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书 司哲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生死书
副标题:
作者:司哲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23938
出版时间:2013
页数:189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死亡”的概念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生死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涵意,不仅仅表达我们通常所说的肉体的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前一个瞬间对于下一个瞬间来说就是死去的,不再是当下的事实,而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或者说是知识,已知的事物,因此会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在这里毋宁说是一种消逝和变化。 在这本书里面,死亡不仅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还是一种解脱的方式。当我们执著于某种事物或某个理念,或者有所依赖,我们就会产生恐惧和痛苦,这时我们就要抛下这些执著,割断这些依赖,与那些过去的事物和已知的事物挥手告别,抛弃理念、图像、幻象以及未来等等在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全部属于思想,而思想属于时间,时间又为了延续,如此就陷入了恐惧和痛苦之中。 人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最痛苦的是生命无法延续,而死亡并不需要解脱,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解脱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要解脱这... “死亡”的概念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生死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涵意,不仅仅表达我们通常所说的肉体的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前一个瞬间对于下一个瞬间来说就是死去的,不再是当下的事实,而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或者说是知识,已知的事物,因此会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在这里毋宁说是一种消逝和变化。 在这本书里面,死亡不仅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还是一种解脱的方式。当我们执著于某种事物或某个理念,或者有所依赖,我们就会产生恐惧和痛苦,这时我们就要抛下这些执著,割断这些依赖,与那些过去的事物和已知的事物挥手告别,抛弃理念、图像、幻象以及未来等等在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全部属于思想,而思想属于时间,时间又为了延续,如此就陷入了恐惧和痛苦之中。 人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最痛苦的是生命无法延续,而死亡并不需要解脱,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解脱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要解脱这种恐惧,就要理解死亡的意义,知道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思考过去,构想未来,却从未活在当下,从未活在此时此刻,我们承载着那么多时间,因此心灵就永远活在记忆和理念当中,永不更新,只有当心灵将这一切全部抛弃,它才会变得新鲜,于是也就摆脱了痛苦和恐惧的阴影。因此死亡是必要的,死亡就是将这一切旧事物和幻象全部抛弃,让这一切全部死去。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1986年) 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他一生走访全球70个以上的国家演讲,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 在现今全球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 时间、痛苦和死亡 / 001 理解时间,领悟痛苦的全部意义,承受死亡——这些都需要对爱有着透彻的领悟。 生命的解悟 / 012 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除了你自己,无人能在你的解悟和冥想中,为你点亮光明。 生即是死 / 017 每一天都让所有的事物死去,让所有的累积死去,这样心灵才会在每一天都新鲜而单纯。 · · · · · · 时间、痛苦和死亡 / 001 理解时间,领悟痛苦的全部意义,承受死亡——这些都需要对爱有着透彻的领悟。 生命的解悟 / 012 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除了你自己,无人能在你的解悟和冥想中,为你点亮光明。 生即是死 / 017 每一天都让所有的事物死去,让所有的累积死去,这样心灵才会在每一天都新鲜而单纯。 爱与死亡 / 020 我们害怕让那些已知的事物失去,而已知的事物就是这样的人生:悲哀,痛苦,绝望和偶然间一闪而过的快乐。 