瞬间的观察力。对于形象来说,在存在(呈现)和被意识到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没有种类上的差别。物质对于我们的表现,是我们对身体可能采取的行动的标尺,抛弃了与我们机能无关的东西。(P23-25)第二章笔记存于手机,因为手机丢了已经遗失。根据柏格森的理论,手机中的笔记可以说是一些纯粹记忆,由于内容的复杂性,只有通过经验性地浏览才能重新进入我的意识。于是,丢失了笔记,就等同于丢失了记忆。这让我感到伤心。第三章在心理学领域内,意识并不是存在的同义词,而是实际行动和即刻效果。空间看起来涵盖了无限的事物,然而时间却在其进程里吞噬着一个个相继出现的状态。记忆附着在当前的情况与那些我们知觉的对象附着在未被知觉的对象上完全相同;在这两种案例中,无意识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不过行动的紧迫性在这两种情形当中相反。P164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只有过去,纯粹的当前是一种看不见的发展,是过去对未来的入侵。我们的兴趣是正在展开的状态,而不是已经被展开的状态。不是意识存在于大脑里,而是大脑存在于意识里。我的身体只是一个反射作用的通道,是感觉—运动现象的发生地点。从当下的感觉—运动当中,记忆才能够出现。良好的知识或者说实际的感觉是应该追求的状态,存在与幻想家和冲动者之间。在梦或者濒死的状态当中(行动失去力量和可能性(个体心理学:梦是为了更多的现在,也就是行动,铺设情感基调,也就是说创造痛苦,是有目的性的。不过如果真的存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那么意识就不再和行动有关,进而因为行动的缺席向所有的自动记忆敞开大门。)),记忆高涨,失去的记忆好像又回来了。这是因为消除的记忆又完整出现了。梦想家不能超越个体(唯名论)(稳定,不增长),冲动者(不断付出行动,接受刺激,而不能表现生活)不能超越普遍(概念论)(一直增长,永远无法达到目标)p170,正常人结合两种,产生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记忆的表象。第一个过程在形成图像稳定的时候出现,第二种表现出不稳定性和渐失性。由此,已经接触到精神生活最本质的问题。动物追求相似性,抽象工作的起点是相似性。在感觉—运动(圆锥顶点)的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被最大简化。这里是相似性联想(当前的知觉凭借着它与过去的知觉的相似性而发挥作用)和临近性联想(跟随那些以前知觉的动作的自我复制)的最初来源,在某个点上它们几乎混淆为一体。相反,成为梦想家的时候,我们关注所有过去生活的细枝末节(一种与行动脱离的意识就应该一直关注它所有的过去,没有理由停留在过去的这部分或者那部分)【这种梦想家的思维模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纯粹感知”相连接?一、都不与行动、功利产生联系;二、 当记忆缩小到顶点时,时普遍的。当扩张到内部时,是私人的。身体存在感觉—运动的精确平衡,打破这种平衡,就深入记忆。梦与疯狂与这种情况相差不大。第四章身体的作用不是储存回忆,只是单纯地选择【那么,什么储存记忆?】第一次选择是感觉—运动,是单纯的选择,可以彻底解释当前的有用的行动。第二次选择,也就是关乎过去的记忆,更自由,因为过去的经验已经变成了个人体验而不是共同经验,同样也是因为我们通常拥有许多不同的回忆,而它们对现实有同样的贴合能力。于是在大脑中为想象和幻想留下了空白。身心问题:我们的身体只是众多形象当中的一个,而我们的理解力就是一种分解功能,一种区分功能,一种可以进行逻辑对照的功能,而不是一种创造功能或者构建功能。质量和数量的异质性只是被稀释到几乎无质量状态时的一种幻觉。普遍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呈现于瞬间直觉中的现实,而是真实对于实践兴趣的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紧迫性的适应。经验论承认术语,却不承认术语之间的关系。它的错误在于过分并不在于看重了经验的价值,而在于用来自于大脑的与其对象的直接接触的经验代替了真实经验【感觉—行动】。不过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经验论无法满足思维的要求。独断论者发现了经验论的难题,但却仍然沿着经验论的小径解决——承认存在彼此分离的,非连续的现象,并极力地把这些简单的现象综合起来,所以这种不是来自直觉的综合体只能时任意的。换句话说,如果形而上学仅仅是个结构物,那么就会存在数种貌似可信的体系,相互排斥,所以最后的评判肯定来自于一种批判的哲学——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大脑无法理解事物的终极性质。事实上,这就是哲学的出发点。