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亚历山大·科耶夫 哲学、国家与历史的终结 [法] 多米尼克·奥弗莱 (Dominique Auffret) 2013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亚历山大·科耶夫
副标题:哲学、国家与历史的终结 作者:[法] 多米尼克·奥弗莱 (Dominique Auffret) 出版社: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8250 出版时间:2013 页数:504 定价:75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欧洲思想家,恐怕没有谁的命运像亚里山大·科耶夫那样奇异:他久享哲学盛誉,却从不追求学术职业;他讲授了六年“历史终结”,最后却转战政界;他致力于维护法国、欧洲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从未放弃过哲学思考。 科耶夫到底是谁?他意味着一种分裂的、谨慎而隐秘的存在:他出席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同时保留着双重的精神归属。有关他的种种传闻,是真实的烟火还是海市蜃楼?他点燃了——或者说为别人点燃了——怎样的火? 多米尼克·奥弗莱的传记致力于重塑这一无与伦比的人物的命运与传说。我们从中既发现科耶夫逸文遗稿的回响,也听到他曾思考与经历过的时代的喧嚣。本书不同于一般传记惯用的单纯的历史编纂,也并非对主人公精神发展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让科耶夫的思想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事件穿插对接,进而对他的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予以重构,通过现象学令人缭乱的叙事,重新解读多重分裂的科耶夫... 20世纪的欧洲思想家,恐怕没有谁的命运像亚里山大·科耶夫那样奇异:他久享哲学盛誉,却从不追求学术职业;他讲授了六年“历史终结”,最后却转战政界;他致力于维护法国、欧洲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从未放弃过哲学思考。 科耶夫到底是谁?他意味着一种分裂的、谨慎而隐秘的存在:他出席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同时保留着双重的精神归属。有关他的种种传闻,是真实的烟火还是海市蜃楼?他点燃了——或者说为别人点燃了——怎样的火? 多米尼克·奥弗莱的传记致力于重塑这一无与伦比的人物的命运与传说。我们从中既发现科耶夫逸文遗稿的回响,也听到他曾思考与经历过的时代的喧嚣。本书不同于一般传记惯用的单纯的历史编纂,也并非对主人公精神发展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让科耶夫的思想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事件穿插对接,进而对他的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予以重构,通过现象学令人缭乱的叙事,重新解读多重分裂的科耶夫,深刻揭示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多米尼克·奥弗莱 (Dominique Auffret) 生于1958年,现于巴黎执教哲学。 译者简介 张尧均 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译著另有《行为的结构》(合译)、《辩证法的历险》(合译)等。 084·“这些原则像一条红线贯穿了我的全部思想” 086·一个幻觉:笛卡尔与佛陀之间的对话 091·非实存 101·非实存的美学 110·综合艺术抑或建构主义艺术?从人民教育委员会到包豪斯 117·老海德堡 135·柏林-巴尔-巴比伦,“最受纳粹憎恨的城市” 143·反讽式的生存:浮士德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55·知识的生存成本 159·“选择的亲和性” 3巴黎:追寻绝对知识 163·奢华和安逸 168·“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中的矛盾 185·科耶夫的问题 188·“宗教大法官的寓言”,历史终结之迹象 208·物理学的非决定论与无对象的艺术:非实存原则的变化之源 225·毁灭与挑战。