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著作集 3 [德]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2013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精神现象学
副标题:黑格尔著作集 3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5916 出版时间:2013 页数:566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精神现象学》新译本首次完全基于黑格尔德语原文,积八年之功而完成。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 哲学 学士、硕士)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 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不仅精通德语,对于黑格尔哲学更有深厚的理解把握。相比之前流行的产生于50多年前的旧译本,新译本准确可靠,文字平实通达而不失深邃,忠实地还原了黑格尔思想的原貌。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求学于图宾根大学(与谢林、荷尔德林为同窗),先后任教于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主要著作有《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百科全书》(1817)、《法哲学原理》(1821);除此之外,《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课堂讲授录也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呈现。 第二次刷黑格尔仍然觉得黑格尔的思想艰深,然而却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可以说在黑格尔那里主体达到了顶峰,他之前的哲学和他之后的哲学在思辨高度上都无法与他比肩,黑格尔必定会被不断地再阐释,正是在此过程中黑格尔被背叛,也被重新解读,所以黑格尔才会被克服,然而之后的哲学家仍然忠诚于黑格尔。 今天收回前言重新标记 译得是挺流畅 译者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翻译的 翻译即是梳理 因此他在部分原文晦涩之处提供了很有启发的见解 但同时 他也大量修改了黑格尔原本的表述甚至是术语! 除了Selbst翻译成自在体等应该很容易注意到的东西外 最重要的一点是 他似乎特别不待见das Andere 比如Anderswerden竟然翻译成“自身转变” 简直不可思议 这里强调的明明是他者而非转变的使动者 时不时能... 今天收回前言重新标记 译得是挺流畅 译者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翻译的 翻译即是梳理 因此他在部分原文晦涩之处提供了很有启发的见解 但同时 他也大量修改了黑格尔原本的表述甚至是术语! 除了Selbst翻译成自在体等应该很容易注意到的东西外 最重要的一点是 他似乎特别不待见das Andere 比如Anderswerden竟然翻译成“自身转变” 简直不可思议 这里强调的明明是他者而非转变的使动者 时不时能遇到一些小错误 不过这也怪不得译者 这么厚又难的书 不犯错是不可能的 这本作为起步是挺好的 研究黑格尔最终还是要以阅读原文为目标 一般说来,逻辑必然性就在于事物的存在即是它的概念这一性质里。只有逻辑的必然性才是合理的东西,才是有机整体的节奏;它是内容的知识,正如内容是概念和本质一样,——换句话说,只有它才是思辨的东西。 大致看完了这部19世纪初的、今天看来已大部分过时了的哲学巨著,还是十分敬服这颗持续思辨的复杂大脑。以探索意识为基础的思辨哲学在弗洛伊德那里遭到了第一次颠覆,而量子理论的成熟将对其构成第二次颠覆。 Marx found something good in Hegel’s toolkit, abandoned obscure parts, and then used it to study human society. That “something” is DIALECTICS. 前段时间,了解了一下儿童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 - 耶鲁大学教授 Allen W. Wood 所著的《黑格尔论教育》。该论文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研究对象。读过后,发现黑格尔在儿童教育上的观点很有借鉴价值。本书评将概述该论文,并对《精神现象学》中涉及儿童教育... 【按语:黑格尔至少是最深邃最诗意的思想家之一,而且对历史世界具有最雍容的洞察力——他的麻烦或许在于僭越绝对or无限(the infinite)而招致咒诅:在无限者清澈的尺度中,诗歌还在被吟唱,信仰在等候和期盼、科学和逻辑依旧严谨地恪守己身;而在黑格尔那个涵括或混淆一切的... 黑格尔对于“自我意识”的概念,远比意识本身要丰富得多,可以说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高级阶段。意识本身包含着感性意识,知觉和知性。不管是哪一部分,个体的意识显然具备了 “主体性”的部分特征。因此,在意识阶段,客体与主体是相对立的。作为认知的客体不仅独立于意识,... “哲学就像一只猫头鹰,总是在黄昏起飞”。这句黑格尔的名言对于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来说,有着特别具体的历史意涵:笔者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就是一只德国的猫头鹰,起飞于启蒙运动的黄昏。黑格尔出生的年代,德意志文化正处于所谓的“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的变革之中... 能够读懂这本书,并写下自己的感言,这还不是我现有的功力能做到的。但觉得以下言论够不够我受用: “黑格尔的体系,只是通过玩辩证法的游戏构建起来的,意识的展开至于历史的终点被理解为人的逻各斯与神圣逻各斯在黑格尔本人身上达到同一,从而奥秘的历史遭到了歪曲,事实上... 第1页 对于记忆力极差的人来说,笔记是个没办法的办法。 -----------------------------译者导言 黑格尔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的恐怖”是由前一阶段注重抽象理智、抽象的个人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其必然发展到它的反面,即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 著书目的:促使哲学接近科学的形式 1。 如今人的目光过于执着于世俗事物了,从精神之如此易于满足,我们就可以估量它的损失是如何巨大了。 然而这种感受上的易于满足或给予上的如此俚吝,并不合于科学的性质。谁若只寻求启示,谁若想把他的生活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坛加以... (某次课程论文) 思路和出路:主奴关系和黑格尔体系的终结 摘要:密纳发的猫头鹰在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里起飞,自在阶段的绝对理念经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异化和辩证发展,在“黑格尔哲学”这一环节(或契机)的绝对精神中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这种完成和终结可被视作是黑格... 以前断断续续读过一部分,今年年初花了两个月细读了五分之四,(当然在这期间还有别的书在看),发现倒头来还是一头雾水。虽然有前面的导读,也看过无数人的讨论、论文、解读和简写,但亲自读来还是困难重重、异常吃力。 虽说学分析哲学的人不必读此书,但是当看到Brandom在匹... 《精神现象学》笔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版。 【文中标引号的才是原文,标页数但没有标引号的指从某页概括。】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伪科学的体系】 黑格尔论“真理”: 为说明黑格尔独特... 大致說來,當前一個對象和那種對它的知識過渡到另一個對象,人們就說,經驗是在後一個對象這裡形成的,而他們的意思是,對於前一個對象的知識使得起初那個自在體成為一種為著意識而存在的東西,這種情況本身應該轉變為後一個對象。 Der Üergang nämlich, von ersten Gegenstande und dem Wissen demselben, zu dem andern Gegenstande, an dem man sagt, daß die Erfahrung gemacht worden sei, wurde so angegeben, da.. 2014-09-22 17:09 2人喜欢 大致說來,當前一個對象和那種對它的知識過渡到另一個對象,人們就說,經驗是在後一個對象這裡形成的,而他們的意思是,對於前一個對象的知識使得起初那個自在體成為一種為著意識而存在的東西,這種情況本身應該轉變為後一個對象。 Der Üergang nämlich, von ersten Gegenstande und dem Wissen demselben, zu dem andern Gegenstande, an dem man sagt, daß die Erfahrung gemacht worden sei, wurde so angegeben, daß das Wissen vom ersten Gegenstande, oder das für das Bewußtsein des ersten an sich, der zweite Gegenstand selbst werden soll. 這句話,先剛譯本錯誤嚴重:首先,先譯本把黑格爾的觀點錯置成了慣常的理解(『而他們的意思是』),而慣常的理解——據第87段起首一句——又是黑格爾要予以撇清的;若照先譯本這麼翻譯,豈不是黑格爾要撇清自己的觀點了嗎? 實際上,這句話的主句是: Der Üergang nämlich, von ersten Gegenstande und dem Wissen demselben, zu dem andern Gegenstande... wurde so angegeben...(從第一個對象及對該對象的知識向另一個對象的過渡……曾被[我們]這樣子來陳述……) 這裡用了一個被動態的過去式:wurde... angegeben(曾被……陳述) 曾被誰陳述呢?據先譯本,是被『人們』(man)——『他們的意思是』, 但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表明,不是被『人們』(『他們』),而是被『我們』,也就是被以『我們』為名的黑格爾。 我們先來看看陳述的內容: daß das Wissen vom ersten Gegenstande, oder das für das Bewußtsein des ersten an sich, der zweite Gegenstand selbst werden soll(對第一個對象的知識,或第一個即自者的對意識的存在,應當成為第二個對象) 這個陳述的內容也就是黑格爾在第86段末尾中的論述: ... er hört auf, das an sich zu sein, und wird ihm zu einem solchen, der nur für es an sich ist; somit ist dies: das für es Sein dieses an sich, das Wahre, das heßt aber, dies ist das Wesen, oder sein Gegenstand. Dieser neue Gegenstand enthält die Nichtigkeit des ersten, er ist die über ihn gemachte Erfahrung.(第一個對象不再即自地存在,而變成為這樣一種只對意識才即自地存在的對象;因此,這個即自者的對意識的存在就是真的東西,但這也就是說,即自者的這種對意識的存在乃是本質,乃是意識的[新]對象。這個新的對象包含了第一個對象的虛無化,它是超過第一個對像而形成起來的經驗。) 所以,當黑格爾說Der Übergang... wurde so angegeben...(過渡……曾被這樣子來陳述……)時,他是指在前面第86段陳述的觀點。因而這是黑格爾的觀點、『我們的』觀點,也是對何謂經驗的正確理解。只是在這句之後黑格爾才談起慣常的理解: Dagegen, es sonst scheint...