我们从被我们看作经验 的东西出发,试图对表面上构成经验的那些片段做出各种排列,而我们最终一定会意识到所有的大厦都非常脆弱。问题出现在: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并不与我们的大脑结构有关,而仅仅与事物表面的、已经形成的习惯有关。或者仅仅与较低层级当中需要得到的意识有关。于是,知识的相对性时不可界定的。关于物质的理论:一、任何两点之间的运动都是不可分的可以想象出一个线段或者一个个瞬间,但是它们都不代表运动或者绵延。因此,瞬间是不存在的。芝诺的错误来源于,他把真实的绵延放在一边,而仅仅去考虑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道。绵延本身不可分割,只有抽象代替绵延的线段可分割。二、存在真实的运动从外部观察到的对象中,究竟哪些对象能够被说成是在运动,哪些对象可以被说成是静止不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就等于承认了常识在相互独立的物体之间建立的非连续性,而非连续性就是运动真是有效的证据。三、一切将物质分割成轮廓绝对明确的独立实体都是人为的 《物质与记忆》笔记 本书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肯定了精神的真实和物质的真实,并通过研究记忆这个确切的例子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二元论的。目的是即使不能克服,也要减轻困扰二元论的理论困难【和罗素有相似之处】。 大多数情况下,二元论的困难是由哲学家们关于物质的概念事儿是理想主义时而是现实主义造成的。第一章为表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过头了,认为物质是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 2019-03-24 02:37 《物质与记忆》笔记本书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肯定了精神的真实和物质的真实,并通过研究记忆这个确切的例子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二元论的。目的是即使不能克服,也要减轻困扰二元论的理论困难【和罗素有相似之处】。大多数情况下,二元论的困难是由哲学家们关于物质的概念事儿是理想主义时而是现实主义造成的。第一章为表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过头了,认为物质是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认为他们能够在我们心中产生一些与本质不同的东西也是错误的。物质是形象的集合。这个形象比理想主义者的表现要大,又不及现实主义者的物体;介于物体和表现之间。我们要忘记完全的唯物和唯心,去自己考察物质。不管使用什么理论,最终都会来到:意识的状态与大脑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仍然可以提问:事实是否真的暗示了这样的假设?没有回答。所以我们无权做出如下推论:因为物理事实取决于大脑的状态,所以在精神和生理的两个系列之间,存在一种并行的可能性。当想要从纯粹的事实中寻找上述信息,就发现记忆(更确切的说,是指单词的记忆)才是需要处理的问题,因为记忆恰恰是大脑和物质的交叉点(本书将力图证明这点)。第一章确立了考察物质的方式,最后一章阐述了由此视觉所得出的结论。不过只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第二、第三章)之内论述物质。研究中作为线索的两个原则是:一、精神机能的功利性特点(从本质上,精神功能指向行动);二、行动中形成的习惯会引发思考,形成抽象的难题,而形而上学必须以消除这种认为的晦涩为起点。第一章 论有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我们身体的意义及其运作物质存在。感官感觉。归纳法完全成立。我们应紧紧把握住表现,我将简单明了地阐述我所感和所见。身体在世界中是特殊的,我们不仅通过外在的感觉来了解它,还通过内在的情感来了解它。每一种情感都蕴含着即将做出的行动,与此同时又处于等待和无所举动的状态。在避免危险的时候,生物的敏感性和大自然的敏感性是相同的。意识以感觉或者情感的形式,对当前的形象做出反应,作用于我认为是我首先采取主动的所有步骤。不过当步骤开始,意识就淡化和消散。所以从动作无法推导意志。【不太完全】大脑是全部形象的条件,术语矛盾。因为根据假设,大脑就是这个形象的一部分。(反唯心?)物质是形象的集合,物质的知觉是与我的身体这一特殊形象的最终动作有关的,与物质相同的形象。在任何情况下,神经实体(大脑,脊髓)的功能都是执行、协调和约束运动。问题的难点在于灰色物质极其变化被视为自我独立,能够与宇宙的其他部分相独立的东西。根据唯物论和二元论者,我们的知觉被假定为对我们的神经系统进行翻译或描绘。