世无“持存”之物 / 025 因为思想是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反映,因此它总是陈旧的,从不自由,它属于时间,所以意识不到永恒,意识不到时间之外的事物。 时间的意义 / 030 在心理上,我们被时间奴役,时间是昨天以及过去的记忆,带着它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 超凡之物 / 043 你为什么会有所依赖?因为你害怕如果没有依赖你就什么都不是。 生、死与幸存 / 053 已知比未知要好,是这样吗?但已知是这么稀少,这么有限。已知就是痛苦,而你却渴望它延续。 如其本来 / 060 就像爱不是培育的,不是通过训练得来的,所以痛苦也不能通过任何方式的逃避来结束。 成年与成熟 / 073 一个成熟的心灵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心灵,因为它知道,它是自由的。这自由就在一瞬间。 理解与经历 / 087 悲伤、痛苦、创痛、快乐、荒谬的理念、财产、嫉妒、爱、孤独之痛——这一切就是生命。要理解死亡,就必须理解整体的生命。 谦卑地观察 / 096 我们的困难之一是我们总满足于那些显而易见的答案,而且我们还总是提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生命的完整 / 110 生就是去爱,就是去死。 理念并非事实 / 113 时间是思想的产物。如果你不想着明天,也不在思想中回顾过去,你就会活在当下。 步出人生的溪流 / 128 我们宁愿抓住已知,也不愿进入未知之境,因为我们的心灵总是在已知中运行,因为那里安全。 延续的终结 / 135 延续的是什么东西?有没有什么可以延续?有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不朽 / 148 如果我恐惧,我就会追求勇气,而恐惧却追着我,因为我只是从一个恐惧逃到了另一个恐惧之中。 欲望与恐惧 / 150 只要对延续存有欲望,就会惧怕死亡。 存在与终结 / 153 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定会走向终结,而且他接受这个事实。 死亡每天都在发生 / 157 我们不敬重今天;我们总是想我们明天将会如何,想着明天要去玩板球,六月份要完成考试,想着将要如何享用美食,要去买什么衣服,等等,总是想着明天或昨天。因此我们从未活着,我们一直处在错误的观念之中,慢慢死去。 死亡的恐惧 / 159 恐惧是对现实的忽视,我们的生命消耗在一种持续的恐惧状态之中。 观察,而不表达 / 168 我们来试试,只去观察不去表达,这样的事对于心灵来说是否可能。 365天的静心冥想 / 176 但是我们知道爱是什么吗?你知道感觉、情感、欲望、情绪以及思想的机制,但这些都不是爱。 理解这一切 / 185 那么你就会开始生活——不仅带着欢欣,而且带着爱和死亡一起生活。 · · · · · · 客观说,版本并不好。但这对于我不再存在障碍。。。1,理念、词语并非事实2、理解即解脱3、生就是去爱,去死。。而这些,并不能用已知的知识、思想、思维去对待。所以归根结底,打五星并不是推荐力荐的意思。只是对我自己而言,对已逝的此人而言。 一直在强调我们在用过去的思想来生活并期求未来的延续,告诉我们要抛弃过去不想未来活在今天。BUT,How??????就像在教婴儿写字,只在一旁不停逼逼说你写呀快写你必须学会写字可是从不教它一笔一划应该怎么写。也许再过10年我能明白?? 看了半天就是一直在死亡、恐惧、时间上绕! 因为恐惧我们会拒绝痛苦的经验,沉浸在已知的记忆、意识层,不是与时间同步,这也是死亡的一种,不是仅限于狭隘的肉体消失。 灵性书籍还是不太容易读懂。 看封面好酷 昂这本书就是因为封面很酷,所以才借来看,借来的时候看了一下导读,发现很酷很有意义很有道理,当然书中的内容并不都是这样首先昂我还是按原来的计划写写书评吧 巴甫洛夫说:“当我没有了解它的意义时,我绝不苟同别人的观点。”我不敢苟同这本书对爱的定义。也许是我没达到那个境界? 本书所描述的思想(虽然作者非常不喜欢使用这个词语,因为思想导致了人类的局限)跟佛教有些类似,但是却明确拒绝佛教的一些来生思想。 对死亡的恐惧一直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没有之一,本书主要就围绕时间、思想、生、死这些论题展开,有个人讲座形式有对白形式。... 书中内容是由作者多年来所言所写文章集合,书中不断的重复,叫读者去死吧,去死吧,去死吧,生就是去爱,就是去死。 整本书都在说死,死是包罗万象的,肉体的死亡只是死的非常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也有点囖说地去试图谈去“我执”,偶尔有些地方谈到了去“法执”,谈到道,谈到... 看封面好酷 昂这本书就是因为封面很酷,所以才借来看,借来的时候看了一下导读,发现很酷很有意义很有道理,当然书中的内容并不都是这样首先昂我还是按原来的计划写写书评吧 这本书主要是以克里希那穆提不同年份的书籍演讲论述内容为主,编排成一本书。昂我认为他在书中主要是... 爱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你爱或者不爱,都无法被教会。当一个人真正地理解时间的意义,窥探到痛苦的深奥,以及随死亡而来的纯洁,它就会自然地,简单地,发自本能的去爱。 2014-06-08 14:52  1人喜欢 爱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你爱或者不爱,都无法被教会。当一个人真正地理解时间的意义,窥探到痛苦的深奥,以及随死亡而来的纯洁,它就会自然地,简单地,发自本能的去爱。 龙树:印度古代佛教哲学家、逻辑学家,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译龙猛、龙胜。关于他的生平,中国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和其他一些佛教传记均有记载,但都不足徵信。龙树原系西印度(一说南印度)婆罗门,受迦毗摩罗论师的影响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众部学说,在原始佛教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大乘缘起性空说,创立了空宗哲学系统,即后来所谓中观派哲学。