(與之相反,通常情況下卻顯得是……) 而在這裡,sonst也不是『否則、不然』的意思,而是『通常地、一般地』。 其次,這句話中的一個從句: an dem man sagt, daß die Erfahrung gemacht worden sei(就這種過渡人們說:經驗形成起來了) 先譯本對這個從句的翻譯也有問題,把意思上指代der Übergang(指代它的第三格)的dem,錯誤地理解成指代dem andern Gegenstande。 最後,是什麼轉變成了新對象?按照黑格爾的意思,是『對第一個對象的知識』(das Wissen vom ersten Gegenstande),或者說,是一種新的即自者——『第一個即自者的對意識的存在』;但先譯本卻是:『這種情況本身』,也就是他所謂的『對於前一個對象的知識使得起初那個自在體成為一種為著意識而存在的東西』。後者乃是對das Wissen vom ersten Gegenstande, oder das für das Bewußtsein des ersten an sich的嚴重意譯 因此,我們將這整句話重譯如下: 從第一個對象和對該對象的知識向另一個對象的過渡——就這種過渡人們說:經驗形成起來了——曾被[我們]這樣子來陳述:對第一個對象的知識,或第一個即自者的對意識的存在,應當成為第二個對象。 我们现在要观察的这些环节,首先在纯粹意识的内部呈现为思想或自在存在者,然后在现实的意识里面呈现为客观的本质。 Diese Glieder sind sowohl wie sie zunächst innerhalb des reinen Bewußtsein als Gedanken oder ansichseiende, als auch wie sie im wirklichen Bewußtsein als gegenständliche Wesen vorgestellt werden, zu betrachten. 譯者將這句話改動過大,個人認為不是很妥當。據原文應為: 既要如它們... 2013-11-21 07:49 2人喜欢 我们现在要观察的这些环节,首先在纯粹意识的内部呈现为思想或自在存在者,然后在现实的意识里面呈现为客观的本质。 Diese Glieder sind sowohl wie sie zunächst innerhalb des reinen Bewußtsein als Gedanken oder ansichseiende, als auch wie sie im wirklichen Bewußtsein als gegenständliche Wesen vorgestellt werden, zu betrachten.譯者將這句話改動過大,個人認為不是很妥當。據原文應為:既要如它們最初內在於純粹的意識而被表象為一些思想或一些即自存在著的成員,又要如它們在現實的意識中被表象為一些對象化的質體那樣,來考察這些成員。縮略則為:Dieser Glieder sind... zu betrachten.要……考察這些成員。 所以这条道路可以被看作是一条怀疑之路,或更确切地说,一条绝望之路:但凡在这条道路上发生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加以怀疑的,但意识在这个或那个所谓的“真理”上面折腾一通之后,不出大家所料,怀疑重新消失了,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个“真理”,以至于事情到头来还是从前的样子。 Er kann deswegen als der Weg des Zweifels angesehen werden, oder eigentlicher als Weg des Verzweiflung; auf ihm geschieht nämlich nicht das... 2014-03-19 09:05 1人喜欢 所以这条道路可以被看作是一条怀疑之路,或更确切地说,一条绝望之路:但凡在这条道路上发生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加以怀疑的,但意识在这个或那个所谓的“真理”上面折腾一通之后,不出大家所料,怀疑重新消失了,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个“真理”,以至于事情到头来还是从前的样子。 Er kann deswegen als der Weg des Zweifels angesehen werden, oder eigentlicher als Weg des Verzweiflung; auf ihm geschieht nämlich nicht das, was unter Zweifeln verstanden zu werden pflegt, ein Rütteln an dieser oder jener vermeinten Wahrheit, auf welches ein gehöriges Wiederverschwinden des Zweifels und eine Rückkehr zu jener Wahrheit erfolt, so daß am Ende die Sache genommen wird wie vorher.這條道路可以被視作懷疑之路,或者更根本地說,絕望之路;在這條道路上所發生的,不是慣常在懷疑之下被理解的那類東西——這個或那個所謂的真理之動搖,在那種動搖之上出現了懷疑的徹底的重新消失以及向之前真理的迴轉,以至於最後事情重又如原來那樣被看待。 1817年初,黑格尔赶在书稿的排印和装订之前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寄给出版社…… 筆誤或排印錯誤,應該是1807年。 2013-11-14 13:32 1817年初,黑格尔赶在书稿的排印和装订之前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寄给出版社…… 筆誤或排印錯誤,應該是1807年。 【精神现象学】读书笔记·序言部分:论科学的认识活动 译本:先刚译本,偶尔参考贺王译本 序言部分(下文括号内所有的内容都是我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鉴于我是第一次读,所以括号内容可能都不具备参考意义): 开篇[11]:黑格尔对传统的写作序言的方式提出批评,认为以往序言中对写作目的、写作原因和与论著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是一种“史料性的汇报”(这个和如今的毕业论文开头倒是有很大的近似性,不知道黑格尔看到了作何感想),... 