但是将一种物质客体进行虚构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客体从其与其它物体的联系获得其物理性,它依赖于其作为一个整体在宇宙中占据的地方而做出其每个决定。大脑分子运动的本身与物质世界的其他部分密不可分。于是唯物和唯心之间的问题又可重新表达如下:相同的形象(宇宙,包括自我)同时属于两个系统,在一个系统中,每个形象都因其自身而变化,而且存在于界定明确、可以解释为周围形象真实运动的范围;而在另一个系统中,所有的形象都因一个单一的形象的而变化,并且其范围也由他们对这一特定形象的最终行动做出的不同反应而改变。讨论这两种系统,我们只能通过形象,因为这唯物和唯心都承认,我们只能把握以形象的形式出现的事物。(P13)所有实在论都必须使直觉成为一个偶然现象(知觉是个谜),于是科学也成了一个迷。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两个学说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假定:知觉是纯粹的知识。不过这就是我们要反驳的:知觉并不首先意味着了解。大脑机能和脊椎系统的反射活动之间,仅仅存在复杂性上的区别,而不存在类型上的区别。大脑是对接受运动的分析器和执行运动的选择器。神经机制越发达,它与更复杂的运动机制的连接点就更多。高等生物的作用范围为将要发生的不确定的事划分了确定的区域。因此可以将该规律表述如下:在行动决定时间的确切领域内,知觉决定空间。知觉的必然性,生物对它或远或近距离的影响之间可变的关系。不过何以使其为意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简化意识——意识就是充满过去的记忆的知觉。接下来考察两种知觉:纯粹的知觉,和复杂的知觉(被记忆扩大,并总是提供一定幅度的持续时间)。拥有纯粹知觉的生物,只专注于当前,并且能通过放弃所有记忆,获得对物质直接和瞬间的观察力。对于形象来说,在存在(呈现)和被意识到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没有种类上的差别。物质对于我们的表现,是我们对身体可能采取的行动的标尺,抛弃了与我们机能无关的东西。(P23-25)第二章笔记存于手机,因为手机丢了已经遗失。根据柏格森的理论,手机中的笔记可以说是一些纯粹记忆,由于内容的复杂性,只有通过经验性地浏览才能重新进入我的意识。于是,丢失了笔记,就等同于丢失了记忆。这让我感到伤心。第三章在心理学领域内,意识并不是存在的同义词,而是实际行动和即刻效果。空间看起来涵盖了无限的事物,然而时间却在其进程里吞噬着一个个相继出现的状态。记忆附着在当前的情况与那些我们知觉的对象附着在未被知觉的对象上完全相同;在这两种案例中,无意识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不过行动的紧迫性在这两种情形当中相反。P164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只有过去,纯粹的当前是一种看不见的发展,是过去对未来的入侵。我们的兴趣是正在展开的状态,而不是已经被展开的状态。不是意识存在于大脑里,而是大脑存在于意识里。我的身体只是一个反射作用的通道,是感觉—运动现象的发生地点。从当下的感觉—运动当中,记忆才能够出现。良好的知识或者说实际的感觉是应该追求的状态,存在与幻想家和冲动者之间。在梦或者濒死的状态当中(行动失去力量和可能性(个体心理学:梦是为了更多的现在,也就是行动,铺设情感基调,也就是说创造痛苦,是有目的性的。不过如果真的存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那么意识就不再和行动有关,进而因为行动的缺席向所有的自动记忆敞开大门。)),记忆高涨,失去的记忆好像又回来了。这是因为消除的记忆又完整出现了。梦想家不能超越个体(唯名论)(稳定,不增长),冲动者(不断付出行动,接受刺激,而不能表现生活)不能超越普遍(概念论)(一直增长,永远无法达到目标)p170,正常人结合两种,产生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记忆的表象。第一个过程在形成图像稳定的时候出现,第二种表现出不稳定性和渐失性。由此,已经接触到精神生活最本质的问题。动物追求相似性,抽象工作的起点是相似性。在感觉—运动(圆锥顶点)的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被最大简化。这里是相似性联想(当前的知觉凭借着它与过去的知觉的相似性而发挥作用)和临近性联想(跟随那些以前知觉的动作的自我复制)的最初来源,在某个点上它们几乎混淆为一体。相反,成为梦想家的时候,我们关注所有过去生活的细枝末节(一种与行动脱离的意识就应该一直关注它所有的过去,没有理由停留在过去的这部分或者那部分)【这种梦想家的思维模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纯粹感知”相连接?一、都不与行动、功利产生联系;二、 当记忆缩小到顶点时,时普遍的。当扩张到内部时,是私人的。