全球性的矛盾 II 41933—1939年的研讨班 238·新“果戈理” 245·对科瓦雷的恩情债 253·“言语” 256·承认之关乎人类起源的欲望满足: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 268·研讨班人物群像 5战争 281·智慧者的奥德赛之旅 283·必然性:出于冒死战斗的新博弈,1939—1945年 289·《法权现象学》,1943年 299·拉丁帝国的理想理念。面临德国新威胁而构想的一种特定欧洲理念 307·哲人与君主 6隐秘的科耶夫:历史的终结与政治,1945—1968 310·对安妮·穆沙的访谈 317·隐秘的科耶夫之一:历史的终结与回归动物性 317·“右翼的马克思主义者” 325·战后“落后国家”关于发展的意识形态 330·关于国际投资银行的理念 333·50年代初对贸易自由化与单一市场的贡献 335·对原材料价格理论的贡献 336·关于舒曼计划的策略1950年5月16日 340·1953年欧洲经合组织的欧洲试验。谋略家科耶夫 345·隐秘的科耶夫之二:对历史终结的反思:回归动物性抑或重获否定性? 345·概念与时间,或从科耶夫与施特劳斯的争论看智慧者与君主的关系 351·1946—1958年的第四共和国: 否定性的丧失或大众消费。智慧者的实用主义 354·在1958—1968年之间的第五共和国: 重获否定性或对日本式优雅的发现及其行动理论的结果 358·1958—1968年: 科耶夫的“戴高乐主义”与科耶夫在肯尼迪回合和联合国贸发会议中的行动 369·我的朋友奥里维耶·沃姆塞 III 7历史的终结与文化 374·生命 374·巴塔耶-科耶夫-格诺。“智慧或至尊性”,或两种笑声。科耶夫-拉康:被分析的分析师 398·智慧全书 398·科耶夫的知识体系纲要 427·游戏学校与革命游戏。1968年5月 440·智慧者之死 441·对雷蒙·巴尔的访谈,1989年3月 附录:年谱 450 参考文献 473 致谢 484 译名对照表 485 译后记 496 · · · · · · 补录,只记得翻译之佶屈聱牙与行文之疯狂摘录,还是直接读科耶夫的《导读黑格尔》比较好 其实总得来说是科耶夫的一本传记,而且是以生平为顺序进行编写的。写得比较啰嗦,没有把科耶夫的理论一针见血地写出来,本应该重视的地方却一笔带过,不是特别优秀的著作。 文 严搏非 《亚历山大·科耶夫:哲学、国家与历史的终结》终于在上周上架了。这部书几经磨难,曾经还一度以为做不出来了,但终于在7年之后,结成正果。 书的版权是在2006年就拿下的,今年已是2013年,中间已经续了一次版权了,这在当时拿这部书的版权时,是没有料到的。科耶... 科耶夫印象记 提起科耶夫,恐怕一般人都不大了解,百度百科至今似乎都没有关于他的词条。但如果说起欧盟、欧元,相信只要是有点基本文化知识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实际上,这些耳熟能详并影响着世界生活的政治、经济实在,科耶夫在它们出生前几十年就已经有所规划了。但如果... 来源: 《读书》2014年第6期 源网址: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40627108543.html 在几年前出版的那本广受好评的著作《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中,马克·里拉把亚历山大·科耶夫归入那些“危险的”思想家之列。在书的目录中他如此概述科耶夫:“... 在高等教育学校的研讨班上面对其听众时,为了介绍黑格尔的哲学,科耶夫在其第十一个报告的框架中,强调了黑格尔生命中突如其来的低沉时刻——看到这一点是令人惊奇的。在这个报告中,科耶夫强调了知识的生存成本及黑格尔“在其25岁及其30岁之间”所付出的代价:“黑格尔知道这一点,他谈到了这一点。但他也在一封信中说,这种知识使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谈到了一个完全消沉的时期……:一种直至失去所有的力量的”忧郁症”... 2013-12-19 18:57 在高等教育学校的研讨班上面对其听众时,为了介绍黑格尔的哲学,科耶夫在其第十一个报告的框架中,强调了黑格尔生命中突如其来的低沉时刻——看到这一点是令人惊奇的。在这个报告中,科耶夫强调了知识的生存成本及黑格尔“在其25岁及其30岁之间”所付出的代价:“黑格尔知道这一点,他谈到了这一点。但他也在一封信中说,这种知识使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谈到了一个完全消沉的时期……:一种直至失去所有的力量的”忧郁症”,它恰恰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不能接受绝对知识的观念所要求的对个体性,即人性的必然放弃。“ 通过与东方的佛教和斯拉夫哲学的接触,科耶夫已经形成了开创一个终极性的哲学体系的抱负 2018-04-07 03:29 纯粹观念不同于非实存概念,它是不可规定的,因此不应该把它与被巴门尼德合理地抛弃的虚无混为一谈。因为虚无是“非-全”(non-tout),或绝对的:非存在“概念,它意味着对纯粹观念的否定。 纯粹观念的辩证考察。纯粹观念几近于过去的“上帝观念”。 