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全新中译本】 宋颜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副标题:【全新中译本】
作者:宋颜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40703
出版时间:2013
页数:264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你可以即刻自由吗?——因为那是从痛苦中解脱的唯一之道。 你的心必须自由,它必须有能力看到新东西。 除非我们内心自由,否则是找不到简单的。 自由无法通过戒律达成。任何形式的强制都违背了自由,内在和外在的自由。 你也许从过去中解脱了,可是未来又绑住了你,那并不是自由。 《最 初和最终的自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畅销、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克氏教诲所有重要主题最集中、深入的呈现。 克氏以简洁优美的语言、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像朋友一样谈论通向自由的一系列主题:矛盾、恐惧、欲望、孤独、苦难、信仰,爱与性、行动与观念、已知与未知等。 他谈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发现新事物和真理。 他解答人们的诸多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不自由?为什么我们高度发展的心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他启示获得心灵自由的途径:放下训练、偏见、抵触、评判... 你可以即刻自由吗?——因为那是从痛苦中解脱的唯一之道。 你的心必须自由,它必须有能力看到新东西。 除非我们内心自由,否则是找不到简单的。 自由无法通过戒律达成。任何形式的强制都违背了自由,内在和外在的自由。 你也许从过去中解脱了,可是未来又绑住了你,那并不是自由。 《最 初和最终的自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畅销、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克氏教诲所有重要主题最集中、深入的呈现。 克氏以简洁优美的语言、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像朋友一样谈论通向自由的一系列主题:矛盾、恐惧、欲望、孤独、苦难、信仰,爱与性、行动与观念、已知与未知等。 他谈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发现新事物和真理。 他解答人们的诸多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不自由?为什么我们高度发展的心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他启示获得心灵自由的途径:放下训练、偏见、抵触、评判,摆脱符号和体系的束缚,用一颗警觉、机敏的心去认识自己。切实地了解,不谴责,不辩护。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人,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被誉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部著作,如《最初和最终的自由》《智慧的觉醒》《与生活相遇》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被译成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论转变 252 不认识你的真实状况,就没有正确思维的基础;不认识你自己,就不可能有转变。你必须如实认识自我,而不是认识你希望成为的样子,那只是一个理想,是虚构的,不真实的。 ——摘自本书第25页•自我认识 只要你在累积已知,恐惧就会存在,因为累积已知,就是在制造失去的恐惧。所以,恐惧未知,实际上是恐惧失去累积的已知之物。 ——摘自本书第64页•恐惧 在内心,我们是欲望的囚徒,是需要的囚徒,是理想的囚徒,是无数动机的囚徒。除非我们内心自由,否则是找不到简单的。 ——摘自本书第68页•简单 孤独不是绝望,也不是无望,而是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一种空虚,一种沮丧。 ——摘自本书第141页•论孤独 矛盾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不断地挣扎。我实际是这样,但我想变成那样。 在我们的身心内外,矛盾触目可见。因为身陷矛盾,所以内心难有安宁,外部世界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内心有一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我们想要的状态和实际状态之间的拉锯战。矛盾制造冲突,冲突并不会带来安宁——这不言自明。这种内在的矛盾不应被解读为某种哲学性的二元对立,这样解读只是一种轻易地逃避。也就是说,我们以为把矛盾说成是二元对立的状态,就解决问题了——显然这只是一种惯用的说法,促成了对现实的逃避。 我们所谓的冲突、矛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心存矛盾?——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不断地挣扎。我实际是这样,但我想变成那样。我们内心的这一矛盾是一个事实,而不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对于了解实情毫无意义。