身体存在感觉—运动的精确平衡,打破这种平衡,就深入记忆。梦与疯狂与这种情况相差不大。第四章身体的作用不是储存回忆,只是单纯地选择【那么,什么储存记忆?】第一次选择是感觉—运动,是单纯的选择,可以彻底解释当前的有用的行动。第二次选择,也就是关乎过去的记忆,更自由,因为过去的经验已经变成了个人体验而不是共同经验,同样也是因为我们通常拥有许多不同的回忆,而它们对现实有同样的贴合能力。于是在大脑中为想象和幻想留下了空白。身心问题:我们的身体只是众多形象当中的一个,而我们的理解力就是一种分解功能,一种区分功能,一种可以进行逻辑对照的功能,而不是一种创造功能或者构建功能。质量和数量的异质性只是被稀释到几乎无质量状态时的一种幻觉。普遍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呈现于瞬间直觉中的现实,而是真实对于实践兴趣的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紧迫性的适应。经验论承认术语,却不承认术语之间的关系。它的错误在于过分并不在于看重了经验的价值,而在于用来自于大脑的与其对象的直接接触的经验代替了真实经验【感觉—行动】。不过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经验论无法满足思维的要求。独断论者发现了经验论的难题,但却仍然沿着经验论的小径解决——承认存在彼此分离的,非连续的现象,并极力地把这些简单的现象综合起来,所以这种不是来自直觉的综合体只能时任意的。换句话说,如果形而上学仅仅是个结构物,那么就会存在数种貌似可信的体系,相互排斥,所以最后的评判肯定来自于一种批判的哲学——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大脑无法理解事物的终极性质。事实上,这就是哲学的出发点。我们从被我们看作经验 的东西出发,试图对表面上构成经验的那些片段做出各种排列,而我们最终一定会意识到所有的大厦都非常脆弱。问题出现在: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并不与我们的大脑结构有关,而仅仅与事物表面的、已经形成的习惯有关。或者仅仅与较低层级当中需要得到的意识有关。于是,知识的相对性时不可界定的。关于物质的理论:一、任何两点之间的运动都是不可分的可以想象出一个线段或者一个个瞬间,但是它们都不代表运动或者绵延。因此,瞬间是不存在的。芝诺的错误来源于,他把真实的绵延放在一边,而仅仅去考虑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道。绵延本身不可分割,只有抽象代替绵延的线段可分割。二、存在真实的运动从外部观察到的对象中,究竟哪些对象能够被说成是在运动,哪些对象可以被说成是静止不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就等于承认了常识在相互独立的物体之间建立的非连续性,而非连续性就是运动真是有效的证据。三、一切将物质分割成轮廓绝对明确的独立实体都是人为的 《物质与记忆》笔记 本书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肯定了精神的真实和物质的真实,并通过研究记忆这个确切的例子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二元论的。目的是即使不能克服,也要减轻困扰二元论的理论困难【和罗素有相似之处】。 大多数情况下,二元论的困难是由哲学家们关于物质的概念事儿是理想主义时而是现实主义造成的。第一章为表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过头了,认为物质是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 2019-03-24 02:37 《物质与记忆》笔记本书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肯定了精神的真实和物质的真实,并通过研究记忆这个确切的例子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二元论的。目的是即使不能克服,也要减轻困扰二元论的理论困难【和罗素有相似之处】。大多数情况下,二元论的困难是由哲学家们关于物质的概念事儿是理想主义时而是现实主义造成的。第一章为表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过头了,认为物质是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认为他们能够在我们心中产生一些与本质不同的东西也是错误的。物质是形象的集合。这个形象比理想主义者的表现要大,又不及现实主义者的物体;介于物体和表现之间。我们要忘记完全的唯物和唯心,去自己考察物质。不管使用什么理论,最终都会来到:意识的状态与大脑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仍然可以提问:事实是否真的暗示了这样的假设?