2018-05-27 21:08 【精神现象学】读书笔记·序言部分:论科学的认识活动译本:先刚译本,偶尔参考贺王译本序言部分(下文括号内所有的内容都是我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鉴于我是第一次读,所以括号内容可能都不具备参考意义):开篇[11]:黑格尔对传统的写作序言的方式提出批评,认为以往序言中对写作目的、写作原因和与论著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是一种“史料性的汇报”(这个和如今的毕业论文开头倒是有很大的近似性,不知道黑格尔看到了作何感想),而这样的汇报只关注写作的结果,没有关注具体展开的过程,而这和黑格尔的观念是完全冲突的。而同样,聚焦于“写作结果”的哲学论著之间的比较,会让人的思维关注“真”与“假”的对立,从而看不到哲学论著之间思想的进步发展性。因此,黑格尔批评完之后直接“开大”:用花的例子表明了有机统一体的特殊性质:各个环节不是处于矛盾的对立中,而是既存在差异,但是又是一种特定的对概念(本质)进行把握的方式。以往的评判一个东西的方式,是超然于那个东西之上,仅仅立足于它和他者的差异性进行评判,而没有进入到这个东西本身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评判当然是非常轻松的,而理解事物是更困难的,结合评判和理解,将事物加以呈现(一个特殊的Hegel概念),则是最困难的。一个转向[14]:黑格尔认为教化是改变之前的固有思维的方法,必须认识到普遍性,领会事物的内容。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原有的表面性的评判还是可以存在,而概念是指向“经验的根基深处”的标志。真理的实存形态一定是一个科学的真理体系,而哲学也相应的离开“爱知识”这个名号,成为现实的知识。在此黑格尔对古希腊哲学传统进行了一个回应,而他所使用的“科学”概念,意指一种终极的系统性知识,也可当做一种“智慧”,而非日常意义上的经验性科学。一个断言[15]:真理只有在概念那里才获得实存的要素,而黑格尔认为这个观点和雅可比等人追求的“理智直观”是根本上背离的,后者追求一种跳过概念直接用感触和直观来把握真理的方式,这种哲学追求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从而只能具有偶然性的内容,而且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东西,是完全离开了现实,默认了现实和上帝之间的分裂的(一种斯多葛式的思想)。黑格尔对这种思想进行了简略的批评后,回到之前所述的科学体系的开端,亦即精神的开端:一个单纯的概念。这是一个现实性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注定会展开自身(虽然它还没有到达自己的终点)科学作为一种理性知识必须要通过知性来过渡[20]:科学不应该是私传秘学,而如果要为大多数人理解,科学就应该展开自己的开端概念。而这个开端概念必须通过知性来展开,因为知性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自我(知性的东西是常识),所以每个人都是具有知性的存在者,就算他之前不具有科学意识(理性意识),他也可以以知性为自己和理性意识之间的桥梁。【黑格尔将知性视为一种人皆具备的能力,但是理性知识不是,理性知识本身必定是伴随科学性的从本质到实存的运动过程】对科学的批评者的批评,主要针对“单调的形式主义”[21]:有两种人批评科学,一种强调材料,另一种强调认知主体,前者失败了,因为通过丰富的材料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的本质,而后者铺陈材料,没有注重科学自身的发展性。(兼及对谢林的错误批评:认为绝对者之内是完全同一性,没有认识到差异性)为了消除这种错误的认识活动(运动),必须对认识本身开端(我目前认为“这个普遍观念”指的就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即之前讲过的“单纯的概念”,但是这个理解可能有误)进行一番考察,如此才能更方便领会它的展开的过程。【重要】消除形式主义,回头考察认识活动的开端[23]:“一切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相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而且同样也理解和表述为一个主体”(这是序言中直接出现的,必须经由整个精神现象学考察才能得出来的一个结论)【这句话是黑格尔非常伟大的思想。真理不但是实体也是主体,意味着黑格尔尝试弥合笛卡尔以来哲学中对于“主体”和“客体”乃至“本质”之间的分裂,尝试统一斯宾诺莎的实体哲学和康德的主体哲学。而且黑格尔通过这句话同一了“本质”和“现象”,也为他后面论述思维即存在做了铺垫。总之这句断言非常重要。】【没有理解实体性内部包含知识的直接性(普遍者)和知识的对象的直接性(存在)的含义,为什么要揭示这两重直接性,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实体作为主体,是一种单纯性的否定性。单纯性意味着,实体在自己设定自己,而否定性则说明它不断经过中介而转变为他者。这种自设定的运动就使它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了(主体的“本质”就是自己设定自己)。自在存在和自在体:不能满足于停留在开端[24]:“形式等同于本质”不代表我们可以舍弃形式而直观本质,因为形式和本质不是在完全相等的意义上等同的,而是本质作为开端,形式作为本质丰富自身的发展过程,本质通过形式才能被理解为一个现实的东西。自在存在自身的本性不包含“让自己成为一个自为存在”的必然性。【我理解有误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之间的发展的必然性难道是外在地提供的吗?还是说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只是两种形态,而自为存在要更高一级?】论“中介活动”:中介活动本身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也是主体用来设定自身的运动所凭借的活动,它是一种一致性的转变过程。从花蕾转变为花朵是中介,但是花朵转变为一只猫就不是中介活动了,必须有“一致性”胎儿是自在的人,而经过了教化的成年人是自为的人,自为的人把自己造成了他自在所是的东西。(这才是理性的现实性)对前述的总结[26]:“理性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行动”!