如果真有二元论这回事,也许我们可以来谈谈,看看它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但如果不知道我们的内心怀有矛盾,怀有对立的欲望、对立的兴趣、对立的追求,谈论那些又有什么价值?我想变好,可又做不到。这样的矛盾,这样的对立,必须深入了解,因为它制造冲突,而置身于冲突和挣扎,我们是无法独立创造的。我们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状况。既然有矛盾,就一定有挣扎,而挣扎就是破坏,就是损耗。在那种状态下,除了对抗、斗争以及更多的痛苦和悲伤,我们什么也创造不了。如果我们能透彻地了解这一点,因而从矛盾中解脱,就会有内在的安宁,并带来对彼此的了解。 问题就在这里:看到冲突会造成破坏和损耗,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心中却有矛盾?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探究得更深入一点。为什么会有对立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内心意识到这一状况——这种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这种记住了某些东西又为了寻找新目标竭力忘却的矛盾。去观察一下,很简单、很平常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事实就是,矛盾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矛盾? 我们所指的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不就是意味着,一种暂时的状态被另一种暂时的状态所强加?我觉得心中有一种持久的欲望,我假设我心中怀有一种持久的欲望,然后出现了另一种与之矛盾的欲望;这种矛盾造成了冲突,即损耗。也就是说,一种欲望不断地否定另一种欲望,一种追求不断地压倒另一种追求。那么,有持久的欲望这回事吗?显然,一切欲望都是暂时的——不是理论上如此,而是事实如此。我想要份工作,意思就是,我仰仗某个工作来获得快乐。得到后,我并不满足。我想成为经理,想成为老板,如此等等,不但在这个物质世界如此,在所谓的灵性世界也一样——老师想成为校长,牧师想成为教皇,门徒想成为大师。 这样不断地成为,从一个阶段到达另一个阶段,造成了矛盾,不是吗?因此,何不这样来看待生活,它并非是一个欲望恒久盘踞,而是一连串短暂的欲望在不停地此消彼长?这样一来,头脑就不必处于矛盾中了。如果我不把生活看做一个恒久的欲望,而是一连串暂时的欲望在不断变换,那就不会有矛盾了。 只有当头脑有一个固定的欲望时,矛盾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如果头脑不认为一切欲望是变动的、短暂的,而是死抓住一个欲望不放,把它搞成永恒不变的状态——只有在那种情况下,当另一个欲望产生时,才会出现矛盾。然而一切欲望在不停地变动,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欲望。欲望中并无固定的一点,但头脑建立了一个固定点,因为它把一切当作达成和获取的手段,因而只要我们在达成什么,就必然有矛盾、有冲突。你想要达成,想要成功,你想找到终极的上帝或真理,那将是你的恒久的满足。因此你并不是在寻找真理,并不是在寻找上帝。你只是在寻找恒久的满足,你用一个理念、一个听起来冠冕堂皇的词汇,比如上帝、真理,来掩盖你寻求满足的事实;但实际上我们全都在寻求满足。这种满足,把它捧至最高,可称之为上帝,置于最低,就是酒精。只要头脑在寻求满足,上帝和酒精就没有多大的不同。对社会而言,喝酒也许不好;但内在渴求满足、渴求获得,则更为有害,不是吗?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到真理,就必须非常诚实,不只是嘴上说说,而要彻底诚实;你的头脑必须极其清晰,如果你不肯直面事实,你就不可能清晰。 是什么造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矛盾?显然,是因为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望,不是吗?我们全都想成为什么:在世上功成名就,在内在世界达成目标。只要我们依据时间、成就、地位来思考问题,就必然会有矛盾。说到底,头脑就是时间的产物。思想建立在昨日之上,建立在过去之上。只要思想在时间的范畴内运作,展望未来,心系成就、获得、达成,就必然会有矛盾;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是无法真正面对实情的。只有认识实情、了解实情,不作选择地觉察实情,才有可能跳脱出矛盾,从这一瓦解的肇因中解脱。 因此,了解思维的整个过程是必要的,不是吗?因为我们正是在那个过程中发现了矛盾。思想本身成了矛盾,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我们全身心觉察我们的思想,不是用观察者观察他的思想的那种方式,而是不作选择地全然觉察——那是相当有难度的。只有那样,才能消解这极为有害、造成极大痛苦的矛盾。 只要我们竭力想在心理上达到某个结果,只要我们寻求内在的安全,我们的生活就必然会有矛盾。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或者,我们意识到了,但并没有明白其中真正的意义。相反,矛盾带给我们一种生活的动力;来一点摩擦会带给我们活着的感觉。努力,矛盾中的挣扎,让我们感觉自己尚有生气和活力。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热爱战争,享受有挫折的战斗。只要存在达成结果的欲望,即获得心理安全的欲望,就必然会有矛盾;而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安静的心。心的安静,是了解生活全部意义的必要条件。思想永远不可能安静下来;思想是时间的产物,它永远无法发现那无始无终之物,永远无法明白那超越时间的东西。思想的本质就是矛盾,因为我们的思想总是落入过去或未来,因此永远无法全然地认识并觉察现在。 要全然地觉察现在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因为头脑无法真实不虚地直面事实。