没有回答。所以我们无权做出如下推论:因为物理事实取决于大脑的状态,所以在精神和生理的两个系列之间,存在一种并行的可能性。当想要从纯粹的事实中寻找上述信息,就发现记忆(更确切的说,是指单词的记忆)才是需要处理的问题,因为记忆恰恰是大脑和物质的交叉点(本书将力图证明这点)。第一章确立了考察物质的方式,最后一章阐述了由此视觉所得出的结论。不过只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第二、第三章)之内论述物质。研究中作为线索的两个原则是:一、精神机能的功利性特点(从本质上,精神功能指向行动);二、行动中形成的习惯会引发思考,形成抽象的难题,而形而上学必须以消除这种认为的晦涩为起点。第一章 论有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我们身体的意义及其运作物质存在。感官感觉。归纳法完全成立。我们应紧紧把握住表现,我将简单明了地阐述我所感和所见。身体在世界中是特殊的,我们不仅通过外在的感觉来了解它,还通过内在的情感来了解它。每一种情感都蕴含着即将做出的行动,与此同时又处于等待和无所举动的状态。在避免危险的时候,生物的敏感性和大自然的敏感性是相同的。意识以感觉或者情感的形式,对当前的形象做出反应,作用于我认为是我首先采取主动的所有步骤。不过当步骤开始,意识就淡化和消散。所以从动作无法推导意志。【不太完全】大脑是全部形象的条件,术语矛盾。因为根据假设,大脑就是这个形象的一部分。(反唯心?)物质是形象的集合,物质的知觉是与我的身体这一特殊形象的最终动作有关的,与物质相同的形象。在任何情况下,神经实体(大脑,脊髓)的功能都是执行、协调和约束运动。问题的难点在于灰色物质极其变化被视为自我独立,能够与宇宙的其他部分相独立的东西。根据唯物论和二元论者,我们的知觉被假定为对我们的神经系统进行翻译或描绘。但是将一种物质客体进行虚构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客体从其与其它物体的联系获得其物理性,它依赖于其作为一个整体在宇宙中占据的地方而做出其每个决定。大脑分子运动的本身与物质世界的其他部分密不可分。于是唯物和唯心之间的问题又可重新表达如下:相同的形象(宇宙,包括自我)同时属于两个系统,在一个系统中,每个形象都因其自身而变化,而且存在于界定明确、可以解释为周围形象真实运动的范围;而在另一个系统中,所有的形象都因一个单一的形象的而变化,并且其范围也由他们对这一特定形象的最终行动做出的不同反应而改变。讨论这两种系统,我们只能通过形象,因为这唯物和唯心都承认,我们只能把握以形象的形式出现的事物。(P13)所有实在论都必须使直觉成为一个偶然现象(知觉是个谜),于是科学也成了一个迷。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两个学说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假定:知觉是纯粹的知识。不过这就是我们要反驳的:知觉并不首先意味着了解。大脑机能和脊椎系统的反射活动之间,仅仅存在复杂性上的区别,而不存在类型上的区别。大脑是对接受运动的分析器和执行运动的选择器。神经机制越发达,它与更复杂的运动机制的连接点就更多。高等生物的作用范围为将要发生的不确定的事划分了确定的区域。因此可以将该规律表述如下:在行动决定时间的确切领域内,知觉决定空间。知觉的必然性,生物对它或远或近距离的影响之间可变的关系。不过何以使其为意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简化意识——意识就是充满过去的记忆的知觉。接下来考察两种知觉:纯粹的知觉,和复杂的知觉(被记忆扩大,并总是提供一定幅度的持续时间)。拥有纯粹知觉的生物,只专注于当前,并且能通过放弃所有记忆,获得对物质直接和瞬间的观察力。对于形象来说,在存在(呈现)和被意识到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没有种类上的差别。物质对于我们的表现,是我们对身体可能采取的行动的标尺,抛弃了与我们机能无关的东西。(P23-25)第二章笔记存于手机,因为手机丢了已经遗失。根据柏格森的理论,手机中的笔记可以说是一些纯粹记忆,由于内容的复杂性,只有通过经验性地浏览才能重新进入我的意识。于是,丢失了笔记,就等同于丢失了记忆。这让我感到伤心。第三章在心理学领域内,意识并不是存在的同义词,而是实际行动和即刻效果。空间看起来涵盖了无限的事物,然而时间却在其进程里吞噬着一个个相继出现的状态。记忆附着在当前的情况与那些我们知觉的对象附着在未被知觉的对象上完全相同;在这两种案例中,无意识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不过行动的紧迫性在这两种情形当中相反。P164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只有过去,纯粹的当前是一种看不见的发展,是过去对未来的入侵。我们的兴趣是正在展开的状态,而不是已经被展开的状态。不是意识存在于大脑里,而是大脑存在于意识里。