在此黑格尔回到亚里士多德传统,把目的从一种“目的因”的角度上进行考察,认为目的就是自己推动自己的一个主体。(这个观点很重要)在理性的行动中,开端就是目的,目的就是结果,而从开端而来的任何行动都是合乎目的,即合乎结果的,所以开端就是结果(在单纯性和一致性的意义上)通过主体的两重含义,对费希特做出一个批评[27]:延续之前对于“绝对者是主体”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即把这个“主体”直接设定(想象)成一个特殊的主体,比如上帝,而忽略了这个主体所指代的真实内涵:一种运动或者自身反映。上帝这个“主体”的内涵必须通过他的谓词来确定,而这种想象或者“揣测”只是外在地把谓词附加给上帝,因而说“上帝是永恒者”、“上帝是爱”,然而上帝这个“主体”还没有经过一种严格的从它的本质返回自身的运动,所以黑格尔说这是一个“无意义的发音”。这里不是在贬斥上帝这个概念,而是在贬斥这种未从本质出发而直接对主体的一种滥用。在黑格尔看来,上帝就是一种经过了中介之后返回自身的主体,而未经中介的开端更应该叫做“一”、“纯粹的概念”、“存在”等等...从这个区分,黑格尔返回来强调:一个知识必须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无论是对一个开端的展开或者反驳(事实上,反驳本身也就是一种展开),都是非常必要的,体系的基础仅仅是体系的开端而已,我们不应该停留于“一”,而是要把它真正发展成为“上帝”【重要】“绝对者即精神”,精神势必发展成一门科学(精神现象学)[28]:在论说了精神是一种现实性,且是对于我们而言自在且自为的存在之后,黑格尔做出了一种区别:对我们而言是自在且自为的存在;对自己而言是自在且自为的存在。对于前者而言,当我们意识到精神从本质开始自己制造出它的内容,它就对我们而言是自在且自为的存在了。但是精神必须同时以自己为对象,必须把自己制造自己的这个活动当成一个客观的要素,而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臆想。在这里,精神即是思维的主体,也是自己思维的对象,它必须发现自己本身中发展的规律,如此方能使自己对自己而言,是自在和自为的存在。当精神对自己进行了完备的考察之后,它才能从开端走到当下,认识到自己就是精神,而自己运动的本质就是属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这个时候,关于精神的发展本身才能成为科学(科学里面必须要有客观的要素)。所以黑格尔的言外之意是,精神现象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要免疫“我们”自身对精神发展的干预,“我们”只扮演一种消极的角色,而真正的发展过程是精神完全自行完成的,这样才能让“我们”观察者的主观性不加之于精神的发展,从而让这个发展真正能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科学(黑格尔仍在是在[14]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个概念)和自然意识的对立,以及这个对立应该如何化解[29]:一上来黑格尔直接给出了一句内涵极深的断言“在一个绝对的他在那里进行一种纯粹的自我认识活动,这个以太是科学或者说一种普遍知识的基础和根基”。首先,“以太”概念在黑格尔那里指代一种不知其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在该句中,体现为一种把自己的认识对象认为绝对的他者存在(实际上就是自己本身)的精神。其次,这个以太并不是科学,但是它又是科学的基础,所以黑格尔下面的论述就是,这个以太为什么是科学的基础,以及,它要如何才能变为科学。首先,这个以太和真正的科学之间只有完满性的区别,以太就是本质,而科学就是返回到自身的主体。而精神的科学的基础也是这样一种以太,在这个以太(要素)里,作为开端的精神还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精神,但是它又将逐渐发展自己,后来它会意识到自己是精神。但是,这种作为开端的自我意识(在后文可以看到,这个是感性确定性)和科学本身是根本背离的,因为这个开端把一切对象对视为绝对的他者。而科学必须要和这个开端合并,科学必须要表明,这个开端隶属于科学本身,且势必会发展成科学。如果科学要具备现实性,它就不能仅仅是一个开端或自在体,而自在体必须脱离自身发生外化,把自己作为自己的对象,这个外化的过程必然会引入一个在认识自己的“自我意识”,所以自在体必须和自我意识合并为一个单一体,才能产生科学。精神现象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的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在其中,作为开端的感性确定性发展自己,产生了“自我意识”,然后开端和自我意识又合并为单一体,最后才真正达到一种具备现实性的科学。【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精神的这个发展路径在黑格尔那里是后于逻辑学和自然哲学的,但是在此却作为一个起点被提出来了,精神现象学何以被称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呢?我目前的理解是,“科学”这个概念的使用已经预设了在认识的“我们”,因为科学是对于人的科学,而人反思科学本身肯定就会先从自我意识(此时自我意识已经被发展出来了)和科学的对立出发,所以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意识本身的科学,它是我们反思科学的起点,在这种意义上才能称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现象学中的事物运动并没有直接引取“逻辑学”中的已知结论,而是重新揭示了一次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它是一门自洽(或者说自给)的科学。“教化”之于个体和实体的双重含义[32]:教化之于一个个体的内涵在于,作为一个已经经受时间发展的个体的实体(说的明确一点,就是一个人,因为在人诞生之前,教化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诞生之前,普遍精神也有它自己的财富(自然界的发展),所以,一个个体的教化首先要让它理解在它之前已经有的普遍精神的财富(当教化成为可能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回望和消化,但是并不做更多的逗留)。