其核心部分... 2013-12-30 14:10 龙树:印度古代佛教哲学家、逻辑学家,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译龙猛、龙胜。关于他的生平,中国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和其他一些佛教传记均有记载,但都不足徵信。龙树原系西印度(一说南印度)婆罗门,受迦毗摩罗论师的影响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众部学说,在原始佛教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大乘缘起性空说,创立了空宗哲学系统,即后来所谓中观派哲学。其核心部分是“缘起性空”、“二谛中道”和“八不”辩证模式。阿罗汉:(梵语:अरिहन्त,arhat),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初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龙树:印度古代佛教哲学家、逻辑学家,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译龙猛、龙胜。关于他的生平,中国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和其他一些佛教传记均有记载,但都不足徵信。龙树原系西印度(一说南印度)婆罗门,受迦毗摩罗论师的影响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众部学说,在原始佛教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大乘缘起性空说,创立了空宗哲学系统,即后来所谓中观派哲学。其核心部分... 2013-12-30 14:10 龙树:印度古代佛教哲学家、逻辑学家,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译龙猛、龙胜。关于他的生平,中国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和其他一些佛教传记均有记载,但都不足徵信。龙树原系西印度(一说南印度)婆罗门,受迦毗摩罗论师的影响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众部学说,在原始佛教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大乘缘起性空说,创立了空宗哲学系统,即后来所谓中观派哲学。其核心部分是“缘起性空”、“二谛中道”和“八不”辩证模式。阿罗汉:(梵语:अरिहन्त,arhat),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初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爱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你爱或者不爱,都无法被教会。当一个人真正地理解时间的意义,窥探到痛苦的深奥,以及随死亡而来的纯洁,它就会自然地,简单地,发自本能的去爱。 2014-06-08 14:52  1人喜欢 爱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你爱或者不爱,都无法被教会。当一个人真正地理解时间的意义,窥探到痛苦的深奥,以及随死亡而来的纯洁,它就会自然地,简单地,发自本能的去爱。 爱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你爱或者不爱,都无法被教会。当一个人真正地理解时间的意义,窥探到痛苦的深奥,以及随死亡而来的纯洁,它就会自然地,简单地,发自本能的去爱。 2014-06-08 14:52  1人喜欢 爱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你爱或者不爱,都无法被教会。当一个人真正地理解时间的意义,窥探到痛苦的深奥,以及随死亡而来的纯洁,它就会自然地,简单地,发自本能的去爱。 龙树:印度古代佛教哲学家、逻辑学家,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译龙猛、龙胜。关于他的生平,中国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和其他一些佛教传记均有记载,但都不足徵信。龙树原系西印度(一说南印度)婆罗门,受迦毗摩罗论师的影响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众部学说,在原始佛教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大乘缘起性空说,创立了空宗哲学系统,即后来所谓中观派哲学。其核心部分... 2013-12-30 14:10 龙树:印度古代佛教哲学家、逻辑学家,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译龙猛、龙胜。关于他的生平,中国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和其他一些佛教传记均有记载,但都不足徵信。龙树原系西印度(一说南印度)婆罗门,受迦毗摩罗论师的影响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众部学说,在原始佛教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大乘缘起性空说,创立了空宗哲学系统,即后来所谓中观派哲学。其核心部分是“缘起性空”、“二谛中道”和“八不”辩证模式。阿罗汉:(梵语:अरिहन्त,arhat),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初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