我的身体只是一个反射作用的通道,是感觉—运动现象的发生地点。从当下的感觉—运动当中,记忆才能够出现。良好的知识或者说实际的感觉是应该追求的状态,存在与幻想家和冲动者之间。在梦或者濒死的状态当中(行动失去力量和可能性(个体心理学:梦是为了更多的现在,也就是行动,铺设情感基调,也就是说创造痛苦,是有目的性的。不过如果真的存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那么意识就不再和行动有关,进而因为行动的缺席向所有的自动记忆敞开大门。)),记忆高涨,失去的记忆好像又回来了。这是因为消除的记忆又完整出现了。梦想家不能超越个体(唯名论)(稳定,不增长),冲动者(不断付出行动,接受刺激,而不能表现生活)不能超越普遍(概念论)(一直增长,永远无法达到目标)p170,正常人结合两种,产生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记忆的表象。第一个过程在形成图像稳定的时候出现,第二种表现出不稳定性和渐失性。由此,已经接触到精神生活最本质的问题。动物追求相似性,抽象工作的起点是相似性。在感觉—运动(圆锥顶点)的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被最大简化。这里是相似性联想(当前的知觉凭借着它与过去的知觉的相似性而发挥作用)和临近性联想(跟随那些以前知觉的动作的自我复制)的最初来源,在某个点上它们几乎混淆为一体。相反,成为梦想家的时候,我们关注所有过去生活的细枝末节(一种与行动脱离的意识就应该一直关注它所有的过去,没有理由停留在过去的这部分或者那部分)【这种梦想家的思维模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纯粹感知”相连接?一、都不与行动、功利产生联系;二、 当记忆缩小到顶点时,时普遍的。当扩张到内部时,是私人的。身体存在感觉—运动的精确平衡,打破这种平衡,就深入记忆。梦与疯狂与这种情况相差不大。第四章身体的作用不是储存回忆,只是单纯地选择【那么,什么储存记忆?】第一次选择是感觉—运动,是单纯的选择,可以彻底解释当前的有用的行动。第二次选择,也就是关乎过去的记忆,更自由,因为过去的经验已经变成了个人体验而不是共同经验,同样也是因为我们通常拥有许多不同的回忆,而它们对现实有同样的贴合能力。于是在大脑中为想象和幻想留下了空白。身心问题:我们的身体只是众多形象当中的一个,而我们的理解力就是一种分解功能,一种区分功能,一种可以进行逻辑对照的功能,而不是一种创造功能或者构建功能。质量和数量的异质性只是被稀释到几乎无质量状态时的一种幻觉。普遍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呈现于瞬间直觉中的现实,而是真实对于实践兴趣的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紧迫性的适应。经验论承认术语,却不承认术语之间的关系。它的错误在于过分并不在于看重了经验的价值,而在于用来自于大脑的与其对象的直接接触的经验代替了真实经验【感觉—行动】。不过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经验论无法满足思维的要求。独断论者发现了经验论的难题,但却仍然沿着经验论的小径解决——承认存在彼此分离的,非连续的现象,并极力地把这些简单的现象综合起来,所以这种不是来自直觉的综合体只能时任意的。换句话说,如果形而上学仅仅是个结构物,那么就会存在数种貌似可信的体系,相互排斥,所以最后的评判肯定来自于一种批判的哲学——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大脑无法理解事物的终极性质。事实上,这就是哲学的出发点。我们从被我们看作经验 的东西出发,试图对表面上构成经验的那些片段做出各种排列,而我们最终一定会意识到所有的大厦都非常脆弱。问题出现在: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并不与我们的大脑结构有关,而仅仅与事物表面的、已经形成的习惯有关。或者仅仅与较低层级当中需要得到的意识有关。于是,知识的相对性时不可界定的。关于物质的理论:一、任何两点之间的运动都是不可分的可以想象出一个线段或者一个个瞬间,但是它们都不代表运动或者绵延。因此,瞬间是不存在的。芝诺的错误来源于,他把真实的绵延放在一边,而仅仅去考虑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道。绵延本身不可分割,只有抽象代替绵延的线段可分割。二、存在真实的运动从外部观察到的对象中,究竟哪些对象能够被说成是在运动,哪些对象可以被说成是静止不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就等于承认了常识在相互独立的物体之间建立的非连续性,而非连续性就是运动真是有效的证据。三、一切将物质分割成轮廓绝对明确的独立实体都是人为的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