但是,考虑到接受教化的个体只是普遍精神的未完满状态,教化必然要求它转变和发展自身的实存。所以之前个体消化了往前的财富,把握到了自己的实体之后,就势必要发展这个自身实体,以期达到普遍精神,这一点是之前所未言明的。之前讨论的发展运动都是从本质到实存的运动,是教化之于个体的含义,但是现在我们要开始讨论第二重含义,就是从普遍精神的角度来看教化,对个体的实存做出扬弃(因为它还不是最终形态)。【教化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有两个阶段,首先是从本质到实存,然后是扬弃实存,达到更高的形态】开始对于实存的扬弃[35]:一种没有经过扬弃的实存,具有和之前消化的财富一致的特性,即一种“尚未经过概念把握的直接性”,而黑格尔把这个等同于一种“表象”。而实存作为一种表象存在的时候,它就被定义为一种常识,由于它已经是实存,人们对于它没有兴趣,但是这种兴趣的缺失是知识想要批评的行为,因为知识是一个普遍自主体的行为,它不是囿于当下的,它对当下的实存肯定要具备兴趣。所以知识源于对常识的批判。【这段论述极其精彩,关键概念在于表象、实存和常识。黑格尔对笛卡尔的自我怀疑做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脱离了主体的主观性(我想自我怀疑,来提供哲学的起点)来赋予一种更深刻的必然性(知识本身就源于对常识的怀疑和发展)。最核心的思维起点就是“知识”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为一种普遍自主体的行为,知识肯定要超越当下的实存,在这里,一个渺小的人的求知行为具备了一种神性(一种比喻意义上的神性),从这里甚至可以谈到苏格拉底那时的求知传统,虽然无知(尚未达到绝对精神),但是无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开始朝着绝对精神运动)】从古代和现代学习方式的差异来论述一种完满的教化[37]:古代的教化是一种彻底的教化,在那时,自然意识对自己实存的每个领域进行思考(这里指的是一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吗?),而现代的的学习并没有关注到实存,而是揭示不同抽象形式的直接的内核,且没有把它们加以联系(这里可以直接举例成不同的学科的内核吗?比如学物理学、植物学,都没有把学科的内核联系起来,然后超越自身,而是停留于一些消极的积累式的学习。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所以黑格尔说,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让个体从感性的变成思维着的(在黑格尔看来,现在大多数个体都是思维着的了),而是让思维着的个体继续去反思实存,从而重新开始流动,让普遍者得以实现并转变为精神。然后黑格尔马上补充说,让思想重新流动更难,因为现在的思维把那些否定性的环节都当做实体(实体就是一种已经返回到自身的主体),没有意识到它们还只是环节,它们在思维中已经固定下来了。让这些否定性的东西变为肯定性的,把它们重新作为环节来思考,这些思想才会转变为概念。对直接的实存的反思,让实存重新开始流动,就是精神现象学的第一部分(从目录可以看到,这部分是“意识”,下一部分是“自我意识”。在第一部分中,意识和它的对象是处于对立状态中的。)。之前黑格尔都在进行预备性的工作,而预备性的工作并不是无用功:正是预备性工作中发现的,以往普遍精神“财富”中体现出的一种环节之间的发展必然性,使得精神不再固执地把实存当成常识,而是重新把实存置入环节之中,来延续那个向真正“知识”的发展之路。所以,现在才真正从实存出发,开始建立科学(因为之前的思考都是在实存的角度上往前思考,即“第一种教化”,而现在才真正是从实存开始思考,即“第二种教化”)精神现象学的开端(实存)和它的终点(知识)[38]:从实存出发是精神现象学的第一部分,黑格尔定义了,精神的实存就是意识(并不是自我意识)。而意识中存在着知识和客观事物的对立,这一部分的科学可以概括为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意识所理解的东西,都包含在意识自己的经验里,而包含在意识的经验里的,仅仅是精神性的实体(因为意识是一种单纯的思想,包含在它里面的只能是思想中的单纯事物,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有没有偏差)。所以,实体就是意识的对象。而精神性的实体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运动,(精神性)实体自己转变为一个他者,同时以这个他者为对象,这是由精神的本质决定的。实体在努力的表明自己是一个主体,当它完整表明这一点,亦即实存和本质完全一致的时候,精神才真正的“存在”了,在黑格尔的定义里,存在就是这样一种完全经历了中介运动的概念。意识的对象发展成真正的知识,意味着精神现象学结束了。而“这整个过程就是逻辑学或者思辨哲学”。在这里表明,精神现象学中已经独立地体现出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思想,在意识不同形态之间的运动中,体现出了逻辑学的规律,尽管这个规律并非从一种无预设的思维中经过推导而产生。哲学真理和数学真理、历史真理的不同:以“否定性”和“虚假性”概念为切入点[40]:由于上文讨论到了意识运动中的否定性,而人们经常把否定性看成一种虚假的东西,黑格尔有必要揭示否定性运动的必要性以及,否定性在何种意义上不是虚假的。首先黑格尔对“虚假”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虚假本质上就是实体的他者,而实体的他者和实体的不一致,本质上就是实体的一种区分活动,所以虚假并没有和实体构成对立。【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论点,虚假直接的就是实体的他者和实体的不一致,在这里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虚假是不属于这一个实体的他者和实体本身的不一致吗?只能理解成,黑格尔这里的虚假并不是一种语言涵义判断上的真实和虚假,而是实体发展过程中的虚假,亦即一种否定性过程】黑格尔进而认为,虚假就在真相之中,但是当虚假被克服,实体返回自身之后,虚假也不再是虚假了,所以不能说虚假是真相的一个环节(如果说虚假是一个环节,那么虚假必须实在,作为一个特殊的形态而存在,但是事实上虚假只是实体运动中必然被克服掉的一个步骤)。