2014-08-08 15:19 纯粹观念不同于非实存概念,它是不可规定的,因此不应该把它与被巴门尼德合理地抛弃的虚无混为一谈。因为虚无是“非-全”(non-tout),或绝对的:非存在“概念,它意味着对纯粹观念的否定。 纯粹观念的辩证考察。纯粹观念几近于过去的“上帝观念”。 通过与东方的佛教和斯拉夫哲学的接触,科耶夫已经形成了开创一个终极性的哲学体系的抱负 2018-04-07 03:29 在高等教育学校的研讨班上面对其听众时,为了介绍黑格尔的哲学,科耶夫在其第十一个报告的框架中,强调了黑格尔生命中突如其来的低沉时刻——看到这一点是令人惊奇的。在这个报告中,科耶夫强调了知识的生存成本及黑格尔“在其25岁及其30岁之间”所付出的代价:“黑格尔知道这一点,他谈到了这一点。但他也在一封信中说,这种知识使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谈到了一个完全消沉的时期……:一种直至失去所有的力量的”忧郁症”... 2013-12-19 18:57 在高等教育学校的研讨班上面对其听众时,为了介绍黑格尔的哲学,科耶夫在其第十一个报告的框架中,强调了黑格尔生命中突如其来的低沉时刻——看到这一点是令人惊奇的。在这个报告中,科耶夫强调了知识的生存成本及黑格尔“在其25岁及其30岁之间”所付出的代价:“黑格尔知道这一点,他谈到了这一点。但他也在一封信中说,这种知识使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谈到了一个完全消沉的时期……:一种直至失去所有的力量的”忧郁症”,它恰恰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不能接受绝对知识的观念所要求的对个体性,即人性的必然放弃。“ 为什么当下的时代,会被一种无限制的自由和荒诞感所纠缠,并显示出它比任何其他时代更为关注哲学的“终结”或完成? 所有这些问题都刺激着科耶夫的探究。他的方向是无神论的,但他必须把非实存的诸原则应用到宗教形而上学的核心中去。。。。。。。 直到后来,科耶夫采用“否定性”和“国家”这些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并用内在的和真正体系性的人类学的概念来取代宗教形而上学的这些相互矛盾的概念。 “国家”代替“上... 2014-08-05 16:09 为什么当下的时代,会被一种无限制的自由和荒诞感所纠缠,并显示出它比任何其他时代更为关注哲学的“终结”或完成? 所有这些问题都刺激着科耶夫的探究。他的方向是无神论的,但他必须把非实存的诸原则应用到宗教形而上学的核心中去。。。。。。。 直到后来,科耶夫采用“否定性”和“国家”这些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并用内在的和真正体系性的人类学的概念来取代宗教形而上学的这些相互矛盾的概念。“国家”代替“上帝”和“否定性”代替“非实存”。“非实存”对于科耶夫,“非实存”并不等于“虚无”,并非“实存”概念的简单反词。 通过与东方的佛教和斯拉夫哲学的接触,科耶夫已经形成了开创一个终极性的哲学体系的抱负 2018-04-07 03:29 纯粹观念不同于非实存概念,它是不可规定的,因此不应该把它与被巴门尼德合理地抛弃的虚无混为一谈。因为虚无是“非-全”(non-tout),或绝对的:非存在“概念,它意味着对纯粹观念的否定。 纯粹观念的辩证考察。纯粹观念几近于过去的“上帝观念”。 2014-08-08 15:19 纯粹观念不同于非实存概念,它是不可规定的,因此不应该把它与被巴门尼德合理地抛弃的虚无混为一谈。因为虚无是“非-全”(non-tout),或绝对的:非存在“概念,它意味着对纯粹观念的否定。 纯粹观念的辩证考察。纯粹观念几近于过去的“上帝观念”。 为什么当下的时代,会被一种无限制的自由和荒诞感所纠缠,并显示出它比任何其他时代更为关注哲学的“终结”或完成? 所有这些问题都刺激着科耶夫的探究。他的方向是无神论的,但他必须把非实存的诸原则应用到宗教形而上学的核心中去。。。。。。。 直到后来,科耶夫采用“否定性”和“国家”这些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并用内在的和真正体系性的人类学的概念来取代宗教形而上学的这些相互矛盾的概念。 “国家”代替“上... 2014-08-05 16:09 为什么当下的时代,会被一种无限制的自由和荒诞感所纠缠,并显示出它比任何其他时代更为关注哲学的“终结”或完成? 所有这些问题都刺激着科耶夫的探究。他的方向是无神论的,但他必须把非实存的诸原则应用到宗教形而上学的核心中去。。。。。。。 直到后来,科耶夫采用“否定性”和“国家”这些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并用内在的和真正体系性的人类学的概念来取代宗教形而上学的这些相互矛盾的概念。“国家”代替“上帝”和“否定性”代替“非实存”。“非实存”对于科耶夫,“非实存”并不等于“虚无”,并非“实存”概念的简单反词。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