思想是过去的产物,因此它只能着眼于过去或未来,它无法全然彻底地觉察当下的事实。只要思想,即时间的产物,试图消除矛盾及其造成的所有问题,它就只是在追求一个结果,试图达到一个目的,这样的思考方式只会造成更多的矛盾,造成我们身心内外更多的冲突、痛苦和混乱。 要从矛盾中解脱,就必须不作选择地觉察现在。当你面对事实,怎么会需要选择?显然,只要思想抱持成为什么、改变什么的心思来处理事实,就不可能了解事实。因此,自我认识就是了解的开端;没有自我认识,矛盾和冲突就会继续。要认识整个过程,了解自我的全部,并不需要任何专家、任何权威。追求权威只会滋生恐惧。没有专家可以告诉你,怎样了解自我运作的过程。我们得自己来探究。你我可以通过交谈、讨论来帮助彼此,但没有人可以为我们揭示它,没有专家、没有老师可以为我们进行探索。我们只能在关系中觉察——在我们与物品、财产、他人和观念的关系中来觉察。在关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行动去迎合观念,就会产生矛盾。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一个符号,遵照符号而活的努力就会造成矛盾。 因此,只要抱持一种思维模式,矛盾就会继续。要结束模式,结束矛盾,就必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并非少数人的专利。我们可以在每天的谈话中、在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中、在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中认识自我。如果能一刻接一刻地觉察每一个念头、每一丝情绪,就可以看到自我的习性在关系中得到了了解。只有那时,心才可能宁静,只有在宁静的心中,绝对的真相才会出现。 · · · · · · 什么是恐惧?恐惧无法孤立存在,只有在与外物的联系中才存在恐惧。我怎么会恐惧死亡,恐惧我不知道的东西?我只能恐惧我知道的东西。当我说我恐惧死亡,是真的恐惧未知,也就是恐惧死亡吗,还是恐惧失去我已知的东西?我恐惧的并非死亡,而是恐惧失去那些属于我的东西,恐惧失去那份联系。我的恐惧总是跟已知有关,而不是未知。 我现在想问的就是,怎样从对已知的恐惧中解... 这套丛书还有 《从容的活法 享受当下这一时刻》,《战胜内心的恐惧》,《与生活相遇》,《人类的未来》,《智慧的觉醒》 等。 很多道理都说通透了,看完心情会不好,对自身缺陷的失望,无法改变弱点的无力。最近不会看这类书了~ 社会本身并不存在。社会是你和我在我们的关系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我们全部内在心理状态的外在投影。 如果你我不能了解自身,只是改变外部世界,即改变内在世界的投影,是毫无意义的。 没有过去和未来,也无我……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无法用理性解读,也无法论证,但是值得实践,常看常新。 感觉克里希那穆提把他自己给饶进去了,他提倡行动可是他只有说教只有观点并没有动作,也许他的一生才是最可悲的,自己明白一切真理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 整本每个字都在发光!心里没有歌的人,才会需要去追星,才会寻找老师,想学习如何唱歌。歌,本从无中来。心中有歌才是真正自带BGM的存在啊!哈哈哈这比喻被我用得好烂!喂!要你管哦? 爱,是一切的答案。 这本书里,这是我的最大收获。 “不断追寻谦逊的人不可能拥有谦逊的美德;不断寻找真实的人永远没法看到真实。” 那么是否“无我”的人才常常说“我”?……我不知道。。。 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觉知自己。而并非意识层面的感知和自知,更不是自省。 ... “新生只能发生在当下,而不在未来,不在明天。”就这一句,我就下决心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克氏以简洁优美的语言、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像朋友一样谈论通向自由的一系列主题:矛盾、恐惧、欲望、孤独、苦难、信仰,爱与性、行动与观念、已知与未知等。他谈论心灵自... 1,什么是道德? 把你所扮演的角色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你就是有道德的。 2,什么是真理? 被重复的很多遍的语句就是真理,并非一定是正确的。 3,为什么社会这么糟糕? 无数的人组成了社会,人的问题才造成了社会的问题。所以,说到底社会这么糟糕不是社会的错误,... 重镑推出这本哲学书。作者是印度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他说“人心若是没有自由的空间,就会因压抑和不忠于自己的真相。”我很喜欢。每次去精典都会翻几页,从来不愿意搬动家里那些大部头的哲学书,此刻愿意坐下来,认真的理解的去读一读这种书了。是我的灵魂感觉到了无依无靠的... 我是一个瑜伽的练习者,练习瑜伽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减肥而接近瑜伽,但是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瑜伽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变化,更是心灵上的变化,浮躁的我安静下来。瑜伽以身体为觉知,更加以心灵为皈依。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读书也是日常生活... 人是一种太缺乏安全感的动物 所以我们用某种信仰来安慰自己 用努力以期成为期望的自己来安慰自己 用认同于自己觉得更高端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来安慰自己 我们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 所以我们下决心努力 然后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其实这是一种逃避 是一种把目光聚焦于未来而忽视现在...