同样,也不能说“真相是真实和虚假的统一”,甚至不能说“存在与思维的统一”这样的表达,因为统一之后,被统一的两者也不再是自身了,所以对它们的称谓必须更换。论证了虚假是一个必经的中间过程后,黑格尔提出,“独断论”是一种认为真相可以被直接认知,而不用经过否定性过程的理论。在历史真理和数学真理那里,也不能仅仅用独断论的视角来看待结论,因为历史真理和数学真理,如果脱离了得出真理的认识过程,那结论也不是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了。最后黑格尔对数学真理进行了一番长篇论证,核心观点在于,1、数学真理中存在着“证明过程”和“定理结果”的割裂,证明过程被视为外在于定理的环节,这和哲学真理是不同的。2、数学的这个割裂,原因在于它的目的和材料匮乏,数学的目的在于“分量”,材料是“空间和单一体”,而分量概念和数学对空间的研究方法都是不关乎本质的,和哲学恰恰相反,哲学讨论的都是关于本质的规定,而关于本质的规定肯定会从本质出发体现为一种不断历经否定性的运动。对哲学方法做出更多的说明,兼而批评谢林和费希特哲学[47]:黑格尔批评了以往哲学体系中一些对概念的滥用情况,他延续[23]部分对单调的形式主义做出的批评,认为这种形式主义对谓词(是谓词而不是概念,因为这些谓词并没有表达出它们自己的本质)不加以深思,仅仅在表面上把范式和谓词互相连接,做出“磁铁有磁力”这样的论断,但是却没有回过头考察“磁力”这个谓词本身的意涵。而忽略概念内涵,把所有概念在表面上相互使用,最后就会造成一种纯粹的同一性(在这里似乎是对谢林的主张做出批评,我对谢林不太了解,留待日后拓展)。这种图表式的知性的运用并没有说出对象的内在必然性,只是超越于对象之上,满足于一种空洞的概观。【重要】“存在即思维”的真正含义[53]:实体是主体,实存着的实体(即存在)是一种自身一致性(本质和实存的一致性),自身一致性是一种纯粹的抽象,而纯粹的抽象就是思维(这个论断让人非常迷糊,为何自身一致性是一种纯粹的抽象,而纯粹的抽象何以就是思维?概念的跳跃在此似乎没有基础)。实存由于“质”才能成为实存,才能和其他实存区别开来,而质并非外在于实存的东西,所以实存其实是自己为了自己而存在的,或者说实存的存在是因为它和自身之间有单纯性,而这就是思想。【这段有一个预设的对思想的定义,我尝试着加以发挥一下:一个思想有别于另一个思想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两个思想各自的“质”有所不同,思想的存在立足于自己和质之间的单纯性。而实存的定义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实存就是思想】也因为实存就是思想,所以存在即思维(注意实存不等于存在,思想不等于思维,但是可以说思维是思想的集合,存在是实存的集合吗?)这个论断得到了概念的把握。黑格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挥:实存势必还要发展自身,发生转变,而这个过程又是知识的对象。因此知识和它的内容本身是同一个事物,并没有割裂(在数学中,知识和内容似乎就割裂了)。黑格尔接下来就说,“知识即沉浸在内容中,也返回到自身之内”,这体现了知识的一个狡计:沉浸在内容中是因为知识以内容(实存的发展运动)为自己的对象,而返回到自身之内是说知识和它的内容之间是有一致性的,内容朝着知识运动,所以知识并没有脱离开它自身。所以,知识表面上并没有活动(活动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概念的发展行动?知识不活动,不但是因为它不需要活动了,更是因为它知道自己的活动肯定会否定自身。所以知识不动,它看着其他规定性在活动,然后都被自己否定掉,难怪说知识是狡计),但是知识非常清楚内容的发展势必会否定当下的环节,达到新的环节。【在这个论述里,知识似乎是作为一个观察者,那它是不是就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现象学家的知识了?不然知识如何能体现出这样的对于内容的狡计呢?关键在于黑格尔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知识”这个概念的呢?】【重要】合乎知性就意味着合乎理性[54]:因为实存是由质决定的,而实存又是思想,所以实存的知性就是以质为对象,也只可能以质为对象。而这里的质也就是本质,所以知性是以本质为对象的。在阿那克萨戈拉的体系里,知性是努斯,质被他的后人发挥为“种”。知性是一种单纯性的思想,它从实存的质出发,自己规定自己(质),而这样的自我规定的单纯性思想就是概念。所以,合乎知性其实是一个转变过程,而作为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合乎知性就意味着合乎理性。【合乎知性是一个转变过程,意味着合乎知性的存在会不断转变自身,直到成为概念(成为概念的意思是,它意识到了自己的转变并不是变为他者,它知道了自己就是单纯性的思想)。而由于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是遵循黑格尔的“逻辑必然性”的,所以合乎知性就意味着合乎理性(“唯有逻辑必然性才是合乎理性的东西”)】科学的正确方法是承担起概念的劳作[56]:在科学方法中,对一个概念的使用必须以弄清楚概念的内在必然性为前提,否则科学可能会陷入形式主义,如此以来,科学方法所发现出来的真理就是不可反驳的。科学方法所劳作的概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诸如“自在存在”、“自为存在”等等,因为这些概念才是单纯的规定性,它们自己会展开运动。材料式思维、推理式思维和哲学思维(概念式思维)是不同的,材料式思维无法凸显出思维的自主体,是一种过于依赖内容的没有自由的思维,而推理式思维又太自由了,凌驾于材料之上。黑格尔鼓励推理式思维回到材料中,把内容和自由结合起来,让内容自己推动自己,而思维在一遍观审。思维观审这个主张在[58]前后重新强调:推理式思维自己就是自主体,它用否定式的思维否定了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回到空洞的自我之中;而推理的肯定式思维中,自主体是一个被表象出来的主体(主词),主体作为一个基础操作着其他各个谓词;而概念式思维中,概念就是对象的自主体,在这样的思维中,主体自己会发展成谓词,而在认知的自我就转而充当主体,这里有一个双重主体的结构,后一种主体无法完全取代前一种而存在,因为它发现在谓词中仍然是前一种主体,所以认知的自我应该和内容的自主体合并起来,自我仅仅充当一种观审员的角色,看着谓词继续发展自身,所以认知自我不能担任自在存在。