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划分时区,每走过一个国度换一种时差,在自然推动下,忘了最初接受的时间点构成的生活场,在转换中获得新鲜,也在变幻中迷失自我。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初衷。人生的行走即是如此。时间与空间给予存在搭建了自由的平台,在无限的延伸中,却有着意想不到... 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是打算信上座部佛教的。但是通过如实地问自己的内心,我发现我想要信仰一种宗教,其实是想逃避,我不敢面对现实。 但是现实总是血淋淋地摆在那,佛学虽然有很多地方,和现代科学的知识符合,但总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而我又怎么能明知是错的,还要去信... 这个版本较其它要更准确更明白的把原著的精神传达给读者,其目录的编辑方式也更便于我们对特定的问题寻求参考。 内容仍然是Krishnamurti的演讲,范围涉及我们的种种困惑,我在其中我们得到启发和指导,他空灵的思想和不容寻常的哲学本身就演示了我们到底可以多么自由,随着他的... 自由是什么? 我觉得自由是这样一种状态:心无挂碍,来去自如,没有恐怖忧惧,没有束缚枷锁,平静、清明、喜悦。 1、无我 我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时候我发奋努力做到了,有时候我就是做不到,于是沮丧。 因为心中常常在评估... 虽然大多数人都心怀不满,但我们却期望突然的改变,我们的不满被轻易疏导,只为达到某个目标;心怀不满时,我们不是去找份别的工作,就是干脆屈服于环境。不满没有点燃我们内心的火焰,促使我们质疑生活、质疑生存的整个过程,它被疏导了,我们变得庸碌无为,丧失了那份动力、那份强度去弄清楚生存的全部意义。 2013-08-09 10:49  1人喜欢 虽然大多数人都心怀不满,但我们却期望突然的改变,我们的不满被轻易疏导,只为达到某个目标;心怀不满时,我们不是去找份别的工作,就是干脆屈服于环境。不满没有点燃我们内心的火焰,促使我们质疑生活、质疑生存的整个过程,它被疏导了,我们变得庸碌无为,丧失了那份动力、那份强度去弄清楚生存的全部意义。 一颗困惑的心,满溢悲伤,尽是一己的空虚与孤独,这样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超然其外的东西。 2013-07-19 14:39  1人喜欢 记不得原话了 当我们遇到困惑时,常去寻找庇护的体系,宗教体系,哲学观念,意识形态。比起那些东西在我们脑子里搅动的念头,寻章摘句的我们更享受用权威掩饰困惑的感觉。 2017-11-26 18:58 记不得原话了当我们遇到困惑时,常去寻找庇护的体系,宗教体系,哲学观念,意识形态。比起那些东西在我们脑子里搅动的念头,寻章摘句的我们更享受用权威掩饰困惑的感觉。 真相无法靠别人给你,你必须自己去发现它。切实地了实情,真相,现状,不解释不谴责不辩护,这无疑就是智慧的开端。 2013-09-10 21:51 真相无法靠别人给你,你必须自己去发现它。切实地了实情,真相,现状,不解释不谴责不辩护,这无疑就是智慧的开端。 这一套方法论(名字不重要)应该没有对人的能力的极限做必要的探讨。如果人并不能全部从观察中找到本质,或者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冲突是否还是存在?目前看到的都是由善的自我修复。 在拆信仰的墙方面,的确可以为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可能在生活中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如果在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这种思维可能是导致自身走向新的麻烦。 如果已有观念、信仰是一种“区域管制”,主动放弃、承认自身的无能而成为极限情况的一种出... 2018-05-26 16:31 这一套方法论(名字不重要)应该没有对人的能力的极限做必要的探讨。如果人并不能全部从观察中找到本质,或者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冲突是否还是存在?目前看到的都是由善的自我修复。在拆信仰的墙方面,的确可以为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可能在生活中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如果在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这种思维可能是导致自身走向新的麻烦。如果已有观念、信仰是一种“区域管制”,主动放弃、承认自身的无能而成为极限情况的一种出口,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记不得原话了 当我们遇到困惑时,常去寻找庇护的体系,宗教体系,哲学观念,意识形态。比起那些东西在我们脑子里搅动的念头,寻章摘句的我们更享受用权威掩饰困惑的感觉。 2017-11-26 18:58 记不得原话了当我们遇到困惑时,常去寻找庇护的体系,宗教体系,哲学观念,意识形态。比起那些东西在我们脑子里搅动的念头,寻章摘句的我们更享受用权威掩饰困惑的感觉。 我们必须放下所有的信仰、偏见、狭隘,才能看见真相。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可能是一层有色玻璃,阻碍我们真切地认识事实。 2017-10-20 20:08 我们必须放下所有的信仰、偏见、狭隘,才能看见真相。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可能是一层有色玻璃,阻碍我们真切地认识事实。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