【这是序言中最让人困惑的段落,认知着的自我何以转而充当主体的角色,而且似乎停留于一种非自为的存在,任凭谓词继续发展?为什么认知着的自我不能以自为存在的形式发展自身,而要满足于充当观审的角色呢?即使黑格尔的意图在[60]表明的很清楚,但是这样的设定何以可能,且为何必然,现在看来是尚未清楚的。】举例(上帝是存在)说明了思维和谓词、主体的关系[60]:黑格尔揭开了之前的论证的迷雾,他想要表述的意思是,对于思维而言,谓词同时就是主体。而作为一种第二主体的思维,自己并不会过渡到谓词,因为它不是自主体,而是替代原有的主体的位置的一个角色。所以,思维应该深入到内容之中,而不是以一种形式主义或者说推理的立场来对谓词进行不加反思的使用(因为思维很可能自以为是谓词的主体,它和谓词之间依然有一种“主体-对象”式的关系,但是黑格尔澄清了,谓词并不是思维发展出来的,而是谓词自身的主体发展出来的。思维应该仅仅充当一个不发展自身的观审主体)。哲学著作难懂的原因[60-67]:哲学著作中的命题很难理解,因为作为一个命题,它摧毁了以往的有关于命题的通常意见(主谓对立)。在哲学命题中,思维应该收到遏制,仅仅担任主体,而这个遏制恰恰是不正当的内部直观被提出的根源([61])。【命题应该被理解成一个辩证运动,可是为什么哲学阐释会导向内部直观呢?是因为思维很可能不满足于仅仅充当主体而观审命题的自然辩证形式,而是想充当命题的唯一的主体吗?不理解这种遏制的思维会发展成内部的直观,从而创造出一个虚假的真相?】哲学研究有两个不正确的范式,一个就是上面说的一种内部直观,它虚构真相,另一种就是推理式的思维,它不涉及真相。哲学研究是一条漫长的教化之路,它势必需要充分的学习和训练,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可以直接从一种“自然理性”直接开始。当下哲学的敌人有二,一是一种“启示哲学”的立场,依赖灵感和直观;另一种是依靠健全的人类知性,意图直接得到一些结论。这两个立场都没有对概念进行真正的思考,而科学存在的基础恰恰是概念的自身运动。所以,黑格尔也许会认为只有自己的哲学是真正的科学。这两个立场的主要代言人都是一些所谓的“哲学家”,而不是大多数的公众,黑格尔对哲学教化公众持有非常耐心的态度,当然,他也没有对公众个体抱有太多的指望。 1817年初,黑格尔赶在书稿的排印和装订之前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寄给出版社…… 筆誤或排印錯誤,應該是1807年。 2013-11-14 13:32 1817年初,黑格尔赶在书稿的排印和装订之前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寄给出版社…… 筆誤或排印錯誤,應該是1807年。 1817年初,黑格尔赶在书稿的排印和装订之前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寄给出版社 昨天看了一遍译者序言,1817年应该是1807年吧。@罗北山 老师曾经指出这一点,但是好像那条笔记不知何故删除了。 2013-11-22 10:34 1817年初,黑格尔赶在书稿的排印和装订之前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寄给出版社 昨天看了一遍译者序言,1817年应该是1807年吧。@罗北山 老师曾经指出这一点,但是好像那条笔记不知何故删除了。 第五章第三節的這個標題,原文為: C. Die Individualität, welche sich an und für sich selbst reell ist. 贺麟、王玖興譯作「三、自在自为的实在的个体性」, 其實這個標題也可以譯作「C. 本身即誠實的個體性」。 an und für sich和reell在黑格爾這裡,都是一語雙關。前者除了「自在自為的」含義外,也有用作義同an sich的時候,相當於「本身的」;而後者除了有「实.. 2013-11-14 13:42 C.个体性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自在且自为的存在 第五章第三節的這個標題,原文為:C. Die Individualität, welche sich an und für sich selbst reell ist.贺麟、王玖興譯作「三、自在自为的实在的个体性」,其實這個標題也可以譯作「C. 本身即誠實的個體性」。an und für sich和reell在黑格爾這裡,都是一語雙關。前者除了「自在自為的」含義外,也有用作義同an sich的時候,相當於「本身的」;而後者除了有「实在的」含義外,還有「誠實的」意思。而這乃是對應於該節所討論的意识的Ehrlichkeit(誠實)论题的。實際上,除了這個標題例外,黑格爾在該節正文中談理性意識的實在性,用的都是形容詞「real」(實在的),而非「reell」,由此更可反襯標題中使用這個詞的特殊含義。「即且對自地(自在自為地)就實在的個體性」這一含義,是針對理性章的前兩個階段而言的,也就是說,理性的確知所包含的那種實在性,已不再限於觀察意識的即自的階段或行動意識的對自的階段,而進入到即且對自的階段。而「本身即誠實的個體性」這一含義,則主要針對精神動物的王國中意識的那種盲目的誠實。 意识终于以一种真实而又完整的方式认识到了内在自由和外部自由,认识到现实性是它的自为存在。 这句好像把整个意思译反了。 2019-01-13 01:15 意识终于以一种真实而又完整的方式认识到了内在自由和外部自由,认识到现实性是它的自为存在。这句好像把整个意思译反了。 如果我们把正极称作电的概念,把负极称作电的存在 从上句看,似乎应该是“单纯的力”是电的概念,“正负极”是电的存在。 2018-12-31 16:00 如果我们把正极称作电的概念,把负极称作电的存在 从上句看,似乎应该是“单纯的力”是电的概念,“正负极”是电的存在。 这里的das gegenständliche Element不宜理解成“客观”。这里他的思路我认为接近于扎哈维对前反思自我意识的理解。前反思自我意识既不能全然对象化,但同时又能且必须能将自己一部分地对象化出去。 这样才能理解下一句话里的“对象在这个对象性的要素里获得其实存”。这个思路和扎哈维是完全一致的。 2018-11-02 20:13 这里的das gegenständliche Element不宜理解成“客观”。这里他的思路我认为接近于扎哈维对前反思自我意识的理解。前反思自我意识既不能全然对象化,但同时又能且必须能将自己一部分地对象化出去。这样才能理解下一句话里的“对象在这个对象性的要素里获得其实存”。这个思路和扎哈维是完全一致的。 这前一句里漏译了aber ebenso unmittelbar als VERMITTELTER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